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范文网为您提供各类范文参考!
当前位置:76范文网 > 知识宝典 > 范文大全 > 广东省标准《透水沥青混凝土路面技术规程》(征求意见稿)

广东省标准《透水沥青混凝土路面技术规程》(征求意见稿)

来源:76范文网 | 时间:2019-05-25 11:35:07 | 移动端:广东省标准《透水沥青混凝土路面技术规程》(征求意见稿)

广东省标准《透水沥青混凝土路面技术规程》(征求意见稿) 本文简介:

广东省标准DBJ/T15-xxx-201x备案号Jxxx—201x透水沥青混凝土路面技术规程TechnicalSpecificationsforPermeableAsphaltPavement(征求意见稿)201x-×-×发布201x-×-×实施———————————————————————————

广东省标准《透水沥青混凝土路面技术规程》(征求意见稿) 本文内容:

广东省标准
DBJ/T
15-xxx-201x
备案号
Jxxx—201x透水沥青混凝土路面技术规程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for
Permeable
Asphalt
Pavement
(征求意见稿)
201x-×-×发布
201x-×-×实施
——————————————————————————————————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发布本标准不涉及专利
广东省标准
透水沥青混凝土路面技术规程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for
Permeable
Asphalt
PavementDBJ/T
15-XXX-201x
备案号:
批准部门: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实施日期:201x年××月××日
前 
言根据“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发布《2016年广东省工程建设标准制修订计划》的通知”的要求,规范编制组经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吸取有关科研成果,参考国内外现行相关标准,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编制了本规范。
本规范主要技术内容是:1总则;2术语和符号;3路面结构组合设计;4排水设计;5材料;6各层材料组成设计;7施工;8施工质量管理与检查验收;9养护。
本规范由广州市市政集团有限公司和广州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或建议,请寄送广州市市政集团有限公司(地址:广州市环市东路338号东楼,邮编:510060)。本规范主编单位:广州市市政集团有限公司广州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
本规范参编单位:深圳海川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华南理工大学
广州大学
广东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上海砼仁环保技术发展有限公司
广州市公路工程公司
深圳市新城市规划建筑设计股份有限公司
本规范主要起草人员:

安关峰、曹建新、李明、虞将苗、张京锋、郑志华、麦宇博、杨斌、黄文柯、万众、李维杰、钱卫胜、胡敏球、向炜本规范主要审查人员:(待补充)目次
1
总则
1
2
术语与符号
2
2.1
术语
2
2.2
符号
3
3
路面结构组合设计
4
4
排水设计
8
5
材料
13
5.1一般规定
13
5.2
沥青胶结料
13
5.3
高黏度沥青添加剂
14
5.4
改性乳化沥青
15
5.5
集料
16
5.6
填料
17
5.7
防水封层
19
6
各层材料组成设计
20
6.1一般规定
20
6.2
透水沥青混凝土面层
20
6.3大粒径透水沥青混凝土基层
21
6.4
透水级配碎石基层
22
6.5
透水水泥混凝土基层
23
6.6骨架空隙型水泥稳定碎石基层
23
6.7水文改善功能层
24
7
施工
24
7.1
一般规定
25
7.2
表面功能性透水沥青路面施工
25
7.3
雨水调蓄型透水沥青路面施工
30
7.4
土壤入渗型透水沥青路面施工
30
7.5
交通控制
31
8
施工质量管理与检查验收
32
8.1
一般规定
32
8.2
施工前的材料与设备检查
32
8.3??铺筑试验路段
33
8.4
施工过程质量管理与检查
33
8.5
交工验收阶段的工程质量检查与验收
39
9
养护
42
9.1
一般规定
42
9.2
日常维护
42
9.3
修补
43
本规范用词说明
44
引用标准名录
45
附录A
透水沥青混合料透水系数试验方法
46
附录B
沥青混合料渗水试验
49
附录C
透水沥青混合料连通孔隙率测试方法
52
附录D
透水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方法
53
附:条文说明
58
Contents
1
General
Provisions
1
2
Terms
and
Symbols
2
2.1
Terms
2
2.2
Symbols
3
3
Structure
Combination
Design
4
4
Drainage
Design
8
5
Material
13
5.1
General
Requirement
13
5.2
Asphalt
Binder
13
5.3
High
Viscosity
Additive
14
5.4
Modified
Emulsified
Asphalt
15
5.5
Aggregate
16
5.6
Filler
17
5.7
The
Impermeable
Course
19
6
Material
Composition
Design
of
Each
Layer
20
6.1
General
Requirement
20
6.2
Permeable
Asphalt
Concrete
Pavement
20
6.3
Large
Stone
Permeable
Asphalt
Concrete
Base
21
6.4
Permeable
Graded
Macadam
Base
22
6.5
Permeable
Cement
Concrete
Base
23
6.6
Skeleton-void
Cement
Stabilized
Macadam
Base
23
6.7
Hydrological
Improvement
Functional
Layer
24
7
Construction
24
7.1
General
Requirement
25
7.2
Construction
of
Surface
Functional
Permeable
Asphalt
Pavement
25
7.3
Construction
of
Rainwater
Storage
Permeable
Asphalt
Pavement
30
7.4
Construction
of
Soil
Infiltration
Permeable
Asphalt
Pavement土
30
7.5
Traffic
Control
31
8
Construction
Quality
Management
and
Quality
Control
32
8.1
General
Requirement
32
8.2
Material
and
Equipment
Preparation
before
Construction
32
8.3
Testing
Road
Section
33
8.4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and
Field
Control
33
8.5
Quality
Control
and
Acceptance
Check
39
9
Maintenance
42
9.1
General
Requirement
42
9.2
Preservation
42
9.3
Reparation....................................................................................................................43
Explanation
for
Wording
in
This
Specification....................................................................44
List
of
Quoted
Standards.......................................................................................................45
Appendix
A

Test
Method
for
Permeability
Coefficient

of
Permeable
Asphalt
Concrete..................................................................46
Appendix
B

Infiltration
Test
for
Asphalt
Concrete
........................................................49
Appendix
C

Test
Method
for
connected
air
voids
of
Permeable
Asphalt
Concrete.......52Appendix
D

Permeable
Asphalt
Mixture
Design...........................................................53Addition:
Explanation
of
Provision.................................................................................58
1
总则
1.0.1
为适应城市道路建设需要,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道路行车安全性、舒适性,规范透水沥青路面设计、施工、验收和养护,制定本规程。
1.0.2
本规程适用于广东省内新建、扩建和改建城镇道路工程透水沥青路面的设计、施工、验收及养护。
1.0.3
透水沥青路面的类型应根据地质、荷载、气候、施工等因素综合选用。
1.0.4
彩色透水沥青路面设计应兼具路面透水与色彩功能,并应遵循和体现以人为本、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设计原则。
1.0.5
透水沥青路面的设计、施工、验收和养护除应执行本规程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2
术语与符号
2.1
术语
2.1.1
透水沥青路面
Permeable
Asphalt
Pavement
由透水沥青混合料修筑,路表水可进入路面横向排出,或渗入至路基内部的沥青路面总称。
2.1.2
表面功能型透水沥青路面Surface
Functional
Permeable
Asphalt
Pavement
路表水渗入路面结构的面层后,沿透水面层的底部横向排出的透水沥青路面。又称Ⅰ型透水沥青路面。
2.1.3
雨水调蓄型透水沥青路面Rainwater
Storage
Permeable
Asphalt
Pavement
路表水渗入路面结构的面层、基层后,沿路基顶面横向排出的透水沥青路面。又称Ⅱ型透水沥青路面。
2.1.4
土壤入渗型透水沥青路面Soil
Infiltration
Permeable
Asphalt
Pavement
路表水渗入路面结构的面层、基层后,继续往下渗至路基内部的透水沥青路面。又称Ⅲ型透水沥青路面。
2.1.5
高黏度沥青胶结料High-viscosity
Asphalt
Binder
60℃毛细管动力黏度值不小于50000Pa·s的沥青胶结料。
2.1.6
透水系数
Porous
Coefficient

在常水头压力下,单位时间内透过规定面积的水流的速度,单位为mm/s。
2.1.7
渗水系数
Permeation
Coefficient

在规定的初始水头压力下,单位时间内渗入路面规定面积的水的体积,单位为ml/min,又称渗透系数。
2.1.8
轻荷载道路
Light
Load
Road
轴载40kN以下车辆行驶的城镇道路、停车场、广场、小区道路及非机动车道。
2.1.9
反滤隔离层
filtering
layer
为防止路基土随水向上移动进入路面结构,而设置于土壤入渗型或基层调蓄
型透水沥青路面结构的路基上部的构造功能层。
2.1.10
水文改善功能层
Hydrological
improvement
function
layer

为改善路基湿度状况,而设置于透水沥青路面结构的路基上部和(底)基层之间的构造功能层。
2.1.11
防水封层
Seal
Coat
/
Seal
layer
在透水层底部设置的有一定厚度的,防止水入渗的薄层。
2.1.12高黏度沥青添加剂
High-viscosity
Aditive
以增强沥青动力黏度、提高沥青与集料之间的黏结性能为目的,可在沥青或沥青混合料中快速熔融分散,显著提高沥青黏弹性能,提高沥青混合料强度、水稳定性、高低温性能和抗飞散、耐疲劳等多种性能的改性材料。
2.1.13
彩色高黏度沥青胶结料
Colored
High-viscosity
Asphalt
Binder
由石油、树脂、添加剂等高分子材料加工制成,呈无色或浅色并可由色粉着色的高黏度沥青胶结料的总称。
2.1.14彩色透水沥青混合料
Colored
Permeable
Asphalt
mixtures
由矿料与彩色高黏度沥青胶结料、色粉或彩色沥青胶结料、色粉、高黏度沥青添加剂拌合而成的沥青混合料的总称。2.2
符号
2.2.1
——汇流面积(km2);
2.2.2
——设计降雨强度(mm/min);
2.2.3
——地表径流量(m3/s);
2.2.4
——径流系数。3
路面结构组合设计
3.0.1
透水沥青混凝土路面结构类型可分为表面功能型、雨水调蓄型和土壤入渗型,适用范围和基层类型应符合表3.0.1的规定,结构分别如图3.0.1-1、3.0.1-2、3.0.1-3所示。
表3.0.1
透水沥青混凝土路面结构
路面结构类型
适用范围
基层
表面功能型
需要减小降雨时的路表径流量、降低噪声或提高道路雨天行车安全性的道路
各类基层
雨水调蓄型
需要缓解暴雨时城市排水系统负担的道路
透水基层
土壤入渗型
需要利用路基进行排水的道路,路基透水系数≥7×10-3mm/s的公园、小区道路,停车场,广场等轻荷载道路
透水基层
注:1
表面功能型可采用沥青面层中的一层或几层透水。
2
透水基层可选用排水式沥青稳定碎石、级配碎石、大粒径透水沥青混凝土、骨架空隙型水泥稳定碎石和透水水泥混凝土等。图3.0.1-1
表面功能型结构图
1—透水沥青混凝土面层;2—防水封层;3—密实型沥青混凝土中下面层;4—基层;5—水文改善功能层(可选择);6—路基图3.0.1-2
雨水调蓄型结构图
1—透水沥青混凝土面层;2—透水基层;3—防水封层;4—水文改善功能层(可选择);5—路基图3.0.1-3
土壤入渗型结构图
1—透水沥青混凝土面层;2—透水基层;3—水文改善功能层;4—反滤隔离层;5—路基
3.0.2
对于重载交通道路,宜采用表面功能型路面结构;当采用雨水调蓄型和土壤入渗型路面结构时,须进行专项设计。
3.0.3
透水沥青混凝土面层结构应根据道路荷载、等级和功能等因素,经综合分析计算确定,表面层厚度不宜小于30mm。
3.0.4
表面功能型、雨水调蓄型透水沥青混凝土路面透水结构层下部须设置防水封层,防水封层材料的渗水系数不应大于50ml/min,防水封层厚度不宜小于6mm,应与上下结构层粘结良好,并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城镇道路路面设计规范》CJJ
169和《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
1的规定。
3.0.5
水文改善功能层可采用粗砂、砂砾、碎石等透水性能好的粒料类材料,厚度不宜小于150mm,并应符合行业标准《城镇道路路面设计规范》CJJ
169的规定。
3.0.6
土壤入渗型透水沥青混凝土路面的路基顶面应设置反滤隔离层,宜选用粒料类材料或土工织物。反滤隔离层应设置于水文改善功能层的下方。
3.0.7
桥面沥青混凝土铺装层,可在上面层采用透水沥青混合料,桥面铺装结构如图3.0.6-1,在桥面伸缩缝位置的铺装结构如图3.0.6-2。图3.0.6-1
桥面铺装结构图1—透水沥青混凝土面层;2—防水封层;
3—中面层;

