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范文网为您提供各类范文参考!
当前位置:76范文网 > 知识宝典 > 范文大全 > 谈生道思想中的养生意蕴

谈生道思想中的养生意蕴

来源:76范文网 | 时间:2019-05-08 10:23:07 | 移动端:谈生道思想中的养生意蕴

谈生道思想中的养生意蕴 本文关键词:意蕴,养生,思想,谈生道

谈生道思想中的养生意蕴 本文简介:摘要《老子想尔注》是早期道教经典,“生道”思想是《老子想尔注》的重要理论之一;《老子想尔注》“生道”思想一方面继承了老子关于“道”的论述,另一方面,赋予了更加丰富的养生内容,使老子自然之“道”逐步转变成为长生久视之“生道”。关键词《老子想尔注》;生道;养生《老子想尔注》是汉末道教学者对老子《道德经》

谈生道思想中的养生意蕴 本文内容:

摘要《老子想尔注》是早期道教经典,“生道”思想是《老子想尔注》的重要理论之一;《老子想尔注》“生道”思想一方面继承了老子关于“道”的论述,另一方面,赋予了更加丰富的养生内容,使老子自然之“道”逐步转变成为长生久视之“生道”。

关键词《老子想尔注》;生道;养生

《老子想尔注》是汉末道教学者对老子《道德经》文本所作的注释,其融汇道家哲学、神仙修养、阴阳五行、宗法伦理等各家学说为一体,表达了对长生成仙目的的强烈追求,并且阐述了达到此目的所应采取的方法和途径,是研究早期道教的经典之作和重要文献。“生道”思想是道教关于长生成仙之说的一系列理论建构的总称。《老子想尔注》之“生道”思想在阐释《道德经》之“道”的基础上得以展开,使老子自然之“道”逐步转变成为长生久视之“道”,最终将老子自然之“道”引向了宗教神学之“道”。《老子想尔注》“生道”思想注重理论化的“生道”如何在现实层面得到体现,在具体实践“生道”的过程中包含了丰富的养生思想。

1勿令心动

《老子想尔注》认为神仙可学,长生可得,世间生死存亡全在于人“心”有七情六欲,人“心”对长生久视之道的践行至关重要。《老子想尔注》中说道:“心者,规也,中有吉凶善恶……心为凶恶,道去囊空,空者邪入,便煞人。虚去心中凶恶,道来归之,腹则实矣。”[1]6“心”为一能动的思虑主体,人心中含有善恶的观念,合于外物时能产生善恶之情感而引起人身中生命之气的存留。如“心”为恶的志意所蒙蔽,“气”去则人亡。反之,“气”满胸腹,“道”来归之,人得以长生。仙士昧道,不知俗事,纯纯若痴也。俗人不信道,但见邪恶利得,照照甚明也。[1]25,26仙士并非自有仙骨,仙士和俗人同样畏死,但是仙士采取了与俗人不同的方法而求的仙寿。仙士能“勿令心动”“闭心,不思虑邪恶利得,若昏昏冥也”。抑制心中恶念“虚去心中凶恶”而使内心空虚清静,志意不乱,五藏和气,最后“道来归之,腹则实矣”。而俗人为情欲所弊,“心为凶恶”而不思清静之道,对于恶事无有避讳,任情直行,心中只有“邪恶利得”,如此便“道去囊空,空者邪入,便煞人”,不得长生之道。所以,人之生死祸福倚赖于自身“心”的善恶观念,如“心”能抑制恶念,尊道而行则可以与道合一而为仙士,反之则为俗人。如此看来,“心”是主体的神明之舍,“心”能扬善抑恶,是精神实体和道德动机的载体,人要修得长生必须使自心始终向道,人之生死完全取决于人自身的能动性,没有取决于外在的“命”,也不在于神秘的天,而是在于人自身。只要自身虚静心中恶的观念,遵守“道”之普遍特性,不为情欲私利等所蒙蔽,道气则归于腹中,长存不去,人道合一,即能得生。这体现道教“我命在我不在天”“人能弘道,非道弘人”的特征,为后世的道教不断地发扬。

