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范文网为您提供各类范文参考!
当前位置:76范文网 > 知识宝典 > 范文大全 > 广东省标准《建筑工程混凝土结构抗震性能设计规程》(征求意见稿)

广东省标准《建筑工程混凝土结构抗震性能设计规程》(征求意见稿)

来源:76范文网 | 时间:2019-05-25 11:35:24 | 移动端:广东省标准《建筑工程混凝土结构抗震性能设计规程》(征求意见稿)

广东省标准《建筑工程混凝土结构抗震性能设计规程》(征求意见稿) 本文简介:

广东省标准DBJ×-20XX备案号J×-20XX建筑工程混凝土结构抗震性能设计规程SpecificationforPerformance-basedSeismicDesignofReinforcedConcreteBuildingStructure(征求意见稿)2018.08.1920XX-XX-X

广东省标准《建筑工程混凝土结构抗震性能设计规程》(征求意见稿) 本文内容:

广东省标准
DBJ×-20XX
备案号J×-20XX建筑工程混凝土结构抗震性能设计规程
Specification
for
Performance-based
Seismic
Design
of
Reinforced
Concrete
Building
Structure
(征求意见稿)
2018.08.19
20XX-XX-XX发布

20XX-XX-XX实施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发布广东省标准
建筑工程混凝土结构抗震性能设计规程
Specification
for
Performance-based
Seismic
Design
of
Reinforced
Concrete
Building
StructureDBJ
XX-XXXX-XXXX

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备案号:
批准部门: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施行日期:
XXXX出版社
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发布广东省标准《建筑工程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性能设计规程》的公告
粤住建公告[2018]x号现批准《建筑工程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性能设计规程》为广东省地方标准,编号为DBJ
XX-XX-20XX。本标准自20XX年X月X日起实施。
本标准由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负责管理,华南理工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
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前言
根据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下达广东省标准〈既有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评估与加固技术规程〉编制任务的通知》(粤建科函﹝2007﹞238号)的要求,以及《关于同意变更广东省标准〈既有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评估与加固技术规程〉名称和编制单位的函》(粤建科函﹝2018﹞1528号)的要求,规程编制组经过广泛的资料收集,深入的关键技术专项研究,认真的工程实践经验总结,参考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国家行业标准《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规程》JGJ
3、美国标准ASCE41以及欧洲标准EC8等有关国内外资料,
并在充分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编制了广东省标准《建筑工程混凝土结构抗震性能设计规程》。
广东省标准《建筑工程混凝土结构抗震性能设计规程》与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国家行业标准《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规程》JGJ
3在结构抗震性能设计的思路上保持一致,进一步细化中、大震作用下的抗震设计方法,通过试验建立钢筋混凝土构件承载力—构件变形—构件损坏程度的对应关系,提出:对于延性破坏构件,采用中、大震作用下弹塑性计算的构件变形,判断构件损坏程度;对于脆性破坏构件,采用中、大震作用下弹性(弹塑性)计算的构件内力,复核构件承载力。从构件层次证明结构的安全性,与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的设计理念保持一致,是对国家标准、国家行业标准的补充及完善。
本规程提供一个可选择的、多目标的、基于性能的建筑结构抗震分析和设计方法,除国家和广东省现行规范、规程的强制性条文外,本规程的所有条文均为非强制性条文。
本规程的主要技术内容是:1.总则;2.术语和符号;3.抗震设计基本要求;4.建筑场地与地震动参数;5.结构设计方法;6.结构计算方法;7.变形指标限值。
本规程的主要特点是:
1.
提出一套精细化的基于性能的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设计方法,针对不同性能水准、不同重要性,提出构件正截面、斜截面设计和复核方法。
2.
补充完善了规范加速度反应谱6s~10s长周期段。
3.
建立了一套与规范反应谱相匹配的、对应不同场地类别的强震记录地震波库,用于结构动力时程分析。
4.
建立了钢筋混凝土构件(梁、柱和剪力墙)变形大小—承载能力—损坏程度的对应关系。
5.
提出了钢筋混凝土构件(梁、柱和剪力墙)破坏形态(弯曲破坏、弯剪破坏和剪切破坏)划分方法。
6.
提出了构件(梁、柱和剪力墙)变形指标限值,建立了构件性能水准与构件变形指标限值的对应关系。
本规程由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负责管理,由华南理工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
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或建议,请寄送华南理工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地址:广州市天河区五山路381号华南理工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邮编:510641,联系人:韩小雷,E-mail:xlhan@scut.edu.cn)。



位:华南理工大学



位: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
广东省电力设计研究院
深圳市力鹏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广州市设计院
广东睿博建筑设计研究有限公司
广州大学
广东省建筑科学研究院
广州容柏生建筑结构设计事务所
广州瀚华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主要起草人:
韩小雷




戚永乐


王松帆
彭雪平
罗赤宇
贺锐波


徐其功
李盛勇
郑建东


刘付钧
主要审查人:
×××
×××
×××
×××
×××



辑:吴梓楠
黄建良目

1
总则
1
2
术语和符号
2
2.1
术语
2
2.2
符号
3
3
抗震设计基本要求
5
3.1
抗震性能目标、抗震性能水准和构件变形限值
5
3.2
同行评审要求
6
3.3
场地影响和地基基础
7
3.4
结构体系
7
3.5
非结构构件
8
3.6
建筑物地震反应观测系统
9
4
建筑场地与地震动参数
10
4.1
场地类别
10
4.2
地震影响系数
10
4.3
地震动参数与地震波选取
11
5
结构设计方法
13
5.1
一般规定
13
5.2
计算简图
14
5.3
设计方法
15
6
结构计算方法
17
6.1
一般规定
17
6.2
弹性静力分析
18
6.3
弹性动力分析
19
6.4
弹塑性静力分析
19
6.5
弹塑性动力分析
20
7
变形指标限值
21
7.1
一般规定
21
7.2
构件破坏形态判定准则
21
7.3
构件变形限值
22
7.4
结构变形限值
23
附录A
广东省主要城镇抗震设防烈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和设计地震分组
24
附录B
混凝土、钢材材料性能设计指标
25
附录C
结构弹性、弹塑性时程分析可选择的地震波
27
C.1
设计特征周期Tg=0.25s(0.25s≤结构基本周期≤0.75s)
27
C.2
设计特征周期Tg=0.25s(0.75s<结构基本周期≤3s)
28
C.3
设计特征周期Tg=0.25s(3s<结构基本周期≤6s)
29
C.4
设计特征周期Tg=0.25s(6s<结构基本周期≤10s)
30
C.5
设计特征周期Tg=0.3s(0.3s≤结构基本周期≤1s)
31
C.6
设计特征周期Tg=0.3s(1s<结构基本周期≤3s)
32
C.7
设计特征周期Tg=0.3s(3s<结构基本周期≤6s)
33
C.8
设计特征周期Tg=0.3s(6s<结构基本周期≤10s)
34
C.9
设计特征周期Tg=0.35s(0.35s≤结构基本周期≤1.25s)
35
C.10
设计特征周期Tg=0.35s(1.25s<结构基本周期≤3s)
36
C.11
设计特征周期Tg=0.35s(3s<结构基本周期≤6s)
37
C.12
设计特征周期Tg=0.35s(6s<结构基本周期≤10s)
38
C.13
设计特征周期Tg=0.4s(0.4s≤结构基本周期≤1.5s)
39
C.14
设计特征周期Tg=0.4s(1.5s<结构基本周期≤3s)
40
C.15
设计特征周期Tg=0.4s(3s<结构基本周期≤6s)
41
C.16
设计特征周期Tg=0.4s(6s<结构基本周期≤10s)
42
C.17
设计特征周期Tg=0.45s(0.45s≤结构基本周期≤1.5s)
43
C.18
设计特征周期Tg=0.45s(1.5s<结构基本周期≤3s)
44
C.19
设计特征周期Tg=0.45s(3s<结构基本周期≤6s)
45
C.20
设计特征周期Tg=0.45s(6s<结构基本周期≤10s)
46
C.21
设计特征周期Tg=0.5s(0.5s≤结构基本周期≤1.5s)
47
C.22
设计特征周期Tg=0.5s(1.5s<结构基本周期≤3s)
48
C.23
设计特征周期Tg=0.5s(3s<结构基本周期≤6s)
49
C.24
设计特征周期Tg=0.5s(6s<结构基本周期≤10s)
50
C.25
设计特征周期Tg=0.6s(0.6s≤结构基本周期≤1.5s)
51
C.26
设计特征周期Tg=0.6s(1.5s<结构基本周期≤3s)
52
C.27
设计特征周期Tg=0.6s(3s<结构基本周期≤6s)
53
C.28
设计特征周期Tg=0.6s(6s<结构基本周期≤10s)
54
C.29
设计特征周期Tg=0.7s(0.7s≤结构基本周期≤1.5s)
55
C.30
设计特征周期Tg=0.7s(1.5s<结构基本周期≤3s)
56
C.31
设计特征周期Tg=0.7s(3s<结构基本周期≤6s)
57
C.32
设计特征周期Tg=0.7s(6s<结构基本周期≤10s)
58
C.33
设计特征周期Tg=0.8s(0.8s≤结构基本周期≤1.5s)
59
C.34
设计特征周期Tg=0.8s(1.5s<结构基本周期≤3s)
60
C.35
设计特征周期Tg=0.8s(3s<结构基本周期≤6s)
61
C.36
设计特征周期Tg=0.8s(6s<结构基本周期≤10s)
62
C.37
设计特征周期Tg=0.95s(0.95s≤结构基本周期≤1.5s)
63
C.38
设计特征周期Tg=0.95s(1.5s<结构基本周期≤3s)
64
C.39
设计特征周期Tg=0.95s(3s<结构基本周期≤6s)
65
C.40
设计特征周期Tg=0.95s(6s<结构基本周期<10s)
66
本规程用词说明
67
引用标准目录
68
条文说明
69
Contents
1
General
Provisions
1
2
Terms
and
Symbols
2
2.1
Terms
2
2.2
Symbols
3
3
Basic
Requirements
on
Seismic
Design
5
3.1
Seismic
Performance
Objectives
and
Levels,
Deformation
Limits
of
Structural
Member
5
3.2
Requirements
on
Peer
Review
6
3.3
Site
and
Base
7
3.4
Structural
System
7
3.5
Non-structural
Members
8
3.6
Building
Seismic
Response
Surveillance
System
9
4
Site
and
Ground
Motion
Parameters
10
4.1
Site
Category
10
4.2
Seismic
Influence
Coefficient
10
4.3
Ground
Motion
Parameters
and
Seismic
Wave
Selection
11
5
Structure
Design
Method
13
5.1
General
Requirements
13
5.2
Analysis
Modeling
14
5.3
Design
Method
15
6
Structure
Calculation
Method
17
6.1
General
Requirements
17
6.2
Elastic
Static
Analysis
18
6.3
Elastic
Dynamic
Analysis
19
6.4
Elastic-plastic
Static
Analysis
19
6.5
Elastic-plastic
Dynamic
Analysis
20
7
Deformation
Limits
21
7.1
General
Requirements
21
7.2
Structural
Member
Failure
Criterion
2
7.3
Deformation
Limits
of
Structural
Member
22
7.4
Deformation
Limits
of
Structure
23
Appendix
A
The
Seismic
Intensity,
Basic
Accelerations
of
Ground
Motion
and
Design
Seismic
Groups
of
Major
Cities
in
Guangdong
Province
24
Appendix
B
Design
Indexes
of
Concrete
and
Steel
25
Appendix
C
Optional
Seismic
Waves
for
Elastic
and
Elastic-plastic
Time
History
Analysis
of
Structure
27
C.1
Predominant
Period
Tg=0.25s
(0.25s≤Fundamental
Period
of
Structure≤0.75s)
27
C.2
Predominant
Period
Tg=0.25s
(0.75s<
Fundamental
Period
of
Structure≤3s)
28
C.3
Predominant
Period
Tg=0.25s
(3s<
Fundamental
Period
of
Structure≤6s)
29
C.4
Predominant
Period
Tg=0.25s
(6s<
Fundamental
Period
of
Structure≤10s)
30
C.5
Predominant
Period
Tg=0.3s
(0.3s≤Fundamental
Period
of
Structure≤1s)
31
C.6
Predominant
Period
Tg=0.3s
(1s<
Fundamental
Period
of
Structure≤3s)
32
C.7
Predominant
Period
Tg=0.3s
(3s<
Fundamental
Period
of
Structure≤6s)
33
C.8
Predominant
Period
Tg=0.3s
(6s<
Fundamental
Period
of
Structure≤10s)
34
C.9
Predominant
Period
Tg=0.35s
(0.35s≤Fundamental
Period
of
Structure≤1.25s)
35
C.10
Predominant
Period
Tg
=0.35s
(1.25sPeriod
of
Structure≤3s)
36
C.11
Predominant
Period
Tg=0.35s
(3sPeriod
of
Structure≤6s)
37
C.12
Predominant
Period
Tg=0.35s
(6sPeriod
of
Structure≤10s)
38
C.13
Predominant
Period
Tg=0.4s
(0.4s≤Fundamental
Period
of
Structure≤1.5s)
39
C.14
Predominant
Period
Tg=0.4s
(1.5sPeriod
of
Structure≤3s)
40
C.15
Predominant
Period
Tg=0.4s
(3sPeriod
of
Structure≤6s)
41
C.16
Predominant
Period
Tg=0.4s
(6sPeriod
of
Structure≤10s)
42
C.17
Predominant
Period
Tg=0.45s
(0.45s≤Fundamental
Period
of
Structure≤1.5s)
43
C.18
Predominant
Period
Tg=0.45s
(1.5sPeriod
of
Structure≤3s)
44
C.19
Predominant
Period
Tg=0.45s
(3sPeriod
of
Structure≤6s)
45
C.20
Predominant
Period
Tg=0.45s
(6sPeriod
of
Structure≤10s)
46
C.21
Predominant
Period
Tg=0.5s
(0.5s≤Fundamental
Period
of
Structure≤1.5s)
47
C.22
Predominant
Period
Tg=0.5s
(1.5sPeriod
of
Structure≤3s)
48
C.23
Predominant
Period
Tg=0.5s
(3sPeriod
of
Structure≤6s)
49
C.24
Predominant
Period
Tg=0.5s
(6sPeriod
of
Structure≤10s)
50
C.25
Predominant
Period
Tg=0.6s
(0.6s≤Fundamental
Period
of
Structure≤1.5s)
51
C.26
Predominant
Period
Tg=0.6s
(1.5sPeriod
of
Structure≤3s)
52
C.27
Predominant
Period
Tg=0.6s
(3sPeriod
of
Structure≤6s)
53
C.28
Predominant
Period
Tg=0.6s
(6sPeriod
of
Structure≤10s)
54
C.29
Predominant
Period
Tg=0.7s
(0.7s≤Fundamental
Period
of
Structure≤1.5s)
55
C.30
Predominant
Period
Tg=0.7s
(1.5sPeriod
of
Structure≤3s)
56
C.31
Predominant
Period
Tg=0.7s
(3sPeriod
of
Structure≤6s)
57
C.32
Predominant
Period
Tg=0.7s
(6sPeriod
of
Structure≤10s)
58
C.33
Predominant
Period
Tg=0.8s
(0.8s≤Fundamental
Period
of
Structure≤1.5s)
59
C.34
Predominant
Period
Tg=0.8s
(1.5sPeriod
of
Structure≤3s)
60
C.35
Predominant
Period
Tg=0.8s
(3sPeriod
of
Structure≤6s)
61
C.36
Predominant
Period
Tg=0.8s
(6sPeriod
of
Structure≤10s)
62
C.37
Predominant
Period
Tg=0.95s
(0.95s≤Fundamental
Period
of
Structure≤1.5s)
63
C.38
Predominant
Period
Tg=0.95s
(1.5sPeriod
of
Structure≤3s)
64
C.39
Predominant
Period
Tg=0.95s
(3sPeriod
of
Structure≤6s)
65
C.40
Predominant
Period
Tg=0.95s
(6sPeriod
of
Structure<10s)
66
Explanation
of
Wording
in
This
Specification
67
List
of
Quoted
Standards
68
Addition:
Explanation
of
Provisions
691
总则
1.0.1
为了在广东省更好地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以控制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损坏程度为目标,做到安全适用、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实现避免人员伤亡、控制震后经济损失,制定本规程。
1.0.2
本规程的目的是提供一个可选择的、多目标的、基于性能的建筑结构抗震分析和设计方法,使建筑物在预估的地震作用下,具有可预测的安全性能,使建筑结构的相关能力和需求更加明确。
1.0.3
本规程是对国家《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
50233、《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和广东省《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DBJ
15-92的补充和完善。遵循本规程进行抗震设计的建筑工程,还应符合国家和广东省现行规范、规程中有关强制性条文的规定。
1.0.4
本规程的基本思想:在多遇地震作用下,采用《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规程》JGJ
3、广东省《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DBJ
15-92的设计计算方法,即在小震弹性计算的基础上,考虑内力调整、构件承载力调整以及结构构造措施等;在设防烈度地震和罕遇地震作用下,通过拟弹性计算或弹塑性计算,复核结构和构件是否满足相应性能水准的要求。
1.0.5
时程分析所采用的地震波是基于性能的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设计的重要依据,应选取与建设场地地质条件相似的场地记录到的地震波,同时考虑结构动力特性,使所选地震波反应谱与《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反应谱数值大小尽量接近。
1.0.6
结构弹塑性分析是基于性能的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设计的关键技术,应采用经过试验修正的弹塑性本构和经过试验验证的计算软件,并对计算结果的正确性进行分析判断后,方可使用。
高度超过200米的建筑应进行结构动力弹塑性分析,高度超过300米的建筑应进行两个独立的结构动力弹塑性分析。
1.0.7
本规程适用于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及以上地区的新建、续建、改建和扩建的多、高层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设计。2
术语和符号
2.1
术语
2.1.1
结构抗震性能设计
performance-based
seismic
design
of
structure
以结构抗震性能目标为基准的结构抗震设计。
2.1.2
结构抗震性能目标
seismic
performance
objectives
of
structure
针对不同的地震地面运动水准设定的结构抗震性能水准。
2.1.3
结构抗震性能水准
seismic
performance
levels
of
structure
对结构震后损坏状况及继续使用可能性等抗震性能的界定。
2.1.4
构件变形限值
deformation
limits
of
element
与构件损伤程度、构件承载力相对应的构件弹塑性位移角。
2.1.5
抗震设防烈度
seismic
precautionary
intensity
按国家规定的权限批准作为一个地区抗震设防依据的地震烈度。一般情况,取50年内超越概率10%的地震烈度。
2.1.6
抗震设防标准
seismic
precautionary
criterion
衡量抗震设防要求高低的尺度,由抗震设防烈度或设计地震动参数及建筑抗震设防类别确定。
2.1.7
地震动参数区划图
seismic
ground
motion
parameter
zonation
map
以地震动参数(以加速度表示地震作用强弱程度)为指标,将全国划分为不同抗震设防要求区域的图件。
2.1.8
地震作用
earthquake
action
由地震动引起的结构动态作用,包括水平地震作用和竖向地震作用。
2.1.9
设计地震动参数
design
parameters
of
ground
motion
抗震设计用的地震加速度(速度、位移)时程曲线、加速度反应谱和峰值加速度等。
2.1.10
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
design
basic
acceleration
of
ground
motion
50年设计基准期超越概率10%的地震加速度的设计取值。
2.1.11
设计特征周期
design
characteristic
period
of
ground
motion
抗震设计用的地震影响系数曲线中,反映地震震级、震中距和场地类别等因素的下降段起始点对应的周期值,简称特征周期。
2.1.12
场地
site
工程群体所在地,具有相似的反应谱特征。其范围相当于厂区、居民小区和自然村或不小于1.0k
m2的平面面积。
2.1.13
建筑抗震概念设计
seismic
concept
design
of
buildings
根据地震灾害和工程经验等所形成的基本设计原则和设计思想,进行建筑和结构总体布置并确定细部构造的过程。
2.1.14
抗震措施
seismic
measures
除地震作用计算和抗力计算以外的抗震设计内容,包括抗震构造措施。
2.1.15
抗震构造措施
details
of
seismic
design
根据抗震概念设计原则,一般不需计算而对结构和非结构各部分必须采取的各种细部要求。
2.2
符号
2.2.1
作用和作用效应
SGE

——
重力荷载代表值的效应;
SEhk

——
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的效应,尚应乘以相应的增大系数、调整系数;
SEvk

——
竖向地震作用标准值的效应,尚应乘以相应的增大系数、调整系数;
Swk

——
风荷载标准值的效应;
SEhk*

——
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的效应,不考虑与抗震等级有关的增大系数;
SEvk*——
竖向地震作用标准值的效应,不考虑与抗震等级有关的增大系数;
S*——
重力荷载代表值与地震作用标准组合的构件内力,不需考虑与抗震等级有关的增大系数;
Sk——
作用、荷载标准值的效应;θ

——
层间位移角;
δ

——
构件最大位移角。
2.2.2
材料性能和抗力
——
表示立方体强度标准值为20N/mm2的混凝土强度等级;
Ec

——
混凝土弹性模量;
Es

——
钢筋弹性模量;
Rd

——
构件承载力设计值;
Rk

——
构件承载力标准值;
Ru

——
构件承载力极限值;
fck、fc

——
分别为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标准值、设计值;
ftk、ft

——
分别为混凝土轴心抗拉强度标准值、设计值;
fyk

——
普通钢筋强度标准值;
fy、fy"

——
分别为普通钢筋的抗拉、抗压强度设计值;
fak

——
剪力墙端部暗柱中型钢的强度标准值;
fspk

——
剪力墙墙内钢板的强度标准值;
θ

——
层间位移角限值;
δ

——
构件允许损坏程度对应的构件变形限值;
ρ

——
配筋率;
ρv
——
柱或约束边缘构件的箍筋体积配箍率;
ρsv
——
梁箍筋面积配箍率。
2.2.3
几何参数
A

——
构件截面面积;
Aa

——
剪力墙端部暗柱中型钢的截面面积;
Asp

——
剪力墙墙内钢板的横截面面积;
H

——
结构总高度、柱高度;
b

——
构件截面宽度;
h

——
构件截面高度;
l

——
剪跨段长度。2.2.4
计算系数
α

——
水平地震影响系数;
αmax

——
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
αvmax

——
竖向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
γRE

——
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
γG

——
重力荷载分项系数;
γEh

——
水平地震作用分项系数;
γEv

——
竖向地震作用分项系数;
γw

——
风荷载分项系数;
ψw

——
风荷载组合值系数;
λ

——
剪跨比
λ=MVh0;
M

——
计算截面与剪力V相应的弯矩;
h0

——
截面有效高度;m

——
弯剪比
m=MnlVn;
l

——
弯矩为零点到计算截面的距离;
Mn、Vn
——
偏心受力构件抗弯、抗剪承载力,计算中钢筋和混凝土取材料强度平均值;
n

——
轴压力系数
n=NfckAc;
N

——
竖向荷载与地震共同作用下的轴压力;
Ac

——
柱或剪力墙的全截面面积。
2.2.5
其他
T

——
结构自振周期;
Tg

——
设计特征周期。
3
抗震设计基本要求
3.1
抗震性能目标、抗震性能水准和构件变形限值
3.1.1
基于性能的结构抗震设计,可以根据业主对不同水准地震作用下结构和构件性能的要求,结合结构的重要性和复杂性,进行定量、细化设计,并可以预测结构和构件在设防烈度地震和罕遇地震作用下的损坏程度。
性能目标的提出着重提高抗震安全性或满足使用功能的专门要求
3.1.2
下列情况应采用基于性能的结构抗震设计:
1
甲类建筑、超限高层建筑、超过规范适用范围的大跨建筑以及特别不规则建筑的结构抗震设计;
2
除上述四类建筑外,乙类建筑关键部位和薄弱部位的结构抗震设计;
3
业主为实现特殊造型或满足震后特殊功能要求的建筑,其整体结构抗震设计或关键部位、薄弱部位结构抗震设计。
3.1.3
不满足《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规程》JGJ
3、广东省《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DBJ
15-92关于周期比、扭转位移比、偏心率、平面凹凸(细腰)、楼板连续性、尺寸突变、构件间断、楼层刚度比、楼层承载力、楼层质量比、轴压比等规定的结构,可采用基于性能的结构抗震设计。
3.1.3
基于性能的结构抗震设计必须明确抗震性能目标。抗震性能目标由地震作用水准和抗震性能水准两要素组成,表示结构在特定的地震作用下所需达到的抗震性能水准。
3.1.4
抗震性能目标可根据建筑的设防烈度、设防类别和使用功能的不同,从高到低分为A、B、C、D四个等级。
3.1.5
抗震性能水准可根据地震作用下的损坏程度分为1、2、3、4、5五个水准,每个抗震性能目标均与一组在指定地震地面运动下的抗震性能水准相对应。不同抗震性能目标的最低抗震性能水准见表3.1.5。

3.1.5
最低抗震性能水准
性能目标
性能水准
A
B
C
D地震水准
多遇地震
1
1
1
1
设防烈度地震
1
2
3
4
预估的罕遇地震
2
3
4
5
3.1.6
罕遇地震所对应的抗震性能水准应与抗震等级所对应的延性构造措施对应,较高的抗震性能水准对可对应较低抗震等级的延性构造需求,抗震性能水准2不应低于抗震等级四级,抗震性能水准3不宜低于抗震等级三级。
3.1.7
抗震性能水准可按表3.1.7进行宏观描述。表
3.1.7
各性能水准结构、构件预期的震后性能状况
结构抗震
性能水准
宏观损坏程度
损坏部位
继续使用的可能性
关键构件
普通竖向构件
及重要水平构件
耗能构件
1
完好、无损坏
无损坏
无损坏
无损坏
不需修理
即可继续使用
2
基本完好、
轻微损坏
无损坏
无损坏
轻微损坏
稍加修理
即可继续使用
3
轻度损坏
轻微损坏
轻微损坏
轻度损坏、
部分中度损坏
一般修理后
可继续使用
4
中度损坏
轻度损坏
部分中度损坏
中度损坏、
部分严重损坏
修复或加固后
可继续使用
5
比较严重损坏
中度损坏
部分比较严重损坏
比较严重损坏、
部分严重损坏
需排险大修
或拆除重建
注:“关键构件”是指该构件的失效可能引起结构的连续破坏或危及生命安全的严重破坏;“普通竖向构件”是指“关键构件”之外的竖向构件;“重要水平构件”是指承受较大竖向荷载的框架梁、剪力墙连梁;“耗能构件”包括普通框架梁、剪力墙连梁及耗能支撑等。3.1.8
结构构件通常可以分为梁(L)、柱(Z)、剪力墙(SW)三大类,根据构件受力、构造措施以及允许损坏程度的不同,其变形可以分为L1~L6、Z1~Z6、SW1~SW6六个变形限值,具体见7.3。
3.1.9
对抗震性能目标为C级和D级的建筑,可采用两水准(多遇地震、罕遇地震)、两阶段(多遇地震弹性承载力设计、罕遇地震弹塑性变形复核)的方法进行结构抗震设计。