4—粘结层;5—桥面板图3.0.6-2
桥面伸缩缝前后铺装结构平面图
1—透水沥青混凝土面层;2—密级配沥青混凝土面层;3—伸缩缝;
3.0.7
隧道采用沥青混凝土路面时,可在上面层采用透水沥青混合料。图3.0.7
隧道铺装结构图
1—透水沥青混凝土面层;2—防水封层;
3—中面层;4—粘结层;5—隧道结构4
排水设计
4.0.1
应根据结构类型、当地降雨量和周边排水系统的特点进行排水设计,并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透水沥青路面技术规程》CJJ/T
190的规定。
【条文说明】4.0.1透水沥青路面的排水设计可参照以下流程进行。图4.0.1-1
分析方法流程示意图图4.0.1-2
水文学分析流程示意图
图4.0.1-3
透水性铺装设计流程示意图
4.0.2
设计排水系统时可利用市政排水管沟或雨水口,面积较大的广场宜设置排水盲沟。
4.0.3
透水沥青路面径流应按下式计算:
(4.0.3)
式中:——地表径流量(m3/s);
——径流系数,取0.3~0.7;——设计降雨强度(mm/min);
——汇流面积(km2)。
表4.0.3
透水沥青混凝土路面结构径流系数取值范围
路面结构类型
径流系数范围
表面功能型
0.6~0.7
雨水调蓄型
0.5~0.6土壤入渗型
0.3~0.54.0.4
各结构层透水系数宜满足表4.0.4的技术要求。
表4.0.4
透水沥青路面结构层透水系数技术要求
结构层类型
透水系数(mm/s)
机动车道
非机动车道
沥青面层
≥1.6
≥2.4
透水水泥混凝土基层
≥1.8
≥2.4
透水沥青混凝土基层
≥2.0
≥2.6
骨架空隙型水泥稳定碎石基层
≥2.2
≥3.0
4.0.5
透水系数测定应符合本规程附录A的规定。
4.0.6
土壤入渗型透水沥青混凝土路面的路基土透水系数应大于1×10-3mm/s,并应具有良好的水稳定性,土基顶面距地下水位不宜小于1.0m。
【条文说明】4.0.6上海市透水性混凝土路面应用技术标准中采用的透水土基的透水系数为大于1×10-3mm/s。
4.0.7
透水沥青路面边缘应设置纵向排水设施(图4.0.7-1~图4.0.7-3),排水能力应满足路面排水要求。透水沥青混凝土路面结构的排水设施应与周边排水系统相连,并保持排水畅通。图4.0.7-1
表面功能型透水沥青路面排水设施示意图(横断面)
1—透水沥青混凝土面层;2—防水封层;3—密实型沥青混凝土中下面层;
4—基层;5—水文改善功能层(可选择);6—路基;7—路缘石;8—透水混凝土预制块;9—路缘石基座;10—水泥混凝土预制块图4.0.7-2
雨水调蓄型透水沥青路面排水设施示意图(横断面)
1—透水沥青混凝土面层;2—透水基层;3—防水封层;4—水文改善功能层(可选择);5—路基;6—路缘石;7—路缘石基座;8—透水混凝土预制块;9—横向排水管;10—水泥混凝土预制块图4.0.7-3
土壤入渗型透水沥青路面排水设施示意图(横断面)
1—透水沥青混凝土面层;2—透水基层;3—水文改善功能层(可选择);
4—反滤隔离层;5—透水路基;6—路缘石;7—路缘石基座;8—透水混凝土预制块;9—横向排水管;10—水泥混凝土预制块
4.0.8
不透水层的渗水系数的测定应符合本规程附录B的规定。5
材料
5.1一般规定
5.1.1
透水沥青混凝土路面材料应经过认真的料源调查,经检验合格后方可采用,宜就地取材,开采时应注意环境保护。
5.1.2
透水沥青混凝土路面使用的各种材料运至现场后,应进行质量检验,经评定合格后方可使用,不得以供应商提供的检测报告或商检报告代替现场检测。
5.1.3
透水沥青路面的透水面层应采用高黏度沥青胶结料,非透水面层和基层可采用高黏度沥青胶结料、改性沥青胶结料或普通沥青胶结料。其他结构层的材料选择可按现行相关标准的规定执行。
5.2
沥青胶结料
5.2.1
透水沥青混合料中胶结料应采用高黏度沥青胶结料。当采用外掺直投法生产透水沥青混合料时,正式生产前宜制备高黏度沥青胶结料进行试验检测。高黏度沥青胶结料技术要求应符合表5.2.1的规定。
表5.2.1
高黏度沥青胶结料技术要求
检测项目
单位
技术要求
试验方法
针入度(25℃,100g,5s)
0.1mm
≥40
T
0604
软化点

≥80
T
0606
闪点

≥260
T
0611
溶解度
%
≥99
T
0607
60℃动力黏度
Pa
?
s
≥50000
T
0620
弹性恢复(25℃)
%
≥95
T
0662
黏韧性(25℃)
N
?
m
≥20
T
0624
韧性(25℃)
N
?
m
≥15
RTFOT或TFOT加热老化试验残留物
质量变化率
%
±0.2
T
0609/

T
0610针入度残留率
%
≥65
T
0604
注:1.
表中试验方法按现行行业标准《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JTG
E20
的规定执行。
2.
采用高黏度沥青添加剂现场制备高黏度沥青胶结料进行检测时,以70号A级沥青为基质沥青。
5.2.2
彩色透水沥青混合料中胶结料宜采用彩色高黏度沥青胶结料,其技术要求应符合表5.2.2的规定。
表5.2.2
彩色高黏度沥青胶结料技术要求
检测项目
单位
技术要求
试验方法
针入度(25℃,100g,5s)
0.1mm
≥30
T
0604
软化点

≥80
T
0606
闪点

≥230
T
0611
溶解度
%
≥99
T
0607
60℃动力黏度
Pa
?
s
≥20000
T
0620
弹性恢复(25℃)
%
≥75
T
0662
黏韧性(25℃)
N
?
m
≥20
T
0624
韧性(25℃)
N
?
m
≥15
颜色等级(铁钴法)

≤17
GB/T
1722
离析

≤2.5
T
0661
RTFOT或TFOT加热老化试验残留物
质量变化率
%
±1.8
T
0609/

T
0610针入度残留率
%
≥65
T
0604
颜色

无明显变化
GB/T
1722
注:表中试验方法,除《清漆、清油及稀释剂颜色测定法》GB/T
1722外,按现行行业标准《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JTG
E20的规定执行。5.3
高黏度沥青添加剂
5.3.1
当采用外掺直投法生产透水沥青混合料或使用高黏度沥青添加剂制备高黏度沥青胶结料时,高黏度沥青添加剂技术要求应符合表5.3.1的规定。
表5.3.1
高黏度沥青添加剂技术要求
检测项目
单位
技术要求
试验方法外观

颗粒状、均匀、饱满
目测
单颗颗粒质量
g
≤0.03
JT/T
860.2附录A
密度
g/cm3
≤1.0
GB/T
1033
熔融指数
g/10min
≥5.0
GB/T
3682
灰分含量
%
≤1.0
JTG
E20/T
0614
注:表中试验方法《热塑性塑料熔体质量流动速率和熔体体积流动速率的测定》GB/T
3682的试验条件为“190℃,2.16kg”。
5.3.2
高黏度沥青添加剂应存放在室内或有棚盖的地方,运输及使用过程中应避免受潮和结团。5.4
改性乳化沥青
5.4.1
改性乳化沥青可用于透水沥青路面的透层、层间粘结层等工程部位,其技术要求应符合表5.4.1的规定。
表5.4.1
改性乳化沥青技术要求
试验项目
单位
技术要求
试验方法
粒子电荷

阳离子(+)
T
0653
筛上剩余量(1.18mm)
%
≤0.1
T
0652
恩格拉黏度E25

1~10
T
0622
沥青标准黏度C25,3
s
8~25
T
0621
与矿料的黏附性,裹覆面积

≥2/3
T
0654
蒸发残留物
蒸发残留物含量
%
≥55
T
0651
针入度(25℃)

0.1mm
40~120
T
0604
软化点

≥75
T
0606
延度(5℃)

cm
≥20
T
0605
弹性恢复(25℃)
%
≥80
T
0662
溶解度(三氯乙烯)
%
≥97.5
T
0607
储存稳定性
1d
%
≤1.0
T
0655
5d
%
≤5.0
T
0655
注:1.
表中试验方法按现行行业标准《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JTG
E20
的规定执行。
2.
改性乳化沥青黏度以恩格拉黏度为准,条件不具备时方可采用沥青标准黏度。
5.4.2
改性乳化沥青宜存放在立式罐中,并保持适当搅拌。贮存期宜以不离析、不冻结、不破乳为度。
5.5
集料
5.5.1
透水沥青混合料中粗集料宜采用反击式、锤式、立轴式等非挤压式破碎机轧制的碎石。彩色透水沥青混合料中粗集料可采用天然石料或人造彩色陶粒。天然石料和人造彩色陶粒的颜色宜与路面设计色彩接近。粗集料技术要求应符合表5.5.1的规定。
表5.5.1
粗集料技术要求
检测项目
单位
技术要求
试验方法
机动车道
非机动车道
石料压碎值
%
≤26
≤28
T
0316
洛杉矶磨耗损失
%
≤28
≤30
T
0317
石料磨光值
--
≥42

T
0321
表观相对密度
--
≥2.60
≥2.50
T
0304
吸水率
%
≤2.0
≤3.0
T
0304
坚固性
%
≤8
≤10
T
0314
针片状颗粒含量(混合料)
%
≤10
≤15
T
0312
水洗法﹤0.075mm颗粒含量
%
≤1.0
T
0310
软石含量
%
≤1
≤3
T
0320
与普通沥青的粘附性

≥5
≥4
T
0616
1个破碎面含量
%
100
≥90
T
0346
2个或2个以上破碎面含量
%
≥90
≥80
注:1.
表中试验方法T
0616按现行行业标准《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JTG
E20的规定执行,其余按现行行业标准《公路工程集料试验规程》JTG
E42的规定执行。
2.
当粗集料与沥青的粘附性等级不满足表中规定时,应采取抗剥落措施,抗剥落剂的类型与掺量应通过试验检测确定。
3.
粘附性试验的普通沥青宜采用制备高黏度沥青胶结料时所采用的普通沥青胶结料,条件不具备时,方可采用常规70号A级普通沥青。
4.
磨光值指标技术要求仅针对表面层石料。5.5.2
透水沥青混合料中细集料应采用坚硬、洁净、干燥、无风化、无杂质并有适当级配的机制砂。彩色透水沥青混合料中细集料宜采用彩色机制砂或人造彩色陶粒。彩色机制砂和人造彩色陶粒的颜色宜与路面设计色彩接近。细集料技术要求应符合表5.5.2的规定。
表5.5.2
细集料技术要求
检测项目
单位
技术要求
试验方法
机动车道
非机动车道
表观相对密度

≥2.50
≥2.45
T
0328
坚固性(﹥0.3mm部分)
%
≤10

T
0340
含泥量(﹤0.075mm部分)
%
≤1
≤3
T
0333
砂当量
%
≥60
≥50
T
0334
棱角性
s
≥30

T
0345
注:表中试验方法按现行行业标准《公路工程集料试验规程》JTG
E42的规定执行。5.6
填料
5.6.1
透水沥青混合料中填料应采用石灰岩或岩浆岩中的强基性岩石等憎水性石料经磨细得到的矿粉。矿粉应干燥、清洁、不结团,能从矿粉仓中自由流出,不得使用回收的粉尘。矿粉技术要求应符合表5.6.1的规定。
表5.6.1
矿粉技术要求
检测项目
单位
技术要求
试验方法
机动车道
非机动车道
表观相对密度

≥2.50
≥2.45
T
0352
含水量
%
≤0.5
≤1.0
T
0103
粒度范围
<0.6mm
%
100
100
T
0351
<0.15mm
%
90~100
90~100
<0.075mm
%
85~100
75~100外观

无团粒结块

亲水系数

<1
T
0353
塑性指数
%
<4
T
0354
加热安定性

无明显变化
T
0355
注:表中试验方法T
0103按现行行业标准《公路土工试验规程》JTJ
051的规定执行,其余试验方法按照按现行行业标准《公路工程集料试验规程》JTG
E42的规定执行。
5.6.2
彩色透水沥青混合料中色粉应作为填料使用,不足部分的填料宜采用矿粉。色粉宜选用无机类材料,应在长期日光照射下不易褪色、不分解、不溶于水,易于在彩色高黏度沥青胶结料中分散,施工温度范围内不变质,具有优良的耐候性。色粉技术要求应符合表5.6.2的规定。
表5.6.2
色粉技术要求
检测项目
单位
技术要求
试验方法
外观

无团粒结块

水溶物含量
%
≤1.0
GB/T
5211.1
105℃挥发物
%
≤1.5
GB/T
5211.3
着色力

98~102
GB/T
5211.19
吸油量
%
≤22
GB/T
5211.15
筛余量(0.075mm筛孔)
%
≤0.1
GB/T
5211.18
耐光性

≥7
GB/T
1710
5.6.3
交通载荷较大的透水沥青路面或粗集料黏附等级偏低时,可掺加1~2%的水泥替代矿粉。透水沥青混合料和透水沥青路面其他工程部位中水泥的技术要求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通用硅酸盐水泥》GB
175的相关规定。
5.7
防水封层
5.7.1
透水沥青路面的结构设计包括透水层和不透水层时,应在透水层与不透水层间设置防水封层。防水封层宜采用高黏沥青同步碎石封层、橡胶沥青同步碎石封层或改性沥青同步碎石封层。
5.7.2
高黏沥青同步碎石封层中高黏沥青技术要求应符合本规程表5.2.1的相关规定,其他材料或其他类型同步碎石封层材料的技术要求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6
各层材料组成设计
6.1一般规定
6.1.1各层材料组成设计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城镇道路路面设计规范》CJJ
169、《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
D50和《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的规定。
6.1.2透水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应包括目标配合比设计、生产配合比设计及生产配合比验证三个阶段。6.2
透水沥青混凝土面层
6.2.1透水沥青混合料宜根据道路等级、气候及交通条件应符合表6.2.1确定工程设计矿料级配范围。
表6.2.1透水沥青混合料矿料级配范围
级配类型
通过下列筛孔(mm)的质量百分率(%)
37.5
31.5
26.5
19
16
13.2
9.5
4.75
2.36
1.18
0.6
0.3
0.15
0.075
粗粒式
PAC-30
100
80-100
70-90
48-75
36-65
26-55
14-40
4-10
2-5
2-5
2-5
2-5
2-5
2-5
PAC-25
——
100
80-100
60-90
45-75
30-60
16-40
4-10
2-5
2-5
2-5
2-5
2-5
2-5
中粒式
PAC-20
——
——
100
95-100
——
64-84
——
10-31
10-20
——
——
——
——
3-7
PAC-16
——
——
——
100
90-100
70-90
45-70
12-30
10-22
6-18
4-15
3-12
3-8
2-6
细粒式
PAC-13
——
——
——
——
100
90-100
50-80
12-30
10-22
6-18
4-15
3-12
3-8
2-6
PAC-10
——
——
——
——
——
100
90-100
50-70
10-22
6-18
4-15
3-12
3-8
2-6
6.2.2透水沥青混合料技术要求应符合表6.2.2的规定。
表6.2.2透水沥青混合料技术要求
检测项目
单位
技术要求
试验方法
机动车道
非机动车道
马歇尔试件击实次数

