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范文网为您提供各类范文参考!
当前位置:76范文网 > 知识宝典 > 范文大全 > 2018年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2018年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来源:76范文网 | 时间:2019-06-06 14:20:19 | 移动端:2018年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2018年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本文简介:

2016学年第一学期三年级科学教案第一单元身边的小动物第1课常见的小动物【教学目标】科学概念:动物具有多样性,动物的生存依赖于环境,不同的环境中生长着不同的动物。过程与方法:回忆和整理已有的对小动物的经验和知识,提出寻访小动物中可能碰到的未提及解决问题的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亲近和关注周围环

2018年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本文内容:

2016学年第一学期三年级科学教案
第一单元
身边的小动物
第1课
常见的小动物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动物具有多样性,动物的生存依赖于环境,不同的环境中生长着不同的动物。
过程与方法:
回忆和整理已有的对小动物的经验和知识,提出寻访小动物中可能碰到的未提及解决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亲近和关注周围环境中的小动物的态度,形成爱护小动物,珍爱生命,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
在回忆和整理已有的对小动物的经验和知识的基础上,去寻访、亲近、关注周围环境中的小动物。
【教学难点】避免学生在寻访过程中过分关注某一种小动物。
【教学准备】
1.在校园里准备一块可供学生寻访小动物的场地(最好教师提前寻访一遍)。
2.设计简单的记录表,供学生参考。
【教学过程】
一、理解小动物
1.教师问:“听到‘动物’这个词我们想到了那些动物?”
“‘大动物’我们能想到那些动物?”
“‘小动物’我们能想到那些动物?”
2.学生用举例的方法来区分大动物和小动物。
3.关注:学生举例的普遍性性,举现实存在的动物的为俐。
4.设计意图:使学生明确小动物所指范围。
二、回忆和整理已有的对小动物的经验和知识。
1.教师组织学生回忆、交流在一定范围内见过那些小动物。
2.过程中注意引起学生寻访小动物的兴趣。
3.关注:学生是否注意倾听同学的经历;学生的描述是否有想象的内容。
4.设计意图:初步认识动物的多样性。
三、寻访活动的准备
1.讨论,明确寻访的任务、寻访的时间、地点和观察与调查的方法。
2.分组讨论,并明确组内的分工。
3.寻访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注意事项。
4.做好明确要求:注意安全、关注和爱护小动物。
5.学生任务和分工是否明确。
6.意图:为顺利寻访做好准备。
四、到校园里寻访小动物
1.分组寻访。
2.适时提供指导和帮助。
3.学生是否遵守纪律、是否爱护小动物,是否用一定的方式作记录。
4.步增强对动物多样性的认识,获得更多的信息。第2课

观察水生植物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水葫芦叶柄部位膨大的海绵体充满空气是浮在水面上的原因。
水生植物都有根茎叶等器官,它们的生长需要水分、阳光和空气。
过程与方法:
用简图画出水生植物的主要形态特征,能看懂维恩图的表达方式。
在观察中提出问题,探究水葫芦浮在水面的秘密。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研究水生植物的兴趣,体会到水生植物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个体。
【教学重点】利用维恩图总结水生陆生植物作为生命体的共同特征。
【教学难点】探究水生植物适应水生环境的结构特点。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几种常见的水生植物,其中最好有水葫芦和金鱼藻,一个水槽,一张记录纸。
【教学过程】
一、认识常见的水生植物
1.陆地上生长着许多植物水中也生长着许多植物。出示实物或图片,这就是两种常见的水生植物水葫芦和金鱼藻。你课外调查到的水生植物有哪些?你曾经看到过哪些水生植物?(补充认识水花生、浮萍、莲、菱、菖蒲、茭白等。)
二、观察水葫芦和金鱼藻
1.观察记录:塑料袋中装有水葫芦和金鱼藻,分发给各小组,要求放入水槽中(为了使金鱼藻能沉在水底有利于观察和简图记录,可在其底部粘橡皮泥),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样子,并用简图把它们画下来。
2.思考:把橡皮泥去掉,比较观察水葫芦和金鱼藻在水中有什么共同之处?对,都能浮在水面上,会有什么秘密呢?
3.探究:尝试剖开水葫芦的叶柄,我们会有什么发现?这种海绵状气囊结构很轻,所以能浮在水面上(适应水生植物的环境)。其它水生植物是不是也有相似的结构?请课外继续探究。
三、比较水葫芦和金鱼藻
水葫芦和金鱼藻有哪些相似之处?(除了形态结构特征外,还可以稍作拓展,如它们都会繁殖后代,都会死亡等。)它们是水生植物,它们的生长需要什么条件?
四、比较水葫芦和狗尾草
水葫芦等水生植物与陆生植物狗尾草等又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与前堂课学生总结的陆生植物的唯恩图进行比较,再次填写维恩图,完成对植物生命体特征的梳理。(都有根茎叶、都会繁殖后代、寿命都短、都是草本植物,都需要阳光、水分和空气等)
第3课
观察蚂蚁
【教学目标】
1.蚂蚁有自己的生活习性,适应陆地上的生活。
2.蚂蚁的身体分成头、胸、腹三个部分,头上有触礁,胸上长有六只脚。
过程与方法
1.用图画尽可能准确的画出蚂蚁的身体。
2.想办法解决观察过程中的问题,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观察研究。
情感、态度、价值观
以细心、小心的态度观察蚂蚁,爱护小动物,珍爱生命。
【教学重点】经历用不同方法观察蚂蚁的过程,初步体会动物的多样性。
【教学难点】观察蚂蚁过程中不干扰蚂蚁,室外观察蚂蚁的安全性。
【教学准备】
每组:少许面包,少许白糖、和死掉的昆虫,放大镜。
教师准备:装在玻璃瓶里的蚂蚁、白志、放大镜、小盆子、小石块。
【教学过程】
一、课前布置找蚂蚁
1.课前找蚂蚁的要求:在校园找到蚂蚁;不惊扰蚂蚁;不捉蚂蚁。
2.学生找蚂蚁,最好能找到蚂蚁的窝。
3.关注:学生是否按要求找蚂蚁。
4.设计意图:为观察蚂蚁找到合适地点。
二、观察蚂蚁
(一)室外观察蚂蚁
1.交流有关蚂蚁的经验。
2.观察蚂蚁可能遇到的问题和观察蚂蚁的方法。
3.教师整理学生的意见并根据学生意见适当补充观察的注意事项。
4.学生到校园找好的地方观察蚂蚁。
5.关注:学生是否能在不干扰蚂蚁的情况下观察蚂蚁;是否能观察到蚂蚁的身体结构、吃食、运动、群体关系等方面的信息,是否认真记录。
6.设计意图:尝试用不同方法观察蚂蚁;通过观察了解蚂蚁在身体结构、吃食、运动、群体关系等方面的信息。
(二)室内观察蚂蚁(用于补充室外观察的不足或校园内找不到蚂蚁的情况)
1.教师问:“蚂蚁要乱跑,怎样才能很好的观察蚂蚁呢?”
2.学生讨论方法,教师整理。
3.选用合理的方法进行限制蚂蚁活动而又不伤害蚂蚁的观察并记录。
4.关注:学生是否能在真正不伤害蚂蚁的情况下观察蚂蚁,是否能观察到蚂蚁的身体结构、和运动方面的信息并记录。
5.设计意图:设计意图:尝试用不同方法观察蚂蚁;通过观察了解蚂蚁在身体结构、运动等方面的信息。
三、交流发现
1.学生交流观察中的发现。
2.组织学生并适当提问使学生交流更顺畅和清晰,适当提供信息以帮助学生解答观察中的问题。
3.关注:学生对同学意见是否愿意倾听。
4.设计意图:培养倾听的习惯;获得更多有关蚂蚁的信息。
第4课
蜗牛与蚯蚓(一)
【教学目标】
1.蜗牛的特点体现在它的运动、身体构造等多方面。
2.蜗牛能对外界的刺激产生相应的反应,如触角伸缩、身体躲进壳内以躲避危险等。
3.蜗牛利用腹足能在各种物体上爬行,腹足做细波浪状运动并在爬行中留下粘液痕迹。
过程与方法
1.经历和体验从整体到局部的观察过程,并学习使用放大镜做更细致的观察。
2.用简图画出蜗牛的外形。
3.按照教科书介绍的方法饲养蜗牛,做好记录。
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研究小动物的兴趣,树立起认真细致、实事求是地观察态度,做到不打扰、不伤害小动物。
【教学重点】经历对蜗牛外形、运动、反应等方面的观察活动。
【教学难点】学生观察过程中对蜗牛的态度及对观察到的信息的整理。
【教学准备】
1.分组:2-3只蜗牛、放大镜、树枝、绳子、玻璃、饲养槽。
2.与学生相同的但大一号的材料。
【教学过程】
一、课前布置学生捉蜗牛
1.教师提醒学生注意在那里捉到的蜗牛,捉到蜗牛的地方有什么环境上的特点。
2.关注:学生捉蜗牛是否伤害蜗牛和其他动植物。
3.设计意图:使学生对蜗牛的生活环境有一个初略的认识。
二、观察蜗牛的身体。
1.组织讨论观察蜗牛的身体的顺序,讨论纪录的方法。在学生观察过程中解答学生问题和给与指导。
2.学生观察、记录蜗牛的身体。并在观察过程中提出自己的新的问题。
3.关注:学生在观察过程中的组织纪律性,学生在观察过程中交流和记录情况。
4.设计意图:认识蜗牛的身体结构特点。
三、观察蜗牛的运动和反应。
1.组织学生讨论观察蜗牛运动的方法和记录的方法。在学生观察过程中解答学生问题和给与指导。
2.学生观察、记录蜗牛的运动。并在观察过程中提出自己的新的问题。
3.关注:学生在观察过程中是否用到适度刺激的方法观察蜗牛的反应,学生在观察过程中交流和记录情况。
4.设计意图:认识蜗牛运动的特点:靠腹足运动,爬过的地方有粘液,能对刺激做出反应。
(被注:观察蜗牛的身体和观察蜗牛的运动最好结合起来在同一时间段内完成)
四、饲养蜗牛
1.教师介绍饲养蜗牛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2.学生饲养、观察蜗牛并记录发现和产生的新问题。
3.关注:饲养过程中是否坚持观察、记录。
4.设计意图:在饲养过程中了解更多有关蜗牛的信息。

蜗牛与蚯蚓(二)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
蚯蚓有其适应环境的身体结构。
2、
蚯蚓能对外界的刺激做出相应的反应,如对外力刺激的反应、对水的反应。
过程与方法
能用简图画出蚯蚓的形态结构,能用维恩图比较相同和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喜欢蚯蚓这样的小动物,树立认真细致、实事求是地观察态度,做到不打扰、不伤害小动物。
【教学重点】经历对蚯蚓的观察,初步理解动物身体结构的多样性。
【教学难点】对蚯蚓的细致的观察,对蚯蚓身体结构的认识。
【教学准备】每组:几条蚯蚓,一只浅水碟子。
【教学过程】
一、课前布置学生捉蚯蚓
1、
教师提醒学生注意在那里捉到的蜗牛,捉到蜗牛的地方有什么环境上的特点。
2、
关注:学生捉蜗牛是否伤害蜗牛和其他动植物。
3、
设计意图:使学生对蜗牛的生活环境有一个初略的认识。
二、观察蚯蚓的身体
1、
组织讨论观察蚯蚓的身体的顺序,讨论纪录的方法。在学生观察过程中解答学生问题和给与指导。
2、
学生观察、记录蚯蚓牛的身体。并在观察过程中提出自己的新的问题。
3、
关注:学生在观察过程中是否注意到肛门、扣、和环带,学生在观察过程中交流和记录情况。
4、
设计意图:认识蚯蚓的身体结构特点。
三、观察蚯蚓的运动和反应。
1、
组织学生讨论观察蚯蚓运动的方法和记录的方法。在学生观察过程中解答学生问题和给与指导。
2、
学生观察、记录蚯蚓的运动。并在观察过程中提出自己的新的问题。
3、
关注:学生在观察过程中是否用到适度刺激(比如用水刺激)的方法观察蚯蚓的反应,学生在观察过程中交流和记录情况。
4、
设计意图:认识蚯蚓运动和反应的特点:靠环节间的缩放运动,能对刺激做出反应。
四、比较蚯蚓和蜗牛的相同和不同
1、
回顾维恩图的用处。
2、
学生把上节课学的蜗牛的特点写在左边圆圈里,把蚯蚓的特点写在右边的圆圈里,划去各自相同的特点。
3、
小结蚯蚓和蜗牛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4、
关注:学生比较的信息的多寡。
5、
设计意图:初步体会动物具有相同的特点。
五、鼓励学生饲养蚯蚓,以获取更多有关蚯蚓的信息。
第5课

