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范文网为您提供各类范文参考!
当前位置:76范文网 > 知识宝典 > 范文大全 > 食品工业发展历程分析

食品工业发展历程分析

来源:76范文网 | 时间:2019-06-12 10:13:15 | 移动端:食品工业发展历程分析

食品工业发展历程分析 本文关键词:食品工业,发展历程,分析

食品工业发展历程分析 本文简介:1949年1月25日,扬州城解放,扬州的历史由此掀开新的一页。解放初期,百废待兴,首要任务就是恢复工农业生产,保障人民群众生活。在党组织的重视和关心下,扬州开始兴办第一批国营企业,而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粮油食品企业便最先建立起来。苏北机米厂就是其中之一。建厂之初,由于缺少设备和人才,军管会派人赴

食品工业发展历程分析 本文内容:

1949年1月25日,扬州城解放,扬州的历史由此掀开新的一页。解放初期,百废待兴,首要任务就是恢复工农业生产,保障人民群众生活。在党组织的重视和关心下,扬州开始兴办第一批国营企业,而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粮油食品企业便最先建立起来。苏北机米厂就是其中之一。建厂之初,由于缺少设备和人才,军管会派人赴上海引进了生产设备和技术人才。当时15岁的缪炳芳在上海一家企业工作,学的恰好是电气机械,于是跟随师傅邱永贵作为第一批技术人才来到了扬州,开始了苏北机米厂的筹建工作。在谈到当时的厂名为什么叫“苏北机米厂”而不叫“扬州机米厂”时,缪老回忆:解放初期没有设江苏省人民政府,而是将江苏分为南北两块区域,北部地区成立“苏北行政公署”,南部地区成立“苏南行政公署”,而扬州就是苏北行署驻地,当时成立的“苏北机米厂”是苏北地区的总厂,负责管理其他各市的机米厂,如苏北机米厂泰州分厂、徐州分厂等。当时召开总厂会议,苏北各市的分厂厂长都来参加。建国初期,经济社会发展还很落后,苏北机米厂的建设工作面临很多困难。没有地方,就把通扬桥附近的福缘寺作为厂房,工人们将大雄宝殿清理出来作为大米车间。初期,有工人90多人,属于当时比较大的企业。厂房虽然简陋,但生产设备在当时来讲都是很先进的,全部从上海引进,从稻谷原料进厂到最后生产出成品大米,基本都是机械化。但即便如此,生产过程也不是一帆风顺的。解放初期,稻谷收割和打场全部是人工操作,稻谷原料当中掺杂了很多的杂质,杂草、石子、泥块、锏钱什么都有。原料进厂第一步就是要进行过滤,有时杂质还会造成设备的损坏。缪炳芳和工友们不断总结经验,创新方法,发明了过滤器。机械化加工大米的速度很快,工人来不及称重,缪炳芳的师傅邱永贵就发明了一种自动磅秤,出米的同时完成称重,提高了工作效率,减轻了工人负担。邱永贵在1950年作为扬州代表,参加了在北京举行的“第一届全国英模表彰大会”。缪炳芳也于1959年被评选为全国工业交通基建财贸社会主义建设先进生产者”,并到北京参加了大会活动。据缪老回忆,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苏北机米厂除了供应市民口粮之外,还承担了志愿军军粮供应的任务。当时,生产车间日夜不停,每天加工60万斤大米,生产规模仅次于全国最大的机米厂——天津军粮城机米厂。为了供应志愿军将士,苏北地区的稻谷产量不够,很多原料都是从外省运来。整个抗美援朝期间,苏北机米厂供应的军粮不下亿斤,可见当时的苏北机米厂在全国来讲都是有一定规模的大企业。

