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范文网为您提供各类范文参考!
当前位置:76范文网 > 知识宝典 > 自我评价 > 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来源:76范文网 | 时间:2019-05-29 11:07:15 | 移动端: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本文关键词:指标体系,人才培养,构建,原则,评价

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本文简介:摘要:职业教育对人才培养质量进行评价的方式分为多种,教师评价、成绩评价及学生自主评价都属于比较常见的种类。但上述评价指标具有一定限制性,仅能在特定时间段内使用。为了以更加宏观的角度完成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需以构建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作为核心思路,对职业教育人才的评价指标重新构建。关键词:职业教育;人才培

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本文内容:

摘要:职业教育对人才培养质量进行评价的方式分为多种,教师评价、成绩评价及学生自主评价都属于比较常见的种类。但上述评价指标具有一定限制性,仅能在特定时间段内使用。为了以更加宏观的角度完成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需以构建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作为核心思路,对职业教育人才的评价指标重新构建。

关键词: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

高等教育以培养专业人才和专业内科研人才为主,而职业教育则以培养职业内的技术型、应用型人才为主。种种教育体系均具有紧密结合的特征,其人才培养结构可构成未来的社会人才流动体系。故对于国家而言,无论是哪种教育都将具有切实的教育价值,都属于为社会各个层级输送专业人才的重要教育场所。理论上如此,各个院校判定自身的教育系统具有切实的教育价值,却不能仅以院校的教学性质和人才培养目标作为唯一参照物。针对此,各个职业教育院校为了提升自身判断的准度,常会设定详细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作为评价参照点。

一、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基准

(一)以全面性的发展角度为核心

在中国教育进入近现代后,教育思想均朝着“全面化”的发展无限靠近。对于国家而言,拥有专业拔尖人才是整个专业创新升级的高质量财富,但如若创新型专业人才仅在某一专业内拥有高质量水平,却在一些常识领域或综合素养领域中并未达到正常水平时,便不能称这位人才为“全才”。人从奋斗到成功需要几个重要的节点,能力和探索欲望仅属于一部分,能决定人是否能够长久努力和成功的节点则为素养。教育界正是意识到这一概念,才不断将培养全面性人才作为国家教育事业的根本方向。且随着近年间国家逐步推进全面化人才培养,各高校及职业院校都已经获得相对正面的反馈。多数院校都表示,近几届毕业生的综合素养及长效能力比往届已经显现出绝对的优势。由此便可以肯定,在创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时,以学生全面性成长的状态作为评价参照点明显具有切实的应用价值。

(二)以社会需求角度为主

职业教育人才与其他人才培养机构存在一定差异,即职业教育出身的专业人才毕业后直接参与到社会工作中的概率更大。因此,在设定评价基准时,职业院校务必要将社会需求作为设定过程的重要参照物。社会形态处在时刻变动的状态中,人员结构的需求、社会职位、社会产业的变动都是检验职业院校毕业生人才的活动性元素。故对于职业教育院校而言,要找出一个完全稳定的社会变动规律显然不现实[1]。但对于学生而言,如果可以在相对匹配的状态下接受教育,那么其社会适应能力及被社会认可的概率也会随着教育质量的推进而得到上涨。同时,即使学生在专业领域内的成绩极高,如若个人技能与素养未能与当时的社会需求相匹配,那么职业院校的毕业率及学生的就业质量便也会随之下降。因此,在上述结论关联关系的作用下,各职业院校的教育管理者在构建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时,便需要格外注重于突出与社会需求相关的评价指标。例如,学生的实习表现、实习成绩、在校实践成绩等。只有当职业院校重视自身评价指标与社会需求的结合,指标体系才能以更完善的形态发挥综合评价作用。

二、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一)科学为核心

科学是当代教育体系中最为核心的参照点,一切教育行为和教育观念都必须具有科学价值,能够被科学验证与解释。故在设定评价指标体系时,为保证整个评价指标均能发挥对应的评价作用。职业院校必须要在完成设定前,细致地考量指标内容及所针对的评价对象,需保障每一个评价指标均能被科学解释,方能准予评价指标体系成型。但这里的科学性原则也并非属于完全固定的“稳定”体系,也需要按照职业院校内的不同专业、不同实践形式来灵活转变,重点在于配合学生应有的专业能力,而不是以专业为主一概而

