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加盟网-建材加盟,建材加盟费查询,国内权威的建材加盟费查询网!
当前位置:建材加盟网 > 知识宝典 > 范文大全 > 钱三强子女

钱三强子女

来源:建材加盟网 | 时间:2017-04-26 05:50:35 | 移动端:钱三强子女

篇一: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漫谈“家风”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漫谈“家风”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国天下”的情怀深入到了每一个中国人的骨髓。《礼记》中说:“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可见“小家”为“大家”之本,欲治大家,先齐小家。

“一玉口中国,一瓦顶成家,都说国很大,其实一个家;一心装满国,一手撑起家,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曾经,成龙和刘媛媛的《国家》传唱全国,引起观众的共鸣。这首歌同样诠释了“家国”的概念和关系:所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只有把各自的小家经营好、维系好,才谈得上为社会作贡献、为国家添砖瓦,家和国方兴!

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下一心共铸中国梦的今天,“家风”沉寂许久,再一次引起广泛关注。 家风是什么?简单地说,家风就是一个家庭或家族的传统风尚。家风是我们立身做人的行为准则;家风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家风是一个家庭的精神图腾;家风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现代传承。这些传统美德一直保留到现在,至今还在使用。

在古代,家风家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科甲连第、人才辈出、家业辉煌??中国历史上涌现的传统名门望族,大都有明显的的家族文化特征和独树一帜的家风。《颜氏家训》是北齐颜之推的传世佳作,享受“古今家训,以此为祖”的美誉。颜之推认为,家庭教育和早期教育,在一个人的一生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直接决定其后天的发展。爱子需与教子相结合,晚清重臣曾国藩,子孙后代英才辈出,与其良好家风大有干系。比如,曾国藩将“勤”字当作人生第一要义。不仅自己身体力行,还要求子女勤劳,“诸男在家勤洒扫”,“诸女学洗衣,学煮茶烧菜”。曾国藩家书在平淡中蕴含真知:“治世乱世,凡一家中能勤能敬,未有不兴。”

家风的形成和延续,关乎一个家庭乃至整个家族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会影

响子女的一生,更影响着他们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与一般家训相比,“钱氏家训”在篇章和结构上增加了“社会”和“国家”两篇。在国家篇中开篇就强调“执法如山,守身如玉,爱民如子,去蠢如仇。”从家族责任走向社会责任,成为钱氏家族人才辈出的深层文化基因。仅近现代以来,钱氏家族走出了上百位重量级的各界人物,许多属于父子档:钱穆、钱逊父子;钱玄同、钱三强父子;钱基博、钱钟书父子;钱学森、钱永刚父子等,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

老一辈革命家普遍有着优良的家风。周恩来曾定下“十条家规”;陈云、罗荣桓坚持不搞特殊化;张闻天从不允许子女“沾光”??革命先辈的家风故事,激励教育着一代又一代人。习近平主席在回忆自己的父亲习仲勋时,深情地说:“父亲的节俭几近苛刻。家教的严格,也是众所周知的。我们从小就是在父亲的这种教育下养成勤俭持家习惯的。这是一个堪称楷模的老布尔什维克的共产党人家风,这样的好家风应世代相传。”

就拿我们的父辈、祖辈来说,他们从贫苦生活中走来,物质的匮乏却逆向滋润了精神的丰厚。就像我的外婆,她不识字,更别说读过《礼记》,但却懂得很多为人处世的道理,她并没有“家风”的概念,只把这些道理称之为一个人立生必须遵守的规矩。平实朴素,没有华丽的语言,却是最基本的行为准则。老人家把这些传给她的子女,我的父母又把这些道理传给我。以春节吃团圆饭为例,无论座次安排,还是举筷夹菜,无论敬酒还是言谈都是有讲究的。在我小时候,父母总是告诫道,长辈不先动筷,小孩子不能动筷;夹菜时,不要站起身夹远处的菜;向长辈敬酒时,酒杯必须比长辈的酒杯低一些??

这些都是规矩,也都涉及文明;这些都关乎家教,也都涉及家风。“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这些规矩永远都不会过时,也不应过时。如果坏了规矩,一切就乱了;如果忘了规矩,就找不到“回家”的路,那条含有文化基因的河流就可能断流。平凡如你我,同样受益于家风,比如打小父母要求我们“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百善孝为先”等等,父母有时并未耳提面命,谆谆教诲,而是将家风包含在一次次的身教中,使我们印象深刻,终生难忘。

