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范文网为您提供各类范文参考!
当前位置:76范文网 > 知识宝典 > 工作计划 > 招生计划管理系统设计毕业论文

招生计划管理系统设计毕业论文

来源:76范文网 | 时间:2019-03-30 09:51:52 | 移动端:招生计划管理系统设计毕业论文

招生计划管理系统设计毕业论文 本文简介:

第一章招生计划管理系统概述高校招生计划管理系统的总体研制目标是:在广域网络上,以现代网络技术为基础,建立一个招生计划的制订、上报、审核、调整、下达、核对、公布全过程的来源计划编制系统,使各高等学校、教育行政部门和省级招生办公室能准确、便捷、高效、公开地完成招生计划的编制工作。具体来说,系统应该达到以

招生计划管理系统设计毕业论文 本文内容:

第一章
招生计划管理系统概述
高校招生计划管理系统的总体研制目标是:在广域网络上,以现代网络技术为基础,建立一个招生计划的制订、上报、审核、调整、下达、核对、公布全过程的来源计划编制系统,使各高等学校、教育行政部门和省级招生办公室能准确、便捷、高效、公开地完成招生计划的编制工作。具体来说,系统应该达到以下几个目标:
(1)
计划编制的工具
系统设计的第一个目标是对计划编制工作提供全方位支持,招生计划编制单位能便捷地完成计划编制工作。
(2)
信息交互的平台
建立公开的信息交互平台,使教育部、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高等学校等计划编制单位能清晰地了解有关各单位招生计划安排、报名生源数量、国家有关政策、教育行政部门审核意见和高等学校招生章程等多方面的信息,实现计划编制信息的全面共享,加快信息传递速度,提高工作效率。
(3)
规范管理的手段
招生计划编制工作,是国家调控高等教育资源的重要手段,关系到国家高等教育的整体发展和人才培养,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
(4)
高考改革的保障
招生计划编制工作是招生工作的源头,新的计划管理系统在技术上要保障高考改革的顺利进行,满足高考改革中有关科目设置、多元化考试评价体系逐步建立而对来源计划编制工作提出的要求。
1.1系统开发背景及意义
近年来,国内大学不断扩招,考生数量已经达到一个非常大的数字,人工书写数据已经不能够处理如此庞大的数据。为了更好的适应信息时代的高效性,一个利用计算机来实现数据处理的系统将必然诞生。基于这一点,设计了一个招生计划系统,用来就大学的招生要求对考生信息进行管理,以便在最短的时间内,高效准确的完成整个招生计划。
院校招生计划管理系统的传统方式运用的是三级管理,一个完整的招生计划系统包括:
院校、省(市、区)行政主管部门、教育部这三级。各高等学校、教育行政部门和省级招生办公室能准确、便捷、高效、公开地完成招生计划的编制工作。
首先教育部根据国家的发展规划对各省级教育主管部门设置下一年度的招生规模计划,并进行各种相关数据的初始化工作。各省属高校需要拟定在其他省市的招生计划并报该校主管省教委审核,审核之后的招生计划要经过其他省市教育主管部门确认,高校根据确认的结果进行下一步的分省市分专业招生计划编制工作。
然后再由各招生院校根据招生规模计划,制订出下一年度初步的分省市分专业的招生计划,上报主管部门审核。其中,省属院校报给省教育厅,教育部直属院校直接报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其他中央部门院校报给相应主管部门教育处。
接着各主管部门根据发展规划,对自己所属院校制定的招生计划进行初步审核,给出调整意见由各院校调整,最终形成本部门的招生计划,报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审核。
最后高校学生司汇总中央部门和省属院校招生计划,审核完成后形成完整的招生计划,分送各省级招办,由省级招办向社会发布,并在录取中执行。
基于对上述的认识,在收集相关资料和数据和查阅有关文献及技术参数,对高校的实际需求等方面进行了调研,发现目前所采用的传统的方法进行管理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弊端:
(1)对象范围广:数据存储不易。
(2)填写的数据多:每个考生所填写的内容相当复杂,且大量数据重复。
(3)查询不便:对每个考生信息、招生经费的大量单据堆积如山,若查询每个学生的基本信息和经费是相当费时的。
(4)不易存档:对成千的信息和堆积如山的单据对管理人员来说是一个负担,不仅需要专门的资料框,而且占空间量大。
鉴于以上种种原因,高校等的管理急需有一种软件能够代替人工操作来管理数据资料,能将计算机技术与高校的管理相结合。
1.2系统的实现目标
本次设计的课题是太原科技大学招生计划系统,主要是建立基于院校端C/S模式的系统。系统实现目标根据有招生计划学校进行综合分析。最基本的功能包括:具体功能包括登录系统、招生经费、学生信息、招生计划、已录取信息和报表打印六大模块。
用户通过登陆根据不同权限进入不同的界面。系统的用户可以划分为两类:普通用户权限和超级用户权限。普通用户不能添加用户,只可以修改自己的密码,而超级用户可以添加用户,包括添加普通用户和添加超级用户。可以有多个超级用户。主要功能如下:
(1)系统:修改密码、添加用户、退出系统;
(2)招生经费:经费录入、经费查询、经费统计;
(3)学生信息:输入考生信息、显示考生信息、考生信息统计;
(4)招生计划:输入招生计划、显示招生计划、查询招生计划、统计招生计划;
(5)已录取信息:查看全部、各省信息、各院信息;
(6)报表打印;
1.3系统的开发技术
本系统在设计过程中采用的开发技术有:
(1)数据库管理平台采用SQL
Serves
2000。
(2)系统的前台开发平台环境采用Microsoft
Visual
Basic
6.0。
(3)客户端和数据库的通讯采用ODBC数据源来实现。
1.4系统的运行环境
1.4.1
硬件环境
服务器端:处理器
1G
兆赫
(MHz)
Pentium

处理器;最低
RAM
要求256兆字节
(MB);
900
MB
的磁盘空间,安装磁盘需要
3.3
千兆字节
(GB)
的可用空间;MSDN
Library
文档需要额外的
1.9
GB
可用空间;
CD-ROM

DVD-ROM
驱动器;
鼠标
Microsoft
鼠标或兼容的指点设备;显示
Super
VGA
(1024x768)
或更高分辨率的显示器;100Mb以太网卡。
客户端:处理器
450
兆赫
(MHz)
Pentium
II
处理器;最低
RAM
要求128兆字节
(MB);显示
Super
VGA
(1024x768)
或更高分辨率的显示器;鼠标
Microsoft
鼠标或兼容的指点设备;
1.4.2
软件环境
1.
服务器端:
操作系统:Microsoft
Windows
Server
2003
,Windows
2000
Professional,
Windows
2000
Server
,Windows
XP
Professional.数据库系统:Microsoft
SQL
Server
2000.
2.
客户端:
操作系统:Microsoft
Windows
Server
2003,
Windows
XP
Professional,
Windows
XP
Home
Edition,
Windows
2000,
Windows
98,
Microsoft
Windows
NT
4.0.
1.5本人承担的工作
本人在此设计中承担的工作是运用Visual
Basic技术和数据库技术在客户端实现系统登录、招生经费管理、学生信息管理、招生计划管理、已录取信息管理和报表打印管理六大模块。系统使用ODBC数据源对SQL
Server数据库和Visual
Basic进行连接。将前台数据的输入输出以及更改与后台数据库中的内容相连接。
第二章
招生计划管理系统相关理论和关键技术简介
本系统的设计是基于软件工程的设计理念,运用SQL
Server数据库技术为后台,Visual
Basic为前台设计,两者之间通过ODBC数据源进行库的连接。下面是一些相关理论和关键技术的简介。
2.1软件工程
软件工程[1]是一门研究用工程化方法构建和维护有效的、实用的和高质量的软件的学科。它从技术和组织管理两个角度研究如何用系统化、规范化和数量化等工程原理与方法指导软件开发人员去进行软件开发和维护,并以工程化的手段规范地开发高质量的软件。
软件工程的七条基本原理是:用分阶段的生命周期计划严格管理;坚持进行阶段审查;实行严格的产品控制;采用现代化程序设计软件;结果能清楚的审查;开发小组成员应该少而精;承认不断改进软件工程实践的必要性。
通常把软件生命周期全过程中使用的一整套技术方法的集合称为方法学,这种方法学把软件生命周期的全过程依次分为若干个阶段,软件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可分为:
(1)问题定义:
确定系统的基本功能。
(2)可行性研究:
确定系统是否能够实现及是否值得实现。
(3)需求分析:
确定系统必须完成的各种功能。
(4)总体设计:
确定如何实现软件。
(5)详细设计:
详细设计实现系统。
(6)编码和单元测试:
写出正确的容易理解和维护的程序模块。
(7)综合测试:通过各种类型的测试及调试使软件达到预定的要求。
(8)软件维护:通过各种必要的维护活动使系统持久地满足用户需要。
软件开发按照每个阶段的基本任务进行并产生相应的工作结果,这样有利于对软件开发过程进行管理,有利于提高软件产品质量。
2.2
Visual
Basic的功能和特性
Microsoft
Visual
Basic[2]:是一种是面向对象的可视化的设计工具,同时它也是一种结构化的程序设计语言。Visual
Basic具有易用、通用和开发效率高的特点,随着微软对它的不断改进以及计算机本身在性能上的迅速提高,使得越来越适合于一般的应用程序开发。Visual
Basic支持多种数据库系统访问。另外,在Visual
Basic中引入了控件的概念,在Windows中控件的身影无处不在各种各样的按钮、文本框等都是控件。Visual
Basic对这些控件模式化,并且每个控件都有若干属性用来控制控件的外观以及工作方法。
Visual
Basic6.0的主要特性可以概括成以下几点:
(1)
ADO(所有版本都支持):这项新的数据访问技术的特性包括:更简单的对象模型、与Microsoft和非Microsoft的各种技术更好的集成,为本地和远程数据提供的通用接口,可访问远程和分布记录集以及不同层次的记录集。
(2)
数据环境:数据环境设计器提供了一个创建ADO对象的交互式的设计时环境。这些可以作为数据源供窗体或报表上的数据识别对象使用,或者在程序中作为显露在Data
Environment对象之外的方法和属性进行访问。数据环境设计器不仅支持Visual
Basic的UserConnection设计器的所有功能,还设置一些附加的功能,包括拖放、层次结构、分组以及合计等。
(3)
增强的数据绑定功能:在Visual
Basic
6.0以前版本中,只能将控件绑定到窗体中,但在Visual
Basic
6.0中,我们可以将任一数据源同任一用户使用的数据绑定在一起。现在,能够在程序运行时设置控件的数据源特性,并将其动态地绑定到一个数据源。可以创建数据源和数据用户的类,并通过新的BindingCollection对象绑定它们;还可以创建类似于ADO数据控件的用户控件的数据源,以及类似于数据网格控件那样可以复合绑定的用户控件。
(4)
文件系统对象:提供一组管理文件系统并能够自由创建广西文件和索引目录的合理化的程序。
(5)
数据网络控件、数据列表框控件和数据组合框控件:这些控件是DBGrid、DBList和DBCombo控件的OLEDB版控件。可以利用它们快速地建立应用程序,对数据库中的记录集进行浏览和编辑。
(6)
工程启动选项:新的F5选项,允许您为了调试选择在何处运行程序。例如,选择在浏览器中运行一个控件,而不是在Visual
Basic的窗体中运行。
(7)
数据组增强功能:在Visual
Basic
6.0版本中,过程调用时可以返回数组。这意味着用户自定义的类可以把数组作为参数来使用。只需赋值号左边的数组是动态数组。您可以在编程时,将整个数组的内容赋给另外一个数组。
(8)
增强的创建对象功能:允许编程人员在远程机器上创建对象。
(9)
安装向导功能增强:安装包和配置向导(以前版本中的安装向导)可以让编程人员将cab文件本国以Web服务器上、网络共享或者是其他的文件夹上。这种新的向导同数据访问一起支持APO、OLEDB、RDO、ODBC和DAO。为了能够在Microsoft
Internet
Explorer
4.x中显示用户文档,它能更好地为您的安装程序以改进的方法控制“开始”菜单组和图像。这个向导可以作为一个内部文件从Visual
Basic中执行,也可以作为一个单独的程序在Windows95平台上执行。
(10)
数据报表:允许利用拖放技术来快速的从任何记录集(包括层次机构的记录集)创建报表.
(11)
数据源:创建用作数据源,以便绑定其它控件的用户控件和类。
此外还有很多强大的功能特性,如传递ADO记录集、数据对象向导、文件系统对象等等。
2.3
数据库技术
在进入信息时代的今天,信息已成为最具活力的战略资源。显然,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是信息化的重要内容,而数据库技术是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关键技术之一。
2.3.1
数据库技术的发展及其种类
(1)
第一代数据库系统
1976年IBM公司推出的System
R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Ingres关系数据库系统,其后来IBM公司在System
R的基础上先后推出了SQL/DS和DB2这两个关系数据库系统,而Oracle公司也推出了关系数据库Oracle(V2.0)。
(2)
第二代数据库系统
20世纪80年代出现了以关系数据库为代表的第二代数据库系统。一批版本不断更新的商品化关系数据库软件相继投入运行,如Oracle、Sybase、Informix、Ingres等关系数据库系统广泛应用于大型信息管理系统,这是数据库技术得到全面发展并逐步走向成熟的年代。
(3)
第三代数据库系统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来开发新一代数据库技术成为数据库研究的热点课题。
2.3.2
SQL
Server
2000
目前,我们常用的数据库管理系统产品很多,如Oracle、Sybase、Informix、Online、Microsoft
SQL
Server、IBM
DB2、CA
Openingres等。它们的功能比较完善,如共享功能、多用户并发控制、数据完整性约束、数据安全控制机制、数据备份及恢复、开发工具等都具备。而在本系统的开发过程中使用的是Microsoft
SQL
Server
2000数据库技术。