(二)学生专业为核心

对专业的评价分为两个方向,其一是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专业成绩。这些都是学生在校期间应该完善和具备的基本能力,不存在因人而异的特征,专业内学生成绩的排名即可说明一切。其二则是专业素养。在职业教育范围中常涉及到许多以办公、工厂、教育为主的专业。这些专业多数都与社会传统产业密切相关。而人才在实际上岗过程中,其专业素养及工匠精神便能成为决定其日后工作态度、工作质量的决定性选项。因此,职业院校在设定人才培养评价质量指标体系的进程中,便应该率先以学生的专业能力及素养为主,不能以成绩为核心,也不能只注重于对专业素养进行评价。所有的评价指标需要做到均等,切勿出现评价不平衡现象。

(三)具有可行价值

评价体系虽为被动形态的对比素材,但也必须能经受住活动项目的考验。而可行性除需检验传统的评价体系,如成绩、实践能力、活动能力等评价分项外。也可被用于评价创新类的评价素材。如工匠精神、创新能力、创新意识、创业意识、创业能力等。只有当教学管理者和专业内的教学人员完成对评价体系的可行性认证后,评价指标才可被投送到正规的评价体系中,成为检验职业教育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选项[2]。

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过程

(一)设定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主体结构

评价主体分为两个层次,一是以校内教育结构为主的评价主体。也就是由专业教师、实训带队教师、辅导员及院系教育管理人员所组成的评价结构。该结构内的所有评价者都应具有多年的教育教学经验,且对于创新创业知识、就业知识、岗位知识均有一定的实际体验。这些评价主体均负责不同的业务,一部分人可以负责对学生专业能力的判定,而另一部分人则可以负责专业素养、工匠精神及专业对应精神的评价。简言之,从学生的文化内涵到学生的外在表现,均可以在以校内结构为主的评价主体的评价范围中得到验证。二是以社会角度为主的评价主体。社会评价结构比较复杂,但多数职业院校为了减少矛盾,都会直接将外部的评价主体圈定在外部企业、人才市场及企业内前辈这三个评价主体中。外部企业指的是所有企业,无论该企业是否与职业院校拥有关联合作关系,都应将其算作外部评价主体。企业作为接收社会新人才的第一场所,其所面对的是专业能力最为稚嫩的职业院校毕业生,他们的评价往往“不留情面”,且直接与企业实际岗位的工作内容、工作性质高度关联。因此,对于刚刚毕业的职业院校学生而言,外部企业的评价最全面和犀利,能够代表大多数的社会意见。而人才市场所释放的评价则多数都具有宏观特征,即以人才市场为核心的评价系统直接评价学生的学历和在校成绩。其与校内教师评价的区别即在于人才市场的评价更为精炼,并不会在学生成绩报告单中额外找出长处,而是直打短板,一针见血。企业前辈是针对已经就业的学生而言,前辈可以用更加感性化和深层次的视角分析职业教育人才的真实能力、真实心态,但多数前辈所给出的评价都不会过于直观和全面。因此,在职业院校教育体系中,仍旧以人才市场、外部企业作为主要评价主体的院校占多数。