蜻蜓与麻雀
一、教学目标
(一)科学认知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区别蜻蜓与麻雀的翅膀特征。
2、认识昆虫类和鸟类的特征,初步建立昆虫和鸟的前概念。
(二)能力培养目标
1、学会区别、比较的科学方法。
2、培养观察、记录、判断、整理、归纳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热爱科学、尊重科学。
2、乐于合作、探索。
3、感受动物世界的多样性。
二、重点、难点:通过比较观察蜻蜓与麻雀翅膀和外形的不同,认识昆虫类和鸟类动物的特征。
三、
教学方法
1、
直观教学:通过看图片、结合实际生活,让学生感受大自然,走近动物世界,产生爱护动物的意识。
2、
自主学习:让学生整理资料,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3、合作交流:通过学习的讨论交流,区别蜻蜓与麻雀的翅膀特征。
四、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新课开始,播放多媒体课件:研研、波波、洪洪奔向大自然,几只蜻蜓和麻雀自由自在飞行的画面。(将书中的任务驱动页制成动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的学习创设良好的氛围)
引出问题:从图中你了解到什么?图中的麻雀和蜻蜓在干什么?
生:他们在太空飞翔。
师:麻雀和蜻蜓都会飞,他们用什么飞呢?
生:他们都用翅膀飞。
师:请你们学一学麻雀和蜻蜓飞的样子。(学生模仿得很逼真,主要是这两种动物学生比较熟悉)
师:同样都是用翅膀飞,麻雀和蜻蜓的翅膀一样吗?
生:不一样。
(二)
、引导观察比较蜻蜓和麻雀翅膀的不同
师:有什么不一样呢?下面我们就来观察比较他们的翅膀有什么不同(多媒体播放蜻蜓和麻雀运动的影像资料,并出示放大的蜻蜓和麻雀的翅
膀,便于学生观察)请同学们把你们的发现用你们喜欢的方法记录下来填在观察记录表中
小组交流,学生汇报自己的发现。
生1:蜻蜓的翅膀是透明的,麻雀的翅膀不透明。
生2:蜻蜓有四只的翅膀,鸟有两只翅膀(有一学生抢着补充蜻蜓有两对翅膀,鸟有一对翅膀,教师及时予以表扬鼓励。)
生3:鸟的翅膀上有羽毛,翅膀能张开,蜻蜓的翅膀上没有羽毛。
师:鸟的翅膀这样张开我们说它能伸展,下面还有谁说?
生4:蜻蜓的翅膀薄,麻雀的翅膀厚。
生5:蜻蜓的翅膀上有线条,麻雀的翅膀上有花纹。
生6:蜻蜓的翅膀是膜质的,麻雀的翅膀有骨有肉。
(学生的知识还是很丰富的,“膜质的”、“
有骨有肉”这两个词用得非常准确)
师:其他动物的翅膀与蜻蜓和麻雀相似吗?谁能说说看?
生:喜鹊的翅膀麻雀相同,蝉的翅膀与蜻蜓相同。
(三)、引导观察和比较蜻蜓和麻雀外形的不同
师:很好,大家再仔细看看,蜻蜓和麻雀除了翅膀不同,还有那些部分不同?(多媒体出示放大的蜻蜓和麻雀,注意引导学生观察的顺序)学生汇报。
师:蜻蜓和麻雀的身体可分哪几部分?
生:它们都有头。
生:它们都有身体。
生:它们都有足。
生:它们都有尾。(一般学生都把蜻蜓的腹部当作尾,教师纠正)
师:蜻蜓的身体可分头、胸、腹三部分(利用多媒体可见指导学生认识蜻蜓的胸、腹两部分)大家仔细看看,蜻蜓和麻雀的各部分有什么特点?
生:麻雀的身上有羽毛,,蜻蜓有的身上没有羽毛。
生:麻雀的眼睛与蜻蜓的眼睛不同,蜻蜓有许多眼睛。(说得好,说明同学们上与观察,知识面广,请全班学生给与掌声鼓励)
生:麻雀的嘴与蜻蜓不同。
生:麻雀的嘴尖尖的,蜻蜓的嘴不是。
师:对,像麻雀这样尖尖的嘴叫做喙。蜻蜓叫做口器。蜻蜓和麻雀的头部还有什么?
生:蜻蜓的头部有一对触角,而麻雀没有。
师:它们的足有哪些区别呢?
生:蜻蜓有三对足,而麻雀只有以对足。
师:同学们刚才观察得很仔细,在自然界中有许多动物与蜻蜓、麻雀非常相似,都有相同的特征,下面我们来为蜻蜓和麻雀寻找伙伴。(分小组把信封里的动物图片分类)
(教师巡视,发现各组大都能正确分类)。学生汇报分类情况(将学生分类情况展示在实物投影仪上)
生:①信天翁、③鹦鹉、⑤欧洲旅鸫、⑨家鸡、猫头鹰是麻雀的伙伴。
师:麻雀的伙伴和上面分发不同的请发表意见(有两位同学把蝴蝶和瓢虫分到麻雀一类,教师请学生判断对错)。你们为什么把①、③、⑤、⑨、⑩归为一类?
生:它们的身体都有羽毛,都有一对翅膀,翅膀都是厚厚的。
生:它们的嘴巴都很坚硬。
师:蜻蜻的伙伴有哪些呢?
生:②丽蝇、④瓢虫、⑥蝗虫、⑦银豹蛱蝶、⑧蝉是蜻蜻的伙伴。
师:你们又为什么把它们归为蜻蜓一类呢?
生:它们都没有羽毛,都有两对翅膀。
生:它们都有一对触角,都有三对足。
师:刚才同学们为蜻蜓和麻雀的伙伴找得非常正确,你们为什么能正确找到蜻蜓和麻雀的伙伴,你们知道这两类动物各有什么特征呢?五、引伸的问题师: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昆虫和鸟是人类的朋友,他们可以做出许多多人类有益的事情,我们要保护鸟类。昆虫有的对人友谊,有的对人有害,我们要保护益虫,消灭害虫。同学们想不想认识更多的昆虫?(生:想)好,课后请同学们上网去了解昆虫大家族,并收集昆虫的图片,做一份昆虫剪贴宝,比一比谁的做得最漂亮。

第6课
青蛙与鲫鱼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认识两栖类和鱼类,归纳两栖类和鱼类的共同特征。
2、运用对比的方法,了解鲫鱼与青蛙的区别。
3、观察多媒体软件,指认两栖类、鱼类的主要器官。
能力培养目标;
1、了解观察生物外形的基本方法,培养观察、记录、归纳、判断的能力。
2、学习通过研究代表动物而归纳出该类动物一般特征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爱护小动物的情操。
2、感受动物世界的多样性。
教学重点:
认识两栖类和鱼类,归纳两栖类和鱼类的共同特点。
教学难点:
学习通过研究代表动物而归纳出该类动物一般特征的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软件。
教学环境:多媒体室.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
引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都知道了小蝌蚪四次变态发育最终长成了青蛙,而小鲫鱼在长成大鱼的过程中,只有体重和身长的变化,而没有外形变化。
这节课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来观察比较一下青蛙和鲫鱼。看它们有哪些不同,各有什么特征?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9、鲫鱼和青蛙
二、观察比较
归纳特征
1、出示课件:鲫鱼和青蛙
问:你们打算怎样观察比较它们呢?
师:正确的方法是:先观察整体的特征,再从头部开始往下观察。
2、小组观察并记录,师巡视参与指导。
我的发现:
3、各小组汇报。师结合汇报情况以课件形式板书。
鲫鱼:纺锤形、有鳞、鳃、鳍
青蛙:皮肤裸露有斑纹、头大、眼鼓、四肢前短后长
4、小结:像青蛙这样既能在水里生活,又能在陆地生活的动物是两栖动物(板书:两栖类);
像鲫鱼这样一生都生活在水中的动物是鱼类(板书:鱼类)。
5、两栖类和鱼类各有什么明显的特征呢?小组再次观察做好记录。
6、生汇报。师用课件演示板书。
两栖类:皮肤裸露,个体发育有变态,生活于水中的幼体以鳃呼吸,陆地生活的成体以肺呼吸。

类:终生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用鳍辅助平衡与运动。
过渡:了解了两栖类和鱼类的特征后,我们来认识下这些动物:
7、出示课件:图片(带编号及名字)
各小组仔细观察,认真研究一下,它们应该怎样分类。
8、小组汇报分类情况,并说明理由。
9、师小结学生分类情况。
三、总结回顾
拓展延伸
1、这节课你学会了哪些知识?
2、说说你学了这节课之后的感受或想法。
第7课

壁虎与小猫
[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目标:
①认识爬行类和哺乳类,归纳某一类动物的共同特征。
②了解壁虎和小猫运动方式的区别。
③观察爬行类、哺乳类的实物或标本,或观看多媒体软件,指认一些主要器官。
2、能力培养目标:
①培养观察、记录、归纳、判断的能力。
②学习利用网络资源认识更多的动物。
③学习通过研究代表动物而归纳出该类动物一般特征的方法。
④对壁虎和猫的运动器官的区别作出猜想。
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乐于与人合作。
②培养爱护小动物的情操。
③感受动物世界的多样性。
[教学重点]
认识壁虎与小猫的运动方式和外形特征。
[教学难点]
区分爬行类和哺乳类动物。
[教具准备]

教学活动要点:
认识壁虎与小猫的运动方式和外形特征
一、导入新课,激趣引疑。

1、导言:本单元的前两课,我们跟随贝贝、波波他们走近了生物大家族,认识了昆虫和鸟类动物,了解了鱼类和两栖类动物。现在,我们继续到生物大家族做客,和壁虎、小猫交朋友,你们愿意吗?

2、出示课题,齐读。谁能说一说,你想从哪些方面来研究壁虎与小猫的?
二、创设情境,引起探求欲望。
1,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图上有什么小动物,贝贝说了什么?波波、妍妍分别提出了什么问题?
2、出示问题情境,壁虎与小猫都是陆地四肢行走生物,可为什么它们不属于同一类动物呢?我们可以从它们的外形和身体结构,运动方式等不同来弄清这个问题。

三、小组合作,观察壁虎和小猫的运动方式。

1、观察壁虎、小猫图或标本,说说它们的身体有哪些相似的地方,指认一些主要器官。

2、看多媒体软件、观察、比较,它们的运动方式同样吗?
指导小结:壁虎是爬行的,而且可以在垂直的墙面上爬行,小猫喜欢跑和跳,走路声音很轻,从高处落下也不会摔伤。

3、讨论与整理:壁虎和小猫同样用四肢行走,但它们的运动方式都不同,这是什么原因呢?先猜想出它们运动器官的区别,再整理好大家的意见,把你们的想法写在“我们的想法”栏里。

4、教师提供观察材料或资料,让学生观察壁虎和小猫运动器官上有什么区别,验证自己的想法。对自己的猜想感到非常满意的,奖给自己“☆☆☆☆☆”,不足的可酌情降低星级。

四、自主探究,观察壁虎和小猫的外形。

1、自由读任务驱动图中波波、妍妍、琪琪的话,请加入他们的观察大行动吧!
2、从自由观察实物或标本,按一定的顺序观察猫和壁虎的身体外形,分部位找出特征。并在观察记录页上做好记录,再认真做比较。

3、交流观察记录,你观察了壁虎和小猫的哪些部位,发现了什么?(特征和区别),从同学的观察资源中,你受到了什么启发?请完善自己的记录。

4、展示成果,各小组推荐最佳观察记录,该老师在班中投影展示,师生合作评价,根据“全面细致,有创新的标准”评出若干名“最佳观察家”。

五、总结归纳,资料求证。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你是通过哪些途径(方法)弄懂的?
2、出示教学资料让学生阅读,使学生对壁虎和小猫有进一步的了解。
六、拓展练习,课后延伸。

1、搜集像壁虎、小猫一样的动物图片资料与同学们交流。
2、观察你喜欢的一种小动物的外形特征,做好观察记录。

附:观察记录表

外形观察壁虎
小猫
外表

身体分部第8课

海洋里的小动物(金鱼)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鱼类有适应水生环境的结构,具有生命体的基本特征。
2、金鱼用鳍游泳,用腮呼吸。
3、金鱼和蚂蚁具有相同的生命特征。
过程与方法
1、用实验的方法证明自己的猜想。
2、继续利用维恩图比较动物的相同和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喜爱小动物的感情,培养用实验证据证明猜想的态度。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金鱼的生活,了解水生动物与陆生动物的相同和不同。
【教学难点】学生有想法时用实验的方法进行验证。
【教学准备】每组:2-3条金鱼,装载玻璃缸里。1只滴管、少许使用色素调制的红水、少许鱼食。
【教学过程】
一、了解鱼类的生活环境
1、教师介绍鱼类的生活环境。
2、学生举例其他的水生生物。
3、关注:“鱼生活在水里”的理解。
4、设计意图:为进一步观察与作铺垫。
二、观察金鱼的外形和运动
1、学生观察金鱼的外形和运动。
2、教师适时告知鱼鳞、鱼鳍等及其作用。
3、关注:学生对金鱼形态的关注和对金鱼运动方式的关注。
4、设计意图:了解金鱼在外形和运动方面的信息。
三、观察金鱼的吃食和呼吸
1、交流有关金鱼在吃食和呼吸方面的经验。
2、讨论、设计观察金鱼吃食和呼吸的方法。
3、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与讨论作出提示:喂食观察金鱼的吃食;用红水观察金鱼的呼吸。(如需要可以演示在水中放红水的方法)
4、学生观察并记录。
5、教师适时指导并提供信息:水中有少量的空气。
6、关注:学生用实验的方法验证自己的看法时是否干扰金鱼;是否观察到更多信息:如排泄等。
7、设计意图:了解金鱼吃食和呼吸方面的信息;培养“用实验方法验证看法”的意识。
四、比较金鱼和蚂蚁的相同和不同
1、回顾维恩图的用处。
2、学生把上节课学的蜗牛的特点写在左边圆圈里,把蚯蚓的特点写在右边的圆圈里,划去各自相同的特点。
3、小结蚯蚓和蜗牛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4、关注:学生比较的信息的多寡。
5、设计意图:初步体会动物具有相同的特点。
第9课