3.1.10
对于小震弹性设计方法,本规程与《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规程》JGJ
3、广东省《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DBJ
15-92完全一致,在中震及大震作用下,针对不同抗震性能水准,采用细化的结构和构件变形及承载力复核,确保结构达到性能目标的要求。
3.1.11
续建、改建和扩建建筑的新建结构设计可以采用本规程。
3.2
同行评审要求
3.2.1
对超出国家和广东省现行规范、规程所规定的适用高度和适用结构类型的高层建筑结构、结构布置特别不规则的建筑结构,以及有关政府管理机构文件中规定应当进行抗震专项审查的建筑结构,应由广东省超限高层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审查专家委员会组织抗震设防审查专家组(以下简称专家组),专家组对建筑结构设计与抗震性能
评估提供独立客观的技术审查意见。
3.2.2
专家组的审查意见不能代替结构工程师对结构抗震安全的保证。结构设计任务仍由结构工程师独立完成。结构工程师不仅应保证结构设计符合规范的要求及抗震设防目标的要求,而且应承担结构设计的相应责任。
3.2.3
专家组的审查内容应包括:结构体系,概念设计,抗震性能目标,目标判别标准,地面动参数选取,计算模型,计算结果,构造及加强措施,基础设计等。
3.2.4
本规程为超限设计评审的依据性文件。当与其它规范、规程有矛盾或冲突之处,除强制性条文以外,以本规程为主。
3.3
场地影响和地基基础
3.3.1
根据对结构抗震的影响,将场地划分为有利、一般、不利和危险地段,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坚硬土或开阔、平坦、密实均匀的中硬土地段,应划为有利地段。
2
软弱土、液化土、条状凸出的山咀,高耸孤立的山丘,非岩质的陡坡、河岸和边坡边缘,平面上分布、成因、岩性、状态明显不均匀的故河道、断层破碎带、暗埋的塘浜沟谷及半填半挖地基等地段,应划为不利地段。
3
地震时可能发生滑坡、崩塌、地陷、地裂、泥石流等,以及发震断裂带上可能发生地表错位的地段,应划分为危险地段。
4
除上述三类地段外均为一般地段。
3.3.2
场地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选择有利地段。
2
避开不利地段,当无法避开时,应采取适当的抗震措施。
3
不应在危险地段建造甲、乙、丙类建筑。当无法避开时,应对场地进行专门评估,并采取有效措施消除危险性后方可建造。
4
场地内存在发震断裂带时,应对断裂带的工程影响进行评价。
3.3.3
地基和基础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地基有软弱粘性土、液化土、新近填土或严重不均匀土层时,应采取措施加强基础和上部结构的整体性和刚度。
2
同一结构单元不宜设置在性质截然不同的地基土上,当不可避免时,宜设置防震缝或采用有效的结构措施。
3
同一结构单元宜采用同一类型基础,同一结构单元的基础宜设置在同一标高上。
3.4
结构体系
3.4.1
结构体系应根据建筑的抗震设防类别、抗震设防烈度、抗震性能目标、平面形状和立面体型、建筑高度、场地条件、结构材料和施工技术等因素,同时考虑竖向荷载和风荷载,经技术、经济和使用条件综合比较后确定。
3.4.2
建筑的平面、立面布置宜符合下列规定:
1
建筑的平面、立面布置宜规则、对称;平面内质量分布和刚度变化宜均匀;减小刚度中心与质量中心间的偏心距,避免产生过大扭转;相邻层的楼层侧向刚度和质量不宜突变;
2
相邻层的抗侧力结构或构件的承载力不宜突变,平面内同类抗侧力构件的刚度和承载力宜均匀;
3.4.3
结构体系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具有明确、合理的竖向荷载、风荷载及地震作用传递途径;传递路线中的构件和节点不应发生脆性破坏;
2
具有足够的承载力、稳定性,合适的刚度、必要的变形和耗能能力、良好的屈服机制;
3
宜有多道抗震防线的特性,避免因部分结构或构件的破坏而导致整个结构体系丧失承受重力荷载、风荷载和地震作用的能力;
4
对可能出现的薄弱层或软弱层,应采取有效措施予以加强。
3.4.4
结构体系尚宜符合下列要求:
1
结构的竖向和水平布置宜使结构具有合理的刚度和承载力分布,避免出现薄弱部位。
2
结构在两个主轴方向的动力特性宜相近,两个主轴方向第一自振周期较小值与较大值之比不宜小于0.5。
3.4.5
结构构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混凝土结构构件应控制截面尺寸和受力钢筋、箍筋的设置,防止剪切破坏先于弯曲破坏、混凝土压溃先于钢筋屈服、钢筋的锚固粘结破坏先于钢筋屈服。
2
多、高层建筑的混凝土楼、屋盖宜优先采用现浇混凝土结构。当采用预制装配式混凝土楼、屋盖时,应从楼盖体系和构造上采取措施确保各预制构件之间连接的整体性。
3.4.6
结构宜采用高性能材料和高性能构件,填充墙体宜采用轻质材料,在满足使用要求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建筑自重。
3.4.7
强震作用下,应考虑填充墙对结构刚度和承载力的不利影响。
3.4.8
竖向抗侧力体系的支撑系统应能保证地震时结构的稳定性和可靠地传递水平地震作用,支撑系统宜具有良好的耗能能力。
3.4.9
抗震结构的连接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构件连接节点应有足够的承载力和刚度。
2
构件节点的破坏不应先于与其连接的构件。
3
预埋件的锚固破坏不应先于与其连接的构件
4
装配式结构的连接,应能保证结构的整体性。
3.4.10
结构体系应实现多道抗震防线,框架梁是框架结构的第一道抗震防线,连梁是剪力墙结构的第一道抗震防线,应具有足够的变形和耗能能力,确保在地震中刚度退化,使结构刚度适度降低和地震作用减小。
3.4.11
楼板开洞出现长短柱共同受力时,应考虑中、大震作用下短柱先破坏,随后地震剪力向长柱传递的可能,保证长、短柱的安全,同时要求楼板具有可靠传递地震作用的能力:
1
开洞较大时应按考虑开洞计算和不考虑开洞计算,并包络设计,复核不考虑开洞时相邻楼层的刚度比和抗剪承载力比,检验是否存在软弱层和薄弱层。
2
开洞较大时,薄弱部位楼板和梁宜按大震复核平面内的承载力。
3.4.12
对于细腰位置设置楼、电梯间的结构,平面内连接很弱,端部扭转效应很大,应采取措施加强薄弱部位的连接。可采用板式梯并与相连的竖向构件可靠连接,结构分析应采用考虑楼板弹性或弹塑性的模型,保证结构大震下的安全性。
3.4.13
加强层的数量、位置和结构形式应进行优化并合理选择。加强层宜采用钢构件,伸臂应贯通核心筒的墙体(平面内可有小的斜交角度),上下弦杆均应与墙体内的钢构件形成刚接点。
3.4.14
对于连体结构中的连接体及其相连的结构构件,应充分考虑地震的放大效应,确保使用功能和大震安全。采用刚性连接时,应复核在两个水平(高烈度时含竖向共三个方向)方向的大震作用下被连接结构远端的扭转效应,提高其承载力和变形能力。对支座部位构件的承载力
加强,水平向应延伸一跨,竖向宜向上一层、向下延伸至嵌固端。采用滑动连接时,除了按两向大震留有足够的滑移量外,支座也应适当加强。
3.5
非结构构件
3.5.1
围护墙、隔墙、装饰贴面等非结构构件,应与主体结构有可靠的连接,其细部构造应使非结构构件能够适应地震时主体结构可能发生的大变形而不破坏。在人员出入口、通道及重要设备附近的非结构构件,应采取加强措施,避免地震中脱落。
3.5.2
围护墙和隔墙,不宜采用半高的填充墙;当必须采用时,墙体与主体结构间应考虑其对框架柱的约束作用以及由此产生的抗震不利因素。
3.5.3
当屋顶装饰构架未能形成空间抗侧力体系时,应复核其自身平面外及与其相连屋面构件的抗风、抗震承载力,有条件时应加强其平面外与主体结构出屋面电梯井筒的连接,形成有效的空间受力体系。
3.6
建筑物地震反应观测系统
3.6.1
高度超过120m的高层建筑以及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其他建筑,在建筑设计时,宜留出适当空间,设置强震观测系统:
1
指挥机构和特别重要的建筑;
2
甲类和部分乙类建筑(如通讯、电力枢纽等)。
3.6.2
强震观测系统的最小通道数量应满足表3.6.2的要求。每个通道对应于一个单一的响应数值(单向楼层加速度、层间位移等)。

3.6.2
最小仪器通道数
地上楼层数
最小通道数
10~20
15
20~30
21
30~50
24
>50
303.6.3
强震观测系统的分布应当经过逻辑化设计,使其监控最有意义的数值。传感器应根据测量目标和自身类型,设置于建筑的关键测量位置。传感器应通过专用线缆连接到一个或多个中央记录仪,相互关联使其有相同的时间和触发,坐落于一个可访问的、受保护的位置,时刻处于可通信状态。
3.6.4
建筑物的业主应当安装和维护强震观测系统,在建设主管部门需要的情况下配合传输必要的数据。4
建筑场地与地震动参数
4.1
场地类别
4.1.1
建筑场地类别的划分,应以土层等效剪切波速和场地覆盖层厚度为依据。土层剪切波速的测量和建筑场地类别的划分应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相关条文执行。
4.1.2
对于地震时可能发生滑坡、崩塌、泥石流、塌陷、地裂,并可能影响工程安全的场地,以及地震时可能发生液化、震陷的土层,应进行专门评价。
4.2
地震影响系数
4.2.1
采用振型分解反应谱法计算弹性结构水平地震作用和竖向地震作用,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中5.2、5.3条执行。
4.2.2
建筑结构的地震影响系数应根据设防烈度、场地类别、设计地震分组和结构自振周期以及阻尼比确定。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应按表4.2.2-1采用;特征周期应根据场地类别和设计地震分组按表4.2.2-2采用,计算罕遇地震作用时,特征周期应增加0.05s。

4.2.2-1
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
地震影响
6度
7度
8度
多遇地震
0.04
0.08(0.12)
0.16
设防地震
0.12
0.23(0.34)
0.45
罕遇地震
0.28
0.50(0.72)
0.90
注:括号中数值用于7度设防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5g的地区。

4.2.2-2
特征周期值(s)
场地类别设计地震分组
I0
I1
II
III
IV
第一组
0.20
0.25
0.35
0.45
0.65
第二组
0.25
0.30
0.40
0.55
0.75
第三组
0.30
0.35
0.45
0.65
0.904.2.3
建筑结构地震影响系数曲线(图4.2.3)的阻尼调整和形状参数应符合下列要求:
1
除有专门规定外,建筑结构的阻尼比应取0.05,形状参数应符合下列规定:
1)直线上升段,周期小于0.1s的区段;
2)水平段,自0.1s至特征周期Tg的区段,应取最大值αmax;
3)曲线下降段,自特征周期至5倍特征周期区段,衰减指数γ应取0.9。
4)直线下降段,自5倍特征周期至6.0s区段,下降斜率调整系数应取0.02。
5)6s至10s的超长周期段,对于I、II和III类场地为曲线下降,衰减指数分别取为1.1、1.3和1.5,对于IV类场地,该段保持直线下降,下降斜率调整系数取为0.02。
IV类场地
0
0.1
Tg
5Tg
6
10
T(s)
α
0.45αmax
αmax
I类场地
II类场地
III类场地
6图
4.2.3
地震影响系数曲线
α—地震影响系数;αmax—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Tg—特征周期;T—结构自振周期;
η1—直线下降段的下降斜率调整系数;γ—衰减指数;η2—阻尼调整系数
2
当建筑结构的阻尼比按有关规定不等于0.05时,地震影响系数曲线的阻尼调整系数和形状参数应符合下列规定:1)曲线下降段的衰减指数应按下式确定:γ=0.9+0.05-ζ0.3+6ζ
(4.2.3-1)
式中:
γ
——
曲线下降段的衰减指数;
ζ

——
阻尼比。2)直线下降段的下降斜率调整系数应按下式确定:η1=0.02+0.05-ζ4+32ζ
(4.2.3-2)
式中:
η1
——
直线下降段的下降斜率调整系数,小于0时取0。3)阻尼调整系数应按下式确定:η2=1+0.05-ζ0.08+1.6ζ
(4.2.3-3)
式中:
η2
——
阻尼调整系数,当小于0.55时,应取0.55。
4.3
地震动参数与地震波选取
4.3.1
计算结构所在场地遭受的地震作用,应采用下列规定的设计地震动参数:
1
重点设防类、标准设防类和适度设防类建筑工程,应采用与建筑所在地区的抗震设防烈度(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规定的地震基本烈度)对应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和设计特征周期。
2
对已作过抗震设防区划的地区、厂矿和小区,可按批准的抗震设防烈度或设计地震动参数采用。
3
对特殊设防类建筑工程,应进行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以下简称“安评”),按下列地震动参数采用:
1)对于多遇地震,应通过各个主轴方向的主要振型所对应的楼层剪力的对比分析,按安评结果和规范结果二者的较大值采用,计算结果应满足规范规定的楼层最小地震剪力系数的要求;
2)对于设防烈度地震和罕遇地震,地震动参数的取值一般可按规范规定的参数采
用,也可根据经济条件取大于规范值的安评参数。
4.3.2
选取的地震动参数应能反映该场地最大地震的地震规模、断层距离与震源效应等,优先选用本场地或附近场地记录的地震波,也可选用与本场地地质条件相似的场地记录的地震波。此外,可按附录C选取地震波。强震记录数量不足时,可采用适当的人工模拟地震波,其中强震记录的数量不应少于总数量的2/3,同一次地震不同测点所测量的强震记录最多选两条。
4.3.3
弹性时程分析时,每条时程曲线计算得到的结构底部剪力应在振型分解反应谱法得到的底部剪力的0.65~1.35倍之间,多条时程曲线计算得到的结构底部剪力的平均值应在振型分解反应谱法得到的底部剪力的0.80~1.20倍之间。对于双向地震动输入的情况,上述统计特性要求仅针对水平主方向。在进行底部剪力比较时,单向地震动输入的时程分析结果与单向反应谱分析结果进行对比,双向地震动输入的时程分析结果与双向反应谱分析结果进行对比。
4.3.4
当输入地震加速度时程少于7条时,取地震作用效应最大值;当输入地震加速度时程不少于7条时,可取地震作用效应平均值;当输入地震加速度时程不少于14条,且来自同一次地震动的地震加速度时程不超过2条时,可排除1条(或2条同一次地震的不同场地加速度时程)地震作用效应特别大的结果,同时排除1条(或2条)地震作用效应最小的结果,取剩余地震作用效应平均值。
4.3.5
地震波的有效持续时间不宜小于建筑结构基本自振周期的5倍和15秒,地震波的时间步长可取0.01秒或0.02秒。
4.3.6
所选地震波的平均地震影响系数曲线应与振型分解反应谱法所采用的地震影响系数曲线在统计意义上相符。
4.3.7
对结构进行弹塑性时程分析所选取的地震波,当阻尼比为0.05时,其反应谱与规范给定反应谱在各主要结构周期点之间的最大差异不宜相差10%,平均差异不宜相差5%。
4.3.8
输入地震加速度最大值可按表4.3.8采用,同时必须按比例调整地震加速度记录振幅。

4.3.8
地震加速度峰值(cm/s2)
设防烈度
重现期
6度
7度
8度
多遇地震(50年)
18
35(55)
70
设防地震(475年)
50
100(150)
200
罕遇地震(1600~2400年)
125
220(310)
400
注:括号中数值用于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5g的地区。5
结构设计方法
5.1
一般规定
5.1.1
混凝土结构可采用框架、剪力墙、框架-剪力墙、框支剪力墙、板-柱-剪力墙、框架-核心筒、筒中筒以及巨型框架-核心筒结构体系等。
5.1.2
混凝土结构应具有合适的刚度、足够的承载力和与之相匹配的延性,避免因局部构件的破坏而导致整个结构丧失承载力。
5.1.3
建筑设计应根据结构抗震概念设计的要求,保证建筑形体的规则性;不规则的建筑应
根据结构概念和设计经验采取加强措施;特别不规则的建筑和高度超过规定的建筑应进行专门研究和论证,包括弹塑性分析和结构试验,并根据研究结果采取针对性的加强措施;不宜采用严重不规则的结构。
5.1.4
结构计算分析应采用符合结构实际受力的力学模型,计算模型必要的简化应符合结构的实际工作状况,计算中宜考虑楼板、楼梯等构件对结构整体及其周边构件受力的不利影响。
5.1.5
建筑形体及其构件布置不规则时,应按下列要求进行地震作用计算,并应对薄弱部位采取有效的抗震构造措施:
1
平面不规则而竖向规则的建筑,应采用空间结构计算模型,并应根据实际情况考虑楼板变形和扭转的影响。
2
平面规则而竖向不规则的建筑,应采用空间结构计算模型,对刚度突变、质量突变或抗剪承载力突变的楼层宜进行多遇地震和罕遇地震作用下的动力时程分析。
5.1.6
体型复杂、平立面均不规则的建筑,应根据不规则程度、地基基础条件和技术经济等因素的比较分析,确定是否设置防震缝,并分别符合下列要求:
1
当不设置防震缝时,应采用符合实际受力的空间结构计算模型,分析判明其应力集中、变形集中或地震扭转效应等导致的易损部位,采取相应的加强措施。
2
当在适当部位设置防震缝时,宜形成多个较规则的抗侧力结构单元。防震缝应根据抗震等级、结构材料、结构类型、结构单元的高度和高差以及可能的地震扭转效应等情况,留有足够的宽度,保证大震不碰撞。
3
当设置伸缩缝和沉降缝时,其宽度应符合防震缝的要求。
5.1.7
分析出屋面的结构和装饰构件时,宜考虑其参与整体结构计算,材料不同时需适当考虑阻尼比不同的影响;宜采用时程分析法补充计算,考虑高振型引起的鞭鞘效应;与主体结构连接部位宜按中震弹性或大震构件变形不超过变形限值Z5,SW5进行复核。
5.1.8
应注意梁刚度增大系数的选择和应用,当计算中计入混凝土楼板刚度影响时,梁配筋计算也应将一定范围内的楼板钢筋计入在内。
5.1.9
特别复杂的结构应进行施工模拟分析。地震作用下结构的内力组合,应以施工全过程完成后的静载内力为初始状态;当施工方案与施工模拟计算分析不同时,应重新调整相应的计算。当施工中设置临时支架时,支架也应参与施工过程的结构分析,确保支架的安全,还应进行支架拆除过程的模拟计算分析。
5.1.10
地震作用下不宜出现全截面受拉竖向构件,当结构中出现部分全截面受拉竖向构件时,宜加强其抗剪钢筋或配置型钢。若竖向构件混凝土平均拉应力大于混凝土抗拉强度时,计算分析中宜采用弹塑性本构模型考虑构件刚度的折减,同时考虑楼层剪力向受压竖向构件转移的不利影响。
5.1.11
屈服机构中的不屈服构件(力控制型)应保持接近屈服或在屈服水准之下。屈服机构中的屈服构件(位移控制型)应满足非弹性变形需求。关键构件应100%满足设定的变形限值要求,每层的普通竖向构件应80%以上满足设定的变形限值要求,耗能构件宜60%以上满足变形限值要求。严禁竖向构件超过变形限值Z6、SW6。
5.1.12
在规范规定的各个地震水准下,均需进行基于构件的结构地震反应分析,以验证总体结构与局部构件的地震反应是否与抗震性能目标一致。地震效应应以适当的参数来度量,这些参数在所考虑的地震水准作用下能够与所选定的性能水准相关联,例如:力、应力、位移、转角、曲率、应变或其他适当的度量。
5.2
计算简图
5.2.1
结构计算分析时,应对结构进行力学上的简化和处理,使其既能反映结构的实际工作状况、边界条件,又适应于所选用计算分析软件的力学模型和计算假定。
5.2.2
当存在以下情况时,可认为混凝土楼板平面内变形较大,结构整体分析时宜采用弹性楼板或局部弹性楼板假定做补充复核计算:
1
楼板开大洞,楼板局部不连续;
2
平面长宽比大于5;
3
连体结构的连接体;
4
转换层以及转换层上、下层楼板和塔楼间距较大的多塔结构的裙房屋面板;
5
两端凸出中间凹入、平面不规则的细腰楼板。
6
剪力墙最大间距不满足《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规程》JGJ
3中8.1.8条要求。
5.2.3
屋面上有多个层数或刚度相差较大的小塔楼时,宜按多塔楼模型进行小震弹性动力时程计算。
5.2.4
框架梁柱节点区宜按刚域考虑,同时框架柱应按框架梁实际偏置情况建立模型。
5.2.5
对于无地下室的结构,如采用独立基础、条形基础或筏基,当首层地面设有框架梁时,计算简图应符合以下要求:
1
地下部分梁柱可作为一层参加结构整体计算,楼板按空楼板处理,层高按首层梁顶面至基础顶面高度取值,且对地下部分结构不应考虑土体的约束作用;
2
对于首层柱尚应按结构在首层地面嵌固模型计算,与上述计算结果进行包络设计;
3
应适当加强首层梁顶面至基础顶面间竖向构件的承载力。
5.2.6
对于有地下室的结构,当符合以下要求时,地下室顶板可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部位:
1
地下室结构的楼层侧向刚度与首层各个塔楼楼层侧向刚度总和之比不小于2;
2
地下室顶板无大开洞,基本处于弹性状态;
3
地下室顶板厚度大于等于180mm,混凝土强度等级大于等于C30,采取双向双层配筋,配筋率不小于0.25%;
4
地下一层竖向构件抗震等级不小于相邻上部结构的抗震等级;
5
地下室周边应提出回填土夯实的具体要求,使周边嵌固良好,能产生可靠被动土压力。
5.2.7
应根据填充墙的材料、布置等,考虑其对结构刚度大小的贡献,对结构周期进行折减。
5.2.8
结构抗震计算中,对楼梯构件的模型处理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楼梯间的层间框架梁应参加结构整体计算;
2
主体结构可按不考虑楼梯间的斜梯板作用进行计算分析,但应考虑其对结构的不利影响,如果斜梯板需要参加结构整体计算,则可进行补充分析,复核其对楼梯间相关构件及结构整体性能的影响。
5.2.9
与厚度较小的剪力墙在平面外单面相交的梁,宜按铰接处理,同时配置适当的抗裂支座面筋。
5.3
设计方法
5.3.1
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主要包括小震弹性设计、中震弹性(弹塑性)计算复核、大震弹性(弹塑性)计算复核三部分。
1
小震作用下,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规程》JGJ
3、广东省《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DBJ
15-92进行弹性计算,并考虑结构构造;
2
中、大震作用下,采用弹性(弹塑性)计算,复核构件承载力和构件变形能力。
5.3.2
第1、2性能水准的结构可采用弹性计算分析,第3性能水准的结构宜采用弹塑性计算分析,第4、5性能水准的结构应采用弹塑性计算分析。不同抗震性能水准对应的构件正截面和斜截面设计可采用表5.3.2规定的设计方法:

5.3.2
构件设计方法
构件
性能水准
关键构件
普通竖向构件
及重要水平构件
耗能构件
1
正截面
弹性设计
弹性设计
弹性设计
斜截面
弹性设计
弹性设计
弹性设计
2
正截面
弹性设计
弹性设计
不屈服设计
斜截面
弹性设计
弹性设计
不屈服设计
3
正截面
不屈服设计或变形校核
(L2、Z2、SW2)
不屈服设计或变形校核
(L2、Z2、SW2)
极限设计或变形校核(L5)
斜截面
弹性设计
不屈服设计
极限设计
4
正截面
变形校核(L3、Z3、SW3)
变形校核(L4、Z4、SW4)
变形校核(L6)
斜截面
不屈服设计
极限设计
最小截面设计
5
正截面
变形校核(L3、Z3、SW3)
变形校核(L5、Z5、SW5)
变形校核(L6)
斜截面
不屈服设计
最小截面设计
最小截面设计5.3.3
多遇地震作用下弹性设计时,计算公式应符合式(5.3.3)的规定:γGSGE+γEhSEhk+γEvSEvk+ψwγwSwk≤Rd/γRE
(5.3.3)
式中:
Rd、γRE
——
分别为构件承载力设计值和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
SGE

——
重力荷载代表值的效应;
γG、γEh、γEv、γw
——
分别为重力荷载、水平地震作用、竖向地震作用、风荷载分项系数;
SEhk

——
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的效应,尚应乘以相应的增大系数、调整系数;
SEvk

——
竖向地震作用标准值的效应,尚应乘以相应的增大系数、调整系数;
Swk

——
风荷载标准值的效应;
ψw

——
风荷载组合值系数,应取0.2。
5.3.4
设防烈度地震或预估的罕遇地震作用下弹性设计时,计算公式应符合式(5.3.4)的规定:γGSGE+γEhSEhk*+γEvSEvk*≤Rd/γRE
(5.3.4)
式中:SEhk*
——
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的效应,不考虑与抗震等级有关的增大系数;
SEvk*