Microsoft
SQL
Server
2000[3]是一种适用于个人用户或商业用户的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用来存储和管理数据。它具有许多显著的优点,最受用户重视的有易用性、适合分布式组织的可伸缩性、与其他服务器软件紧密结合的集成性、支持Internet和用于决策支持的数据仓库技术的先进性等。

SQL
Server
是Windows环境下最流行的桌面型数据库管理软件之一。提供了可视化的开发工具,可以完成大部分的数据管理系统。它提供了大量的输入、分析和展示数据的工具,可用于客户机/服务器应用程序中的工作站部分,它已经不是单一的桌面数据库管理软件,而是综合性数据库管理及应用集成一体化系统了。

SQL
Server语言的特点可以简单概括为以下几点:
(1)
综合统一;
(2)
高度非过程化;
(3)
面向集合的操作方式;
(4)
同一种语法结构,两种使用方法;
(5)
语言简洁易用。
2.4利用
ODBC
数据源实现SQL与VB的连接技术
连接方法如下:
(1)打开windows下的控制面板选择管理工具。
(2)选择数据源(ODBC)。
(3)选择系统
DSN,点击添加。
(4)选择SQL
serves为驱动程序。
(5)输入数据源名称,并选择SQL
服务器。
(6)连接检查—发送数据—建立客户应用的方法。
第三章
招生计划管理系统需求分析
3.1可行性分析
可行性研究的目的,就是用最小的代价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确定问题是否能够解决。可行性研究的目的不是解决问题,而是确定问题是否值得去解决。可行性研究实质上是要进行一次大大压缩简化了系统的分析和设计的过程,也就是在较高层次上以较抽象的方式进行的系统分析和设计的过程。
3.1.1目标和要求
本系统是计算机辅助学校招生计划管理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目的是为了利用计算机网络建造一个招生计划院校端系统,方便学校、教师对学生信息,招生计划和各种录取信息进行管理。要求设计人按照软件工程的设计思想进行系统的需求分析,进行总体设计和详细设计。要求设计文档完整、软件结构清晰、功能实现正确。
3.1.2可行性研究分析
(1)
技术可行性
Visual
Basic的解决方案,是目前比较流行的C/S架构模式的解决方案,技术成熟,以此方案开发的应用系统具有开发周期短,运行稳定,维护简便,投资少等优点。用VB开发的招生计划管理系统可以在各种环境与模式使用,VB允许用户使用有很大选择余地的、功能完善的开发语言。
SQL
Server
数据库系统依托Microsoft强大的技术支持,是目前中小型企业应用较为广泛的数据库管理系统,能够满足中小型企业对数据管理的要求,具有强大的数据管理功能,支持具有多层体系结构的客户/服务器模式。
(2)经济可行性
Visual
Basic
开发的应用系统开发周期短,开发效率高,可降低开发成本;
SQL
Server提供强大的企业数据管理功能及数据灾难恢复功能,保证数据的高效完整性,提高系统整体的性能,降低系统运行成本。
利用VB
和SQL
Server组建的招生计划管理系统可以加快招生过程中各个部门中信息传递速度,提高工作效率。因此,VB
+
SQL
Server
的解决方案不仅经济条件方面可行,而且是比较理想的低成本的解决方案。
(3)操作可行性
VB应用系统具有界面简洁友好,操作简单等特点,该系统的主要应用人员为考试参与对象,即学生、教师和其它管理人员,无须专业的计算机及程序设计知识,只需简单的计算机基础知识便可充分利用本系统完成工作。
3.2.3可行性研究的结论
以系统的设计目标和设计要求为基础,通过对系统技术方面的可行性、经济方面的可行性、操作方面的可行性的综合研究分析,可以判断以当前的技术水平及经济的承受能力,完全可以满足系统对功能的需求。
3.2
用户需求
理解用户需求是在问题及最终解决方案之间架设桥梁的第一步。开发系统只有在充分理解了需求之后才能开始设计系统,否则,对需求定义的任何改进,设计上都必须大量的反工。
本章将要介绍的招生计划管理系统是根据学生在招生过程中实际的工作需求,包括查询、添加、删除、更新等实际工作。
由以上的分析可以得知,招生计划管理系统的角色可以划分为两类。
(1)一般用户:查询招生计划中信息浏览和查询信息等角色权限。
(2)超级用户:除具有普通用户的功能外更具有添加信息、统计、更改信息的权限,再根据用户的需要把相关信息反馈给用户。
这两类用户分别拥有自己的操作功能。每一个操作模块都要实现自身的功能,并且在整个的操作流程中负责承上启下。下面根据这方面的需求,分别描述各个模块要实现的功能。
(1)系统模块:实现修改密码和添加用户功能(只有超级用户具有添加用户功能,而一般用户不具有);
(2)招生经费模块:实现经费录入、查询、统计功能;
(3)学生信息模块:实现输入、显示和统计考生信息功能;
(4)招生计划模块:实现输入、显示、查询、统计招生计划功能;
(5)已录取信息模块:查看全部录取信息、查看各省录取信息情况、查看学校各院信息录取情况;
(6)报表打印模块:打印已录取考生报表和招生计划表。
3.3
数据流图及其描述
根据上述的用户需求,画出了数据流图。数据流图描绘系统的逻辑模型,图中没有任何具体的物理元素,只是描绘信息在系统中流动和处理情况,是软件开发人员和用户在可行性和需求分析阶段进行交流的比较好的一种工具。
数据流图在结构化的程序设计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它贯穿软件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在数据流图中要尽可能地描绘所有的数据流向。它有四种成分:数据的源点和终点、数据处理、数据存储和数据流。从较高的层次开始画数据流图是一种比较好的方法。在高层次的数据流图的基础上可对模块进行进一步的细化。当对数据流进行细化时要遵循一个原则:当把一个处理细化成一系列的处理之后,细化前和细化后的输入/输出的数据流必须相同。数据流图还是以后进行更详细设计的起点。
信息系统的主要任务是用大量的数据获得管理所需要的信息,这就必须存储管理大量的数据。因此建立一个良好的数据组织结构和数据库,使整个系统都可以迅速,方便,准确的调用和管理所需要的数据,是衡量信息系统开发工作好坏的主要指标之一。
(1)系统的顶层数据流图描述如下:
顶层数据流表示一般是用来描述系统整体数据流向,首先,必须数据流图必须是一个循环的过程,从系统的顶层流图来看,首先这里的登陆人员主要是学校的管理员包任课老师,学生,系统管理员等,根据权限一般分为两种:一般用户和超级用户。他们首先通过输入用户名和密码进行登录,如果登录信息正确进入系统,普通用户可以根据需要进行信息浏览和查询信息而超级用户除具有普通用户的功能外更具有添加信息、统计、更改信息的权限,再根据用户的需要把相关信息反馈给用户。如图3-1

图3.1招生计划管理系统顶层数据流图
(2)招生计划管理模块数据流图
招生计划管理模块数据流图在系统中是作为第二层的数据流图,它主要表达的是招生计划部分的功能。招生计划管理模块是整个招生计划管理系统的一个核心的功能模块,它与考生信息管理与考生录取模块分别是系统的3个主要核心的部分之一,本系统模块的构成如下:
用户登陆后根据权限可以对招生计划模块执行相应的处理,包括招生录入、招生查询、招生统计的功能,同时还可以对招生经费进行查询和录入。其数据流图中的数据源点是用户基本信息,数据终点是用户。如图3-2

图3.2招生计划管理模块数据流图
(3)学生信息管理模块数据流图
用户登陆后根据权限可以对学生信息管理模块执行相应的处理,包括学生信息的录入和统计的功能。其数据流图中的数据源点是用户基本信息,终点是用户。如图3-3
图3.3学生信息管理模块数据流图
3.4
数据字典
数据流程图中的数据流表示系统中的流动的信息,数据存储表示系统中静态的信息。数据字典就是对这些信息进行定义的集合。数据字典经常与数据流程图一起使用,凡是在数据流程图出现的信息都应在数据字典中。根据3.3节系统的数据流图,本人对主要的数据元素进行确切的定义,写出如下的数据字典卡片:
(1)
主要数据项定义:
名称:用户登陆

别名:描述:用户输入自己的用户名和密码,根据输入,系统判断用户类型

定义:用户登录信息=用户名+密码+用户类型

位置:用户信息表
名称:提交考生基本信息

别名:

描述:登陆后对考生信息进行查询,录入和更改

定义:提交考生基本信息=填写考生信息+提交

位置:考生基本信息表
名称:制定招生计划

别名:

描述:登陆后制定院校招生计划

定义:制定招生计划=填写招生计划+提交

位置:招生计划表
名称:制定考生录取信息

别名:

描述:登陆后制定考生录取信息

定义:制定考生录取信息=填写招生计划+提交

位置:已录取考生信息表表
名称:登记招生经费信息

别名:

描述:登陆后对招生经费信息进行登记

定义:登记招生经费信息=填写招生经费+提交

位置:招生经费表
(2)主要数据存储定义:名称:用户信息

位置:用户表

定义:用户信息=用户名+密码+真实姓名+用户类型+注册日期

描述:用户信息包括用户名,密码,真实姓名,用户类型和注册日期
名称:已录取考生信息

位置:已录取考生信息表

定义:已录取考生信息=准考证号+姓名+院系+省份+总分
描述:已录取考生信息包括准考证号,姓名,院系,省份和总分
名称:招生经费信息

位置:招生经费信息表

定义:招生经费信息=凭单号+摘要+性质+支出+经手人+审批人+日期
描述:招生经费信息包括凭单号,摘要,性质,支出,经手人,审批人和日期
名称:招生计划信息

位置:招生计划表

定义:招生计划信息=院系+省份+招生人数
描述:招生计划信息包括院系,省份和招生人数
名称:考生亲属信息

位置:考生亲属表

定义:考生亲属信息=准考证号+考生姓名+与考生关系+亲属姓名+工作及工作
单位+电话+通讯地址+邮编+备注
描述:考生亲属信息包括准考证号,考生姓名,与考生关系,亲属姓名,工作
及工作单位,电话,通讯地址,邮编和备注
名称:考生基本信息

位置:考生基本信息表

定义:考生基本信息=准考证号+姓名+性别+户口所在地+政治面貌+籍贯+年龄
+出生年月日
描述:考生亲属信息包括准考证号,姓名,性别,户口所在地,政治面貌,籍
贯,年龄和出生年月日
名称:考生志愿信息

位置:考生志愿信息表

定义:考生志愿信息=准考证号+姓名+第一志愿学校+第二志愿学校+第三志愿
学校+本校院系1+本校院系2+本校院系3
描述:考生亲属信息包括准考证号,姓名,第一志愿学校,第二志愿学校,第
三志愿学校,本校院系1,本校院系2和本校院系3
名称:考生成绩信息

位置:考生成绩信息表

定义:考生成绩信息=准考证号+姓名+语文+数学+外语+X综合+特殊加分+总分
+外语语种+文理科类型
描述:考生亲属信息包括准考证号,姓名,语文,数学,外语,X综合,特殊
加分,总分,外语语种,文理科类型
名称:考生简历信息

位置:考生简历信息表

定义:考生简历信息=准考证号+姓名+毕业院校+毕业学校所在地+毕业时间+曾
获奖励
描述:考生简历信息包括准考证号,姓名,毕业院校,毕业学校所在地,毕业
时间,曾获奖励

3.5
E-R图
概念模型是对信息世界建模,所以概念模型应该能够方便﹑准确地表示出信息世界中的常用概念。概念模型的表示方法很多,其中最为著名最为常用的是E-R图。
E-R模型又称实体-联系模型,它主要是由实体集、属性和联系集构成。提供不受任何DBMS约束的面向用户的表达方法,在数据库设计中被广泛用作数据建模的工具。
E-R图提供了表示实体、属性和联系的方法。
实体:用矩形表示,矩形框内写明实体名。
属性:用椭圆形表示,并用无向边将其与相应的实体连接起来。
联系:用菱形表示,菱形框内写明联系名,并用无向边分别与有关实体连接起。来,同时在无向边旁标上联系的类型(1:1,1:n,m:n)。
如果一个联系具有属性,则这些属性也要用无向边与该联系连接起来。
如图3-4

图3.4招生计划管理系统E-R图
3.6数据库设计
DBMS数据库管理系统,由许多程序组成。是支持用户建立、访问及维护数据库的一组软件,是数据库技术的直接体现。
DBMS主要包括以下功能:
(1)数据定义功能:用户通过数据定义语言(DDL)对数据库中的数据对象进行定义。
(2)数据操纵功能:用户使用数据操纵语言(DML)操纵数据实现数据库的基本操作。
(3)数据库的运行管理:数据库在建立、运行和维护时由DBMS统一管理、统一控制,保证数据的安全性、完整性、多用户对数据的并发使用及发生故障后的系统恢复。
(4)数据库的建立和维护功能:包括数据库初始数据的输入、转换功能,数据库的转储、恢复功能,数据库的重组功能和性能监视、分析功能等。
下面的是数据库中数据表
(1)
用户表:包括的数据项有:用户名,密码,真实姓名,用户类型,注册日期。其具体的存储方式如下:
字段数据类型
长度

说明

用户名
Varchar
10
用户帐号

密码
Varchar

20
用户密码

真实姓名
Varchar
20
用户的真实姓名

用户类型
Varchar
10
一般/超级用户

注册日期smalldatetime
4
信息注册
表1.用户信息表
(2)已录取考生信息表:包括的数据项有:准考证号,姓名,院系,省份,总分。其具体的存储格式如下:字段

字段长度
说明
准考证号

Int
4
考生的准考证号
姓名
Varchar
20
考生姓名
院系
Varchar
50
考生录取的院系
省份
Varchar
20
考生所在省份
总分

Int
4
考生高考总分
表2.已录取考生信息表
(3)招生经费表,包括的数据项有:凭单号,摘要,性质,支出,经手人,审批人,日期。其存储格式如下:
字段
字段
长度
说明
凭单号
Int4
登记经费的单号
摘要
Varchar50
登记时的摘要
性质
Varchar50
录入经费的性质
支出
Int4
支出经费的数额
经手人
Varchar50
登记经费的人
审批人
Varchar50
审批经费项目的人
日期

smalldatetime4
经费登记的日期
表3.招生经费表
(4)招生计划表,包括的数据项有:院系,省份,招生人数。其存储格式如下:
字段

数据类型
长度
说明
院系
Varchar
50
招生的院系
省份
Varchar

50
对哪些省份进行招生
招生人数

Int

4
具体的招生人数表4.招生计划表
(5)考生亲属表,包括的数据项有:准考证号,考生姓名,与考生关系,亲属姓名,工作及工作单位,电话,通讯地址,邮编,备注。其存储格式如下:
字段

数据类型
长度
说明
准考证号
Int
4
考生的准考证号
考生姓名
Varchar
20
考生的姓名
与考生关系
Varchar
20
亲属关系,如父亲或母亲
亲属姓名
Varchar
20
亲属的真实姓名
工作及工作单位
Varchar
50
亲属的工作和工作单位
电话

Int

4
亲属的联系电话
通讯地址
Varchar
50
亲属的通讯地址
邮编

Int
50
当地的邮编
备注
Varchar50
简要的附加说明表5.考生亲属表
(6)考生基本信息表,包括的数据项有:准考证号,姓名,性别,户口所在地,政治面貌,籍贯,年龄,出生年月日。其存储格式如下:字段
数据类型
长度
说明
准考证号

Int
4
考生的准考证号
姓名
Varchar
20
考生的姓名
性别
Varchar
10
考生的性别

户口所在地
Varchar
50
考生高考所在地的户口

政治面貌
Varchar
20
考生的政治面貌

籍贯
Varchar
20
考生所在地

年龄
smallint
2
考生的年龄

出生年月日

smalldatetime
4
考生的出生年月日
表6.考生基本信息表
(7)考生志愿表,包括的数据项有:准考证号,姓名,第一志愿学校,第二志愿学校,第三志愿学校,本校院系1,本校院系2,本校院系3。其存储格式如下:字段

数据类型
长度
说明
准考证号
Int
4
考生的准考证号
姓名
Varchar
20
考生的姓名
第一志愿学校
Varchar
50
第一志愿学校
第二志愿学校
Varchar
50
第一志愿学校
第三志愿学校
Varchar
50
第一志愿学校
本校院系1
Varchar
50
申报的第一个本校院系
本校院系1
Varchar
50
申报的第二个本校院系
本校院系1
Varchar
50
申报的第三个本校院系表7.考生志愿表
(8)考生成绩表,包括的数据项有:准考证号,姓名,语文,数学,外语,X综合,特殊加分,总分,外语语种,文理科类型。其存储格式如下:
字段

数据类型
长度
说明
准考证号
Int
4
考生的准考证号
姓名
Varchar
20
考生的姓名
语文
smallint

2
高考语文得分
数学
smallint

2
高考数学得分
外语
smallint

2
高考外语得分
X综合
smallint

2
高考综合科目得分
特殊加分
smallint

2
高考特殊加分
总分
smallint
2
高考总分
外语语种
Varchar
10
高考报考的外语语种
文理科类型
Varchar
50
高考是综合科目的类型
表8.考生成绩表
(9)考生简历表,包括的数据项有:准考证号,姓名,毕业院校,毕业学校所在地,毕业时间,曾获奖励。其存储格式如下:
字段

数据类型
长度
说明
准考证号
Int
4
考生的准考证号
姓名
Varchar
20
考生的姓名
毕业院校
smallint

2
高考语文得分
毕业学校所在地
smallint

2
高考数学得分
毕业时间
smallint

2
高考外语得分
曾获奖励
smallint

2
高考综合科目得分

表9.考生简历表
第四章
招生计划管理系统总体设计
总体设计又称为概要设计或初步设计,总体设计的基本目的就是回答“概括的说,系统应该如何实现?”
这个问题。它通常有两个主要阶段组成,系统设计,确定系统的具体实现方案;结构设计确定软件结构,也就是要确定系统中每个程序由哪些模块组成的,以及这些模块之间的关系。在详细设计之前先进行总体设计可以站在全局的高度上,花较少成本从较抽象层次上分析比较多种可能的系统实现方案和软件结构,从中选择最佳方案和最合理的软件结构,从而用较低成本开发出较高质量的软件系统。总体设计阶段的另一项重要任务是设计软件的结构,也就是要确定系统中每个程序是由哪些模块组成的,以及这些模块相互之间的关系。
总体设计工程通常有两个主要阶段组成:系统设计,确定系统的具体实现方案;结构设计确定软件结构,也就是要确定系统中每个程序是由哪些模块组成的,以及这些模块之间的关系。在详细设计之前进行总体设计可以站在全局的高度上,花较少的成本,从中选出最佳方案和最合理的软件结构,从而用较低的成本开发出高质量的软件系统。
4.1
系统设计的目标
本软件通过对高校日常业务的设计处理,实现了现代化的高校管理模式。具体功能包括登录系统、系统、招生经费、学生信息、招生计划、已录取信息和报表打印六大模块。系统主要的功能模块设计有:
(1)系统:修改密码、添加用户、退出系统;
(2)招生经费:经费录入、经费查询、经费统计;
(3)学生信息:输入考生信息、显示考生信息、考生信息统计;
(4)招生计划:输入招生计划、显示招生计划、查询招生计划、统计招生计划;
(5)已录取信息:查看全部、各省信息、各院信息;
(6)报表打印.
4.2系统模块化设计功能
(1)要求有良好的人机界面。良好的人机界面是衡量一个系统易用性的重要标准之一。所以本系统的界面要求简洁明了,使管理人员能迅速地就可以掌握系统的使用。
(2)由于系统所管理的对象是招生,因此要设置使用权限,以提高软件的安全性。
(3)对原始数据的修改简单方便.修改也和其它系统一样包括基本的修改、删除和保存以及数据备份等。
(4)要求对数据能进行查询、统计。查询要求能以最快的速度找到所需数据,以达到方便管理的目的。统计要求既能根据经费的摘要、性质统计,又能根据考生信息、计划等进行统计。让软件更具灵活性。
4.3系统的功能模块
图4.1招生计划管理系统功能模块图