双面各50次
双面各50次
T
0702
空隙率
%
≥18
≥18
T
0708
连通空隙率
%
≥12
≥14
附录C
马歇尔稳定度
KN
≥5.0
≥3.5
T
0709析漏损失(185℃)
%
<0.3
<0.3
T
0732
飞散损失
%
≤10
≤20
T
0733
浸水飞散损失
%
≤15

浸水残留稳定度
%
≥85
≥80
T
0709
车辙试验动稳定度
次/mm
≥5000
≥1500
T
0719
低温弯曲破坏应变
μξ
≥2800

T
0715
透水系数
mm/s
≥1.6
≥2.4
附录A
注:表中试验方法按现行行业标准《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JTG
E20的规定执行。
6.2.3用于园区绿道或人行道等非机动车道的彩色透水沥青混合料技术要求应符合表6.2.3的规定。
表6.2.3彩色透水沥青混合料技术要求
检测项目
单位
技术要求
试验方法
马歇尔试件击实次数

双面各50次
T
0702
空隙率
%
≥18
T
0708
连通空隙率
%
≥14
附录C
马歇尔稳定度
KN
≥3.5
T
0709
析漏损失(185℃)
%
<0.3
T
0732
飞散损失
%
≤20
T
0733
浸水残留稳定度
%
≥80
T
0709
车辙试验动稳定度
次/mm
≥1000
T
0719
透水系数
mm/s
≥2.4
附录A
6.2.4透水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与附录D的规定。

6.3大粒径透水沥青混凝土基层
6.3.1大粒径透水性沥青混合料的公称最大粒径不宜小于26.5mm,应按表6.3.1确定工程设计矿料级配范围。
表6.3.1大粒径透水性沥青混合料矿料级配范围
级配类型
通过下列筛孔(mm)的质量百分率(%)
52
37.5
31.5
26.5
19
13.2
9.5
4.75
2.36
1.18
0.6
0.3
0.15
0.075
LSPM-25
100
100
100
70~98
50~85
32~62
20~45
6~29
6~18
3~15
2~10
1~7
1~6
1~4
LSPM-30
100
100
90~
100
70~95
40~76
28~58
19~39
6~29
6~18
3~15
2~10
1~7
1~6
1~4
LSPM-35
100
75~98
67~96
50~80
25~60
15~40
10~35
6~25
6~18
3~15
2~10
1~7
1~6
1~4
6.3.2宜采用大型马歇尔成型方法,混合料的技术要求应符合表6.3.2的规定。。
表6.3.2大粒径透水性沥青混合料技术要求
试验指标
单位
技术要求
试验方法
击实次数(双面)

112
T0702
空隙率
%
≥18
T0708
连通空隙率
%
≥14
附录C
析漏损失
%
<0.2
T0732
飞散损失
%
<20
T0733
参考沥青用量
%
3~3.5
T0725
动稳定度
次/mm
≥2600
T0719
注:用于动稳定度指标测试的车辙试件厚度为8cm。6.4
透水级配碎石基层
6.4.1透水级配碎石基层分为骨架密实型与连续级配型,应按表6.4.1确定工程设计矿料级配范围。
表6.4.1级配碎石混合料的级配组成

层位
通过下列筛孔(mm)质量百分比(%)
液限
塑指
37.5
31.5
26.5
19
16
13.2
9.5
4.75
2.36
1.18
0.6
0.3
0.15
0.075
(%)
(%)
上基层
10085-10060-80
30-5015-30
10-20
0-5
<25
<8
基层
100
90-100
79-95
60-85
53-80
48-74
40-65
25-50
18-40
13-32
9-25
6-20
3-13
0-7100
90-100
75-95
66-88
59-82
46-71
30-55
18-40
13-32
9-25
6-20
3-13
0-7100
85-95
66-80
44-56
37-48
31-41
28-38
18-28
12-20
8-14
5-11
3-9
0-6
底基层及垫层
90-100
85-95
75-90
60-82
53-78
48-74
40-65
25-50
18-40
13-32
9-25
6-20
3-13
0-10
100
85-100
65-8542-6720-40
10-278-20
5-18
2-8100
80-10056-8730-60
18-4610-33
5-20
注:
1上基层是指沥青面层与半刚性基层之间设置级配碎石,该层的级配宜符合此规定。
2潮湿多雨地区的基层塑性指数不大于4%。
3为排水与防冻垫层时,其0.075mm通过率不超过5%。
6.4.2级配碎石可用于中、轻交通道路的下基层及轻交通道路的基层,其技术要求应符合表6.4.2的规定。表6.4.2透水级配碎石基层技术指标要求
试验项目
单位
技术要求
试验方法
马歇尔试件尺寸
mm
φ101.6mm×63.5mm
T
0702
马歇尔试件击实次数

两面击实50次
T
0702
压实度

98(基层)、96(底基层)
T
0133
CBR
%
100(基层)、80(底基层)
T
0134
抗压回弹模量
MPa
300~350(基层连续级配型)
300~500(基层骨架密实型)
200~250(底基层、垫层)
T
01356.5
透水水泥混凝土基层
6.5.1透水水泥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强度与空隙率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透水水泥混凝土路面技术规程》CJJ/T
135的规定。
6.5.2透水水泥混凝土基层每30m设置一道伸缩缝。
6.5.3透水水泥混凝土基层的性能应符合表6.5.2的规定。
表6.5.2透水水泥混凝土的性能
项目
计量单位
性能要求
试验方法
透水系数(15℃)
mm/s
≥0.5
附录A
抗冻性
25次冻融循环后抗压强度损失率
%
≤20
GB/T
50082
25次冻融循环后质量损失率
%
≤5
GB/T
50082
连通孔隙率
%
≥10
附录C
强度等级
——
C20
C30
T
0553
抗压强度(28d)
MPa
≥20.0
≥30.0
T
0553弯拉强度(28d)
MPa
≥2.5
≥3.5
T
05586.6骨架空隙型水泥稳定碎石基层
6.6.1水泥稳定碎石可采用强度等级为32.5级或42.5级的普通硅酸盐水泥、矿渣硅酸盐水泥。水泥用量宜为8%~12%,水灰比宜为0.39~0.43。配合比设计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JTG
D40的规定。
6.6.2骨架空隙型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材料的技术要求应符合表6.6.2的规定。
表6.6.2骨架空隙型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材料的技术指标要求
试验项目
单位
技术要求
试验方法
空隙率
%
15~23
T
0309
7d抗压强度
MPa
3.5~6.5
T
08056.7水文改善功能层
6.7.1透水沥青混凝土路面的水文改善功能层应采用粗砂、砂砾、碎石等透水性能好的粒料类材料,小于0.075mm的颗粒含量不宜大于5%。
6.7.2水文改善功能层应与边缘排水系统相连接,厚度不宜小于150mm,每侧宽度宜大于基层宽度0.5m。
6.7.3采用碎石和砂砾垫层时,最大粒径应与结构层厚度相协调,最大粒径不宜超过结构厚度的1/2。
7
施工
7.1
一般规定
7.1.1
透水沥青混凝土路面的施工,除应符合现行行业规范《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和《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
1的规定外,尚应符合本章的规定。
7.1.2
透水沥青路面使用的各种材料运至现场后,应进行质量检验,经评定合格后方可使用,不得以供应商提供的检测报告或商检报告代替现场检测。
7.1.3
施工单位在开工前应根据设计文件及施工条件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或专项施工方案。施工组织设计、专项施工方案应按规定程序审批后执行,有变更时应办理变更审批。施工人员应查勘施工现场,复核地下隐蔽设施的位置与标高。
7.1.4
道路附属设施及土建工程施工,宜在透水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前完成。
7.1.5
当遇雨雪天气及地表白天平均温度低于15℃时,不得进行透水沥青混凝土面层施工。
7.1.6
透水沥青混凝土路面各面层施工前,应铺筑单幅长度不小于100m的试验路段,试验路段宜选在主线直线段,对于工程量小的城镇道路可不铺筑试验路段。
7.2
表面功能性透水沥青路面施工
7.2.1
不透水基层施工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
1的规定。
7.2.2
铺筑表面功能性透水沥青路面前,其不透水基层应清洁,平整度、强度、渗水系数应满足设计要求,并应按设计要求设置防水封层,不符合设计要求的不得铺筑透水沥青混凝土面层。

7.2.3
防水封层的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防水封层施工宜使用同步封层车施工,高粘沥青或橡胶沥青用量应根据其上的路面厚度选择:仅表面层采用透水路面的沥青用量为1.5
L/m2~2.0L/m2,石料采用5
mm
-10mm;超过两层以上透水路面采用沥青用量2.5
L/m2~3.0L/m2,石料采用10~15mm,碎石用量建议15
kg
/㎡~22
kg
/㎡,实际用量以碎石满铺、碎石没入沥青2/3为宜,碎石使用前应经沥青拌合楼预裹覆沥青处理,经烘干、筛分、除尘,温度达到120℃的碎石,预裹覆沥青用量为0.3%的普通沥青。
2
高黏沥青或橡胶沥青、碎石同步撒布冷却后,为避免钢轮压路机碾压对碎石造成的破坏,采用25t的胶轮压路机进行压实,碾压后浮石需用人工或扫地车进行清扫干净。
3
当遇地表白天平均温度低于15℃、风力大于5级及以上、雨天或预计2小时内下雨时应停止防水封层施工。
4
防水封层施工结束后应严禁各种车辆通行;摊铺时运料车应在指定地点调头倒行至摊铺机,限速5
km/h,禁止急刹车。
5
防水粘结层应在透水沥青混凝土面层施工前24h
完成,在摊铺透水沥青混凝土面层前应检验防水粘结层的防水性。
6
纵向两幅洒布部分重叠10cm,对于局部碎石撒铺量不足的地方,应人工补足。
7.2.4
透水沥青混凝土面层施工准备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施工前应对各种施工机械和设备做好保养、调试等准备工作,对有计量器具的机械进行标定,各类配件、备件、辅助材料应配备齐全。
2
下承层已被掉落集料、杂物、泥土等污染时,应清洗或经铣刨处理后方可铺筑。
3
拌和厂的设置应符合国家有关环境、消防、安全等规定,料场及场内道路应硬化处理,场内各种集料应按标识分隔贮存,集料应设雨棚防水、防扬尘。
7.2.5
透水沥青混合料搅拌及施工温度应根据沥青黏度、气候条件、铺装层的厚度与下卧层温度宜符合表7.2.5-1~7.2.5-2确定。
表7.2.5-1
透水沥青混合料的施工温度
施工工序
湿法处理(℃)
直投式干法处理(℃)
沥青加热温度
170~180
(高黏度改性沥青)
155~165
(基质沥青)
集料加热温度
190~200
沥青混合料出料温度
170~185混合料贮料仓贮存温度
贮料过程中温度下降不超过10
混合料废弃温度
≥195
混合料摊铺温度
≥160
初压的混合料内部温度
≥150
终压的混合料表面温度
≥90
开放温度
<50
注:沥青混合料的施工温度采用具有金属探测针的插入式数显温度计测量,表面温度可采用表面接触式温度计测定。当采用红外线温度测量表面温度时,应进行标定。表7.2.5-2
彩色透水沥青混合料的施工温度
施工工序
直投式干法处理(℃)
沥青加热温度
155~165
(基质沥青)
集料加热温度

