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范文网为您提供各类范文参考!
当前位置:76范文网 > 知识宝典 > 范文大全 > 高职教育发展机遇与挑战

高职教育发展机遇与挑战

来源:76范文网 | 时间:2019-04-11 10:15:09 | 移动端:高职教育发展机遇与挑战

高职教育发展机遇与挑战 本文关键词:发展机遇,挑战,高职教育

高职教育发展机遇与挑战 本文简介:摘要:随着“中国制造2025”强国战略的提出,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高职教育是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主要教育形式,面对全国产业格局重塑这一新的战略契机,高职教育的发展迎来了新一轮的机遇与挑战。文章探析了新常态下高职教育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现状,着力从人才培养方向、强化理论

高职教育发展机遇与挑战 本文内容:

摘要:随着“中国制造2025”强国战略的提出,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高职教育是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主要教育形式,面对全国产业格局重塑这一新的战略契机,高职教育的发展迎来了新一轮的机遇与挑战。文章探析了新常态下高职教育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现状,着力从人才培养方向、强化理论知识储备、促进工学结合育人等方面来提出发展建议,在推动中国制造业顺利转型升级的同时,推动了我国高职教育的健康持续发展。

关键词:中国制造2025;高职教育;校企合作;人才培养

“中国制造2025”方针旨在改变中国制造业“大而不强”的局面。我国以“中国制造2025”战略为引领,积极推动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中国制造2025”不仅可以引领制造业的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同时也可以推动高职教育实现供给侧改革和发展转型,过程中面临的最大问题便是“设备易得,技能难求”的尴尬局面。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技能劳动者超过1.65亿人,占就业人员总量的21.3%,但其中高技能人才只有4791万人,占就业人员总量的6.2%。技术技能型人才是制造业的中坚力量,高职教育则是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主要教育形式,在庞大复杂的制造业体系中,高职教育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到制造业的兴衰。一直以来高职教育培养模式总体上是服务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导致人才培养的基本要素不足,无法培育出满足当前先进制造业需求的人才,无法胜任高新技术产业的岗位。实现制造业转型升级,关键靠人才,根本在教育。“中国制造2025”坚持“人才为本”的基本方针,对高职教育培养技能型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当前高职教育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现状

基于技术应用和社会服务的定位,高职教育为制造业培养了大批量的技术应用型人才,直接推动了中国制造业的蓬勃发展。当前,我国制造业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传统的高职教育定位以及培养模式出现了越来越多地弊端,不少问题与矛盾有愈演愈烈之势,直接影响到了高职教育的健康有序发展,难以高效地为中国新型制造业输送现代化的技术应用型人才。我国的传统制造业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对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综合能力需求较低,社会需求层次较低直接导致了高职教育的社会认同不高,无法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无论从社会、学校、学生层面看,高职教育存在源动力不足和自信心缺失的现实问题。一直以来,提升职业教育水平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内容,高职院校要牢牢把握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坚持面向市场,迎接新技术革命的挑战,遵循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德技并修的教学理念,才能培育出德才兼备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投身于先进制造业中,为我国的实体经济的发展做出实质性的贡献。

二、“中国制造2025”新形态下高职教育发展的方向及对策

(一)紧跟行业发展动态,明确人才培养方向

随着我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越来越多的传统制造业已经呈现被淘汰或转移趋势。例如传统纺织业高速增长黄金时期已经过去,出现了大规模的产业转移,对中国来说属于夕阳产业,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兴产业,例如3D打印技术,在目前市场规模呈几何级增长态势,未来市场需求旺盛,出现人才巨大缺口。目前高职教育在专业设置和培养体系上面存在一定的滞后性,行业新技术、新工艺并没有及时出现在教学大纲中,导致培养出的学生的知识储备与社会新兴行业市场严重脱节,造成人才储备不足,进而影响了整个行业的发展。高职教育作为制造业人才培养的中坚力量,急需更新职业教育观念,必须紧跟行业发展动态,围绕市场、企业的需求,明确当下人才培养方向。

