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范文网为您提供各类范文参考!
当前位置:76范文网 > 知识宝典 > 范文大全 > 初中物理实验教案

初中物理实验教案

来源:76范文网 | 时间:2019-06-06 14:20:42 | 移动端:初中物理实验教案

初中物理实验教案 本文简介:

初中物理实验教案一、声音的特性【提出问题】1、我们所接触到的各种声音中,有的听起来很尖、很刺耳,而有的听起来却很粗、很浑厚。从物理学的角度来说,实际就是指音调的高低。既然声音都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那么又为什么会造成音调有高有低呢?音调的高低与哪些因素有关呢?2、在物理学中,声音的强弱叫做响度。不同

初中物理实验教案 本文内容:

初中物理实验教案
一、声音的特性
【提出问题】
1、我们所接触到的各种声音中,有的听起来很尖、很刺耳,而有的听起来却很粗、很浑厚。从物理学的角度来说,实际就是指音调的高低。既然声音都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那么又为什么会造成音调有高有低呢?音调的高低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2、在物理学中,声音的强弱叫做响度。不同的物体能发出不同响度的声音,相同物体也能发出响度不同的声音。那么声音的响度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猜想或假设】
1、声音的音调的高低与物体振动的频率有关。
2、声音的响度的大小与物体振动的振幅有关。
【设计实验】
实验方案:
物体的振动有两个参数:振幅和频率。振幅是指物体在一次振动中偏离平衡位置的最大距离,而频率是指物体一秒钟内振动的次数。所以音调的高低与响度的大小应该与这两个因素有关。
为探究决定音调高低的因素,我们可以利用一把钢尺按在桌子边沿,使它一端悬空,通过改变钢尺伸出桌子边的长度来改变它振动的频率,并保证前后振动时振幅基本相同,观察声音的音调是否发生变化。
在研究声音的响度与振幅的大小时,我们可以借助音叉来进行,通过改变音叉发出声音的响度,来观察音叉振幅的大小。但由于音叉的振幅较小,不便观察,我们可以利用乒乓球来放大其振幅。
所需器材:课桌、钢尺(或锯条)、铁架台、乒乓球(或泡沫小球)、细线、音叉
【进行实验】
实验步骤:
(一)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1、如图1-1那样,将一把钢尺(或锯条)紧紧按在桌子面上,使钢尺的一端伸出桌子边沿。用手拨动钢尺,听钢尺振动发出的声音,并观察钢尺振动的快慢(振动频率)。
2、使钢尺伸出桌子边沿的长度增加或减小,再次拨动钢尺,且保持钢尺振动的幅度与上面的相同,观察钢尺振动的快慢,同时注意听声音的音调变化。
3、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于表1中。
表1
实验次数
伸出桌子边的长度
钢尺振动的快慢
音调的高低
第一次第二次
(二)决定响度大小的因素
1、如图1-2所示,将正在发声的音叉轻触系在细线上的乒乓球(或泡沫小球),观察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
2、改变音叉发声的响度,再将发声的音叉快速轻触系在细线上的乒乓球,观察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再根据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来推断音叉振幅的变化。

3、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于表2中。
表2
实验次数
音叉发声的响度
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
音叉振动的幅度
第一次第二次
【分析和论证】
1、声音的音调的高低与物体振动的频率有关。
2、声音的响度的大小与物体振动的振幅有关。
【评估与交流】
1、在本次探究中,你的猜想与结论是否相同?如有出入,原因何在?
2、还可以利用哪些器材完成声音的响度与振幅的关系的实验?
二、光反射时的规律
【提出问题】
用激光对平面镜照射,正对着照射、斜着照射,观察反射后的激光亮点,提出以下问题:
1、射向镜面的光反射后将沿什么方向射出?
2、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与法线的位置在同侧、异侧还是重合?
3、反射角和入射角的关系一定相等吗?
4、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可逆吗?
【猜想或假设】
1、激光经镜面反射后,红色的亮点在正对镜面的身前,表明反射后的光线一定是沿原路返回。
2、激光经镜面反射后,红色的亮点位置不固定,表明反射后的光线沿着什么方向射出,无规律可循。
3、激光经镜面反射后,反射光线沿什么方向射出,可能与激光向镜面入射的角度有一定的关系。
4、反射角可能等于入射角。
【设计实验】
A.如图2-1所示,取一个平面镜M,一张可以绕轴ON水平转动的纸板EF竖直地立在平面镜上,纸板上的轴线ON垂直于镜面,保持纸板E、F在同一平面上。
B.在A实验基础上,让一束激光沿着纸板斜射向O点,同时把纸板F向后转动,观察反射光线,重复几次操作。
C.沿反射光线的反方向用激光入射到平面镜上,观察反射光线的位置。
所需器材:平面镜、白纸板、激光笔、直尺、水彩笔、量角器
【进行实验】
1、在纸板上画出入射光线AO,反射光线OD的径迹,改变入射光的入射方向两次,用不同颜色的笔画出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的径迹,如图2-2。
实验次数
入射角i
反射角r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2、按上述实验设计中C分别进行实验,并将结果记录入下表中,如图2-3所示。
入射光线
反射光线
AO
BO
CO
DO
EO
FO

