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范文网为您提供各类范文参考!
当前位置:76范文网 > 知识宝典 > 范文大全 > 走进西部

走进西部

来源:76范文网 | 时间:2019-04-10 09:41:13 | 移动端:走进西部

走进西部 本文简介:

走进西部**:粗犷与明丽的交响**位于**、青海、**三省(区)交汇点,南枕气势雄伟的****,西接浩瀚无垠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北靠嶙峋蛇曲的北塞山,东峙峰岩突兀的三危山。面积很大,有3.12万平方公里,人口不多,15万。最著名的景点有鸣沙山、月牙泉、莫高窟。来之前我就把这些信息收集到了大脑里,为的

走进西部 本文内容:

走进西部
**:粗犷与明丽的交响
**位于**、青海、**三省(区)交汇点,南枕气势雄伟的****,西接浩瀚无垠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北靠嶙峋蛇曲的北塞山,东峙峰岩突兀的三危山。面积很大,有3.12万平方公里,人口不多,15万。最著名的景点有鸣沙山、月牙泉、莫高窟。来之前我就把这些信息收集到了大脑里,为的是给考察做一点文化的铺垫。
到达**时,已是下午5点多,原以为时间已晚,却听人说,夏季玩鸣沙山、月牙泉的最佳时间是晚上七、八点钟,那时沙海夕阳的景致是最美的,大家不由喜出望外。
游人正多,人们游兴也正浓,果然不晚。然而,老天似乎不太帮忙,天空中那一轮太阳不知何时不见了踪影,虽然没有听见沙子的鸣响,但空气中飞扬着细小的沙尘,一切都仿佛蒙上了一层雾纱,这样的能见度,就是再美的风景也会大打折扣啊。
带着一丝失望,踏着漫漫黄沙,我们来到月牙泉边,眼前陡然一亮,那弯弯的月牙儿里果然蓄着一湾碧水。在茫茫的、一望无际的沙海中,竟然有这么一湾澄碧的泉水,不干涸,不蒸发,不渗透,不流失,千年万年就这样呵护着大漠深处的人们。然而,这么小小的一湾澄碧如何抵挡得了大片干旱肆虐的沙漠?又如何抵挡得了那遮天蔽日的黄尘?如何在千万年的地貌变化中不离不弃不被吞噬?望着静静地绿着的月牙泉,我的脑海里突然冒出“以静制动”“以柔克刚”一类的字眼来。望着四面沙丘中的这一汪澄碧,不得不感叹天地自然造化之机巧。黄沙与碧泉,浑浊与清冽,粗犷与明丽,浮嚣与宁静,就是这样相辅相成,紧紧交融在了一起。
灰蒙蒙的天色降低了视线的清晰度,使沙海夕阳的景观变成一幅朦朦胧胧的图景。虽然天不作美,但谁也不愿放弃难得的拍照机会,游客们都在争相摄影留念,反正有了摄影软件,光线啊,角度啊,构图啊,有什么不足都可以弥补,除了心里的感受。有人指指坡顶:上去,那里的角度最好!于是集体开始登顶,艰难地在沙地里蹒跚而行,没几步,鞋子里就灌满了沙子,倒出来,再继续,走几步,再来一次,有人干脆脱了鞋,这下轻松了许多,众人开心地笑着,在这里多大的人都变成了孩子。
在坡顶放眼望去,侧面坡上一棵硕老无朋的枯树,孤零零地挺立在茫茫荒漠之上,形成一道特殊的风景。枯树蟠根纠节,筋骨尽露,犹紧紧抓住沙土不放。干枯的枝干仿若锈铜废铁,却仍桀骜顽强伸展向上。听许多人说黄杨树千年不死,死后千年不倒,倒后千年不腐,而这树似乎未必是黄杨,却一样死而不仆,死而不朽,令人感觉在岁月、风沙的历练下,它早已化为树精木怪了。联想起一路所见的沙漠生物,但凡能坚持到今天的种类,必然都是坚韧无比、强劲无比的沙漠精灵。有人也喜欢这树,赤脚踩着沙子到树下拍照留念。日起月落,历经秦风汉雨,这个曾经鲜活的生命,虽早已风化为枯树朽木,却仍然成为人们最爱的风景。
