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范文网为您提供各类范文参考!
当前位置:76范文网 > 知识宝典 > 范文大全 > 改革开放30年河南区域经济快速发展

改革开放30年河南区域经济快速发展

来源:76范文网 | 时间:2019-04-04 10:35:43 | 移动端:改革开放30年河南区域经济快速发展

改革开放30年河南区域经济快速发展 本文简介:

改革开放30年河南区域经济快速发展《河南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规划纲要》将全省18个省辖市划分为四大经济区,分别为中原城市群、豫北经济区、豫西豫西南经济区和黄淮经济区。改革开放以来,四大经济区根据自身特点,因地制宜,制订合理的发展战略和发展目标,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一

改革开放30年河南区域经济快速发展 本文内容:

改革开放30年河南区域经济快速发展
《河南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规划纲要》将全省18个省辖市划分为四大经济区,分别为中原城市群、豫北经济区、豫西豫西南经济区和黄淮经济区。改革开放以来,四大经济区根据自身特点,因地制宜,制订合理的发展战略和发展目标,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
一、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改革开放以来,全省国民经济快速增长,总量规模持续增加。2007年全省实现生产总值15012.46亿元,是1978年的92.1倍,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11.2%,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4个百分点。四大经济区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抓住机遇,快速发展。1978年以来,中原城市群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9%,豫北经济区年均增长11.6%,豫西豫西南经济区年均增长11.0%,黄淮经济区年均增长10.2%。
全省及四大经济区主要经济指标
单位:亿元
 
