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范文网为您提供各类范文参考!
当前位置:76范文网 > 知识宝典 > 范文大全 > 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及病毒感染探讨

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及病毒感染探讨

来源:76范文网 | 时间:2019-04-29 12:48:07 | 移动端: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及病毒感染探讨

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及病毒感染探讨 本文关键词:免疫性,血小板,病毒感染,探讨,儿童

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及病毒感染探讨 本文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和流感病毒感染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确诊ITP患儿44例为ITP组,同期住院确诊贫血儿童20例为对照组,包括缺铁性贫血11例,失血性贫血9例。ELISA法检测血标本流感病毒抗体。根据流感病毒抗体检测结果进一步将ITP组分为流感病毒组和非流感病毒组,比较两组

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及病毒感染探讨 本文内容:

摘要:目的研究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和流感病毒感染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确诊ITP患儿44例为ITP组,同期住院确诊贫血儿童20例为对照组,包括缺铁性贫血11例,失血性贫血9例。ELISA法检测血标本流感病毒抗体。根据流感病毒抗体检测结果进一步将ITP组分为流感病毒组和非流感病毒组,比较两组治疗前血小板(PLT)计数,治疗后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压积(PCT)、大血小板比例(P-LCR)。结果ITP组流感病毒感染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流感病毒组和非流感病毒组初发时血小板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流感病毒组PDW、MPV、P-LCR均高于非流感病毒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流感病毒组PCT低于非流感病毒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流感病毒感染参与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病且提示预后。

关键词: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流感病毒;血小板参数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thrombocytopenia,ITP)是儿童常见出血性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皮肤、黏膜自发性出血,外周血血小板计数下降,出血时间延长等,其发病与病毒感染、免疫紊乱等多种因素有关。流感病毒(influenzavirus)为儿童呼吸道感染常见病原之一,本文就本院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合并流感病毒感染儿童展开研究,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收集淮安市第一人民医院2016年8月至2017年10月期间住院确诊为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儿44例,男28例,女16例,年龄0.1~13.0岁,平均年龄(3.9±3.3)岁,诊断依据第八版《诸福棠实用儿科学》[1],选择同期住院确诊贫血儿童20例作为对照组,包括缺铁性贫血11例,失血性贫血9例,男14例,女6例,年龄0.1~13.0岁,平均年龄(5.7±4.9)岁。1.2分组确诊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儿作为ITP组,确诊缺铁性贫血及失血性贫血患儿为对照组。根据流感病毒病原学检测结果,进一步将ITP组分为流感病毒组和非流感病毒组。各组年龄、性别、发病季节构成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1.3研究方法于治疗前分别抽取入组儿童外周血2ml,EDTA抗凝,密度梯度离心法制备血清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各血清样本流感病毒抗体IgM,检测方法严格参照ELISA检测试剂盒说明书(购自EUROIMMUN公司)。收集ITP患儿初发时血小板计数,糖皮质激素一线方案治疗后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压积(PCT)、大血小板比例(P-LCR)等临床资料以供统计分析。1.4观察指标①ITP组和对照组流感病毒检测结果;②流感病毒组和非流感病毒组相关临床资料分析结果。1.5统计学方法本研究数据均用SPSS16.0统计软件处理,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例数(n)表示,计数资料组间率(%)的比较采用c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ITP组和对照组流感病毒检测结果ITP组检出流感病毒感染26例,对照组检出流感病毒感染4例,ITP组流感病毒感染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2.2流感病毒组和非流感病毒组相关临床资料分析结果依据流感病毒病原学检测结果,进一步将ITP组分为流感病毒组(26例)和非流感病毒组(18例),两组比较,初发时血小板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流感病毒组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大血小板比例(P-LCR)均高于非流感病毒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流感病毒组血小板压积(PCT)低于非流感病毒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属于常见的儿童出血性疾病,其发生和病毒感染所致机体免疫紊乱有关[2],研究表明,巨细胞病毒、EB病毒、肝炎病毒以及免疫缺陷病毒等在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发病中起重要作用[3-5],流感病毒是引起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毒之一,根据其结构中核蛋白(nucleoprotein,NP)和基质蛋白(matrixprotein,MP)的抗原不同,分甲、乙、丙三型,以甲型变异性较大,可引起大流行[6]。有报道,部分溶血尿毒综合征、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发病和流感病毒感染有关,其严重程度可能和个体潜在补体基因缺陷及CFH和ADAMTS13自身抗体水平相关[7]。本实验研究发现,ITP组患儿流感病毒检测阳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本研究考虑流感病毒感染参与了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病。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病主要是两方面因素,血小板生成的减少和血小板破坏的增多[8]。而血凝素(hemag-glutinin,HA)和神经氨酸酶(neuraminidase,NA)是流感病毒表面决定病毒致病性的重要抗原[9],HA有凝集红细胞、吸附宿主细胞、产生特异性抗体的作用,该抗体能够中和病毒感染和抑制血凝,NA参与病毒释放,促进病毒扩散,产生的特异性抗体可以抑制病毒的释放与扩散,但不能中和病毒的感染性[6]。流感病毒相关抗体的产生是否是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发病的重要环节,其病毒本身是否能影响血小板生成有待进一步研究。此外,本研究还发现,虽然流感病毒组和非流感病毒组在初发时外周血血小板计数并无差异,但治疗后相关血小板参数存在显著差异,提示流感病毒感染可能和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治疗预后有关。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大血小板比例(P-LCR)、血小板压积(PCT)是四种常见的血小板参数,对评估血小板功能与病情严重程度有一定的参考价值,PDW是反映血小板体积差异程度的参数,是血小板活化的标志[10],MPV代表血小板平均容积,其增加提示骨髓代偿功能良好、造血功能恢复,P-LCR为大血小板的比率,血小板产生于骨髓产板型巨核细胞,随细胞质裂解释放入血,因此,新生血小板体积较大,本研究的结果显示,流感病毒组PDW、MPV、P-LCR均高于非流感病毒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治疗同期流感病毒感染所致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儿,血小板仍处于代偿活化状态。PCT是由PLT与MPV乘积所得,其变化通常与PLT变化趋势一致,本研究发现流感病毒组PCT低于非流感病毒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治疗同期流感病毒组血小板的恢复落后于非流感病毒组,血小板参数的变化趋势与白静等[11]研究结果一致。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生和病毒感染有关,流感病毒是其中之一,本文对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病因再次进行探讨,为该病的抗病毒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此外,对疾病的治疗预后以及预防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作者:赵继鸥 袁玉芳 蒯文霞 杨晓春 张荣荣 单位:淮安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科血液学组

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及病毒感染探讨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及病毒感染探讨》由:76范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yuan0.cn/a/85221.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