【分析和论证】
由于光在空气中传播我们看不见,无法观察到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我们将激光笔贴近硬纸板,根据光的反射我们可以清楚地观察到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从实验记录中可以看出,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可以完全重合。
1、分析实验1得出的结论是: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与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2、分析实验2得出的结论是:光路是可逆的。
【评估与交流】
1、
坐在教室前排两侧的同学,常常会看不清黑板上的字,是什么原因呢?
2、
人为什么能看到并不发光的物体呢?三、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提出问题】
1、
平面镜成像时,像的位置、大小跟物体的位置、大小有什么关系?
2、
物体在平面镜中成虚像还是实像?
【猜想或假设】
1、像与物体的大小是相等的。
2、像和物体分别到平面镜的距离是相等的。
3、像和物体的对应连线与平面镜垂直。
4、所成的像是只能用眼睛观测的虚像。
【设计实验】
该实验是要探究物体与它在平面镜中所成像的大小和位置关系。而所成的像只能在平面镜中看到,其大小和位置并不能进行直接的测量,所以要通过一个外形完全相同的蜡烛来代替镜中的像来完成该实验。
所以,我们先取一块玻璃板,点燃一支蜡烛后立于玻璃板前,让蜡烛在玻璃板中成一个像,如图3-1所示。然后,拿另一支蜡烛竖立在玻璃板后,前后、左右移动,直到蜡烛与像完全重合,并记下两只蜡烛的位置。这样,像与物体的大小,以及物体与镜面和像与镜面之间的关系就可通过实验得到。改变玻璃板前蜡烛的位置,再一次对实验结果进行验证。
所需器材:玻璃板、大白纸、水彩笔、直尺、火柴、两支相同的蜡烛
【进行实验】
实验步骤:
1、在桌面上铺一张大白纸,在纸的中央处画一直线,在直线上竖一块玻璃板作为平面镜。
2、把一只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的前面,观察它在玻璃板后面的像。
3、再拿一只同样的蜡烛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看上去跟前面那只蜡烛的像完全重合,这个位置就是前面那只蜡烛的像的位置。
4、在纸上记下这两只蜡烛的位置,用直线把每次实验中蜡烛和它的像的位置连接起来,用刻度尺测量蜡烛和它所成的像到玻璃板的距离,并记录于表中。
5、移动点燃的蜡烛的位置,按步骤1-4重做实验,也将测量结果与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于表中。
物体的位置
物体到玻璃板的距离
像到玻璃板的距离
像与物大小比较
ABC
2、在一张白纸上用墨汁写上A、B、C三个字母,当墨迹未干时将纸对折,然后摊开,这样在纸上就有2个对称的图形,再将一块玻璃板沿纸的对折线垂直于纸面竖起放置,从玻璃板前进行观察,你会观察到的现象是什么?由此你能得出怎样的结论?
【分析和论证】
1、从表中的测量数据可知,物体与像与平面镜的位置关系是:物与像的连线垂直于镜面,且物到镜的距离等于像到镜的距离。
2、在实验中,两只蜡烛的外形完全相同,从而能将未点燃的蜡烛与点燃的蜡烛的像完全重合,这说明了:物与像的大小是相等的。
【评估与交流】
1、研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用玻璃代替平面镜的目的是什么?
2、在玻璃板的同一侧,某同学通过玻璃板看到了同一只蜡烛的两个像,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四、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提出问题】
照相机、投影仪里面都有凸透镜,放大镜本身就是凸透镜。它们都是利用凸透镜使物体成像。但是,照相机所成的像比被照的物体小,并且是倒立的;投影仪所成的像比物体大,也是倒立的;放大镜所成的像却是放大正立的。这是为什么?凸透镜成像是否有什么规律呢?
1、
像的大小、正倒跟物体的位置有什么关系?
2、
物体通过凸透镜成像,在光屏上成放大、缩小的像是以什么位置为分界的呢?
3、
实像和虚像是否都能用光屏接收?
【猜想或假设】
1、照相时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比像到凸透镜的距离大,使用投影仪时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比像到凸透镜的距离小。看来,像是放大还是缩小的,可能与物体和像的相对位置有关。
2、无论是照相机还是投影仪(它们都成倒立的像),物体和像都在凸透镜的两侧,而放大镜(成正立的像)成像时,物体和像是在透镜的同侧。看来,像的正倒很可能跟它与物体是否在同侧有关。
【设计实验】
1、拿一个凸透镜,用“太阳聚焦法”找出凸透镜的焦点,测出焦距。然后透过凸透镜观察蜡烛的火焰,观察到的蜡烛能否用光屏接收,它比实际的烛焰大还是小,此时烛焰到凸透镜的距离满足什么条件?
2、从左到右依次在水平桌面上放蜡烛、凸透镜(焦距在10cm-20cm之间)和光屏,如图所示。
所需器材:凸透镜、光屏、蜡烛、火柴、刻度尺、光具座(或直接利用水平桌面)
【进行实验】
1、把蜡烛放在离凸透镜尽量远的位置上,调整光屏到透镜的距离,使烛焰在屏上成一个清晰的像。观察像的大小、正倒,分别测量物体、像到凸透镜的距离。
把蜡烛向凸透镜靠近几厘米,放好后重复以上操作,直到在光屏上得不到蜡烛的像。继续把蜡烛向凸透镜靠近,进行观察。怎样才能观察到烛焰的像?像在什么位置(只需估测)?像是放大的还是缩小的?正立的还是倒立的?按上述操作,把数据填入下表:
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u
像到凸透镜的距离v
像的大小(放大或缩小)
像的正倒
分析上表中的数据,按照探究开始时提出的问题,总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选取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竖直立在水平面上,用一支点燃的蜡烛作为物体放在凸透镜的左侧,研究烛焰所成的像。在凸透镜的右侧用一块白色的硬纸作屏,承接烛焰的像。把蜡烛放在离凸透镜较远的位置,逐渐靠近凸透镜,调整光屏到透镜的距离,使烛焰在屏上成一个清晰的像,观察像的大小,并用刻度尺测出蜡烛到透镜、光屏到透镜的距离,把观测的结果和测量的数据记录入下表中:
实验次数
1
2
3
4
5
6
7
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cm)
50.0
35.0
22.5
20.0
18.0
15.0
12.0
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cm)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关系像的大小变化特点【分析和论证】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成像的条件
成像性质
应用
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u)
像的正倒
像的大小
像的虚实
像到凸透镜的距离(v)
u>2f
倒立
缩小
实像
F照相机
U=2f
倒立
等大
实像
V=2f
F倒立
放大
实像
v>2f
投影仪
U=f



0正立
放大
虚像
v>u
放大镜
注意:(1)物体靠近焦点,物距减小,像距变大,像就逐渐变大。(2)像的正倒、虚实、大小都是相对于物体而言的。
【评估与交流】
为什么有的时候无论怎样左右移动光屏,在光屏上都不能呈现烛焰的像,其原因可能是什么?
五、固体溶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提出问题】
有很多物质在熔化时是先变软后再慢慢变成可流动的液体的,如蜡、橡胶、沥青等;而有些物质在熔化过程中没有变软、变稀的过程,而是直接变成液态,如冰、海波、铁、锡等,那么:
1、不同物质在熔化时温度变化规律是否相同?
2、不同物质熔化时的熔点是否一样?
3、物质由液态变化为固态时,温度变化规律是否相同?
【猜想或假设】
1、
不同物质在熔化时虽然状态变化过程有些不同,但要加热温度都会上升。
2、
不同物质熔点不同。
3、
物质凝固时,温度变化有无规律可循,取决于物质的种类。
【设计实验】
1、把一定量的海波和蜡分别放入试管中后,放在火焰上加热,然后用温度计测量它们的温度变化,每隔一分钟记录一次温度。
2、把海波已熔化的试管放入冷水中冷却,再每隔一分钟记录一次温度。
所需器材:酒精灯、试管两支、烧杯、水、温度计、铁架台、石棉网、火柴、海波、蜡、钟表
【进行实验】
1、
研究海波的熔化温度,每隔一分钟记录一次温度,把结果记录在下列表格中。
时间/min
0
1
2
3
4
5

海波的温度/℃蜡的温度/℃2、如图5-2、图5-3所示,用方格纸上的纵轴表示温度,温度的数值已经标出;横轴表示时间,请写出。根据表中各个时刻的温度在方格纸上描点,然后将这些点用平滑曲线连接起来,便得到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
根据你对实验数据的整理和分析,总结海波和蜡在熔化前、熔化中和熔化后三个阶段的温度特点。
时间/min
温度/℃
20
30
40
50
图5-3记录蜡熔化时温度变化的方格纸
图5-2记录海波熔化时温度变化的方格纸
时间/min
温度/℃
20
30
40
50
3、研究液态的海波和蜡在凝固时的温度变化,每隔一分钟记录一次温度,并把相应的数据记录在下表中:
时间/min
0
1
2
3
4
5

海波的温度/℃海波的状态
时间/min
0
1
2
3
4
5

蜡的温度/℃蜡的状态
【分析和论证】
1、
分析实验1中的数据,得出结论是:
2、
分析实验2中的图像,比较得出结论是:
3、
分析实验3中的数据发现:
六、水的沸腾
【提出问题】
1、
你认真观察过水的沸腾吗?水在沸腾时有什么特征?
2、
水沸腾后继续加热,温度是不是会越来越高?
3、
水的沸点是否是个定值?
【猜想或假设】
1、
水沸腾时,伴随着大量气泡上升。
2、
水沸腾前温度一直上升,水沸腾时温度可能保持不变。
3、
水的沸点可能与大气压强有关系。
【设计实验】
为了证实上述猜想1、2,设计如图6-1研究水沸腾的实验装置(一);图6-2所示的实验装置(二)是为了验证猜想3而设计的。
所需器材:烧杯、水、温度计、铁架台、石棉网、酒精灯、火柴、中心有小孔的纸板、钟表
【进行实验】
1、用实验装置(一)把烧杯中的水加热至沸腾。从90℃开始,每隔一分钟记录一次温度,并把它填入下表中,然后在方格纸上作出温度和时间关系的曲线,如图6-3。
时间/min
0
1
2
3
4
5

水的温度/℃
温度/℃
时间/min
90
95
100
105
图6-3记录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方格纸

2、用实验装置(二)甲把水加热至沸腾时,温度计的示数T1=℃;移走酒精灯,观测到水停止沸腾后,再换上如图乙设备。拉伸活塞,立刻又观测到烧瓶中的水发生沸腾。
【分析和论证】
1、水在沸腾时可以观察到有气泡上升,并且气泡在上升的过程中逐渐变大,到达水面破裂,里面的水蒸气散发到空气中。
2、水在沸腾时,虽然继续给它加热,但是水的温度始终保持不变。
3、汽化存在两种方式:和