拓展食品工业领域

1959年,缪炳芳在苏北机米厂一步步从技术员走上了厂长的岗位。作为企业负责人,为了拓展企业效益,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缪炳芳带领企业,在大米车间的基础上开辟了白酒车间、酵母车间、青虫菌车间、饴糖车间等,生产的产品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白酒车间将大米生产的剩余料和瓜干作为原料,改良传统的固态发酵为液态发酵,年产白酒2600吨,酒产量和质量大幅提升。为改良口感,缪炳芳带领技术人员参照“洋河曲”和“双沟大曲”两种白酒香型进行试验,调整甜度,投放市场后获好评,广大市民津津乐道地称为“扬白,天天咯”。缪炳芳自己也被评为江苏省白酒行业的特约评酒员,苏北机厂生产的白酒被评为江苏省优质产品。1964年,苏北机米厂开辟了发酵车间,将酿酒剩下的酒糟水和下脚作为原料,通过发酵,提炼出蛋白,生产成酵母粉和酵母片,作为动物饲料添加剂。1965年,又开辟了生物农药青菌车间,作为江苏省科委下达的科研项目通过鉴定投产。省科委有许多科研员都参加了这个项目,最后研制成功。青虫菌属于吸食性细菌,害虫吃这种细菌,体内的营养物质就会被消耗,从而达到灭虫效果,对人、畜、作物无害,效果也很好。可以说,扬州“生物农药”从50多年前就开始了。同年,苏北机米厂还建立饴糖车间,专门生产焦糖色,供三和四美酱品厂用作天然色素给酱菜调色。缪老回忆说,当时生产食品的原材料都是货真价实的,都是纯天然的,没有任何添加剂,口味好,也很健康。

开创扬州啤酒工业

白酒、酵母、青虫菌这三个车间经过一段时间的生产,技术人员和工人们都有了一定的生物发酵经验。此时,担任厂长的缪炳芳开始筹划拓展啤酒项目。1973年,正处于“文革”时期,在向市里申请啤酒项目时遇到了困难,很多人都有疑问:一个粮食企业搞啤酒,能不能行?为了能够上马啤酒项目,缪炳芳赶到南京找江苏省轻工厅、粮食厅的领导寻求支持。缪老回忆说:我当时在省里面搞企业有点小名气,相关部门领导对我很熟悉,也很支持。我一到,他们就说,老缪来了啊,这次来是因为什么事情啊?我说我要搞啤酒。那时候是计划经济,你一个粮食企业怎么搞啤酒?粮食不属于轻工系统,所以轻工系统的领导也无能为力。后来,我又去了省粮食厅,粮食厅领导开会讨论了一个礼拜,最后还是决定支持我搞这个项目,并批了5万元资金给我,这也意味着省粮食厅同意搞这个项目了。回到扬州之后,我就向地区粮食局汇报。领导说,我们也给你批5万元。后来,省糖烟酒公司又批给了10万元给我们。我们在市革委会的支持下,又向银行贷款5万元,自筹资金5万。这样,一共筹集到30万元。这在当时是很不简单的,当时一个啤酒车间的基建厂房也不过是12.5万。这样,就把啤酒车间建起来了。为保证质量,缪炳芳对啤酒生产工艺流程进行规范,请著名发酵科学专家、酿酒家朱宝镛作为评酒顾问。1975年,啤酒车间生产的第一批“扬州啤酒”问世即获得市民的好评。同时还生产一种啤酒的副产品“麦精露”饮料,口感比啤酒清淡,味道甘甜爽口,妇女儿童都能饮用,深受市民欢迎。1979年,苏北机米厂建成啤酒灌装车间,啤酒产量从1000吨增加到2000吨。由于规模不断扩大,销量持续增长,1983年11月,苏北机米厂啤酒车间正式改名扬州啤酒厂,年产啤酒达1万多吨。1987年,扬州啤酒厂与兴化、江都、泰县等8家啤酒、麦芽企业开展联营,成立扬州麦芽啤酒联合公司,并引进丹麦、德国啤酒发酵先进设备,实现了年产5万吨的能力,其生产的“瘦西湖牌啤酒”获国家商业部优质产品称号和江苏省啤酒质量评比第3名。改革开放后,为适应新的市场竞争环境,扬州啤酒厂于1994年并入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了青岛啤酒(扬州)有限公司,进入了新的发展纪元。1986年,缪炳芳调任扬州麦粉厂厂长。在麦粉厂,他同样善于技术革新,对原有化纤车间产品进行发展,开发尼龙化纤产品,打开一些市场,避免与仪征化纤产品的直接竞争,走差异化产品路线。忆起往事,缪老感慨万千,他笑着说:“扬州的两个厂我都曾工作过。在振扬电厂,我是作为技术人员去参加1955年发电设备的检修。1963年,我到汉兴祥蛋厂蹲点工作。我对扬州的老企业最了解了。”缪老的话一点不错,他的一生与扬州工业发展特别是食品工业发展紧密相连。而像缪老一样的一批老劳模和劳动者们艰苦创业的历程,也给年轻一代开拓新的发展天地,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作者:高云

食品工业发展历程分析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食品工业发展历程分析》由:76范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yuan0.cn/a/95312.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