——
竖向地震作用标准值的效应,不考虑与抗震等级有关的增大系数。
5.3.5
设防烈度地震或预估的罕遇地震作用下不屈服设计时,计算公式应符合式(5.3.5-1)的规定,水平长悬臂结构和大跨度结构中的关键构件正截面承载力尚应符合式(5.3.5-2)的规定:SGE+SEhk*+0.4SEvk*≤Rk
(5.3.5-1)SGE+0.4SEhk*+SEvk*≤Rk
(5.3.5-2)
式中:Rk
——
构件承载力标准值,按材料强度标准值计算。
5.3.6
设防烈度地震或预估的罕遇地震作用下极限设计时,计算公式应符合式(5.3.6-1)的规定,水平长悬臂结构和大跨度结构中的关键构件正截面承载力尚应符合式(5.3.6-2)的规定:SGE+SEhk*+0.4SEvk*≤Ru
(5.3.6-1)SGE+0.4SEhk*+SEvk*≤Ru
(5.3.6-2)式中:Ru
——
构件承载力极限值,计算时材料强度可取高于标准值的平均值。
5.3.7
设防烈度地震或预估的罕遇地震作用下最小截面设计,钢筋混凝土竖向构件的受剪截面应符合式(5.3.7-1)的规定,钢-混凝土组合剪力墙的受剪截面应符合式(5.3.7-2)的规定。VGE+VEk*≤0.15fckbh0
(5.3.7-1)VGE+VEk*-0.25fakAa+0.5fspkAsp≤0.15fckbh0
(5.3.7-2)
式中:VGE
——
重力荷载作用下的构件剪力(N);
VEk*

——
地震作用标准值作用下的构件剪力(N),不需要考虑与抗震等级有关的增大系数;
fck

——
混凝土轴心抗拉强度标准值(N/mm2);
fak

——
剪力墙端部暗柱中型钢的强度标准值(N/mm2);
Aa

——
剪力墙端部暗柱中型钢的截面面积(mm2);
fspk

——
剪力墙墙内钢板的强度标准值(N/mm2);
Asp

——
剪力墙墙内钢板的横截面面积(mm2)。
5.3.8
构件变形校核时,验算公式应符合式(5.3.8)的规定:δ≤δ
(5.3.8)
式中:δ
——
构件在地震过程中所经历的最大位移角;
δ

——
与构件允许损坏程度对应的构件变形限值,按第7章有关规定采用。
5.3.9
框架梁、连梁承载力验算的最不利截面可取两端截面、跨中截面以及集中荷载较大的截面;框架柱、剪力墙承载力验算的最不利截面可取上下端截面。
5.3.10
最不利截面的内力取值:框架梁、连梁正截面为最大弯矩,斜截面为最大剪力;框架柱、剪力墙正截面为最大弯矩及其对应的轴力、最大轴力及其对应的弯矩、最小轴力及其对应的弯矩,斜截面为最大剪力及其对应的轴力、最小轴力及其对应的剪力。
5.3.11
梁、柱构件正截面变形验算时,构件变形可取塑性区转角或构件位移角。剪力墙构件正截面变形验算时,构件变形可取构件位移角。
5.3.12
结构设计通过中、大震作用复核,并对结构构件设计调整加强后,必须满足“强柱弱梁”、“强剪弱弯”、“强墙弱连梁”等结构抗震设计的基本原则。
5.3.13
应通过构造措施加强节点,使节点承载力大于与其相连的构件端部截面承载力,达到“强节点弱构件”。
6
结构计算方法
6.1
一般规定
6.1.1
结构抗震计算与构造的目的在于使其具有以下特点:
1
一个准确定义的弹性与非弹性行为,有目的地引导结构破坏机制,避免不合理的破坏形态。

2
结构、非结构体系和构件在多遇地震下能够正常使用。
3
结构和构件在罕遇地震作用下的倒塌可能极低。
6.1.2
结构抗震设计应清楚地论述结构体系如何实现以下特点:
1
结构体系具有良好的弹塑性耗能行为,弹塑性耗能构件明确,弹塑性耗能仅发生在确定的构件和区域。
2
这些构件和区域在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延性及防护,使其在罕遇地震时具有足够的变形能力和合适的承载能力,避免倒塌。6.1.3
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应计算结构的非线性力与变形行为,并应在可量测与可接受的可靠度下,预测结构与非结构系统的抗震性能。在所设定的性能目标下,为了将结构能力与预期地震需求作比较,设计与分析应力求量化,并采用力、位移以及对应构件系统的非线性变形需求,来表示结构的地震反应。
6.1.4
地震作用计算可采用振型分解反应谱法、弹性时程分析法、非线性静力推覆分析法和非线性动力时程分析法。
6.1.5
当结构符合弹性假设时,多遇地震和设防烈度地震作用下,可采用振型分解反应谱法计算地震作用,对满足《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规程》JGJ
34.3.4规定的结构,应采用弹性动力时程分析法进行多遇地震下的补充计算。
6.1.6
弯曲型破坏和弯剪型破坏的构件具有一定的延性,属于变形控制型构件,在非线性分析时的破坏程度由其容许的非弹性变形限值决定;剪切型破坏的构件脆性严重,属于力控制型构件,在非线性分析时的破坏程度由其承载力决定。
6.1.7
计算参数应在正确理解其物理意义的基础上,根据工程具体情况和规范相关要求,经分析后合理选取。
6.1.8
单向地震作用计算时,应考虑楼层质量偶然偏心的影响;双向地震作用时,可不考虑楼层质量偶然偏心的影响。结构设计应当对上述两种情况的计算结果进行比较,取不利的情况进行设计。
6.1.9
设防烈度地震或罕遇地震作用下,当结构构件非线性行为突出时,应对结构进行弹塑性计算分析,可根据实际工程情况采用静力推覆或动力时程分析方法,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梁、柱、斜撑、剪力墙、楼板等结构构件,应根据实际情况和分析精度要求采用合适的简化模型;
2
构件的几何尺寸、混凝土构件所配的钢筋和型钢、混合结构的钢构件应按实际情况参与计算;
3
应根据预定的结构抗震性能目标,合理取用钢筋、钢材、混凝土的力学性能指标以及本构关系;钢筋和混凝土的本构关系可按《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附录C的有关规定采用;
4
应考虑几何非线性影响;
5
进行动力弹塑性分析时,地面运动加速度时程的选取、预估罕遇地震作用的峰值加速度取值以及计算结构模型的选用应符合本规程的相关规定;
6
应对计算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分析和判断。
6.2
弹性静力分析
6.2.1
弹性静力计算是将地震作用作为静力荷载直接作用于相应质量中心,同时假设结构刚度、阻尼不变。
6.2.2
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计算中,在不影响结构竖向承载力的情况下,连梁的刚度可折减。抗风设计控制时,折减系数不宜小于0.8;抗震设计控制时,折减系数不宜小于0.5;中震作用下构件承载力校核时,折减系数不宜小于0.3;大震作用下构件承载力校核时,折减系数不宜小于0.1。计算结构的水平位移和加速度时,连梁刚度可不折减。
6.2.3
钢筋混凝土结构在内力和位移计算中,现浇楼面梁和装配整体式楼面梁的刚度可考虑翼缘的作用予以放大。楼面梁刚度增大系数可根据翼缘与梁宽的比例及跨度情况取1.3~2.0,在通常截面和跨度情况下,中梁可取
2.0,边梁可取1.5。对于无现浇面层的装配式楼盖,不宜考虑楼面梁刚度的增大。对于截面较大的梁(如转换梁等),梁刚度增大系数应按实际情况计算确定。
6.2.4
在竖向荷载作用下,可考虑框架梁端塑性变形内力重分布,对梁端负弯矩乘以调幅系数进行调幅,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装配整体式框架梁端负弯矩调幅系数不宜小于0.7,现浇框架梁端负弯矩调幅系数不宜小于0.6;
2
框架梁端负弯矩调幅后,梁跨中弯矩应按平衡条件相应增大;
3
应先对竖向荷载作用下框架梁的弯矩进行调幅,再与水平作用产生的框架梁弯矩进行组合;
4
截面设计时,框架梁跨中截面正弯矩设计值不应小于竖向荷载作用下按简支梁计算的跨中弯矩设计值的50%。
6.2.5
楼面梁受扭计算中应考虑楼盖对梁的约束作用。当计算中未考虑楼盖对梁的约束作用时,可对梁的计算扭矩乘以折减系数予以折减。根据梁周围楼盖的实际情况,扭矩折减系数不应小于0.4;当次梁跨度不小于9m时,应根据两侧楼板对主梁抗扭能力的贡献,主梁的扭矩折减系数取0.7~1.0。
6.2.6
计算各振型地震影响系数所采用的结构自振周期应考虑非承重填充墙体的刚度影响予以折减,当填充墙为加气混凝土和非承重空心砖或轻质墙板时,周期折减系数可参考表6.2.6的规定,墙体数量较多时取较小值。

6.2.6
结构自振周期折减系数参考表
结构类型
非承重空心砖
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
石膏板等轻质墙板
框架结构
0.60~0.70
0.70~0.85
0.85~0.90
框架-剪力墙结构
0.70~0.80
0.80~0.90
0.90~0.95
框架-核心筒结构
0.80~0.90
0.90~1.00
0.90~1.00
剪力墙结构
0.8~1.0
0.90~1.00
0.95~1.006.2.7
多遇地震作用计算时,结构阻尼比的最大值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普通钢筋混凝土结构的阻尼比可取0.05;
2
以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作为主要抗侧力体系的结构取0.03,当仅在框架中采用少量预应力梁时,仍取0.05;
3
钢支撑-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取0.045;
4
对混合结构,可按不同类型的结构部分在整体结构总变形能所占的比例折算为等效阻尼比,当采用振型分解反应谱法时,需计算振型阻尼比。
6.2.8
地震作用计算的振型数,对三层及三层以上的多层建筑应至少取9,对高层建筑应至少取15,对多塔楼结构应不少于塔楼数的9倍,且有效振型质量参与系数应大于90%。
6.2.9
多遇地震作用计算时,结构各楼层对应于地震作用标准值的剪力应符合下式要求:Veki=λj=inGj
(6.2.9)
式中:Veki
——
第i层对应于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的剪力;
λ

——
水平地震剪力系数,不应小于表6.2.9规定的值;对于竖向不规则结构的薄弱层,尚应乘以1.15的增大系数;
Gj

——
第j层的重力荷载代表值;n

——
结构计算总层数。

6.2.9
楼层最小地震剪力系数值


6度
7度
8度
扭转效应明显或基本周期小于3.5s的结构
0.008
0.016(0.024)
0.032
基本周期大于5.0s的结构
0.006
0.012(0.018)
0.024
注:
1
基本周期介于3.
5s和5s之间的结构,按插入法取值;
2
7度时括号内数值用于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5g的地区。
6.2.10
当多遇地震弹性计算的楼层剪力小于规范规定的最小值时,可采用放大楼层地震剪力的方法满足楼层最小地震剪力的要求。
6.2.11
结构竖向地震作用标准值可按《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规程》JGJ
3的规定计算。
6.3
弹性动力分析
6.3.1
弹性动力计算是在结构嵌固端直接输入地震作用(加速度、位移),通过时程分析计算结构动力反应,同时假设结构刚度、阻尼不变。
6.3.2
地震波的选取应满足第4.3节的要求。
6.3.3
结构的阻尼比按6.2.7条取值。
6.3.4
当输入多条地震动加速度进行动力时程计算时,采用4.3.4条的规定计算地震作用效应。
6.4
弹塑性静力分析
6.4.1
弹塑性静力计算是采用空间模型对结构进行推覆分析,重力荷载施加完成后作为初始状态,侧向力分布模式可根据结构特性选取,同时考虑材料或构件弹塑性性能。
6.4.2
结构弹塑性静力分析可采用静力推覆(Pushover)的方法,该方法适用于高度小于150米且以第一阶平动振型为主的结构。
6.4.3
对于高阶振型效应影响不显著的结构,当高度在150m~200m时,仍可以采用非线性静力推覆进行近似分析。
6.4.4
静力弹塑性分析应至少采用以下水平荷载分布形式中的两种进行推覆分析:均匀分布形式;倒三角分布形式;各层的水平力与该层的重力荷载代表值成正比形式;各层的水平力与利用振型分解反应谱法得到的水平力成正比形式。
6.4.5
控制点宜选为建筑物屋顶的质量中心。对于没有小塔楼的结构,控制点应取在结构最高层的质心;对于有小塔楼的结构,控制点应取在小塔楼基底层的质心。
条文说明:参考FEMA440、ATC-40中有关PUSHOVER的规定。
6.4.6
静力弹塑性分析建立控制点位移与基底剪力关系时,需计算控制点位移的范围为从0至1.5倍目标位移的范围,目标位移的确定可采用能力谱法或其他经过验证的等效方法。构件本身承受的静荷载应包含在分析模型中,并将重力荷载代表值与侧向力进行荷载组合;侧向力需同时考虑其正负方向加载的效应,并依据其最大反应值进行设计。
6.5
弹塑性动力分析
6.5.1
弹塑性动力分析是在结构嵌固端直接输入地震作用(加速度、位移),重力荷载施加完成后作为初始状态。通过时程分析计算结构动力反应,应采用空间模型并考虑材料或构件的弹塑性性能。
6.5.2
结构不规则且具有明显薄弱或软弱部位,可能导致地震时严重破坏的建筑结构,应进行罕遇地震作用下的结构弹塑性动力分析。

6.5.3
高度超过150m时,宜补充动力弹塑性分析,并与静力弹塑性分析相互印证;高度超过250m、新型结构或特别复杂的超限高层建筑结构,应补充动力弹塑性分析。

6.5.4
弹塑性分析时,应采用构件的实际尺寸和配筋,材料强度取平均值,并应采用三维空间模型。
6.5.5
梁、柱等杆系构件可简化为一维单元,采用纤维模型或集中塑性铰模型;空间剪力墙构件可采用纤维模型;剪力墙、楼板等构件可简化为二维单元,采用壳单元、板单元或膜单元;巨型构件(如巨柱)可简化为一维单元,并应采用实体单元进行多尺度补充分析对比。
6.5.6
结构弹塑性整体分析中,楼板和剪力墙受剪可采用弹性模型,并对计算结果进行承载力复核,保证楼板和剪力墙受剪满足计算假设;当楼板和剪力墙受剪采用弹塑性模型时,应有充分的试验验证。
6.5.7
弹塑性时程分析宜采用双向或三向地震输入。
6.5.8
除非分析能显示一构件保持弹性,否则应使用非线性力-变形模型以反映构件在屈服前的刚度以及构件屈服后在不同变形阶段的刚度性质。弹塑性构件模型的本构关系应与力学原理或实验数据一致。
6.5.9
对于高阶振型以及扭转效应影响显著的结构,宜采用弹塑性动力时程分析法进行补充计算。
6.5.10
弹塑性动力时程分析应采用直接考虑结构构件滞回行为的数学模型,通过数值积分方法,考虑多组与场地设计反应谱相匹配的地表加速度时程,以计算结构的地震反应,地震波的选取应符合第4.3节的要求。
6.5.11
结构的计算模型应真实反应结构质量和刚度的空间分布。所有的非线性反应均应考虑P-Δ效应。
6.5.112
在罕遇地震下进行弹塑性分析时,除非得到充分证实,结构初始阻尼比不宜超过0.05。7
变形指标限值
7.1
一般规定
7.1.1
变形指标限值是评判结构或构件性能状态的重要指标,从宏观到微观可以分为结构的层间位移角限值、构件的弹塑性位移角限值和材料的应变限值。构件弹塑性位移角可以准确、直观地反映构件承载力变化和损坏程度。
7.1.2
结构构件的性能应满足所选定性能目标对应的性能水准的要求。性能水准与变形指标限值有对应的关系。结构构件设计应使其弹塑性变形能力超过变形需求。
7.1.3
在复核构件性能水准前应对构件的破坏类型进行划分,构件破坏类型可划分为弯曲破坏、弯剪破坏和剪切破坏,弯曲破坏和弯剪破坏属于延性破坏,剪切破坏属于脆性破坏。
7.1.4
延性构件应以承载力和变形控制其性能水准,脆性构件应以承载力控制其性能水准。
7.2
构件破坏形态判定准则
7.2.1
梁构件的破坏形态按表7.2.1进行划分。

7.2.1
RC梁破坏形态划分准则
破坏形态
剪跨比
弯剪比
弯控
λ≥2.0
m≤1.0
弯剪控
1.0≤λ<2.0
m≤0.5λ
λ≥2.0
1.0剪控
其他7.2.2
柱构件的破坏形态按表7.2.2进行划分。

7.2.2
RC柱破坏形态划分准则
破坏形态
剪跨比
弯剪比
弯控
λ≥2.0
m≤0.6
弯剪控
λ≥2.0
0.6剪控
其他7.2.3
剪力墙构件的破坏形态按表7.2.3进行划分。

7.2.3
RC剪力墙破坏形态划分准则
破坏形态
剪跨比
弯剪比
弯控
λ≥1.5
m≤1.0
弯剪控
1.2≤λ<1.5
m≤3.3λ-3
λ≥1.5
1.0剪控
其他
7.3
构件变形限值
7.3.1
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构件可以分为梁“L”、柱“Z”、剪力墙“SW”三种。根据构件的损坏程度将构件划分为6个性能状态,分别是无损坏、轻微损坏、轻度损坏、中度损坏、比较严重损坏、严重损坏,对应6个构件变形限值L1~L6,Z1~Z6,SW1~SW6。
7.3.2
梁构件变形限值见表7.3.2。

7.3.2
钢筋混凝土梁弹塑性位移角限值
构件参数
性能水准
无损坏
轻微损坏
轻度损坏
中度损坏
比较严重损坏
严重损坏
弯控m
ρv
≤0.2
≥0.012
0.004
0.016
0.024
0.031
0.039
0.044
≥0.8
≥0.012
0.004
0.018
0.029
0.039
0.049
0.054≤0.2
≤0.001
0.004
0.010
0.011
0.013
0.014
0.017
≥0.8
≤0.001
0.004
0.012
0.016
0.020
0.024
0.029
弯剪控m
ρsv
≤0.5
≥0.008
0.004
0.009
0.014
0.019
0.024
0.026
≥2.5
≥0.008
0.004
0.007
0.009
0.012
0.014
0.016
≤0.5
≤0.0005
0.004
0.007
0.009
0.012
0.014
0.016
≥2.5
≤0.0005
0.004
0.005
0.007
0.008
0.009
0.0127.3.3
柱构件变形限值见表7.3.3。

7.3.3
钢筋混凝土柱弹塑性位移角限值
构件参数
性能水准
无损坏
轻微损坏
轻度损坏
中度损坏
比较严重损坏
严重损坏
弯控n
ρv
≤0.1
≥0.021
0.004
0.018
0.027
0.037
0.046
0.056
≥0.6
≥0.021
0.004
0.013
0.018
0.022
0.027
0.030
≤0.1
≤0.001
0.004
0.015
0.022
0.029
0.036
0.042
≥0.6
≤0.001
0.004
0.009
0.011
0.012
0.013
0.014
弯剪控n
m
≤0.1
≤0.6
0.003
0.013
0.020
0.026
0.033
0.040
≥0.6
≤0.6
0.003
0.009
0.011
0.014
0.016
0.018
≤0.1
≥1.0
0.003
0.011
0.016
0.021
0.026
0.028
≥0.6
≥1.0
0.003
0.008
0.009
0.011
0.012
0.014
注:轴压力系数n大于0.6时,RC柱位移角限值为表中n等于0.6的数值乘以2.51-n。7.3.4
剪力墙构件的变形限值见表7.3.4采用。

7.3.4
钢筋混凝土剪力墙弹塑性位移角限值
构件参数
性能水准
无损坏
轻微损坏
轻度损坏
中度损坏
比较严重损坏
严重损坏
弯控n
ρv
≤0.1
≥0.025
0.003
0.011

0.016

0.022

0.025

0.028

≥0.4
≥0.025
0.003
0.010

0.013

0.017

0.020

0.022

≤0.1
≤0.004
0.003
0.008

0.010

0.011

0.013

0.015

≥0.4
≤0.004
0.003
0.007

0.008

0.009

0.010

0.011

弯剪控n
m
≤0.1
≤0.5
0.003
0.010

0.013

0.017

0.020

0.021

=0.3
≤0.5
0.003
0.008

0.011

0.013

0.015

0.016

≤0.1
=2.0
0.003
0.008

0.010

0.011

0.013

0.015

=0.3
=2.0
0.003
0.007

0.008

0.010

0.011

0.013

注:轴压力系数n大于0.4时,RC剪力墙位移角限值为表中n等于0.4的数值乘以1.7(1-n)。
7.4
结构变形限值
7.4.1
风和多遇地震作用下,结构侧移按弹性计算,风荷载作用时不考虑连梁刚度折减,多遇地震作用时应考虑与内力计算相适应的连梁刚度折减。计算结构侧向位移时,应考虑重力荷载二阶效应。
7.4.2
50年重现期风荷载作用下,结构层间位移角不宜超过1/500。
7.4.3
多遇地震作用下,结构层间位移角不宜超过1/500。附录A
广东省主要城镇抗震设防烈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和设计地震分组烈度
加速度
分组
县级及县级以上城镇
广州市
7度
0.10g
第一组
荔湾区、越秀区、海珠区、天河区、白云区、黄埔区、番禺区、南沙区
6度
0.05g
第一组
花都区、增城区、从化区
韶关市
6度
0.05g
第一组
武江区、浈江区、曲江区、始兴县、仁化县、翁源县、乳源瑶族自治县、新丰县、乐昌市、南雄市
深圳市
7度
0.10g
第一组
罗湖区、福田区、南山区、宝安区、龙岗区、盐田区
珠海市
7度
0.10g
第二组
香洲区、金湾区
7度
0.10g
第一组
斗门区
汕头市
8度
0.20g
第二组
龙湖区、金平区、濠江区、潮阳区、澄海区、南澳县
7度
0.15g
第二组
潮南区
佛山市
7度
0.10g
第一组
禅城区、南海区、顺德区、三水区、高明区
江门市
7度
0.10g
第一组
蓬江区、江海区、新会区、鹤山市
6度
0.05g
第一组
台山市、开平市、恩平市
湛江市
8度
0.20g
第二组
徐闻县
7度
0.10g
第一组
赤坎区、霞山区、坡头区、麻章区、遂溪县、廉江市、雷州市、吴川市
茂名市
7度
0.10g
第一组
茂南区、电白区、化州市
6度
0.05g
第一组
高州市、信宜市
肇庆市
7度
0.10g
第一组
端州区、鼎湖区、高要区
6度
0.05g
第一组
广宁县、怀集县、封开县、德庆县、四会市
惠州市
6度
0.05g
第一组
惠城区、惠阳区、博罗县、惠东县、龙门县
梅州市
7度
0.10g
第二组
大埔县
7度
0.10g
第一组
梅江区、梅县、丰顺县
6度
0.05g
第一组
五华县、平远县、蕉岭县、兴宁市
汕尾市
7度
0.10g
第一组
城区、海丰县、陆丰市
6度
0.05g
第一组
陆河县
河源市
7度
0.10g
第一组
源城区、东源县
6度
0.05g
第一组
紫金县、龙川县、连平县、和平县
阳江市
7度
0.15g
第一组
江城区
7度
0.10g
第一组
阳东区、阳西县
6度
0.05g
第一组
阳春市
清远市
6度
0.05g
第一组
清城区、清新区、佛冈县、阳山县、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连南瑶族自治县、英德市、连州市
东莞市
6度
0.05g
第一组
东莞市
中山市
7度
0.1g
第一组
中山市潮州市
8度
0.20g
第二组
湘桥区、潮安区
7度
0.15g
第二组
饶平县
揭阳市
7度
0.15g
第二组
榕城区、揭东区
7度
0.10g
第二组
惠来县、普宁市
6度
0.05g
第一组
揭西县
云浮市
6度
0.05g
第一组
云城区、云安区、新兴县、郁南县、罗定市
附录B
混凝土、钢材材料性能设计指标
B.0.1
混凝土轴心抗压、抗拉强度的设计值、标准值按下表采用。

B.0.1-1
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N/mm2)
强度
混凝土强度等级
C15
C20
C25
C30
C35
C40
C45
C50
C55
C60
C65
C70
C75
C80
fc
7.2
9.6
11.9
14.3
16.7
19.1
21.1
23.1
25.3
27.5
29.7
31.8
33.8
35.9

B.0.1-2
混凝土轴心抗拉强度设计值(N/mm2)
强度
混凝土强度等级
C15
C20
C25
C30
C35
C40
C45
C50
C55
C60
C65
C70
C75
C80
ft
0.91
1.10
1.27
1.43
1.57
1.71
1.80
1.89
1.96
2.04
2.09
2.14
2.18
2.22

B.0.1-3
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标准值(N/mm2)
强度
混凝土强度等级
C15
C20
C25
C30
C35
C40
C45
C50
C55
C60
C65
C70
C75
C80
fck
10.0
13.4
16.7
20.1
23.4
26.8
29.6
32.4
35.5
38.5
41.5
44.5
47.4
50.2

B.0.1-4
混凝土轴心抗拉强度标准值(N/mm2)
强度
混凝土强度等级
C15
C20
C25
C30
C35
C40
C45
C50
C55
C60
C65
C70
C75
C80
ftk
1.27
1.54
1.78
2.01
2.20
2.39
2.51
2.64
2.74
2.85
2.93
2.99
3.05
3.11B.0.2
普通钢筋的抗拉强度设计值、抗压强度设计值应按表B.1.2-1采用;

B.0.2-1
普通钢筋强度设计值(N/mm2)
牌号
抗拉强度设计值fy
抗压强度设计值fy"
HPB300
270
270
HRB335、HRBF335
300
300
HRB400、HRBF400、RRB400
360
360
HRB500、HRBF500
435
410

B.0.2-2
普通钢筋强度标准值(N/mm2)
牌号
公称直径
屈服强度标准值
极限强度标准
HPB300
6~22
300
420
HRB335
6~50
335
455HRBF335HRB400
HRBF400
RRB400
6~50
400
540
HRB500
HRBF500
6~50
500
630B.0.3
钢筋或混凝土的强度平均值fm可按下列公式计算:fm=fk/1-1.645δ