4、液体沸腾的条件是①
达到沸点

和②
继续吸热


5、液体的沸点还与液体上方的气体压强有关。
【评估与交流】
1、
如何缩短水加热至沸点温度的时间?
2、
水沸腾时和沸腾前气泡上升过程中有什么区别?为什么沸腾前气泡少且上升变小,沸腾时大量气泡上升且变大了?
3、
水沸腾时,为何烧杯口出现大量的白气?是否为水蒸气?
4、
气压对水的沸点影响关系是什么?
七、串联电路中各点的电流有什么关系
【提出问题】
在图7-1中,两个灯泡是串联起来接到电源上的。流过A、B、C各点的电流之间可能有什么关系?作出猜测。
分三次把电流表接入,分别测量流过A、B、C各点的电流。你的猜测正确吗?
通过这个实验,你能否回答:串联电路中各点的电流之间有什么关系?
【猜想或假设】
串联电路中各点的电流之间是相等关系。
【设计实验】
分别把图7-1中A、B、C各点断开,把电流表接入,测量流过的电流,看看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换上另外两个小灯泡,再次测量三点的电流,看看是否还有相同的关系。
下面分别是测量A、B、C三点电流的电路图。如图7-2
所需器材:干电池两节、小灯泡两只、开关、电流表、导线
【进行实验】
把测量数据记在下面表中,还可以把操作中出现的问题扼要地写下来。
A点的电流IA
B点的电流IB
C点的电流IC
第一次测量第二次测量
【分析和论证】
在串联电路中,电路中的电流处处相等。
【评估与交流】
实验中电流表是分三次接入电路中的,为什么没有选用3块电流表直接测量?
八、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
【提出问题】
如图8-1并联电路中干路的电流(流过C点的电流)和各支路的电流(流过A、B两点的电流)之间有什么关系?
【猜想或假设】
可能满足并联干路中电流等于各支路的电流之和。
【设计实验】
分别把电路中A、B、C各点断开,把电流表接入,测量流过的电流,看看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换上另外两个小灯泡,再次测量三点的电流,看看是否还有相同的关系。
分别画出测量A、B、C三点电流的电路图8-2。
所需器材:干电池两节、小灯泡两只、开关、电流表、导线
【进行实验】
实验次数
A点的电流IA
B点的电流IB
C点的电流IC
第一次测量第二次测量
【分析和论证】
在并联电路中,流过A点的电流与流过B点的电流
、;流过C点的电流与流过上述两点的电流之间的关系是:


【评估与交流】
1、实验中电流表是分三次接入电路中的,为什么没有选用3块电流表直接测量?
2、当电路中两个灯泡不一样大小时,电路中干路的电流和各支路的电流之间有什么关系?
九、串联电路各点电压的关系
【提出问题】
如图9-1所示,两个小灯泡串联起来接到电源上。
图9-1
1、AB之间、BC之间、AC之间的电压可能有什么关系?
2、串联电路中各部分电路的电压与总电压之间有什么关系?
【猜想或假设】
1、串联电路中的电流是各处相等的,电压是产生电流的原因,是否电压也会与电流有相同的规律呢?
2、串联的两个小灯泡能同时发光,说明各部分电路也一定有电压来维持,它们的电压之和是否与电源的电压相等?
【设计实验】
根据猜想与假设,需要对电路中的AB、BC、AC间的电压进行测量。可以分三次把电压表并联在AB之间、BC之间、AC之间,分别测量这三个电压,比较三个电压值,得出它们之间的关系。换上另外两个小灯泡,继续用上述实验方法实验,通过多次测量,看看是否有同样的关系。
把三次测量的电路(图9-2)分别画在下面:

所需器材:干电池两节(或学生电源)、小灯泡两只、开关、电压表、导线
【进行实验】
1、
观察实验器材,特别是所使用的电压表的量程及对应的分度值。
2、
按照图9-1所示电路图连接好串联电路。将电压表并联在AB之间,经检查无误后,闭合开关,测出AB之间的电压U1。将电压值填在实验表格中;再将电压表先后改接在BC之间和AC之间,分别测出BC之间电压U2和AC之间的电压U3,填在实验表格中。
3、
换上另外两个小灯泡,用同样的方法进行第二次测量。
实验数据的记录表格:
实验次数
AB间的电压U1/V
BC间的电压U2/V
AC间的电压U3/V
第一次测量第二次测量
【分析和论证】
通过对实际测量结果的分析回答:
1、
测量结果说明了什么?得出了什么样的结论?
2、
串联电路中的电压规律是:串联电路的总电压等于各部分电路的电压之和,即U3=
U1+U2。串联电路有分压作用。
3、
将你得出的最后结论与串联电路中的电压规律进行比较,发现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评估与交流】
对自己的探究活动进行回顾分析,并思考在探究过程中,实验设计有无不合理的地方,操作过程有无失误,测量结果是否可靠。
交流应贯穿于整个探究活动中,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也可全班交流。
实验注意事项:
1、在连接电路时,开关应断开;
2、应按一定顺序连接电路;
3、连接好电路后,先用开关试触电压表的最大测量值为15V的量程,观察电压表指针偏转情况;
4、确认连接无误后再闭合开关,观察示数,如电路电压不超过3V,可改为3V的量程进行测量。
5、要采用更换小灯泡的方法,进行多次测量。为什么?
十、并联电路中电压的规律
【提出问题】
如图10-1所示,将L1和L2两个小灯泡并联起来接到电源上。
1、L1两端的电压和L2两端的电压之间可能有什么关系?
2、并联电路两端的总电压与各个支路两端的电压之间有什么关系?
【设计实验】
根据猜想与假设,需要对电路中L1两端的电压、L2两端的电压及总电路两端的电压进行测量。可以分三次把电压表并联在L1两端、L2两端及总电路两端,分别测量这三个电压,比较三个电压值,得出它们之间的关系。换上另外两个小灯泡,继续用上述实验方法实验,通过多次测量,看看是否有同样的关系。
把三次测量的电路(图10-2)分别画在下面:
所需器材:干电池两节(或学生电源)、小灯泡两只、开关、电压表、导线
【进行实验】
1、
按照图10-1所示电路图连接好并联电路。将电压表并联在L1两端,经检查无误后,闭合开关,测出L1两端的电压U1。将电压值填在实验表格中;再将电压表先后改接在L2两端和总电路两端,分别测出L2两端电压U2和总电压U,填在实验表格中。
2、
换上另外两个小灯泡,用同样的方法进行第二次测量。
实验次数
L1两端的电压U1/V
L2两端的电压U2/V
总电压U/V
第一次测量第二次测量
【分析和论证】
通过实验可以得出并联电路中电压的规律是:并联电路中各支路两端的电压都相等,即U1=
U2。