月牙泉,老枯树,你们谁是这里的精魂?
坐在大漠边上的大棚下,喝着当地特产的冰镇“杏皮水”(一种酸甜可口、口感类似酸梅汤的土制饮料),看着叶局和冯总两人艰难地爬上大沙丘的顶端,再坐着滑板顺着斜坡滑下,远远地,像欣赏一幅油画。
?
莫高窟:佛教文化和艺术的圣殿
神秘梦幻的**莫高窟,千佛洞,是此行最大的诱惑。
**莫高窟,中国四大石窟之一,被誉为“20世纪最有价值的文化发现”,以精美的壁画和塑像闻名于世,早在1961年,就被第一批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又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莫高窟始建于十六国前秦时期,后历经北朝、隋、唐、五代、**、元等长期营造,形成了罕见的巨大规模,现存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圣地。
在无限的期待中,我们终于来到了莫高窟。当一片壮观的洞窟群展现在面前时,大家都有点激动。杳无人迹的茫茫荒漠中,是什么力量吸引了成千上万的画师、工匠辛勤劳作,创造出如此壮观的洞窟群落?这里距**古城约有30公里,在古代这个距离不算近,1946年**研究所所长常书鸿一家从**坐着牛车到莫高窟竟用了两天时间,可见其荒僻和行路之难。
据载,前秦建元二年(366年),有位乐僔和尚路经三危山,懵懂中忽见金光闪耀,山头万佛涌现,以为受到召唤,便在岩壁上开凿了第一个洞窟。此后法良禅师等也曾在此建洞修禅。北魏、西魏和北周时,统治者**佛教,石窟建造得到王公贵族支持而迅速扩张。隋唐时因为丝绸之路的繁荣,而**又是两条丝绸之路的交汇点,所以莫高窟更是兴盛,在武则天时代洞窟曾高达千余个。宋元时渐趋衰落,主要重修前朝窟室,新建洞窟极少。元朝以后,随着丝绸之路的废弃,莫高窟也逐渐湮没于人们的视野之中。
在莫高窟现存的洞窟中,有壁画塑像的492个,但是对外开放的洞窟只有大约二、三十个,每批游客在导游带领下,大约只看七、八个洞,因为洞小一般只能容纳十多位游客,所以导游会错开安排。但是,有三个洞必看,其一是高达
35米的莫高窟第一大佛洞,游客在大佛脚下需仰视才能观其容颜;其二是卧佛洞,表现的是释迦牟尼佛安详圆寂的场景;还有一个就是那个发现大量经书和文献的藏经洞。洞窟形成于不同的时代,内容却大体一致,主要是佛的故事、宗教场景、民间传说和生活场景。在导游的带领和讲解下,我们借着手电筒的光亮仔细观赏着先人留下的杰作,慈眉善目的佛像,霓裳羽衣的舞者,华美无比的经幡,绚丽灵动的飞天,贵族生活的场景,众生渴望的天堂……,不禁为绘画师、雕塑师精湛的工艺而赞叹,更为他们日复一日在荒漠中虔诚劳作的毅力所折服。从画风看,北魏的壁画主体色调呈灰褐色,笔调较为粗犷稚拙,到了隋代,色调呈黄褐色有些暖意,佛像造型有点头重脚轻,唐朝壁画色彩最为丰富,人物比例比较匀称,菩萨造型也趋于丰满圆润,而宋代的壁画,笔调更为细致精确。莫高窟将各朝各代的绘画艺术以连贯的方式生动地展呈现出来,使我们在短短一个多小时里就浏览了跨越千年的艺术史,饱览各朝各代绘画真迹,这简直是个奇迹。
