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范文网为您提供各类范文参考!
当前位置:76范文网 > 知识宝典 > 范文大全 > 中国传统文化与高校德育研究

中国传统文化与高校德育研究

来源:76范文网 | 时间:2019-05-07 10:02:58 | 移动端:中国传统文化与高校德育研究

中国传统文化与高校德育研究 本文关键词:德育,中国传统,文化与,高校,研究

中国传统文化与高校德育研究 本文简介:摘要:中国传统文化对于高校德育意义重大,其不仅含藏丰富的道德教育资源,还蕴含着崇高的道德教育哲学智慧。然而,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中国传统文化被排除在高校德育领域之外,古圣先贤留给华夏子孙的人文气息与精神力量没有得到应有的传承与发展。新时代,高校德育的创新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将中国传统文化纳入到高校德育

中国传统文化与高校德育研究 本文内容: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对于高校德育意义重大,其不仅含藏丰富的道德教育资源,还蕴含着崇高的道德教育哲学智慧。然而,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中国传统文化被排除在高校德育领域之外,古圣先贤留给华夏子孙的人文气息与精神力量没有得到应有的传承与发展。新时代,高校德育的创新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将中国传统文化纳入到高校德育建设中来是高校德育工作走出困境,实现自身创新的重要路径。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高校德育

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多年绚烂的文明,在历史的长河中创造出了充满无限智慧的文化遗产。受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政治结构、经济形式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以及其内在哲学智慧的表现形式均有别于欧、亚、非其他国家。故其中的精神力量与哲学智慧还未被世界所完全认清。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因饱受压迫与战乱,国人曾一度丧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信心,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道德资源以及道德教育的哲学智慧也因此被扫进了历史的垃圾堆中,没有在高校德育建设中得到合理的继承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中国传统文化与新时代高校德育的创新应当紧密相连,二者之间的断裂应得到合理的熔铸,此项任务关乎我国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的效度,关乎祖国下一代道德修养与文明素养的程度,关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必须高度重视。

一中国传统文化对于新时代高校德育的价值

总的来说,中国传统文化历经几千年的历史沉淀,形成了以道德教化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伦理与德性的文化。新时代高校德育应合理利用传统文化这一独特的“文化性”,充分挖掘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道德资源,学习并继承传统文化“文化性”背后的道德教育哲学与智慧。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丰富的道德教育资源

中国古人十分注重伦理道德对于一个人成才的重要性,故而创造出来的文化具有丰富的伦理道德色彩。几千年来,中国传统文化建构了十分成熟的道德价值体系,这一体系的构建离不开古圣先贤留给后世的那些具有育人价值的道德资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高校作为青少年学生德育工作的主要阵地,应不断丰富并拓展德育内容,使德育内容更具深刻性、教化性,以应对形形色色的社会思潮对广大青少年学生可能造成的显形或隐性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所蕴含丰富的道德教育资源恰如德育领域内的一座金山,还未被开发利用,值得高校德育工作者重点关注。其一,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个人修身养性,成就个体道德能力与素养方面的宝贵资源,对新时代高校德育工作中培育个体道德能力与素养具有积极意义。社会群体是由作为单位细胞的个体而组成的,个体作为社会群体的一部分,其道德能力与素养的高低将间接影响社会群体的和谐与稳定。故,加强对个体道德能力与素养的培育是维护社会群体和谐稳定的基础环节。在这一基础环节中,中国传统文化十分重视个体戒贪、勤俭、改过、迁善、诚信、谦虚等道德能力素养,古人围绕这些道德能力素养开发出了大量的道德教育资源,并以箴言、家训等形式流传下来,例如《弟子规》、《颜氏家训》、《袁氏世范》等等。其二,中国传统文化蕴含成就个体幸福人生、收获和谐家庭方面的道德教育资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面对社会中出现的种种婚姻家庭伦理道德问题,高校德育内容不能仅仅停留在对个体品行、价值观念的培育上。应在此基础之上,展开对青少年学生个体未来所要担任的多重家庭人伦角色道德责任与义务的教育。儿女成人后将变身为父母,如何既做好儿女又做好父母是一门高深的人生学问。一个家庭之中,只有做到父母慈爱,儿女孝顺,兄弟姐妹互相敬爱,家庭才能和睦幸福,个体才能收获幸福人生。新时代高校德育应继承发扬传统文化中的“敬顺”、“孝悌”、“敦亲”“慈爱”等家庭伦理道德元素,对青少年学生展开家庭思想道德教育,为他们未来的幸福人生打好伦理基础。其三,中国传统文化蕴含关爱天下苍生的道德教育资源。古人的道德教育是利他且崇高的,中国传统文化不仅重视个人修身以及通过努力收获幸福人生,更重视的是天下的太平与安危。所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正是中国传统文化长期熏陶教育下所形成的高尚的道德情操。