森林里的动物
单元目标
科学概念
2、生命体具有一些基本的特征———都是由物质构成的,都有新陈代谢活动,能适应和影响环境、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进行生长发育。
3、地区上有很多种不同种类的动物,它们和植物一起构成了丰富多彩的的生命世界。
4、动物具有多样性,动物的生存依赖于环境,不同的环境中生长着不同的动物。
5、动物有最基本的生存需要:食物、空间和应激性。
6、动物会经历出生、发育和死亡的过程,会繁殖他们的后代。
7、动物有相同点: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会运动,需要食物维持生命,会排泄废物,会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会生长发育,会繁殖后代。
过程与方法
1、饲养一种小动物。
2、运用文字、图画记录观察到的内容。
3、运用维恩图处理观察内容,整理描述结果。
4、在观察过程中提出要研究的问题,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问题。
5、通过阅读提高对动物基本需要和动物多样性的理解。
6、比较多种动物,总结他们的相同和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发展探究动物的兴趣。
2、感受动物的多样性,培养对不同动物的研究兴趣。
3、培养对动物生存需求的敏感性。
4、培养保护自然环境种动物的意识,能爱护自然环境下的小动物。
5、培养以观察目的为出发点,实事求是的观察态度。

第10课
珍稀动物
教学目标:、
1.能仔细观察各种动物家的形状、构造、材料等特征,比较它们的相同和不同;能根据生活经验或观察情况,提出一些关于动物家的问题;会搜集一些关于动物家的信息;能认真听别人发言;能设计制作出一种帮助动物生活的用品:如鸟巢、鸟食台等。
2.对科学学习感兴趣,喜欢小动物、爱护小动物;乐于参加帮助动物生活的制作活动,在活动中能与同学很好地合作。
3.了解各种动物家的特点,学会一种鸟巢或其它动物生活用品的制作方法。
教学重点:
能仔细观察各种动物家的形状、构造、材料等特征,比较它们的相同和不同。
教学难点:
能根据生活经验或观察情况,提出一些关于动物家的问题;会搜集一些关于动物家的信息;能认真听别人发言;能设计制作出一种帮助动物生活的用品:如鸟巢、鸟食台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课件演示:天黑了,小朋友们都回到了家里。
1.提问:
(1)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你认为你的家哪好呢?
(2)动物们有没有他们的家?
(3)它们的家建在什么地方?它们的家有什么特色?是用什么材料建造的?关于动物家的问题我实在太想知道了,你们呢?
2.今天我们就谈谈动物家的事情,好吗?
二、新授
1.提出问题
(1)今天我们请来了这些动物:课件出示几种熟悉的小动物。你们知道它们的家分别都在哪吗?
(2)各组讨论。
(3)把讨论的结果告诉大家。
谈话:奇奇和他的朋友对我们讨论的问题也很感兴趣,我们一起去看看他们有什么发现。看课文。
2.解答问题
1.汇报:
这些小动物的家我们都知道了,那你知道它们的家最有特色的地方分别是什么?
2.师生共同学习研究讨论。
3.教师小结:很多动物搭建的家都非常的有特色,还有很多有趣的故事,我们一起去听听

3.课件:听奇奇讲故事。
三、活动
1.写一首关于家的诗。让学生以诗的形式,描述自己知道了哪些动物的家,表达爱护小动物,帮助动物,人类和动物和睦相处等情感。
2.让学生选择一种动物,帮它们安个家。
四、总结
孩子们,我们这节课结束了,从课文中我们又学到了不少的关于动物的知识,使我们更了解,更喜爱这些小动物。
第二单元水与溶解
第1课