令人扼腕的是,近代时莫高窟被骗取、盗窃了大量文物、经卷,洞窟也遭到严重破坏。罪魁祸首就是那个臭名远扬王道士王元禄,从照片看这是一个十足的无知老农。就是他,不仅粉刷了大量的洞窟,还在短短十几年中,将数万卷珍贵的经书私自送人、贱卖,使大量的珍贵经卷就这样流入了美国、英国、法国、西班牙……,84000卷经书只剩下区区6000余卷。
返回时又看到了那个最气派的王道士塔,不免有些愤慨。至今人们也弄不懂他为什么要跑到这荒漠之中与洞窟厮守,更弄不懂一个巨大的文化宝库如何会交由一个无知之徒去掌控。好在一切浩劫都已过去,但愿这样深刻的教训后人能够永远记取。
走出莫高窟,回眸再望一眼三危山,我们更深刻地意识到:文化,是需要后人去精心呵护的。
?
骆驼草:坚韧生命的见证
一路上,杨树叶重叠着柳树叶,一路又一路,满眼还是杨树和柳树。一开始有些奇怪,为什么只有这几种树?为什么这里的杨树和柳树没有南方树木那样舒展开的枝干?为什么它们的叶子比江南的杨柳要细小得多?
看着看着,渐渐地便明白了:在这样的海拔高度、这样的缺水干燥的地方,连树木也学会了尽量缩小散发水分的绿叶,以保持生命在逆境中的存活。原来,杨树、柳树,是战胜了风沙在这里活下来的胜利者。
在沙漠中,还有一种更为矮小和坚韧的树种,名叫红柳。红柳被人们称为“沙漠天使”,比一般的杨柳生命力更顽强,因为很早就在书中就认识了红柳,所以这次见到它并没有太多的惊奇。
最让人震撼的还不是树,而是草。
沿着公路边有一团一团黄绿、灰绿色的植物,它们遍布于茫茫戈壁滩上,顽强地生长在沙石缝隙中,有的甚至长到了柏油路上,令人诧异惊奇。为考察队开车的师傅告诉我们,这种植物的学名叫“骆驼草”,生命力特别强,可以随风移动位置,以寻找更适宜生长的地方。我们不由感叹环境这只巨手的力量,更感叹生命的顽强,经过了千年万年的历练,草儿也能长脚行走。记得《圣经》有这样的描述,说上帝对绿树花草说,你们绿着生,绿着死,死复绿,永不移。看来,上帝也有走眼的时候,至少他没有来过戈壁滩,不知道有这么一种草,在恶劣的环境中学会了走路、奔跑。
由骆驼草想到了生活在沙漠草原上的民族,他们也是人群中最坚韧、最具忍耐力的一群,自然环境的险恶不仅没有使他们退化,反而使生命力更为顽强坚韧。千百年来,这里的人民以乐天豁达和坚韧不拔的精神,建设着自己的家园,经营着美好的生活。在我们见到的每个人脸上,不管是扎西县长、活佛才主席,还是普通的歌手、小店的店主,牧民,每个人的脸上总洋溢着和善知足的笑容,望着他们雕刻着阳光的脸庞,我们似乎对“逆境”、“坚韧”这类字眼又多了一份理解和感悟。
**:美丽的夏之都
从**飞往**的途中,就发现舷窗下的地貌有些不同,虽然,还是山峦相接,但山头似乎多了一丝绿意。落地之后,这个感觉得到了证实:**的山头大多沙石裸露,而青海的山头却绿意遍布,虽然,那大多也是人工种植的结果。
**是青海的省会,地处青海东部,位于湟水谷地,是通往青藏高原的东方门户,也是兰青、青藏铁路的交汇点。政协的李晋青主席热情地为我们介绍**的情况:**是一座有着2100多年历史的高原古城,总面积为7690平方公里,市区面积为360平方公里,下辖四区三县,和一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正在建设中的海湖新区,常住人口212万人,是一个汉、回、藏、蒙古、土、**族等35各民族混居的城市。**的平均海拔高度达到2261米,因为缺氧,一到**我们就不同程度地有种”犯困”的感觉。但**气温实在非常宜人,因为夏季平均气温只有20摄氏度左右,人们把这里视作天然避暑胜地,**也因此有了“夏都”的美誉。
我们下榻的酒店位于**的市中心区,从房间的窗子向下望去,街道整洁,商业繁荣,广场上高楼林立,霓虹灯璀璨闪烁。推开窗子,下面隐约传来快节奏的音响,那是周末在广场举行的商品营销活动。不太宽阔的**河汩汩流淌着,静静地穿越广场而过,为这座高原城市增添了几分水色,两岸的绿树丛花透着勃勃生机。如果不是四面的远山和浑黄的河水,**真的很像一座东**的城市。这和我们大家想象的西部颇有些距离,在小组座谈时,瞿总、冯局等都用了“震撼”二字来形容西部的巨大变化。