(二)中国传统文化蕴含伟大的道德教育哲学与智慧

德育,归根结底要重点落实到“育”这个字。传统文化中蕴含的道德教育哲学与智慧对新时代高校德育工作如何具体落实到“育”有深刻的启示。首先,传统文化强调“师道尊严”。作为中国亦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专著《学记》,其指出:“好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1]可见尊师重道对于育人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其次,传统文化强调道德教育应顺应自然。众所周知,世间万物与自然都是一体,人也不例外。人来源于自然,故,人的成长具有自然所赋予的独特性。这种自然的独特性指导我们教育人要顺应自然规律。老子在两千多年前就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2]这是中国传统文化关于人与自然关系以及人类自身独特性的深刻阐述,为人的道德教育提供了最初的方法论的指导。再次,传统文化重视人的道德教育应融入生活。实用主义教育大师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这与中国传统文化重视人的道德教育应融入生活不谋而合。传统文化认为人的道德教育应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从每一天清晨睁眼开始,落实在人的穿衣吃饭、工作学习之中。这使得人在每一天的生活中都在接受道德教育,其道德能力与素养在潜移默化中就已得到提升。

二当前高校德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高校德育要实现真正的创新必须正视当前德育过程过于形式化、德育内容过于单一的现状。这些问题最终导致了高校德育实效性偏低。以问题为导向,寻找创新的突破口是摆在高校德育建设者面前的一项艰巨任务。

(一)德育过程过于形式化

德育过程是教师施教、学生受教、师生互动相结合,以促使受教育者思想内部矛盾运动的动态的教育活动。然而,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的德育过程过于形式化。首先是教师施教过程的形式化。德育的施教过程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念的关键环节,而在高校的实际考察中发现,这一过程往往形式夸张,忽视了施教内容,最后本末倒置,出现了很多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的现象。其次是学生学习过程的形式化,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往往将理论与生活实践相脱离,离开生活实践空谈伦理道德,使得伦理道德成为了空中的浮云。再次是师生互动过程的形式化,其最主要的表现是教师将道德规范教育教条化,师生互动环节变成了教师的单一说教,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

(二)德育内容过于单一

建国以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我国高校德育将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排除在外。这直接导致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教育资源以及道德教育哲学没能够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的教育有效地结合起来,最终不仅影响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进程,还使得我们的德育内容越来越单一老化。其主要特征是,德育内容脱离学生的日常生活实践,忽视了个体伦理角色的道德权利与责任的教育,回避了学生个体成长过程中必将经历的各种社会现实问题。例如择偶婚恋价值观教育的缺失,婚姻家庭道德责任教育的缺失,职业素养与道德教育的缺失等等。新时代高校德育内容需要在这些方面进行深入拓展。

三中国传统文化与新时代高校德育创新的时代使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2013年3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3]此后,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公开场合谈到继承与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近年来,许多高校已经开始认识到必须要把中国传统文化纳入到学校德育建设的进程中来,广大高校德育建设者肩负着中国传统文化与新时代高校德育创新的时代使命。

(一)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的时代需求

在第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4]这是习近平文化观中的重要思想。此后,在多次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将这一思想进一步表述为:“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5]。这一表述深刻揭示了两层基本内涵。其一,中国传统文化需要进行创造性转化。中国传统文化是建构在古代社会政治与经济基础之上的文化,其内涵与表现形式还拘囿在过去时代的烙印中,需要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从而激活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其二,这个时代不能缺少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其内涵丰富的道德教育资源与道德教育哲学智慧,是千百年来形成的具有育人功能的文化。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存在才孕育了中国人高尚的民族精神与坚强的民族气节。

(二)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理论成果与高校德育实践相融合

理论是指导实践工作的重要思想、方法,是具体实践工作的引路人。而实践工作又能不断丰富理论,两者相统一于事物矛盾运动的过程之中。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理论成果与高校德育实践相融合的首要问题是将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理论成果纳入到高校德育各学科理论建设的进程中来,这不仅是高校德育工作能否解放思想走出当前困境的重要途径,还关乎中华民族人文精神与民族血脉的传承与发展。其次,新时代高校德育实践活动应紧紧围绕学生生活实际,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具体的实践工作中合理运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理论成果,在运用转化成果的实践过程中不断丰富德育各学科的理论建设。具体而言,学校可以通过设置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结合《论语》、《大学》、《孟子》《中庸》等一系列传统文化经典著作,合理运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理论成果进行讲授,在讲授过程中联系学生的衣、食、住、行以及他们的成长经历,向学生揭示传统文化的哲学内涵、人文精神及其现代价值。帮助学生建立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信心,从根本上培养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高尚的道德情操。

参考文献

[1]杨天宇.礼记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2]河上公注.老子[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

[3]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3-03.

[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5]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9-25.

作者:唐浩 单位:南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中国传统文化与高校德育研究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中国传统文化与高校德育研究》由:76范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yuan0.cn/a/86737.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