180~200
沥青混合料出料温度
165~180
混合料贮料仓贮存温度
贮料过程中温度下降不超过10
混合料废弃温度
≥190
混合料摊铺温度
≥155
初压的混合料内部温度
≥145
终压的混合料表面温度
≥80
开放温度
<40
7.2.6
透水沥青混合料的拌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拌和设备的总拌和能力应满足施工进度要求,全部生产过程由计算机自动控制,配有良好的打印装置。
2
拌和机应采取防止回收粉污染措施,废粉回收管道应当拆除。
3
在生产前,应首先根据目标配合比进行热料仓振动筛的设置,然后进行热料仓筛分调试生产初试级配,对初试级配进行马歇尔试验与试拌,最后通过室内试验及拌和机取样试验综合确定生产级配的最佳沥青用量。
4
拌和时间根据具体情况经试拌确定,应以所有矿料颗粒全部裹覆沥青结合料为度,拌制好的混合料应均匀一致,无花白料、无结团成块或严重的粗细集料分离现象。采用湿法处理方法时,拌和机每盘的生产周期不宜少于
50s,其中干拌时间不少于5
s
~10s;采用直投式干法处理方法时,拌和机每盘的生产周期不宜少于60s,其中干拌时间不少于8
s
~15s。
5
采用湿法处理的宜随拌随用,不宜存储;采用直投式复合改性高黏度沥青时,高黏度改性添加剂应在粗集料投入的同时加入。采用直投式高黏度改性添加剂和纤维时,拌和机应采配置自动投放装置,投放计量精度要求达到±1%,不宜采用人工投放工艺。
6
添加纤维时,纤维应在混合料拌和过程中充分分散,拌和均匀,拌和时间宜延长5s以上。
7.2.7
透水沥青混合料的运输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宜采用大吨位的自卸卡车运输,但不得超载运输。运料车的运量应较拌和能力和摊铺能力有所富余,根据工程规模,施工过程中摊铺机前方宜有不少于3辆运料车等候卸料。
2
运料车每次使用前后应彻底清扫干净,去除粘结在车厢板上的任何残留物质,并在车厢板上均匀喷洒一层隔离剂或防粘剂,防止沥青粘结,但不得有余液积聚在车厢底部。
3
运料车应配备覆盖混合料的不透水蓬布,用以保温、防雨、防污染,运输过程中温度损失不应超过10℃;运料车到达现场后等前车混合料卸料完毕后才可揭开保温篷布。
4
拌和机向运料车卸料时,要求运料车前后移动分“前-后-中”的顺序平衡装料,减少沥青混合料的离析。
5
运料车应在摊铺机前10~30cm处停住,让摊铺机前方滚轮逐渐接近运料车车轮,不得撞击摊铺机,卸料过程中运料车应挂空挡,由摊铺机推动前进开始缓缓卸料。
6
运输车辆不得污染已开放交通的透水沥青路面;运输车严禁在防水粘结层或粘层上急刹车、急弯掉头;一旦出现粘轮时,可适当在运输车轮胎上喷洒隔离剂。
7
运料车到达工地后,应由专人逐车检测到场温度,到达摊铺现场的温度应控制在165℃~175℃的范围内。
7.2.8
透水沥青混合料的摊铺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铺筑时,一台摊铺机的铺筑宽度不宜超过6.0m(双车道)~7.5m(3车道以上);当铺层较宽时,宜采用两台或多台摊铺机前后错开10m~20m呈梯队方式同步摊铺,搭接宽度宜控制在
5cm~10cm,确保纵向接缝质量,接缝位置须避开车道轮迹带。接缝处喷洒渗透性树脂或改性乳化沥青。
2
摊铺宜采用履带式摊铺机,并根据现场条件及试验段情况铺筑,对熨平板工作仰角、布料螺旋与熨平板距离、布料横向螺旋器高度、夯锤行程频率和刮料护板等重要环节进行调试;摊铺机、受料斗和螺旋等部位宜喷洒无腐蚀性油水隔离剂。
3
摊铺前应根据松铺厚度,纵横坡度调整好摊铺机。摊铺机开始摊铺前应将熨平板预热至110℃以上,摊铺过程中应开动熨平板的振动捶击等夯实装置。
4
搅拌设备、自卸卡车、摊铺机的生产率应保持匹配,自卸卡车与摊铺机的操作应协调,尽可能保持摊铺机的连续作业,减少停顿次数。
5
摊铺机应缓慢、均匀、连续不间断地摊铺,摊铺速度宜控制在2m/min~3m/min范围内,每天初始摊铺阶段、弯道路段和挂线路段等特殊路段降低至1m/min~2m/min。
6
摊铺温度应符合表7.2.5的规定。
7
在路面狭窄部分、平曲线半径过小的匝道或加宽部分可采用小型摊铺机摊铺。中央开口带等小范围工程可用人工摊铺,人工摊铺路段应喷洒渗透性树脂或改性乳化沥青。
7.2.9
透水沥青混合料的压实及成型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透水沥青混凝土面层施工应配备足够数量的压实设备,选择合理的机械组合方式;摊铺单向不少于2车道快速干道时,宜采用11t~13t双钢轮振动压路机或振荡压路机不少于2台,26t~32t胶轮压路机不少于2台,7t~11t小型钢轮压路机1台,其他道路按此规定折算配置。
2
路面的压实应分为初压、复压、终压三个阶段,各阶段压实应遵循“紧跟、慢压、不漏压”的原则进行。压路机从外侧向中心碾压,由低处向高处碾压,轮迹始终与路基中线平行,相邻碾压带重叠5cm~10cm轮宽。
3
初压时双钢轮压路机应紧跟摊铺机静压1~2遍,压实温度控制在150℃~165℃,碾压速度应控制在不大于5km/h,不得产生推移、开裂。初压后应检查平整度、路拱,发现问题及时作适当调整。
4
复压宜采用双钢轮压路机碾压3~4遍,紧接初压进行,碾压速度应控制在不大于3.5km/h。钢轮压路机在压实过程中适量喷洒或涂抹无腐蚀隔离剂并以不粘轮为原则。对厚度大于4cm的铺层,复压后宜立即采用胶轮压路机揉搓压实一个来回。
5
终压应紧跟在复压后进行,可采用双钢轮压路机静压1~2遍,终压温度应符合表7.2.5-1和表7.2.5-2的规定,碾压至无明显轮迹为止。
6
压路机不得在未碾压成型路段上转向、调头、加水或停留。在当天成型的路面上,不得停放各种机械设备或车辆,不得散落集料、油料等杂物。
7.2.10
透水沥青混凝土接缝的处理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面层宜采用热接缝,接缝应紧密、平顺。
2
横缝应采用垂直的平接缝,相邻两幅透水性沥青面层的横缝应错开1m以上。摊铺前宜采用喷灯或其他加热方式对接缝面加热,使之新铺与已铺密切结合。采用“冷+热”平接缝时,摊铺前需要对周边粘结物或铣刨的四壁人工涂刷改性乳化沥青2遍~3遍。摊铺后应充分压实。
3
纵缝应避开车道的轮迹带位置,而且上下层的纵向热接缝应错开15cm以上。新建道路纵向接缝应采用热接缝;旧路面宜采用热接缝,条件不允许时,可采用“冷+热”方式。采用“冷+热”接缝时,摊铺前需要对接缝面进行处理,涂刷改性乳化沥青2遍~3遍。透水沥青面层施工后,纵向接缝可喷洒改性乳化沥青等材料进行补强。
4
在横向施工缝开始施工时,应控制好平整度,不宜人工补料调整平整度,同时要及时碾压,防止料温损失无法压实。
7.3
雨水调蓄型透水沥青路面施工
7.3.1路基与透水基层之间防水封层的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防水封层宜采用改性沥青,其沥青规格和质量应符合要求。集料应质地坚硬、耐磨、洁净,粒径级配应符合要求。
2
用于同步碎石封层的材料用量应经设计、试验,符合要求后方可使用。
3
沥青洒布车洒布时应保持油量均匀、不露白,不宜出现流淌,封层应不透水。
4
当气温在10℃及以下,风力大于5级及以上,雨天或预计2h下雨时,不得进行防水封层施工。
5
防水封层铺筑后,应用轮胎压路机碾压2遍,如果发现团块、空白或松散等缺陷,应将其铲除并人工找补。
7.3.2
透水基层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透水基层包括透水混凝土基层,透水沥青碎石基层(ATPB)、大粒径透水沥青混凝土基层、透水级配碎石基层,以及透水水泥稳定碎石基层。透水基层施工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
1的规定。
2
基层施工前应确认土基平整度、压实度和标高符合设计要求。
3
铺筑透水沥青混凝土面层前,应对其基层保持养护,不得开放交通,保证其清洁、平整度、强度、渗水系数符合要求。
7.3.3
透水沥青混凝土面层施工应符合本规程第7.2节的规定。
7.4
土壤入渗型透水沥青路面施工
7.4.1
土壤入渗型透水沥青路面路基的施工应符合以下规定:
1
透水路基施工前应先对土壤的渗透性能进行评估,土壤的渗透性能应符合本规程第3.0.1条的规定。
2
为避免工程施工期间不必要的污染,土壤入渗型透水沥青路面及其排水设施的施工应在整个项目临近结束时进行。道路未施工前,预定土路基标高处应保持上方至少30
cm厚度不开挖,场地稳定,并且道路开始施工时,最终开挖至路基标高处。

3
路基区域下方已有路基不得被压实,或通行过量施工设备,以免土壤渗透性遭受损失,直至垫层或底基层施工完毕。

4
当由于冲刷,路基已出现局部细料积聚与表面积水时,应用轻型设备将该处清理掉,将其下部土壤用耙子等翻松到至少15
cm厚度。所有精细整平都手工实施。完工后的土基顶部应保持水平。

5
路基准备完毕后,立即铺设反滤层(透水土工布或反滤垫层)。相邻土工布条应搭接至少45
cm,路基之外还必需密封至少1.2米,以防止径流或冲积物进入蓄水层。这一边缘带应保持固定,直至与路基相邻的裸土都已经稳定,再将土工布切割到路基边缘。

7.4.2
反滤隔离层的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反滤隔离层砂石材料不得含有草根、树叶、塑料袋等有机杂物及垃圾,含泥量不宜超过3%,碎石或卵石最大粒径不宜大于50mm,级配应符合设计要求。
2
施工前应对下承层进行标高、宽度、长度、坡度及承载力等情况进行检验,并报监理工程师进行验收,符合要求后方可施工。
3
反滤隔离层应分层填筑压实,分层厚度由试验数据确定,压实质量应符合设计要求。
7.4.3
透水基层的施工应符合本规程第7.3.2条的规定。
7.4.4
透水沥青混凝土面层施工应符合本规程第7.2节的规定。
7.5
交通控制
7.5.1
紧急情况或施工车辆必须通行时应待摊铺层完全冷却,开放温度应符合本规程表
7.2.5-1和表7.2.5-2的规定,并应管控车辆有序慢速通过,严禁急刹或急转。
7.5.2
铺筑完成的透水沥青混凝土路面应做好保护,并应保持路面整洁。
8
施工质量管理与检查验收
8.1
一般规定
8.1.1
透水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应根据全面质量管理的要求,建立健全有效的质量保证体系,对施工各工序的质量进行检查评定;加强施工过程的质量控制,实行动态质量管理,确保施工质量的稳定性。
8.1.2
与透水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有关的所有原始记录和数据应如实记录和保存,对已采取措施进行返工补救的项目,应在原始记录和数据上注明,但不得销毁。
8.1.3
施工单位应根据设计文件及施工条件,确定施工方案、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施工人员应查勘施工现场,复核地下隐蔽设施的位置和标高。
8.1.4
透水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应加强过程质量控制,实行动态质量管理。施工质量管理与检查验收应包括工程施公前、施工过程中质量管理与质量控制,以及各施工工序间的质量检查验收。
8.2
施工前的材料与设备检查
8.2.1
施工前应检查各种材料的来源和质量。对经招标程序购进的沥青、集料等重要原材料,供货单位应提供最新检测的正式试验报告。从国外进口的材料应提供该批次的船运单。对首次使用的集料,应检查生产单位的生产条件、加工机械、覆盖层的清理情况。所有材料都应按规定取样检测,经质量认可后方可订货。
8.2.2
各种材料都应在施工前以“批”为单位进行检查,不符合规程技术要求的材料不得进场。对各种矿料是以同一料源、同一次购入并运至生产现场的相同规格材料为一“批”;对沥青是指从同一来源、同一次购入且储入同一沥青罐的同一规格沥青为一“批”。
8.2.3
工程开始前,应对材料的存放场地、防雨和排水措施进行确认,不符合本规程要求时材料不得进场。进场的各种材料的来源、品种、质量应与招标及提供的样品一致,不符合要求的材料严禁使用。
8.2.4
使用成品改性沥青时,应要求供应商提供所使用改性剂型号和基质沥青的质量检验报告,必要时应对基质沥青进行取样检测。采用现场改性沥青的工程,应对试生产的改性沥青进行检测,质量不合格的不可使用。
8.2.5
施工前应对拌合楼、摊铺机、压路机等各种施工机械和设备进行调试,对机械设备的配套情况、技术性能、传感器计量精度进行认真检查、标定,并得到监理的认可。
8.2.6
正式开工前,各种原材料的试验结果及据此进行的目标配合比设计和生产配合比设计结果,应在规定的期限内向业主及监理提出正式报告,待取得正式认可后,方可使用。
8.3??铺筑试验路段
8.3.1
机动车道的透水沥青混凝土路面在施工前应铺筑试验段。非机动车道在缺乏施工经验或初次使用重大设备时,也应铺筑试验段。当同一施工单位在材料、机械设备及施工方法与其他工程完全相同时,也可利用其他工程的结果,不再铺筑新的试验路段。?
8.3.2
试验段的长度应根据试验目的确定,宜选在正线上铺筑,长度不宜小于100
m~200m。
8.3.3
透水沥青混凝土路面试验段铺筑分试拌及试铺两个阶段,应包括下列试验内容:???
1
检验各种施工机械的类型、数量及组合方式是否匹配。?
??
2
通过试拌确定拌和机的操作工艺,考察计算机打印装置的可信度。?
??
3
通过试铺确定透层油的喷洒方式和效果、摊铺、压实工艺,确定松铺系数等。???
4
验证沥青混合料生产配合比设计,提出生产用的标准配合比和最佳沥青用量。???
5
建立用钻孔法与无核密度仪无破损检测路面密度的对比关系。确定压实度的标准检测方法。无核密度仪等无破损检测在碾压成型后热态测定,取13个测点的平均值为1组数据,一个试验段的不得少于3组。钻孔法在第2天或第3天以后临近无核密度仪测点钻孔,钻孔数不少于12个。???
6
检测试验段的透水系数。?