然而,这一切的得来并不容易,听见我们感慨**的城市面貌很好,李主席说,这都得益于党中央开发西部的政策,还有**人民坚持不懈的努力。听到我们赞美**的绿化,李主席又说,在这里这里种活一棵树的代价是很大的,**的今天十多年坚持不懈植树造林的结果,在这个降水很少的地方,每一棵树,每一朵花,都需要人力引水浇灌的。
有趣的是,第二天我们出发去青海湖的途中,天空开始飘起了雨丝,大家玩笑说,是我们把江南的雨带到西部来了,谁也不曾想到,这场雨一下就下了一天一夜,直到我们离开**时才渐渐停息。虽然这给我们后来的活动带来许多不便,但想到这场雨能够给干旱的西部带来雨水的滋润,心里还是美滋滋的。
?
塔尔寺:藏传佛教的圣地
到达**的当日下午,我们考察了**县境内的藏传佛教圣地塔尔寺。塔尔寺原名塔儿寺,因银塔而得名。寺内,有如来八塔、大金瓦殿、小金瓦殿、大经堂,祈寿殿、吉祥行宫等著名宗教建筑。塔尔寺藏语称“贡本贤巴林”,意思是“十万尊狮吼佛像”。塔尔寺始建于明洪武十二年(1379),是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的诞生地,也是我国藏传佛教的四大中心之一,和甘、青、川、藏地区佛教信徒的朝拜中心。塔尔寺占地达40万平方米,有殿堂僧舍9300多间,佛殿52座,鼎盛时期住寺活佛有80多位,僧众达3600余人。我问了下导游,得知现在塔尔寺还有僧侣700来人。
塔尔寺不仅是藏传佛教圣地,也是一座艺术的宝库,不仅建筑独特,色彩华丽,装饰精美,更有“三绝”誉满天下。这“三绝”是塔尔寺壁画、堆绣和酥油花。
塔尔寺的壁画绘于各殿宇的墙壁栋梁之上,因采用矿物颜料,色彩鲜艳,经久不变。壁画内容大多取材于黄教经典,在庄严肃穆的大经堂里,一幅幅惩恶扬善、降妖除害、修得正果的画面故事把塔尔寺装点得金碧辉煌。
堆绣是塔尔寺独创的藏族艺术品种之一,手法独特,用各色绸缎剪成所需形状,如佛像,人物花卉,鸟兽等,以羊毛或棉花充实其中,再绣于布幔之上,形成明显立体感而加强了艺术表现力。塔尔寺大经堂内悬挂的“十八罗汉”就是著名的堆绣作品。
在江泽民同志题写门额的“酥油花馆”内,我们看到了塔尔寺的第三绝——酥油花,这是一种用彩色固体酥油在低温下制成的油塑艺术品,已经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导游告诉我们,酥油花产生在唐朝的**,因寒冷的冬季没有鲜花供奉佛祖,信徒们就用酥油制成花置于佛像前,渐渐沿习成俗。因为夏季酥油花会融化,馆内特地安装了空调,但因为达不到所需温度,我们见到的酥油花还是部分变形融化了。
??在塔尔寺内外,可以看到许多不同穿戴、操不同语言的游客和信徒,棉大衣和短T恤,藏袍和汉服,当他们出现在同一条街道上时,便构成了一道极为独特的风景。虽然,人们来自不同的地域,信仰各殊,服饰各异,来此地的目的也大相径庭,但是,为了瞻仰这座630多年历史的佛教圣殿,为了文化的吸引,大家竟在同一个时刻,成了塔尔寺共同的客人。
  ????