(1)系统登陆模块:实现修改密码、添加用户功能;
(2)招生经费模块:实现对经费录入、查询、统计;
(3)学生信息模块:实现输入考生信息、显示考生信息、考生信息统计;
(4)招生计划模块:实现输入招生计划、显示招生计划、查询招生计划、统计招生计划功能;
(5)已录取信息模块:查看全部信息、各省信息、各院录取考生信息;
(6)报表打印模块:实现打印已录取考生报表和招生计划报表。
第五章

招生计划管理系统详细设计
5.1综述
详细设计阶段的根本目标是确定应该怎样具体的实现所要求的系统,逻辑正确地实现每个模块的功能。也就是说经过这个阶段的设计工作,应该得出对目标系统的精确描述,从而在编码阶段可以把这个描述直接描述成用某种程序设计语言书写的程序。经过这个阶段的设计工作,应该得出对目标系统的精确描述,从而在编码阶段可以把这个描述直接翻译成用某种程序设计语言书写的程序。
5.2界面设计
5.2.1登陆界面
图5.1
登陆界面
(1)主要控件
背景窗体:



元素类型
含义
timer
1-3
timer
参见图5.1中各项
label
1-6
label
参见图5.1中各项
pictureBox1
pictureBox
参见图5.1中各项
用户登陆窗体:



元素类型
含义
lable
1-2
lable
参见图5.1中各项
textbox
1-2
textbox
参见图5.1中各项
Command
1-2
Command
参见图5.1中各项
(2)功能:用户通过登陆窗口进入系统主界面。
(3)部分实现代码(参考附录1.1)
5.2.2主窗体界面
图5.2
系统主界面
(1)主要控件
使用工具菜单中的菜单编辑器添加个标题即可
(2)功能:主界面,点击进入各模块。
(3)部分实现代码(参考附录1.2)
5.2.3招生经费模块界面
招生经费模块包括经费录入、经费查询、经费统计三个子模块,基本功能相似,下面以经费统计子模块为例:
图5.3
经费统计模块
(1)主要控件:



元素类型
含义
frame
1-2
frame
参见图5.3中各项
label
1-5
label
参见图5.3中各项
DataGrid
1
DataGrid
参见图5.3中各项
Adodc
1
Adodc
参见图5.3中各项(隐藏)
Command
1-3
Command
参见图5.3中各项
Combo
1-2
ComboBox
参见图5.3中各项
(2)功能:根据经费录入时的摘要或则性质进行统计,也可以进行经费总数统计。
(3)部分实现代码(参考附录1.3)
5.2.4学生信息模块界面
学生信息模块包括输入考生信息、显示考生信息、考生信息统计三个子模块。以输入考生信息为例
图5.4
学生信息模块
(1)主要控件:



元素类型
含义
frame
1-5
frame
参见图5.4中各项
Combo
1-3
combox
参见图5.4中各项
DTPicker
1
DTPicker
参见图5.4中各项
lable
1-41
lable
参见图5.4中各项
Command
1-3
Command
参见图5.4中各项
Adodc
1
Adodc
参见图5.4中各项(隐藏)
text
1-36
text
参见图5.4中各项
(2)功能:实现对报考考生信息的录入功能,信息的录入与考生信息表,考生成绩表,考生志愿表,考生亲属表直接挂钩,添加后信息会自动更新。
(3)部分实现代码(参考附录1.4)
5.2.5招生计划模块界面
招生计划模块包括输入招生计划、显示招生计划、查询招生计划、统计招生计划一共四个子模块功能,下面以输入招生计划和显示招生计划两个子模块为例
1.招生计划子模块

图5.5
招生计划模块
(1)主要控件:



元素类型
含义
Combo
1-2
combox
参见图5.5中各项
lable
1-3
lable
参见图5.5中各项
Command
1-2
Command
参见图5.5中各项
text
1
text
参见图5.5中各项
(2)功能:实现对院校考生计划的录入功能,包括院校信息,省份和招生人数信息的录入与招生计划表直接挂钩,添加后信息会自动更新,设计中使用了两个combox的下拉框。
(3)部分实现代码(参考附录1.5-1)
2.显示招生计划子模块

图5.6
显示招生计划子模块
(1)主要控件:



元素类型
含义
DataGrid1
DataGrid
参见图5.6中各项
Frame1
Frame
参见图5.6中各项
Adodc1
Adodc
参见图5.6中各项
Command
1-3
Command
参见图5.6中各项
(2)功能:显示招生计划的列表,列表中包括院系,省份和招生人数三个项目,查询信息后可以对表中的记录进行修改和删除操作。
(3)部分实现代码(参考附录1.5-2)
5.2.6已录取信息模块界面
已录取信息模块包括查看已录取考生全部信息、已录取考生各省信息、已录取考生各院信息,以查看已录取考生全部信息为例子,如图5-7

图5.7
查看录取信息子模块

(1)主要控件:



元素类型
含义
DataGrid1
DataGrid
参见图5.7中各项
Adodc1
adodc
参见图5.7中各项
(2)功能:录取信息通过DataGrid空间显示出来。
(3)部分实现代码(参考附录1.6)
5.2.7报表打印模块界面
报表打印主要是应用DataReport,首先VB右上端的工程文件夹里添加Data
Environment,然后在DataEnvironment里添加两个DataReport设计器。设计好的报表如下图:
图5.8已录取考生报表

图5.9招生计划报表
在主窗体的报表打印模块只要设置如下代码即可:
(参考附录1.7)
第六章
招生计划管理系统运行与测试
本章主要进行系统的测试,经过上述对系统的分析、设计和编码,应对系统进行详细的测试。测试对软件的重要性和对软件可靠性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在软件的生命周期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差错,虽然有严格的技术审查,但并不能完全发现所有的错误,测试就是为了尽可能多的发现错误。
软件测试是在软件投入使用前,对软件需求分析、设计规格编码的最终复审,是软件质量保证体系的关键步骤。根据软件开发各阶段的规格说明和程序的内部结构和测试用例,并利用这些测试用例去运行程序,以发现在设计、实现过程中带入软件的各种错误。本章着重进行系统测试的功能测试。
6.1
测试环境
(1)
硬件平台及配置

CPU:Intel
PⅢ
1G
以上
内存:128M或更高
硬盘:40G以上
显卡:AGP显卡,显存32M以上
光驱:40X以上
打印机

(2)
软件平台
操作系统:Windows
2000
或Windows
XP
数据库服务器:Microsoft
SQL
Server
2000
运行环境:Visual
Basic
6.0
6.2
软件测试
6.2.1
登陆测试
(1)登陆界面
图6-1
用户登陆验证1
用户“ywb328”为超级用户
图6-2
用户登陆验证2
进入界面,如图6-3

图6-3
主界面1
用户“ywb328”为一般用户,当用户名输入为“ywb”时
图6-4
用户登陆验证3
进入界面,如图6-5
图6-5主界面2
(2)测试说明
系统用户有两种,一种是超级用户,一种是普通用户,如图6-3和图6-5,一般用户不具有添加新用户功能,而超级用户具有。
当输入密码不正确是,系统提示“用户名和密码不正确”,输入正确是提示“登陆成功”。
6.2.2
招生经费模块测试
招生经费模块在系统中主要承担的计划统计中的一部分,它总共分为经费查询、经费录入、经费统计,测试部分主要是测试输入新的信息后以及信息的即使更新。
在经费录入界面中添加一条信息,如图6-6
图6-6经费录入界面
添加信息后进入经费查询模块,如图6-7
图6-7经费查询界面
(2)测试说明:经费录入与经费查询都是与招生经费表连接,信息输入后直接更新。
6.2.3
招生经费模块测试
在表中输入考生基本信息,如图6-8
图6-8输入考生信息
添加完信息后显示“添加考生信息成功”
再打开“显示考生信息表”功能,如图6-9
图6-9显示考生信息
(2)测试说明:输入考生的信息已经添加到数据表中,可以在考生信息中查询。
6.2.4
招生经费模块测试
在模块中添加招生计划,如图6-10
图6-10输入招生计划
在显示招生计划模块中显示,如图6-11
图6-11显示招生计划
(2)测试说明:输入招生计划信息已经添加到数据表中,可以在显示招生计划看到该条信息。
6.2.5
招生经费模块测试
在显示考生信息模块中输入信息后,点击“录取”按钮,则将该生添加到已录取考生表中。如图6-12
图6-12查看全部录取信息
(2)
测试说明:考生已经被录取,数据已经被添加到“已录取考生信息数据库”数据库表中。
6.2.6
报表打印模块测试
图6-13已录取考生报表信息

图6-14招生计划报表信息
结束语
本文对招生计划管理系统以及所存在的某些问题进行了分析,并给出了教学文件管理系统的一种设计方案,在此基础上主要完成了以下工作:从自身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及利用开发工具进行系统开发的技术掌握程度的角度出发,确定招生计划管理系统的总体结构,并依照此结构逐步实现系统功能。对已实现的系统进行初步运行和测试,检测错误和漏洞,修改错误,维护并完善系统。
我总结了以下经验:在实际系统开发过程中深深体会到“需求分析”的重要性,而不止停留在理论水平,对软件工程的基本原理有了更深的认识和理解。对Visual
Basic在实际中的应用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学会了在结合SQL
Server数据库环境,在VB下编程的方法。了解到了软件工程在软件开发中的重要性,在软件开发的能力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
通过对这个课题的研究,使我对高校招生计划管理系统有了深刻的了解,体会到网络辅助下的管理系统对促进招生计划管理的重要意义。在设计开发过程当中,了解并掌握了许多有应用关系统开发及软件工程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增强了实际开发应用系统的经验。
致谢
本论文是在薛颂东老师的指导下修改完成的。在此,对他的细心帮助和指导表示由衷的感谢。在这段时间里,我从他身上不仅学到了许多的专业知识,更感受到了他工作中的认真严谨,生活中的平易近人。此外,他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忘我的工作精神值得我去学习。在整个毕业设计进行和论文编写过程中,始终得到了薛老师的悉心指导,尤其是设计的初始阶段,薛老师在建立系统模型方面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而且在后来的应用程序实现方面给予了正确的指导,在此我深深的感谢薛老师的帮助和教育。在这次毕业设计中,我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学到了许多新的知识。
另外,同组的余佩媛、文静给予由衷的感谢。在系统的开发过程中,两位同学对我的开发工作给予了极大的帮助,给出了许多宝贵的想法和建议,使我受益匪浅。
最后我还要感谢培养我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感谢传授我知识的老师们,感谢我的家人对我的支持和鼓励,感谢所有关心帮助过我的人。
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我将更加的努力,力求事事做的更好。
参考文献
[1]
张海藩.
软件工程导论.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
[2]
龚沛曾,陆慰民,杨志强等.
VB程序设计教程.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3]
杨开英.
数据库系统概论.
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3
[4]
张莉,王强,赵文,董莉等.
SQL
Server数据库原理及应用教程.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
[5]
赵强.
SQL
Server数据库编程技术范例.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