8.3.4
试验段铺筑应由有关各方共同参加,及时商定有关事项,明确试验结论。铺筑结束后,施工单位应就各项试验内容提出完整的试验路施工、检测报告,取得业主或监理的批复。
8.4
施工过程质量管理与检查
8.4.1
透水沥青混凝土路面结构层施工应得到开工令后方可开工。
8.4.2
开工前,建设单位应组织设计、勘察单位向监理及施工单位移交现场测量地形、高程控制桩并形成文件。施工单位应结合实际情况,制定施工测量方案,建立测量控制网、线、点。
8.4.3
路基、垫层、基层及找平层的施工可按照现行行业标准《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1执行,其透水性及有效孔隙率应满足设计要求。
8.4.4
面层施工前应按照规定对道路各结构层、排水系统及附属设施进行检查验收,符合要求后方可进行面层施工。
8.4.5
施工过程应以施工单位自检与监理抽检相结合,检测的原始数据应真实,不得丢弃。
8.4.6
施工过程中透水沥青混凝土面层材料质量检查项目和频率应复合表8.4.6中的要求。每个检查项目的平行试验次数或一次试验的试样数应按相关试验规程的规定执行,并以平均值评价是否合格。
表8.4.6
施工过程中透水沥青混凝土面层材料质量检查的内容和要求
材料
检查项目
检查频率
平行试验次数或一次试验的试样数
机动车道
非机动车道
粗集料
外观(石料品种、含泥量等)
随时
随时

针片状颗粒含量
随时
随时
2~3
颗粒组成部分(筛分)
随时
必要时
2
压碎值
必要时
必要时
2
磨光值
必要时
必要时
4
洛杉矶磨耗损失
必要时
必要时
2
含水量
必要时
必要时
2
细集料
颗粒组成
随时
必要时
2
砂当量
必要时
必要时
2
含水量
必要时
必要时
2
松方单位重
必要时
必要时
2
矿粉
外观
随时
随时

<0.075mm含量
必要时
必要时
2
含水量
必要时
必要时
2
石油沥青/彩色沥青
针入度
每2~3天1次
每周1次
3
软化点
每2~3天1次
每周1次
2
含蜡量
必要时
必要时
2~3
改性沥青
针入度
每天1次
每天1次
3
软化点
每天1次
每天1次
2
离析试验
每周1次
每周1次
2
弹性恢复
必要时
必要时
3
显微镜观察(对现场改性沥青)
随时
随时

60℃动力黏度
每批
每批
2
60℃复数模量
必要时
必要时
2
改性剂掺量
随时
随时

改性乳化沥青
蒸发残留物含量
每2~3天1次
每周1次
2
蒸发残留物针入度
每2~3天1次
每周1次
3
蒸发残留物软化点
每2~3天1次
每周1次
2
蒸发残留物的延度
必要时
必要时
3
弹性恢复
必要时
必要时
3
注:1.
石油沥青的质量检查的内容和要求适用于柔性基层。8.4.7
施工过程中透水基层材料质量检查项目和频率应满足表8.4.7的要求。每个检查项目的平行试验次数或一次试验的试样数应按相关试验规程的规定执行,并以平均值评价是否合格。
表8.4.7
施工过程中透水基层材料质量检查的内容和要求
材料种类
控制项目
控制标准
检测频率
水泥
细度
满足《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细则》JTG/T
F20的规定
不少于每批每300t检测1次
安定性
水泥初凝时间
水泥终凝时间
胶砂强度
集料
压碎值
满足《公路路面
粗集料不少于每基层施工技术细则》JTG/T
F20的规定
2000t检测1次;
细集料不少于每1000t检测1次
粗集料针片状
液限
塑性指数
粗集料小于0.075mm颗粒含量
细集料小于0.075mm颗粒含量
8.4.8
沥青混合料应在沥青拌和厂(场、站)采用拌和机械拌制。拌和厂的设置除应符合国家有关环境保护、消防、安全等规定外,尚应按照表8.4.8规定的项目检查混合料质量,并应具备下列条件:
1
从料堆和皮带运输机随时目测各种材料的质量和均匀性,检查泥块及超粒径碎石,检查冷料仓有无窜仓。目测混合料拌和是否均匀,有无花白料,油石比是否合理,检查集料和混合料的离析情况。
2
检查控制室拌和机各项参数的设定值、控制屏的显示值,核对计算机采集和打印记录的数据与显示值是否一致。
3
检测沥青混合料的材料加热温度、混合料出厂温度,取样抽提、筛分检测混合料的矿料级配、油石比。抽提筛分应至少检查0.075mm、2.36mm、4.75mm、公称最大粒径及中间粒径等5个筛孔的通过率。
4
沥青材料应采用导热油均匀加热,沥青与矿料的加热温度应调节到能使拌和的沥青混合料出厂温度符合本规范的规定。
5
沥青混合料拌和时间由试拌确定。应以混合料拌和均匀、所有矿料颗粒全部裹覆沥青结合料为宜,并经试拌确定。
6
马歇尔试验时,应测定空隙率、稳定度、析漏损失、肯塔堡飞散损失,计算合格率。对VMA、VFA指标可只作记录。同时确定压实度的标准密度。
表8.4.8
透水沥青混合料拌制的要求


检查频度及单点检验评价方法
质量要求或允许偏差
机动车道
非机动车道
混合料外观
随时
观察集料粗细、均匀性、离析、油石比、色泽、冒烟、有无花白料、油团等各种现象拌和温度
沥青、集料的加热温度
逐盘检测评定
符合本规范规定
混合料出厂温度
逐车检测评定
符合本规范规定
逐盘测量记录,每天取平均值评定
符合本规范规定
矿料
级配
(筛孔)
0.075mm
逐盘在线检测
±2%(2%)

£2.36mm
±5%(4%)

34.75mm
±6%(5%)

0.075mm
逐盘检查,每天汇总l次取平均值评定
±1%

£2.36mm
±2%

34.75mm
±2%

0.075mm
每台拌和机每天l~2次,以2个试样的平均值评定
±2%(2%)
±2%
£2.36mm
±5%(3%)
±6%
34.75mm
±6%(4%)
±7%
沥青用量(油石比)
逐盘在线监测
±0.3%

逐盘检查,每天汇总l次取平均值评定
±0.1%

每台拌和机每天l~2次,以2个试样的平均值评定
±0.3%
±0.4%
马歇尔试验:空隙率、稳定度、析漏损失、肯塔堡飞散损失
每台拌和机每天l~2次,以4~6个试件的平均值评定
符合本规范规定
浸水马歇尔试验
必要时(试件数同马歇尔试验)
符合本规范规定
车辙试验
必要时(以3个试件的平均值评定)
符合本规范规定
8.4.9
除应按表8.4.9规定的项目检查透水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要求外,尚应具备下列条件:
1
水泥剂量标定曲线应每月重新配制后重制EDTA滴定标准曲线。
2
压实度检查应在碾压结束后立即进行,对于小于规定值的测点应立即进行处理,直到测点全部符合要求为止。
3
取加水泥之前的矿料混合料检验其级配,应严格控制0.075mm的通过率。加水泥以后的混合料级配,采用水洗法快速检验9.5mm、4.75mm的通过率,尽量控制在设计级配(注意需减除0.075mm以下的粉料部分)附近。
表8.4.9
透水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质量控制标准
项目
质量要求
或允许差
检查频率
取样/试验方法
矿料级配,与设计标准级配的差(%)
0.075mm
±2
1次/2000m2
拌合机混合料输送皮带上取样
4.75mm
±6
水泥剂量(%)
±0.5
6个以上样品/每2000m2
滴定法
含水量(%)
最佳含水量±1
随时
烘干法
强度(MPa)
不小于设计要求
2组/天
7d无侧限抗压强度
8.4.10
透水沥青混合料质量控制应符合表8.4.10的规定。
表8.4.10
透水沥青混合料质量控制标准
项目
检查频率
质量要求或允许偏差
试验方法
透水系数
1次/单幅200m
符合表4.0.4的规定
按附录A测定
摩擦系数
不低于45
摆式仪
构造深度
流动值不超过平均值的1.5倍
铺砂法
压实度
1次/单幅200m
不小于99%(试验段密度)
93%~97%(最大理论密度)
现场钻孔试验
厚度
代表值:总厚度-9,上面层-4,中面层-6,下面层-8;
极值:总厚度-15,上面层-8,
中面层-10,下面层-12
钻孔检查并铺筑时随时插入量取,每日用混合料数量校核。
平整度
连续检测
上面层,不大于1.0mm
中面层,不大于1.2mm
连续式平整度仪
8.4.11
透水水泥稳定碎石基层质量控制应按表8.4.11执行。
表8.4.11
透水水泥稳定碎石基层质量控制标准
工程类别
项目
频度
质量标准
机动车道
非机动车道
基层
纵断高程(mm)
机动车道每20m
1个断面,每个断面3~5点,非机动车道每20m
1点
+5
~
-10
+5
~
-15
厚度(mm)
均值
每1500~200m2
6点
≥-8
≥-10
单个值
≥-10
≥-20
宽度(mm)
每40m
1处
>0
>0
横坡度(%)
每100m
3处
±0.3
±0.5
平整度(mm)
每100m
2处,每处连续10尺(3m直尺)
≤8
≤12
连续式平整仪的标准差(mm)
≤3

底基层
纵断高程(mm)
机动车道每20m
1个断面,每个断面3~5点,非机动车道每20m
1点
+5
~
-15
+5
~
-20
厚度(mm)
均值
每1500~200m2
6点
≥-10
≥-12
单个值
≥-25
≥-30
宽度(mm)
每40m
1处
>0
>0
横坡度(%)
每100m
3处
±0.3
±0.5
平整度(mm)
每100m
2处,每处连续10尺(3m直尺)
≤12
≤15
8.4.12
透水沥青混凝土路面其他施工质量过程质量管理与检查标准应符合《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或《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
1)的规定。
8.5
交工验收阶段的工程质量检查与验收
8.5.1工程完工后,施工单位应将全线以1km~3km作为一个评定路段,每一侧车行道按表8.5.1的规定频度,随机选取测点,对沥青面层进行全线自检,将单个测定值与表中的质量要求或允许偏差进行比较,计算合格率,然后计算一个评定路段的平均值、极差、标准差及变异系数。施工单位应在规定时间内提交全线检测结果及施工总结报告,申请交工验收。?

8.5.2沥青路面交工时应检查验收沥青面层的各项质量指标,包括路面的厚度、压实度、平整度、渗水系数、摩擦系数等。
1?需要作破损路面进行检测的指标,如厚度、压实度宜利用施工过程中的钻孔数据,检查每一个测点与极值相比的合格率。厚度也可利用路面雷达连续测定路面剖面进行评定。压实度验收可选用其中的1个或2个标准,并以合格率低的作为评定结果。?
???
2?路表平整度可采用连续式平整度仪和颠簸累积仪进行测定,以每100m计算一个测值,计算合格率。?
???
3?路表渗水系数宜在施工过程中在路面成型后立即测定,但每一个点为3个测点的平均值,计算合格率。?
???
4交工验收时可采用连续式摩擦系数测定车在行车道实测路表横向摩擦系数,如实记录测点数据。?
???
5?交工验收时可选择贝克曼梁或连续式弯沉仪实测路面的回弹弯沉或总弯沉,如实记录测点数据
(含测定时的气候条件、测定车数据等),测定时间宜在道路的最不利使用条件下(指春融期或雨季)进行。
8.5.3透水沥青混凝土面层交工时应对全线路面宽度、纵断面高程、横坡度、中线偏位等指标按表8.5.3进行实测,以每个桩号的测定结果评定合格率,最后提出实际的竣工图。
表8.5.3透水沥青混凝土面层交工检查与验收质量标准
检查项目
检查频度?(每一侧车行道)
质量要求或允许偏差
试验方法
机动车道
非机动车道
路表透水系数应大于
每1km
不少于5点,每点3处取平均值评定
1.6mm/s
2.4mm/s
附录A
外观
随时
表面平整密实,不得有明显轮迹、裂缝、推挤、
油盯、油包等缺陷,且无明显离析
目测
面层总厚度
代表值
每1km
5点
设计值的-5%
设计值的-8%
T?0912
极值
每1km
5点
设计值的-10%
设计值的-15%
T?0912
上面层厚度
代表值
每1km
5点
设计值的-10%

T?0912
极值
每1km
5点
设计值的-20%

T?0912
压实度
代表值
每1km
5点
实验室标准密度的96%(98%);最大理论密度的92%(94%)?;试验段密度的98%(99%)
T?0924
极值
每1km
5点
比代表值放宽1%(每km)或2%(全部)
T?0924
路表平整度
标准差
全线连续
1.2mm
2.5mm
T?0932
IRI
全线连续
2.0m/km
4.2m/km
T?0933
最大间隙
每1km
10处,各连续10杆

5mm
T?0931
宽度
有侧石
每1km
20个断面
±20mm
±30mm
T?0911
无侧石
每1km
20个断面
不小于设计宽度
不小于设计宽度
T?0911
纵断面高程
每1km
20个断面
±15mm
±20mm
T?0911
中线偏位
每1km
20个断面
±20mm
±30mm
T?0911
横坡度
每1km
20个断面
±0.3%mm
±0.5%mm
T?0911
弯沉
回弹弯沉
全线每20m
1个点
符合设计对交工验收的要求
符合设计对交工验收的要求
T?0951
总弯沉
全线每5m
1个点
符合设计对交工验收的要求