现在的年轻人也许对“家风”的概念比较模糊,甚至对自己有没有家风家训、自己家的家风家训是什么一头雾水。所以,重拾家风很有必要与现实意义。

今年清明,大槐树寻根祭祖再次开展。作为山西省洪洞县的一项民间活动,

洪洞县政府从1991年开始,已持续举办了25届大槐树寻根祭祖节,主要是移民后裔通过焚香、献供、跪拜等形式,表达自己对祖先和家乡的怀念之情。每年春节期间,大量海内外移民后裔便陆续而至,在这特别的日子里向先祖祈福还愿。不少人都是拖家带口,希望儿女从小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虽然人在海外,可别忘了根在大陆。“这几年,党和政府提倡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继承良好家风。我觉得祭祖应当侧重于精神上的纪念,以提醒我们传承祖辈优秀传统,牢记先人教诲,进而在生活中懂得孝亲尊师,和睦家庭。所以用这种既包含传统元素又文明环保的形式,更有意义。”大槐树寻根祭祖节集体祭祖仪式的发起者任先生这样阐述发起祭祖活动的初衷。

所以说,家风实质上是一个家庭内在的精神动力,更是生长在其中的每个人立身处世的行为准则。不管社会如何变化,诚信、正直、勤奋等核心价值观念,应被长久坚守,因为这是我们安身立命的根本,家风的好坏不仅事关一个家庭的未来,还与社会风气的养成息息相关。

所以说,家风才是一个家庭真正无价的“传家宝”。古语云:“道德传家,十代以上;耕读传家,次之;诗书传家,又次之;富贵传家,不过三代。”民间更有“一代创,二代守,三代耗,四代败”的说法。调查表明,世界范围内80%以上的企业属于家族企业,世界500强中有40%为家庭所有或经营,但全世界家族企业的平均寿命不到30年,30%能够生存到第二代,只有10%能够“活”过第三代。《胡润百富》杂志曾在上海发布了一个有意思的榜单——《胡润全球最古老的家族企业榜》。榜单显示,“富不过三代”并非中国特色,全球家族企业普遍面临“穷孙子”的问题。许多中国富裕家庭把子女送到海外最好的学校,期待能受到西方国家最先进的教育,但是让人失望的是,一些“富二代”在海外根本没有把学业当做自己的主要追求。整天沉醉于吃喝玩乐,开着大奔或风光十足的越野跑车到处兜风、旷课,逃学是他们的家常便饭。当然“富二代”并不是负面形象的指代,能够守业并继续开拓的“富二代”也不乏其人。优秀的“富二代”首先得益于“富一代”的严格要求,帮助他们建立起自立自强的人生观。因此,想要家产Hold住,“富一代”对“富二代”的家教不可等闲视之。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主席也曾多次在不同场合强调家风的作用。2015年2月17日,习近平主席在春节团拜会上说:“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

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

当历史与现实对接,总能找到交集;当家风与家教重逢,总能滋养中华民族。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正因为优秀的文化品质穿插其中。“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在每一天都感受家风,都传承家风,用精神的力量穿越一道道险关与滩涂,我们的家庭和社会将更有风采!

篇二:中国为什么最缺少的是杰出人才

中国为什么最缺少的是杰出人才

作者: 刚毅

中国最不缺少的是人口,最缺少的是高精尖的杰出科技人才,尤其是缺少德高望重的人文科学人才。在大陆的中国人,还从来没有一个人获得过世界上最出类拔萃的诺贝尔奖,但是出了国门的中国人却有不少人获得了诺贝尔奖。刚去世的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生前曾经大声质疑:中国大陆六十年来为什么始终没有培养出世界级科学大师?我们的大学为什么始终没有

培养出全球性影响的杰出人才?

我国的工程师人数居世界第一,但是我国只是人才大国,不是人才强国,许多高精尖科技知识和管理经验都是在模仿和学习了发达国家后,才使得国家逐步向

现代化建设方向不断迈进。然而,当今在全球的前沿科学、边缘科学、综合科学、人文科学等方面的创造性人才和开拓性领军人才等大师级杰出人才,却都是

大陆以外的人,这让我们很是汗颜羞辱。

我国的杰出人才,例如钱学森、邓稼先、钱三强、李四光、巴金、鲁迅、胡适、陈景润…,除了陈景润闻名于八十年代初,其他的都有年轻时期留学过西方国家的背景,尤其是1949年前就出现的人文科学方面的杰出人才,以后在大陆都鸦雀无声了。而在国外的中国人,自从1957年杨振宁、李政道首先获得诺贝尔奖(物理)以来,接着丁肇中、朱棣文、崔琦、李远哲、钱永健、高锟也都相继获得了诺贝尔奖(自然科学奖),而在人文科学(即社会科学)方面,高行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xxxx获得诺贝尔和平奖。高行健