[6]
[美]
Chris
Goode
John
Kauffman等.
康博
译.
VB入门经典编程篇.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2
[7]
覃征等.
软件工程与管理.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
[8]
朱少明.
软件测试方法和技术.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
附录Ⅰ
代码
部分程序代码
1.1
登陆界面

Private
Sub
Form_Load()
Timer1.Enabled
=
True
Dim
X0
As
Long
Dim
Y0
As
Long"让窗体居中X0
=
Screen.WidthY0
=
Screen.HeightX0
=
(X0
-
Me.Width)
/
2Y0
=
(Y0
-
Me.Height)
/
2Me.Move
X0,
Y0
Dim
X
As
Integer,
Y
As
Single
启动.ScaleMode
=
3
Y
=
2
For
X
=
0
To
9045
启动.Line
(0,
X)-(7170,
X),
RGB(0,
0,
Y
*
X)
Next
Label7.Caption
=
Format(Date,
"yyyy

m

d
日")
End
Sub
Private
Sub
Form_Click()
Timer1.Enabled
=
False
frmLogin.Show
End
Sub
Private
Sub
Form_KeyPress(KeyAscii
As
Integer)
If
KeyAscii
<>
0
Then
Timer1.Enabled
=
False
frmLogin.Show
End
If
End
Sub
Dim
sqluser
As
String
"构造查询该用户名和密码的sql语句
sqluser
=
"select
*
from
用户表
where
用户名
=
""
&
txtUser.Text
_
&
""
and
密码
=
""
&
txtPwd.Text
&
"""
rs_user.CursorLocation
=
adUseClient
"打开数据游标
rs_user.Open
sqluser,
conn,
adOpenKeyset,
adLockPessimistic
If
rs_user.EOF
=
True
ThenMsgBox
"用户名和密码不正确!",
vbOKOnly
+
vbInformation,
"注意"rs_user.CloseExit
Sub
ElseIf
rs_user.Fields(3)
=
"超级用户"
Thenadmin_user
=
True"
如果是超级用户则使添加新用户子菜单为可用a
=
1
Elseadmin_user
=
False"如果为普通用户则,添加新用户子菜单不可用,其他菜单可用MDIfrmMain.mnStu.Enabled
=
TrueMDIfrmMain.mnPlan.Enabled
=
TrueMDIfrmMain.mnAdmit.Enabled
=
TrueMsgBox
"登录成功!",
vbOKOnly
+
vbInformation,
"注意"rs_user.CloseUnload
MeMDIfrmMain.Show
End
If
1.2
主窗体界面
Private
Sub
mnuserlogin_Click()frmLogin.Show
End
Sub
Private
Sub
FileSave()
Dim
FileName1
As
String,
FileName2
As
String
On
Error
GoTo
A1
CommonDialog1.Filter
=
"*.mdb|*.mdb"
FileName1
=
App.Path
+
"\db1.mdb"
CommonDialog1.ShowSave
FileName2
=
CommonDialog1.FileName
FileCopy
FileName1,
FileName2
A1:

Exit
Sub
End
Sub
Private
Sub
luqukaoshengbiao
_Click()
DataReport1.Show
End
Sub
Private
Sub
zhaoshengjihuabiao
_Click()
DataReport2.Show
End
Sub
1.3招生经费模块界面
Private
Sub
Command1_Click()
If
Combo1.Text
=
""
Then
MsgBox
"没有输入摘要查询条件!",
vbOKOnly
+
vbInformation,
""
Exit
Sub

End
IfDim
strPlan2
As
StringstrPlan11
=
"select
*
from
zhaoshengjifeibiao
where
zhaoshengjifeibiao.zhaiyao=""
&
Combo1.Text
&
"""strPlan2
=
"select
sum(zhaoshengjifeibiao.zhichu)
as
dd
from
zhaoshengjifeibiao
where
zhaoshengjifeibiao.zhaiyao
=""
&
Combo1.Text
&
"""rs_sPlan2.Open
strPlan11,
conn,
adOpenStatic,
adLockOptimistic
If
rs_sPlan2.BOF
And
rs_sPlan2.EOF
Then
MsgBox
"数据库中没有对应的摘要"
rs_sPlan2.Close
Exit
Sub
End
Ifrs_sPlan2.Closers_sPlan2.Open
strPlan2,
conn,
adOpenStatic,
adLockOptimistic
Text2.Text
=
rs_sPlan2!dd"如果没有找到相应的记录,则提示用户If
rs_sPlan2.EOF
=
True
Then

MsgBox
"对不起,没有你要的记录!",
vbOKOnly
+
vbInformation,
""

Exit
SubEnd
IfSet
DataGrid1.DataSource
=
rs_sPlan2
"绑定网格数据源DataGrid1.Refreshrs_sPlan2.Close
End
Sub
Private
Sub
Command2_Click()
If
Combo2.Text
=
""
Then
MsgBox
"没有输入性质查询条件!",
vbOKOnly
+
vbInformation,
""
Exit
Sub

End
If

Dim
strPlan1
As
StringstrPlan1
=
"select
sum(zhaoshengjifeibiao.zhichu)
as
dd
from
zhaoshengjifeibiao
where
zhaoshengjifeibiao.xingzhi=""
&
Combo2.Text
&
"""strPlan12
=
"select
*
from
zhaoshengjifeibiao
where
zhaoshengjifeibiao.xingzhi=""
&
Combo2.Text
&
"""rs_sPlan2.Open
strPlan12,
conn,
adOpenStatic,
adLockOptimisticIf
rs_sPlan2.BOF
And
rs_sPlan2.EOF
Then
MsgBox
"数据库中没有对应的摘要"
rs_sPlan2.Close
Exit
Sub
End
If
1.4学生信息模块界面
Dim
rs_Stu
As
New
ADODB.Recordset
Dim
rs_Grade
As
New
ADODB.Recordset
Dim
rs_Wish
As
New
ADODB.Recordset
Dim
rs_Study
As
New
ADODB.Recordset
Dim
rs_Relation
As
New
ADODB.Recordset
Dim
rs_check
As
New
ADODB.Recordset
"用于检测添加记录时是否有重复的准考证号"把用户输入信息添加入各表rs_Stu.AddNewrs_Stu.Fields(0)
=
Val(Text1(0).Text)rs_Stu.Fields(1)
=
Text1(1).Textrs_Stu.Fields(2)
=
Combo1.TextFor
i
=
2
To
4rs_Stu.Fields(i
+
1)
=
(Text1(i).Text)Next
irs_Stu.Fields(6)
=
Val(Text1(5).Text)"rs_Stu.Fields(7)
=
Text1(6).Textrs_Stu.Fields(7)
=
DTPicker1.Valuers_Stu.Update
"下面的加入成绩表为了简约代码,分成3部分完成rs_Grade.AddNewrs_Grade.Fields(0)
=
Val(Text1(0).Text)rs_Grade.Fields(1)
=
Text1(1).Text
"准考证号的姓名使用考生基本信息表中的For
i
=
0
To
5

rs_Grade.Fields(i
+
2)
=
Val(Text8(i).Text)Next
i

……rs_Relation.UpdateMsgBox
"添加考生信息成功!",
vbOKOnly
+
vbExclamation,
"注意""置空所有textbox便于输入另一信息For
i
=
0
To
6

Text1(i).Text
=
""Next
iFor
i
=
0
To
4

Text8(i).Text
=
""Next
iFor
i
=
0
To
5

Text9(i).Text
=
""Next
iFor
i
=
0
To
3

Text10(i).Text
=
""Next
iFor
i
=
0
To
12

Text11(i).Text
=
""Next
i
End
Sub
"在from_laod()方法中打开5个考生信息表sql_Stu
=
"select
*
from
kaoshengjibenxinxibiao"rs_Stu.CursorLocation
=
adUseClientrs_Stu.Open
sql_Stu,
conn,
adOpenStatic,
adLockOptimisticsql_Grade
=
"select
*
from
kaoshengchengjibiao"rs_Grade.CursorLocation
=
adUseClientrs_Grade.Open
sql_Grade,
conn,
adOpenStatic,
adLockOptimisticsql_Wish
=
"select
*
from
kaoshengzhiyuanbiao"rs_Wish.CursorLocation
=
adUseClientrs_Wish.Open
sql_Wish,
conn,
adOpenStatic,
adLockOptimisticsql_Study
=
"select
*
from
kaoshengjianlibiao"rs_Study.CursorLocation
=
adUseClientrs_Study.Open
sql_Study,
conn,
adOpenStatic,
adLockOptimisticsql_Relation
=
"select
*
from
kaoshengqinshubiao"rs_Relation.CursorLocation
=
adUseClientrs_Relation.Open
sql_Relation,
conn,
adOpenStatic,
adLockOptimistic
End
Sub
Private
Sub
Form_Unload(Cancel
As
Integer)rs_Stu.Closers_Grade.Closers_Wish.Closers_Study.Closers_Relation.Close
End
Sub
1.5-1.招生计划子模块
Private
Sub
cmdAddPlan_Click()"先检测输入框是否为空,如为空,则提示用户If
Combo1.Text
=
""
Or
Combo2.Text
=
""
Or
txtNum.Text
=
""
Then

MsgBox
"请正确输入信息后再加入招生计划表!",
vbOKOnly
+
vbInformation,
"注意"

Exit
SubEnd
If"如果输入信息正确,则打开数据表添加数据Dim
rs_plan
As
New
ADODB.RecordsetDim
sqlplan
As
Stringsqlplan
=
"select
*
from
zhaoshengjihuabiao"rs_plan.CursorLocation
=
adUseClientrs_plan.Open
sqlplan,
conn,
adOpenStatic,
adLockPessimisticrs_plan.AddNewrs_plan.Fields(0)
=
Combo1.Textrs_plan.Fields(1)
=
Combo2.Textrs_plan.Fields(2)
=
txtNum.Text"要求用户确认是否确实要加入招生计划表Dim
an
As
Stringan
=
MsgBox("确定要加入招生计划表吗?",
vbYesNo,
"")If
an
=
vbYes
Then

rs_plan.Update

rs_plan.Close

MsgBox
"加入信息成功!",
vbOKOnly
+
vbInformation,
"注意"Else

rs_plan.CancelUpdate

rs_plan.Close

Exit
SubEnd
If
End
Sub
Private
Sub
cmdReset_Click()"置空所有TextBoxCombo1.Text
=
""Combo2.Text
=
""txtNum.Text
=
""
End
Sub
Private
Sub
Form_Load()Dim
X0
As
LongDim
Y0
As
Long"让窗体居中X0
=
Screen.WidthY0
=
Screen.HeightX0
=
(X0
-
Me.Width)
/
2Y0
=
(Y0
-
Me.Height)
/
2Me.Move
X0,
Y0Combo1.AddItem
"计算机"…….Combo1.AddItem
"信息工程"Combo1.AddItem
"电子商务"Combo1.AddItem
"信息管理"Combo2.AddItem
"上海"…….Combo2.AddItem
"宁夏"Combo2.AddItem
"安徽"Combo2.AddItem
"山东"Combo2.AddItem
"山西"End
Sub
1.5-2显示招生计划子模块
Private
Sub
Form_Load()Dim
X0
As
LongDim
Y0
As
Long"让窗体居中X0
=
Screen.WidthY0
=
Screen.HeightX0
=
(X0
-
Me.Width)
/
2Y0
=
(Y0
-
Me.Height)
/
2Me.Move
X0,
Y0
Dim
sqlplan
As
Stringsqlplan
=
"select
*
from
zhaoshengjihuabiao
order
by
yuanxi,shengfen"rs_plan.CursorLocation
=
adUseClientrs_plan.Open
sqlplan,
conn,
adOpenStatic,
adLockPessimistic"先设置网格的不可添加、修改和删除DataGrid1.AllowAddNew
=
False