(二)加强理论知识储备,融合创新驱动元素

由于制造业设备智能化的普及,一些细分工种将会被智能化设备替代,对未来产业的分工将强调个人整合的能力,工作内容集中于在生产管理系统中做出快速合理决策,这对工人的专业知识全面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产业工人在具备基本操作技能的基础上应具有开放式的创新思维和能力,才能创造出具有高科技含量和高质量的产品,不断推动制造业的升级。事实上,我国现有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现状存在多层次人才缺乏、知识储备单一、创新停滞的问题。长期以来给学生灌输的思想便是仅仅掌握某一项技能即可,缺乏对整个行业知识的整合学习,难以满足高端制造业在科研、生产、管理等方面的需求。因此,高职院校在课程设计、教学安排等方面,要扩大理论知识覆盖面,培养学生知识整合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实现创新驱动现代制造业。

(三)完善校企合作机制,促进工学结合育人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要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1]。《国家教育中长期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明确指出:“要注重知行统一,坚持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扩大社会合作,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同时加强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1.牢固树立“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理念高职院校和企业在市场行业中有着密不可分的供需关系,加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可以不断提升职业教育质量,同时反哺企业的产业升级调整,获得核心人力资源,促进产业升级调整,增强企业经济活力[2]。高职教育培养的复合型人才,应当具备完善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粗浅的校内实训课程已经无法满足新型制造业的要求。深刻认识到该理念在培养高技能人才中的重要作用,是实体经济发展对高职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也是高职院校自身生存发展的内在需求[3]。高职院校应转变教育观念,树立面向产业需求的教育理念。2.建设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创新平台(1)现代学徒制。现代学徒制是通过学校、企业深度合作,由校企共同主导人才培养,设立规范化的企业课程标准,考核方案等。学生入学时具有双重身份,即是学校的学生又是企业的准员工,学习场所是企业工厂和职业学校,由高校教师、企业师傅联合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现代学徒制是当下适应最先进生产力的生产关系,是校企合作深度合作的典型模式。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让学生接受到了学校和企业共同的学习资源,得到了从理论到实践全方位的培养和锻炼,更能树立自身的职业意识以及对未来发展方向的思考。同时,现代学徒制为企业节省了大量的人力资源成本,为高校注入了新的教育资源及节省了物力成本[4]。(2)共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是校企合作深入的必然结果,其最大的特点是企业深度参与生产性实训,营造出一种企业真实的生产环境,配备真实的工具设备,学生通过实训可以生产出真实的产品,实现真正的“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实训往往是理论验证型,脱离实际,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其根本目的在于培养高技能人才。学生在校实训就能感受到真实的生产环境,企业的管理运营等,在更高的企业化生产标准下实现自身技能的学习掌握,对今后进入企业工作实现了无缝对接[5]。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符合校企双方共同的利益,对企业而言,企业可以通过“订单培养班”等模式,快速高效地获得高技术人才,降低人力成本,同时也树立了自身良好的社会形象;对学校而言,降低了自身实训成本的同时,实现了学生真正的顶岗实习、高效就业等实训目的,全面提升了实践教学水平[6]。

三、结语

“中国制造2025”的提出,为高职教育的发展创造了新的环境,面对全新的机遇与挑战,高职院校应立足当下,着眼未来,突破创新,开辟出一条新形态下特色的高职教育新道路,务实高效地培养更多的优秀技术技能型人才,推动国家制造业转型升级。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J].中国电力教育,2005(4):4-7.

[2]潘海生,王世斌,龙德毅.中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03):143-148.

[3]丁金昌,童卫军.关于高职教育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再认识[J].高等教育研究,2008(06):49-55.

[4]胡秀锦.“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11(03):97-103.

[5]申屠江平.高职院校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思考[J].职教论坛,2010(09):59-62.

[6]丁金昌,童卫军.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08(02):57-58.

作者:王璐 单位: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高职教育发展机遇与挑战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高职教育发展机遇与挑战》由:76范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yuan0.cn/a/79869.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