十一、怎样用变阻器改变灯泡的亮度

【提出问题】
怎样用变阻器改变灯泡的亮度?
【猜想或假设】
1、
滑动变阻器为什么能改变连入电路中的电阻?
2、
要使灯泡和变阻器中的电流大小相同,变阻器应与灯泡串联还是并联?
3、
要能控制电流的大小,应试使用变阻器上的哪两个接线柱?
4、
如图11-1所示,当滑片向A端滑动时,灯泡的亮度如何变化?
【设计实验】
实验要求利用滑动变阻器改变灯泡的亮度,因此我们应对滑动变阻器的结构有所了解。在实验之前,观察滑动变阻器的结构,完成下面的问题:
1、
滑动变阻器主要由几部分组成?
2、
变阻器滑片上的小金属片上的两数据的含义?
3、
电阻丝什么位置的绝缘漆被刮去了?
4、
哪两个接线柱之间的电阻是不变的?
5、
哪两个接线柱之间的电阻最大?哪两个接线柱之间的电阻最小,几乎为零?
6、
移动滑片时,哪两个接线柱之间的电阻随着改变?朝哪个方向移动时电阻变大?
分析:
1、构造:滑动变阻器是由瓷筒、套在瓷筒上表面涂了绝缘漆的电阻丝绕成的线圈、瓷筒上方架在绝缘架上的金属杠、以及套在金属杠上的滑片组成。
2、原理:靠改变连入电路的电阻丝长度来改变电阻。
3、作用:改变电阻从而改变电路中的电流或改变某一导体(或用电器)两端的电压,有时还起保护电路的作用。
要使电路中灯泡的亮度发生变化,必须使电路中电流发生变化,所以实验时将滑动变阻器与灯泡串联在电路中。设计实验电路如图11-1所示。
在实验时,按图11-1所示连接电路,在连接滑动变阻器时,应注意接线柱的正确选择。为了保护整个电路,在闭合开关前,应将滑动变阻器连入电路中的电阻调到最大。闭合开关后,观察灯泡的亮度,并在滑动滑片之前,应先预测灯泡的亮度变化,并通过实验结论总结出其判断的依据。
所需器材:干电池两节、小灯泡、滑动变阻器、开关、导线若干
【进行实验】
1、
观察滑动变阻器的结构。
2、
按电路图连接好电路,确定滑动变阻器所使用的接线柱后,移动滑片,使滑动变阻器连入电路中的电阻最大。然后闭合开关,在移动滑片的同时,观察灯泡亮度的变化。
3、改变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接线柱,并重复上面的实验。
所选接线柱
滑片滑动方向
电路中变阻器的电阻的变化
灯泡亮度的变化

向滑动

向滑动和
向滑动

向滑动


【分析和论证】
1、通过动手实验,观察得出:要使灯泡由暗变亮,接通电路前应将滑片放到电阻值最大的位置上。
2、滑动变阻器的使用方法。
如图11-3所示,常用的滑动变阻器有两种:一种只有两个接线柱;另一种有四个接线柱。对于只有两个接线柱的滑动变阻器,只要将两个接线柱直接连入电路,让电流从其中的一个接线柱流入,从另一个接线柱流出即可。四个接线柱的滑动变阻器连入电路时,应注意将“一上一下”两个接线柱连入电路,切记不能同时把两个上接线柱或两个下接线柱连篇累入电路中。将“一上一下”两个接线柱接入电路时,移动滑动变阻器滑片引起连入电路的电阻变化主要取决于下接线柱。若滑片向靠近下接线柱的方向移动,电阻就变小(近小);若滑片向远离下接线柱的方向移动,电阻就变大(远大)。因此,可以用“近小远大”四个字来理解滑动变阻器阻值的变化。
3、使用滑动变阻器应注意几点:
(1)阻值变化范围和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
(2)滑动变阻器一般要与被控制的电路串联。
(3)将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在闭合开关前,应将滑片移到阻值最大的位置。
【评估与交流】
1、探究过程中你发现了哪些问题?和同学交流。
2、回顾我们的探究经历了哪些环节?
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实验总结与交流
十二、电阻上的电流跟两端电压的关系
【提出问题】
1、如果知道一个导体的电阻值,还知道加在它两端的电压,,能否计算出通过它的电流?
2、电流与电压、电阻会不会有定量关系呢?
【猜想或假设】
通过前面的学习知道:
1、
电阻不变,电压越大,电流越大;
2、
电压不变,电阻越大,电流越小;
3、
如果电阻用R表示,电流用I表示,电压用U表示,则三者之间可能会存在的关系为:


【设计实验】
实验设计思路:要研究电流、电压、电阻的关系,可利用“控制变量法”,固定电阻不变,来排除电阻变化带来的影响,探究同一电阻上的电流跟电压的关系,通过改变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观察并记录通过定值电阻的电流。这样就可以把研究三个变量之间的关系问题转变为固定其一,研究另外两者关系的问题。同时为了使研究活动更具客观性、普遍性和科学性,在实验设计中,要采用更换定值电阻进行反复实验的方法,换用不同阻值的电阻,各进行几次测量,从而得出这三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使实验探究得出的规律更具有普遍性。
改变定值电阻两端电压的方法:可通过增减串联电池组中电池的个数,从而改变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如果实验用的是学生电源,也可以较为方便地改变电源的输出电压;一般是采用滑动变阻器进行分压,通过调节滑动变阻器的滑片,使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发生改变。

实验电路如图12-1:图12-1
所需器材:学生电源(或电池若干)、定值电阻(两个阻值不同)、滑动变阻器、开关、导线若干、电流表、电压表
【进行实验】
R1=

电压U/V
电流I/A

R2=

电压U/V
电流I/A
按图12-1连接好电路,检查无误后,闭合开关S,调节滑动变阻器的滑片。使R两端的电压成整数倍地变化,如2V、4V、6V等,根据电压表和电流表的示数,读出每次加在R上的电压值和通过R的电流值,并记录下来。
再换另一个定值电阻,再次实验,测量并记下几组电压和电流的值。
【分析和论证】
1、在图12-2中画出每个电阻的U-I关系图像,从图像上看,电流I、电压U的关系可以表示为


U
I
O图12-2
2、利用实验记录的数据和U-I图像进行比较、讨论,尝试对几次测量结果进行运算,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
结论: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加在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电流I、电压U、电阻R的关系可以用公式表示为:I=U/R
【评估与交流】
对自己的探究活动进行回顾、分析,及时总结调整,然后把探究过程、记录及总结与同学和老师交流,改正错误,弥补不足。
实验注意事项:
1、
电压表与电流表的连接、使用与读数,要按照要求进行操作。
2、
在测量过程中,电路闭合时间不能太长,读取数据后要断开电路,以防通电时间过长,电阻发热给测量带来误差。
3、
每次测量至少要得出三组数据,使实验更具普遍性。
4、
若使用学生电源并通过滑动变阻器来分压的情况下,要注意调节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尽量使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成整数倍地变化。
十三、探究电阻的串联与并联
【提出问题】
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电压、电流的规律。那么,电阻串联或并联时,总电阻是比原来大了还是小了?
【猜想或假设】
1、电阻串联时总电阻比原来大了。
2、电阻并联时总电阻比原来小了。
【设计实验与进行实验】
1、
将一个定值电阻R接在图13-1所示的电路中,闭合开关,在电压相同的情况下,观察电流表的示数和灯泡的亮度。
2、
将两个同样阻值的电阻R串联起来,接在电路中,重复前面的实验。
3、
将三个同样阻值的电阻R串联起来,接在电路中,重复前面的实验。对比电流表的示数大小和灯泡的亮度。
4、
再将两个同样阻值的电阻R并联起来,接在电路中,重复实验1,对比电流表的示数大小和灯泡的亮度。
5、
最后将三个同样阻值的电阻R并联起来,接在电路中,重复实验1,对比电流表的示数大小和灯泡的亮度。
6、
把实验现象记录在下表中。
电阻连接情况
电阻个数及连接情况
电路中电流表示数变化
灯泡亮度的变化
串联
两个电阻串联