"不可增加DataGrid1.AllowDelete
=
False"不可删除DataGrid1.AllowUpdate
=
FalseSet
DataGrid1.DataSource
=
rs_plan

"绑定DataGrid控件的数据源
End
Sub
Private
Sub
Form_Unload(Cancel
As
Integer)Set
DataGrid1.DataSource
=
Adodc1
"使网格的数据源转向空的Adodc控件,否则有可能无法关闭DataGrid1.Refreshrs_plan.Close
End
Sub
1.6已录取信息模块界面
Private
Sub
Form_Load()Dim
X0
As
LongDim
Y0
As
Long"让窗体居中X0
=
Screen.WidthY0
=
Screen.HeightX0
=
(X0
-
Me.Width)
/
2Y0
=
(Y0
-
Me.Height)
/
2Me.Move
X0,
Y0DataGrid1.AllowAddNew
=
FalseDataGrid1.AllowDelete
=
FalseDataGrid1.AllowUpdate
=
FalseDim
sqlall
As
String"查询所有已录取信息,按院系,省份,总分排序sqlall
=
"select
*
from
luqukaoshengbiao
order
by
yuanxi,shengfen,totle"rs_All.CursorLocation
=
adUseClientrs_All.Open
sqlall,
conn,
adOpenStatic,
adLockOptimistic"若没有符合条件的记录则提示用户且退出If
rs_All.EOF
=
True
Then

MsgBox
"对不起,没有符合条件的记录!",
vbOKOnly
+
vbInformation,
"注意"