(B.0.3)
式中:fm、fk
——
钢筋或混凝土强度的平均值、标准值;
δ

——
钢筋或混凝土强度的变异系数,宜根据试验统计确定,无可靠试验统计时,对混凝土可近似取0.10,对钢筋可近似取0.06。
附录C
结构弹性、弹塑性时程分析可选择的地震波
C.1
设计特征周期Tg=0.25s(0.25s≤结构基本周期≤0.75s)
编号
记录名称
PGMD
编号
地震名称
发生时间
震级
断层距
(km)
剪切波速Vs30
(m/s)
1
CHY111-N
2210
Chi-Chi
Taiwan-02
1999/9/20
5.9
75
276
2
A-DVD246
212
Livermore-01
1980/1/24
5.8
24.7
339
3
TCU078-E
2390
Chi-Chi
Taiwan-02
1999/9/20
5.9
15.4
443
4
13066115
2047
Yorba
Linda
2002/9/3
4.27
19.1
270
5
11023090
1959
Anza-02
2001/10/31
4.92
97
207
6
D-SKH360
413
Coalinga-05
1983/7/22
5.77
11.8
376
7
TCU118-N
3500
Chi-Chi
Taiwan-06
1999/9/25
6.3
51
201
8
L04201
72
San
Fernando
1971/2/9
6.61
25.1
822
9
TCU145-W
3223
Chi-Chi
Taiwan-05
1999/9/22
6.2
73
201
10
B-CAL315
720
Superstition
Hills-02
1987/11/24
6.54
27
206
11
TCU115-N
3211
Chi-Chi
Taiwan-05
1999/9/22
6.2
60
215
12
KAU078-E
3415
Chi-Chi
Taiwan-06
1999/9/25
6.3
118
532
13
MCD090
1170
Kocaeli
Turkey
1999/8/17
7.51
53
425
14
B-116360
711
Whittier
Narrows-02
1987/10/4
5.27
22.9
301
15
A-FAR090
636
Whittier
Narrows-01
1987/10/1
5.99
31
405
16
47762360
2033
Gilroy
2002/5/14
4.9
31
271
17
TCU112-E
3209
Chi-Chi
Taiwan-05
1999/9/22
6.2
66
201
18
MTE090
917
Big
Bear-01
1992/6/28
6.46
67
339
19
HWA056-E
3359
Chi-Chi
Taiwan-06
1999/9/25
6.3
51
511
20
RIA270
927
Big
Bear-01
1992/6/28
6.46
53
371
21
F-CSU000
419
Coalinga-07
1983/7/25
5.21
12.1
617
22
ILA067-N
2566
Chi-Chi
Taiwan-03
1999/9/20
6.2
82
680C.2
设计特征周期Tg=0.25s(0.75s<结构基本周期≤3s)
编号
记录名称
PGMD
编号
地震名称
发生时间
震级
断层距
(km)
剪切波速Vs30
(m/s)
1
H-CAL225
163
Imperial
Valley-06
1979/10/15
6.53
24.6
206
2
5609090
2109
Denali
Alaska
2002/11/3
7.9
140
275
3
CHY050-N
1210
Chi-Chi
Taiwan
1999/9/20
7.62
45
433
4
CHY050-E
2716
Chi-Chi
Taiwan-04
1999/9/20
6.2
54
433
5
CHY076-N
3302
Chi-Chi
Taiwan-06
1999/9/25
6.3
70
170
6
CHY029-N
2946
Chi-Chi
Taiwan-05
1999/9/22
6.2
60
545
7
13123360
1822
Hector
Mine
1999/10/16
7.13
124
371
8
12630180
1833
Hector
Mine
1999/10/16
7.13
73
345
9
CHY022-W
1191
Chi-Chi
Taiwan
1999/9/20
7.62
64
486
10
WND233
93
San
Fernando
1971/2/9
6.61
39
299
11
TCU087-N
3195
Chi-Chi
Taiwan-05
1999/9/22
6.2
59
562
12
LCN260
879
Landers
1992/6/28
7.28
2.2
685
13
TTN014-N
3235
Chi-Chi
Taiwan-05
1999/9/22
6.2
77
316
14
CHY094-N
3313
Chi-Chi
Taiwan-06
1999/9/25
6.3
60
222
15
H-E01140
172
Imperial
Valley-06
1979/10/15
6.53
21.7
237
16
CHY082-E
3306
Chi-Chi
Taiwan-06
1999/9/25
6.3
62
194
17
H-E03230
178
Imperial
Valley-06
1979/10/15
6.53
12.9
163C.3
设计特征周期Tg=0.25s(3s<结构基本周期≤6s)
编号
记录名称
PGMD
编号
地震名称
发生时间
震级
断层距
(km)
剪切波速Vs30
(m/s)
1
TAP059-N
1409
Chi-Chi
Taiwan
1999/9/20
7.62
100
201
2
TAP059-N
1438
Chi-Chi
Taiwan
1999/9/20
7.62
119
552
3
ps12342
2116
Denali
Alaska
2002/11/3
7.9
165
339
4
TAP072-N
1409
Chi-Chi
Taiwan
1999/9/20
7.62
100
201
5
TAP072-N
1444
Chi-Chi
Taiwan
1999/9/20
7.62
102
554
6
TCU068-N
2620
Chi-Chi
Taiwan-03
1999/9/20
6.2
48
487
7
YER270
900
Landers
1992/6/28
7.28
23.6
354
8
KAU047-N
1375
Chi-Chi
Taiwan
1999/9/20
7.62
55
564
9
TAP075-N
1409
Chi-Chi
Taiwan
1999/9/20
7.62
100
201
10
TAP075-N
1445
Chi-Chi
Taiwan
1999/9/20
7.62
109
595
11
CHY050-N
2474
Chi-Chi
Taiwan-03
1999/9/20
6.2
66
433
12
BRS180
1154
Kocaeli
Turkey
1999/8/17
7.51
66
660
13
TAP066-E
1409
Chi-Chi
Taiwan
1999/9/20
7.62
100
201
14
ILA052-E
1340
Chi-Chi
Taiwan
1999/9/20
7.62
85
552
15
22T04090
1786
Hector
Mine
1999/10/16
7.13
61
685
16
CHY024-N
2457
Chi-Chi
Taiwan-03
1999/9/20
6.2
19.7
428
17
CHY114-N
2992
Chi-Chi
Taiwan-05
1999/9/22
6.2
125
229
18
TTN022-N
1574
Chi-Chi
Taiwan
1999/9/20
7.62
53
507
19
ISD284
67
San
Fernando
1971/2/9
6.61
131
685
20
PMN000
885
Landers
1992/6/28
7.28
118
23021
LCN260
879
Landers
1992/6/28
7.28
2.2
685
22
HWA038-N
1287
Chi-Chi
Taiwan
1999/9/20
7.62
43
643
23
11591180
1817
Hector
Mine
1999/10/16
7.13
111
339C.4
设计特征周期Tg=0.25s(6s<结构基本周期≤10s)
编号
记录名称
PGMD
编号
地震名称
发生时间
震级
断层距
(km)
剪切波速Vs30
(m/s)
1
DHM180
1608
Duzce
Turkey
1999/11/12
7.14
178
425
2
24402360
1761
Hector
Mine
1999/10/16
7.13
166
371
3
BRS000
838
Landers
1992/6/28
7.28
35
371
4
CHY047-N
2473
Chi-Chi
Taiwan-03
1999/9/20
6.2
46
292
5
CHY057-E
1214
Chi-Chi
Taiwan
1999/9/20
7.62
57
411
6
MCF090
880
Landers
1992/6/28
7.28
27
345
7
CNK090
1156
Kocaeli
Turkey
1999/8/17
7.51
266
275
8
FOR000
827
Cape
Mendocino
1992/4/25
7.01
20
457
9
1741090
2105
Denali
Alaska
2002/11/3
7.9
269
468
10
TTN044-N
1588
Chi-Chi
Taiwan
1999/9/20
7.62
59
548
11
ILA036-N
1328
Chi-Chi
Taiwan
1999/9/20
7.62
90
229
12
TAP060-E
1409
Chi-Chi
Taiwan
1999/9/20
7.62
100
201
13
TAP060-E
1439
Chi-Chi
Taiwan
1999/9/20
7.62
121
552
14
CHY024-E
1193
Chi-Chi
Taiwan
1999/9/20
7.62
9.6
428
15
CHY071-E
1226
Chi-Chi
Taiwan
1999/9/20
7.62
79
201
16
TTN018-N
1572
Chi-Chi
Taiwan
1999/9/20
7.62
74
547
17
BSF135
54
San
Fernando
1971/2/9
6.61
214
271
18
TAP084-N
1409
Chi-Chi
Taiwan
1999/9/20
7.62
100
201C.5
设计特征周期Tg=0.3s(0.3s≤结构基本周期≤1s)
编号
记录名称
PGMD
编号
地震名称
发生时间
震级
断层距
(km)
剪切波速Vs30
(m/s)
1
B-WLF225
726
Superstition
Hills-02
1987/11/24
6.54
25.9
191
2
CHY055-N
2959
Chi-Chi
Taiwan-05
1999/9/22
6.2
98
226
3
TCU083-N
3193
Chi-Chi
Taiwan-05
1999/9/22
6.2
120
513
4
ps09103
2113
Denali
Alaska
2002/11/3
7.9
55
383
5
HWA044-N
2790
Chi-Chi
Taiwan-04
1999/9/20
6.2
68
419
6
PWR090
923
Big
Bear-01
1992/6/28
6.46
64
309
7
CHY019-N
2940
Chi-Chi
Taiwan-05
1999/9/22
6.2
88
478
8
CHY039-E
2951
Chi-Chi
Taiwan-05
1999/9/22
6.2
79
201
9
CHY079-E
2977
Chi-Chi
Taiwan-05
1999/9/22
6.2
85
551
10
CAS270
964
Northridge-01
1994/1/17
6.69
47
309
11
HWA003-N
2996
Chi-Chi
Taiwan-05
1999/9/22
6.2
50
1526
12
TCU073-E
2624
Chi-Chi
Taiwan-03
1999/9/20
6.2
20.9
509
13
BAK050
836
Landers
1992/6/28
7.28
88
271
14
H-E05140
180
Imperial
Valley-06
1979/10/15
6.53
4
20615
HWA006-N
2761
Chi-Chi
Taiwan-04
1999/9/20
6.2
58
491
16
CHY061-N
2965
Chi-Chi
Taiwan-05
1999/9/22
6.2
95
495
17
BLD090
985
Northridge-01
1994/1/17
6.69
29.9
297
18
GYN000
1162
Kocaeli
Turkey
1999/8/17
7.51
32
425
19
TCU096-N
3199
Chi-Chi
Taiwan-05
1999/9/22
6.2
101
421
20
CHY039-E
2170
Chi-Chi
Taiwan-02
1999/9/20
5.9
75
201
21
CHY039-N
2170
Chi-Chi
Taiwan-02
1999/9/20
5.9
75
201
22
CHY044-E
2173
Chi-Chi
Taiwan-02
1999/9/20
5.9
98
194
23
lacty180
1643
Sierra
Madre
1991/6/28
5.61
25.7
365C.6
设计特征周期Tg=0.3s(1s<结构基本周期≤3s)
编号
记录名称
PGMD
编号
地震名称
发生时间
震级
断层距
(km)
剪切波速Vs30
(m/s)
1
H-CAL225
163
Imperial
Valley-06
1979/10/15
6.53
24.6
206
2
CHY032-E
2948
Chi-Chi
Taiwan-05
1999/9/22
6.2
83
193
3
TTN003-W
3226
Chi-Chi
Taiwan-05
1999/9/22
6.2
126
263
4
CHY076-N
3302
Chi-Chi
Taiwan-06
1999/9/25
6.3
70
170
5
CHY050-E
2716
Chi-Chi
Taiwan-04
1999/9/20
6.2
54
433
6
H-E05140
180
Imperial
Valley-06
1979/10/15
6.53
4
206
7
CHY022-W
1191
Chi-Chi
Taiwan
1999/9/20
7.62
64
486
8
CHY094-N
3313
Chi-Chi
Taiwan-06
1999/9/25
6.3
60
222
9
5609090
2109
Denali
Alaska
2002/11/3
7.9
140
275
10
CHY116-N
2994
Chi-Chi
Taiwan-05
1999/9/22
6.2
123
201
11
TCU006-E
3440
Chi-Chi
Taiwan-06
1999/9/25
6.3
104
533
12
TCU034-E
1479
Chi-Chi
Taiwan
1999/9/20
7.62
36
394
13
TCU098-N
3487
Chi-Chi
Taiwan-06
1999/9/25
6.3
83
230
14
CHY050-N
1210
Chi-Chi
Taiwan
1999/9/20
7.62
45
433
15
LCN260
879
Landers
1992/6/28
7.28
2.2
685
16
NBI090
1046
Northridge-01
1994/1/17
6.69
85
405
17
H-NIL360
186
Imperial
Valley-06
1979/10/15
6.53
37
207
18
ARL360
949
Northridge-01
1994/1/17
6.69
8.7
298
19
BTS090
1153
Kocaeli
Turkey
1999/8/17
7.51
127
275
20
TCU014-N
3160
Chi-Chi
Taiwan-05
1999/9/22
6.2
130
481
21
TCU029-E
2844
Chi-Chi
Taiwan-04
1999/9/20
6.2
99
426
22
CHY042-E
2712
Chi-Chi
Taiwan-04
1999/9/20
6.2
34
680
23
13123360
1822
Hector
Mine
1999/10/16
7.13
124
371C.7
设计特征周期Tg=0.3s(3s<结构基本周期≤6s)
编号
记录名称
PGMD
编号
地震名称
发生时间
震级
断层距
(km)
剪切波速Vs30
(m/s)
1
TAP059-N
1409
Chi-Chi
Taiwan
1999/9/20
7.62
100
201
2
TAP059-N
1438
Chi-Chi
Taiwan
1999/9/20
7.62
119
5523
TCU068-N
2620
Chi-Chi
Taiwan-03
1999/9/20
6.2
48
487
4
ILA052-E
1340
Chi-Chi
Taiwan
1999/9/20
7.62
85
552
5
TAP072-N
1409
Chi-Chi
Taiwan
1999/9/20
7.62
100
201
6
TAP072-N
1444
Chi-Chi
Taiwan
1999/9/20
7.62
102
554
7
CHY024-N
2457
Chi-Chi
Taiwan-03
1999/9/20
6.2
19.7
428
8
PMN000
885
Landers
1992/6/28
7.28
118
230
9
TAP066-E
1409
Chi-Chi
Taiwan
1999/9/20
7.62
100
201
10
ps12342
2116
Denali
Alaska
2002/11/3
7.9
165
339
11
CHY042-N
1206
Chi-Chi
Taiwan
1999/9/20
7.62
28.2
680
12
TCU036-N
2848
Chi-Chi
Taiwan-04
1999/9/20
6.2
87
495
13
13123090
1822
Hector
Mine
1999/10/16
7.13
124
371
14
YER270
900
Landers
1992/6/28
7.28
23.6
354
15
12630090
1833
Hector
Mine
1999/10/16
7.13
73
345
16
TAP075-N
1409
Chi-Chi
Taiwan
1999/9/20
7.62
100
201
17
TAP075-N
1445
Chi-Chi
Taiwan
1999/9/20
7.62
109
595
18
IST180
1164
Kocaeli
Turkey
1999/8/17
7.51
52
425
19
CHY057-E
1214
Chi-Chi
Taiwan
1999/9/20
7.62
57
411
20
LCN260
879
Landers
1992/6/28
7.28
2.2
685
21
KAU047-N
1375
Chi-Chi
Taiwan
1999/9/20
7.62
55
564
22
TTN022-N
1574
Chi-Chi
Taiwan
1999/9/20
7.62
53
507C.8
设计特征周期Tg=0.3s(6s<结构基本周期≤10s)
编号
记录名称
PGMD
编号
地震名称
发生时间
震级
断层距
(km)
剪切波速Vs30
(m/s)
1
DHM180
1608
Duzce
Turkey
1999/11/12
7.14
178
425
2
24402360
1761
Hector
Mine
1999/10/16
7.13
166
371
3
ILA036-N
1328
Chi-Chi
Taiwan
1999/9/20
7.62
90
229
4
CNK090
1156
Kocaeli
Turkey
1999/8/17
7.51
266
275
5
BRS000
838
Landers
1992/6/28
7.28
35
371
6
TAP060-E
1409
Chi-Chi
Taiwan
1999/9/20
7.62
100
201
7
TAP060-E
1439
Chi-Chi
Taiwan
1999/9/20
7.62
121
552
8
FOR000
827
Cape
Mendocino
1992/4/25
7.01
20
457
9
TTN018-N
1572
Chi-Chi
Taiwan
1999/9/20
7.62
74
547
10
HWA012-N
1263
Chi-Chi
Taiwan
1999/9/20
7.62
57
279
11
CHY057-E
1214
Chi-Chi
Taiwan
1999/9/20
7.62
57
411
12
CHY047-N
2473
Chi-Chi
Taiwan-03
1999/9/20
6.2
46
292
13
K216210
2076
Nenana
Mountain
Alaska
2002/10/23
6.7
277
425
14
ATK000
1149
Kocaeli
Turkey
1999/8/17
7.51
58
275
15
TTN015-N
1570
Chi-Chi
Taiwan
1999/9/20
7.62
83
232
16
TAP059-N
1409
Chi-Chi
Taiwan
1999/9/20
7.62
100
201
17
TAP059-N
1438
Chi-Chi
Taiwan
1999/9/20
7.62
119
552
18
1741090
2105
Denali
Alaska
2002/11/3
7.9
269
468
19
TTN010-N
1566
Chi-Chi
Taiwan
1999/9/20
7.62
84
247
20
MCF090
880
Landers
1992/6/28
7.28
27
345
21
CHY058-E
1215
Chi-Chi
Taiwan
1999/9/20
7.62
60
23822
KAU081-E
1393
Chi-Chi
Taiwan
1999/9/20
7.62
162
256
23
CHY071-E
1226
Chi-Chi
Taiwan
1999/9/20
7.62
79
201C.9
设计特征周期Tg=0.35s(0.35s≤结构基本周期≤1.25s)
编号
记录名称
PGMD
编号
地震名称
发生时间
震级
断层距
(km)
剪切波速Vs30
(m/s)
1
CHY032-E
2948
Chi-Chi
Taiwan-05
1999/9/22
6.2
83
193
2
A-CVK090
551
Chalfant
Valley-02
1986/7/21
6.19
31
339
3
SAL090
1095
Northridge-01
1994/1/17
6.69
49
376
4
TCU083-N
3193
Chi-Chi
Taiwan-05
1999/9/22
6.2
120
513
5
H-E05140
180
Imperial
Valley-06
1979/10/15
6.53
4
206
6
H-VC6090
366
Coalinga-01
1983/5/2
6.36
41
438
7
CHY046-E
2714
Chi-Chi
Taiwan-04
1999/9/20
6.2
38
442
8
KAU077-N
2832
Chi-Chi
Taiwan-04
1999/9/20
6.2
85
680
9
CHY061-N
3291
Chi-Chi
Taiwan-06
1999/9/25
6.3
85
495
10
ps09103
2113
Denali
Alaska
2002/11/3
7.9
55
383
11
TCU046-N
3454
Chi-Chi
Taiwan-06
1999/9/25
6.3
53
466
12
TTN018-N
2914
Chi-Chi
Taiwan-04
1999/9/20
6.2
78
547
13
CHY079-E
2977
Chi-Chi
Taiwan-05
1999/9/22
6.2
85
551
14
HWA031-E
2238
Chi-Chi
Taiwan-02
1999/9/20
5.9
47
473
15
TTN014-N
3235
Chi-Chi
Taiwan-05
1999/9/22
6.2
77
316
16
CHY032-E
2165
Chi-Chi
Taiwan-02
1999/9/20
5.9
76
193
17
CHY061-N
2965
Chi-Chi
Taiwan-05
1999/9/22
6.2
95
495
18
B-WLF225
726
Superstition
Hills-02
1987/11/24
6.54
25.9
191C.10
设计特征周期Tg=0.35s(1.25s<结构基本周期≤3s)
编号
记录名称
PGMD
编号
地震名称
发生时间
震级
断层距
(km)
剪切波速Vs30
(m/s)
1
TCU006-E
3440
Chi-Chi
Taiwan-06
1999/9/25
6.3
104
533
2
TCU029-E
2844
Chi-Chi
Taiwan-04
1999/9/20
6.2
99
426
3
HDA255
778
Loma
Prieta
1989/10/18
6.93
24.8
216
4
LCN260
879
Landers
1992/6/28
7.28
2.2
685
5
BTS090
1153
Kocaeli
Turkey
1999/8/17
7.51
127
275
6
CHY032-E
2948
Chi-Chi
Taiwan-05
1999/9/22
6.2
83
193
7
H-NIL360
186
Imperial
Valley-06
1979/10/15
6.53
37
207
8
5609090
2109
Denali
Alaska
2002/11/3
7.9
140
275
9
TTN031-N
2923
Chi-Chi
Taiwan-04
1999/9/20
6.2
62
353
10
CHY050-E
2716
Chi-Chi
Taiwan-04
1999/9/20
6.2
54
433
11
H-CAL225
163
Imperial
Valley-06
1979/10/15
6.53
24.6
206
12
CHY094-N
3313
Chi-Chi
Taiwan-06
1999/9/25
6.3
60
222
13
TCU034-E
1479
Chi-Chi
Taiwan
1999/9/20
7.62
36
394
14
CHY058-E
2962
Chi-Chi
Taiwan-05
1999/9/22
6.2
100
238
15
SLC360
787
Loma
Prieta
1989/10/18
6.93
31
42516
CHY076-N
3302
Chi-Chi
Taiwan-06
1999/9/25
6.3
70
170
17
CHY022-W
1191
Chi-Chi
Taiwan
1999/9/20
7.62
64
486
18
CHY116-N
2994
Chi-Chi
Taiwan-05
1999/9/22
6.2
123
201
19
TCU068-E
3189
Chi-Chi
Taiwan-05
1999/9/22
6.2
52
487
20
TTN003-W
3226
Chi-Chi
Taiwan-05
1999/9/22
6.2
126
263
21
TCU075-N
1510
Chi-Chi
Taiwan
1999/9/20
7.62
0.9
573C.11
设计特征周期Tg=0.35s(3s<结构基本周期≤6s)
编号
记录名称
PGMD
编号
地震名称
发生时间
震级
断层距
(km)
剪切波速Vs30
(m/s)
1
ILA052-E
1340
Chi-Chi
Taiwan
1999/9/20
7.62
85
552
2
TAP059-N
1409
Chi-Chi
Taiwan
1999/9/20
7.62
100
201
3
TAP059-N
1438
Chi-Chi
Taiwan
1999/9/20
7.62
119
552
4
TCU068-N
2620
Chi-Chi
Taiwan-03
1999/9/20
6.2
48
487
5
CHY042-N
1206
Chi-Chi
Taiwan
1999/9/20
7.62
28.2
680
6
TCU036-N
2848
Chi-Chi
Taiwan-04
1999/9/20
6.2
87
495
7
22T04090
1786
Hector
Mine
1999/10/16
7.13
61
685
8
PMN000
885
Landers
1992/6/28
7.28
118
230
9
13123090
1822
Hector
Mine
1999/10/16
7.13
124
371
10
IST180
1164
Kocaeli
Turkey
1999/8/17
7.51
52
425
11
WVC270
803
Loma
Prieta
1989/10/18
6.93
9.3
371
12
TAP072-N
1409
Chi-Chi
Taiwan
1999/9/20
7.62
100
201
13
TAP072-N
1444
Chi-Chi
Taiwan
1999/9/20
7.62
102
554
14
CHY024-N
2457
Chi-Chi
Taiwan-03
1999/9/20
6.2
19.7
428
15
CHY057-E
1214
Chi-Chi
Taiwan
1999/9/20
7.62
57
411
16
TAP066-E
1409
Chi-Chi
Taiwan
1999/9/20
7.62
100
201
17
H-E03230
178
Imperial
Valley-06
1979/10/15
6.53
12.9
163
18
LCN260
879
Landers
1992/6/28
7.28
2.2
685
19
TCU067-N
1504
Chi-Chi
Taiwan
1999/9/20
7.62
0.6
434
20
H-EDA270
184
Imperial
Valley-06
1979/10/15
6.53
5.1
202
C.12
设计特征周期Tg=0.35s(6s<结构基本周期≤10s)
编号
记录名称
PGMD
编号
地震名称
发生时间
震级
断层距
(km)
剪切波速Vs30
(m/s)
1
DHM180
1608
Duzce
Turkey
1999/11/12
7.14
178
425
2
24402360
1761
Hector
Mine
1999/10/16
7.13
166
371
3
ATK000
1149
Kocaeli
Turkey
1999/8/17
7.51
58
275
4
ILA036-N
1328
Chi-Chi
Taiwan
1999/9/20
7.62
90
229
5
KAU081-E
1393
Chi-Chi
Taiwan
1999/9/20
7.62
162
256
6
TAP060-E
1409
Chi-Chi
Taiwan
1999/9/20
7.62
100
201
7
TAP060-E
1439
Chi-Chi
Taiwan
1999/9/20
7.62
121
552
8
TTN015-N
1570
Chi-Chi
Taiwan
1999/9/20
7.62
83
2329
TTN018-N
1572
Chi-Chi
Taiwan
1999/9/20
7.62
74
547
10
K216210
2076
Nenana
Mountain
Alaska
2002/10/23
6.7
277
425
11
CHY058-E
1215
Chi-Chi
Taiwan
1999/9/20
7.62
60
238
12
TAP059-N
1409
Chi-Chi
Taiwan
1999/9/20
7.62
100
201
13
TAP059-N
1438
Chi-Chi
Taiwan
1999/9/20
7.62
119
552
14
TTN048-N
1592
Chi-Chi
Taiwan
1999/9/20
7.62
80
460
15
TTN027-E
1579
Chi-Chi
Taiwan
1999/9/20
7.62
76
501
16
K215090
2075
Nenana
Mountain
Alaska
2002/10/23
6.7
279
412
17
HWA007-E
1260
Chi-Chi
Taiwan
1999/9/20
7.62
56
256
18
BUR000
1155
Kocaeli
Turkey
1999/8/17
7.51
60
275
19
HWA012-N
1263
Chi-Chi
Taiwan
1999/9/20
7.62
57
279
20
TTN045-N
1589
Chi-Chi
Taiwan
1999/9/20
7.62
61
503
21
CHY078-E
2493
Chi-Chi
Taiwan-03
1999/9/20
6.2
99
161
22
TTN010-N
1566
Chi-Chi
Taiwan
1999/9/20
7.62
84
247
23
1741090
2105
Denali
Alaska
2002/11/3
7.9
269
468
C.13
设计特征周期Tg=0.4s(0.4s≤结构基本周期≤1.5s)
编号
记录名称
PGMD
编号
地震名称
发生时间
震级
断层距
(km)
剪切波速Vs30
(m/s)
1
H-VC6090
366
Coalinga-01
1983/5/2
6.36
41
438
2
TCU119-E
2418
Chi-Chi
Taiwan-02
1999/9/20
5.9
66
201
3
A-EUC292
618
Whittier
Narrows-01
1987/10/1
5.99
39
270
4
B-POE360
725
Superstition
Hills-02
1987/11/24
6.54
11.2
207
5
H-NIL360
186
Imperial
Valley-06
1979/10/15
6.53
37
207
6
CHY024-N
3264
Chi-Chi
Taiwan-06
1999/9/25
6.3
31
428
7
DSP000
517
N.
Palm
Springs
1986/7/8
6.06
6.8
345
8
CHY100-N
2988
Chi-Chi
Taiwan-05
1999/9/22
6.2
95
230
9
CHY075-E
3301
Chi-Chi
Taiwan-06
1999/9/25
6.3
138
552
10
TTN018-N
2914
Chi-Chi
Taiwan-04
1999/9/20
6.2
78
547
11
0655-292
983
Northridge-01
1994/1/17
6.69
5.4
526
12
AGW000
737
Loma
Prieta
1989/10/18
6.93
24.6
240
13
BVF220
742
Loma
Prieta
1989/10/18
6.93
62
339
14
A-SON033
40
Borrego
Mtn
1968/4/9
6.63
129
443
15
TCU018-E
3161
Chi-Chi
Taiwan-05
1999/9/22
6.2
109
490
16
CHY057-N
2721
Chi-Chi
Taiwan-04
1999/9/20
6.2
62
411
17
KAU001-N
2804
Chi-Chi
Taiwan-04
1999/9/20
6.2
45
571
18
HWA005-N
2760
Chi-Chi
Taiwan-04
1999/9/20
6.2
57
489C.14
设计特征周期Tg=0.4s(1.5s<结构基本周期≤3s)
编号
记录名称
PGMD
编号
地震名称
发生时间
震级
断层距
(km)
剪切波速Vs30
(m/s)
1
HDA255
778
Loma
Prieta
1989/10/18
6.93
24.8
2162
H-NIL360
186
Imperial
Valley-06
1979/10/15
6.53
37
207
3
TCU006-E
3440
Chi-Chi
Taiwan-06
1999/9/25
6.3
104
533
4
TCU084-N
1517
Chi-Chi
Taiwan
1999/9/20
7.62
11.2
680
5
HWA002-W
3324
Chi-Chi
Taiwan-06
1999/9/25
6.3
52
419
6
LCN260
879
Landers
1992/6/28
7.28
2.2
685
7
TTN031-N
2923
Chi-Chi
Taiwan-04
1999/9/20
6.2
62
353
8
STg090
802
Loma
Prieta
1989/10/18
6.93
8.5
371
9
5609090
2109
Denali
Alaska
2002/11/3
7.9
140
275
10
ARC090
1148
Kocaeli
Turkey
1999/8/17
7.51
13.5
523
11
CHY032-E
2948
Chi-Chi
Taiwan-05
1999/9/22
6.2
83
193