自然界中的水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物体可分为固体、液体、气体三类,它们之间的区别在于,固体有固定的形状,液体和气体都没有固定的形状。
过程与方法:
用网状图展现对事物的认识;熟练运用各种感官对物质进行观察对比,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根据物质的相同点确立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情感、态度、价值观:
积极参与有关水的已有认识的研讨,发表有根据的见解;意识到水是地球上的重要资源;在识别水的活动中,学会小组合作。
【教学重点】用网状图展现对水的认识,熟练地运用各种感观对物质进行观察对比。
【教学难点】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根据物质的相同点确立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教学准备】
给每组准备:7个黑色塑料袋或其他不透明的袋子、4个透明塑料袋(应是可封口的密封袋,用来装四种液体)1块石头、1块木头、1片树叶、分类用图纸。
给每个学生准备:1瓶醋(500
ml,分发给小组)、1瓶牛奶(500
ml,分发给小组)、网状图记录纸1张。
给全班准备的材料:有关水的课件资料、分类用图纸。
【教学过程】
一、我们知道的水
1、师:关于水,我们了解哪些?请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将自己知道的关于水的内容进行简单记录。
2、汇报交流,师有目的地进行板书,帮助学生概括、梳理。
3、师生交流总结,把关于水的知识归结为几个方面:水在地球上的存在形态、水的作用、水与生物的关系、水的基本特点等。
4、播放一小段关于水的影像资料,进行拓展,同时渗透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二、水在哪个袋中
1、师:在这几个袋子中分别装有石头、木块、树叶、水、醋、牛奶、空气这些物质。(出示几个不透明的袋子)在不打开袋子的前提下,你们有什么办法猜测里面装的是什么,水又装在哪个袋中吗?并思考这么猜测的根据是什么。
2、生实践,师巡回指导学生运用多种感观进行感知,并了解学生的想法。
3、交流讨论:你们猜测的结果如何?你们猜测的依据是什么?
这些物质中,比较难辨别的是哪些,为什么?
4、讨论交流:把这些较难辨别的袋子单独取出,如果可以打开袋子,但不能直接用眼睛观察,能准确地找到水吗?打算怎么做?为什么?
5、生实践
6、师:对于袋中所装的物质,我们都有了自己的猜测,请大家把袋子都打开,看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
7、引导学生将袋中所装的物质进行分类,交流汇报自己的理由。
8、根据学生交流汇报的情况,告诉学生固体、液体和气体是正确分类方法中的一种,同时让生生进行交流,人们这样进行分类的理由是什么。并让学生举例,生活中常见的固体、液体和气体还有哪些。第二课
水和食用油的比较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水和油相比,在颜色、气味、透明度、黏度、液滴的形状、重量等方面有差异,但它们都会流动、没有固定形状。
过程与方法:
运用不同感官仔细观察比较水和油;用图表方式记录比较的结果,并进行分析和交流。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愿意与他人合作,乐于交流尊重事实、重视证据。
【教学重点】观察、描述水和食用油在颜色、气味、透明度、黏度、液滴的形状、重量等方面具有差异,但它们都会流动,没有固定形状。
【教学难点】运用不同感观比较水和食用油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用图表的方式记录比较的结果,并进行分析和交流。
【教学准备】
给每个小组准备:2个塑料杯、1片玻璃、1张蜡光纸、1支筷子、2个试管、2根长木条(可以是长一些的牙签)1个玻璃杯、1个塑料瓶(矿泉水瓶)、1个水槽。
给每个学生准备:
记录纸两张。
【教学过程】
一、观察水和食用油
1、导入:水是一种液体,你们知道的生活中还有哪些液体?
这些液体是否都一样呢?今天我们以水和食用油为例,进行研究。
2、学生观察:提供给每组一杯水和一杯食用油,要求学生仔细观察两者的相同和不同之处,并把观察到的结果填写在维恩图中。(提示:在科学观察中,一般不用尝的方法)
3、交流水和食用油有哪些相同和不同,师板书展示。
二、滴液比较
1、师:水和食用油除了我们刚才所观察到的不同之外,还有不同之处吗?比如,我们分别把水滴和油滴滴到蜡纸、玻璃片和报纸上,它们的状态一样吗?
2、生猜测,并讨论:在实验中需要注意什么?(师适当提示:每一次将液滴滴在不同的物体上时,为了实验的可靠,需同时多滴几滴;每一滴的量要控制,不要太多,简单演示;要注意观察水滴和油滴在不同物体上后形成的形状是否一样)
3、生实践,将观察到的液滴状态画下来,并注明液滴是在什么物体上。
4、展示学生的记录,并交流讨论。
三、比较水和油的轻重
1、师:水和食用油相比,那种物质更重?我们有什么办法比较?
2、生交流方法,并讨论、判断方法的可行性。
3、提供材料,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种方法进行实践,判断水重还是食用油重。(这一实验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为演示实验)
4、交流实验结果,并尝试根据实验现象进行解释。
5、请学生将观察所得的结果补充到维恩图中,师补充到板书中。
四、借助多种容器,进一步观察水和食用油的相同点
1、师演示,将水和食用油分别倒入一些形状不同的容器中,请学生观察它们有哪些相同的特点。
2、生交流、小结。将两者的相同点补充到维恩图中
五、总结提升
1、全班交流:水和食用油有哪些不同之处,又有哪些相同之处?
重点讨论它们的相同之处其他液体也具有吗?这些相同点,固体具有吗?
2、小结:通过本课的学习,对于水是怎样的一种液体,你们又有哪些新的认识?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第三课
谁流得更快一些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液体都会流动,流动的快慢受到黏度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进行预测并用对比实验进行验证;理解公平实验,为保证公平,需要保持除变量之外的其他条件相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公开的、民主的讨论有助于辨识实验的准确性;小组内分工合作对开展实验是十分重要的。
【教学重点】简单设计对比实验,描述并简单解释液体流动的快慢受到黏度影响。
【教学难点】设计对比实验,理解公平实验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教学准备】
给每组的材料:1小杯水、1小杯油、1小杯洗洁精、1块玻璃、3个滴管(或吸管或塑料勺)、一张实验记录表。
给每个学生的材料:一张维恩图。
【教学过程】
一、设计流动比赛
1、回顾上节课学习的主要科学概念:水和食用油有哪些相同和不同。(并展示上节课的维恩图)
水会流动,油会流动,它们流动的快慢一样吗?
2、其他液体也会流动。比如洗洁精,这也是一种液体。(师出示三种液体)这三种液体流动速度一样吗?如果不一样,你们推测,谁会流得更快一些?
3、有什么办法证明?
师引导:如果要证明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最好进行一场公平的液体流动的比赛。
4、设计“流动比赛”的方案,小组内成员交流:怎样做才能保证流动比赛是公平的?哪个方法最好,为什么?讨论后确定一个比赛方法。
5、全班交流比赛方法,围绕“保证比赛的公平、可行”进行讨论,鼓励生生质疑,完善比赛规则。
二、实验、思考
1、请小组成员根据自己选择确定的方案进行流动比赛,并记录。(师要提示学生重复做几次实验)
2、全班交流,汇报,包括:一共进行了几次实验,实验的结果如何,每次实验的结果都相同吗,大概是什么原因导致实验结果不一致等。
3、思考:液体的流动快慢跟什么有关?
三、液体、固体比较
1、师让学生关注以板书的水和食用油的维恩图记录,明确水和油具有的共同特点,并思考洗洁精是否同样具有这些特点。
2、小结:三种液体的相同点,固体具有吗?固体和它们相比,有哪些不同?师生讨论交流,完成固体和液体比较的维恩图记录。
3、讨论交流,对于“水是怎样一种液体”,我们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第四课
比较水的多少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液体具有一定的体积,液体的体积是可以测量的。
非标准单位的测量会导致结果的多样,标准单位的测量使信息交流成为可能。
过程与方法:
通过多种方法比较液体多少;使用标准和非标准单位测量液体的体积。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比较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对比较的方法进行分析和统一,有助于确立科学的标准。
【教学重点】通过多种方法比较液体多少;能较规范地使用量筒测量液体体积。
【教学难点】用多种方法比较液体多少,明确用标准单位测量使信息交流成为可能。
【教学准备】
给每组的材料:3个塑料瓶(大小高低不同)、1个玻璃杯、1个量筒、1条纸带、胶水、记录纸若干。
【教学过程】
一、比较哪个瓶子水最多
1、出示三个不同的瓶子,里面装有不等量的水。请学生猜测,哪个瓶子里的水最多,哪个瓶子里的水最少,并说明理由。
2、怎样才能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并说明为什么这么想。(师可适当提示前面所学的关于水的特性,如会流动、有重量、有体积等,鼓励方法的多样性)
3、交流讨论,比较不同的方法,选择操作最简单的方法进行实践操作。
4、生实践操作后汇报结果。(如出现结果差异较大或不同,引导学生思考其中的原因)
二、比较水多多少
1、师:现在我们已知2号瓶中的水最多,但它比其他瓶中的水多多少,知道吗?有什么办法可以知道?
2、学生讨论测量方法
预设1:生可能会直接说用有刻度的杯子,师需追问:杯子上的刻度有什么用?假如没有有刻度的杯子,该怎么办?
预设2:生可能一时想不出用什么办法,师可直接出示小杯子、瓶盖等材料提示、引导,交流这些材料可怎么用。
预设3(可接预设2):生知道借助一些更小的容器帮助测量,师可追问:用小杯子量了,还多出半杯怎么办?如果想知道得更精确,还有更好的办法吗?
3、自制刻度线测量
1)如果我们要给一个杯子画刻度线,这些刻度线有什么用?画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呢?(刻度间距要相同)
2)生实践:自制的刻度条,并贴到一个玻璃杯上,再次比较三个不同瓶子里的水,并将测量结果记录下来。
3)交流测量结果,发现并讨论问题:
测量的结果相同吗?
你们认为是什么原因导致测量结果不同呢?
我们怎样才能解决这些问题?
三、认识并使用量筒
1、师介绍量筒,并提示“测量要求”,问:
量筒刻度上的一格代表多少?和我们自制的刻度比较,有哪些区别?
为什么量筒要平放?
为什么视线要与液面保持水平?
2、请学生用量筒测量三瓶水的多少,并汇报测量结果。(如果学生没有足够的量筒,或上课时间不够,可采用教师演示方式进行)
3、师:你们知道这样一瓶矿泉水、一桶食用油有多少吗?(出示食物或照片)这个数值就表示了一瓶矿泉水或一桶食用油的体积了。
4、师:5毫升水大概是多少呢?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第五课
我们周围的空气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空气是存在于我们周围的一种物质,可以被我们感知;空气和水相比,有许多的相同和不同。
过程与方法:
对无法直接进行观察的物质借助其他媒介,感知它们的存在;用多种方式对物质进行比较,观察它们的相同和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明白科学的结论需要客观事实(证据)来加以证明。
【教学重点】了解空气确实存在,知道空气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用实验证实空气确实存在,比水轻,也会流动。
【教学准备】
给每组准备:2个透明塑料袋、2个玻璃杯、1个水槽、1根香、1个打火机、1个吹泡泡器(或吸管)、1杯洗洁精或肥皂水。
给每个学生准备:气泡图记录纸一张、维恩图记录纸一张、实验记录纸两张。
【教学过程】
一、我们知道的空气
1、师:还记得我们上次“猜测水在哪个袋里”的活动中,是怎么知道空气在哪的?
2、关于空气,我们还知道什么?请把自己知道的内容填写到气泡图中。
3、交流,师帮助整理,形成班级的大气泡图。并让学生思考,这些想法中,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需要进一步证实的?
二、空气的存在
1、空气真的存在吗?
我们都说袋子中有空气,怎样才能证明袋中确实装有空气?
2、师:这里给大家准备了一些材料,或许能帮助大家证明空气确实存在。请大家分组讨论证实空气存在的方法,并利用材料操作一下,请注意记录实验过程中所观察到的现象,及实验的结果。
3、汇报交流证实空气存在的方法,所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及结果,说明是什么事实证明袋中空气确实存在。(渗透“有些东西我们看不见,但并不是不存在”这一科学观念)
三、比较空气和水
1、师:既然空气确实存在,那么空气和水相比较,又有哪些相同和不同呢?(出示关于水的维恩图,请学生回顾所知道的关于水的一些特征,根据这些特征对水和空气进行有联系的比较,扩大认识视角)
2、有什么办法证明水和空气的不同?比如:空气和水,谁轻谁重?水会流动,空气会流动吗?
3、讨论证实的方法,重点对“空气会流动吗?”进行展开。
4、比较空气和水的相同和不同点,并把比较的结果记录到维恩图中,全班进行交流。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第六课
空气占据空间吗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空气占据空间;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体积)是可以变化(被压缩或被扩张)的。
过程与方法:
用实验方法证实空气确实占据空间;用对比实验控制条件的方法,进行观察;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进行预测和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形成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知道空气与其他物质一样,能够占据空间,但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是可以改变的,认识到空气是一种物质。
【教学难点】用实验方法证实空气确实占据空间,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是可以改变的,并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进行预测和解释。
【教学准备】
给每个小组准备:1个玻璃瓶、1个玻璃杯、2个注射器、4根吸管、纸巾2张、1块橡皮泥。
给每个学生准备:记录纸一张、维恩图一张。
【教学过程】
一、空气占据空间
1、用“乌鸦喝水”的故事引入,师操作演示,并引导学生思考:瓶中的水为什么会上升呢?如果不用石子而利用空气,能让水上升吗?
2、出示材料,用这些材料能否让装在瓶子里的水上升并流出来?(保证不倾斜瓶子)
3、联想平时喝盒装饮料时,有什么经验?这些材料该如何使用?
4、知道学生分组实验,提示学生注意观察并思考:橡皮泥有什么作用?如果橡皮泥没有完全塞住瓶口,水能上升吗?是什么原因让水上升的?如果停止吹入空气,水还能上升吗?如果想让瓶中的水不断上升,你们的办法是什么?
5、分组实验完成后,交流。重点解释实验发生的现象。
二、杯中的纸会湿吗?
1、师演示,将纸巾塞入杯底后,把杯子倒扣入水中,请学生预测:把杯子扣入水底,杯中的纸巾会不会被水浸湿,为什么?
2、请各小组实验,请学生思考实验中要注意:杯子要竖直倒扣入水中,纸巾要塞入杯底,防止掉下来。
3、生实验,记录实验时的现象及自己的思考。
交流实验情况:杯中的纸巾有没有被水浸湿,水为什么不能进入杯子里面。
思考讨论:这两个实验都说明了什么?你们对空气的性质有了什么新的认识?
三、空气占据空间的变化
1、出示注射器,请学生分别用注射器把水和空气抽入一部分,然后用手或橡皮堵住管口,用同样大的力向下压或向上拉注射器的活塞,对比一下,有什么不同。
2、生实验
3、汇报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注射器中的水和空气,在活塞下压或上拉时,有何不同。并请学生思考,注射器里的空气在活塞向下压和向上拉时,可能会有什么变化,并尝试结合图来进行解释。
4、生交流自己的画和自己的想法。
5、介绍压缩空气在生活中的运用,如皮球、喷水瓶、气枪等(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压缩后的空气的特性)
6、把这节课所了解的关于水和空气的知识在维恩图中进行补充。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第七课
空气有重量吗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空气有一定的重量,但是重量很轻。
过程与方法:
在称量的过程中,了解一些因素会影响称量结果,产生误差,学习准确称量。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及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知道并能设计实验证明空气有重量,但很轻;通过对石头、水、空气的三者比较,初步建立固体、液体和气体的概念体系。
【教学难点】设计多种方法,重复验证空气有重量,但很轻。
【教学准备】
给每个小组准备:1根长细木条(或竹条)、3根细线、1块橡皮泥、1个气球、1个皮球(视学校实际情况而定)、1个托盘天平(视学校实际情况而定)。
演示实验材料:1个皮球(视学校实际情况而定)、1个托盘天平(视学校实际情况而定)。
给每个学生准备:石头、水、空气的比较表格。
【教学过程】
一、空气有重量吗
1、师:水有重量,石头有重量,空气有重量吗?有什么办法证明?
2、生讨论交流,提出采用自制的小天平来证实空气是否有重量。并讨论自制小天平的方法。
3、指导学生自制小天平。(建议:天平上的图钉教师可在课前帮学生固定好。)
4、小天平调平。(先将气球挂上,另一端挂上重物,想办法使小天平平衡)
5、给气球充气,观察并记录小天平的变化。(分组实验)
6、全班交流小天平的变化情况,思考:所有小组的实验结果都一致吗?可能是哪些原因引起实验结果不同?有什么办法改进实验,使效果更明显,结果更精确?
二、改进小天平的测量效果
1、讨论交流改进小天平测量的方法
方法1:同时将两个充足气的气球挂在小天平的两端,并调整天平,使小天平保持平衡,再将其中一个气球的气放掉,观察小天平的变化
方法2:同时将两个充足气的气球挂在小天平的两端,并调整天平,使小天平保持平衡,在天平的一端再挂上一个或几个充足气的气球,观察小天平的变化
2、生选择方法进行实践,并讨论解释所观察到的现象。
三、天平称量皮球的重量
1、师:为了让我们的实验结果更精确,更有说服力,我们可以利用实验室的天平称来进行研究。
2、师演示:将一只充满气但未充足气的皮球放在天平的托盘上,称出重量(让学生来看),然后用气筒给皮球充足气,(需提醒学生注意充足气后,皮球的大小是否发生变化,为什么要保持皮球的大小一致)
3、师演示测量充足气的皮球的重量,请学生帮助观察重量是否增加,增加了多少?思考:说明了什么?
4、请学生观察对比,托盘天平和自制天平有哪些主要区别。(托盘天平不仅可以测出空气是否有重量,而且可以较准确地测出到底增重了多少)
四、单元小结
1、请学生将之前记录的维恩图等记录表取出,再发给学生一张新的石头、水、空气对比表。请学生根据前面的实验情况和记录表完成对比表。
2、根据对比表分析:这三种物质,有哪些特征是相同的,有哪些不同。
3、出示更多物质的图片,把这些物质分为液体、气体、固体三类,说明分类的标准是什么。
4、出示之前填写的关于水和空气的气泡图,请学生思考:还有哪些可以补充,原有内容中哪些是不正确的,需要改正。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第二课
水和食用油的比较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水和油相比,在颜色、气味、透明度、黏度、液滴的形状、重量等方面有差异,但它们都会流动、没有固定形状。
过程与方法:
运用不同感官仔细观察比较水和油;用图表方式记录比较的结果,并进行分析和交流。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愿意与他人合作,乐于交流尊重事实、重视证据。
【教学重点】观察、描述水和食用油在颜色、气味、透明度、黏度、液滴的形状、重量等方面具有差异,但它们都会流动,没有固定形状。
【教学难点】运用不同感观比较水和食用油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用图表的方式记录比较的结果,并进行分析和交流。
【教学准备】
给每个小组准备:2个塑料杯、1片玻璃、1张蜡光纸、1支筷子、2个试管、2根长木条(可以是长一些的牙签)1个玻璃杯、1个塑料瓶(矿泉水瓶)、1个水槽。
给每个学生准备:
记录纸两张。
【教学过程】
一、观察水和食用油
1、导入:水是一种液体,你们知道的生活中还有哪些液体?
这些液体是否都一样呢?今天我们以水和食用油为例,进行研究。
2、学生观察:提供给每组一杯水和一杯食用油,要求学生仔细观察两者的相同和不同之处,并把观察到的结果填写在维恩图中。(提示:在科学观察中,一般不用尝的方法)
3、交流水和食用油有哪些相同和不同,师板书展示。
二、滴液比较
1、师:水和食用油除了我们刚才所观察到的不同之外,还有不同之处吗?比如,我们分别把水滴和油滴滴到蜡纸、玻璃片和报纸上,它们的状态一样吗?
2、生猜测,并讨论:在实验中需要注意什么?(师适当提示:每一次将液滴滴在不同的物体上时,为了实验的可靠,需同时多滴几滴;每一滴的量要控制,不要太多,简单演示;要注意观察水滴和油滴在不同物体上后形成的形状是否一样)
3、生实践,将观察到的液滴状态画下来,并注明液滴是在什么物体上。
4、展示学生的记录,并交流讨论。
三、比较水和油的轻重
1、师:水和食用油相比,那种物质更重?我们有什么办法比较?
2、生交流方法,并讨论、判断方法的可行性。
3、提供材料,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种方法进行实践,判断水重还是食用油重。(这一实验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为演示实验)
4、交流实验结果,并尝试根据实验现象进行解释。
5、请学生将观察所得的结果补充到维恩图中,师补充到板书中。
四、借助多种容器,进一步观察水和食用油的相同点
1、师演示,将水和食用油分别倒入一些形状不同的容器中,请学生观察它们有哪些相同的特点。
2、生交流、小结。将两者的相同点补充到维恩图中
五、总结提升
1、全班交流:水和食用油有哪些不同之处,又有哪些相同之处?
重点讨论它们的相同之处其他液体也具有吗?这些相同点,固体具有吗?
2、小结:通过本课的学习,对于水是怎样的一种液体,你们又有哪些新的认识?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第三课
谁流得更快一些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液体都会流动,流动的快慢受到黏度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进行预测并用对比实验进行验证;理解公平实验,为保证公平,需要保持除变量之外的其他条件相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公开的、民主的讨论有助于辨识实验的准确性;小组内分工合作对开展实验是十分重要的。
【教学重点】简单设计对比实验,描述并简单解释液体流动的快慢受到黏度影响。
【教学难点】设计对比实验,理解公平实验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教学准备】
给每组的材料:1小杯水、1小杯油、1小杯洗洁精、1块玻璃、3个滴管(或吸管或塑料勺)、一张实验记录表。
给每个学生的材料:一张维恩图。
【教学过程】
一、设计流动比赛
1、回顾上节课学习的主要科学概念:水和食用油有哪些相同和不同。(并展示上节课的维恩图)
水会流动,油会流动,它们流动的快慢一样吗?
2、其他液体也会流动。比如洗洁精,这也是一种液体。(师出示三种液体)这三种液体流动速度一样吗?如果不一样,你们推测,谁会流得更快一些?
3、有什么办法证明?
师引导:如果要证明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最好进行一场公平的液体流动的比赛。
4、设计“流动比赛”的方案,小组内成员交流:怎样做才能保证流动比赛是公平的?哪个方法最好,为什么?讨论后确定一个比赛方法。
5、全班交流比赛方法,围绕“保证比赛的公平、可行”进行讨论,鼓励生生质疑,完善比赛规则。
二、实验、思考
1、请小组成员根据自己选择确定的方案进行流动比赛,并记录。(师要提示学生重复做几次实验)
2、全班交流,汇报,包括:一共进行了几次实验,实验的结果如何,每次实验的结果都相同吗,大概是什么原因导致实验结果不一致等。
3、思考:液体的流动快慢跟什么有关?
三、液体、固体比较
1、师让学生关注以板书的水和食用油的维恩图记录,明确水和油具有的共同特点,并思考洗洁精是否同样具有这些特点。
2、小结:三种液体的相同点,固体具有吗?固体和它们相比,有哪些不同?师生讨论交流,完成固体和液体比较的维恩图记录。
3、讨论交流,对于“水是怎样一种液体”,我们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第四课
比较水的多少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液体具有一定的体积,液体的体积是可以测量的。
非标准单位的测量会导致结果的多样,标准单位的测量使信息交流成为可能。
过程与方法:
通过多种方法比较液体多少;使用标准和非标准单位测量液体的体积。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比较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对比较的方法进行分析和统一,有助于确立科学的标准。
【教学重点】通过多种方法比较液体多少;能较规范地使用量筒测量液体体积。
【教学难点】用多种方法比较液体多少,明确用标准单位测量使信息交流成为可能。
【教学准备】
给每组的材料:3个塑料瓶(大小高低不同)、1个玻璃杯、1个量筒、1条纸带、胶水、记录纸若干。
【教学过程】
一、比较哪个瓶子水最多
1、出示三个不同的瓶子,里面装有不等量的水。请学生猜测,哪个瓶子里的水最多,哪个瓶子里的水最少,并说明理由。
2、怎样才能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并说明为什么这么想。(师可适当提示前面所学的关于水的特性,如会流动、有重量、有体积等,鼓励方法的多样性)
3、交流讨论,比较不同的方法,选择操作最简单的方法进行实践操作。
4、生实践操作后汇报结果。(如出现结果差异较大或不同,引导学生思考其中的原因)
二、比较水多多少
1、师:现在我们已知2号瓶中的水最多,但它比其他瓶中的水多多少,知道吗?有什么办法可以知道?
2、学生讨论测量方法
预设1:生可能会直接说用有刻度的杯子,师需追问:杯子上的刻度有什么用?假如没有有刻度的杯子,该怎么办?
预设2:生可能一时想不出用什么办法,师可直接出示小杯子、瓶盖等材料提示、引导,交流这些材料可怎么用。
预设3(可接预设2):生知道借助一些更小的容器帮助测量,师可追问:用小杯子量了,还多出半杯怎么办?如果想知道得更精确,还有更好的办法吗?
3、自制刻度线测量
1)如果我们要给一个杯子画刻度线,这些刻度线有什么用?画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呢?(刻度间距要相同)
2)生实践:自制的刻度条,并贴到一个玻璃杯上,再次比较三个不同瓶子里的水,并将测量结果记录下来。
3)交流测量结果,发现并讨论问题:
测量的结果相同吗?
你们认为是什么原因导致测量结果不同呢?
我们怎样才能解决这些问题?
三、认识并使用量筒
1、师介绍量筒,并提示“测量要求”,问:
量筒刻度上的一格代表多少?和我们自制的刻度比较,有哪些区别?
为什么量筒要平放?
为什么视线要与液面保持水平?
2、请学生用量筒测量三瓶水的多少,并汇报测量结果。(如果学生没有足够的量筒,或上课时间不够,可采用教师演示方式进行)
3、师:你们知道这样一瓶矿泉水、一桶食用油有多少吗?(出示食物或照片)这个数值就表示了一瓶矿泉水或一桶食用油的体积了。
4、师:5毫升水大概是多少呢?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第五课
我们周围的空气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空气是存在于我们周围的一种物质,可以被我们感知;空气和水相比,有许多的相同和不同。
过程与方法:
对无法直接进行观察的物质借助其他媒介,感知它们的存在;用多种方式对物质进行比较,观察它们的相同和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明白科学的结论需要客观事实(证据)来加以证明。
【教学重点】了解空气确实存在,知道空气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用实验证实空气确实存在,比水轻,也会流动。
【教学准备】
给每组准备:2个透明塑料袋、2个玻璃杯、1个水槽、1根香、1个打火机、1个吹泡泡器(或吸管)、1杯洗洁精或肥皂水。
给每个学生准备:气泡图记录纸一张、维恩图记录纸一张、实验记录纸两张。
【教学过程】
一、我们知道的空气
1、师:还记得我们上次“猜测水在哪个袋里”的活动中,是怎么知道空气在哪的?
2、关于空气,我们还知道什么?请把自己知道的内容填写到气泡图中。
3、交流,师帮助整理,形成班级的大气泡图。并让学生思考,这些想法中,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需要进一步证实的?
二、空气的存在
1、空气真的存在吗?
我们都说袋子中有空气,怎样才能证明袋中确实装有空气?
2、师:这里给大家准备了一些材料,或许能帮助大家证明空气确实存在。请大家分组讨论证实空气存在的方法,并利用材料操作一下,请注意记录实验过程中所观察到的现象,及实验的结果。
3、汇报交流证实空气存在的方法,所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及结果,说明是什么事实证明袋中空气确实存在。(渗透“有些东西我们看不见,但并不是不存在”这一科学观念)
三、比较空气和水
1、师:既然空气确实存在,那么空气和水相比较,又有哪些相同和不同呢?(出示关于水的维恩图,请学生回顾所知道的关于水的一些特征,根据这些特征对水和空气进行有联系的比较,扩大认识视角)
2、有什么办法证明水和空气的不同?比如:空气和水,谁轻谁重?水会流动,空气会流动吗?
3、讨论证实的方法,重点对“空气会流动吗?”进行展开。
4、比较空气和水的相同和不同点,并把比较的结果记录到维恩图中,全班进行交流。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第六课
空气占据空间吗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空气占据空间;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体积)是可以变化(被压缩或被扩张)的。
过程与方法:
用实验方法证实空气确实占据空间;用对比实验控制条件的方法,进行观察;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进行预测和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形成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知道空气与其他物质一样,能够占据空间,但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是可以改变的,认识到空气是一种物质。
【教学难点】用实验方法证实空气确实占据空间,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是可以改变的,并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进行预测和解释。
【教学准备】
给每个小组准备:1个玻璃瓶、1个玻璃杯、2个注射器、4根吸管、纸巾2张、1块橡皮泥。
给每个学生准备:记录纸一张、维恩图一张。
【教学过程】
一、空气占据空间
1、用“乌鸦喝水”的故事引入,师操作演示,并引导学生思考:瓶中的水为什么会上升呢?如果不用石子而利用空气,能让水上升吗?
2、出示材料,用这些材料能否让装在瓶子里的水上升并流出来?(保证不倾斜瓶子)
3、联想平时喝盒装饮料时,有什么经验?这些材料该如何使用?
4、知道学生分组实验,提示学生注意观察并思考:橡皮泥有什么作用?如果橡皮泥没有完全塞住瓶口,水能上升吗?是什么原因让水上升的?如果停止吹入空气,水还能上升吗?如果想让瓶中的水不断上升,你们的办法是什么?
5、分组实验完成后,交流。重点解释实验发生的现象。
二、杯中的纸会湿吗?
1、师演示,将纸巾塞入杯底后,把杯子倒扣入水中,请学生预测:把杯子扣入水底,杯中的纸巾会不会被水浸湿,为什么?
2、请各小组实验,请学生思考实验中要注意:杯子要竖直倒扣入水中,纸巾要塞入杯底,防止掉下来。
3、生实验,记录实验时的现象及自己的思考。
交流实验情况:杯中的纸巾有没有被水浸湿,水为什么不能进入杯子里面。
思考讨论:这两个实验都说明了什么?你们对空气的性质有了什么新的认识?
三、空气占据空间的变化
1、出示注射器,请学生分别用注射器把水和空气抽入一部分,然后用手或橡皮堵住管口,用同样大的力向下压或向上拉注射器的活塞,对比一下,有什么不同。
2、生实验
3、汇报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注射器中的水和空气,在活塞下压或上拉时,有何不同。并请学生思考,注射器里的空气在活塞向下压和向上拉时,可能会有什么变化,并尝试结合图来进行解释。
4、生交流自己的画和自己的想法。
5、介绍压缩空气在生活中的运用,如皮球、喷水瓶、气枪等(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压缩后的空气的特性)
6、把这节课所了解的关于水和空气的知识在维恩图中进行补充。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第七课
空气有重量吗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空气有一定的重量,但是重量很轻。
过程与方法:
在称量的过程中,了解一些因素会影响称量结果,产生误差,学习准确称量。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及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知道并能设计实验证明空气有重量,但很轻;通过对石头、水、空气的三者比较,初步建立固体、液体和气体的概念体系。
【教学难点】设计多种方法,重复验证空气有重量,但很轻。
【教学准备】
给每个小组准备:1根长细木条(或竹条)、3根细线、1块橡皮泥、1个气球、1个皮球(视学校实际情况而定)、1个托盘天平(视学校实际情况而定)。
演示实验材料:1个皮球(视学校实际情况而定)、1个托盘天平(视学校实际情况而定)。
给每个学生准备:石头、水、空气的比较表格。
【教学过程】
一、空气有重量吗
1、师:水有重量,石头有重量,空气有重量吗?有什么办法证明?
2、生讨论交流,提出采用自制的小天平来证实空气是否有重量。并讨论自制小天平的方法。
3、指导学生自制小天平。(建议:天平上的图钉教师可在课前帮学生固定好。)
4、小天平调平。(先将气球挂上,另一端挂上重物,想办法使小天平平衡)
5、给气球充气,观察并记录小天平的变化。(分组实验)
6、全班交流小天平的变化情况,思考:所有小组的实验结果都一致吗?可能是哪些原因引起实验结果不同?有什么办法改进实验,使效果更明显,结果更精确?
二、改进小天平的测量效果
1、讨论交流改进小天平测量的方法
方法1:同时将两个充足气的气球挂在小天平的两端,并调整天平,使小天平保持平衡,再将其中一个气球的气放掉,观察小天平的变化
方法2:同时将两个充足气的气球挂在小天平的两端,并调整天平,使小天平保持平衡,在天平的一端再挂上一个或几个充足气的气球,观察小天平的变化
2、生选择方法进行实践,并讨论解释所观察到的现象。
三、天平称量皮球的重量
1、师:为了让我们的实验结果更精确,更有说服力,我们可以利用实验室的天平称来进行研究。
2、师演示:将一只充满气但未充足气的皮球放在天平的托盘上,称出重量(让学生来看),然后用气筒给皮球充足气,(需提醒学生注意充足气后,皮球的大小是否发生变化,为什么要保持皮球的大小一致)
3、师演示测量充足气的皮球的重量,请学生帮助观察重量是否增加,增加了多少?思考:说明了什么?
4、请学生观察对比,托盘天平和自制天平有哪些主要区别。(托盘天平不仅可以测出空气是否有重量,而且可以较准确地测出到底增重了多少)
四、单元小结
1、请学生将之前记录的维恩图等记录表取出,再发给学生一张新的石头、水、空气对比表。请学生根据前面的实验情况和记录表完成对比表。
2、根据对比表分析:这三种物质,有哪些特征是相同的,有哪些不同。
3、出示更多物质的图片,把这些物质分为液体、气体、固体三类,说明分类的标准是什么。
4、出示之前填写的关于水和空气的气泡图,请学生思考:还有哪些可以补充,原有内容中哪些是不正确的,需要改正。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打开科学之门
教学目标:
1、知识性目标:

①列举周围常见的植物的名称,并能对常见植物进行简单分类。
②养成爱护花草树木的习惯。
③能指认植物的六大器官,知道各种器官的作用。
④观察哺乳动物实物和标本,观看多媒体软件,指认一些主要器官。
2、能力目标:
认识常见动物的几种类型。如昆虫、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
3、情感目标:
通过教师的介绍和引导,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态度,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和学科认同感。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认植物的六大器官,知道各种器官的作用。
2、教学难点:认识常见动物的几种类型。
教学方法:
分析归纳法、对比法。
教学准备:
图片:木叶虫、花螳螂(若虫)、竹节虫、枯叶螳螂。
视频:动物的伪装。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入:出示图片:四位主题人物乘坐着宇宙飞船,在浩瀚的宇宙中飞行,探索着宇宙的奥秘……
提问:图片中你看到什么?想到什么?
介绍:四位与我们一起学习的主题人物。精灵可爱的小贝贝、喜欢做实验的彬彬、勤思考的妍妍、活泼好动的波波、最爱问“为什么”的琪琪。
讲述:从现在开始,主题人物将与同学们一起打开科学之门,去探索、去感受这神奇美妙的自然王国:去发现、去研究这奥妙无穷的科学世界!
目的:通过教师的介绍和引导,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和学科认同感。
二、图中藏着什么?
导入:出示课本“动物的伪装”图片
第1幅——木叶虫