rs_All.Close

Exit
SubEnd
IfSet
DataGrid1.DataSource
=
rs_AllDataGrid1.Refresh
End
Sub
Private
Sub
Form_Unload(Cancel
As
Integer)Set
DataGrid1.DataSource
=
Adodc1DataGrid1.Refreshrs_All.Close
End
Sub
1.7报表打印模块界面
Private
Sub
luqukaoshengbiao_Click()
DataReport1.Show
End
Sub
Private
Sub
zhaoshengjihuabiao_Click()
DataReport2.Show
End
Sub
附录Ⅱ
英文翻译
英文原文
Chapter
6.
Measurement
There
is
no
such
thing
as
absolute
value
in
this
world.
You
can
only
estimate
what
a
thing
is
worth
to
you.
—Charles
Dudley
Warner,
"Sixteenth
Week,"
My
Summer
in
a
Garden
(1871).
6.1
Introduction
Measurement
for
measurement"s
sake
is
a
waste
of
time
and
money.
It
is
not
unusual
for
people
to
measure
things
simply
because
somebody—some
edict,
or
some
policy—stipulates
that
things
should
be
measured.
Yes—measurement
certainly
has
a
role
to
play
in
making
software
development
successful.
But,
unless
this
role
is
thought
through,
measurement
can
degenerate
into
a
meaningless
exercise,
as
the
cartoons
in
Figure
6-1
suggest.
The
purpose
of
this
chapter
is
to
help
you
set
up
a
role
for
measurement
that
makes
sense
for
your
environment.
Figure
6-1
Measurements
need
to
be
expressed
in
everyday
terms
that
are
familiar
to
the
organization;
otherwise,
they
may
be
of
little
value.
In
the
world
of
measurement,
the
term
meaningless
has
a
number
of
nuances
that
we
briefly
explore.
Our
purpose
for
this
brief
exploration
is
to
arrive
at
what
we
believe
is
a
fundamental
measurement
principle.
Let
us
consider
the
following:
It
is
meaningless
to
try
to
measure
lengths
down
to
the
nearest
sixteenth
of
an
inch
with
a
ruler
that
contains
only
quarter-inch
marks.
This
nuance
underlies
the
dialog
in
the
first
cartoon
in
Figure
6-1.
In
this
cartoon,
the
figures
"53%"
and
"56%"
are
essentially
the
same,
lacking
any
other
in-formation
about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istical
measurements
referenced.
It
is
meaningless
to
try
to
measure
things
in
a
vacuum.
There
are
many
ways
to
set
measurement
context.
In
this
book,
we
take
the
stance
that
measurements
should
be
taken
for
the
purpose
of
answering
specific
questions.
In
the
second
cartoon
in
Figure
6-1,
the
intended
audience
of
the
measurement
presentation
may
have
a
question
that
he
wants
answered,
but
he
is
evidently
hoping
that
the
statistics
he
is
seeing
are
not
the
answer
he
may
be
looking
for.
It
is
meaningless
to
express
measurements
in
language
the
intended
audience
cannot
understand.
We
use
the
term
foreign
language
to
express
the
idea
that
a
means
of
communicating
is
not
part
of
someone"s
or
some
entity"s
vocabulary.
It
clearly
makes
no
sense
for
someone
to
listen
to
a
presentation
in,
say,
Spanish,
if
that
person
never
studied
Spanish.
Likewise,
it
makes
no
sense
to
communicate
measurements
in
a
language
that
may
be
foreign
to
an
intended
audience.
For
example,
if
the
intendedaudience
is
conversant
with
the
language
of
statistics,
it
is
certainly
appropriate
to
use
statistics
to
express
measurements
(with
the
caveat
cited
above).
If,
on
the
other
hand,
statistics
is
a
foreign
language
for
the
intended
audience,
using
terms
such
as
"mean",
"mode"
and
"standard
deviation"
will
be
meaningless
(unless,
of
course,
the
presentation
includes
a
tutorial
on
statistical
concepts).
The
preceding
discussion
leads
us
to
the
following
fundamental
measurement
principle
that
underlies
much
of
the
discussion
in
this
chapter:
Measurements
need
to
be
expressed
in
everyday
terms
that
are
familiar
to
theorganization;
otherwise,
they
may,
at
best,
be
of
little
value.
Thus,
measurement,
like
many
of
the
other
techniques
in
this
book,
is
an
exercise
in
effective
communication.
We
present
measurement
techniques
that
enable
you
to
measure
software
products
and
software
systems
development
processes
in
everyday
terms
familiar—and
therefore
meaningful
—to
your
organization.
We
believe
that
understanding
how
to
define,
collect,
use,
and
communicate
measurement
is
a
significant
contributor
to
successful
software
projects.
Furthermore,
we
believe
that
successful
software
systems
development
is
a
continual
improvement
exercise.
Measurement
is
a
means
for
effecting
this
improvement.
Figure
6-2
shows
our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measuring
software
products
and
the
process
used
to
develop
these
products.
We
focus
on
two
concepts—product
integrity
and
process
integrity.
Product
integrity
can
be
defined
in
terms
of
product
attributes
and
attribute
value
scales.
For
each
product
attribute,
an
attribute
value
scale
is
defined
in
everyday
terms
familiar
to
your
organization.
Similarly,
process
integrity
can
be
defined
in
terms
of
process
components,
component
activities,
and
activity
value
scales.
The
revolving
arrows
represent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product
and
process
measurements.
Understanding
such
interactions
helps
refine
your
measurement
activities.
As
explained
in
this
chapter,
measuring
product
integrity
and
process
integrity
enables
you
to
measure
the
"goodness"
of
the
products
and
the
"goodness"
of
the
software
systems
development
process
used
to
develop
the
products.
Figure
6-2
This
figure
shows
our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product
and
process
measurement.
Product
measurement
involves
identifying
product
attributes
(ati)
and
corresponding
value
scales
of
interest
to
the
organization.
Process
measurement
involves
an
additional
layer
of
decomposition.
Processes
are
decomposed
into
components
(xti)
and
component
activities
(xtij).
Value
scales
are
defined
for
each
activity
in
terms
that
are
meaningful
to
the
organization.
To
implement
the
conceptual
framework
shown
in
Figure
6-2,
we
use
a
generalized
measurement
technique
that
we
developed
called
Object
Measurement?.
[1]
This
technique
can
be
used
to
quantify
almost
any
object.
In
the
most
general
case,
we
measure
an
object
through
its
characteristics.
For
products,
we
called
these
characteristics
attributes;
for
processes,
we
called
these
characteristics
components
and
activities.
Of
course,
there
is
nothing
magic
about
these
labels;
you
can
call
the
product
and
process
entities
that
you
want
to
measure
anything
you
want.
We
use
these
labels
to
illustrate
product
and
process
measurement.
The
translation
of
these
labels
to
your
labels
should
be
straightforward.[2]
Thus,
as
Figure
6-3
indicates,
we
describe
how
to
make
measurement
of
product
"goodness"
and
process
"goodness"
happen
in
your
organization
by
using
the
general
measurement
technique
OM.
Through
worked-out
examples,
we
describe
how
to
apply
the
technique.
More
important,
these
worked-out
examples
illustrate
down
to
the
"how-to-do-it"
level
one
of
the
fundamental
points
about
measurement
made
at
the
outset
of
this
chapter—that
measurements
should
be
taken
for
the
purpose
of
answering
specific
questions.
Figure
6-3
In
this
chapter,
we
offer
you
guidance
on
how
to
measure
product
"goodness"
and
process
"goodness"
using
a
general
measurement
technique
caled
Object
Measurement.
(The
Object
Measurement
logo
shown
in
this
figure
is
a
registered
trademark
owned
by
Scott
E.
Donaldson
and
Stanley
G.
Siegel.)
We
wish
to
make
an
additional
key
point
about
the
measurement
approach
in
this
chapter.
We
show
how
OM
makes
it
easy
to
integrate
a
measurement
program
with
the
organization"s
way
of
doing
software
systems
development
business.
That
is,
we
offer
you
guidance
on
how
to
blend
measurement
activity
with
the
software
systems
development
process
framework
that
we
introduced
in
Chapter
3.
An
apt
analogy
here
is
that
of
the
various
gauges
on
an
automobile
dashboard.
These
gauges
help
you
determine
such
things
as
how
far
you
have
gone
and
what
may
not
be
operating
properly.
So,
too,
do
measurements
that
are
integrated
with
your
business
process
help
you
determine
such
things
as
how
far
you
have
come
in
improving
your
business
way
and
what
may
need
to
be
fixed.
In
addition
to
using
OM
to
quantify
software
product
"goodness"
and
software
process
"goodness,"
we
have
used
this
measurement
technique
to
quantify
abstract
entities
such
as
strategic
information
management.
In
Appendix
A,
we
indicate
how
OM
can
be
used
to
quantify
strategic
information
management
and
why
quantification
of
this
object
is
of
interest.
Even
though
OM
can
measure
almost
anything,
we
need
to
stress
that
the
technique
is
not
a
measurement
"silver
bullet."
If
you
have
a
measurement
program
that
is
already
helping
you
effect
continual
process
improvement,
you
may
find
that
OM
can
complement
your
measurement
program
and
make
it
even
more
robust.
If
you
are
new
to
the
software
measurement
game,
you
may
find
that
OM
can
help
you
overcome
the
blank-page
syndrome
in
firing
up
a
measurement
program
that
makes
sense
for
your
organization.
This
chapter
also
includes
a
section
on
other
process-related
measurements
in
addition
to
product
and
process
integrity.
The
purpose
of
that
section
is
to
illustrate
how
more
conventional
types
of
measurements
can
be
used
either
in
conjunction
with
measurements
obtained
from
applying
OM
or
instead
of
measurements
obtained
from
applying
this
technique.
In
the
remainder
of
this
section,
we
set
context
for
the
subject
of
software
process
and
product
measurement.
We
first
discuss
whether
software
process
improvement
may
even
be
applicable
to
your
organization.
We
then
briefly
review
some
measurement
fundamentals.
The
primary
purpose
of
measurement
is
to
bring
about
product
and
process
improvement
so
that
the
customer
is
satisfied
with
the
seller"s
products.
This
purpose
assumes
that
the
product
and
process
are
worth
improving.
When
an
organization
seeks
to
achieve
orders
of
magnitude
improvement,
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
(BPR)[3]
technology
is
often
considered.
Typically,
a
business
seeks
to
restructure
its
processes
when
it
is
losing
money,
or
worse,
threatened
with
going
out
of
business.
As
illustrated
in
Figure
6-4,
in
many
businesses,
the
software
systems
development
process
is
part
of
a
much
larger
business
process.
It
is
often
not
clear
whether
the
overarching
business
process
may
prevent
meaningful
software
systems
development
process
improvement.
If
such
is
the
case,
then
no
amount
of
tinkering
with
the
software
systems
development
process
will
be
useful
until
the
larger
business
process
is
first
improved—or,
in
the
extreme,
reengineered.
Figure
6-4
Software
systems
development
process
improvement
is
tied
to
the
state
of
your
overall
business
process.
The
Catch-22,
then,
is
the
following:
How
do
you
know
whether
the
software
systems
development
process
needs
to
be
improved
if
you
don"t
know
whether
the
larger
business
process
is
the
real
impediment
to
software
systems
development
success
in
your
business?
At
the
risk
of
oversimplification,
this
question
translates
into
the
following
process
improvement/reengineering
analogy:
A
process
that
uses
a
hammer
to
drive
screws
cannot
generally
be
improved
by
redesigning
the
hammer;
the
process
needs
to
be
reengineered
by
replacing
the
hammer
with
a
screwdriver.
Certain
techniques
grounded
in
common
sense
should
bring
about
software
process
improvement.
If
it
turns
out
that
applying
these
techniques
does
not
bring
about
improvement,
then
the
problems
lie
elsewhere
in
the
business.
In
such
instances,
BPR
may
need
to
be
invoked
in
a
context
far
larger
than
your
software
systems
development
process.
Thus,
if
by
applying
the
techniques
we
present
in
this
chapter
you
do
not
realize
process
improvement,
you
may
need
to
look
upward
within
your
business
to
get
at
the
real
source
of
the
problem
standing
in
the
way
of
successfully
producing
software
systems.
For
example,
your
software
systems
development
process
may
indeed
be
completing
the
development
of
software
systems
on
time
and
within
budget.
However,
these
systems
may
not
get
into
the
hands
of
the
customers
until
much
later
because
of
convoluted
business
processes
associated
with
miles
of
paper
pushing.
Clearly,
in
such
circumstances,
no
amount
of
tinkering
with
the
software
systems
development
process
is
going
to
solve
the
overarching
business
process
problem
of
on-time
delivery
of
the
systems
to
the
customers.
One
additional
observation
is
in
order
here
regarding
BPR
versus
software
development
process
improvement.
Improvement
begins
with
a
definition
of
the
software
systems
development
process.
This
definition
provides
the
overall
context
for
more
detailed
processes.
From
the
BPR
perspective,
if
a
business
has
no
defined
and
documented
software
systems
development
process,
then
the
definition
of
such
a
process
and
its
implementation
constitute
a
form
of
BPR.
Putting
the
software
systems
development
process
in
place
is
the
first
step
in
bringing
order
to
a
presumably
ad
hoc
or
chaotic
situation.
Once
some
order
has
been
established,
it
then
makes
sense
to
begin
thinking
about
improving
what
has
been
put
in
place.
This
chapter
deals
with
the
concept
of
measurement
as
it
applies
to
software
products
and
the
process
used
to
develop
these
products.
Frequently,
when
the
software
engineering
literature
addresses
measurement,
it
uses
the
term
"metric."
IEEE
Standard
610.12-1990
defines
metric
as
follows:
A
quantitative
measure
of
the
degree
to
which
a
system,
component,
or
process
possesses
a
given
attribute.
In
truth,
the
term
"metric"
is
used
in
various
ways.
For
example,
Baumert
and
McWhinney,
in
the
Software
Engineering
Institute
Technical
Report
CMU/SEI-92-TR-25,
"Software
Measures
and
the
Capability
Maturity
Model"
(September
1992),
offer
the
following
definitions
for
the
related
terms
"measure,"
"measurement,"
and
"metric"
(p.
B-2):
Measure
n.—
A
standard
or
unit
of
measurement;
the
extent,
dimensions,
capacity,
etc.
of
anything,
especially
as
determined
by
a
standard;
an
act
or
process
of
measuring;
a
result
of
measurement.
v.
To
ascertain
the
quantity,
mass,
extent,
or
degree
of
something
in
terms
of
a
standard
unit
or
fixed
amount,
usually
by
means
of
an
instrument
or
process;
to
compute
the
size
of
something
from
dimensional
measurements;
to
estimate
the
extent,
strength,
worth,
or
character
of
something;
to
take
measurements.
Measurement—
The
act
or
process
of
measuring
something.
Also
a
result,
such
as
a
figure
expressing
the
extent
or
value
that
is
obtained
by
measuring.
Metric—
In
this
document,
metric
is
used
as
a
synonym
for
measure.
To
improve
a
software
product
or
a
process
that
produces
the
product,
measurement
is
needed.
Figure
6-5
presents
our
concept
of
product
and
process
metrics.
As
stated
in
the
figure
caption,
we
use
metric
to
mean
"(1)
a
standard
or
unit
of
measurement,
or
formula
used
to
quantify
something,
and/or
(2)
the
values
that
the
standard
or
formula
may
assume."
For
example,
in
the
nonsoftware
world,
"foot"
is
a
standard
of
measurement
used
to
quantify
the
length
of
something.
The
formula
"area
=
length
×
width"
is
used
to
quantify
the
region
that
a
rectangle
of
a
specified
length
and
width
occupies.
The
number
calculated
when
an
actual
length
and
width
are
substituted
into
the
formula
is
also
a
metric.
Figure
6-5
The
term
"metric"
is
used
in
a
variety
of
ways
in
the
software
engineering
literature.
We
use
metric
to
mean
"(1)
a
standard
or
unit
of
measurement,
or
formula
used
to
quantify
something
and/or
(2)
the
values
that
the
standard
or
formula
may
assume."
Also
note
that
the
value
scales
are
generally
different
for
product
and
process,
but
both
scales
range
from
a
minimum
value
to
a
maximum
value.
In
this
chapter,
we
look
at
the
analogues
to
length,
width,
and
area
for
software
development
processes
and
resultant
products.
The
challenge
is
to
establish
units
of
measurements
(or,
equivalently,
value
scales)
and
a
relatively
painless
way
to
make
measurements
based
on
these
value
scales.
In
addition,
your
measurements
need
to
have
benchmarks.
As
shown
in
Figure
6-6,
everyday
measurements,
such
as
a
person"s
weight,
the
time
to
run
a
certain
distance,
and
the
number
of
calories
a
person
needs
to
consume
daily,
have
meaning
only
when
they
can
be
related
to
certain
standards,
or
benchmarks,
for
those
measurements.
Figure
6-6
To
be
meaningful,
measurements
must
have
benchmarks.
Benchmarks
need
to
be
established
for
softwarae
products
and
software
development
process
measurements,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roduct
and
process
measurements.
For
example,
running
a
mile
in
less
than
four
minutes
is
considered
to
be
"fast"
even
for
the
most
highly
trained
runners.
The
4-minute-mile
benchmark
has
been
established
through
many
measurements
made
over
many
years
during
athletic
events.
This
cumulative
measurement
experience
gives
meaning
to
the
number
"4-minute-mile"
for
people
who
are
familiar
with
track
and
field
events.
Likewise,
if
process
and
product
measurements
are
to
be
meaningful,
benchmarks
need
to
be
established.
Here,
meaningful
measurements
means
"the
measurements
can
be
used
to
determine
whether
and
where
the
product
or
process
needs
to
be
improved."
For
example,
to
determine
that
a
project"s
development
process
is
"good,"
it
is
necessary
to
determine
(1)
whether
"good"
products
are
being
produced
and
(2)
whether
the
project"s
process
"conforms"
to
the
organization"s
development
process,
as
defined
in
the
organization"s
application
development
process
environment
(ADPE).
As
we
explain
in
this
chapter,
if
a
project
is
not
conforming
to
the
organization"s
process
but
is
producing
"good"
products,
then
the
organization
may
need
to
(1)
reconsider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definition,
(2)
work
with
the
project
to
conform
to
the
defined,
organizational
process
so
that
consistent
practices
across
projects
can
be
achieved,
or
(3)
reconsider
the
organizational
questions
being
answered
by
the
metrics.
Figure
6-7
illustrates
the
point
that
measurement
is
tied
directly
to
questions
that
are
important
to
the
organization.
Figure
6-7
What
to
measure
should
derive
from
questions
that
are
important
to
the
organization.
Questions
bring
to
the
fore
(1)
quantities
to
be
measured
and
(2)
value
scales
pertinent
to
these
quantities.
Measurements
can
be
used
to
help
improve
software
development
processes
and
the
resultant
products.
Customers
want
products
that
do
what
they
are
supposed
to
do.
Customers
also
want
to
have
the
products
delivered
on
time
and
within
budget.
As
shown
in
Figure
6-7,
software
systems
development
measurement
should
address
fundamental
questions
such
as
the
following:
Am
I
producing
"good"
products?
The
name
of
the
game
is
to
produce
"good"
products
that
satisfy
the
customer.
Whether
or
not
you
are
in
business
to
make
a
profit,
your
customer
needs
to
be
satisfied
with
your
products.
The
measurement
challenge
is
to
determine
what
a
"good"
product
means.
Consequently,
as
shown
in
the
upper
panel
of
the
figure,
the
"goodness"
values
are
established
from
the
customer"s
viewpoint.
Is
my
process
consistently
producing
"good"
products
within
budget?
Whether
or
not
you
are
in
business
to
make
a
profit,
your
process
needs
to
consistently
produce
"good"
products.
If
you
are
in
a
profit-making
situation,
then
your
process
should
enable
you
to
make
your
profit.
If
you
are
not
in
a
profit-making
situation,
then
your
process
should
enable
you
to
meet
your
budget.
In
either
situation,
the
measurement
challenge
is
to
determine
what
a
"good"
process
means
to
your
organization.
Consequently,
as
shown
in
the
lower
panel
of
the
figure,
the
"goodness"
values
are
established
from
the
seller"s
viewpoint.
中文译文
测试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件事是如此绝对的。
你只能估计一件事物对你的价值。
——查尔斯
杜德利
华纳,在我的夏天花园的"第十六个的星期"提到.(1871)
6.1
介绍
测试的目的仅仅是为测试的话,那是在浪费时间和金钱。
测试对人们来说不寻常也仅仅是因为某些人的需要,或一些政策规定那一件事物必须被测试。
的确—测试毋庸质疑的在软件的成功发展中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
但是,除非测试的本身有其特定的意义,否则它也将成为一个无意义的操作,如图
6-1
的卡通。这一章的目的是要帮助你做一些对你周围环境有意义的测试工作。