T?0952摩擦系数摆值
每1km
5点
符合设计对交工验收的要求

T?0964
横向力系数
全线连续
符合设计对交工验收的要求

T?09658.5.4透水基层交工时应按表8.5.4进行检查验收。
表8.5.4透水基层交工检查与验收质量标准
工程类别
检查项目
检查数量
机动车道
非机动车道
透水级配碎石
压实度
6~10处①
98%
94%
弯沉值
每车道40~50个测点①
满足设计规定
透水水泥稳定碎石
压实度
6~10处①
96%
92%
弯沉值
每车道40~50个测点①
满足设计规定
透水沥青碎石
压实度
6~10处①
95%
94%
弯沉值
每车道40~50个测点①
满足设计规定
大粒径透水沥青混凝土
压实度
6~10处①
98%
94%
弯沉值
每车道40~50个测点①
满足设计规定
注:①以每天完成段落为评定单位时,检查数量可取低值,以
l
km
为评定单位时,检查数量应取高值。
8.5.5
透水沥青混凝土路面其他交工检查与质量验收标准应符合《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或《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
1的规定。
9
养护
9.1
一般规定
9.1.1
透水性路面应控制通行砂石、土方运输车等具有较高撒落物风险的车辆。
9.1.2透水性沥青路面的养护工作内容可分为日常巡视与检测、日常维护、小修工程、中修工程、大修工程等。对于透水性沥青路面的较大损坏,应根据损坏程度,及时安排中修工程、大修工程,进行维修和整修。
9.2
日常维护
9.2.1日常巡视与检测的内容包括:
1
检查路面上是否有可能损坏路面、妨碍交通或影响路面排水功能性的堆积物等。
2
检测透水性沥青路面的渗水系数。
3
按《城镇道路养护技术规范》CJJ
36和《城市桥梁养护技术规范》CJJ
99的要求,检查透水性沥青路面上是否存在路面损坏。
9.2.2日常维护是对透水性沥青路面进行日常性、预防性、功能性养护和维护保养。内容包括:
1
清扫透水性沥青路表的泥土、积砂、积雪等杂物,保持路面整洁。应采用吸扫式或全吸式清扫设备,不得采用纯扫式清扫设备。
2
在确保实施效果的前提下,定期进行的排水功能性恢复性养护或针对突发情况的局部排水功能性养护。
3
透水性沥青路面配套排水设施的保养,确保透水路面外排排水疏通。
9.2.3
每半年或其他确认恰当的频率,使用专用的透水功能恢复工程车,进行日常透水功能恢复作业。
1
需采用专业工程车进行透水功能恢复作业。透水功能恢复工程车应配备高压水(或高压空气)冲刷空隙内灰尘、泥砂,并能抽吸回收空隙中的灰尘、泥砂。
2
透水系数在300ml/15s以上,透水功能恢复作业后透水系数增加10%或30ml/15s以上时,继续进行日常透水系数维护,否则,拉大作业周期,或者进行功能恢复工程车维修或更换后再次实施。
3
非设备原因无法实现排水功能提升(透水系数低于300ml/15s,或透水作业无法实现10%或30ml/15s以上作业效果)时,终止透水功能恢复作业。
9.2.4
发生车辆倾覆撒落或其他局部污染事故,进行应急的透水功能恢复作业,施工作业强度应以透水系数恢复为准,至一轮作业后透水系数提升小于10%或30ml/15s为止。
9.3
修补
9.3.1修补工程是对透水性沥青路面出现损坏的修补。内容包括:
1
透水性沥青路面局部损坏的修补,即小修。
2
透水性沥青路面配套排水设施的维修及部分更换。
3
对透水性沥青路面出现较大面积损坏进行翻修,以恢复原有技术状况的工程,即中修工程。
4
对透水性沥青路面出现全面或结构性损坏时进行整体的铣刨重铺,即大修。
9.3.2
应急坑洞的维修,可采用透水性冷补材料,不得采用密实型的常规冷补材料,破损部位应人工凿除,挖成整齐的方块状,不得使用切割等会堵塞排水通道的方式。
9.3.3
整车道或更大面积的修补,如果不是道路全幅作业,需注意所有施工纵缝的作业均不得使用切割等会堵塞排水通道的方式。修补材料应采用与新路施工相同混合料技术标准的热拌透水路面混合料及粘结层材料。
9.3.4
日常养护单位应配备满足常规养护用量的透水性路面专用冷补料、热拌专用干法高粘添加剂、高粘防水粘结层沥青等材料。
本规范用词说明
1为便于在执行本规范条文时区别对待,对要求严格程度不同的用词说明如下:
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
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
3)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正面词采用“宜”,反面词采用“不宜”;
4)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采用“可”。
2规范中指定应按其他有关标准、规范执行时,写法为:“应符合……的规定”或“应按……执行”。引用标准名录
《热塑性塑料熔体质量流动速率和熔体体积流动速率的测定》GB/T
3682
《无机地面材料耐磨性能试验方法》GB/T
12988
《普通混凝土长期性能和耐久性能试验方法标准》GB/T
50082

《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
1
《透水水泥混凝土路面技术规程》CJJ/T
135
《城镇道路路面设计规范》CJJ
169

《透水沥青路面技术规程》CJJ/T
190
《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
D50
《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JTG
E20
《公路工程集料试验规程》JTG
E42
《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
《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细则》JTG/T
F20
《公路土工试验规程》JTJ
051附录A
透水沥青混合料透水系数试验方法
A.0.1
本方法适用于室内透水沥青混合料透水系数的测试,用以评价常水头下透水沥青混合料的透水性能。
【条文说明】A.0.1
渗水性能是评价透水沥青混合料的关键指标之一,常用透水系数指标来表示,但目前国内还没有标准的试验方法来测试沥青混合料的透水系数。根据工程需求,在需要对透水沥青混合料马歇尔试件进行渗水系数检测的情况,本实验主要参照日本《铺筑试验法便览》及《固定水位透水性测定法》的试验方法,采用常水头条件的渗水试验。
A.0.2
透水系数试验中的透水系数测定试验装置:图A.0.2
透水系数测定试验装置示意图
A.0.3
其他试验仪器应包括下列仪器:
1
钢直尺或其他类似量具:精度为1mm。
2
电子天平:感量不大于
0.1g。
2
量筒:容量为2L,最小刻度为1mL。
3
秒表:精度为1s。
4
温度计:最小刻度为0.5℃。
5
容器等。
A.0.4
试验用水
本试验应使用无气水,采用新制备的蒸馏水,否则应在试验前对所用蒸馏水进行排气处理(将水装入盛水容器中,使其置于抽真空装置中,慢慢抽真空至90kPa的真空度,直到吸气瓶中无气泡冒出为止,抽真空装置可采用沥青混合料理论最大密度测定仪),待用,试验时水温宜高于环境温度3~4℃。
A.0.5
透水系数试验应按以下步骤进行:
1
室内成型马歇尔试件冷却后不脱模编号,用钢直尺测量马歇尔试件的直径(D)和高度(L)等体积指标,分别测量两次,取平均值,精确至1mm。计算试件的上表面面积(A)。
2
用温度计测量试验中溢流水槽中水的温度,精确至0.5℃。
3
将试样的四周用密封材料或其他方式密封好,使其不漏水,水仅从试样的上下表面进行渗透。
4
待密封材料固化后,将试样放入真空装置,抽真空至
90kPa±1kPa,并保持30min。在保持真空的同时,加人足够的水将试样覆盖并使水位高出试样10cm,停止抽真空,浸泡20min,将其取出,装人透水系数试验装置,将试样与透水圆筒连接密封好。放入溢流水槽,打开供水阀门,使无气水进人容器中,等溢流水槽的溢流孔有水流出时,调整进水量,使透水圆筒保持一定的水位(约150
mm),待溢流水槽的溢流口和透水圆筒的溢流口流出水量稳定后,用圆筒从出水口接水,记录五分钟流出的水量(
Q
),测量三次,取平均值。
5
用钢直尺测量透水圆筒的水位与溢流水槽水位之差(h),精确至1mm。
A.0.6
按式(A.0.5)计算混合料的透水系数。
ks=L*QA*h*t
(A.0.5)
式中,K
s
—水温为T℃时沥青混合料的透水系数(mm/s);
L—试件的高度(mm);
Q—时间t秒内溢流水量(mL);
A—试件的上表面面积(mm2);
h—上部溢流口与下部溢流口的水位差(mm);
t—溢流水所消耗的时间(s)。
A.0.7
本试验以20℃水温为标准温度,标准温度下的透水系数应按下式计算:
k20=kTηTη20
K20—标准温度下试件的透水系数(mm/s)
ηT—T℃时水的动力粘滞系数(kPa.s)
η20—20℃时水的动力粘滞系数(kPa.s)
A.0.8
试验结果以三个马歇尔时间的平均值表示,计算结果精确至1.0x10-3。
A.0.9
试验报告应注明试件尺寸、试件密度、空隙率等。
附录B
沥青混合料渗水试验
B.0.1
本方法适用于测定碾压成型的沥青混合料试件的渗水系数,以检验沥青混合料的设计配合比。
B.0.2
渗水试验仪具与材料技术要求应符合下列规定:
1
路面渗水仪:形状和尺寸如图T0730-1所示,上部盛水量筒由透明有机玻璃制成,容积600mL,上有刻度,在100mL及500mL处有粗标线,下方通过Φ10mm的细管与底座相接,中间有一开关。量筒通过支架联结,底座下方开口内径150mm,外径220mm。仪器附不锈钢圈压重两个,每个质量约5kg,内径160mm。
2
量筒及大漏斗。
3
秒表。
4
密封材料:防水腻子、油灰或橡皮泥。
5
其他:水、粉笔、塑料圈、刮刀、扫帚等。
B.0.3
渗水试验前应做以下准备工作:
1
组合安装路面渗水仪。
2
按照本规程T0703沥青混合料试件成型方法(轮碾法)制作沥青混合料试件,冷却到规定的时间后脱模,并揭去成型试件时垫在表面的纸。
B.0.4
沥青混合料渗水试验应按以下步骤进行:
1
将试件放置在稳定的平面上,将塑料圈置于试件中央的测点上,用粉笔分别沿塑料圈的内侧和外侧画上圈,在外环和内环之间的部分就是需要用密封材料进行密封的区域。
2
用密封材料对环状密封区域进行密封处理,注意不要使密封材料进入内圈。如果密封材料不小心进入内圈,必须用刮刀将其刮走。然后再将搓成拇指粗细的条状密封材料摞在环状密封区域的中央,并且摞成一圈。
3
用适当的垫块或木块在左右两侧架起试件,试件下方放置一个接水容器。将渗水仪放在试件的测点上,注意使渗水仪的中心尽量和圆环中心重合,然后略微使劲将渗水仪压在条状密封材料表面,再将配重加上,以防压力水从底座与试件间流出。
4
将开关关闭,向量筒中注满水,然后打开开关,使量筒中的水下流排出渗水仪底部内的空气,当量筒中水面下降速度变慢时用双手轻压渗水仪使渗水仪底部的气泡全部排出。关闭开关,并再次向量筒中注满水。
5
将开关打开,待水面下降至l00mL刻度时,立即开动秒表开始计时,每间隔60s,读记仪器管的刻度一次,至水面下降500mL时为止。测试过程中,如水从底座与密封材料间渗出,说明底座与路面密封不好,应移至附近干燥路面处重新操作。如水面下降速度较慢,则测定3min的渗水量即可停止;如果水面下降速度较快,在不到3min的时间内到达了500mL刻度线,则记录到达了500mL刻度线时的时间;若水面下降至一定程度后基本保持不动,说明基本不透水或根本不透水,在报告中注明。
6
按以上步骤在同一种材料制作3块试件测定渗水系数,取其平均值作为检测结果。
B.0.5
沥青混合料试件的渗水系数按式(B.0.5)计算,计算时以水面从100mL下降到500mL所需的时间为标准,若渗水时间过长,也可以采用3min通过的水量计算。
?
?
Cw=V2-V1t2-t1*60

(B.0.5)
?式中:Cw——路面渗水系数(mL/min);
?
?
V1——第一次计时时的水量(mL),通常为100mL;
?
?
V2
——第二次计时时的水量(mL),通常为500mL;
?
?
t1——第一次计时的时间(s);
?
?
t2——第二次计时的时间(s)。
B.0.6
逐点报告每个试件的渗水系数及3个试件的平均值。
附录C
透水沥青混合料连通孔隙率测试方法
C.0.1
测定透水沥青混合料的连通空隙率的主要试验器具宜包括:
1
天平:量程5kg以上,精度小于0.5g;
2
金属网篮:网孔5mm,笼径与高度各20cm;
3
溢流装置容器:能保持一定的水位,可将金属网篮完全浸入所盛水中;
4
挂件:用于测取水中重量的金属挂篮悬挂于称计量盘中心位置的装置;
5
游标卡尺。
C.0.2
测试方法应按下列步骤进行:
1
一组试验应至少3个试件。试件宜为直径10cm的圆柱状物,可采用马歇尔标准击实试验在试验室内成型,或从透水沥青路面中钻取芯样进行试验。
2
用卡尺测取试件的直径与厚度(精确至0.1mm),测直径时选取2个位置,测厚度时取4个(交互90o),用各自的平均值计算试件的体积(V)。
3
将试件在室温下空气中静置至少1h后,测定常温、干燥状态下的试件质量(A)。当试件在制作或切取时与水接触,则应在通风良好的场所使之干燥,至质量不再发生变化后方可进行重量测定。
4
将试件置于常温下的水中约1min后,测定其水中重量(C)。测定时,用木槌轻轻敲打试件,将空隙中残存的空气排出。
C.0.3
连通空隙率应按下列公式进行计算:
VV"%=V-V"V×100%
(A.0.3-1)V"=(A-C)ρw(A.0.3-2)
式中:VV"——通空隙率(%);
V"——混合料和封闭空隙的体积(mm3);
V——试件的体积(mm3);
A——试件常温、干燥状态下的质量(g);
C——试件在水中的质量(g);
ρw——常温水的密度(1.0g/cm3)。
C.0.4
试验结果应以3个以上试件的连通空隙率平均值表示。
附录D
透水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方法
D.0.1
一般规定
1
除本方法另有规定外,应遵照现行行业标准《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
附录B热拌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方法的规定执行。
2
对用于透水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的各种材料,其质量必须符合本技术规程第5章规定的技术要求。透水沥青混合料宜采用高粘度沥青胶结料,其质量宜符合表5.3.1与表5.3.2的技术要求,当实践证明采用普通改性沥青或纤维稳定剂后能符合当地条件时也允许使用。
3
透水沥青混合料的配合比设计采用马歇尔试件的体积设计方法进行,并以空隙率作为配合比设计主要指标,配合比设计指标应符合本规范表6.2.2与表6.2.3规定的技术标准。
4
透水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宜按图D.0.1的框图的步骤进行。材料选择、取样
材料试验
其他材料,外掺剂等
粗集料、细集料、矿粉
沥青胶结料
确定工程设计级配范围
沥青混合料的类型
规范规定的矿料级配范围
根据当地气象资料确定目标空隙率
粗集料骨架分界筛孔通过率在级配范围中值、中值±3%左右相差暂定3个级配
根据经验公式估算沥青用量,分别制作马歇尔试件
测定空隙率,并确定目标空隙率是否在这三组级配空隙率的范围内
确定矿料级配
确定最佳沥青用量
对确定的设计级配,初选5组沥青用量,制作试件进行析漏试验与飞散试验
完成配合比设计,提交材料品种、矿料级配、标准配合比、最佳沥青用量等
按规定进行各种配合比设计检验,确认配合比设计是否合理
合格
不合格
不合格
合格图D.0.1
透水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流程图
D.0.2
目标空隙率的选择