三个电阻串联并联
两个电阻并联

三个电阻并联

所需器材:学生电源(或电池若干)、定值电阻(两个阻值不同)、滑动变阻器、开关、导线若干、电流表、电压表
【分析和论证】
实验现象表明:在相同电压情况下
1、
接入一个定值电阻时,电流大些,灯泡亮些;
2、
接入串联的两个定值电阻时,电流较小,灯泡比较暗;
3、
接入串联的三个定值电阻时,电流最小,灯泡最暗。
从而得出结论:串联电阻的总电阻的阻值比任何一个分电阻的阻值都大。
4、
接入并联的两个定值电阻时,电流较接入一个定值电阻时的电流大些,灯泡也更亮些;
5、
接入并联的三个定值电阻时,电流较接入并联的两个定值电阻时的电流大些,灯泡也更亮些;从而得出结论:并联电阻的总电阻的阻值比任何一个分电阻的阻值都小。
【评估与交流】
对自己的探究活动进行回顾、分析,及时总结调整,然后把探究过程、记录及总结与同学和老师交流。
十四、电阻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提出问题】
不同的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不同,那么,导体电阻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猜想或假设】
1、
电阻可能与导体的材料有关。
2、
电阻可能与导线的粗细、长短有关。
3、
电阻还可能与温度有关。
【设计实验】
这是一个多因素问题,应当使用变量控制法研究每一个因素对电阻大小的影响。为此,在一定温度(室温)下用图14-1所示的实验装置进行实验。
a、b、c是三根用同一种材料制成的导线,它们的长短、粗细如图所示:a长,c短,但其横截面积相同;b的横截面积比a、c大,长短和a相等;d与c长短、粗细都相同,但与c的材料不同。
采用控制变量法研究每一个因素对电阻大小的影响。用a、b导线分别连入电路,可以探究横截面积对电阻的影响;用a、c导线分别连入电路,可以探究导线长度对电阻的影响;把c、d导线分别连入电路,可以探究材料对电阻的影响;把日光灯的灯丝(或细铁丝绕成的线圈)按图14-2所示连入电路,缓慢地给灯丝加热,可以探究温度对电阻的影响。所需器材:电源、滑动变阻器、开关、电流表、导线a、b、c、d(符合实验方案要求的)、夹子、日光灯的灯丝(或细铁丝绕成的线圈)、小灯泡、酒精灯、火柴。
【进行实验】
1、按图14-1所示将a导线连入电路,闭合开关,观察电流表的示数;用同样长度,横截面积比a大的导线b代替a,再接通电源,观察电流表的示数。比较这两次测量的电流值。
2、改用横截面积相同而长度不同的a、c,分别将它们连入电路,观察电流表的示数。
3、再改用长度、横截面积相同、不同材料的c、d,分别将它们连入电路,比较通过它们的电流大小。
4、把日光灯的灯丝(或细铁丝绕成的线圈)按图14-2所示连入电路,缓慢地给灯丝加热,注意观察加热前后电流表的示数有什么变化?
实验记录:
1、把导线a、b接入电路,通过

导线的电流大。
可得出结论:。
2、把导线a、c接入电路,通过

导线的电流大。
可得出结论:。
3、把导线c、d接入电路,通过

导线的电流大。
可得出结论:。
4、随着温度的升高,电流表的电流变


可得出结论:。
【分析和论证】
根据上述实验结论,我们可以总结得出:
1、
电阻的大小与导体的长短有关:导线越长电阻越大;
2、
电阻的大小与导体的横截面积有关:横截面积越大电阻越小;
3、
电阻的大小与导体的材料有关,比如铁、铜、银等不同材料的电阻不同。
4、
电阻的大小与导体温度有关:导体温度越高电阻越小。
【评估与交流】
实验设计中是否有不合理的地方?你将如何改进?在操作中有没有失误?所得的结论是否可靠?
实验注意事项:
1、实验选用导体电阻时,一定要保证只有一个因素不同,其他因素相同,这样才好比较实验结果。
2、注意滑动变阻器的使用方法。
3、注意酒精灯的使用方法,安全操作。

十五、测量小灯泡的电阻
【提出问题】
如果有额定电压分别为2.5V和3.8V的小灯泡各一只,你能测出它们的电阻吗?
【设计实验与进行实验】
1、实验原理:根据欧姆定律I=U/R,可变形得出R=U/I,因而只要使用电压表、电流表测出被测电阻两端的电压U和通过它的电流I,就可以计算出电阻值R。这种测定电阻的方法叫做伏安法。这是物理学中常用的一种间接测量方法。
2、实验步骤:
(1)设计电路如图15-1所示,并按电路图连接电路。

图15-1
(2)检查无误后闭合开关,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来改变小灯泡两端的电压,观察每次对应的电流的数值,将两电表三次实验的读数填入表格中。
(3)断开开关,整理仪器。
(4)根据记录的三组数据,分别求出三个对应的电阻值,计算出它们的平均值。
3、实验记录表格
电流I/A
电压U/V
电阻R/
电阻平均值R/
第一次测量
R=(R1+
R2+
R3)/3=
第二次测量第三次测量
所需器材:电源、滑动变阻器、开关、小灯泡或被测电阻、导线、电流表、电压表
【评估与交流】
1、注意分析滑动变阻器的作用。电路中串联一个滑动变阻器有两个作用:一是对电路起保护作用,因为待测电阻的阻值我们不知道,万一它的阻值很小,会造成电路中电流过大,所以在电路中串联入滑动变阻器过程中,变阻口碑载道滑片应放在电阻值最大位置,使电路中电流最小,对电路起保护作用。二是为了要多次测量取平均值来减小实验误差,如果不串联一个滑动变阻器,那么电压表、电流表只有唯一的一组读数,只能求得一个电阻值。有了滑动变阻器,可通过改变变阻器电阻来改变通过待测电阻的电流和它两端的电压,这样可以获得多组数据,算出待测电阻的阻值,然后取它们的平均值。
2、测量小灯泡的电阻时应注意:每个小灯泡的金属灯口上都标着它的额定电压,接通电源后可通过调节变阻器把小灯泡两端的电压调节到额定电压。测量时从额定电压开始逐次降低,获得几组数据。因为用电器(灯泡)两端的额定电压是保证用电器正常工作的电压值。当高于额定电压值时,根据欧姆定律,流过用电器的电流就会比正常工作条件下的电流值大,这对用电器的使用寿命是有很大影响的,严重时会烧坏用电器。因此,从设备安全考虑,测量时要使电压逐次降低,而不是升高。
3、连接电路时要将开关断开;应利用试触法选择电表的量程;在不超过量程的情况下,应使用较小的量程,这样测出的数值较准确一些;连接电路时,可暂不连接电压表,先将主电路各器材串联好,再将电压表并接在待测电阻的两端,这样可避免因接线太多而出错。
十六、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

【提出问题】
(1)在前面做过了“测量小灯泡的电阻”的实验,参考它的思路,怎样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
(2)如果给你额定电压分别为2.5V和3.8V的小灯泡各一只,你能测出它们的电功率吗?
(3)小灯泡上面如果标有额定功率,所标额定功率与通过P=UI测量出来的电功率在什么情况下它们是一致的,在什么情况下它们又是不一致的?
【设计实验】
1、实验原理:P=UI
2、实验设计的思路:由实验原理可知,要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只需用电压表与灯泡并联测出它工作时的电压U,用电流表与灯泡串联测出它工作时的电流I,即可通过公式P=UI计算出功率值。因为实验中要多次测量灯泡的功率,根据串联分压的原理,还要用一个变阻器与灯泡串联,来改变小灯泡两端的电压,同时也改变了通过灯泡的电流,从而达到改变小灯泡功率的目的。
3、实验电路如图16-1所示:

所需器材:电源、滑动变阻器、开关、小灯泡、导线、电流表、电压表
【进行实验】
1、如图16-1连接电路,闭合开关前将变阻器值调到最大。(在额定电压分别为2.5V和3.8V的情况下,注意选择电流表和电压表的量程)
2、检查无误后闭合开关,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观察电压表的数值,使小灯泡两端的电压等于它的额定电压时,记录此时电流表的示数。
3、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使小灯泡两端的电压等于它的额定电压的1.2倍时,记录此时电压表和电流表的示数,并观察小灯泡发光情况与第一次有何不同。
4、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使小灯泡两端的电压小于它的额定电压时,记录此时电压表和电流表的示数,并观察小灯泡发光情况与前两次有何不同。
5、整理实验器材,填写实验报告。
6、实验记录表格如下:
物理量
灯泡规格
小灯泡两端电压U/V
通过灯丝的电流I/A
小灯泡的电功率P/W
灯泡发光情况
2.5V
3.8V
电压(V)
电流(A)
电功率(W)
灯泡发光情况
U=U额
U>U额
U【分析和论证】
1、怎样通过测量的数据计算灯泡的功率?
2、小灯泡的额定功率是多少?当灯泡两端的电压比额定电压高和比额定电压低时,它的实际功率各是多少?小灯泡的亮度又如何变化?
【评估与交流】
1、反思实验中最可能出现错误的是哪几个环节?在哪些方面容易出现较大的误差?
2、在实验的设计、操作和分析过程中,你发现了哪些新的问题?
3、小组间进行交流,互相找出不完善的甚至错误的地方,对于发现的新问题,大家讨论可能的解决方法。