青海湖:留点遗憾好再来
西部此行,最令人向往的,除了名声远播的**,就是青海湖了,那梦幻般的蓝色,那投影在水中的白云,每每令人心动。带着希**和憧憬,我们出发了、
车出**不久,便下起了雨,大家心头不禁一沉,但还是互相安慰:没关系,西部嘛,难得下雨,有雨也下不大。谁知道这场雨真的生生下了一天一夜(十分罕见哦),一直伴随我们这群江南人登上飞机。
早在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诗中,就见识过西北地区气候的多变:“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足见西北地区天气变化之大、之快。谁知这么巧,就是这么的巧。我们好不容易来一次,偏偏就遭遇了下雨,还下的很大,天气一下变得十分寒冷,气温陡然降至十度以下。大家不管穿了长袖夹衣、还是短袖T恤,一下都涌入小店去寻找能够遮雨御寒的东西,雨伞、羊毛衫、披肩等成了抢手货。
冒着风雨、紧裹披肩,就这么带着些狼狈地游完了和梦想中相去甚远的青海湖。风大雨大,拍照时大家十分仓促,一直担任摄影师的卢秘书长为了保护相机镜头,一直拿衣襟护住相机,自己甚至没有留影。
一切都不是想象的那样了,天不蓝,水也不蓝,更没有平日的梦幻与浪漫。在雾气的遮掩下,四处都是灰蒙蒙一片,梦里的青海湖哪儿去了?接送游客的电瓶车因为座位湿透,许多人只好缩肩站着。那些平日颇受游客青睐的骆驼、马儿顶风冒雨等在风雨之中,却根本无人问津。大家在风雨中只剩下一个念头,快快回到汽车里去。
躲进车里,大家才舒展了一下紧缩的身体。8月的冷感给人一种特殊的生理体验,也给人心理的冷感。我们离开时,雨虽小了许多,但仍淅沥,干旱的高原笼罩在一片迷蒙的水雾之中。不舍地回头再望一眼青海湖,隐约觉得对岸影影绰绰有一些不很高的建筑物。“这湖不大啊。”“是啊,是不大,对岸的房子都看得见。”然而,晚餐时听了扎西县长的介绍才知道,青海湖其实很大,我们看到的绝对不是对岸的房子,而是青海湖极为罕见的海市蜃楼现象。大家不由又兴奋起来。呵呵,真是应了那句话了:当你面前的门被关上时,一定会有一扇窗为你打开。
不过,再怎么还是有些遗憾。车向**,车向**,车轮离开青海湖越来越远,望着窗外还在飘洒的细雨,我这样安慰自己:下吧,下吧,干燥的西部需要雨水的滋润;也好,也好,这样我就有了“下次再来”的理由了。
?
?
???**:金银滩上的两座纪念馆
**,是我们西行的最后一站,那天,在西海镇银滩路的**宾馆用完午餐,政协的才副主席热情地要陪我们去看两座纪念馆。一开始,我心里有些不以为然,到了西部再看室内的东西实在太不过瘾啦!
才副主席很面善,身份也很特殊,既是**藏民自治州的政协副主席,也是一位活佛,兼任青海省佛教学会的副会长。我们要去的两座纪念馆,一座是被誉为“西部歌王”的王洛宾音乐艺术纪念馆,另一座是被称为“原子城”的两弹一星研制基地纪念馆。后来的事实证明自己的想法是错的,这实在是两座必看的纪念馆。
王洛宾音乐纪念馆坐落于西海镇的金银滩,建成于2009年6月。这位被誉为“西部歌王”的音乐家,从1939年开始就与这片草原结下不解之缘,在这片多情的土地上,王洛宾创作了无数蜚声海内外的民歌,从《在那遥远的地方》、《半个月亮爬上来》到《送你一朵玫瑰花》,悠扬的旋律动人心弦,大家不由地随着讲解员一起哼唱起那些耳熟能详的歌曲,美妙旋律一直伴随我们结束参观,仍觉纶音贯耳。
金银滩是一片诗性的沃土,在赋予艺术家无穷的艺术灵感的同时,也是一片伟大的土地。原子城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原子城始建于1958年,数十年中,经过无数科技工作者的艰苦努力,在这里诞生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和第一颗氢弹,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一座不朽的丰碑。后来,经过核设施彻底无害化特殊处理,基地化剑为犁,成为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基地内有张爱萍将军亲笔题名的
“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纪念碑,有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张爱萍、两弹元勋科学家王淦昌、朱光亚、邓稼先、周光召等居住过的“将军楼”和建厂初期苏联专家居住的“黄楼”,有邓小平、胡耀邦等国家领导人留下的足迹,也有启运第一颗原子弹“上星站”、保卫禁区的“六号哨”和基地人员驻扎的帐房遗址。纪念馆以大量珍贵的照片和实物向人们生动地昭示出新中国走向军事强国的艰难步履。
结束了参观,大家都感慨收获很大。上车后,大家央求司机师傅把音乐开大,伴着西部歌王的歌声,我们对这片土地又多了一份认识:无论是用歌声诠释生命的“西部歌王”王洛宾,还是两弹一星诞生地的原子城,都是青海的文化财富,更是青海人的骄傲。
?
?????
??????????难忘西部
王之涣的《**词》曾这样描绘西部的荒凉:“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关。”高适的《燕歌行》也有“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的诗句,然而,今天的西部,却给了我们崭新的感受,颠覆了我们既有的印象。
虽然只有七日行程,但文字却难以穷尽此行的感受。茫茫的戈壁,大漠的黄沙,巍巍的**连,流淌的黄河,绿色的**,遥远的关城,飘逸的哈达,瓜州的果子,**的拉面,**的壁画,豪放的酒歌和潇洒的舞姿,手抓羊肉和甘洌美酒,以及“西部歌王”的美妙音乐……,共同织就了一幅意象繁复、魅力盎然的西部图景。
西部,是一部写满沧桑历史、风格雄浑刚健的大书。说不完,道不尽,就借用一句余光中式的慨叹吧:咦呵——西部!
?

走进西部 本文关键词:走进,西部

走进西部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走进西部》由:76范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yuan0.cn/a/79679.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