第2幅——花螳螂(若虫)
第3幅——竹节虫

第4幅——枯叶螳螂
提问:这四幅图片中藏着四种昆虫,你能把它们找出来吗?
讲述:自然界有这种隐藏本领的动物很多,我们一起跟着科学家
的摄像机,看看动物伪装的本领。
视频:动物的伪装。
目的:通过从背景中寻找动物的活动,使学生感受自然界的奇妙无穷和多姿多彩。
三、这是什么?
导入:出示石英砂粒表面图像图片。
提问:猜一猜这是什么?
活动:拿一颗实物砂粒让学生观察、比较,说实物与图片有什么不同。
欣赏图片:显微镜下的世界
目的:让学生了解观察是科学研究的一种基本方法,但是在科学研究中,光凭感觉器官观察到的内容是有限的,常常需要借助一些科学仪器和设备来延伸观察的尺度和范围。
四、“白雾”从哪里来?
导入:出示冰棍。
提问:仔细观察冰棍周围,你有什么发现?
观察:仔细观察冰棍周围的“白雾”,你认为这些“白雾”是从哪里来?
讨论:学生边观察边讨论“白雾”是从哪里来。
“白雾”从哪里来?
“白雾”从哪里来?是以学生们经常能够见得到的冰棍周围的白雾现象作为问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做出猜测。从而引出要想知道自己猜测是否正确,可以用科学实验的方法来验证的结论。
交流:学生汇报观察结果。
质疑:你有什么方法能证明你的猜想?
交流:学生汇报方法,教师对问题进行分析,一起确定解决的方案。
活动:学生进行验证实验。
归纳:你的猜想正确吗?讲讲你的理由。
目的:想知道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可以用科学实验的方法来验证。
五、纸锅也能烧水吗?
交流:学生汇报观察结果。
质疑:你有什么方法能证明你的猜想?
交流:学生汇报方法,教师对问题进行分析,一起确定解决的方案。
活动:学生进行验证实验。
归纳:你的猜想正确吗?讲讲你的理由。
目的:想知道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可以用科学实验的方法来验证。
六、你会提问题吗?
讲述:科学家都是一些爱思考、爱提问的人,伟大的科学家往往从疑问开始,探索科学的海洋里有无穷无尽的知识与奥秘。
任务:你对自然现象或科学现象有什么疑问,请你把它写下来。我们将通过以后科学课的学习,逐步找到答案。
目的:对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力的一个小测验。知道科学就是发现问题,提出疑问,问问“为什么”,研究问题,回答疑问,探究“为什么”。《寻找生命》
一、教学目标:
(一)科学知识目标:
1、了解生命与非生命的区别,在周围事物中初步认识生命。
2、知道什么是生物,了解生物的主要特征。
(二)能力培养目标:
1、培养观察、记录、整理的能力。
2、学习分类、比较的方法。
3、培养认真探究的科学态度。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乐于与人合作。
2、感受生物世界的丰富多彩。
3、懂得尊重他人,不随便打扰他人。
二、教学准备:
1、学生分组,并介绍组内成员分工(包括记录、保管找到的物体、代表小组交流、分工合作等)。
2、工具:放大镜、小铲子、镊子、塑料袋、小瓶子、小桶等若干。
3、探究评价表。
教学课时:

2课时
三、探究过程:
(一)谈话激趣,引出本课探究问题
1、在《打开科学之门》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中,我们知道了科学家们是怎样研究科学的,还知道了在玩的时候也有科学。今天,我们就来像科学家们那样来认识我们周围的物体。
2、揭示课题:寻找生命(板书)。交代本课探究任务。
(二)指导探究,学生进行探究活动
1、活动1:草地里有什么?
(1)探究准备
谈话:在我们学校的草地里你曾发现有什么?
学生结合学校的生活经验猜想。
讨论交流:进入草地观察寻找东西时要注意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小结,提示学生要团结协作、注意安全、爱护花草等。)
学习放大镜、镊子的正确使用方法。
小组长领取工具(放大镜、小铲子、镊子、塑料袋、小瓶子、小桶等)。
(2)探究活动
教师与学生一起在草地里进行探究活动,并有针对性的进行个别指导。
(3)探究的整理
小组讨论:小组找的东西中哪些东西有生命,哪些东西没有生命?为什么说它们是有生命的物体?
(要求讨论是声音要适中,不要影响其他小组的探究活动。)
小组合作完成记录表。
小组派代表汇报交流。要求畅所欲言。
教师结合学生的发言,引导学生说出生命与非生命的区别,什么是生物。并板书:生命
非生命
2、活动2:我知道的生物
(1)谈话激趣:通过刚才的探究,我们了解了什么是生物。动物、植物都是有生命的,它们都属于生物,你见过屏幕上的这些生物吗?你能说说它们的名字吗?
(2)课件一出示课本中的十二中生物图片,让学生观察。指名说说它们的名字,学生边说教师边点击这种生物的名称。
(3)说说这些生物中哪些是动物,哪些是植物。
(4)课件二出示一些课本以外的动物、植物,让学生欣赏,感受生物的生命力。
(5)把你认识的生物的名字写在课本第十二页的表中,并分类。学生填好后交流。
(三)探究评价
1、小组长按组内人数领评价表,并分发。
2、学生填表,教师巡堂指导。
3、填好后上交评价表。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同学们就像一位位小科学家一样运用了观察、分类、比较的方法,研究了身边的物体,初步认识了生命。希望大家在今后的生活和学习中随时随地的学习科学、研究科学,为科学领域开拓一片新天地。
(五)探究延伸
动物、植物还可不可以进行分类?

板书:
1、寻找生命
生命
非生命《红番茄》
教学目标:
(一)科学知识:
1.通过观察能认出植物的一些主要组成部分,并知道叶子的形状是多种多样的;
2、认识番茄的果实,了解番茄果实的内部结构。
3、认识番茄的种子,知道番茄是靠种子来繁殖的。
(二)能力培养:
1、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能力和实验记录的能力。
2、培养学生操作解剖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乐于与人合作。
2、观察探究的细心和耐性。
3、认识较小事物的内部世界,培养探究的兴趣。
教学重点:
1、启发学生由表及里对番茄进行观察。
2、学会用科学的方法来观察身边的事物。
教学难点:
解剖红番茄,并认识它的内剖结构。
教学方法:探究性学习法
教学准备:
1、教具:番茄图片、实物、课件,有关资料。
2、学具:每人带番茄4只、碟子、小刀,收集番茄资料。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融情入境,问题激趣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学习和理解课文,老师把学生带到了学校的植物园(挂图)。
师:同学们,谁能说说番茄是什么样子的?
生:红红的。
生:圆圆的。
师:都是红红的,圆圆的吗?
生:我见妈妈买回来的番茄带有一些青色。
生:我也见过绿色的番茄,那是没有长大的。
师:你们看见过生长着的番茄吗?我们的植物园里也种植了番茄,你们发现了吗?(学生虽然还坐在小凳子上,但兴奋的目光已经开始在植物园里寻找。)
二.任务驱动,初试体验
师:今天老师想让大家认真观察一下番茄是由那几个部分组成的,并试一试把观察到的记录下来,好吗?
生:好。
学生按学习小组进行观察。约5分钟后,集中学生开始汇报。
师:同学们,刚才你们通过观察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番茄有花,还有叶子。
生:我发现番茄还有根。
师:根在那里?
生:在泥土里。
师:你是怎样看到的?
生:我拨开泥土看到一点点。
师:我们平常吃的番茄其实是植物的哪一部分呢?
生:果实。
师:你们还有什么发现?
生:我发现花、叶子和果实都是长在藤上的。
师:藤?
生:枝。
师:其实同学们所说的藤或者枝在植物学上都称为植物的茎,知道了吗?
生:知道。
师:那么谁能完整的说一说番茄是由那几部分组成的?
生:番茄有茎、花、根、叶和果。
师:观察和表述要有一定的顺序,可以从下往上,或者从外到里。
生:番茄是由根、茎、叶、花、果实组成的。
三.观察进阶,能力提升
师:刚才大家认真地观察了整株番茄的组成,下面老师要求同学们对番茄的叶子进行观察,你们打算从那几方面对叶子进行观察呢?
生:颜色,形状。
生:看看里面的纹。
师:你指的纹是叶子的叶脉吗?
生:是的。
生:还可以比较叶子的大小。
师:怎样比较呢?我们能把叶子摘下来吗?
生:不行!
师:那如何进行比较呢?
生:可以量一量叶子的长度。
师:大家都说的很好,我们在观察番茄叶子的时候可以选择一种不同种类的叶子进行对比,我建议大家可以选择玉米的叶子。记住,要随时记录你们观察到的东西。学生开始进行观察。这次学生观察得更加仔细了,记录的方法也多了,有的写下来,有的利用了老师发的表格,还有的画了下来。
师:谁来说说观察的结果?
生:我发现了番茄的叶子有绿色的也有黄色的。
师:你知道为什么吗?
生:有的叶子长得很好,有的叶子已经开始干了,我发现叶子是从边上开始干的。
师:说的真好。
师:大家还有其他的发现吗?
生:我发现番茄的叶子有大的也有小的。
师:呵呵,知道为什么吗?
生:因为番茄会长大的。
师:同学们可以自己试种番茄,看一看叶子到底是怎样的变化的。
生:番茄的叶子比玉米的叶子要小多了。
生:老师,我还发现番茄的叶子边缘有角的,不是平滑的,
生:玉米叶子比较滑。
师:观察得真仔细。
生:我觉得番茄的叶子象手掌,
生:我看玉米的叶子象拱桥。
师:形容得真形象,好美的叶子啊。
生:番茄的叶子象枫叶。
师:你见过的叶子真多。
生:番茄叶子的叶脉是交叉的,玉米叶子的叶脉是不交叉的。
师:说的好。
生:我还发现番茄叶子上面长有毛。
师:大家观察得真仔细,连细致的东西都观察出来了。
四.适时引导,掌握方法
师:对于刚才我们进行的两次观察活动,大家有什么想法吗?
生:我认为在观察的时候要仔细。
生:还要全面。
师:对。
生:观察要有耐心,不然有些东西就会忽略的。
师:对呀。
生:还要做记录。
师:很好,看来大家都已经了解观察这种学习方法了,希望大家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善于使用这种方法。
五.自由研究,知识拓展
师:刚才大家观察了番茄的叶子,发现了番茄叶子的很多秘密,自然界中叶子的种类很多,各种叶子都各自有很多的特点,下面请同学们在我们的植物园里选择一种你最喜欢的叶子进行观察,和番茄的叶子进行对比,并做好观察记录。学生分散活动。学生观察的范围很广,有的学生发现含羞草一碰就缩起来了,就兴奋的玩了来;有的跑道水生植物的养殖区对睡莲仔细观察了起来,还对植物可以生长在水中感到了很大的兴趣;有的同学发现仙人掌是没有叶子的,兴致勃勃的问老师;有的同学一次观察多种的植物,专门对植物的形状作起了研究。当老师看到学生观察得差不多的时候,召集学生进行汇报。
师:谁愿意把观察到的记录和大家分享一下?
生:我们发现含羞草的叶子用手一碰就会缩起来的,有趣极了。
生:我们发现玉米的叶子是长形的,又象彩虹又象拱桥。
生:我发现有的叶子是红色的,有的是绿色的。
生:有的植物的叶子长的很大,有的叶子很小的。
生:睡莲的叶子是圆形的。
生:我不知道仙人掌尖尖的刺是什么。
师:大家发现了很多有趣的叶子啊,其实大自然中拥有比我们植物园更多的叶子,不同的植物也各有不同。希望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多的利用观察这种本领,发现更多有趣的现象和大家一起分享。刚才还有很多同学没有时间把自己的观察记录说出来,我想请同学们把刚才观察记录都贴到后面的黑板上,让大家一起来分享好吗?
生:好。
学生把观察记录贴在黑板上。
虽然下课了,但同学们还在忙碌的把自己的发现告诉老师,更多的是把自己的发现贴在黑板上并和其他同学进行交流。
《松软的土壤》
一、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通过实验分析,知道土壤是由水、空气、砂、粘土以及腐殖质等主要成分组成,培养他们的分析综合能力。
2.培养学生认真细致,与人协作进行实验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挖土壤、观察土壤,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  ?
2、指导学生认识土壤的成分。 
三、课前准备:
生每人带一把小锹,师采集一些不同的泥土、准备一次性塑料杯(每生一只)、白纸。
教学课时:

2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谈话:穿过森林,越过田野,足下的泥土可曾吸引了你的注意?岩石和土壤,是对亲密的好兄弟,可植物却总爱把根扎入土壤里?土壤是我们地球上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我们人类的衣、食、住、行都与土壤有着密切的关系。(板书课题:第九课
松软的土壤)
(二)自主合作,亲身体验、引导学生进行猜测,土壤里有什么?
谈话:我们要研究土壤,怎么研究呢?学校哪些地方有土?老师准备带你们去校园挖土,在挖土之前,请你猜想一下,预计我们能挖到些什么?
生猜想,师板书:砂、树叶、蜗牛、蚯蚓、铁、粘土等
(活动1)
(老师带领学生去校园的某一个地方)
师:给你们的时间是10分钟,提前完成任务的同学,就回到教室和黑板上的对照一下,看看哪些是你挖到的,哪些是你没挖到的。(提示注意安全)
下面我们就开始挖土,用手中的小锹,只要挖一杯土就行了,注意不仅要把预计到的东西挖回来,还要把那些没预计到的也要挖回来。
师:我们进行了课外土壤考察活动,采回了土壤的样品,现在谁来说一说什么是土壤?
生:(略)
师:请大家观察自己采集的土壤,想一想,你还想知道与土壤有关的哪些问题生:(提出自己的问题)
师:很好!大家提出了想知道土壤为什么能生长植物?土壤里含有什么?为什么土壤里植物长得不一样?……这节课我们先研究土壤里究竟有什么?也就是土壤的成分。(板书:土壤的成分)
老师拿出课前采集到的各种泥土,引导学生对土壤试着从颜色、气味、粗细等几个概念来对土壤进行比较(如摸、嗅、看等