1
广东地区炎热多雨,宜根据表D.0.2及各地区的平均年降水量(施工前10年平均年降水量)合理选择目标空隙率。
表D.0.2
不同平均年降水量下适用的空隙率
平均年降水量i(mm)
适用的空隙率
i≥1700
20%
1000≤i<1700
19%注:①对于空气质量较低、路面容易污染严重的地区,考虑到路面透水性能的持续和空隙清洗疏通等方面,可以适当增大1%~2%。
D.0.3
设计矿料级配的确定
1
按现行行业标准《公路工程集料试验规程》JTG
E42规定的方法精确测定各种原材料的相对密度,其中4.75mm以上的粗集料为毛体积相对密度,4.75mm以下的细集料及矿粉(含消石灰、水泥)为表观相对密度。
2
以本技术规程表6.2.1级配范围作为工程设计级配范围,在充分参考同类工程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在工程设计级配范围内调整各种矿料比例设计3组不同粗细的初试级配,3组级配的粗集料骨架分界筛孔的通过率处于级配范围的中值、中值±3%附近。
3
对每一组初选的矿料级配,按式D.0.3.3-1计算集料的表面积。根据希望的沥青膜厚度,按式D.0.3.3-2计算每一组混合料的初试沥青用量Pb。通常情况下,透水沥青混合料的沥青膜厚度h宜为14μm。
A=(2+0.02a+0.04b+0.08c+0.14d+0.3e+0.6f+1.6g)/48.74

(D.0.3.3-1)
Pb=h×A
(D.0.3.3-2)
式中:A为集料的总的表面积。其中a、b、c、d、e、f、g分别代表4.75mm、2.36mm、1.18mm、0.6mm、0.3mm、0.15mm、0.075mm筛孔的通过百分率,%。
4
分别制作马歇尔试件,马歇尔试件的击实次数为双面各50次。用体积法测定试件的空隙率,绘制粗集料骨架分界筛孔通过率与空隙率的关系曲线。根据期望的空隙率确定透水沥青混合料的矿料级配。
D.0.4
最佳沥青用量的确定
1
按D.0.3.3的方法计算确定的设计矿料级配的初始沥青用量。
2
以确定的初始沥青用量为中值,按一定间隔(通常为0.5%),取5个或5个以上不同的油石比,按确定的矿料级配分别拌和透水沥青混合料,分别进行肯塔堡飞散试验及谢伦堡析漏试验(控制温度宜为185℃±2℃)。
3
根据飞散试验与析漏试验结果,分别得出不同油石比与混合料飞散损失及析漏损失的关系曲线图,在图中标出飞散损失和析漏损失的控制标准(本规范表6.2.2及表6.2.3规定的技术标准)的水平线。
以飞散损失的控制水平线与飞散曲线的交点对应的沥青用量为最小沥青用量OACmin,当无交点时,以选用的最小油石比为OACmin。
以析漏损失的控制水平线与析漏曲线的交点对应的沥青用量为最大沥青用量OACmax,当无交点时,以选用的最大油石比为OACmax。
根据得到的最大最小沥青用量来确定最佳沥青用量OAC的取值范围,最佳沥青用量OAC计算公式(D.0.4.3)如下:
OAC=OACmin+0.75(OACmax-OACmin)
(D.0.4.3)图D.0.4.3
不同油石比与混合料飞散损失及析漏损失的关系曲线图
当图中所取OACmax小于OACmin时,应从材料、级配等角度重新进行混合料配合比设计。
D.0.5
配合比设计检验
1
以确定的矿料级配和最佳沥青用量拌和沥青混合料,分别进行马歇尔试验、浸水马歇尔试验、谢伦堡析漏试验、肯塔堡飞散试验、车辙试验等各种使用性能的检验,各项指标应符合应符合本规范表6.2.2与表6.2.3规定的技术要求,其空隙率与期望空隙率的差值不宜超过±1%。如不符合要求,应重新调整沥青用量拌和沥青混合料进行试验,直至符合要求为止。
D.0.6
配合比设计报告
1
如各项指标均符合要求,即配合比设计已完成,出具配合比设计报告。
2
透水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报告应包括工程设计级配范围选择说明、材料品种
选择与原材料质量试验结果、矿料级配、不同油石比与混合料飞散损失及析漏损失的关系曲线图、最佳沥青用量及各项体积指标、配合比设计检验结果等。
广东省标准
透水沥青混凝土路面技术规程DBJ/T
15-xxx-2019条


明1
总则
1.0.1
根据住建部建设海绵城市要求,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的措施消减地表径流量,大力推动透水沥青路面的建设是非常必要的。
1.0.2
本规程主要适用于城镇道路工程,公路工程可参照使用。3
路面结构组合设计
3.0.1表面功能型仅路面表面沥青层作为透水功能层,沥青表面层下设封层,雨水通过沥青表面层内部水平横向排除。其主要功能是排除路面积水、降低噪声、提高行车安全性能。表面功能型也包含路表水进入沥青表面层或进入沥青中下面层排到临近排水设施的这种类型。雨水调蓄型是沥青面层和基层均具有透水能力,雨水降落到路面后,渗入路面直至基层,在基层底部横向排除,雨水调蓄型除了具备表面功能型所具备的功能外,还具有路面储水功能,减少地面径流量,减轻暴雨时城市排水系统的负担等功能。土壤入渗型是整个路面结构即面层、基层和垫层都具有良好的透水性能,
雨水在降雨结束后的一定时间内,通过路面结构渗入土基,土壤入渗型除了具备表面功能型和雨水调蓄型的功能外,另一个重要的特点是补充城市地下水资源,改善道路周边的水平衡和生态条件,提供良好的人居环境。
3.0.2
交通荷载等级分为轻、中等、重、特重、极重五个等级。轻交通指设计使用年限内设计车道累计大型客车和货车交通量小于4X106辆。中等交通指设计使用年限内设计车道累计大型客车和货车交通量为4X106
~8X106辆。重交通指设计使用年限内设计车道累计大型客车和货车交通量为8X106
~19X106辆。特重交通指设计使用年限内设计车道累计大型客车和货车交通量为19X106
~50X106辆。极重交通指设计使用年限内设计车道累计大型客车和货车交通量≥50X106辆。
3.0.6
该条文适用于混凝土桥面。桥面沥青混凝土铺装的上面层采用透水沥青混合料,可以储存一部分雨水,降低地表径流。为了避免对伸缩缝的影响,桥梁伸缩缝前后一段距离,宜铺设密级配沥青混合料,然后在两段密级配沥青混合料之外铺设透水沥青混合料。密级配沥青混凝土的铺设长度,在伸缩缝两侧宜分别采用5m,可根据施工机械的要求作适当调整。密级配沥青混凝土与透水沥青混凝土及伸缩缝结构的接触面应增设防水粘结层,以便更好隔绝水对伸缩缝的不利影响。
本条文中的密级配沥青混凝土,是为了防止水对伸缩缝产生不利影响。可以采用其他具有类似理念的替代方案,比如将密级配沥青混凝土调整为水泥混凝土,或者在伸缩缝两侧贴上防水材料等。
3.0.7
本条文适用于短隧道。短隧道的通风比较好,对于消除隧道上面层的透水沥青混合料中的水分,是有帮助的。隧道中采用透水沥青混凝土路面结构,有助于降低行车噪音。透水沥青混凝土路面,适合于城市道路中的短隧道,当与隧道连接的路段采用透水沥青混凝土路面时,隧道中的路面结构宜保持统一,便于施工的一致性。隧道中采用透水沥青混凝土路面时,应保证隧道的截水措施和排水措施。
隧道路面采用排水路面结构,还有提高摩擦系数降低隧道路面事故率、显著降低起火燃烧发生率和燃烧强度的作用。4
排水设计
4.0.3一般情况下,透水性差的路面的径流系数大,透水性强的路面径流系数小,3种透水沥青混凝土路面结构的径流系数取值范围可参考表4.0.3
4.0.7示意图中的纵向排水设施仅反映排水原理,对其具体结构及材料不作强制要求,但考虑节能环保及装配式技术推广需要,推荐采用图示预制构件。5
材料
5.1一般规定
5.1.1
在沥青路面建设过程中,材料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条强调了料源检查的重要性,认真的料源检查能保证透水沥青混凝土路面材料的性能。
5.1.2
本条强调了透水沥青混凝土路面使用的各种原材料在施工前的检验规定。在供货前原材料供应商一般都提供商检报告,由于道路材料的变异性较大,所以在施工前和施工过程中必须对原材料进行检测,不得以供应商提供的检测报告或商检报告代替现场检测。
5.1.3
透水沥青混凝土属于骨架-空隙结构,相对于密实型沥青路面,更容易受到紫外线、水和空气等外界不利因素的影响。大量空隙的存在,使集料间的接触面积变小,从而对沥青胶浆的性能提出更高的要求。降雨时,车辆高速行驶和路面相互作用产生的动水压力,对裹覆集料的沥青薄膜有明显的剥离作用。如果沥青与集料的黏附性能较差,则混合料容易发生松散、剥落。因此透水沥青路面的透水面层应采用高黏度沥青胶结料。
5.2
高黏度添加剂
5.2.1
本条提出了高黏度沥青胶结料的技术要求。根据现有透水沥青混凝土路面应用情况和高黏改性技术的发展,以现行行业标准《透水沥青路面技术规程》CJJ/T
190-2012中相关指标为参考,重点将60℃动力黏度指标从“≥20000
Pa
?
s”提高至“≥50000
Pa
?
s”,删除延度指标的技术要求,并参照现行国家标准《高粘高弹道路沥青》GB/T
30516-2014中相关指标,引入沥青老化试验的相关技术要求,将质量变化率从“±0.6%”提高至“±0.2%”,以控制高黏度沥青胶结料的抗老化性能。
沥青延度指标与沥青混合料的抗低温开裂性能虽然有一定的关联,但不存在明显的正相关。沥青路面实际工况下,沥青胶浆产生的变形很小,低温开裂出现的裂缝宽度都是以mm为单位,而延度指标要求高达30cm的变形,这明显与实际工况偏离。高黏度沥青胶结料多采用高含量聚合物改性剂,会明显提高沥青胶结料的高温指标和黏弹性指标。为满足沥青延度指标,一般需添加部分起软化效果的助剂,这样反而降低了沥青的综合性能,得不偿失。与此同时,广东省属于高温多雨地区,主要侧重沥青混合料的耐高温性能和抗水损坏性能,对低温性能的要求很低。故本规程删除延度指标的技术要求,重点以弹性恢复率指标和黏韧性指标来控制高黏度沥青胶结料的质量。

当采用外掺直投法生产时,应首先确定高黏度沥青添加剂品种,至少配制三组不同掺量的高黏度沥青胶结料,测试不同掺量下高黏度沥青胶结料的60℃动力黏度,得到高黏度沥青添加剂掺量与高黏度沥青胶结料动力黏度的关系曲线,然后根据本规程表5.2.1中的技术要求或其他设计规定,确定高黏度沥青添加剂的掺量。
高黏度沥青胶结料的制备方法因高黏度沥青添加剂的不同而不同,故本规程未规定高黏度沥青胶结料的试验室制备工艺,具体以高黏度沥青添加剂供应商提供的制备工艺为准,也可参照现行行业标准《沥青混合料改性添加剂第2部分:高黏度添加剂》JT/T
860.2-2013附录B中的相关工艺执行。