12
TCU029-E
2844
Chi-Chi
Taiwan-04
1999/9/20
6.2
99
426
13
24592180
1797
Hector
Mine
1999/10/16
7.13
178
365
14
BTS090
1153
Kocaeli
Turkey
1999/8/17
7.51
127
275
15
TCU060-E
1499
Chi-Chi
Taiwan
1999/9/20
7.62
8.5
496
16
TCU060-E
2614
Chi-Chi
Taiwan-03
1999/9/20
6.2
45
496
17
B-BRA315
719
Superstition
Hills-02
1987/11/24
6.54
17
209
18
SSF115
804
Loma
Prieta
1989/10/18
6.93
63
1021
19
CHY080-N
2739
Chi-Chi
Taiwan-04
1999/9/20
6.2
12.5
680C.15
设计特征周期Tg=0.4s(3s<结构基本周期≤6s)
编号
记录名称
PGMD
编号
地震名称
发生时间
震级
断层距
(km)
剪切波速Vs30
(m/s)
1
ILA052-E
1340
Chi-Chi
Taiwan
1999/9/20
7.62
85
552
2
CHY042-N
1206
Chi-Chi
Taiwan
1999/9/20
7.62
28.2
680
3
WVC270
803
Loma
Prieta
1989/10/18
6.93
9.3
371
4
IST180
1164
Kocaeli
Turkey
1999/8/17
7.51
52
425
5
TCU036-N
2848
Chi-Chi
Taiwan-04
1999/9/20
6.2
87
495
6
TCU068-N
2620
Chi-Chi
Taiwan-03
1999/9/20
6.2
48
487
7
13123090
1822
Hector
Mine
1999/10/16
7.13
124
371
8
MCD090
1170
Kocaeli
Turkey
1999/8/17
7.51
53
425
9
TAP059-N
1409
Chi-Chi
Taiwan
1999/9/20
7.62
100
201
10
TAP059-N
1438
Chi-Chi
Taiwan
1999/9/20
7.62
119
552
11
22T04090
1786
Hector
Mine
1999/10/16
7.13
61
685
12
TCU067-N
1504
Chi-Chi
Taiwan
1999/9/20
7.62
0.6
434
13
H-E03230
178
Imperial
Valley-06
1979/10/15
6.53
12.9
163
14
KAU066-N
1386
Chi-Chi
Taiwan
1999/9/20
7.62
100
201
15
PMN000
885
Landers
1992/6/28
7.28
118
230
16
TAP072-N
1409
Chi-Chi
Taiwan
1999/9/20
7.62
100
201
17
TAP072-N
1444
Chi-Chi
Taiwan
1999/9/20
7.62
102
554
18
YER270
900
Landers
1992/6/28
7.28
23.6
354
19
H-EDA270
184
Imperial
Valley-06
1979/10/15
6.53
5.1
202
20
CHY024-N
2457
Chi-Chi
Taiwan-03
1999/9/20
6.2
19.7
428
21
CHY023-N
1192
Chi-Chi
Taiwan
1999/9/20
7.62
81
280C.16
设计特征周期Tg=0.4s(6s<结构基本周期≤10s)
编号
记录名称
PGMD
编号
地震名称
发生时间
震级
断层距
(km)
剪切波速Vs30
(m/s)
1
ATK000
1149
Kocaeli
Turkey
1999/8/17
7.51
58
275
2
KAU081-E
1393
Chi-Chi
Taiwan
1999/9/20
7.62
162
256
3
ILA036-N
1328
Chi-Chi
Taiwan
1999/9/20
7.62
90
229
4
TTN027-E
1579
Chi-Chi
Taiwan
1999/9/20
7.62
76
501
5
24402360
1761
Hector
Mine
1999/10/16
7.13
166
371
6
DHM180
1608
Duzce
Turkey
1999/11/12
7.14
178
425
7
CHY078-E
2493
Chi-Chi
Taiwan-03
1999/9/20
6.2
99
161
8
TTN045-N
1589
Chi-Chi
Taiwan
1999/9/20
7.62
61
503
9
BUR000
1155
Kocaeli
Turkey
1999/8/17
7.51
60
275
10
TTN015-N
1570
Chi-Chi
Taiwan
1999/9/20
7.62
83
232
11
K216210
2076
Nenana
Mountain
Alaska
2002/10/23
6.7
277
425
12
HWA007-E
1260
Chi-Chi
Taiwan
1999/9/20
7.62
56
256
13
ADL250
740
Loma
Prieta
1989/10/18
6.93
20.3
489
14
TCU110-N
1536
Chi-Chi
Taiwan
1999/9/20
7.62
11.6
213
15
K215090
2075
Nenana
Mountain
Alaska
2002/10/23
6.7
279
412
16
24088360
1818
Hector
Mine
1999/10/16
7.13
186
508
17
YER270
900
Landers
1992/6/28
7.28
23.6
354
18
TAP060-E
1409
Chi-Chi
Taiwan
1999/9/20
7.62
100
201
19
TAP060-E
1439
Chi-Chi
Taiwan
1999/9/20
7.62
121
552
20
TTN018-N
1572
Chi-Chi
Taiwan
1999/9/20
7.62
74
547C.17
设计特征周期Tg=0.45s(0.45s≤结构基本周期≤1.5s)
编号
记录名称
PGMD
编号
地震名称
发生时间
震级
断层距
(km)
剪切波速Vs30
(m/s)
1
CHY100-N
2988
Chi-Chi
Taiwan-05
1999/9/22
6.2
95
230
2
KAU054-E
2574
Chi-Chi
Taiwan-03
1999/9/20
6.2
55
577
3
HWA028-N
2776
Chi-Chi
Taiwan-04
1999/9/20
6.2
92
242
4
B-POE360
725
Superstition
Hills-02
1987/11/24
6.54
11.2
207
5
TCU073-N
2624
Chi-Chi
Taiwan-03
1999/9/20
6.2
20.9
509
6
TAP052-N
2331
Chi-Chi
Taiwan-02
1999/9/20
5.9
122
559
7
H-E04140
179
Imperial
Valley-06
1979/10/15
6.53
7.1
209
8
TCU042-E
1484
Chi-Chi
Taiwan
1999/9/20
7.62
26.3
424
9
ILA041-W
3060
Chi-Chi
Taiwan-05
1999/9/22
6.2
118
197
10
TCU006-N
2351
Chi-Chi
Taiwan-02
1999/9/20
5.9
99
533
11
KAU001-N
2804
Chi-Chi
Taiwan-04
1999/9/20
6.2
45
571
12
CAD250
135
Santa
Barbara
1978/8/13
5.92
27.4
438
13
B-CHP090
392
Coalinga-03
1983/6/11
5.38
12.6
339
14
HWA035-E
1284
Chi-Chi
Taiwan
1999/9/20
7.62
48
501
15
CHY099-N
2204
Chi-Chi
Taiwan-02
1999/9/20
5.9
108
229
16
TCU089-E
1521
Chi-Chi
Taiwan
1999/9/20
7.62
8.9
680
17
HWA038-N
2786
Chi-Chi
Taiwan-04
1999/9/20
6.2
48
64318
TCU053-E
2609
Chi-Chi
Taiwan-03
1999/9/20
6.2
41
455
19
TCU119-E
2418
Chi-Chi
Taiwan-02
1999/9/20
5.9
66
201
20
DSP000
850
Landers
1992/6/28
7.28
21.8
345
21
LAU005
914
Big
Bear-01
1992/6/28
6.46
117
376
22
H-VC6090
366
Coalinga-01
1983/5/2
6.36
41
438C.18
设计特征周期Tg=0.45s(1.5s<结构基本周期≤3s)
编号
记录名称
PGMD
编号
地震名称
发生时间
震级
断层距
(km)
剪切波速Vs30
(m/s)
1
HWA002-W
3324
Chi-Chi
Taiwan-06
1999/9/25
6.3
52
419
2
HDA255
778
Loma
Prieta
1989/10/18
6.93
24.8
216
3
H-NIL360
186
Imperial
Valley-06
1979/10/15
6.53
37
207
4
TCU006-E
3440
Chi-Chi
Taiwan-06
1999/9/25
6.3
104
533
5
TTN003-W
1559
Chi-Chi
Taiwan
1999/9/20
7.62
95
263
6
TCU053-E
1493
Chi-Chi
Taiwan
1999/9/20
7.62
6
455
7
TTN022-N
2916
Chi-Chi
Taiwan-04
1999/9/20
6.2
56
507
8
ARC090
1148
Kocaeli
Turkey
1999/8/17
7.51
13.5
523
9
TCU084-N
1517
Chi-Chi
Taiwan
1999/9/20
7.62
11.2
680
10
ISD014
67
San
Fernando
1971/2/9
6.61
131
685
11
24592180
1797
Hector
Mine
1999/10/16
7.13
178
365
12
23583090
1789
Hector
Mine
1999/10/16
7.13
90
345
13
TTN031-N
2923
Chi-Chi
Taiwan-04
1999/9/20
6.2
62
353
14
TCU049-N
1489
Chi-Chi
Taiwan
1999/9/20
7.62
3.8
487
15
TCU034-E
1479
Chi-Chi
Taiwan
1999/9/20
7.62
36
394
16
H-TM3000
327
Coalinga-01
1983/5/2
6.36
41
376
17
BVW220
744
Loma
Prieta
1989/10/18
6.93
51
331
18
B-BRA315
719
Superstition
Hills-02
1987/11/24
6.54
17
209
19
SSF115
804
Loma
Prieta
1989/10/18
6.93
63
1021
20
TAP098-N
1409
Chi-Chi
Taiwan
1999/9/20
7.62
100
201
21
TAP098-N
1458
Chi-Chi
Taiwan
1999/9/20
7.62
108
468
22
BRS000
838
Landers
1992/6/28
7.28
35
371C.19
设计特征周期Tg=0.45s(3s<结构基本周期≤6s)
编号
记录名称
PGMD
编号
地震名称
发生时间
震级
断层距
(km)
剪切波速Vs30
(m/s)
1
IST180
1164
Kocaeli
Turkey
1999/8/17
7.51
52
425
2
ILA052-E
1340
Chi-Chi
Taiwan
1999/9/20
7.62
85
552
3
CHY042-N
1206
Chi-Chi
Taiwan
1999/9/20
7.62
28.2
680
4
MCD090
1170
Kocaeli
Turkey
1999/8/17
7.51
53
425
5
WVC270
803
Loma
Prieta
1989/10/18
6.93
9.3
371
6
13123090
1822
Hector
Mine
1999/10/16
7.13
124
371
7
H-E03230
178
Imperial
Valley-06
1979/10/15
6.53
12.9
163
8
TCU067-N
1504
Chi-Chi
Taiwan
1999/9/20
7.62
0.6
4349
TCU036-N
2848
Chi-Chi
Taiwan-04
1999/9/20
6.2
87
495
10
KAU066-N
1386
Chi-Chi
Taiwan
1999/9/20
7.62
100
201
11
22T04090
1786
Hector
Mine
1999/10/16
7.13
61
685
12
TCU103-N
1530
Chi-Chi
Taiwan
1999/9/20
7.62
6.1
494
13
BUR090
1603
Duzce
Turkey
1999/11/12
7.14
166
275
14
PMN000
885
Landers
1992/6/28
7.28
118
230
15
CHY090-N
2501
Chi-Chi
Taiwan-03
1999/9/20
6.2
80
201
16
TAP059-N
1409
Chi-Chi
Taiwan
1999/9/20
7.62
100
201
17
TAP059-N
1438
Chi-Chi
Taiwan
1999/9/20
7.62
119
552
18
TCU040-N
2851
Chi-Chi
Taiwan-04
1999/9/20
6.2
88
362
19
CHY114-W
2756
Chi-Chi
Taiwan-04
1999/9/20
6.2
93
229C.20
设计特征周期Tg=0.45s(6s<结构基本周期≤10s)
编号
记录名称
PGMD
编号
地震名称
发生时间
震级
断层距
(km)
剪切波速Vs30
(m/s)
1
ATK000
1149
Kocaeli
Turkey
1999/8/17
7.51
58
275
2
24402360
1761
Hector
Mine
1999/10/16
7.13
166
371
3
TTN015-N
1570
Chi-Chi
Taiwan
1999/9/20
7.62
83
232
4
ILA036-N
1328
Chi-Chi
Taiwan
1999/9/20
7.62
90
229
5
TTN045-N
1589
Chi-Chi
Taiwan
1999/9/20
7.62
61
503
6
CHY058-E
1215
Chi-Chi
Taiwan
1999/9/20
7.62
60
238
7
TTN048-N
1592
Chi-Chi
Taiwan
1999/9/20
7.62
80
460
8
YER270
900
Landers
1992/6/28
7.28
23.6
354
9
CHY078-E
2493
Chi-Chi
Taiwan-03
1999/9/20
6.2
99
161
10
TTN018-N
1572
Chi-Chi
Taiwan
1999/9/20
7.62
74
547
11
DHM180
1608
Duzce
Turkey
1999/11/12
7.14
178
425
12
KAU081-E
1393
Chi-Chi
Taiwan
1999/9/20
7.62
162
256
13
ADL250
740
Loma
Prieta
1989/10/18
6.93
20.3
489
14
TTN027-E
1579
Chi-Chi
Taiwan
1999/9/20
7.62
76
501
15
BUR000
1155
Kocaeli
Turkey
1999/8/17
7.51
60
275
16
HWA012-N
1263
Chi-Chi
Taiwan
1999/9/20
7.62
57
279
17
TAP060-E
1409
Chi-Chi
Taiwan
1999/9/20
7.62
100
201
18
TAP060-E
1439
Chi-Chi
Taiwan
1999/9/20
7.62
121
552
19
TCU110-N
1536
Chi-Chi
Taiwan
1999/9/20
7.62
11.6
213
20
TTN010-N
1566
Chi-Chi
Taiwan
1999/9/20
7.62
84
247C.21
设计特征周期Tg=0.5s(0.5s≤结构基本周期≤1.5s)
编号
记录名称
PGMD
编号
地震名称
发生时间
震级
断层距
(km)
剪切波速Vs30
(m/s)
1
TAP026-E
2319
Chi-Chi
Taiwan-02
1999/9/20
5.9
119
201
2
CHY058-N
2722
Chi-Chi
Taiwan-04
1999/9/20
6.2
68
238
3
ERZ-EW
821
Erzican
Turkey
1992/3/13
6.69
4.4
275
4
HWA028-N
2776
Chi-Chi
Taiwan-04
1999/9/20
6.2
92
2425
TCU032-N
2592
Chi-Chi
Taiwan-03
1999/9/20
6.2
75
454
6
TCU045-E
2367
Chi-Chi
Taiwan-02
1999/9/20
5.9
59
705
7
LAU005
914
Big
Bear-01
1992/6/28
6.46
117
376
8
CHY050-N
2474
Chi-Chi
Taiwan-03
1999/9/20
6.2
66
433
9
ILA041-N
3060
Chi-Chi
Taiwan-05
1999/9/22
6.2
118
197
10
BVC310
746
Loma
Prieta
1989/10/18
6.93
54
391
11
TCU053-E
1493
Chi-Chi
Taiwan
1999/9/20
7.62
6
455
12
H-BRA315
161
Imperial
Valley-06
1979/10/15
6.53
10.4
209
13
TCU034-E
2360
Chi-Chi
Taiwan-02
1999/9/20
5.9
71
394
14
CHY102-E
3318
Chi-Chi
Taiwan-06
1999/9/25
6.3
63
680
15
TAP094-N
3150
Chi-Chi
Taiwan-05
1999/9/22
6.2
145
263
16
CCN090
988
Northridge-01
1994/1/17
6.69
23.4
278
17
TCU042-E
1484
Chi-Chi
Taiwan
1999/9/20
7.62
26.3
424
18
TCU073-N
2624
Chi-Chi
Taiwan-03
1999/9/20
6.2
20.9
509
19
HWA011-N
2764
Chi-Chi
Taiwan-04
1999/9/20
6.2
90
242
20
MA2130
75
San
Fernando
1971/2/9
6.61
110
438
21
TAP041-E
3125
Chi-Chi
Taiwan-05
1999/9/22
6.2
148
229
22
TCU089-E
1521
Chi-Chi
Taiwan
1999/9/20
7.62
8.9
680C.22
设计特征周期Tg=0.5s(1.5s<结构基本周期≤3s)
编号
记录名称
PGMD
编号
地震名称
发生时间
震级
断层距
(km)
剪切波速Vs30
(m/s)
1
LGP000
779
Loma
Prieta
1989/10/18
6.93
3.9
478
2
TCU042-E
1484
Chi-Chi
Taiwan
1999/9/20
7.62
26.3
424
3
HWA002-W
3324
Chi-Chi
Taiwan-06
1999/9/25
6.3
52
419
4
A-IVW360
718
Superstition
Hills-01
1987/11/24
6.22
17.6
207
5
BVW220
744
Loma
Prieta
1989/10/18
6.93
51
331
6
ISD014
67
San
Fernando
1971/2/9
6.61
131
685
7
CHY015-W
2694
Chi-Chi
Taiwan-04
1999/9/20
6.2
50
229
8
TTN003-W
1559
Chi-Chi
Taiwan
1999/9/20
7.62
95
263
9
CHY065-E
2728
Chi-Chi
Taiwan-04
1999/9/20
6.2
86
344
10
H-NIL360
186
Imperial
Valley-06
1979/10/15
6.53
37
207
11
TAP075-W
1409
Chi-Chi
Taiwan
1999/9/20
7.62
100
201
12
TAP075-W
1445
Chi-Chi
Taiwan
1999/9/20
7.62
109
595
13
TAP086-E
1409
Chi-Chi
Taiwan
1999/9/20
7.62
100
201
14
TAP086-E
1452
Chi-Chi
Taiwan
1999/9/20
7.62
94
511
15
ARC090
1148
Kocaeli
Turkey
1999/8/17
7.51
13.5
523
16
CHY063-E
2727
Chi-Chi
Taiwan-04
1999/9/20
6.2
76
247
17
HWA038-N
1287
Chi-Chi
Taiwan
1999/9/20
7.62
43
643
18
B-PTS315
723
Superstition
Hills-02
1987/11/24
6.54
1
349
19
CHY080-N
2739
Chi-Chi
Taiwan-04
1999/9/20
6.2
12.5
680
20
TAP098-N
1409
Chi-Chi
Taiwan
1999/9/20
7.62
100
201
21
TAP098-N
1458
Chi-Chi
Taiwan
1999/9/20
7.62
108
468C.23
设计特征周期Tg=0.5s(3s<结构基本周期≤6s)
编号
记录名称
PGMD
编号
地震名称
发生时间
震级
断层距
(km)
剪切波速Vs30
(m/s)
1
ILA052-E
1340
Chi-Chi
Taiwan
1999/9/20
7.62
85
552
2
IST180
1164
Kocaeli
Turkey
1999/8/17
7.51
52
425
3
nWVC270
803
Loma
Prieta
1989/10/18
6.93
9.3
371
4
CHY042-N
1206
Chi-Chi
Taiwan
1999/9/20
7.62
28.2
680
5
MCD090
1170
Kocaeli
Turkey
1999/8/17
7.51
53
425
6
13123090
1822
Hector
Mine
1999/10/16
7.13
124
371
7
KAU066-N
1386
Chi-Chi
Taiwan
1999/9/20
7.62
100
201
8
CHY090-N
2501
Chi-Chi
Taiwan-03
1999/9/20
6.2
80
201
9
BUR090
1603
Duzce
Turkey
1999/11/12
7.14
166
275
10
TCU040-N
2851
Chi-Chi
Taiwan-04
1999/9/20
6.2
88
362
11
DZC270
1605
Duzce
Turkey
1999/11/12
7.14
6.6
276
12
TCU067-N
1504
Chi-Chi
Taiwan
1999/9/20
7.62
0.6
434
13
PMN000
885
Landers
1992/6/28
7.28
118
230
14
NEE180
1043
Northridge-01
1994/1/17
6.69
52
309
15
H-E03230
178
Imperial
Valley-06
1979/10/15
6.53
12.9
163
16
HWA007-E
2762
Chi-Chi
Taiwan-04
1999/9/20
6.2
92
256
17
TCU103-N
1530
Chi-Chi
Taiwan
1999/9/20
7.62
6.1
494
18
TCU036-N
2848
Chi-Chi
Taiwan-04
1999/9/20
6.2
87
495
19
ILA015-W
1319
Chi-Chi
Taiwan
1999/9/20
7.62
85
552C.24
设计特征周期Tg=0.5s(6s<结构基本周期≤10s)
编号
记录名称
PGMD
编号
地震名称
发生时间
震级
断层距
(km)
剪切波速Vs30
(m/s)
1
ATK000
1149
Kocaeli
Turkey
1999/8/17
7.51
58
275
2
TTN045-N
1589
Chi-Chi
Taiwan
1999/9/20
7.62
61
503
3
CHY078-E
2493
Chi-Chi
Taiwan-03
1999/9/20
6.2
99
161
4
24402360
1761
Hector
Mine
1999/10/16
7.13
166
371
5
BUR000
1155
Kocaeli
Turkey
1999/8/17
7.51
60
275
6
KAU081-E
1393
Chi-Chi
Taiwan
1999/9/20
7.62
162
256
7
TTN015-N
1570
Chi-Chi
Taiwan
1999/9/20
7.62
83
232
8
ADL250
740
Loma
Prieta
1989/10/18
6.93
20.3
489
9
TCU110-N
1536
Chi-Chi
Taiwan
1999/9/20
7.62
11.6
213
10
TTN048-N
1592
Chi-Chi
Taiwan
1999/9/20
7.62
80
460
11
YER270
900
Landers
1992/6/28
7.28
23.6
354
12
ILA036-N
1328
Chi-Chi
Taiwan
1999/9/20
7.62
90
229
13
YER360
900
Landers
1992/6/28
7.28
23.6
354
14
24088360
1818
Hector
Mine
1999/10/16
7.13
186
508
15
DHM180
1608
Duzce
Turkey
1999/11/12
7.14
178
425
16
CHY058-E
1215
Chi-Chi
Taiwan
1999/9/20
7.62
60
238
17
TTN027-E
1579
Chi-Chi
Taiwan
1999/9/20
7.62
76
501
18
TTN018-N
1572
Chi-Chi
Taiwan
1999/9/20
7.62
74
54719
TTN010-N
1566
Chi-Chi
Taiwan
1999/9/20
7.62
84
247C.25
设计特征周期Tg=0.6s(0.6s≤结构基本周期≤1.5s)
编号
记录名称
PGMD
编号
地震名称
发生时间
震级
断层距
(km)
剪切波速Vs30
(m/s)
1
TTN018-N
3527
Chi-Chi
Taiwan-06
1999/9/25
6.3
103
547
2
184327
1634
Manjil
Iran
1990/6/20
7.37
76
275
3
TAZ000
1119
Kobe
Japan
1995/1/16
6.9
0.3
312
4
TCU007-N
3441
Chi-Chi
Taiwan-06
1999/9/25
6.3
116
474
5
LAN360
1025
Northridge-01
1994/1/17
6.69
52
271
6
H-BRA315
161
Imperial
Valley-06
1979/10/15
6.53
10.4
209
7
TCU026-E
2843
Chi-Chi
Taiwan-04
1999/9/20
6.2
127
488
8
CHY090-N
2983
Chi-Chi
Taiwan-05
1999/9/22
6.2
102
201
9
CHY058-N
2962
Chi-Chi
Taiwan-05
1999/9/22
6.2
100
238
10
LDM334
1013
Northridge-01
1994/1/17
6.69
5.9
629
11
CHY025-N
2700
Chi-Chi
Taiwan-04
1999/9/20
6.2
29.2
278
12
TCU098-E
2402
Chi-Chi
Taiwan-02
1999/9/20
5.9
82
230
13
14787360
1798
Hector
Mine
1999/10/16
7.13
190
270
14
KAU047-N
1375
Chi-Chi
Taiwan
1999/9/20
7.62
55
564
15
TCU042-N
1484
Chi-Chi
Taiwan
1999/9/20
7.62
26.3
424
16
CHY081-N
2196
Chi-Chi
Taiwan-02
1999/9/20
5.9
84
575
17
H-E03140
178
Imperial
Valley-06
1979/10/15
6.53
12.9
163
18
H-CAL315
163
Imperial
Valley-06
1979/10/15
6.53
24.6
206
19
TCU122-E
2655
Chi-Chi
Taiwan-03
1999/9/20
6.2
19.3
475
20
TAP090-N
2343
Chi-Chi
Taiwan-02
1999/9/20
5.9
127
324
21
SFS270
792
Loma
Prieta
1989/10/18
6.93
68
339
22
TCU116-N
2888
Chi-Chi
Taiwan-04
1999/9/20
6.2
28.8
493C.26
设计特征周期Tg=0.6s(1.5s<结构基本周期≤3s)
编号
记录名称
PGMD
编号
地震名称
发生时间
震级
断层距
(km)
剪切波速Vs30
(m/s)
1
MCF090
880
Landers
1992/6/28
7.28
27
345
2
TAP075-W
1409
Chi-Chi
Taiwan
1999/9/20
7.62
100
201
3
TAP075-W
1445
Chi-Chi
Taiwan
1999/9/20
7.62
109
595
4
TCF090
937
Big
Bear-01
1992/6/28
6.46
76
371
5
ILA015-N
1319
Chi-Chi
Taiwan
1999/9/20
7.62
85
552
6
TCU046-E
1486
Chi-Chi
Taiwan
1999/9/20
7.62
16.7
466
7
MA1220
74
San
Fernando
1971/2/9
6.61
194
271
8
LGP000
779
Loma
Prieta
1989/10/18
6.93
3.9
478
9
186008
1639
Manjil
Iran
1990/6/20
7.37
172
275
10
SLC270
787
Loma
Prieta
1989/10/18
6.93
31
425
11
TAP032-E
1409
Chi-Chi
Taiwan
1999/9/20
7.62
100
201
12
TAP032-E
1425
Chi-Chi
Taiwan
1999/9/20
7.62
95
41813
IZT090
1165
Kocaeli
Turkey
1999/8/17
7.51
7.2
811
14
ILA003-W
2265
Chi-Chi
Taiwan-02
1999/9/20
5.9
113
264
15
TCU084-N
2632
Chi-Chi
Taiwan-03
1999/9/20
6.2
9.3
680
16
CHY027-E
3267
Chi-Chi
Taiwan-06
1999/9/25
6.3
67
210
17
TCU032-N
2592
Chi-Chi
Taiwan-03
1999/9/20
6.2
75
454
18
TCU042-E
2600
Chi-Chi
Taiwan-03
1999/9/20
6.2
79
424
19
HWA028-E
2776
Chi-Chi
Taiwan-04
1999/9/20
6.2
92
242
20
H-E12230
175
Imperial
Valley-06
1979/10/15
6.53
17.9
197
21
CHY046-N
1208
Chi-Chi
Taiwan
1999/9/20
7.62
24.1
442
22
CHY004-N
1181
Chi-Chi
Taiwan
1999/9/20
7.62
47
271C.27
设计特征周期Tg=0.6s(3s<结构基本周期≤6s)
编号
记录名称
PGMD
编号
地震名称
发生时间
震级
断层距
(km)
剪切波速Vs30
(m/s)
1
BUR090
1603
Duzce
Turkey
1999/11/12
7.14
166
275
2
CHY090-N
2501
Chi-Chi
Taiwan-03
1999/9/20
6.2
80
201
3
YER360
900
Landers
1992/6/28
7.28
23.6
354
4
IST180
1164
Kocaeli
Turkey
1999/8/17
7.51
52
425
5
WVC270
803
Loma
Prieta
1989/10/18
6.93
9.3
371
6
ILA015-W
1319
Chi-Chi
Taiwan
1999/9/20
7.62
85
552
7
21081360
1762
Hector
Mine
1999/10/16
7.13
43
271
8
ILA024-W
1322
Chi-Chi
Taiwan
1999/9/20
7.62
68
558
9
ILA052-E
1340
Chi-Chi
Taiwan
1999/9/20
7.62
85
552
10
CHY042-N
1206
Chi-Chi
Taiwan
1999/9/20
7.62
28.2
680
11
TCU067-N
1504
Chi-Chi
Taiwan
1999/9/20
7.62
0.6
434
12
NEE180
1043
Northridge-01
1994/1/17
6.69
52
309
13
TCU033-N
1478
Chi-Chi
Taiwan
1999/9/20
7.62
41
423
14
HWA007-E
2762
Chi-Chi
Taiwan-04
1999/9/20
6.2
92
256
15
13122360
1780
Hector
Mine
1999/10/16
7.13
149
309
16
DZC270
1605
Duzce
Turkey
1999/11/12
7.14
6.6
276
17
11625090
1810
Hector
Mine
1999/10/16
7.13
92
345
18
CHY047-N
2473
Chi-Chi
Taiwan-03
1999/9/20
6.2
46
292
19
TCU051-E
1491
Chi-Chi
Taiwan
1999/9/20
7.62
7.7
468
20
TCU040-N
2851
Chi-Chi
Taiwan-04
1999/9/20
6.2
88
362C.28
设计特征周期Tg=0.6s(6s<结构基本周期≤10s)
编号
记录名称
PGMD
编号
地震名称
发生时间
震级
断层距
(km)
剪切波速Vs30
(m/s)
1
TTN045-N
1589
Chi-Chi
Taiwan
1999/9/20
7.62
61
503
2
YER270
900
Landers
1992/6/28
7.28
23.6
354
3
ADL250
740
Loma
Prieta
1989/10/18
6.93
20.3
489
4
ATK000
1149
Kocaeli
Turkey
1999/8/17
7.51
58
275
5
TTN048-N
1592
Chi-Chi
Taiwan
1999/9/20
7.62
80
4606
24402360
1761
Hector
Mine
1999/10/16
7.13
166
371
7
TCU110-N
1536
Chi-Chi
Taiwan
1999/9/20
7.62
11.6
213
8
CHY078-E
2493
Chi-Chi
Taiwan-03