小组之间比较一下,土壤与土壤之间是否相同?师及时出示各种不同颜色的土壤图片,让学生把观察到的填入课本66页表中。
(三)实践应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师:用谈话的方式引出本课时要突破的问题:
(1)土壤里是否含有水?
(2)土壤里是否也含有空气?
(3)土壤里含有砂和粘土吗?
(4)土壤中还有其它成分吗?
1.分析土壤里含有水。
师:根据你们的经验,你认为土壤里含有水吗?你怎样知道的?
生:土壤里含有水,我从……(以下举实例)。
师:大家都从土壤里潮湿的这一现象(板书)推断出土壤里含有水(板书),很好,大家既注意现象,又从现象中思考出结论。
2.实验分析土壤里含有空气。
师:刚才,我们知道土壤里含有水。也就是说水是土壤的一种成分。土壤的成分还有什么?
师:你能想出一个办法,也就是设计一个实验,让大家看到土壤里还含有什么吗?(相互议论,打算怎么做?那样做会发生什么现象?)
生:(议论实验的设计)
师:现在请同学们都说一说自己的设想。
生:(汇报各自的设计方案)
师:(归纳学生的设计,同时清楚地讲述实验步骤和要求)
(活动2)
生:(分组实验)
师:(巡视指导,了解学生情况)
师:现在,请汇报一下你怎么做的实验,看到了什么现象?你想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
师:我把土块放入盛着水的杯子中,看到有许多小气泡从土块中冒出来,慢慢升到水面,从冒气泡的现象是否能说明土壤里含有空气?
师:许多同学的实验都设计得很好,而且有的观察得很仔细,大家都看到了冒气泡(板书),并且从冒气泡这一现象,分析得出土壤里含有空气(板书)
3.分析土壤里含有砂和粘土。
师:现在请大家用手慢慢地捻一捻土壤,说一说,有什么感觉。
生:(捻过之后)好像一粒一粒的。
师:这叫颗粒。土壤里的颗粒大小一样吗?
生:不一样,有的大,有的小,有的硬。
师:这些不一样的颗粒各是些什么?能想办法把它们分开吗?那样我们就能清楚它们各是什么。
生:用筛子筛,细的落下,粗的留在上面;
生:用手捡;
生:用风吹;
生:……
师:大家想的都有道理,不过现在这里只有杯子、水、玻璃棒,你能用这些器材,设计一个实验分开它们吗?议一议。
生:(相互议论)
师:(考虑到学生困难后)可以这样做(以下讲解实验方法和要求),请大家做一做,可仿照课本68页的实验,把土壤放入盛水的杯子中用玻璃捧搅拌。
(活动3)
生:(分组实验。)
师:大家做得都很认真,现在需要把杯子静置一段时间,让土壤在水中沉降,看一看土壤是怎样沉降的。
师:都看到沉降过程吗?请说说你看到的沉降过程。
生:略
师:对照一下你们的实验,说一说实验结果,沉降物大致可为几层?各层是什么?
生:讨论
师:大致分两层,下层是砂,上层是细土。
师:请大家捻一捻上层的土,有什么感觉。
生:粘粘糊糊的。
师:这土叫粘土(板书)。通过这个实验,我们看到了土壤放在水中搅拌均匀,静置沉降后,大致分成两层,上层是粘土,下层是砂(板书),这说明了粘土和砂也是土壤的成分。
(活动4)
4.分析土壤中的腐殖质成分。
师:通过几个实验,我们共同分析出土壤里含有水、空气、粘土和砂。
老师再告诉大家一个新的实验──用酒精灯加热土壤,也可以分析出土壤成分。
师:现在由老师操作——用锡纸包住泥土在酒精灯上加热。
师:点燃酒精灯加热土壤时,请注意发生了哪些现象?老师进行实验学生观察。
师:现在实验暂停,灭掉酒精灯,请大家说说都观察和体验到哪些现象?
生:我看到土壤加热后冒出烟;
生:我闻到一股烧糊的气味;
生:我看到土壤颜色变了;
生:……
师:好,看到土壤加热后冒烟(板书)有一股烧糊的气味(板书),从这些现象,我们可以知道什么?
师:我们知道土壤里的水、空气、砂、粘土一般是不会燃烧的,那么,还有什么东西会燃烧呢?土壤中都长有许多植物,植物的枝叶枯死后,落在土壤里,最后又变成腐殖质
师:腐殖质(板书)是土壤的重要成分。腐殖质越多,土壤就越肥沃
师:土壤中除了水、空气、粘土、砂、腐殖质外,还有其他成分。所以土壤不是一种单纯物质,它是由水、空气、粘土、砂、腐殖质等构成的。
(四)拓展延伸
师:最后提一个问题:
为什么大树要长在土壤上而不长在岩石上?
学生讨论:
学生讨论后小结:虽然土壤是由岩石逐渐变化而来的但土壤里有充足的水份、空气、粘土、砂、腐殖质外还有树叶、蜗牛和蚯蚓,树叶可以作肥料,蜗牛和蚯蚓可以帮助松土,更重要的是蚯蚓的粪便里含有丰富的钾、磷和镁等元素,是植物生长最需要的养分。蚯蚓们越是活跃,土壤中有机物的混合就越充分,也就越有利于植物根部吸收土壤中的营养,为植物创造了松软的土壤,而上节课学习的坚硬的岩石却不具备这种条件。
(五)巩固
师:这节课我们通过实验分析,知道了土壤的成分是哪些?知道了什么是松软的土壤?谁能说一说。
生:(略)
(六)总结
师:这是这节课所学到的内容,大家学得很认真观察得很仔细,讨论得也很激烈,并且还提出了好多问题。通过学习了土壤成分,我们知道了土壤为什么能生长植物。此外,我们还了解了怎样从实验现象去思考,得到实验结论,这个实验分析用途也很大,许多科学家都在运用它,我们今后也要继续学习它,运用它。课后,老师希望大家能够通过自己的力量和小组的力量来解决这些问题,好吗?
最后,老师送给大家一句话: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板书设计第九课

松软的土壤
砂、树叶、蜗牛、蚯蚓、铁、粘土等
土壤的成分
3.小白兔
一、教学目标:
1、会观察、比较和描述狗、兔等动物的不同和相同。
2、能够通过画图和文字表述、交流狗、兔等动物的异同。
3、学会按不同的标准给动物分类。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动物的多样性。
2、知道动物有相同之处,如都有运动的能力,都由小长大,繁殖后代,都有对食物、水、空间等的需求。
二、教学准备:各种标本、动物图片。
教学课时:

2课时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你知道哪些动物?
2、它们生活在哪里?
3、为什么称它们为动物?
二、新课
1、揭题:“小白兔”
2、观察书本第21页,你见过这些动物吗?
3、它们叫什么名字?生活在哪里?
4、小游戏:猜一猜,它是什么?
教师宣布游戏规则:小朋友可以提问,但答案只有是与不是,谁在最少的提问中,猜出是什么动物,那么他就赢了。例如书本第15页中的兔子、乌龟、牛等。
教师小结:刚才同学们讲的非常好,这些动物有许多相同之处,还有许多不同之处。现在,我们就一起来找一找。
5、找出狗和兔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
(1)都有四条腿。
(2)都有两只耳朵。
(3)都能繁殖后代。
(4)都要吃东西……
不同点:
(1)吃的食物不一样。
(2)大小不一样。
(3)奔跑的速度不一样。
(4)各自的作用不一样……
6、分类,并完成表格。
《坚硬的岩石》
[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保持与发展学生探索自然的奥秘的欲望。
2.能力目标:能通过观察和使用简单工具初步认识岩石。
3.知识目标:根据自己对岩石的认识进行简单观察研究和分类,并进一步了解科学上的分类和初步了解岩石的用途。
[[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活动,观察及使用简单的工具初步认识岩石,并进行简单分类。
[教学准备]
1.
教师:岩石标本、实验表格、铁钉、放大镜。
2.学生:采集各种岩石标本并洗干净,记好采集地点,搜集有关岩石的资料。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
出示CAI展示在生活中应用的岩石。
仔细观察得出答案
从学生身边熟悉的生活素材引入课题,学生更感兴趣。
2、认识过程
①感受大自然的岩石
导入:放CAI“大自然的岩石”片子。