2养气积精

“养气”“养精”是道教非常重要的内修修炼的方法及途径,《老子想尔注》之“生道”理论认为精气是维持人生命的基本物质。通过对“养气”“养精”等成仙的方法和途径的论证,《老子想尔注》坚定了世人对长生成仙的信仰及追求。文中说道精者,道之别气也,人人身中为根本……其精甚真,生死之官也。[1]27古仙士实精以生,今人失精以死,大信也。[1]27“精”也就是精气,为“道”之别体,人身中维持生命的基质,要得长生成仙,使精气不离不散是根本。仙士与俗人之间的差别即在于精气的存养。《老子想尔注》说道:仙士与俗人异,不贵荣禄财宝,但贵食母者,身也,于内为胃,主五藏气。俗人食谷,谷绝便死;仙士有谷食之,无则食气。[1]26,27据此可知,要“养精”首先便是要和气。而所谓和气,即主张内心自当清静、无欲无为,和五脏五行之气达到和谐的状态,因为“道贵中和”,五行相克或缺失,此消彼长不利于气的存留,而导致人生命的祸福存亡,与长生之道迥异。同时《老子想尔注》力倡“结精自守”“宝精勿费”。它指出,“精”乃人一身之根本,充溢于人体五脏之中,人之体力与脑力全依赖于精气的支持,欲仙寿长生,必须爱养精神,强调的持守自身之精气。人年少之时精气旺盛但是当“闲省”之,使不外泄。但是在倡导“保精勿费”的同时《老子想尔注》也不主张黄帝容成之术,反对以养精之名而大肆行此方术,并称这些为“伪技”,他说:“道教教人结精成神,今世间伪技诈称道,托黄帝、玄女、龚子、容成之文相教,从女不施,思还精补脑,心神不一,失其所守,为揣挩不可长宝。”[1]11“还精补脑”之术不能达到“结精成神”的目的,反而会使人“心神不一”。同时,它还认为无须再去刻意的追求诸如培胎炼形、炼五脏之气等具体的形式和方法:“今世间因缘真文设诈巧,言道有天轂,人身有轂,专气为柔,辐指形为棺辖;又培胎炼形,当如土为瓦时;又言道有户牖在人身中;皆邪伪不可用,用之者大迷矣。”[1]14“道绝不行,邪文滋起,货赂为生,民竞贪学之,身随危倾。当禁之,勿知邪文,勿食宝货,国则易治。”[1]6此等形名伪技均是与“生道”之旨相背离。总之《老子想尔注》认为修得长生只需“宝精贵气”,精气长存人即可以长存不亡,累气积精是修道的根基,这是由“道”的固有属性决定的,因为“道”长存,“道”本身以精、气的形式内存于人的身体之中。修炼精气即是修炼得“道”之方,是通向“生道”的实践方式之一。

3外行积善

《老子想尔注》修炼得道途径之所以有别于其他方术还在于其注重“积善”之修行,重视道德修养等等伦理规范与长生之道之间的联系,“养气”“宝精”均须以善行为先。只重外在方面的保养精气是片面的,只修到了一半的功夫,最终仍然无法实现长生的目的。文中说道:信道行善,无恶迹也……今信道言善,教授不耶,则无过也……至心信道者,发自至诚,不须旁人自劝。至诚者为之,虽无绳约,永不可解。不至诚者,虽有绳约,犹可解也。[1]34真正的“宝精”要以品德修行为辅,以“善”居首,方能存养得住精气;行恶之人即使用尽各种身体修炼的方法,亦不能保住先天之精气而求得长生,“夫欲宝精,百行当修,万善当著,调和五行,喜怒悉去,天曹左契,算有余数,精乃守之。”[1]27何以行善就能宝精得以长生?《老子想尔注》认为人的善恶之行皆可以被天感知。“天”即是“道”,为有人格有意志之主体,人之一切活动都在其审视之下。人之行为符合“道意”便能得到“道”之感知,危难之时亦能得“道”救助,反之则与“道”隔绝,生死“天”不知也。在此基础之上,《老子想尔注》设立了“天”的威严,“天”能对于人行为之善恶给予判断,进而进行赏善罚恶。对于善行者赏“生”,对于恶行“违道”之人视其如“蒭苟之徒”,“设死”罚之。此二者之原因便是“道人行备,神道归之,避世托死过太阴中,复生去为不亡,故寿也。俗人无善功,死者属地宫,便亡矣。”[1]70“太阴”为贤者死而复生、羽化飞仙之所,此境地为恶行者所无法到达,恶行者死后便进入地宫,永无生还的希望。至此,“天”成为人生死之最高的裁决者。修道者只有一心真诚向善求道,行为合乎道意,才可得仙寿。

4小结

形体长生成仙之说是早期道教在吸收方仙道和黄老道的基础上所形成的核心信仰,《老子想尔注》作为早期道教的开山之作,围绕道教的核心信仰,较为系统地改造利用《道德经》文本,不仅阐发道教宗教思想中的“生道”理论,更是把“生道”的理论践行渗透到道教的教理教义之中,认为经过内心、形体及道德的多重修炼就可以达到长生不死的目的,独特的“生道”构建理论丰富和完善了道教的养生思想,并为后世道教“生道”思想提供了理论依据。《老子想尔注》“生道”的践行方式也具有自身特色。《老子想尔注》所力倡的闭心绝念、内修积精、外行积善、信道守诫融合内修与外行一体,不单独强调外在修炼之方,而是主张“百行当修,万善当修”内外结合。这种修炼方式避免了道教流于方术,并且表现出宗教对人的安生立命的世俗化关怀。这是宗教的特征和目的之一。

参考文献

[1]饶宗颐.老子想尔注校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2]卿希泰.中国道教史(四卷本)[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

[3]孔令宏.从道家到道教[M].北京:中华书局,2004.

作者:张梅 单位:湖北中医药大学人文学院

谈生道思想中的养生意蕴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谈生道思想中的养生意蕴》由:76范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yuan0.cn/a/87273.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