76范文网为您提供各类范文参考!
当前位置:76范文网 > 知识宝典 > 范文大全 > 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的理论原则

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的理论原则

来源:76范文网 | 时间:2019-06-21 00:19:29 | 移动端: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的理论原则

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的理论原则 本文关键词:中医药,养生,原则,理论,文化

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的理论原则 本文简介:摘要: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的结晶。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在长期传承发展实践过程中,呈现出一系列健康养生文化理论形态,同时在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理论的指导下,逐步形成了完备的中医药健康养生经验方法,本文从“预防为主,扶正避邪”“天人合一,顺势而养”“动静结合,形神共

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的理论原则 本文内容:

: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的结晶。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在长期传承发展实践过程中,呈现出一系列健康养生文化理论形态,同时在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理论的指导下,逐步形成了完备的中医药健康养生经验方法,本文从“预防为主,扶正避邪”“天人合一,顺势而养”“动静结合,形神共养”“中和适度,阴阳平衡”等方面探索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的理论原则,从运动养生、精神养生、饮食养生、药物养生、经络养生等角度展示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的经验方法,旨在传承发展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为今后推动双创发展奠定理论和实践基础。

关键词: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理论原则;经验方法;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强调,“要着力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坚持中西医并重,推动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实现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到:“大力传播中医药知识和易于掌握的养生保健技术方法……实现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国的中医药》白皮书同样指出:“切实把中医药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努力实现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些都是对未来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建设提出了新要求和新目标,也是对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价值的深刻认知、深度把握,将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国家战略高度,为传承和弘扬中医药提供了行动指南和根本遵循。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的理论原则是在中国古代哲学和中医基本理论指导下形成和发展的,以抽象的形式存在处于文化结构的深层,是人们对中医健康养生实践活动合乎逻辑的推论性总结,具有抽象性、概括性和一般性等特点。而经验方法则具体地回答了中医健康养生的基本问题,有效地指导了人们健康养生实践。

1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的理论原则

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的理论原则植根于中医理论的基础上,具有独特的中医药思维方式和文化特色。主要表现如下:1.1预防为主,扶正避邪中医学倡导预防为主,养生保健,强调“不治已病,治未病”,是21世纪最受欢迎的预防医学思想。中医学“治未病”思想源于中国文化,是中国文化中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思想在医学中的渗透[1]。“治未病”一词首见于《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论》有云:“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治未病主要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要求人们不但要养生保健、防治疾病于未形之先,而且要注意防微杜渐、防治既病之后的病情发展,防止疾病复发,体现了“预防为主”的思想,是中医养生治病的主要指导思想和特色精髓。1.2天人合一,顺势而养中国古代哲学本质上是生命哲学,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特征。中医养生学本质上就是生命医学,同样认为人与天地的基本规律相通,因此要顺合自然的发展变化规律,做到机体内在与外在自然环境的和谐,人与自然、社会的相互协调统一,才能实现祛病延年、保命全形的养生目的。中医养生文化所追求的实际上是机体内环境的平衡协调和人体外界环境的整体统一,这是人体生命活动赖以存在的必要条件,同时它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在人体科学领域的必然延伸[2]。1.3动静结合,形神共养动静结合,长有天命。动以养形,静以养神。中医养生学提出“形神共养”的理论,要求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既要重视形体的保健,也要注重心理和精神上的健康。二者相互影响,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相得益彰[3]。行宜动,神宜静:形动,旨在流通气血,宜“形劳而不倦(《素问·上古天真论》)”;神静,关键是“恬淡虚无”与“精神内守”。基于形神合一的原则,运用中医养生的方法,构建符合自身特点的养生保健模式,调形养神使得精充气足神旺,在自然健康的状态下“尽终其天年”,使不同个体达到其最长的自然寿命[4]。1.4中和适度,阴阳平衡“中”是事物的根本属性,“和”是事物的普遍规则,“中和”乃是天地万物达到的最佳状态和终极目标。在中医养生理论与实践中,中和适度是实现健康长寿的重要原则,中医学将人体自身、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看成是相互联系、相互统一的有机整体,只有在与自然、社会保持和谐、平衡的过程中才能达到益寿延年的目的。在中和观的指导下,中医在养身、养神和养德的过程中需要始终贯彻中和适度、不偏不过的基本原则[5]。“中和”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表现为阴阳平衡的养生理念、内外调和的养生要求以及恬淡虚无的养生境界,为中医药养生理论与实践提供了基本遵循。