观察:哪些地方有岩石;哪些地方岩石最多?
针对学生的实际,加强学生感性认知,激发学生研究的欲望。
②小组内展览并讨论岩石的内容
1、分小组展览石头,引导学生往哪些方面研究岩石。
1、把课前收集了一些岩石标本,在小组内展览。小组讨论:要研究岩石的什么?怎样去研究?
老师在这里只起一个引导性的作用,让学生自提出研究的内容及方法。
③观察研究岩石
安排小组实验,提供实验工具。
分小组进行观察研究并作好记录、汇报等。
让学生自己动手探究、总结,学会一些简单的研究方法。
3、深入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法给石头分类
小组分类并汇报、评价。
这是对观察研究的一个总结。
4、引伸
CAI展示科学家的分类方法
学生观看学习体会
对学生知识的一处拓展。
让学生初步了解岩石的用途
通过说和看,初步岩石的用途。
由自然界到现实生活,让学生感受到研究岩石的作用。
5、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会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学生对学习进行小结。
注重学生的发展。《看不见的空气》
教学目标:
1、通过系列活动,让学生认同空气和其它物质一样,能够占据空间,由此逐步认识到空气是一种物质。
2、学生通过试验发现用同样大的力量压缩空气和水,空气可以被压缩,而水占据空间的多少不会发生变化,让学生明白空气的体积是会发生变化的。
3、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形成尊重事实,事实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认识空气和其他物质一样,能够占据空间。
教学难点:
通过实验使学生认识到空气与水的体积的异同。
教具准备:
4个水槽,4个玻璃杯,8个注射器,4根吸管,大米,报纸,水。
教学过程:一、故事引入:
1、讲《乌鸦喝水》的故事
2、说说乌鸦为什么能喝到水?(石子占据瓶的位置,水就升高了。)
3、师说明:石子、水能占据一定的空间。空气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气体是不是也占据空间呢?这节课我们就来解决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空气占据空间吗
二、活动探究
1、出示1只空杯子,然后倒满米。问:它的空间在哪里?还能倒米吗?
(1)、学生回答
(2)、师述:杯子里不能继续倒米,它的空间已经被米占满了,
这说明物体的空间是一定的。
2、出示第二只杯子,然后向杯里倒水,说说它的空间被谁占领了?
(1)、学生回答
(2)、师述并板书:水占据空间
3、出示第三只空杯,它的空间被谁占领了?
(1)、学生回答:空气
(2)、板书:空气占据空间
(3)、师问:用什么办法知道它的空间被空气占住,下面我们来做个实验。
师演示:把纸团塞进空杯,然后倒放进水槽,观察纸湿了没有?
继续把纸团塞进空杯,把杯倾斜放进水槽,你看到什么?
师述:
没有看到气泡纸是干的,看到冒泡泡纸就湿了,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
师述:杯子里的空气是一定的,当我们把杯子倾斜放进
水槽里面一部份空气变成泡泡跑出来,水就进到杯子里,纸就是湿了。
4、把装满水的杯子倒立水槽,瓶口不离开水面,怎样把杯子里的水吸空。
(1)分小组做实验
(2)教师巡视
提问:哪个小组完成了任务,说说是怎么做的?
生:用吸管吹
师:看到哪些现象?
生:冒泡泡,空气占据瓶的空间,水就出来了,
(3)师小结:瓶的空间是一定的,空气占据瓶的空间,水就出来了,
5、比较空气和水的体积的异同。
(1)把两个注射器分别抽进同样多的水和空气,堵住管口,用同样大的力向下压活塞,有什么感觉?
学生回答:空气推得动,手一松活塞反退回来了。水推不动
(2)师述:是啊!同学们回答非常正确,那么这是什么原因呢?原来注射器里的空气可以被压缩,体积可以改变;水推不动,体积不会改变。
(3)学生填写课本第80页的空白。
三、巩固新知
1、师演示装了半瓶洗发水的瓶,说说它的空间被谁占领了?为什么用手按一下水就出来了?
2、谁能用今天学习的知识解决这种现象。
3、说说生活中利用压缩空气的事例
板书设计:
空气占据空间吗
空气占据空间的
水占据空间不会变化
大小可以发生变化
占据空间离不开的空气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感受,认识人的生命离不开空气,空气是我们维持生命的必需条件,体验空气对于生命的重要性。
2、通过经历收集和整理资料的过程,体会运用资料也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方法。
3、从身边的环境变化和动植物变化意识到空气对人类、全世界的重要性,
空气和生命是密不可分的,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感受到保护空气、珍惜生命的情感、态度与保护环境价值的教育。
4、通过引导学生经历对压缩空气运用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的调查活动,使学生体会科学技术就在我们的身边,科学技术能够改善我们的生活。
教学重难点:
1、重点:认识人、动植物的生命都离不开空气,空气是我们维持生命的必需条件。
2、难点:
(1)教学中教师能否关注学生生成性的学习内容和目标;
(2)学生能否真正理解空气对生命的重要意义,进而明白“生命”的意义。
教具准备:
1、教师为学生每人印制一张心跳次数记录表,或学生自己仿照教材上的样
式自己制作一张记录表;每个学生准备一张压缩空气调查记录纸和小钟表。
2、教师准备比较大的挂钟一个。
3、课前组织学生收集关于人、动物、植物和空气关系的资料,包括文字资料、图片资料和影像资料等。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猜谜语:水冲不走,火烧不掉,吃了不饱,人人需要。(课件)
2、师:空气和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今天我们就来讨论空气和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关系。(板书课题:空气和我们的生活)(课件)
3、师:谁能找一找我们的生活中哪些地方有空气?
[通过猜谜,激发学生兴趣和探究欲望]
二.我们离不开空气。
1、看看我们的呼吸有什么规律?
(1)用手放在鼻前感受呼吸。
(2)游戏:测定我们每分钟呼吸多少次?
教师出示挂钟,学生正常状态下进行呼吸,统计一分钟呼吸的次数,并记在记录单上。(课件)
(3)向上纵跳20次后立刻测定自己一分钟呼吸多少次?填写在记录单上,汇报。(课件)
(4)两次测定,你有什么新发现?这说明了什么?
使学生认识我们在平静和运动时都需要呼吸空气,平静的时候呼吸的次数
少,活动的时候呼吸次数多。这说明我们的活动需要空气,活动越剧烈需要的空气越多。
这个问题一般来说,学生能够自己说出来,如果不行,老师要讲解,或让学生看课文中的“资料与拓展”。
2、做憋气比赛游戏。(课件)
如果生活中我们离开了空气会怎么样呢?
(1)学生两人一组比一比,看谁能不呼吸,看谁憋气的时间长?(不能超过一分钟)
教师提醒学生这个游戏的目的是感受一下不呼吸的滋味,如果感到不舒服时就停止,不要硬撑着憋气。
(2)谈谈比赛时的感受。
(3)讨论游戏对我们的启发:我们没有空气能活下去吗?空气到底与我们有多重要?(学生自由发表见解)
我们的生命离不开空气,如果没有空气,我们就会死亡,无论我们到什么地方,我们都需要空气。
3、推测:潜水员在水中为什么要带上氧气瓶?(课件)
[创设情景,激发兴趣,通过游戏的实际感受,数据的对比分析,认识到人的生命离不开空气。]
三.运用所收集的资料,讨论动物、植物和空气的关系,讨论人类和空气的其他关系。
在自然界,除了我们人类需要空气,那么其他的生物呢?(结合学生自己的调查)
1、漫画告诉我们什么?
结合漫画插图小组讨论交流:(课件)
(1)在自然界里,我们和动物、植物是什么关系?
(2)我们和动物、植物在什么样的环境里才能生活得好?
(3)生活在陆地上的动物是怎样呼吸空气的?(课件)
[培养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探究的习惯。]
2、讨论:生活在水中的动物是怎样呼吸空气的?(课件)
3、讨论:植物、昆虫、土壤里的小动物是怎样呼吸空气的?(课件)
4、讨论:人们在哪些方面利用了压缩空气?(用CAI演示气垫船、油水分离器等情景)(动画课件)
[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相整合,使学生体会到收集资料和讨论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方法。]
以上讨论不要有过高的要求,只要引导学生拿着自己收集的资料和调查记录表与同学们一起交流,让他们各自充分说出自己的一些认识就可以了。
5、小结:你们收集的资料真详细,说得也真好,不仅我们人类需要空气,地球上的所有生命都需要空气。
6、空气对我们很重要,那么空气被污染了怎么办?我们周围有哪些地方存在着空气污染呢?
[向学生渗透珍惜生命,珍惜和保护空气环境的情感。]
四.举办展览会。(课件)
这里可有两种处理方法。一是利用这节课上学生已有的资料,在课内举办展览会。二是提出新的问题,如教材的最后一个问题,激发学生进一步收集资料,课后专门举办一次展览会。
[通过举办展览,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从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五.空气单元的小结。
1、阅读本单元的"阅读与拓展",谈谈已经知道了空气的哪些方面的知识?是怎样知道这些知识的?
2、通过收集资料和阅读教材上的材料,你有哪些新的想法和打算?受到什么启发?
[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空气的欲望]
板书预设:空气和我们的生活
我们离不开空气
动物、植物都离不开空气
《清清的水》
[教学目标]
一、科学知识目标:
1、知道水的形态、性质和特点。
2、知道水的重要性。
二、探究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地进行研究,获取新知识及初步的归纳概括能力和演绎推理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态度,保护利用好家乡的水资源,提高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
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简单实验——进行探究实验——整理探究资料——表达与交流”的探究活动过程,认识水的性质及特点。
[教学难点]
如何把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与科学探究有机地结合起来,有效地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浓厚兴趣,发挥学习积极性,鼓励学生猜想、探究,从而找出水的性质及特点。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1、以创设情景开始,激发兴趣,呈现新知。
本课一开始,我就让学生回顾地球仪转动时你看到更多的是什么颜色?接着提出问题,合作讨论,作出猜想:
(1)为什么会是蓝色的呢?“蓝色”指的是什么呢?换成绿色或其它颜色行吗?
(2)地球上没有水,看上去还是蓝色的吗?试想想,如果地球上没有水,将会是什么模样?
(3)大家每天都需要水,都见到水,水是什么样子的呢?它有什么性质和特点?
让学生自然的进入愉快主动的学习情境,强化了学生的有意注意,激发了求知欲望和探索兴趣。
二、任务驱动,激发学生探究热情。(看书中插图)
波波、琪琪、方方和冬冬一起到浅海湾划船。他们玩了很久,波波觉得口渴了,伸手勺起海水正想喝,只见琪琪急忙说:“波波,不要喝,海水不能喝!”方方听了,很纳闷,说:“海水很清澈,为啥不能喝呢?”
同学们,大家想解开这个谜吗?有谁可以解释一下呢?好,下面我们就来解开以上几个谜团。
三、
新课导学:研究水的性质及特点
(一)探究活动一:看一看、闻一闻、辨一辨
同学们,实验桌上放着三杯物品,标号是1、2、3,分别装有白酒、白醋、纯水,请同学们想一下,用肉眼能分辨出纯水来吗?(学生摇头,纷纷表示因它们颜色一样而不能用肉眼分辨出来)
1、那么它们都是什么颜色的?(有部分学生说是白色,有部分学生说无颜色,意见不一)
2、老师拿出准备好的牛奶和椰汁让学生观察这两种物品的颜色,并与刚才的三种物品作比较,从而得出结论:纯水是无颜色的
3、大家来看老师的这瓶矿泉水,透过瓶子,我们可以看到对面的物体吗?(能)这说明什么?从而得出结论:纯水是透明的(板书)
4、我们用肉眼分辨不出纯水,有什么好的办法呢?(小组讨论后,代表作答)
生1:我们可以用鼻子闻一闻,找出白酒和白醋,剩下的那杯就是纯水。
生2:我还可以喝一点点,尝一尝,有酸味的是白醋,有酒味的是白酒,剩下的那杯就是纯水。……
5、据学生所答,老师强调:为了安全,我们做实验时,禁止把鼻子凑到容器口去闻气味,更不允许品尝实验用品,那么谁有更好的办法呢?
6、学生作答:我们可以把手伸到容器口,轻轻地用手扇动杯子上方的空气,把物品的气味扇到自己的鼻孔,用鼻子闻此空气。远远地闻,这样就可以分辨了。(老师立即作出肯定,并说这种办法叫“扇闻法”)
7、学生分组活动,分辨纯水。
8、请你根据自己生活中的经验,结合刚才的实验,告诉大家,纯水是什么味道的?
9、学生汇报,教师板书:纯水是无气味、无味道的
(二)
探究活动二:给水变个样
1、水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大家有没有留意到,我们用手捧起水,水会怎么样?说明水是怎样的?(学生实验后作答,得出结果:水是流动的)
2、水究竟是什么模样的?有没有固定的形状?请根据你的生活经验谈谈(学生讨论后交流)
3、同学们的分析都有道理,下面我们验证一下,分组来做一个游戏:玩水球。怎样玩水球呢?(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师复述强调)玩水球时,各组组长拿起桌子上的气球,放进盆子里装水,注意不要装太满,然后把气球的口扎实,最后组员轮流玩水球,挤压气球,使它不断改变形状。玩的时候注意不要用力太大,以免把气球弄破,我们边玩边观察,体会水的形状变化。
4、学生活动毕,各组同学汇报交流,得出实验结果:水没有固定的样子,它随气球的样子变化而变化。
(三)探究活动三:给水定模样
1、让学生观察实验台上的各种不同形状的容器,如果把水倒进不同形状的容器,会变成什么样子呢?(生猜想)
2、让学生代表出来做实验,
把水倒进不同形状的容器里,观察水的形状变化,验证猜想,得出实验结果:水没有固定的形状,水倒进什么样的容器就会变成容器的样子。
3、刚才我们为什么能把水倒进容器?进一步说明水可以怎么样?(可以流动)
4、通过刚才玩水球和给水定模样的活动,我们来找一找水还有哪些特点?(学生发言)教师加以概括并板书:像水那样可以流动、没有固定形状的物体叫做液体。
5、进一步完善板书:纯水是无颜色、无气味、无味道、透明的液体。
(四)探究活动四:找同类
1、师出示幻灯片(白酒、白醋、纯水、牛奶、椰汁、盐、糖、油、小石子、泥、茶叶、清水),找出哪些物体是液体?把它们放在一起。(学生活动,老师巡视)
2、学生汇报交流。
3、生活拓展: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很多物体是液体,看谁的知识最丰富,举出例子来。(学生举例,同学互评)
(五)探究活动五:(回顾驱动页,解开方方的谜团)
讨论:白酒、白醋都是无色透明的,它们和纯水有什么不同?
1、分组讨论。
2、个别学生汇报自己的看法。
3、小结:白酒、白醋用肉眼看起来和纯水是一样的,但它们中都比纯水多了一些物质,只是这些物质已经均匀分布有水中,被水溶解了,用肉眼根本看不出来。关于“溶解”的知识,请同学们回去看书、问家长,先来了解一下,待下一节课我们再来探究,好吗?
4、
讨论:海水很清澈,它与纯水又有什么不同?为什么海水不能喝呢?刚上课时,个别同学已经根据平时的生活经验谈了自己的一些看法,通过本节课的探究,现在请同学们补充自己的不同见解。
5、
学生纷纷发言。
6、
教师小结:海水虽然看起来清澈透明,但是,海水里面却含有许多其他物质,如氯化钠、氯化镁、硫酸镁、硫酸钙、氯化钾等物质,这些物质直接进入人的身体内将对人产生不利的作用,所以,不能饮用海水。

四、教学评价:
1、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探究学习,相信大家对水有了更深的认识,我们以后应该保护和利用好水资源呢?
2、
学生发言后老师总结:对了,水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源之一,是不可缺少、不可代替的特殊资源。我们要好好珍惜,想办法节约用水,尽可能一水多用,保护利用好水的资源,使我们生活的环境更加美丽,让我们生活得更美好!
五、提出新问题,拓展新生活。(为下一节课“往水里加点东西”的探究作准备)
请同学们回去研究一下,做做实验,看看桌子上的物品,哪些能被水溶解?猜想一下:茶叶会溶解吗?想个办法证明你的想法。

生命之水
一.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1)学会提取植物体内的水。
(2)初步学会安装“观察小草喝水”的装置。
2.知识与技能:
(1)知道水是动物、植物和人体的组成部分,它在生命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
(2)了解常见食物中的含水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水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
二.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分组实验用的大试管、植物油、纱布、水果刀、小烧杯、记录纸。
2.学生准备:搜集有关生命离不开水的资料;蔬菜、水果、鸡蛋等食物;橡皮泥、小尺、彩笔等。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朗读小诗:“因为有你,小草变得嫩绿;因为有你,鱼儿游得欢畅;因为有你,地球才这样美丽。”
2.学生猜这首诗是赞美谁的?为什么呢?
3.揭单元题:“生命之源——水”
(二)自主学习:
1.生命离不开水。
(1)师生讨论:不有些什么用途?
(2)引导学生认识动物、植物和人都离不开水。
2.哪些地方有水。
(1)师生讨论:哪些地方有水?
(2)认识植物体内有水。
(3)学生想办法把带来的植物体内的水挤出来,看看它们含有多少水?比一比,谁想的办法好。比如手挤、刀拍、捣碎、压汁机等等。
(4)让学生感受植物体内有水。
(5)让学生比较哪种植物体内含的水多?哪种植物体内含的水少?
(6)我们在吃食物时也补充了大量的水。还补充了大量的维生素等等营养。
(7)注意事项:注意安全。小刀不要伤着手、损坏桌子等。
3.比较人体及各种食物中的含水量。
(1)学生新闻记者P37上的内容并完成书上的作业。
4.观察植物每天“喝”多少水?
(1)
按照要求完成该项实验
(2)把实验结果记在P39的表格中。
(三)课后作业:
课后观察比较哪些动植物体的含有水分多?哪些含有的水分少?

2018年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本文关键词:上册,教案,科学

2018年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2018年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由:76范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yuan0.cn/a/94491.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