外掺直投法生产高黏度沥青混合料不存在沥青胶结料改性后长期存储的过程,从根本上规避了改性沥青储存稳定性问题,因此采用高黏度沥青添加剂现场制备高黏度沥青胶结料的性能检测中,无需检测沥青胶结料的储存稳定性指标。外掺直投法生产高黏度沥青混合料原则上不经过“单独对沥青改性”的过程,是直接对沥青胶浆进行改性,可直接评价其混合料性能。在施工单位或检测单位难以实现现场制备高黏度沥青胶结料的情况下,可直接评估高黏度沥青添加剂、普通沥青胶结料和高黏度透水沥青混合料的性能。外掺直投法生产高黏度沥青混合料应重视前期设计和过程监督控制,确定高黏度沥青添加剂的掺量,并在生产过程中进行严格控制,以保证沥青混合料的综合性能。
目前,高黏度沥青胶结料基本都是采用高含量聚合物改性的技术路线,成品高黏度沥青胶结料的生产、储存存在一定技术难度,高含量聚合物容易在沥青中发生热聚合,导致高黏度沥青胶结料出现明显离析。故对于工厂生产的成品高黏度沥青胶结料,应加强运输储存过程中的热搅拌,提高抽样检测的频率,慎重采用。且无论是否使用了高黏度沥青添加剂,均应检测高黏度沥青胶结料的储存稳定性指标。
5.2.2
本条提出了彩色高黏度沥青胶结料的技术要求。彩色高黏度沥青的技术要求主要参考现行行业标准《城市道路彩色沥青混凝土路面技术规程》CJJT
218-2014中表3.2.3的相关规定,结合近几年彩色透水沥青路面的技术发展和现行国家标准《彩色沥青混凝土》GBT
32984-2016、现行行业标准《透水沥青路面技术规程》CJJ/T
190-2012等标准的相关内容,补充黏韧性和韧性指标,放宽闪点和质量变化率的技术要求,删除135℃运动黏度和5℃延度的技术要求。
目前国内彩色沥青胶结料基本都是树脂类材料改性调配而成,很少有真正意义上的黑沥青脱色后的彩色沥青胶结料产品,与黑沥青存在一定的差异。2014年《城市道路彩色沥青混凝土路面技术规程》CJJT
218-2014行标制定的时候,特种彩色沥青胶结料技术要求主要参照了黑沥青的指标,当时彩色沥青主要应用领域在非机动车道、绿道等,对于闪点和质量变化率指标几乎无要求,没有进行系统深入的验证。后来在2016年《彩色沥青混凝土》GBT
32984-2016国标编写过程中,对改性彩色沥青胶结料的闪点和质量变化率指标进行了大量试验验证,发现国内彩色沥青胶结料受原料和工艺的影响,难以达到“闪点≥260℃、质量变化率≤±1.2%”的技术要求,所以做了相应调整。本规程参考现行国家标准《彩色沥青混凝土》GBT
32984-2016中表2
的相关规定,将彩色高黏度沥青胶结料闪点和质量变化率的技术要求分别放宽为“≥230℃”和“≤±1.8%”。
一般而言,透水沥青混合料的摊铺碾压温度均高于135℃,且透水沥青混凝土中多为粗集料与粗集料的点接触,施工碾压的压实功相对较低,故现行行业标准《透水沥青路面技术规程》CJJ/T
190-2012中黑色高黏度沥青胶结料未提供运动黏度的技术要求。大量试验测试表明,不管是彩色高黏度沥青胶结料还是黑色高黏度沥青胶结料,按照135℃试验条件测试的运动黏度均明显大于“3Pa.s”,且实际施工仍能满足压实要求,该技术指标对于透水沥青路面的施工控制没有明显效果,故本规程参考现行行业标准《透水沥青路面技术规程》CJJ/T
190-2012中表3.0.3的相关规定,删除135℃运动黏度的技术要求。
黏韧性、韧性和60℃动力黏度是高黏沥青胶结料表征其高黏高弹高韧的特征性指标,本规程参照黑色高黏度沥青胶结料的相关规定,补充彩色高黏度沥青胶结料的黏韧性、韧性技术要求。
5.3
沥青胶结料
5.3.1
高黏度沥青添加剂一方面可通过外掺直投法(干法)对沥青混合料进行高黏改性,直接生产高黏度沥青混合料;另一方面也可通过预混法(湿法)制备成品高黏度沥青胶结料,再拌和生产高黏度沥青混合料。因此高黏度沥青添加剂应较容易在沥青中分散均匀,且受热后具有一定的流动性,以保证外掺直投法的生产需要,其技术要求应符合本规程表
5.3.1的规定。

熔融指数指标能有效表征高黏度沥青添加剂的高温流动性,一定程度上,高熔融指数能有效提高添加剂在沥青混合料中的熔融分散效果,充分实现高黏度沥青添加剂的改性功能。为了实现高黏度沥青添加剂的快速熔融分散,减少不必要的颗粒混溶物含量,本规程将熔融指数指标的技术要求规定为“≥5.0
g/10min”。
本规程表5.3.1规定了目前市场主流的颗粒状高分子聚合物添加剂的技术要求,采用其他技术实现形式时,可不满足本规程表5.3.1的规定,但应满足本规程所述高黏度沥青胶结料和透水沥青混合料的相关技术要求。
5.4
改性乳化沥青
5.4.1
本条提出了改性乳化沥青的技术要求。该技术要求主要参考现行行业标准《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和《路面稀浆罩面技术规程》CJJT
66-2011中相关规定,提高了蒸发残留物含量和蒸发残留物软化点的技术要求,并补充了改性乳化沥青蒸发残留物的弹性恢复指标技术要求。

在保证施工和易性的前提下,提高蒸发残留物含量,对改性乳化沥青黏结层防水效果有一定提升,有利于保护透水沥青路面的不透水层。研究发现,对于AH-70号、90号沥青经过3%以上剂量的胶乳改性乳化后,采用直接加热方法获取的改性乳化沥青蒸发残留物软化点一般能达到53℃。为了控制改性乳化沥青的质量,确保改性胶乳的掺量,本规程将蒸发残留物软化点技术要求从“≥50℃”提高为“≥75℃”。

彩色透水沥青层主要用于路面结构的上面层,使用改性乳化沥青作为防水黏结层或层间黏结层时,不会直接影响彩色透水沥青路面的色彩功能性,但需严格控制改性乳化沥青的喷洒量和喷洒时间,避免施工碾压时乳化沥青“上挤”,导致路面色彩污染。
5.5
集料
5.5.1
透水沥青混合料采用的是骨架—空隙结构,相对于普通密级配沥青混合料,其粗集料用量较大,集料之间的接触面积大幅减少,接触点的应力提高。因此,透水沥青路面对粗集料的综合性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为了提高透水沥青路面的使用寿命,本条提出透水沥青混合料宜采用非挤压式破碎机轧制的碎石。
制定粗集料技术要求时主要参考了现行行业标准《透水沥青路面技术规程》CJJ/T
190-2012中表3.0.5和表3.0.7的相关技术要求,将表面层和其他层次的技术要求分别考虑为机动车道和非机动车道的技术要求,并提高了软石含量的技术要求。参考现行行业标准《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
1-2008中沥青混合料的原材料相关规定,补充1个破碎面含量和2个或2个以上破碎面含量的技术要求,以控制粗集料中破碎砾石的质量。
透水沥青混合料以粗集料与粗集料的点接触为主,若集料存在较多的软弱颗粒,在施工及车辆载荷作用下易造成集料破碎,导致骨架结构破坏,降低路面透水功能性,并引发路面飞散掉粒,造成透水沥青路面早期破坏。因此,软石含量应作为透水沥青路面结构耐久性的重要指标,本规程将软石含量技术要求由现行行业标准《透水沥青路面技术规程》CJJ/T
190-2012中要求的“≤3%”提高为“≤1%”。
透水沥青混合料中的粗集料与沥青的黏附性等级应符合本规程表5.5.1的相关规定。不满足要求时,应采取抗剥落措施。抗剥落剂优先采用有较强抗老化性能、与沥青配伍性能良好、符合环保性能的非胺类化合物产品,也可选用消石灰粉或者水泥。通常用1~2%的消石灰粉或2~3%的水泥替代矿粉,用量不宜超过50%矿粉用量。消石灰粉的有效钙镁含量要控制在70%以上。
透水沥青混合料中的粗集料应严格控制针片状颗粒含量。若集料中细长扁平状颗粒过多,在路面施工过程中容易被压路机压碎、折断,从而在沥青混合料内部留下没有被沥青裹覆的断面,降低混合料之间的粘结力,并且还会影响级配,导致空隙率堵塞变小,影响透水效果。
彩色透水沥青混合料中最佳的粗集料是人造彩色陶粒,其次是和路面颜色接近的天然石料,再次是浅色天然石料。国外的彩色沥青混凝土路面集料大多选用人造彩色陶粒,因为人造彩色陶粒色差小、颗粒均匀、级配稳定可以使用连续式拌和机。但是由于人造彩色陶粒造价高,国内应用的较少。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人造彩色陶粒会逐步推广应用。
5.5.2
细集料包括机制砂、天然砂和石屑。机制砂是由制砂机生产的细集料,具有粗糙、洁净、棱角性好的特点;天然砂表面圆滑,与沥青的黏附性较差,使用太多会对高温稳定性不利;而石屑则是石料破碎过程中表面剥落或撞击下的棱角、细粉,虽然棱角性较好,但粉尘含量较多,强度偏低,施工性能较差,不易压实。因此,本规程要求透水沥青路面的细集料应采用机制砂。

亚甲蓝试验是确定细集料中是否存在膨胀性粘土矿物,评定集料洁净程度的试验方法。该试验方法需配置标准亚甲蓝溶液,且试验操作较为繁琐,实际应用中极少施工单位会进行该项试验。细集料洁净程度评定多采用砂当量指标,故本规程参照现行行业标准《透水沥青路面技术规程》CJJ/T
190-2012中细集料相关规定,删除了亚甲蓝值指标的技术要求。
彩色透水沥青混合料中细集料的选择应优先考虑颜色,宜采用彩色机制砂,也可采用人造彩色陶粒。
5.6
填料
5.6.1
本条提出了矿粉的技术要求。制定矿粉技术要求时主要参考《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中表4.10.1的相关规定,并提高了矿粉在机动车道使用时含水量和0.075mm筛孔通过率的技术要求。
矿粉是透水沥青混合料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材料,应严格采用石灰岩或岩浆岩中的强基性岩石等憎水性石料经磨细得到的矿粉。提高矿粉0.075mm筛孔的通过率可以显著增加矿粉细度,从而增加沥青与集料的黏结效果,提高透水沥青混合料的黏聚力和路用性能。
《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规定:粉尘可作为矿粉的一部分回收使用,回收粉尘的用量不得超过填料总量的25%,掺有回收粉尘的填料塑性指数不得大于4%。国外大多数国家允许使用回收矿粉,进行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时,应掺入相同数量的回收矿粉进行配合比设计。只有德国规范上面层不允许掺加回收矿粉。鉴于我国石料加工水平落后的现实,石料中含泥量较大,回收粉尘中大部分是土,使用回收粉尘影响沥青混合料的路用性能。所以本规程规定:透水沥青路面施工中不得使用回收粉尘作为填料。
5.6.2
本条提出了彩色透水沥青混合料中色粉的技术要求。主要参考《彩色沥青混凝土》GBT
32984-2016中表3“着色剂性能指标”的相关规定,补充了外观和耐光性技术要求。与常规透水沥青路面不同,彩色透水沥青路面填料由色粉和矿粉两部分组成。色粉是彩色透水沥青路面的一种主要材料,决定着彩色沥青路面色彩功能性的成败。彩色沥青路面在实际使用中需长期接触阳光直射,若色粉的耐光性不足,容易导致路面颜色变浅,故本规程补充了耐光性技术要求。
彩色透水沥青路面常用的无机颜料有氧化铁红、浅铬黄、钴蓝、钛铬绿、二氧化钛等,其中氧化铁红呈红色、浅铬黄呈黄色、钴蓝呈蓝色、钛铬绿呈绿色、二氧化钛呈白色。
表5.6.2中的试验方法,GB/T
5211.1:国家标准《颜料水溶物测定冷萃取法》;GB/T
5211.3:国家标准《颜料在105℃挥发物的测定》;GB/T
5211.19:国家标准《着色颜料相对着色力和冲淡色的测定目视比较法》;GB/T
5211.15:国家标准《颜料吸油量的测定》;GB/T
5211.18:国家标准《颜料筛余物的测定水法手工操作》;GB/T
1710:国家标准《同类着色颜料耐光性比较》。
5.6.3
透水沥青混合料中掺入适量水泥,能有效提高沥青与集料的黏附效果,并提高沥青混合料的综合性能。大量研究表明,水泥代替矿粉的比例不宜超过50%,过高的水泥掺量会影响施工的压实效果,并对沥青路面的低温性能产生负面影响。透水沥青混合料中掺入水泥时,宜验证其沥青混合料性能,以控制水泥掺量,满足透水沥青混合料的设计要求。
5.7
防水封层
5.7.1
水的存在会严重影响路面结构的使用寿命,透水层能有效将水通过空隙排出,其结构内部不存在明显积水。而不透水层均采用密实结构,不具备排水功能,若未设置防水封层或防水效果不理想,雨水会沿着透水层空隙进入不透水层,进行导致水损坏病害,影响路面结构的整体寿命。所以透水沥青路面中透水层和不透水层间设置防水封层是很有必要的。
5.7.2
在我国,同步碎石封层是近几年快速发展并推广的施工工艺,现阶段还没有同步碎石封层技术的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目前可参考的标准主要有现行浙江省地方标准《公路同步碎石封层设计与施工技术规程》DB33/T
937-2014和现行安徽省地方标准《公路沥青路面同步碎石封层施工技术规程》DB34/T
2615-2016。因地方标准主要针对当地的原材料和施工技术水平,不一定适合广东地区的推广,故本规程未直接引用,但可参照执行。
6
各层材料组成设计
6.2
透水沥青混凝土面层
6.2.3彩色透水沥青混合料主要适用于园区绿道或人行道等非机动车道。考虑行车时,需专题研究,不宜使用彩色透水沥青路面,可采用AC型或SMA型密级配彩色沥青路面或常规黑色透水沥青路面。7
施工
7.2
表面功能性透水沥青路面施工
7.2.9
施工过程中采用双钢轮振动压路机对摊铺路面进行预压实,然后采用胶轮压路机进一步对预压实铺层进行揉搓压实,可以很好的防止透水沥青混凝土路面表面纹理过于粗糙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提高路面抗飞散性和降低车辆通行时轮胎振动引起的噪音。
对铺层厚度≤3cm的透水沥青混合料面层宜采用11t~13t的静作用双钢轮压路机或振荡压路机进行碾压;对铺层厚度4~6cm的透水沥青混合料面层宜采用11~13t的双钢轮振动压路机或振荡压路机结合胶轮压路机进行碾压。

广东省标准《透水沥青混凝土路面技术规程》(征求意见稿) 本文关键词:透水,广东省,沥青,征求意见,路面

广东省标准《透水沥青混凝土路面技术规程》(征求意见稿)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广东省标准《透水沥青混凝土路面技术规程》(征求意见稿)》由:76范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yuan0.cn/a/91752.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