2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的经验方法

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的经验方法分别从哲理、养德、饮食、四时、情志、雅趣、气功等角度涵盖了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的各个方面,有效地保证了中华民族的生生不息,世代相传。2.1运动养生方法运动养生是指根据各人不同情况活动身体,以运动的方式,从而达到增强体质、延长寿命、预防疾病的目的。运动是形式,养生是目的。中医健康养生遵循形神结合、意气相随、循行渐近的原则,通过导引、气功、太极拳、五禽戏、八段锦和易筋经等动而不过,静中有动的功法,促进体内的气、血、精、津液的运行,使人体通畅而不患疾,以达到养生治病的效果。2.2精神养生方法中医学强调“粗守形,上守神”(《灵枢·九针十二原》),其认为情志活动的产生和维持以五脏精、气、血、津液为物质基础,依赖于脏腑的机能活动,是五脏功能的的外在反应,反过来也就是说,情志过激必然损伤其所主之脏。因此,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既要重视形体的保健,也要注重心理和精神上的健康,真正做到虚心清静、调和情志才能达到健身养生目的。2.3饮食养生方法中医饮食养生,是指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根据食物的特性,合理地选择和加工利用食物,从而达到滋养精气、平衡阴阳、延年益寿的目的。《黄帝内经》中提出了一系列原则如:阴阳平衡,勿使过偏;饮食有节,寒温适度;天人相应,顺应自然。《素问·藏气法时论》中有云:“五谷为食,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以补益精气。”2.4药物养生方法饮食“养”在四气五味,药物“治”在四气五味。中医认为“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素问·六节脏象论》),中医有药食同源的说法,提出了各种各样的保健养生的药物,而且创造出不少行之有效的延年益寿方药。我国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在其收载的365种药物中,记述有延年、不老、耐老、益气、轻身、增寿等药物共165种;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中记述了黄芪建中汤、薯蓣丸、金匮肾气丸等著名的补养抗衰老方剂。唐代孙思邈在其《千金翼方·卷十二·养性》中提出:“药能恬神养性,以资四气。”继承和发展了服用药物以延缓衰老的思想。药物养生的基本方法就是在“三因制宜”基础上的合理用药,维护人体的阴阳平衡态势,以达到健康保健目的。2.5经络养生方法经络养生理论建立在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下形成的、以“气一元论”“阴阳学说”“经络学说”为基础内核的自然观的基础上。经络养生方法主要包括运用针刺、艾灸、按摩推拿、气功导引等方法,以刺激经络、穴位,从而激发经气,达到调和气血、旺盛代谢、通利经络、增进健康等目的。以上几种方法各有特长,既可单独应用,又可按需综合施行,只要操作得法,一般对人体无损伤与副作用。如能持之以恒,不失为简单、易行、实用、有效的防病治病、强身健体的良法[6]。因此,我们说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生动实践,是满足人民群众日常保健的基础资源。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光要体现在理论上,还要体现在实践当中。新形势下只有找准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与时代的对接点,立足传统,融合现代,转化为人民群众能够用得上、用得好的健康实践,才能将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进行有效的结合。

作者:杨硕鹏 卜菲菲 周亚东 张亚辉 单位:安徽中医药大学

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的理论原则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的理论原则》由:76范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yuan0.cn/a/97619.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