十七、研究电磁铁

【提出问题】
电磁铁的磁性强弱与什么因素有关?
【猜想或假设】
1、可能跟电流的强弱有关。
2、可能跟线圈的匝数有关。
【设计实验】
1、制作电磁铁
在一个铁钉上用漆包线绕50匝,在另一个上绕100匝(铁钉上要垫纸,以免碰破漆皮)。把它们连接到如图17-1所示的电路里,这就是匝数不同的两个电磁铁。
2、研究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
根据猜想,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可能有电流的大小、线圈匝数的多少、有无铁芯……利用自制的电磁铁,采用控制变量法:(1)研究电流大小对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影响——保持线圈匝数不变,改变电流的大小,看看螺线管吸引曲别针数目的多少。(2)研究有无铁钉对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影响——保持螺线管线圈匝数和通过的电流不变,看有无铁钉时螺线管吸引曲别针数目的多少。(3)研究螺线管的匝数对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影响——保持电流不变,改变螺线管的匝数,看看螺线管吸引曲别针数目的多少。
所需器材:细长导线(漆包线)、两个相同的大铁钉(或铁棒)、曲别针、导线、滑动变阻器、开关、电源、电流表
【进行实验】
1、制作电磁铁
在一个铁钉上用漆包线绕50匝,在另一个上绕100匝(铁钉上要垫纸,以免碰破漆皮)。这样我们就做成了匝数不同的两个电磁铁。
2、利用自制的电磁铁研究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
(1)把电源、开关、滑动变阻器、电流表和一定匝数的线圈串联起来,调整变阻器的滑片,使电路中的电流大小改变。观察通入不同大小的电流时,电磁铁吸引曲别针的数目有什么变化。
(2)把螺线管中的铁钉抽出,与抽出之前的磁性进行比较,看电磁铁吸引曲别针的数目有什么变化。
(3)改换不同匝数的螺线管,比较不同匝数电磁铁的磁性。
实验记录:
步骤
保持不变的因素
变化的因素
实验现象
判断
(1)
螺线管匝数
电流大/小

(2)
匝数、电流
有/无铁棒

(3)
电流
匝数多/少【分析和论证】
1、
电磁铁磁性的有无由电流的有无决定。
2、
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判断,在实验中是通过电磁铁吸引大头针的多少来判断的,吸引得越多,则磁性越强。
3、
电磁铁的磁性强弱由电流大小和线圈圈数决定。电流越大,磁性越强;线圈圈数越多,磁性越强。

十八、什么情况下磁可以生电

【提出问题】
奥斯特实验证明:电能产生磁。人们由此联想到其逆向思维是否也成立?即磁能否生电?我们是否可以利用磁场得到电流呢?怎样才能使磁生电呢?
【猜想或假设】
1、给导线通电,导线周围就会有磁场,那么,将导线放入磁场中,导线是不是就能提供电流呢?
2、利用通电线圈得到的磁场比单根导线得到的磁场强,如果磁场能产生电流,那么线圈在磁场中得到的电流会不会比单根导线得到的磁场强些呢?
【设计实验】
在这个探究实验中,我们由电可以生磁得到启示,将导线放入磁场中,也许导线能提供电流。
为了观察到导线中是否能产生电流,我们应在电路中串联一只灵敏电流表。如果电流表的指针发生偏转,说明磁就能生电。那么导体应怎样放置于磁场中呢?是平放,竖放,还是斜放?如果导体在磁场中静止不能得到电流,我们还应该考虑让其运动,怎样运动?
在完成探究“什么情况下磁可以生电”后,我们还可进一步探究,导体在磁场中产生的电流大小还与哪些因素有关呢?磁场的强弱,磁场中导线的多少,导线运动的快慢都是我们要考虑的。
所需器材:金属棒导体、线圈、导线、灵敏电流表、不同强度的磁体
实验电路如图18-1所示:
【进行实验】
1、将导线和电流表连接起来组成一个闭合电路如图18-1所示,将导体放入磁场中,观察电流表的指针是否偏转。
2、换用磁性更强的磁体,重复上一步,电流表的指针是否偏转?
3、换用线圈,重复步骤1,电流表的指针是否偏转?
4、导体在磁场中沿不同方向运动
(1)导体从蹄形磁铁的N极运动到S极或从S极运动到N极,即与磁感线平行运动,观察电流表的指针是否偏转。
(2)导体沿垂直于磁感线方向运动,观察电流表的指针是否偏转。
(3)导体沿自身所在直线运动,观察电流表的指针是否偏转。
(4)换用强度不同的磁体,重做上面三步。
5、换用线圈重复第4步。观察电流表的指针偏转角度比用导线时大还是小。
实验记录:
步骤
现象
结论
1

2

34
(1)

(2)

(3)

(4)

5【分析和论证】
1、根据实验记录,判断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是: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
2、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的速度对产生电流的大小有影响:
【评估与交流】
我们上面的实验,法拉第进行了十年,而且很多科学家也在进行类似的实验,但都忽略了导体在磁场中运动时电流表指针的微小偏转,这给我们一个什么启示?

十九、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
【实验目的】学习使用托盘天平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熟悉使用天平的步骤和规则。
【实验器材】托盘天平和砝码、体积相同的长方形木块、铝块、铁块、墨水瓶和水
【实验步骤】
1、把天平放在水平平台上,观察天平的最大称量以及游码标尺上的最小刻度值。
2、把游码放在标尺的零刻度处,调节横梁右端的螺母,使横梁平衡(空调平衡)
3、把长方形木块(铝块、铁块)放在左盘里,向右盘里加砝码,并移动游码,直到横梁恢复平衡。
4、计算出右盘中砝码的总质量再加上游码所对的刻度值,得出被测物体的质量,填入记录表中。每称量完一个物体,都要把砝码放回盒中。
5、用天平称出一墨水瓶水的质量:
(1)先称出空墨水瓶的质量;
(2)墨水瓶装满水后,称出墨水瓶和水的总质量;
(3)用瓶和水的总质量减去空瓶的质量就得到一墨水瓶水的质量;
(4)将以上测量得到的质量数据分别填入记录表中,再把砝码放回盒中。
【实验记录】
被称物体名称
木块
铝块
铁块
空墨水瓶
装满水的墨水瓶
墨水瓶中的水
物体的质量m/g

【实验思考题】
1、
用天平能直接称量1cm棉线的质量吗?怎样才能称出1cm棉线的质量?
答:拿20-30根同样是1cm的棉线放到天平上去称量,称出的质量除以1cm棉线的根数,就得出了1cm棉线的质量。(这叫累积法)
2、
所称量的铝块、铁块体积相同,但
质量
却不同,铁块的质量
较大

3、
在称量时,若天平的指针在轻微地摆动,你如何判断天平是否平衡?
答:看指针在分度盘上左右摆动,如果左右摆动的格数相同,则天平就是平衡的。
4、
地球上质量为1kg的物体在宇宙飞船中还是1kg吗?宇航员在飞船中可以用天平称量这个物体的质量吗?
答:是1kg,但在飞船中不能用天平称量,因为物体处于失重状态。
二十、测量物质的密度