1999/9/20
6.2
99
161
9
TTN015-N
1570
Chi-Chi
Taiwan
1999/9/20
7.62
83
232
10
YER360
900
Landers
1992/6/28
7.28
23.6
354
11
TCU075-E
1510
Chi-Chi
Taiwan
1999/9/20
7.62
0.9
573
12
BUR000
1155
Kocaeli
Turkey
1999/8/17
7.51
60
275
13
KAU081-E
1393
Chi-Chi
Taiwan
1999/9/20
7.62
162
256
14
CHY058-E
1215
Chi-Chi
Taiwan
1999/9/20
7.62
60
238
15
HWA024-N
1273
Chi-Chi
Taiwan
1999/9/20
7.62
43
630
16
TAP097-W
1409
Chi-Chi
Taiwan
1999/9/20
7.62
100
201
17
TAP097-W
1457
Chi-Chi
Taiwan
1999/9/20
7.62
99
201
18
CHY107-N
2510
Chi-Chi
Taiwan-03
1999/9/20
6.2
73
176
19
TCU042-N
1484
Chi-Chi
Taiwan
1999/9/20
7.62
26.3
424
20
ILA036-N
1328
Chi-Chi
Taiwan
1999/9/20
7.62
90
229
21
24088360
1818
Hector
Mine
1999/10/16
7.13
186
508
22
ILA015-N
1319
Chi-Chi
Taiwan
1999/9/20
7.62
85
552C.29
设计特征周期Tg=0.7s(0.7s≤结构基本周期≤1.5s)
编号
记录名称
PGMD
编号
地震名称
发生时间
震级
断层距
(km)
剪切波速Vs30
(m/s)
1
KAU077-E
3107
Chi-Chi
Taiwan-05
1999/9/22
6.2
117
680
2
24612360
1800
Hector
Mine
1999/10/16
7.13
187
270
3
TAP069-E
3136
Chi-Chi
Taiwan-05
1999/9/22
6.2
155
553
4
TCU014-E
2355
Chi-Chi
Taiwan-02
1999/9/20
5.9
116
481
5
CMR180
958
Northridge-01
1994/1/17
6.69
40
235
6
CHY008-N
1183
Chi-Chi
Taiwan
1999/9/20
7.62
40
211
7
MA1220
74
San
Fernando
1971/2/9
6.61
194
271
8
187178
1638
Manjil
Iran
1990/6/20
7.37
175
275
9
TCU026-E
2843
Chi-Chi
Taiwan-04
1999/9/20
6.2
127
488
10
HWA017-N
1268
Chi-Chi
Taiwan
1999/9/20
7.62
51
446
11
TCU049-N
3456
Chi-Chi
Taiwan-06
1999/9/25
6.3
32
487
12
CHY054-E
2958
Chi-Chi
Taiwan-05
1999/9/22
6.2
92
172
13
CHY096-W
2986
Chi-Chi
Taiwan-05
1999/9/22
6.2
120
292
14
NBI360
918
Big
Bear-01
1992/6/28
6.46
106
405
15
TTN042-N
3542
Chi-Chi
Taiwan-06
1999/9/25
6.3
86
845
16
NGI180
569
San
Salvador
1986/10/10
5.8
7
350
17
TAP017-E
2315
Chi-Chi
Taiwan-02
1999/9/20
5.9
121
201
18
TCU042-N
1484
Chi-Chi
Taiwan
1999/9/20
7.62
26.3
424
19
TAP087-N
3146
Chi-Chi
Taiwan-05
1999/9/22
6.2
139
443C.30
设计特征周期Tg=0.7s(1.5s<结构基本周期≤3s)
编号
记录名称
PGMD
编号
地震名称
发生时间
震级
断层距
(km)
剪切波速Vs30
(m/s)
1
IZT090
1165
Kocaeli
Turkey
1999/8/17
7.51
7.2
811
2
187178
1638
Manjil
Iran
1990/6/20
7.37
175
275
3
TAP032-E
1409
Chi-Chi
Taiwan
1999/9/20
7.62
100
201
4
TAP032-E
1425
Chi-Chi
Taiwan
1999/9/20
7.62
95
418
5
ILA002-W
1308
Chi-Chi
Taiwan
1999/9/20
7.62
98
229
6
CHY023-W
1192
Chi-Chi
Taiwan
1999/9/20
7.62
81
280
7
KAU018-N
2812
Chi-Chi
Taiwan-04
1999/9/20
6.2
80
432
8
KAU055-E
2822
Chi-Chi
Taiwan-04
1999/9/20
6.2
117
229
9
TCU055-E
1495
Chi-Chi
Taiwan
1999/9/20
7.62
6.4
448
10
TCU145-W
3513
Chi-Chi
Taiwan-06
1999/9/25
6.3
60
201
11
TAP042-N
1409
Chi-Chi
Taiwan
1999/9/20
7.62
100
201
12
TAP042-N
1430
Chi-Chi
Taiwan
1999/9/20
7.62
106
229
13
SLC270
787
Loma
Prieta
1989/10/18
6.93
31
425
14
11628090
1823
Hector
Mine
1999/10/16
7.13
123
325
15
TCU098-N
2875
Chi-Chi
Taiwan-04
1999/9/20
6.2
120
230
16
CHY027-E
3267
Chi-Chi
Taiwan-06
1999/9/25
6.3
67
210
17
H-EMO000
171
Imperial
Valley-06
1979/10/15
6.53
0.1
186
18
TCU067-E
2867
Chi-Chi
Taiwan-04
1999/9/20
6.2
47
434
19
H-E12230
175
Imperial
Valley-06
1979/10/15
6.53
17.9
197C.31
设计特征周期Tg=0.7s(3s<结构基本周期≤6s)
编号
记录名称
PGMD
编号
地震名称
发生时间
震级
断层距
(km)
剪切波速Vs30
(m/s)
1
ILA024-W
1322
Chi-Chi
Taiwan
1999/9/20
7.62
68
558
2
BUR090
1603
Duzce
Turkey
1999/11/12
7.14
166
275
3
11625090
1810
Hector
Mine
1999/10/16
7.13
92
345
4
YER360
900
Landers
1992/6/28
7.28
23.6
354
5
13122360
1780
Hector
Mine
1999/10/16
7.13
149
309
6
K217090
2077
Nenana
Mountain
Alaska
2002/10/23
6.7
243
275
7
ILA015-W
1319
Chi-Chi
Taiwan
1999/9/20
7.62
85
552
8
TAP060-N
1409
Chi-Chi
Taiwan
1999/9/20
7.62
100
201
9
TAP060-N
1439
Chi-Chi
Taiwan
1999/9/20
7.62
121
552
10
CHY039-E
1204
Chi-Chi
Taiwan
1999/9/20
7.62
32
201
11
TAP028-E
1409
Chi-Chi
Taiwan
1999/9/20
7.62
100
201
12
TAP028-E
1424
Chi-Chi
Taiwan
1999/9/20
7.62
97
231
13
WVC270
803
Loma
Prieta
1989/10/18
6.93
9.3
371
14
ILA015-N
1319
Chi-Chi
Taiwan
1999/9/20
7.62
85
552
15
KAU037-E
1367
Chi-Chi
Taiwan
1999/9/20
7.62
136
283
16
CHY090-N
2501
Chi-Chi
Taiwan-03
1999/9/20
6.2
80
201
17
13123360
1822
Hector
Mine
1999/10/16
7.13
124
371
18
HWA024-N
1273
Chi-Chi
Taiwan
1999/9/20
7.62
43
63019
CHY055-N
2477
Chi-Chi
Taiwan-03
1999/9/20
6.2
76
226C.32
设计特征周期Tg=0.7s(6s<结构基本周期≤10s)
编号
记录名称
PGMD
编号
地震名称
发生时间
震级
断层距
(km)
剪切波速Vs30
(m/s)
1
K217090
2077
Nenana
Mountain
Alaska
2002/10/23
6.7
243
275
2
K202090
2062
Nenana
Mountain
Alaska
2002/10/23
6.7
265
366
3
K218090
2078
Nenana
Mountain
Alaska
2002/10/23
6.7
216
275
4
TAP043-E
1409
Chi-Chi
Taiwan
1999/9/20
7.62
100
201
5
TAP043-E
1431
Chi-Chi
Taiwan
1999/9/20
7.62
91
240
6
K214090
2074
Nenana
Mountain
Alaska
2002/10/23
6.7
276
468
7
TAP051-N
1409
Chi-Chi
Taiwan
1999/9/20
7.62
100
201
8
TAP051-N
1435
Chi-Chi
Taiwan
1999/9/20
7.62
103
403
9
11625090
1810
Hector
Mine
1999/10/16
7.13
92
345
10
KAU046-E
1374
Chi-Chi
Taiwan
1999/9/20
7.62
163
204
11
TTN048-W
1592
Chi-Chi
Taiwan
1999/9/20
7.62
80
460
12
TTN028-N
1580
Chi-Chi
Taiwan
1999/9/20
7.62
78
507
13
TCU116-E
1541
Chi-Chi
Taiwan
1999/9/20
7.62
12.4
493
14
ps07309
2091
Nenana
Mountain
Alaska
2002/10/23
6.7
199
660
15
1731090
2060
Nenana
Mountain
Alaska
2002/10/23
6.7
273
279
16
K221090
2081
Nenana
Mountain
Alaska
2002/10/23
6.7
275
279
17
KAU047-E
1375
Chi-Chi
Taiwan
1999/9/20
7.62
55
564
18
K213090
2073
Nenana
Mountain
Alaska
2002/10/23
6.7
278
354
19
TCU014-N
1470
Chi-Chi
Taiwan
1999/9/20
7.62
93
481
20
13123090
1822
Hector
Mine
1999/10/16
7.13
124
371
21
1397090
2083
Nenana
Mountain
Alaska
2002/10/23
6.7
275
275
22
ILA049-E
1337
Chi-Chi
Taiwan
1999/9/20
7.62
88
201C.33
设计特征周期Tg=0.8s(0.8s≤结构基本周期≤1.5s)
编号
记录名称
PGMD
编号
地震名称
发生时间
震级
断层距
(km)
剪切波速Vs30
(m/s)
1
CHY028-N
2461
Chi-Chi
Taiwan-03
1999/9/20
6.2
24.4
543
2
CHY034-W
2465
Chi-Chi
Taiwan-03
1999/9/20
6.2
37
379
3
TAP051-E
2330
Chi-Chi
Taiwan-02
1999/9/20
5.9
126
403
4
HWA013-N
2765
Chi-Chi
Taiwan-04
1999/9/20
6.2
89
231
5
TAP069-E
3136
Chi-Chi
Taiwan-05
1999/9/22
6.2
155
553
6
WDS090
812
Loma
Prieta
1989/10/18
6.93
34
454
7
CHY107-W
1247
Chi-Chi
Taiwan
1999/9/20
7.62
51
176
8
HWA014-N
2766
Chi-Chi
Taiwan-04
1999/9/20
6.2
90
229
9
TTN042-N
3542
Chi-Chi
Taiwan-06
1999/9/25
6.3
86
845
10
TCU070-E
2869
Chi-Chi
Taiwan-04
1999/9/20
6.2
63
401
11
FOR000
827
Cape
Mendocino
1992/4/25
7.01
20
457
12
TTN012-N
3233
Chi-Chi
Taiwan-05
1999/9/22
6.2
109
24913
TAP094-N
3433
Chi-Chi
Taiwan-06
1999/9/25
6.3
135
263
14
TCU040-N
2851
Chi-Chi
Taiwan-04
1999/9/20
6.2
88
362
15
TCU060-N
2864
Chi-Chi
Taiwan-04
1999/9/20
6.2
63
496
16
TCU051-E
3458
Chi-Chi
Taiwan-06
1999/9/25
6.3
34
468
17
A-SRM340
215
Livermore-01
1980/1/24
5.8
18.1
271
18
1744090
2106
Denali
Alaska
2002/11/3
7.9
273
360
19
TCU014-E
2355
Chi-Chi
Taiwan-02
1999/9/20
5.9
116
481
20
TCU040-E
2851
Chi-Chi
Taiwan-04
1999/9/20
6.2
88
362
21
H-Z07000
345
Coalinga-01
1983/5/2
6.36
31
371C.34
设计特征周期Tg=0.8s(1.5s<结构基本周期≤3s)
编号
记录名称
PGMD
编号
地震名称
发生时间
震级
断层距
(km)
剪切波速Vs30
(m/s)
1
PTS315
316
Westmorland
1981/4/26
5.9
16.7
349
2
TAP050-N
3427
Chi-Chi
Taiwan-06
1999/9/25
6.3
134
418
3
H-EMO000
171
Imperial
Valley-06
1979/10/15
6.53
0.1
186
4
EUR090
826
Cape
Mendocino
1992/4/25
7.01
42
339
5
TCU033-E
1478
Chi-Chi
Taiwan
1999/9/20
7.62
41
423
6
CHY044-N
2713
Chi-Chi
Taiwan-04
1999/9/20
6.2
70
194
7
CHY076-N
1228
Chi-Chi
Taiwan
1999/9/20
7.62
42
170
8
TTN033-N
3247
Chi-Chi
Taiwan-05
1999/9/22
6.2
68
229
9
TCU050-E
1490
Chi-Chi
Taiwan
1999/9/20
7.62
9.5
471
10
ILA015-W
1319
Chi-Chi
Taiwan
1999/9/20
7.62
85
552
11
CHY102-E
2508
Chi-Chi
Taiwan-03
1999/9/20
6.2
60
680
12
HWA014-N
2766
Chi-Chi
Taiwan-04
1999/9/20
6.2
90
229
13
TCU040-E
2851
Chi-Chi
Taiwan-04
1999/9/20
6.2
88
362
14
CHY039-N
3277
Chi-Chi
Taiwan-06
1999/9/25
6.3
62
201
15
KAU018-N
2812
Chi-Chi
Taiwan-04
1999/9/20
6.2
80
432
16
TCU068-E
2620
Chi-Chi
Taiwan-03
1999/9/20
6.2
48
487
17
H-E03140
178
Imperial
Valley-06
1979/10/15
6.53
12.9
163
18
CHY078-E
2976
Chi-Chi
Taiwan-05
1999/9/22
6.2
116
161
19
TAP081-W
1409
Chi-Chi
Taiwan
1999/9/20
7.62
100
201
20
TAP081-W
1449
Chi-Chi
Taiwan
1999/9/20
7.62
124
552
21
TCU049-E
2605
Chi-Chi
Taiwan-03
1999/9/20
6.2
38
487C.35
设计特征周期Tg=0.8s(3s<结构基本周期≤6s)
编号
记录名称
PGMD
编号
地震名称
发生时间
震级
断层距
(km)
剪切波速Vs30
(m/s)
1
11625090
1810
Hector
Mine
1999/10/16
7.13
92
345
2
ILA024-W
1322
Chi-Chi
Taiwan
1999/9/20
7.62
68
558
3
13122360
1780
Hector
Mine
1999/10/16
7.13
149
309
4
NEE090
1043
Northridge-01
1994/1/17
6.69
52
309
5
TAP028-E
1409
Chi-Chi
Taiwan
1999/9/20
7.62
100
2016
TAP028-E
1424
Chi-Chi
Taiwan
1999/9/20
7.62
97
231
7
CHY039-E
1204
Chi-Chi
Taiwan
1999/9/20
7.62
32
201
8
CHY055-N
2477
Chi-Chi
Taiwan-03
1999/9/20
6.2
76
226
9
TTN051-E
1594
Chi-Chi
Taiwan
1999/9/20
7.62
37
680
10
K217090
2077
Nenana
Mountain
Alaska
2002/10/23
6.7
243
275
11
BUR090
1603
Duzce
Turkey
1999/11/12
7.14
166
275
12
ps07039
2091
Nenana
Mountain
Alaska
2002/10/23
6.7
199
660
13
HWA038-E
1287
Chi-Chi
Taiwan
1999/9/20
7.62
43
643
14
ILA015-N
1319
Chi-Chi
Taiwan
1999/9/20
7.62
85
552
15
TCU049-N
1489
Chi-Chi
Taiwan
1999/9/20
7.62
3.8
487
16
TCU054-N
1494
Chi-Chi
Taiwan
1999/9/20
7.62
5.3
461
17
TAP041-E
1409
Chi-Chi
Taiwan
1999/9/20
7.62
100
201
18
TAP041-E
1429
Chi-Chi
Taiwan
1999/9/20
7.62
111
229
19
KAU037-E
1367
Chi-Chi
Taiwan
1999/9/20
7.62
136
283C.36
设计特征周期Tg=0.8s(6s<结构基本周期≤10s)
编号
记录名称
PGMD
编号
地震名称
发生时间
震级
断层距
(km)
剪切波速Vs30
(m/s)
1
K213090
2073
Nenana
Mountain
Alaska
2002/10/23
6.7
278
354
2
TAP043-E
1409
Chi-Chi
Taiwan
1999/9/20
7.62
100
201
3
TAP043-E
1431
Chi-Chi
Taiwan
1999/9/20
7.62
91
240
4
ILA008-W
1314
Chi-Chi
Taiwan
1999/9/20
7.62
85
230
5
K202090
2062
Nenana
Mountain
Alaska
2002/10/23
6.7
265
366
6
K222090
2082
Nenana
Mountain
Alaska
2002/10/23
6.7
280
468
7
TCU051-E
1491
Chi-Chi
Taiwan
1999/9/20
7.62
7.7
468
8
TAP051-N
1409
Chi-Chi
Taiwan
1999/9/20
7.62
100
201
9
TAP051-N
1435
Chi-Chi
Taiwan
1999/9/20
7.62
103
403
10
13123090
1822
Hector
Mine
1999/10/16
7.13
124
371
11
K217090
2077
Nenana
Mountain
Alaska
2002/10/23
6.7
243
275
12
TCU042-E
1484
Chi-Chi
Taiwan
1999/9/20
7.62
26.3
424
13
TTN051-E
1594
Chi-Chi
Taiwan
1999/9/20
7.62
37
680
14
TCU034-E
1479
Chi-Chi
Taiwan
1999/9/20
7.62
36
394
15
TCU014-N
1470
Chi-Chi
Taiwan
1999/9/20
7.62
93
481
16
13122360
1780
Hector
Mine
1999/10/16
7.13
149
309
17
TTN036-N
1584
Chi-Chi
Taiwan
1999/9/20
7.62
80
421
18
K219090
2079
Nenana
Mountain
Alaska
2002/10/23
6.7
272
191
19
TCU034-N
1479
Chi-Chi
Taiwan
1999/9/20
7.62
36
394
20
CHY061-E
1218
Chi-Chi
Taiwan
1999/9/20
7.62
59
495
21
12630090
1833
Hector
Mine
1999/10/16
7.13
73
345
22
ILA049-N
1337
Chi-Chi
Taiwan
1999/9/20
7.62
88
201C.37
设计特征周期Tg=0.95s(0.95s≤结构基本周期≤1.5s)
编号
记录名称
PGMD
编号
地震名称
发生时间
震级
断层距
(km)
剪切波速Vs30
(m/s)
1
CHY100-W
3316
Chi-Chi
Taiwan-06
1999/9/25
6.3
81
230
2
TCU084-E
1517
Chi-Chi
Taiwan
1999/9/20
7.62
11.2
680
3
WVC000
803
Loma
Prieta
1989/10/18
6.93
9.3
371
4
TAP047-E
3426
Chi-Chi
Taiwan-06
1999/9/25
6.3
112
400
5
1744090
2106
Denali
Alaska
2002/11/3
7.9
273
360
6
K206090
2101
Denali
Alaska
2002/11/3
7.9
268
491
7
TCU147-N
1555
Chi-Chi
Taiwan
1999/9/20
7.62
71
538
8
CHY070-E
2972
Chi-Chi
Taiwan-05
1999/9/22
6.2
122
283
9
CHY054-N
3285
Chi-Chi
Taiwan-06
1999/9/25
6.3
78
172
10
TAP090-N
1409
Chi-Chi
Taiwan
1999/9/20
7.62
100
201
11
TAP090-N
1454
Chi-Chi
Taiwan
1999/9/20
7.62
106
324
12
A-BAG270
285
Irpinia
Italy-01
1980/11/23
6.9
8.2
1000
13
MEN270
760
Loma
Prieta
1989/10/18
6.93
46
126
14
CHY107-N
3319
Chi-Chi
Taiwan-06
1999/9/25
6.3
80
176
15
TAP077-W
3139
Chi-Chi
Taiwan-05
1999/9/22
6.2
152
1023
16
TCU057-E
2862
Chi-Chi
Taiwan-04
1999/9/20
6.2
59
479
17
TCU064-N
2866
Chi-Chi
Taiwan-04
1999/9/20
6.2
77
358
18
KAU085-W
2836
Chi-Chi
Taiwan-04
1999/9/20
6.2
89
261
19
CHY054-N
1212
Chi-Chi
Taiwan
1999/9/20
7.62
48
172
20
CHY075-N
2735
Chi-Chi
Taiwan-04
1999/9/20
6.2
125
552
21
TCU113-E
2886
Chi-Chi
Taiwan-04
1999/9/20
6.2
47
230
22
TCU040-N
2599
Chi-Chi
Taiwan-03
1999/9/20
6.2
69
362
23
DZC270
1158
Kocaeli
Turkey
1999/8/17
7.51
15.4
276C.38
设计特征周期Tg=0.95s(1.5s<结构基本周期≤3s)
编号
记录名称
PGMD
编号
地震名称
发生时间
震级
断层距
(km)
剪切波速Vs30
(m/s)
1
K202090
2062
Nenana
Mountain
Alaska
2002/10/23
6.7
265
366
2
1737360
2103
Denali
Alaska
2002/11/3
7.9
267
275
3
TAP005-E
1409
Chi-Chi
Taiwan
1999/9/20
7.62
100
201
4
TAP005-E
1411
Chi-Chi
Taiwan
1999/9/20
7.62
107
201
5
TCU036-N
3448
Chi-Chi
Taiwan-06
1999/9/25
6.3
55
495
6
TTN002-W
1558
Chi-Chi
Taiwan
1999/9/20
7.62
69
427
7
CHY102-E
2508
Chi-Chi
Taiwan-03
1999/9/20
6.2
60
680
8
11625090
1810
Hector
Mine
1999/10/16
7.13
92
345
9
CHY059-E
2723
Chi-Chi
Taiwan-04
1999/9/20
6.2
86
191
10
HWA029-N
1278
Chi-Chi
Taiwan
1999/9/20
7.62
54
614
11
TTN001-W
3515
Chi-Chi
Taiwan-06
1999/9/25
6.3
63
424
12
HWA023-N
1272
Chi-Chi
Taiwan
1999/9/20
7.62
51
552
13
TCU039-E
3450
Chi-Chi
Taiwan-06
1999/9/25
6.3
57
541
14
PTS225
316
Westmorland
1981/4/26
5.9
16.7
34915
HWA013-N
2520
Chi-Chi
Taiwan-03
1999/9/20
6.2
73
231
16
TCU100-N
2639
Chi-Chi
Taiwan-03
1999/9/20
6.2
42
479
17
KAU012-N
3397
Chi-Chi
Taiwan-06
1999/9/25
6.3
111
422
18
TAP020-W
1409
Chi-Chi
Taiwan
1999/9/20
7.62
100
201
19
CHY047-W
2473
Chi-Chi
Taiwan-03
1999/9/20
6.2
46
292
20
CHY067-W
3296
Chi-Chi
Taiwan-06
1999/9/25
6.3
111
228
21
TCU050-E
1490
Chi-Chi
Taiwan
1999/9/20
7.62
9.5
471
22
ILA003-N
3366
Chi-Chi
Taiwan-06
1999/9/25
6.3
116
264
23
TCU040-E
2851
Chi-Chi
Taiwan-04
1999/9/20
6.2
88
362C.39
设计特征周期Tg=0.95s(3s<结构基本周期≤6s)
编号
记录名称
PGMD
编号
地震名称
发生时间
震级
断层距
(km)
剪切波速Vs30
(m/s)
1
HWA038-E
1287
Chi-Chi
Taiwan
1999/9/20
7.62
43
643
2
TTN002-N
1558
Chi-Chi
Taiwan
1999/9/20
7.62
69
427
3
CHY101-N
2507
Chi-Chi
Taiwan-03
1999/9/20
6.2
25.3
259
4
TCU049-N
1489
Chi-Chi
Taiwan
1999/9/20
7.62
3.8
487
5
NEE090
1043
Northridge-01
1994/1/17
6.69
52
309
6
TTN051-E
1594
Chi-Chi
Taiwan
1999/9/20
7.62
37
680
7
TCU054-N
1494
Chi-Chi
Taiwan
1999/9/20
7.62
5.3
461
8
ILA056-W
3386
Chi-Chi
Taiwan-06
1999/9/25
6.3
114
224
9
CHY029-E
2704
Chi-Chi
Taiwan-04
1999/9/20
6.2
25.8
545
10
TAP024-W
1409
Chi-Chi
Taiwan
1999/9/20
7.62
100
201
11
ILA001-W
1307
Chi-Chi
Taiwan
1999/9/20
7.62
103
418
12
CHY055-N
2477
Chi-Chi
Taiwan-03
1999/9/20
6.2
76
226
13
ps07039
2091
Nenana
Mountain
Alaska
2002/10/23
6.7
199
660
14
24087090
1765
Hector
Mine
1999/10/16
7.13
194
298
15
TCU082-E
1515
Chi-Chi
Taiwan
1999/9/20
7.62
5.2
473
16
CHY032-N
1199
Chi-Chi
Taiwan
1999/9/20
7.62
35
193
17
KAU030-E
1363
Chi-Chi
Taiwan
1999/9/20
7.62
102
201
18
TAP079-W
1409
Chi-Chi
Taiwan
1999/9/20
7.62
100
201
19
TAP079-W
1448
Chi-Chi
Taiwan
1999/9/20
7.62
119
552
20
TAP078-N
1409
Chi-Chi
Taiwan
1999/9/20
7.62
100
201
21
TAP078-N
1447
Chi-Chi
Taiwan
1999/9/20
7.62
120
552C.40
设计特征周期Tg=0.95s(6s<结构基本周期<10s)
编号
记录名称
PGMD
编号
地震名称
发生时间
震级
断层距
(km)
剪切波速Vs30
(m/s)
1
K210090
2070
Nenana
Mountain
Alaska
2002/10/23
6.7
277
269
2
TCU051-E
1491
Chi-Chi
Taiwan
1999/9/20
7.62
7.7
468
3
K219090
2079
Nenana
Mountain
Alaska
2002/10/23
6.7
272
191
4
TCU042-E
1484
Chi-Chi
Taiwan
1999/9/20
7.62
26.3
424
5
ILA008-W
1314
Chi-Chi
Taiwan
1999/9/20
7.62
85
2306
TCU034-N
1479
Chi-Chi
Taiwan
1999/9/20
7.62
36
394
7
K216120
2076
Nenana
Mountain
Alaska
2002/10/23
6.7
277
425
8
TCU082-E
1515
Chi-Chi
Taiwan
1999/9/20
7.62
5.2
473
9
ILA024-N
1322
Chi-Chi
Taiwan
1999/9/20
7.62
68
558
10
K222090
2082
Nenana
Mountain
Alaska
2002/10/23
6.7
280
468
11
ILA051-N
1339
Chi-Chi
Taiwan
1999/9/20
7.62
79
503
12
ILA048-W
1336
Chi-Chi
Taiwan
1999/9/20
7.62
89
200
13
K213090
2073
Nenana
Mountain
Alaska
2002/10/23
6.7
278
354
14
CHY056-N
2478
Chi-Chi
Taiwan-03
1999/9/20
6.2
87
193
15
TCU092-N
1522
Chi-Chi
Taiwan
1999/9/20
7.62
88
494
16
12630090
1833
Hector
Mine
1999/10/16
7.13
73
345
17
TCU102-E
1529
Chi-Chi
Taiwan
1999/9/20
7.62
1.5
714
18
TAP041-N
1409
Chi-Chi
Taiwan
1999/9/20
7.62
100
201
19
TAP041-N
1429
Chi-Chi
Taiwan
1999/9/20
7.62
111
229
20
TCU034-E
1479
Chi-Chi
Taiwan
1999/9/20
7.62
36
394
21
MA3220
76
San
Fernando
1971/2/9
6.61
110
438
22
CHY032-E
1199
Chi-Chi
Taiwan
1999/9/20
7.62
35
193
注:以上所有地震波是从PGMD地震波库(http://peer.berkeley.edu/peer_ground_motion_database)获取。
本规程用词说明
1
为便于在执行本规程条文时区别对待,对于要求严格程度不同的用词说明如下:
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
正面用词采用“必须”,反面用词采用“严禁”;
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
3)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宜”,反面词采用“不宜”;
4)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采用“可”。
2
规程中指明应按其他标准、规范执行的写法为“应符合……的规定”或“应按……执行”。非必须按所指定标准执行时,写法为“可参照……执行”。
引用标准目录
1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
2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
3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
4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
5
广东省《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DBJ
15-92
广东省标准
建筑工程混凝土结构抗震性能设计规程
Specification
for
Performance-based
Seismic
Design
of
Reinforced
Concrete
Building
Structure
DBJ×-20××
(征求意见稿)条文说明目次
1