(二)评价指标体系的范围选定及体系内容

1.人才评价指标的选定范围在选定具体的评价指标时,以校内教育结构为主的选定过程需要以专业内教师及各个评价主体的自身意见为准。具体则可以使用实况调查的方式,直接要求各个关联教师及辅导员对课堂中印象最深的评价标准进行回忆。研究人员需要将教师所述的评价语言加以专业化处理,用极为严肃的语言形式进行总结归纳,直至初期校内评价体系得以成型。而在对校外评价因素进行调查时,调查人员可以率先以处于校企合作关系的各个关联企业为核心,直接调查企业内部负责实习带队工作的企业成员,具体的总结与归纳过程仍然要以“官方化”作为主要思路[3]。评价体系不可带有口语特征,需要用到专业术语的层次则应使用对应的官方语言。如此才能从语言和内容两方面充分整合,将基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指标评价指标体系变动为更加专业化的形式。2.指标体系第一,基础知识评价标准。基础知识分为两点,其一为文化专业的基础知识,如文学、艺术、语言类的专业知识。对于职业教育人才而言,如若基础知识与专业的关联程度不大,则以综合成绩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即可。一般在职业教育的范围内,公共英语、礼仪、军事理论课程就属于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类基础知识课程。其二则为职业基础知识。该类知识与通识课不同,其具有“必修”性质。即学生若要从专业内完成毕业,就必须要完善掌握职业基础知识。这些知识中可能会包含一些基本的注意事项、行业规则或专门知识等。具体的评价标准则可以综合书面成绩和实践解读或应用成绩作为双重标准。第二,职业能力评价标准。职业能力是职业教育中最为重要的教育内容,因此,与其对应的评价标准也应该具有绝对的重要性特征。职业能力同样分为两个部分,其一是一般职业能力,即以专业为主的能力。如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评价指标即为计算机应用能力、网络优化能力、外语水平、信息化能力等。而教育专业学生的评价指标体系则可为心理教育能力、教育学成绩、儿童应急状况解决能力等。具体需要以专业为主进行调整,也可以将专业内的课程体系作为直接性的评价标准,即每套教材均对应一种评价指标。以上评价指标基本都为显性的评价指标,而一般职业能力评价体系中也包含隐性能力,如学生在专业领域中的探索能力、创新能力、挖掘能力等。这些能力明显可以与国家教育部所要求的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这一概念相匹配。但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指的探索能力、创新能力及挖掘能力必须全部以学生的主观思维为主,不能出现教师辅助等被动情况。一旦出现,则评价结果不准予通过。其二则为专门职业能力。专门职业能力内部所含的评价项目较多,具体则包含工作能力、决策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评估与反思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小组合作能力及创新意识广度、创新思维深度、创新能力强度。根据学生专业性质的不同,专门职业能力还可以衍生出人际交往能力、口才能力、现代化技术操作能力(非计算机专业)等。这些能力只要能经过专家及专业教师组的认定,即可成为稳定的专门职业能力评价体系。同时需要注意的是,上述内容中所提到的所有评价体系,均以学生在实践教程和真实工作中的表现为主,在课堂中进行的模拟练习、模拟评价均不能作为最终的评价素材。第三,综合素质评价标准。综合素质评价标准总体而言分为四点,其一为肢体及心理的素质状态。但具体的评价标准不应以学生当时的身体素质为主,而应以学生的体育精神、体育锻炼习惯、体育锻炼频率等活动性指标作为评价标准。当学生具有正确的体育观念,且能够在正确的频率下保持锻炼时,评价质量为最优[4]。而心理素质便需要以学生当前的心理状态为标准,具体则应以心理学专家的评价结果为准。心理评价指标分为健康状况、心理素质两个方向,能够拥有乐观向上心态,并且经过专业测定并无病症的状态下可判定为优秀。其二则为职业素质,即工匠精神和职业道德。此项便需要带队教师及企业前辈作为评价主体,在完成评价的进程中,评价主体不能仅以个人的主观判断为主,在给出判定结果或方向时也应举出对应的实例。当实例经过验证无误后,即可判定职业教育人才的职业素质水平。职业素质应作为重点观察素材进入到教学档案体系中,也理应得到各个教学人员的重视。其三则为思想道德素质。评价点分为两点,一是学生在思想政治课程中的课堂表现及综合成绩;二则应以辅导员为主体,重点在于判定学生的爱国爱党思想、政治嗅觉、政治直观感觉等。最主要的前提则为良好的政治价值观,如若学生不具备正确政治观,则可直接判定为差。其四则为人文素质。人文素质的考察点在于评价学生对于自然科学、自然艺术、音乐素养、艺术审美等层面的综合能力。近年间因国家教育部的号召,公民意识及社会责任感等元素也被加入到人文素质的评价指标体系中。而是否要添加到职业教育院校中,则需要以校方具体的人才培养方向为核心进行深入分析,确认具有科学性特征后方能予以录入。

四、结语

研究表明,校方在设定评价体系时,不能仅以校内评价为思路,还应适当结合校外的评价内容。要以活跃性思维为主导,重视国家所要求的人才培养方向,也需重视自身校方专业内的教育特色。如此方能建立出真正属于职业教育人才的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参考文献:

[1]董刚,杨理连,张强.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5).

[2]石丽莉.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3).

[3]冀国强,王广珠,陈国强.现代职教体系下高职院校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探索[J].职业时空,2015(3).

[4]杨桦,秦亮.工学结合背景下高职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探索与研究[J].交通职业教育,2011(1).

作者:段纯 罗资刚 夏李兵 单位:安徽新闻出版职业技术学院

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由:76范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yuan0.cn/a/92484.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