自从出国到巴黎后,因为出版了一部深刻描述“文革”时期中国人的人性和社会形态变异的长篇小说而获奖。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胡耀邦亲自到西藏去纠正了一系列祸害极大的极左路线和政策,邓小平又提出,只要是xxxx承认一个中国,什么问题都可以通过谈判解决,xxxx就放弃了西藏独立的主张,在以后的近三十年里,他始终都宣称西藏属于中国,西藏是中国的一部分,也主张通过与大陆中央政府谈判来解决问题,但他认为西藏的国防、外交、经济等方面可以归中央政府管辖,而在宗教和藏传文化方面要求藏人高度自治。国际主流社会就是因为xxxx主张的改变因而可以避免流血冲突,八十年末颁发给了他诺贝尔和平奖。

由于许多主观客观因素,对许多中国人来说,这些获奖的海外中国人,特别是获得人文科学奖,又有多少

人知晓、了解和关注呢?他们的知名度又如何呢?记得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在长春市机场外聚集一大群年轻人要欢迎从香港来的歌星(四大天王之一),当李政道从飞机上下来后受到一小部分人热烈欢迎时,这一大群年轻人竟然个个都不知道李政道是谁?还要纷纷追问李政道是那路来的歌星?真是很无奈。

不久前,中国政府首次提出要实行人才投资优先政策。换言之,即在人才的培养上要舍得花钱。无疑,加大人才培养的资金的确十分必要,也非常紧迫,我们的教育和科研经费一贯少得可怜。看看有许多大学的在读博士生直到现在一个月还只能拿区区四、五百块人民币,这点钱除了给自己糊口外,谈不上去买书深造,更谈不上去研究新领域知识了。更有不久前在经济最发达的上海的海事大学,发生了一位在读女硕士生因

为贫困不能为探视母亲解决住宿问题,而被逼无奈自

杀的惨剧。

教育资金投入的多少,教育费用的是否充裕,是教育是否能够普及大众和培养人才的最重要的基础条件。遗憾的是我国的教育经费的投入至今在世界排名中仍然是非常落后的。据2010年4月上旬《杂文选刊》的报道:【目前,教育部官方网站公布了2010年度工作要点,表示“今年要促进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例4%目标的实现”。只是“促进”,而不是“保证”。4%实在是个老话题了,我们说了十六年,心痛了十六年。全国政协委员沈士团也提了十六年,从黑头发说到了白头发,人称“沈4%”。谁也没有想到,原本设计的短跑赛制,竟然变成了“跨世纪长跑”。1993年,国务院首次提出并且表示教育经费在“本世纪末达到

篇三:关于何澄的介绍

关于何澄的介绍

何澄,金末元初画家。金哀宗时官至太中大夫、秘书少监,元代武宗至大初晋升为中奉大夫,授昭文馆大学士,领图画总管,年九十三尚健在。工画人物故实,亦善山水。曾画《陶母剪发图》,颇有影响。

传世作品有《归庄图》卷,款“太中大夫何秘监笔”。从此款语气看,系后添款,但从字体和墨色看可能是作者自题。图后有翰林学士张仲寿至大二年己酉(1309)夏所书《归去来辞并叙》全文,书法甚佳。故此卷在元代已有书画两绝之誉,卷后拖尾有姚燧、赵孟頫、邓文原、虞集、刘必大、揭傒斯、张嗣成、柯九思、危素、吴勉、高琦、张照等诸名人题跋,从题跋中知此卷为何澄九十岁高龄时所画真迹,现藏吉林省博物馆。

右图:《归庄图》卷局部 纸本水墨 吉林省博物馆藏 纵41厘米 横723.8厘米。

《归庄图》取材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此画以山水为背景,人物穿插其间,在全景式构图中,主题人物连续出现,逐段反映陶渊明辞官归故里的主要情节,与传称为晋·顾恺之《洛神赋图》同一手法。人物线描多用方折笔,山石树木用枯笔焦墨,间以淡墨晕染,劲健中含秀润,苍率中蕴清逸。山水人物画鞍马师法北宋李公麟。画风虽有南宋院体遗规,亦开元代逸笔先路。 近代人物

人物简介

何澄(1880-1946),号亚农,别号真山,以号名。1880年出生在山西省灵石县两渡镇一个官宦世家。

在他出生第三年,生母便溘然去世。7年后,其生父又去世。幼失双亲的何澄投奔远在奉天辽阳为官的二伯父。在那里,刚刚10岁的何澄按照二伯父的安排,进入当地一家私塾读书。

1901年,21岁的何澄作为山西首批赴日留学生东渡日本,开始了“强国梦”的征程。在东京,他们先入振武学堂,继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四期学习。 1905年,经留日学生谷思慎介绍,加入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同盟会,同时加入了该会的核心组织"铁血丈夫团",成为山西留日学生中最早加入同盟会的成员之一。翌年,被选为同盟会"铁血丈夫团"的军事骨干,受孙中山派遣,回山西进行革命宣传和组织工作。

