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范文网为您提供各类范文参考!
当前位置:76范文网 > 知识宝典 > 范文大全 > 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培育与传播

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培育与传播

来源:76范文网 | 时间:2019-05-27 09:51:30 | 移动端: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培育与传播

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培育与传播 本文关键词:素养,传统文化,培育,传播,大学生

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培育与传播 本文简介:新媒体时代,传播方式发生改变,大学生作为追求新潮和创新一族,习惯通过手机等新媒体获取信息。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12月,中国网民数量达到8.29亿,10-39岁年龄组占网民总数的67.8%,其中20-29岁年龄组占比最高,达到26.8%。①新媒体为大学生的传统文

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培育与传播 本文内容:

新媒体时代,传播方式发生改变,大学生作为追求新潮和创新一族,习惯通过手机等新媒体获取信息。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12月,中国网民数量达到8.29亿,10-39岁年龄组占网民总数的67.8%,其中20-29岁年龄组占比最高,达到26.8%。①新媒体为大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发展带来重要影响。一方面,新媒体搭建新平台,创造新产品体验,增加了文化趣味,拓展了大学生接收文化的视野和渠道;另一方面,微传播“快餐文化”,促进了青年亚文化的形成,大学生更易于抱团选择和接受自己感兴趣、易吸收的“微”信息,造成其传统文化积累不够、素养不高等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和冲击了青年群体对传统文化的接收。受众的文化规范论认为,受传者能从媒介内容中学到新观点,并可能由此加强或改变原有看法。本文试从传播学视角思考新媒体时代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发展策略。

五位一体,构建传统文化全方位传播阵地

新时代,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培育需要多管齐下,构建起“政府→媒体→社会→高校→个人”五位一体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全方位传播阵地。首先,政府要给予政策引领和支持。认真贯彻实施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把中华传统文化课程贯穿于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等领域。其次,各类媒体应配合政府积极宣传,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动员全社会学习传统文化。此外,高等学校在给所有大学生开设必修通识型传统文化课的同时,还要针对不同学院、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开设选修特色传统文化课,把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道德、文化知识、艺术体育、社会实践教育等各个方面②,并运用政策引导、创新课内外实践活动指导方式,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加强舆论引导,促进跨国文化交流,强化大学生个人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进而提高大学生个人学习传统文化的自觉性、积极性和主动性。

基于口语传播,打造创意文化课程活动

与大众传播不同,口语传播注重的是人在不同的社会情境中运用语言和非语言手段组织、发送、反馈信息并产生有效互动的能力。它不仅诉诸有声语言符号的形态,而且同步展现出言者的个人视觉形象、语音面貌、话语内容、非言语动作、情境空间等多重模态的符号,这是一种多维的全息化传播,诉诸受众视、听、感知等多个传播渠道。③因此,高校教师可引导大学生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形式,充分发挥口语交际、表达和传播的特点,创新文化课程活动,引导大学生在口语表达中充分展现自我形象和精神面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经典诵读背景下,部分高校期末考试采用课程汇报演出的方式,开展基于声音和口语传播的“经典诵读会”等创意课程活动。以四川文理学院为例,文学与传播学院开展“文理青音·表达你我”为主题的《演讲与口才》课程的汇报演出活动,活动采用分组表演形式,共分为各组身着汉服3-5分钟宣传片展示、各组演讲代表开讲与传统文化有关的内容和故事、传统文化知识作答、传统文化节目表演几个环节,活动全程采用网络直播,深受学生欢迎。此外,还可以开展各类跨学院、跨学科、跨区域、跨国籍的大学生共同参与的传统文化课外活动,引领同学们参与到传统文化校园景观建设、戏曲进校园、戏曲健身操、汉服社文化、书画比赛等活动中来,在实践中感悟中华传统文化魅力,提升传统文化素养。

基于视觉传播,开创传统文化体验方式

视觉传播分为静态视觉传播和动态视觉传播。其中,动态视觉传播是一种多媒体传播,它综合了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元素,而动态的视觉画面是其传达信息的主要部分。互联网背景下新媒体、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不断发展,尤其5G时代即将到来,大学生又是接受新技术最快也是微传播时代的“原住民”,因而高校应充分发挥新媒体视觉传播优势,开创适合大学生口味的优秀传统文化创意产品和体验方式。如整合传媒学院、计算机学院、美术学院等资源,借用大数据和VR、AR技术,建立虚拟仿真式“中国传统文化展览体验馆”,打造中华传统文化的创意体验,并推出相关创意时尚产品和服务,在视、听、触觉上创造全视点、浸入式、广视角的体验感。④而VR的广视角特性,适合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在影像传播过程中的全面呈现,如通过VR技术虚拟还原“一带一路”的文化图景等,让大学生在浏览、参观相关数据资料,借助VR虚拟世界了解中国文化精髓的同时,也在视觉冲击中深入体验和感受文化魅力,增强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巩固学习效果。

基于音乐传播,创新文化接收方式

音乐传播学是当代音乐传播媒介迅速发展下的产物,在音乐传播符号中,一方面,新媒体的速度优势促使音乐符号作为“能指”的创作产物急速发散;另一方面,音乐符号本身所蕴含的“所指”是人际传播中所赋予的思想、情感和文化意义。⑤音乐除了作为一种规则的、结构性的声音存在之外,还是一种文化现象,流行音乐的出现便是音乐文化性的体现。⑥尤其对于新时代大学生群体来说,类似于数字音乐、网络音乐的文化形式接收效果更佳。喜马拉雅FM中的“婷婷唱古文”节目,从2016年5月份上线,把古诗唱成歌,朗朗上口,被江湖人称“背诗神器”,截至2019年上线的古诗词歌曲达200多首,已累计6600多万人次收听,关注度高。2018年中央电视台推出的《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见字如面》《国家宝藏》等节目,均属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创新视听作品,增加了音乐鉴赏元素,传播效果佳,也深受青年大学生的参与和关注。此外,媒体应该针对大学生及青年群体的个性特点,进一步创新文化接收方式,开设类似的古诗词歌曲创作和演唱微信公众号,打造大学生流行音乐文化。同时,高校应联合政府共同举办校内外传统文化类、音乐类视唱比赛、打造各类传统文化节目等,鼓励大学生参与,设置奖励机制,让学生在流行文化中更有动力学习中华传统文化,接收效果更佳。从当前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来看,新时期我国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发展与提升道阻且长。需充分发挥高校在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也要强调在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素养发展方面的大学生个人力量,与国家、政府、社会、媒体、家庭提升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形成“合力”,为促进我国大学生中华传统文化素养进一步提升共同助力。

作者:张月月

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培育与传播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培育与传播》由:76范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yuan0.cn/a/91979.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