【提出问题】
1、
体积相同的铁块和铝块的质量相同吗?
2、
体积不同的铁块的质量相同吗?
3、
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如何?
4、
如何测定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猜想或假设】
1、
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的质量不同。
2、
体积不同的同种物质的质量不同。
3、
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一定。
【设计实验】
1、取两个体积相同的铁块和铝块,分别测出它们的质量,并比较它们质量的大小。
2、取三个体积不同的铝块,分别测出它们的质量和体积,并分别计算它们的质量和体积的比值,再进行比较。
所需器材:天平和砝码、量筒、石块、玻璃杯、水、盐水、细线
【进行实验】
1、测定体积相同的铁块和铝块的质量
名称
质量(m/g)
铁块
铝块
2、取三个体积不同的铝块,分别用天平测出它们的质量,用直尺测出边长后计算出它们的体积,并列出表来,然后以体积V为横坐标、以质量m为纵坐标。在方格纸上描点,再把这些点连起来。

m/g
V/cm
铝块1

铝块2

铝块3

V/cm3
m/g
3、测石块的密度
(1)用天平测出小石块的质量。
(2)在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记下水的体积。
(3)用细棉线系好小石块放入量筒的水中,记下水上升的体积。
(4)把实验记录的数据填入下表,并计算出石块的密度。
物理量
M石/g
水的体积V1/cm3
放入石块后水的体积V2/cm3
石块的体积
V石=(
V2-
V1)/
cm3
石块的密度ρ/(g
cm-3)
数据

4、测食盐水的密度
(1)测出玻璃杯和食盐水的总质量。
(2)把一部分食盐水倒入量筒中记下体积。
(3)测出剩余的食盐水和杯的总质量。
(4)把实验记录的数据填入下表,并计算出食盐水的密度。
物理量
食盐水的质量m1/g
剩余盐水和杯的质量m2/g
盐水的质量m/g
盐水的体积
V
/
cm3
盐水的密度ρ/(g
cm-3)
数据

【分析和论证】
1、分析实验1得出的结论是:


2、分析实验2得出的结论是:


【评估与交流】
讨论测量液体密度应注意什么?二十一、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
【提出问题】
1、怎样测量课本的长、宽、厚度?
2、如何测硬币的直径?周长?
3、如何测细金属丝的直径?
【设计实验】
1、积累法:测课本的厚度(微小长度不便直接测量,先测出N张纸的总厚度或N匝金属丝的直径为D,再计算每一张纸的厚度或单根金属丝的直径为d=D/N。)
2、替代法:测硬币的直径,如图21-1所示。
3、测细金属丝的直径,如图21-2所示。(微小长度不便直接测量,先测出N匝金属丝的长度为L,再计算单根金属丝的直径为D=L/N。)
所需器材:刻度尺、作业本、物理课本、细铜丝、硬币、三角板、纸条、针
【进行实验】
1、测量课本的长、宽、厚度
课本的长(cm)
课本的宽(cm)
课本的厚(cm)2、测硬币的直径(画示意图如21-1所示)
测得:1角硬币直径为
;5分硬币直径为


3、测细铜丝的直径
实验次数
1
2
3
线圈长度
L1=
L2=
L3=
线圈圈数
N1=
N2=
N3=
铜丝直径
D1=
D2=
D3=
平均值
【评估与交流】
如何正确使用刻度尺?
(1)
使用刻度尺前要注意观察它的量程、分度值和零刻度线是否磨损。
(2)
用刻度尺测量时,尺要沿着被测长度,不利用磨损的刻度,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3)
测量结果由数值和单位组成。
二十二、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
【实验目的】
学习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的方法。
【实验器材】
弹簧测力计、木块、长木板、头发丝
【实验步骤】
1、观弹簧测力计的量程(最大刻度),认清每一小格表示多少牛。检查弹簧测力计不受力时,指针时否指在零刻度处。
2、用手拉弹簧测力计的挂钩,使指针指到1N、5N、10N等处,感受一下1N、5N、10N的力有多大。
3、在弹簧测力计的挂钩上挂一个质量已知(约1kg)的物体,读出拉力的大小填入记录表中。察
4、在水平放置的长木板上,用弹簧测力计拉木块匀速前进,读出拉力的大小填入记录表中。
5、在倾斜放置的长木块上,用弹簧测力计拉着木块沿木板匀速上升,读出拉力的大小填入记录表中。
6、把一根头发拴在弹簧测力计的挂钩上,用手拉头发,逐渐加大拉力,读出头发被拉断时拉力的大小,填入记录表中。
【实验记录】
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情况
挂质量约1kg的物体
拉木块水平匀速前进
拉木块沿倾斜木板匀速上升
挂钩上拴一根头发,当头发被拉断时
拉力F/N
【评估与交流】
能否用弹力橡皮筋制作测力计?为什么?
二十三、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
【提出问题】
重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猜想或假设】
重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有关。
【设计实验与进行实验】
1、照图23-1那样,把钩码逐个挂在弹簧测力计上,分别测出它们受到的重力,记录在下面的表格中。
质量m/kg

重力G/N2、在图23-2中,以质量为横坐标、重力为纵坐标描点。连接这些点,你发现它们落在一条什么样的曲线或直线上?你认为重力与质量之间有什么关系?
m/kg
OG/N
图23-2重力与质量关系的图像

所需器材:弹簧测力计、钩码若干、坐标纸
【分析和论证】
1、通过实验得出结论: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
2、重力与质量的比值大约是9.8N/kg。如果用g表示这个比值,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可以写成G=mg
二十四、摩擦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
【提出问题】
1、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2、如何增大有益摩擦,减小有害摩擦?
【猜想或假设】
1、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粗糙程度有关。
2、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接触面的大小有关。
【设计实验】

1、取一方木块及长方形的长木板、毛巾、玻璃板,用弹簧称拉着方木块在三种表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测出拉力的大小即为摩擦力的大小,并比较摩擦力的大小。
2、把木块放在木板上,加上砝码,再拉着木块在木板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测出拉力的大小即为摩擦力的大小,并与第一次实验比较。
3、把木块侧放在木板上,再拉着木块在木板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测出拉力的大小即为摩擦力的大小,并与第一次实验比较。
所需器材:弹簧测力计、长方体方木块、长木板、毛巾、玻璃板、砝码、细线
【进行实验】
1、分别测出木块在长木板、毛巾、玻璃板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时的摩擦力大小,将结果记入表格。
2、在木块上另上砝码后,再测出木块在木板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时的摩擦力大小,将结果记入表格。
3、把木块侧放在木板上,再测出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时的摩擦力大小,并将结果记入表格。
次数
压力大小
接触面
摩擦力大小(N)
1
木块重
木板
2
木块重
毛巾
3
木块重
玻璃板
4
木块加砝码重
木板
5
木块重(侧放)
木板

【分析和论证】
1、分析比较实验1、2、3可得:

2、分析比较实验1、4可得:。
3、分析比较实验1、5可得:。
4、归纳得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有关,与
无关。
【评估与交流】
1、在测量滑动摩擦力大小时必须注意什么?当速度不一样时摩擦力大小有没有变化?
2、如何测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二十五、研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提出问题】
1、
杠杆的平衡条件是什么?
2、
杠杆的平衡条件有哪些应用?
【猜想或假设】
1、杠杆的平衡条件是: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设计实验】
1、当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时,在杠杆两端挂钩码使杠杆平衡,钩码的重即为动力、阻力大小,挂钩码处到支点的杠杆长即为力臂的大小。然后计算动力×动力臂及阻力×阻力臂的大小,并比较两者乘积的大小,归纳得出结论。
2、(1)用弹簧秤作为动力作用的物体,在挂钩码的同侧提起杠杆,使杠杆平衡,读出动力和阻力的大小以及动力臂和阻力臂的长短。然后比较动力×动力臂及阻力×阻力臂的大小。
(2)用弹簧秤拉着杠杆加速转动,读出动力和动力臂、阻力和阻力臂的大小,计算并比较动力×动力臂与阻力×阻力臂的大小。
所需器材:杠杆和支架、弹簧测力计、钩码、尺、线
【进行实验】
1、把杠杆的中点挂在支架上,首先调节杠杆的平衡螺母,使杠杆不挂钩码时在水平位置平衡。
2、照图25-1那样,在杠杆的左右两端分别挂上不同数量的钩码,调节钩码的位置,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再次平衡。
3、根据钩码的质量计算出重力大小即为动力和阻力大小,再读出力臂的长,把数据记入下表。
次数
动力(N)
动力臂(cm)
动力×动力臂
阻力(N)
阻力臂(cm)
阻力×阻力臂
1