71
3
抗震设计基本要求
73
3.1
抗震性能目标、抗震性能水准和构件变形限值
73
3.2
同行评审要求
75
3.3
场地影响和地基基础
75
3.4
结构体系
75
3.5
非结构构件
76
3.6
建筑物地震反应观测系统
76
4
建筑场地与地震动参数
77
4.2
地震影响系数
77
5
结构设计方法
78
5.1
一般规定
78
5.2
计算简图
78
5.3
设计方法
78
6
结构计算方法
80
6.1
一般规定
80
6.2
弹性静力分析
80
6.4
弹塑性静力分析
81
6.5
弹塑性动力分析
81
7
变形指标限值
82
7.1
一般规定
82
7.2
构件破坏形态判定准则
82
7.3
构件变形限值
83
7.4
结构变形限值
86
1
总则
1.0.2
由于地震作用的复杂性和建筑设计的多样性,近年来出现了许多抗震设计超限工程,现行规范的抗震设计方法对于超限工程的安全性论证不够充分,需要借助专家的结构概念和工程经验。本规程提供一个可选择的、多目标的建筑结构抗震分析和设计方法,重点是对结构在罕遇地震作用下构件变形能力和变形需求进行定量、精细设计,以判断构件的破坏程度和结构的抗倒塌能力。
本规程倡导建筑形体多样化与结构受力合理性统一的原则,使建筑物既满足使用功能和形体美观的要求,又保证地震下结构的安全。本规程也倡导结构抗震的概念设计与计算分析并重的原则,设计者应通过已有的工程经验、仔细的结构抗震概念设计、精细的结构分析、有针对性的抗震措施或必要的结构抗震试验验证,来满足复杂建筑工程抗震设计的特殊要求。
在现有的技术和经济条件下,当结构安全与建筑美观之间出现矛盾时,应根据本规程进行结构精细化分析,若确有安全问题,应以结构安全为重;影响结构安全的建筑方案,包括局部建筑方案,均应服从结构安全的需要;当结构采取措施能解决安全问题而不影响建筑构思时,应明确结构采取措施所需增加的投入,以供业主决策。
1.0.3
1.0.3—1.0.6为了与《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规程》JGJ
3、广东省《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DBJ
15-92相衔接,本规程保留《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规程》JGJ
3、广东省《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DBJ
15-92小震弹性抗震设计方法,增加中震及大震作用下结构和构件变形及承载力复核方法,作为对上述规范的补充和完善。当结构构件满足大震作用下构件变形及承载力要求时,《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规程》JGJ
3、广东省《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DBJ
15-92中的概念性控制参数(如周期比、扭转位移比、楼层刚度比、楼层承载力比及轴压比等)可适当放松。
除国家和广东省现行规范、规程的强制性条文外,本规程的所有条文均为非强制性条文。
1.0.4
现行规范的小震设计包含了小震承载力设计、刚度验算+抗中、大震构造措施,实际上是一个包含抗中、大震内容的设计,但对中、大震作用未能进行有效的量化分析。本规程实际上是在现行规范的基础上,补充了中、大震作用下弹塑性分析和相应的弹塑性变形验算。
若性能水准复核不满足要求,可修改原结构设计,直至复核满足相应性能水准的要求;也可针对不满足要求的构件重要性、构件类型、构件破坏形态、构件损坏程度和构件位置,根据工程经验判断是否满足结构安全的最低要求,并采取相应的加强措施。
1.0.5
世界各国已记录到几十万条不同场地上的地震波,其中强震记录也有几万条,时程分析中应首选本场地或附近场地所记录的地震波,其次可以选取与本场地地质特性相似的场地上记录的地震波。同时考虑结构动力特性。不同地震波作用下结构反应相差会很大。
规范反应谱是规范对地震作用大小取值的规定,是结构抗震安全度的表达,故所选地震波的反应谱在数值上应与《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反应谱尽量相同。
1.0.6
结构弹塑性分析可以分为三个层次:材料层次,构件层次和结构层次。
材料层次的结构弹塑性分析以材料应力应变为基础,通过应力判断材料强度是否满足要求,通过应变判断材料变形是否满足要求。钢筋混凝土结构与钢结构不同,是非均匀材料,且存在内力重分布的特性。目前工程中有应用,但仅通过材料应力应变判断构件的损坏程度和结构是否倒塌有一定难度。
结构层次的弹塑性分析以结构层间剪力和层间位移角为基础,通过结构层间位移角判断结构的损坏程度和是否倒塌。层间剪力和层间位移角的本构关系可以通过极限理论或基于材料应力应变的有限元计算得到。极限理论的方法精度很低,有限元法的精度受材料本构影响很大,计算结果离散性很大。承受相同层间位移角的不同竖向构件,破坏程度可能相差很大。
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理论是建立在钢筋混凝土构件试验基础上,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是通过构件承载力设计保证结构安全的,结构工程师非常熟悉构件设计,构件的弹塑性性能可以很容易地通过构件试验进行验证。
构件层次的结构弹塑性分析以构件内力和构件变形为基础,通过构件内力判断构件承载力是否满足要求,通过构件变形判断构件的损坏程度,是本规范推荐的分析方法。
1.0.7
对于按74系列规范和74系列规范以后的规范设计的续建、改建和扩建工程的已建部分,若满足原设计规范要求,同时满足本规程在强震作用下的最低性能要求时,在原设计规范规定的使用期内,可不进行结构抗震加固。
3
抗震设计基本要求
3.1
抗震性能目标、抗震性能水准和构件变形限值
3.1.1
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方法可以实现对小震、中震、大震作用下结构和构件的承载能力和变形需求定量设计,从而可以预测在设防烈度地震和罕遇地震作用下结构和构件的损坏程度。
3.1.2
现行规范的抗震设计方法主要是针对常规建筑结构提出的,对于特别重要的、不规则的以及对震后的使用有特殊要求的建筑,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方法提供了一个论证其抗震性能的有效方法。
3.1.3
对于突破规范规定的结构,可以采用基于性能的结构抗震设计,通过大震精细化分析,确保结构大震安全性。
3.1.3
抗震性能目标是对建筑结构抗震性能的一个宏观要求,分为A、B、C、D四个等级,与地震作用水准(小、中、大震)和抗震性能水准(1、2、3、4、5)相匹配。
3.1.4
抗震性能目标是对结构抗震性能的宏观要求,分A、B、C、D四个等级,与地震作用水准(小、中、大震)和抗震性能水准(1、2、3、4、5)相匹配。
可以根据建筑物的重要性确定抗震性能目标,设防类别较高的建筑可选较高的抗震性能目标,设防烈度较高的建筑可选较低的抗震性能目标。甲类建筑或业主要求地震时和地震后使用功能不能中断的建筑可设为A级,乙类建筑或业主要求地震后使用功能必须在短期内恢复的建筑可设为B级,丙类建筑或延性较好的乙类建筑可设为C级,延性较好的丙类建筑或丁类建筑可设为D级。
延性好的结构可以适当降低抗震性能目标。性能目标D是抗震设计的最低要求。不同设防烈度、不同场地土类别上的两栋相同建筑,在罕遇地震作用下的最低性能目标要求应该是相同的。
结构构件的承载力和延性是可以相互补充的,抗震性能目标A(承载力要求高,延性需求低)与抗震性能目标D(承载力要求低,延性要求高)均可以满足抗震安全的要求。
6度设防的建筑,由于地震作用较小,对于复杂的结构或超限高层建筑,抗震性能目标不宜设为D级。
3.1.5
性能目标规定了在不同地震作用水准下,结构构件应具有的承载能力、变形能力和可接受的损坏程度。
大多数结构性能目标为C(性能水准1、3、4)和D(性能水准1、4、5),在性能目标C、D之间可定义一个性能目标D+,对应性能水准1、3、5,是将性能目标C的大震性能水准降为5或是将性能目标D的中震水准升为3。工程师可根据结构的复杂性和重要性进行选用。
3.1.6
罕遇地震作用下抗震性能水准中,主要是对结构构件的变形能力需求,与抗震等级(构造措施)所对应的结构构件延性相匹配,较高的抗震性能水准对应较低抗震等级的延性构造需求。
3.1.7
宏观描述抗震性能水准所对应的结构、构件损坏程度。结构构件根据其对结构抗震安全的重要性可分为关键构件、普通竖向构件、重要水平构件和耗能构件,具体应根据工程结构受力特点,结合设计经验进行划分。
结构所受地震作用大小与结构刚度成正比。强震作用下,当结构某些预先设定的薄弱构件(称为“结构的保险丝”)进入弹塑性状态,塑性变形增加导致结构刚度降低、阻尼增加,地震作用将减小,从而保证其他构件的安全,同时保证结构安全。
许多震害和振动台试验证明,按现行规范设计的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在强震作用下,很难出现“强柱弱梁”的破坏模式。可以将结构底部柱设定为允许进入塑性状态的耗能构件,通过承载力设计保证其“强剪弱弯”,柱脚产生塑性变形,耗散地震能量,降低结构刚度,控制其塑性变形大小,保证结构安全。
对于剪力墙结构或以剪力墙为主要抗侧力构件的结构(框架-剪力墙、框架-核心筒、筒中筒、板-柱-剪力墙、巨型框架-核心筒),水平地震作用主要由剪力墙承受,框架柱刚度很小,受到很小的地震作用,仅为二道设防构件。可以将底部加强区的剪力墙设定为允许进入塑性状态的耗能构件,通过承载力设计保证其“强剪弱弯”,剪力墙塑性变形,耗散地震能量,降低结构刚度,控制其塑性变形大小,保证结构安全。
对于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可以将转换层以上两层剪力墙设定为允许进入塑性状态的耗能构件,通过承载力设计保证其“强剪弱弯”,剪力墙塑性变形,耗散地震能量,降低结构刚度,控制其塑性变形大小,保证结构安全。同时通过承载力设计保证“强转换层以下竖向构件,弱转换层以上剪力墙”,确保结构的安全。
3.1.8
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通常可以划分为梁、柱、剪力墙三大类,各类构件可根据其材料应变、承载力变化及损坏程度划分为6个变形限值。变形限值1是构件弹性极限变形;变形限值3是构件承载力最大值对应的变形;变形限值5是构件承载力达到最大值后下降20%对应的变形;梁变形限值6是构件承载力达到最大值后下降50%对应的变形;柱、剪力墙变形限值6是构件达到最大承载力后仍可承受竖向荷载的最大变形。
连梁可参照梁(L)的设计方法,
RC(SRC)支撑可参照柱(Z)的设计方法。
3.1.9
我国现行规范采用三水准、两阶段的抗震设计方法,对于常规的建筑结构,小震作用通过弹性设计,中、大震作用主要依靠构造措施;对于超限工程,小震作用通过弹性设计,中震作用通过不屈服验算,大震作用通过层间位移角验算,最终采用包络设计。
小震弹性设计可以保证50年重现期结构的正常使用;中震不屈服验算可以保证500年重现期结构破坏不严重,维修后可继续使用;大震变形验算可以保证2400年重现期结构不发生整体或局部倒塌。
当建筑结构在小震作用下可以正常使用,在大震作用下不发生倒塌,中震作用下的破坏程度应该是可以接受的,也是可以控制的,故提出两水准、两阶段抗震设计方法。
3.1.10
为了与《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规程》JGJ
3、广东省《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DBJ
15-92相衔接,本规程保留《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规程》JGJ
3、广东省《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DBJ
15-92的抗震设计方法,即小震弹性计算、材料分项系数、荷载分项系数、抗震调整系数、抗震构造措施等;增加细化的中震及大震作用下结构和构件变形及承载力复核,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规程》JGJ
3、广东省《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DBJ
15-92中通过构造措施保证结构在中、大震作用下的延性要求,通过构件变形指标限值进行控制,并根据抗震性能目标的不同进行定量细化设计。
现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规程》JGJ
3、广东省《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DBJ
15-92通过多年的研究和应用,已为广大工程技术人员所接受,通过历次强震检验是可行的,也是有效的。本规程通过强震作用下构件变形验算,控制结构构件的破坏程度,确保结构的安全性,为震后结构安全评估和加固提供依据,是对现有规范的补充和完善。
3.2
同行评审要求
3.2.3
3.2.1—3.2.3复杂结构的抗震安全性十分重要,它需要结构概念、工程经验、精细的计算分析和可靠的构造措施,必要时还要通过结构振动台试验或构件试验来验证结构的安全性。独立的、具有丰富工程经验的专家组能够在结构抗震设计的各方面提供专业意见,有助于结构工程师更好地做好结构抗震设计。
3.3
场地影响和地基基础
3.3.2
3.3.1—3.3.2按场地对建筑抗震的影响,将场地分为对建筑抗震有利、一般、不利和危险等四种地段。建筑的震害除地震作用引起的结构破坏外,还有场地条件的原因,例如砂土液化、软土震陷、滑坡、地裂和发震断裂等。因此选择有利地段、避开不利地段和不在危险的地段建设除丁类建筑以外的建筑,是经济合理的抗震设计的前提。
对于发震断裂的影响,可按下列规定执行:
1
对符合下列规定之一的情况,可不考虑发震断裂错动对地面建筑的影响:
1)抗震设防烈度小于8度;
2)非全新世活动断裂;
3)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时,前第四纪基岩隐伏断裂的土层覆盖厚度大于60m。
2
对不符合上述规定的情况,应避开主断裂带,其避让距离不宜小于附表3.3.2的规定值。
3.3.3
地基对于上部结构除了起承载力作用外,还起到传递和消散地震能量的作用(将地震动上传和接受结构的反馈作用)。在抗震设计时,要考虑地基土的地震反应特征对上部结构的影响,而不仅仅着眼于承载能力。液化土在液化之前,有一个局部软化到全层软化的过程,以喷冒为标志的液化现象通常发生于地震动停止以后,所以,除了要重点考虑液化造成的地基失效外,还要注意土层软化对结构的影响,并采取适当的措施。
在山区或丘陵地带,建筑结构有可能位于两种不同的地基上,静力设计很容易满足。但在地震动作用下,位于两种不同地基上的同一建筑结构的两个部分的振动形态会有很大差异,可能导致结构严重破坏。所以,本条规定要设置防震缝分开。对于不能设置防震缝的建筑结构,就需要在结构设计时考虑地震反应差异对结构的不利影响。
对于坡地建筑,当同一结构单元的基础标高相差较大时,应考虑其对结构抗震的不利影响。
3.4
结构体系
3.4.1
根据国内外大量震害经验和抗震研究成果,对结构抗震体系提出共性要求。在选取建筑结构抗震体系时,要结合建筑的具体条件,综合考虑
经济、适用、绿色、美观的建筑设计方针。
3.4.2
保持建筑的规则、对称是有利于结构抗震的。为此,对建筑结构平面布置、立面外形及刚度、质量、承载力分布提出具体要求,其目的在于避免过大的偏心距引起过大的地震扭转和避免抗侧力结构或构件的突变引起薄弱层或软弱层。
3.4.3
强震作用下结构倒塌的主要原因,是强震作用使竖向构件抵抗竖向荷载的能力不断降低,最终倒塌,所以强震作用下,保证竖向荷载的合理传递十分重要。
地震作用应通过简捷的传力路线向地基反馈,充分发挥地基逸散地震能量对上部结构的减震效果,有利于增强结构整体的抗震性能;应有效避免地震作用传力路线的中断;地震作用下结构的实际受力状态与计算简图应相符。
当采用几个结构分体系,特别是延性好的分体系组合成整体结构体系时,可增加整体结构的超静定次数,而当一个分体系的地震破坏不影响整体结构时就形成了多道防震体系,增加抗震安全度。
3.4.4
弱轴方向的结构刚度可以给强轴方向提供平面外支撑作用,当强轴方向受地震作用导致构件破坏时,若平面外没有足够的刚度,会引起很大的结构扭转,使结构破坏更加严重。
3.4.5
对各种不同材料的结构构件提出了改善变形能力和整体性的原则和途径。
3.4.7
填充墙会增大结构刚度、增加地震作用;填充墙可能形成短柱;填充墙可能增强其周边梁、柱承载力,对没有填充墙的位置,可能形成薄弱部位或薄弱层。
3.4.9
为了保证地震时结构单元呈整体振动,须保证结构体系的空间整体性。本条对各构件间相互连接的可靠性、楼层的空间整体性提出了要求。
3.4.12
板式梯与其周围竖向构件连成整体时,可以形成很好的抗侧刚度,同时增强结构的整体性。
3.5
非结构构件
3.5.1
非结构构件的地震破坏经常造成附加灾害,因此,本条强调非结构构件不仅本身要有足够的强度,而且要有可靠的连接。
3.5.2
设置不合理的围护墙会给建筑带来严重震害后果。在设计时要明确受力关系,构造上要与计算模型一致。
3.5.3
建筑设计常在屋面设置较高的平面装饰构架,平面外刚度很小,宜将其在平面外与主体结构出屋面电梯井筒可靠连接以抵抗风及地震作用。
3.6
建筑物地震反应观测系统
3.6.2
仪器应由本项目结构工程师负责选用,并提交建设主管部门审查和批准。
3.6.4
3.6.1—3.6.4提出在建筑物设置强震观测系统的要求,其目的在于,一方面能有利于震后判定建筑的安全性和为修复提供重要技术资料,另一方面可以促进我国强震观测事业的发展和加速我国强震记录第一手资料的积累,以利于我国抗震设计和地震工程学科的发展。
4
建筑场地与地震动参数
4.2
地震影响系数
4.2.3
地震影响系数曲线在6秒前与《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完全一致,通过对世界各国23万多条强震记录的分析研究,提出了不同场地条件下6s~10s地震影响系数曲线的下降规律。
4.3.1
同一设防水准地震作用下,地震动参数不应部分采用规范参数、部分采用安评参数。
4.3.2
目前科学技术不可能准确预测本场地将发生的强震地震波,不同地震波对结构产生不同的反应,且相差很大。研究发现,场地地质条件对地震波的传播和结构反应影响最大,所以,应优先选用本场地或附近场地记录的地震波,其次,也可选用与本场地地质条件相似的场地记录的地震波。
通过对8000多条强震记录的统计分析,附录C给出了适用于不同类场地类别和不同结构基本周期的地震波库,各条地震波对应的地震影响系数曲线与《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规定的地震影响系数曲线基本一致,可在进行小震弹性和大震弹塑性分析时选用。
5
结构设计方法
5.1
一般规定
5.1.3
结构不规则性应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中3.4.1条进行划分。
5.1.7
震害显示,结构顶部的装饰构件由于高振型的影响,在强震中破坏严重,应作为结构的一部分进行整体计算和加强构造。
5.1.10
竖向构件在地震作用下受拉,将降低甚至丧失抗剪承载力,设计中应尽量避免。当无法避免时,应根据构件在不同地震水准下的受拉情况,采用适合措施增加抗剪承载力。竖向构件受拉使其刚度退化,所受地震剪力减小,楼层剪力将向刚度大的竖向构件转移。
5.1.11
对于延性破坏构件,可采用变形控制其损坏程度,对于脆性破坏构件,应采用承载力控制其受力状态。允许部分延性构件超出性能目标所规定的变形限值,但对结构安全影响很大的竖向构件的变形,严禁超出变形限值6的要求。
5.2
计算简图
5.2.3
屋面小塔楼在地震作用下会产生严重的鞭梢效应,应补充考虑小塔楼的多塔动力时程分析,并应考虑足够多的振型以反映鞭梢效应的影响。
5.2.4
考虑刚域后,会使结构整体刚度加大,一般情况下竖向构件配筋加大,梁设计截面算到刚域边后配筋减小,因而有利于框架中强柱弱梁机制的实现,这种情况下,柱应按实际偏心情况建立模型,否则会使梁计算长度出现误差。
5.2.5
对于无地下室的混凝土结构,当一层地面设有框架梁时,地下部分梁、柱应作为一层参与计算,可反映结构的实际受力状况,为考虑土体可能产生对结构水平位移的约束作用,尚应按嵌固取在一层地面复核首层竖向构件,配筋取包络值。
5.2.6
当结构在地上设缝分开,地下室连为整体时,若单栋塔楼不满足楼层刚度比的嵌固条件时,需按多塔结构进行整体分析。为避免多塔计算带来的不必要麻烦,提出上部结构可单独计算的条件,此时应从构造上加强首层楼板使塔楼水平力可靠地传递到地下室侧壁。
5.2.8
考虑楼梯间的斜梯板参加结构整体计算的研究和经验较少,有可能过高估计其斜撑拉、压作用,造成对主体结构刚度和构件设计的不利影响,因而可不参加结构整体计算,仅要求做复核补充计算。
5.2.9
对于和剪力墙平面外相交的梁,墙厚较薄时,在墙支座处的锚固性能很难保证,另外,对墙体平面外刚度的计算,不同程序间各有差异,所以为保证梁的可靠性,一般宜按铰接计算,同时配置适当的抗裂构造负筋。
5.3
设计方法
5.3.1
中、大震作用下构件弹塑性变形计算时,必须依据材料的实际性能——取材料强度平均值、实际截面尺寸(含钢筋截面)、实际轴向力等。
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方法的本质是对不同地震水准作用下的结构进行定量计算分析,计算中考虑结构非线性、材料非线性、构造措施等对结构变形的影响,通过构件的承载力和变形能力来判断结构受力状态和损坏程度,从而可以判断结构是否会发生倒塌。
5.3.2
对性能水准1、2、3采用弹性方法计算时,构件采用承载力进行设计;对性能水准3、4、5采用弹塑性方法计算时,延性破坏构件采用变形限值复核构件破坏程度,脆性破坏构件采用承载力复核构件性能。
本规程3.1.7对不同抗震性能水准进行了震后构件宏观状态描述,可见从性能水准3开始,结构构件在震后逐渐进入弹塑性状态,故计算分析方法也应与之协调。
5.3.3
对于式(5.3.3)—式(5.3.7),当采用弹性计算时,表示荷载效应组合;当采用弹塑性计算时,则表示荷载组合。
5.3.4
在设防烈度和罕遇地震作用下,不计入风荷载作用效应的组合,地震作用标准值产生的构件内力计算中不需要乘以与抗震等级有关的增大系数。
5.3.5
“不屈服设计”是指构件按材料强度标准值计算的承载力不小于按重力荷载及地震作用标准值计算的构件组合内力。此时构件处于尚未屈服但接近屈服的临界状态。
中震弹性设计与中震不屈服设计的参数选取见附表5.3.5。
附表
5.3.5
中震弹性设计与中震不屈服设计参数
设计参数
中震弹性
中震不屈服
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
按设防烈度地震
按设防烈度地震
时程分析地震加速度时程曲线最大值
按设防烈度地震
按设防烈度地震
内力调整系数
1.0
1.0
荷载分项系数
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要求
1.0
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
1.0
1.0
材料强度取值
设计值
标准值5.3.6
构件承载力极限值Ru是构件实际最大承载力平均值,类似于试验中得到的承载力最大值。
5.3.7
按最小截面要求设计的构件最小截面是防止构件发生剪切脆性破坏的最低要求。VGE、VEk*可按弹塑性计算结果取值,也可按等效弹性方法计算结果取值(一般是偏于安全的)。
按式(5.3.6-1)和式(5.3.6-2)计算的构件承载力极限值Ru比受剪最小截面要求更严格,当构件配筋率非常大时,两者相当。
5.3.8
构件在不同性能水准下的允许损坏程度是不同的,允许损坏最大程度与延性构件的位移角具有对应关系,故可以采用控制构件位移角来达到控制构件损坏程度的目的。
5.3.11
通常梁、柱构件长细比较大,存在明显的塑性铰区,构件变形可取塑性铰区转角,但计算中需自定义塑性铰区的长度,会产生一定误差;构件位移角是构件弯矩为零点到计算截面的变形除以长度,与构件试验得到的位移角一致,该计算结果可以作为构件弹塑性变形大小与构件变形指标限值对比的依据。
6
结构计算方法
6.1
一般规定
6.1.1
①按性能设计法设计的结构,非线性构件以及构件非线性行为应明确,其他构件设计应强于非线性构件。
②塑性铰位置应明确,易于通过各类构造措施保证结构中预期塑性铰位置,及其所需要的弹塑性变形能力和承载能力。③建筑物必须通过合理的构造措施和适当的非线性分析,证明其在罕遇地震下的倒塌概率足够低至合理的程度。非结构构件和设备系统应当固定或者支撑在建筑结构上,保证其在地震下不被破坏。
6.1.2
根据结构受力特点和工程设计经验,设定强震作用下结构破坏机制,明确弹塑性耗能构件,增强耗能构件延性,提高脆性构件承载力,确保结构“大震不到”。
对于框架结构,可将框架梁和首次柱设为弹塑性耗能构件;对于剪力墙结构,可将连梁和结构底部1—2层剪力墙设为弹塑性耗能构件。通过结构构造确保耗能构件具有可控的变形能力,同时满足“强剪弱弯”的设计原则。
6.1.5
弹性动力时程分析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发现结构质量、刚度突变位置在地震作用下的动力放大效应。
6.1.8
本条规定主要是考虑,结构地震动力反应过程中可能由于地面扭转运动、结构实际的刚度和质量分布相对于计算假定值的偏差,以及在弹塑性反应过程中各抗侧力结构刚度退化程度不同等原因引起的扭转反应增大,特别是目前对地震运动扭转分量的强震实测记录很少,地震作用计算中还不能考虑输入地面运动扭转分量。采用附加偶然偏心作用计算是一种实用方法。
6.2
弹性静力分析
6.2.2
作为耗能构件的连梁开裂、屈服、甚至破坏后,结构竖向构件承载力不受太大影响。设防烈度低时可少折减一些(6、7度时可取0.7),设防烈度高时可多折减一些(8度时可取0.5)。
6.2.5
当次梁跨度较大时,会对主梁产生相对较大的扭矩,且此时楼板对主梁的抗扭贡献不大,扭矩折减系数的取值应慎重对待,不应太小。
6.2.6
石膏板等轻质隔墙自重轻,无砂浆粉刷层,地震反应小,在地震中的表现较好,不会出现砌体墙砂浆粉刷面层的开裂。
6.2.7
钢结构和混凝土结构阻尼比不同,整体分析时,可采用规范推荐的统一阻尼比估算值,也可根据材料属性采用复合振型阻尼。
6.2.10
当小震弹性计算的基底剪力满足最小地震剪力要求,仅部分楼层不满足要求时,可直接放大这些楼层的地震剪力使之满足要求;当小震弹性计算的基底剪力不满足最小地震剪力要求时,则全部楼层的地震剪力均应放大,放大系数=规定的最小地震剪力/弹性计算的基底剪力。放大后的基底总剪力不宜小于底部剪力法算得的总剪力的85%,放大后的各层剪力应满足最小地震剪力要求。
中国规范规定的楼层最小地震剪力系数是对结构抗震安全性的基本要求。英国规范虽未提及地震作用,但要求将结构重量的一定比例作为水平荷载作用在结构上,反映了相同的概念。对于刚度大、质量大的多层结构是很容易满足楼层最小地震剪力系数要求的,但对于高层建筑(特别是超高层建筑)
,按振型分解反应谱法计算的结构楼层剪力基本不能满足上述要求,这时可以通过增加楼层剪力来提高结构抗震安全度。如果可以找到刚度大且综合抗震性能更好的结构体系,也是一种解决方法。
6.4
弹塑性静力分析
6.4.3
判断高阶振型的影响是否显著的方法如下:
1
进行振型分解反应谱叠加分析,振型个数一般可以取振型参与质量达到总质量90%所需的振型数,分析所得第i层楼层的层剪力记为Vmi;
2
仅考虑第一振型进行反应谱分析,分析所得第i层楼层的层剪力记为Vsi;若存在某楼层剪力Vmi与Vsi的比值超过1.3,表示高阶振型对结构反应的影响显著。
6.5
弹塑性动力分析
6.5.3
静力推覆分析无法充分考虑高振型、扭转等不利影响,对于平面不规则、竖向不规则以及高振型影响显著的结构,应采用空间模型对结构进行弹塑性动力分析,以便发现结构薄弱部位。
6.5.11
P-Δ效应是触发结构倒塌的关键。
7
变形指标限值
7.1
一般规定
7.1.1
从结构安全的角度来看,结构在强震作用下整体倒塌或局部倒塌引起生命和财产损失是绝对不允许出现的;从结构设计的角度来看,在强震作用下,可将结构重要构件的变形,控制在丧失竖向承载力之前的最大允许变形极限状态以内,确保结构不会因丧失竖向承载力而整体或局部倒塌。
通过变形判定建筑结构的损坏程度和是否倒塌通常包括三个层次:①结构层次,采用层间位移角;②构件层次,采用构件弹塑性位移角;③材料层次,采用材料应变。
我国现行规范以及世界各国规范均采用层间位移角判断结构是否倒塌,这是一个宏观且粗糙的控制指标,无法真实反映结构构件的损坏程度。研究发现:仅轴压比不同,即使层间位移角等其它参数相同,各竖向构件损坏程度相差很大,楼层抗剪承载力也相差很大,此时,可能发生个别轴压比很大的构件已丧失竖向承载力,引起局部倒塌;同时,层间位移角还包括由于楼层整体转动引起的无害位移角,其并不引起内力。各国规范对于大震作用下层间位移角的控制相差很大,我国规范是1/100~1/50,美国规范是1/33~1/25。
材料应变是判断结构局部损坏程度的重要指标,但钢筋混凝土结构存在应力集中和应力重分布,仅仅通过有限元得出的节点应变无法判断构件的破坏形态以及结构、构件承载力的真实变化,更无法判断结构是否倒塌。
构件受力和构件变形为广大工程师所熟悉,世界各国钢筋混凝土结构规范均采用构件设计方法,且构件承载力和构件变形均通过大量试验验证,是判断构件损坏程度以及承载力变化非常可靠的标准。
7.1.2
结构抗震性能目标通过性能水准来表达,延性构件性能水准通过构件变形指标限值来表达,故结构抗震性能目标可通过构件变形指标限值来控制。
7.1.3
构件破坏类型划分为弯曲破坏、弯剪破坏和剪切破坏。构件破坏始于受拉纵筋的屈服,可划为弯曲破坏;构件破坏始于受拉纵筋屈服的同时,出现剪切裂缝,可划为弯剪破坏;构件破坏始于剪切裂缝的出现,受拉纵筋未屈服,可划为剪切破坏。
7.1.4
通过试验可以得到钢筋混凝土延性破坏构件滞回性能;对于钢筋混凝土脆性破坏构件,目前的试验条件很难得到准确的滞回性能,不同学者的研究成果甚至同一学者的研究成果离散性都很大。
目前在进行结构弹塑性分析时,通常可以对延性破坏采用弹塑性本构,对脆性破坏采用弹性本构,根据计算结果校核、调整结构设计,实现计算假设与计算结果相一致。
7.2
构件破坏形态判定准则
7.2.1
大部分研究依据剪跨比来判断梁的破坏形态,一般认为λ≤2时发生剪切破坏;2<λ≤4时为弯剪破坏;λ>4时为弯曲破坏。本研究通过对158根已有的梁试验数据和468根梁基于实体单元的非线性有限元模拟结果进行统计、回归、分析,在考虑剪跨比的基础上进一步考虑弯剪比的影响,在研究成果的指导下,设计了9个梁试件,通过试验结果验证、修正上述研究结果,提出了表中更加细致的梁破坏形态判定标准。
7.2.2
本研究通过对469根已有的柱试验数据和376根柱基于实体单元的非线性有限元模拟结果进行统计、回归、分析,并对影响柱破坏形态的许多参数进行敏感性分析,提出采用剪跨比和弯剪比作为柱破坏形态的判断参数。在研究成果的指导下,设计了11个柱试件,通过试验结果验证、修正上述研究结果,提出了表中更加细致的柱破坏形态判定标准。
7.2.3
本研究通过对322片已有的剪力墙试验数据和656片剪力墙基于实体单元的非线性有限元模拟结果进行统计、回归、分析,并对影响柱破坏形态的许多参数进行敏感性分析,提出采用剪跨比和弯剪比作为剪力墙破坏形态的判断参数。在研究成果的指导下,设计了20个一字型剪力墙试件、12个T字型剪力墙试件、12个L字型剪力墙试件和20个工字型剪力墙试件,通过试验结果验证、修正上述研究结果,提出了表中更加细致的剪力墙破坏形态判定标准。
7.3
构件变形限值
7.3.1
确定构件塑性位移角限值的一般原则:弯曲破坏和弯剪破坏(延性破坏)的构件可采用变形限值控制其损坏程度,剪切破坏的构件(脆性破坏)应以力作为控制条件,不宜采用变形能力控制。
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及有关规范关于结构构件性能状态划分标准的相关规定,将构件划分为6个性能状态,分别是无损坏、轻微损坏、轻度损坏、中度损坏、比较严重损坏、严重损坏,超过严重损坏状态则认为构件失效。对于各性能状态的构件变形限值,可采用以下两种方法给出各构件不同性能状态的变形限值。
1
骨架曲线定义方法(方法1)
根据构件试验得到的骨架曲线,采用R.Park方法确定的等效屈服位移角作为无损坏状态的变形限值θ1;承载力下降20%对应的位移角作为比较严重损坏状态的变形限值θ5;严重损坏状态的变形限值θ6则采用试验过程中试件丧失竖向承载力时的位移角,对于低轴压比试件,采用水平承载力下降50%的位移角作为其变形限值;轻微损坏、轻度损坏、中度损坏的变形限值θ2、θ3、θ4,则根据无损坏状态及比较严重损坏状态的变形限值,采用等分形式得到,如式(1)~式(3)所示。θ2=θ1+0.25θ5-θ1
(1)θ3=θ1+0.50θ5-θ1
(2)θ4=θ1+0.75θ5-θ1
(3)图7.3.1
构件性能状态及位移角限值示意图
2
试验现象定义方法(方法2)
根据试验过程中记录到的如混凝土开裂、纵筋屈服、混凝土保护层剥落等特征现象及相应位移角,得到各构件性能状态的试验破坏现象及变形值。由于弯曲和弯剪破坏试件破坏过程的试验现象相似,故可采用相同的试验现象定义同一个性能状态。各性能状态基于试验现象的定义方法,见附表7.3.1。
附表
7.3.1
钢筋混凝土构件性能状态描述
破坏类型
无损坏
轻微损坏
轻度损坏
中度损坏
比较严重损坏
严重损坏
弯曲和弯剪
构件处于弹性状态,钢筋未屈服,最大裂缝宽度小于0.4mm。
端部纵筋屈服,最大裂缝宽度小于1mm。
最大裂缝宽度小于2mm;混凝土保护层开始剥落,但未出现纵筋外露。
最大裂缝宽度超过2mm;混凝土保护层严重剥落,可能出现纵筋外露。
端部核心区混凝土压碎脱落;端部纵筋压曲或第一条纵筋拉断。
构件接近无法稳定承担竖向荷载;塑性区腹板混凝土压溃,竖向分布筋压曲;或端部核心区混凝土几乎全部压溃,端部纵筋几乎全部拉断。
构件变形限值也可通过材料应力应变限值得出。弯曲破坏和弯剪破坏的构件,不同损坏程度对应的应变限值不应超过附表7.3.2的规定。
附表
7.3.2
不同损坏程度的材料应变限值
材料
无损坏
轻微损坏
轻度损坏
中度损坏
比较严重损坏
严重损坏
混凝土压应变
0.002
0.004
0.0064
εcu且<0.020
1.5εcu
1.8εcu
钢筋拉应变
fy/Es
0.015
0.030
0.6εsu且<0.05
0.9εsu且<0.080
0.100
钢材应变
fy/Es
0.010
0.015
0.025
0.040
0.060钢材应变限值比钢筋应变限值低是因为钢材有可能存在较大的残余变形,并且梁和柱子的钢构件翼缘容易受压屈曲。εsu为钢筋的极限拉应变(通常处于0.10~0.15之间),约束混凝土的极限压应变为εcu=0.004+1.4ρvfyhεsu"/fcc",其中fcc"=kfc0,k=2.2541+3.97keλv-keλv-1.245,k称为约束混凝土强度提高系数,对于矩形截面有效约束系数ke=0.75,fc0为无约束混凝土强度,λv为配箍特征值,ρv为体积配箍率,
εsu"为约束箍筋极限拉应变,fyh为箍筋屈服强度。εcu通常可以超过无约束混凝土的4到16倍,对于常见的配箍率,一般取值在0.012~0.050之间。通常非约束混凝土在应变达到0.0064的时候剥落。美国工程院院士Priestley教授的《Displacement
Based
Seismic
Design》一书给出了附表7.3.3的应变限值建议。
上述的混凝土应变计算式为近似计算,基于以下几个原因:
1
上述公式基于轴心受压的核心混凝土区,若对于弯压构件,上述公式得到的值偏小,偏于保守。对于压弯构件,混凝土的极限压应变一般为此公式预测值的1.3~1.6倍。
2
没有考虑相邻区域构件的约束。例如,基础会对柱底塑性铰区产生较大的约束。类似地,梁柱节点区对梁柱端部塑性铰区的约束作用。
附表
7.3.3
三水准应变限值之一
材料
Level1
Level2
Level3
混凝土压应变
0.004
εcu且<0.020
1.5εcu
钢筋拉应变
0.015
0.6εsu且<0.05
0.9εsu且<0.08
钢材应变
0.010
0.025
0.04ASCE期刊《JOURNAL
OF
STRUCTURAL
ENGINEERING》的“Deformation
Limit
States
for
Circular
Reinforced
Concrete
Bridge
Columns”一文中给出的应变限值为:
附表
7.3.4
三水准应变限值之二
Limit
state
Concrete
strain
limit
Steel
strain
limitServiceability
0.004(compression)
0.015(tension)
Damage
control
0.018(compression)
0.060(tension)
Kappos(1999)“Uncertainty
Analysis
of
Strength
and
Ductility
of
Confined
Reinforced
Concrete
Members”、“Probability
Drift
Limits
and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Reinforced
Concrete
Columns”的研究表明,钢筋的极限拉应变εsu与钢材类型有关,钢材极限拉应变的平均值可取0.09(变异系数为9%)。当钢筋应变小于60%的钢筋极限拉应变时0.6×0.09=0.054,钢筋可以避免压屈和低周疲劳,并将钢筋应变为0.054时定义为Damage
control状态。
我国《钢筋混凝土用钢》对普通热轧钢筋的屈服强度Rel、抗拉强度Rm、断后伸长率A、最大力总伸长率Agt等力学性能特征值作了相关的规定,并据此规定作为交货检验的最小保证值。附表7.3.5中的最大力总伸长率Agt(即峰值拉应变)、断后伸长率A的值是偏保守的。可见若取0.10为钢筋的极限拉应变,钢筋尚未发生拉断失效。
附表
7.3.5
钢筋的力学性能特征值
钢筋等级
Rel(MPa)
Rm(MPa)
A(%)
Agt(%)
HPB235
≥235
≥370
≥25
≥10
HRB335
≥335
≥455
≥17
≥7.5
HRB400
≥400
540
16
7.5
注:直径28mm~40mm各牌号钢筋的断后伸长率A可降低1%;直径大于40mm各牌号钢筋的断后伸长率A可降低2%。土耳其规范Turkish
earthquake
code
(TDY
2007)
P128根据钢筋拉应变、最外层混凝土的压应变、核心区最外侧混凝土压应变给出了三个不同水准的应变限值:
附表
7.3.6
TDY
2007三水准应变限值之三
Limit
state
Concrete
strain
limit
Steel
strain
limit
Minimum
damage(MN)
0.0035
0.010
Safety
limit(GV)
0.0035+0.01ρsρsm且≤0.135
0.040
Collapse
limit(GC)
0.004+0.014ρsρsm且≤0.18
0.060
注:ρs为实际配箍率,ρsm为TDY
2007规定的配箍率。“Performance
Limits
for
Reinforced
Concrete
Columns
Under
Severe
Displacement
Cycles”通过一批典型受弯破坏的柱试验比较了美国ASCE41/SEI
41、欧洲Eurocode
8
和土耳其
TDY
2007规范,在yiled
limit
sate(Minimum
damage)状态,三本规范限值类似,然而在significant
damage