宣统元年(1907年),何澄毕业回国,被清廷陆军部通国速成武备学堂(保定陆军军官学校)聘为兵学教官。1909年,何澄入清廷军咨府第二厅任职。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何澄自京城南下,协助陈其美谋划光复上海,任沪军都督府参谋长、沪军第二师师参谋长。

1912年8月,何澄退出军界,回到苏州定居,在五龙堂之北购地筑"灵石何寓",铭其首先完工的楼宅为"二渡书屋",从此寓居苏州办实业,兴教育。

1915年,开办了益亚织布厂,生产一种上等的丝光爱国布。

北伐结束之后,何澄后又再次出仕,任沧石铁路筹备局局长、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

何澄在沧石铁路工程局任局长时,因对时任铁道部部长的孙科出尔反尔大为不满,曾公开在报纸上抨击过孙科。不久退隐,寓居苏州。

1937年8月何澄被宋希濂部以"特嫌"名义抓进监狱受冤一事,可能就是孙科所为。后经苏州乡绅李根源呼吁营救,吴忠信、阎锡山等党政要人亦怒斥宋行为荒唐、胡闹,要求立即放人,何澄才得保释。

1940年,从张锡銮手中购买网师园,收藏丰富。

抗战胜利后,何澄离开苏州抵北平,1946年5月11日突患脑血栓病逝。

家庭情况

两渡何家是累世五代的“科举旺族”。在科举取仕的清代,两渡何家在黄卷青灯之下,把读书、应考和做官发挥到了极致。到清代末期科考废止,灵石两渡何家中进士者15人:在清廷中枢机关——内阁、各部院衙门、内府以及地方文武官衙门供职者六十余人。直到今天,两渡何家仍是研究明清时期文化家族何以繁盛的一个典型例案。

1909年,何澄经明代大学士王鏊第十四世孙、晚清著名的物理学翻译家、曲学家王季烈介绍,与其妹王季山结婚。

何澄之子何泽涌为著名细胞学家。

何澄的三个女儿后来也成为中国科学界的三位杰出的女性。

长女何怡贞1910年出生于北京。1930年就读于美国蒙特霍育克学院物理化学系,2年后取得化学硕士学位,1937年又获得博士学位。 1949年11月冲破美国当局的阻挠,与物理学家的丈夫葛庭燧回到新中国,为祖国的科技事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次女,何泽慧,1914年出生在姑苏城。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后,留学德国柏林高等工业大学。入学不久,何泽慧即发现并提出了测量子弹飞行速度的新方法。1945年在法国法兰西学院发现了铀原子的三分裂、四分列现象,轰动世界科坛。 1948年,何泽慧和丈夫钱三强一起返回祖国,为发展中国的国防科学运筹帷幄。

三女何泽瑛,1948年毕业于东吴大学生物系,一直从事种子学、植物形态学方面的研究,成为中国植物学领域中卓有成就的学者。

保护名园

何澄在苏州期间以其极高的艺术鉴赏力与张善子、张大千、叶恭绰等艺术家成为至交。特别是对中国园林艺术中的瑰宝苏州网师园(当时称逸园,俗称张家花园)特别的喜欢和珍爱。

民国29年国难深重,何澄实在不忍心看着这座名园的建筑和假山濒临坍塌,便倾其大部财力,从张锡銮之子张师黄手中购得苏州网师园。接着,又对园内的假山、树木、楼台亭阁加以精心修茸,还亲自指导了室内明清家具的布置,并将自己所收藏的古玩字画布置其中,且复原名为网师园。

抗战胜利后,何澄离开苏州抵北平,一九四六年五月十一日突患脑血栓病逝,生前就不断地交代夫人子女说:“网师园是属于中华民族的,我之所以购买网师园,只是为了避免流失毁坏,将来必还之于民。”所以在何澄逝世后三年,其夫人王季山为实现丈夫生前的遗愿,维护网师园竭尽了全部心力和生命。何澄夫妇去世以后,他的子女一致遵照父母的愿望,于一九五O年把它捐献给全中国人民。

如今苏州的网师园作为中国园林艺术的杰作,任凭人民寻古探幽,尽情游畅,让全世界人民领略中华民族光辉古老,叹而观止的园林文化。后来网师园作为“以少胜多”的典范,被移植到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大大地增强中华民族园林文化在全球的影响。

何澄高瞻远瞩为保留和宏扬中华民族文化做了一件了不起的大事。


钱三强子女》由:建材加盟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yuan0.cn/a/9488.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