1978年
2007年
GDP
人均GDP
(元)
财政一般
预算收入
GDP
人均GDP
(元)
财政一般
预算收入


162.92
232
33.73
15012.46
16012
862.08
中原城市群
92.15
331
15.41
8610.51
21778
544.75豫北经济区
18.71
259
2.21
1608.40
15853
79.63
豫西豫西南经济区
23.80
243
2.15
1894.75
15534
74.19
黄淮经济区
42.46
168
4.09
2930.71
9187
87.99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四大经济区经济总量迅速扩大,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中原城市群GDP绝对量由1978年的92.15亿元发展到2007年的8610.51亿元,增长92.4倍;人均GDP由1978年的331元增加到2007年的21778元,增长64.8倍;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由1978年的15.41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544.75亿元,增长34.4倍。豫北经济区GDP绝对量由1978年18.71亿元发展到2007年的1608.40亿元,增长85.0倍;人均GDP由1978年的259元增加到2007年的15853元,增长60.2倍;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由1978年的2.21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79.63亿元,增长35.0倍。豫西豫西南经济区GDP绝对量由1978年的23.80亿元发展到2007年的1894.75亿元,增长78.6倍;人均GDP由1978年243元增加到2007年的15534元,增长62.9倍;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由1978年的2.15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74.19亿元,增长33.5倍。黄淮经济区GDP绝对量由1978年的42.46亿元发展到2007年的2930.71亿元,增长68.0倍;人均GDP由1978年168元增加到2007年的9187元,增长53.7倍;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由
1978年4.09亿元增加到2007年87.99亿元,增长20.5倍。
二、结构调整成效显著,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随着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四大经济区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发生了积极变化,第一产业比重不断下降,第二、三产业比重不断上升。
中原城市群2007年三次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分别为9.3%、58.3%和32.4%,产业结构呈“二三一”特征。从动态看,1978年中原城市群三次产业比例关系为31.5:48.6:19.9,呈“二一三”格局;到1990年产业结构演变为25.9:45.6:28.5,第三产业比重超过第一产业,呈“二三一”格局。2007年与1978年相比,中原城市群第一产业比重下降22.2个百分点,年均下降0.8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提高9.7个百分点,年均提高0.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提高12.5个百分点,年均提高0.4个百分点。
豫北经济区2007年三次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分别为13.7%、62.4%和23.9%,第二产业比重在四大经济区中最高,第三产业比重最低,产业结构呈“二三一”格局。从动态看,1978年豫北经济区三次产业比例关系为
41.2:40.8:18.0,呈“一二三”格局,第一二产业比重基本相当;到1990年产业结构演变为33.0:42.6:24.4,第一产业比重大幅下降,第二产业比重超过第一产业,产业结构发生质的变化,呈“二一三”格局;到2000年三次产业比例关系为21.7:50.0:28.3,第一产业比重进一步下降,第三产业比重得到较大提升,第三产业比重超过第一产业,产业结构演变为“二三一”格局。2007年与1978年相比,豫北经济区第一产业比重下降27.5个百分点,年均下降1.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提高21.6个百分点,年均提高0.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提高6.0个百分点,年均提高0.2个百分点。
豫西豫西南经济区2007年三次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分别为18.2%、55.8%和26.0%,产业结构呈“二三一”特征。从动态看,1978年豫西豫西南经济区三次产业比例关系为51.1:36.4:12.5,呈典型的“一二三”特征,第三产业比重大大低于第一产业;到1990年产业结构演变为40.0:32.2:27.8,第一产业比重大幅下降,第三产业比重大幅提高,但产业结构未发生质的飞跃,仍呈现“一二三”格局;2000年三次产业比例关系为25.8:46.9:27.3,第一产业比重持续下降,第二产业比重得到较大提高,并且超过第一产业,产业结构演变为“二三一”格局。
2007年与1978年相比,豫西豫西南经济区第一产业比重下降32.9个百分点,年均下降1.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提高19.4个百分点,年均提高0.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提高13.6个百分点,年均提高0.5个百分点。
黄淮经济区2007年三次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分别为28.7%、41.5%和29.8%,产业结构呈“二三一”特征,但第一、三产业比重基本相当,与其他地区相比,第一产业比重最高,属于典型的农业地区。从动态看,1978年黄淮经济区三次产业比例关系为57.6:19.2:23.2,呈“一三二”格局;1993年三次产业比例关系为46.9:27.2:25.9,演变为“一二三”格局,到2003产业结构又一次发生质的飞跃,演变为30.0:37.9:32.1,第三产业比重超过第一产业,呈“二三一”格局。2007年与1978年相比,黄淮经济区第一产业比重下降28.9个百分点,年均下降1.0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提高22.3个百分点,年均提高0.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提高6.7个百分点,年均提高0.2个百分点。
三、投资规模持续增加,发展后劲不断增强
改革开放以来,河南抓住发展机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力度,投资规模日益扩大,全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007年达到8010.11亿元。
四大经济区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投资规模成倍增加。1978-2007年,中原城市群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由14.37亿元扩大到4567.35亿元,增长316.8倍,年均增长22.0%,累计投资达到20677.60亿元;豫北经济区由1.19亿元扩大到843.68亿元,增长708.0倍,年均增长25.4%,累计投资达到4033.38亿元;豫西豫西南经济区由3.65亿元扩大到991.00亿元,增长270.5倍,年均增长21.3%,累计投资达到4611.39亿元;黄淮经济区由5.87亿元扩大到1604.11亿元,增长272.3倍,年均增长21.3%,累计投资达到7220.80亿元。改革开放以来,全省一大批工业、能源、交通、通信、基础设施等项目相继建成并发挥效益,不断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经过30年的发展,河南基础设施不断完善,高速公路从无到有,城乡面貌焕然一新,经济发展后劲不断增强。
四、居民收入快速增长,财富迅速增加
30年前,全省城乡居民生活基本上处于温饱或不足状态,经过改革开放30年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收入增长机制逐步形成,收入渠道不断拓宽,收入来源趋向多元化,收入水平大幅度提高,生活明显改善,财富迅速增加,城乡居民从改革开放中得到的实惠越来越多。
2007年,中原城市群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565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752元,分别比2000年增加6642元和2455元,分别是2000年的2.3倍和2.1倍;豫北经济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25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260元,分别比2000年增加6993元和2235元,分别是2000年的2.6倍和2.1倍;豫西豫西南经济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712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024元,分别比2000年增加6048元和2094元,分别是2000年的2.3倍和2.1倍;黄淮经济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959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379元,分别比2000年增加5563元和1490元,分别是2000年的2.4倍和1.8倍。
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四大经济区居民财富迅速增加。2007年,中原城市群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到4398.89亿元,比1978年的6.10亿元增加4392.79亿元,是1978年的721.1倍;豫北经济区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到833.96亿元,比1978年的1.44亿元增加832.52亿元,是
1978年的579.1倍;豫西豫西南经济区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到825.09亿元,比1978年的1.21亿元增加823.88亿元,是1978年的681.9倍;黄淮经济区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到1754.30亿元,比1978年的2.26亿元增加1752.04亿元,是1978年的776.2倍。
五、中原城市群成为全省经济增长的主力军,是拉动全省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
中原城市群矿产资源丰富,工业基础较为发达,聚集了全省90%以上的高等院校和一些具有国内一流水平的科研院所,具有雄厚的科技人才队伍和技术创新能力,人力资源状况良好,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水平较高,是全省经济增长的主力军。改革开放以来,中原城市群GDP年均增长11.9%,比全省平均水平高0.7个百分点,比豫北经济区、豫西豫西南经济区、黄淮经济区分别高0.3、0.9和1.7个百分点,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9.4%,拉动全省经济增长6.7个百分点,是全省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力量。
分阶段看,1979-1990年,全省GDP年均增长10.2%,其中中原城市群年均增长10.4%,分别比豫北经济区、豫西豫西南经济区、黄淮经济区高0.1、1.7和2.1
个百分点,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8.4%,拉动全省经济增长6.1个百分点;1991-2000年,全省GDP年均增长11.5%,其中中原城市群年均增长12.3%,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6.5%,拉动全省经济增长6.5个百分点;2001-2007年全省GDP年均增长12.3%,其中中原城市群年均增长13.7%,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1.0%,比1979-1990年提高2.6个百分点,比1991-2000年提高4.5个百分点,拉动全省经济增长7.5个百分点。改革开放以来,中原城市群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一直在50%以上,特别是进入新世纪后,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60%,是全省经济增长最主要的支撑力量。
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河南四大经济区经济发展取得显著成效,经济社会面貌发展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横向对比看,四大经济区综合经济实力差异明显,产业结构、地方财力相差悬殊,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目前,我省正处于工业化加速发展阶段,这一阶段是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扩大最明显、矛盾最突出的时期,要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遏制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原崛起,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建立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机制,实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合理规划各区域的产业布局和空间布局,加快中原城市群产业结构调整步伐,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黄淮经济区经济发展步伐,逐步形成各展所长、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格局,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平稳快速增长。
?

改革开放30年河南区域经济快速发展 本文关键词:河南,区域经济,快速发展,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30年河南区域经济快速发展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改革开放30年河南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由:76范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yuan0.cn/a/78247.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