ultimate
capacity阶段,三者相差较大。Eurocode
8的significant
damage

ultimate
capacity比ASCE41/SEI
41的life
safety和collapse
prevention分别大27%和39%。土耳其
TDY
2007的Safety
limit和Collapse
limit状态比ASCE41/SEI
41对应的状态大17%和22%。通过与试验进行对比发现,轴压比较低时,ASCE41/SEI
41是过于保守的,而Eurocode
8
和土耳其
TDY
2007的取值较为合理。
7.4
结构变形限值
7.4.2
世界各国和地区根据自己的规范设计了许多高层建筑,多年来经历了台风的考验,证明其结构侧向刚度控制准则是合理的。针对不同高度和不同结构形式(框架、剪力墙、框架—剪力墙、框架--筒体等)的典型结构,通过对欧洲、美国、澳新、日本、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规范与我国现行规范在风荷载作用下结构侧向刚度控制准则的分析和对比,我国规范取风荷载作用下的结构层间位移角1/500时,其控制严格程度介于欧洲、美国、澳新与日本、台湾、香港规范之间。
7.4.3
针对不同高度和不同结构形式(框架、剪力墙、框架—剪力墙、框架--筒体等)的典型结构,通过美国和我国规范地震作用下侧向刚度的对比和分析,多遇地震作用下我国规范层间位移角取1/500与美国规范的侧向刚度控制准则相当。

广东省标准《建筑工程混凝土结构抗震性能设计规程》(征求意见稿) 本文关键词:抗震,广东省,征求意见,规程,建筑工程

广东省标准《建筑工程混凝土结构抗震性能设计规程》(征求意见稿)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广东省标准《建筑工程混凝土结构抗震性能设计规程》(征求意见稿)》由:76范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yuan0.cn/a/91779.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