2

3

44、如图25-2所示,在a、b、c三点用弹簧秤竖直向上提杠杆,当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时,读出力及力臂的大小,并填入下表。
次数
动力(N)
动力臂(cm)
动力×动力臂
阻力(N)
阻力臂(cm)
阻力×阻力臂
1

2

3

4

5、在杠杆左端一点用弹簧秤提起杠杆,并加速顺时针转动,读出动力与阻力的大小以及动力臂与阻力臂的长短,然后比较动力×动力臂及阻力×阻力臂的大小。
【分析和论证】
1、通过测量数据得:杠杆的平衡条件是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2、当动力×动力臂大于阻力×阻力臂时,杠杆将沿

【评估与交流】
1、你的测量结果能准确说明“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吗?实验中你还有什么新的发现?
2、通过实验及数据分析,当“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时,杠杆处于平衡状态,当“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时,杠杆将如何转动?生活中平衡杠杆有哪些?
3、观察生活中的杠杆哪些是省力的?哪些是费力的?
杠杆的分类:
(1)
省力杠杆:动力臂比阻力臂长,费距离。
(2)
费力杠杆:动力臂比阻力臂短,省距离。
(3)
天平杠杆:动力臂与阻力臂相等,既不省力又不费距离。
二十六、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
【提出问题】
1、同样大小的石块和木块,投入水中,石块下沉,木块上浮,哪个受到的浮力大?铁块投入水中会下沉,而铁做成船之后,却能浮在水面上,为什么?
2、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猜想或假设】
1、浮力的大小可能与物质的种类有关。
2、浮力的大小可能与物质的体积有关。
3、浮力的大小可能与物质浸入的深度有关。
4、浮力的大小可能与排开液体所受的重力有关,也就是与V排和ρ液有关。
【设计实验与进行实验】
1、选择体积相同的实心铁块和铝块,比较铁块和铝块浸没水中所受浮力的大小,来验证猜想1是否正确。
实验步骤:
(1)

(2)

(3)

……
2、取一些橡皮泥,先揉成团,测出其浸入水中的浮力,然后展开做成盒形,测出其所受的浮力并把两次测得的浮力大小与橡皮泥的重量相比较,验证猜想2是否正确。
实验步骤:
(1)

(2)

(3)

……
3、取一铁块测出其浸入水中不同深度所受的浮力并比较浮力的大小,验证猜想3是否正确。
实验步骤:
(1)

(2)

(3)

……
4、测出浸没入水中的石块所受的浮力跟它排开的水重有什么关系。
实验步骤:
(1)

(2)

(3)

……
5、测出浮在水面上的木块所受的浮力跟它排开的水重的关系。
实验步骤:
(1)

(2)

(3)

……
以上4、5实验验证猜想4是否正确。
所需器材:弹簧测力计、大烧杯、接水小桶、自来水、盐水、体积相同的实心铁块和铝块、金属牙膏皮(或橡皮泥)、细线
【分析和论证】
由以上实验得出的结论是:
1、
2、
3、
4、
【评估与交流】
1、
由实验得出的结论能普遍适用吗?如何评估实验的准确性?
2、
做以上实验要注意什么?只在水中做行吗?
3、
你在实验中遇到什么困难?如何减少实验误差?
4、
阿基米德定律适用于气体中物体所受浮力大小的计算吗?表达式如何?
【探究拓展】
1、弹簧秤法测浮力大小——适用于ρ物>ρ液
(1)测出物体在空气中的重为G1
(2)测出物体在水中的重为G2
F浮=
G1-G2
2、平衡力法——适用于ρ物≤ρ液
(1)当物体悬浮或漂浮在液体中时,受重力和浮力作用。
(2)因为物体静止所受的重力和浮力是一对平衡力,则有F浮=
G物
3、压力差法
F浮=
F向上-
F向下
形状规则的正方体物块浸入密度为ρ的液体中,如图26-1所示。上表面距液面为h,正方体边长为l。
上表面所受压强:P=ρgh
上表面所受压力:F=PS=ρghl2
下表面所受压强:P’=ρg(h+l)
下表面所受压力:F’=
P’S=ρg(h+l)l2
F浮=
F’-
F
=ρg(h+l)l2-ρghl2=ρgl3
又因为V排=
l3,所以F浮=ρgl3=ρgV排
即为阿基米德原理求出的浮力。
二十七、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
【提出问题】
1、影响斜面的机械效率的因素有哪些?
2、光滑程度一样的斜面,当它的倾斜程度不同时,斜面的机械效率是否相同?
【猜想或假设】
1、影响斜面的机械效率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摩擦,摩擦不同效率就不同。
2、光滑程度一样的斜面,当它的倾斜程度不同时,斜面的机械效率不同。
【设计实验】
1、同一斜面,不同的粗糙面,用弹簧测力计把木块沿斜面匀速拉上顶端,记下两次拉力的大小,测出木块重、斜面长、斜面高。计算出有用功、总功和机械效率,比较机械效率的大小。
2、同一光滑程度的斜面,两次不同的倾斜程度,再测量两次斜面的机械效率,比较机械效率的大小。
所需器材:弹簧测力计、斜面、木块、细线、刻度尺、毛巾
【进行实验】
1、如图27-1所示,将一条形木板一端垫高,就构成一个斜面。沿着斜面把木块拉上去,记下拉力大小。在斜面上铺上毛巾,再测一次。
2、改变木板的倾斜程度,再测量两次斜面的机械效率。
记下测量数据填入下表:
次数
斜面高(m)
木块重(N)
有用功(J)
斜面长(m)
拉力大小(N)
总功(J)
机械效率
12(毛巾)3【分析和论证】
1、分析实验1、2数据得:

2、分析实验1、3数据得:

【评估与交流】
1、在测斜面的机械效率时,在同一斜面上,重木块效率高,还是轻木块效率高?
2、在测斜面的机械效率时,如何保证拉着木块匀速沿斜面上升?
二十八、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实验目的】
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实验器材】
刻度尺、弹簧测力计、钩码(重量已知)、铁架台、滑轮组、长约2米的细线
【进行实验】
1、照图28-1那样,把实验装置安装好,分别记下钩码和弹簧测力计的位置(离桌面或地面的高度)。
2、匀速向下拉动弹簧测力计,使钩码升高,从弹簧测力计上读出拉力F的值,用刻度尺测出钩码上升的高度h和弹簧测力计移动的距离s,填入记录表中。
3、算出有用功W有用、总功W总、机械效率η,填入记录表中。
4、照图28-2那样,把实验装置安装好,匀速向上拉动弹簧测力计重做上面的实验。
【实验记录】

实验装置

钩码总重力G/N

钩码上升高度h/m

有用功W有用/J

拉力F/N

拉力移动距离s/m

总功W总/J

机械效率η【评估与交流】
1、
各种机械的机械效率总是费功,要想提高机械效率,关键是减少额外功。
2、
当滑轮受到的摩擦阻力很小时,如果挂在动滑轮下的钩码增加,则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就提高,这是因为有用功增大,但额外功基本没有发生变化。
3、
测某机器的机械效率时,记录了如下的四个结果。其中肯定错误的是(


A、100%
B、120%
C、60%

D、80%

初中物理实验教案 本文关键词:教案,物理实验,初中

初中物理实验教案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初中物理实验教案》由:76范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yuan0.cn/a/94529.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