6-1
测试需要每天对整个组织要进行熟悉;否则的话,他们只能体现出极小的价值。
在测试的世界中,有很多无意义的术语都是我们简短地探究出来的。
我们简短的探索的目的的要达成相信的这是一最终测试。让我们考虑下列各项:
用一把只有精确度为4分之1的尺来试着测试长度到接近十六寸的东西是没有意义的。在图
6-1
的第一幅卡通图,
在这一幅卡通中,
身材
"53"%

"56"%是本质上一样的,
它们缺乏其他任何的在形成有关统计测试准确性的叁考。
试着测试抽象的事物是徒劳的。有许多方法可以测试上下文。
在这一本书中,我们看书的时候应该带着测试是用来回答某些特殊问题的态
度。
在图
6-1
的第二幅卡通中,进行测试的读者他可能有他的观点进行称述,但是最后他还是希望他正在探索的统计学不是他可能找寻的答案。
当有意去听的听众不能够明白它的语言的时候,它就是无意义的测试。就像我们通过使用外国的语言时应用术语来表达方法和想法的时候却不能让读者看懂。拿西班牙语来说吧。如果那一个人从来没有学习过西班牙语,那他听西班牙人说话就没有任何意义了。而且,它没有办法用可能是外国的语言来描述测试去表达给一些有意去听的听众。
举例来说,
如果那有意的听众对统计学的语言感到熟悉,
使用统计学表达测试那当然没问题。
(在上面由于诉讼手续中止申请引证)
如果,从另一方面,有意的听众对于统计学听到的是一种外国的语言,
使用的术语类似于是“方法”,
“模态”,

“标准偏离”这一类词,那将会是无意义的
(除非发表的也包括在统计的观念上的个别指导).
在前面的讨论引导我们到下列的基本测试原则,而其中许多都是属于这章的讨论范围之下:测试每天以熟悉的口吻被那些企业所表达;否则的话他们可能充其量也只能体现是极小的价值。
因此,测试就像这一本书的其他许多技术一样,
是一种有效的沟通的练习。
我们使你能够每天以对软件系统发展程序熟悉的态度来测试软件产品,而这一切对你们的企业是有意义的操作。
我们相信懂得该如何定义,收集,使用,以及沟通测试对成功的软件计者所做出的重要贡献。此外,我们相信成功的软件系统发展是一种持续的,不断进步的练习。而测试是促进这一进步的方法之一。

6-2
表演我们过去一直发展的在概念架构上的测试软件产品和程序的这些产品。
我们把重心集中在二个观念—产品的完整性和程序完整性。产品完整性主要是以产品可能被定义属性和属性价值尺度。
对于每个产品属性,它的价值尺度以每天的熟悉的口吻被定义你的企业。同样地,程序完整性以程序可能被定义的成份,成份活动和活动价值尺度。回转的箭头表现产品和程序测试之间的交互作用。了解如此的交互作用可以帮助精炼你的测试活动。正如这章所解释,测试产品的完整性和程序完整性使你们能够测试产品的
“优点”
和那些在过去一直发展的软件系统发展程序的
“优点”


6-2
这个图片演示的是我们的产品和程序在概念上的架构测试。产品测试包括产品属性识别
(ati)
和对应的价值与刻度有相关的组织。
程序测试包括附加的层分解。
程序进入成份
(xti)
和成份活动之内被分解(xtij).
价值刻度被企业以意义深长的口吻对每个组织活动进行定义。
为了要实现在图
6-2
中被显示的在概念上的结构,
我们使用一般化的测试技术,这种测试技术叫做了物体测试。这种技术可以用来定量几乎任何的物体。
在最一般的情况,我们通过它的特性测试一个物体。
对于产品,我们称这些特性为属性;对于程序,我们称这些特性叫做成份和活动。
当然,这些标签没有魔法;你能称呼任何你需要测试的产品根据你的实体程序。
我们使用这些标签举例说明产品并且处理测试。
对你的这些标签的翻译应该是直接的。
因此,如图
6-3
指出,我们描述该如何制造产品
“优点”
的测试而且程序
“优点”
藉由使用一般的测试在你的组织中发生技术
OM。通过经过证明过的例子,我们描述该如何应用技术。
更重要的是,
这些工作在举例说明中提到
“怎样做”,这是测试在最后所需要做的工作之一
测试这一章所着手的问题是解决那些特殊的问题。
这一章的图
6-3,
我们在该如何测试产品
"优点"
和程序
"优点"
上给你提供指导。它使用一个一般的测试技术来对进行物体测试上(那物体在这一个图中被显示的测试图形是一个被史考特
E.
唐那德森
和史坦利
G.
赛格所注册过的商标。)
我们希望对有关这章的测试方式制造一个附加的重点。我们将演示如何使用软件系统发展的组织整合方法来使得OM
制造测试计画变的更加容易。也就是说,
我们在如何对软件系统发展程序结构的测试活动方面对你提供指导。我们在第3章中曾介绍到,一个倾向于各种不同的标准度量的汽车仪表板。无论当你有多么远的时候
,
这些标准度量帮助你测试事物离去多远和哪些究竟不因该操作。
因此,做整合的测试也可以藉由你的生意程序帮助你决定你的生意方法还需要怎样的改进和那些还需要完善。
除了使用
OM
定量软件产品
“优点”
和软件程序“优点”外,我们已经用测试技术定量对实体进行抽象,例如策略的数据管理。在附录一中,我们指出
OM
可以用来定量策略的数据管理,以及对这一个物体的定量化的好处。
即使
OM几乎能测试任何事,
我们还是要强调技术不是一枚测试的"银子弹."
如果你已经有一个测试正在帮助你的计划使其持续不断的进步,
你可以使用
OM
,它能使你的测试规划更安全,更完善。
如果你对软件测试游戏方面是新手,你也可以使用
OM
帮助你度过在测试计划方面应用的一段空白期,并让你的操作更加的有意义。
这章也包括在其他的程序相关的测试,除了一个区段上的生产和过程计算。
那一个区段的目的要举例说明如何更多的测试。传统类型的测试方法也可以从应用OM进行测试,或则直接从这种测试技术中获得。
在这一个区段的剩下方面,我们对软件程序产品的主题设定上下文测试。
我们首先讨论软件程序是否进步可以应用在你的组织。我们然后简短地检讨一些测试原则。测试的主要目的是要引起客户对卖方的产品和程序进步感到满意。
测试的这一个基本目的是让顾客觉得产品是值改良的。当一个企业寻求达成大小的命令时候进步,企业再生工程
(BPR)
技术时常被考虑使用。很典型地的例子,当企业处于不断亏损
,或是不断走下坡路的时候,
他就不得不对它的企业从新定义一个结构。
如图
6-4
所举例,在许多生意方面,软件系统发展过程是生意发展的更大的过程中重要一个的部份。
它时常不清楚是过度的开发生意上的程序可能阻碍软件系统程序发展。
如果这属实的话,
这样软件系统发展进步过程将不会起作用,一直等到较大的生意程序改良或则是程序最终改进的出现。

6-4
软件系统发展进步过程联系到你全部生意程序的发展。
捕捉
-22,然后,是下列各项:
你如果在不知道你生意上要取得更大进步是否需要你在软件系统发展发面进行改良对时软件系统发展进步过程进行改良?在高风险的情况下,这一个问题演变为下列各项程序,类似于进步/再生工程:
一个要使用一支驾驶螺丝钉的槌的程序通常不能够通过被改良重新设计槌;
要再设计的程序需要藉由更换一个螺丝起子的槌。
某技术在常识方面能带来软件程序的进步。
如果它停止应用这些技术将不能导致进步。
这些问题不论在生意的那些方面都存在着。
在这样的例子中,
BPR
可能在在上下文中比你的软件系统发展程序更能体现的更加明显。
因此,
如果你不能体会到我们在这个章节里被应用到的技术,你需要站在软件系统成功发展的基础上来对你企业获得真实情报发面做出新的评估。举例来说,你的软件系统发展程序可能的确保你在完成软件系统方面准时并且在预算里面。然而,客户不能马上对这些系统的操作入手,一直要到后来企业程序的帮助下才可以。很明显,在这样的环境中,无止境的胡乱地修理软件系统发展程序还要解决客户在生意上准时递送给程序系统的问题。
另外的一个值得注意的是关于
BPR
和软件发展在次序处理这方面的进步。
进步由软件系统的一种定义开始发展程序。
这一种定义提供上下文全部的较详细的程序。从
BPR
远景看,
如果企业没有定义并且没有对软件系统发展程序进行定义,
然后一个这样的程序定义和它的落实构成一个BPR
的形式。第一个步骤是在适当的位置放软件系统发展程序,并在带次序的情况下去推测一种特别或混乱的情形。这些次序一经确定的,它然后有就要开始在适当的位置对它测试的观念进行改良。
这章主要处理它适用于软件产品和那些程序过去一直发展的这些产品。
时常,当对软件工程文学住址测试时,它使用术语
“公制的”

IEEE
标准
610.12-1990
定义“公制的”如下:
对一个系统,程序持有一个给定的属性程度的数量衡量。
在事实中,术语
“公制的”以各种不同的方式被用。举例来说,Baumert

McWhinney,在软件工程学创立技术上的报告
CMU/SEI-92-TR-25,"软件措施和能力成熟模型"(1992
年九月),提供下列各项定义为相关的术语
“尺寸”,
“测试”
和“公制的”(p
B-2):
测试
n
.—
一个测试的标准或单位,范围,尺寸,能力等。任何事,特别是一个标准所决定;一种测定的行为或程序;一个测试结果V。
要确定某物的数量,范围或程度标准单位或固定的数量,
通常经由一个工具或程序计算某物在空间的测试大小;
估计范围,力量,价值,或通过测试某物的品质。
测试—
测试某些东西的行为或程序。同时也可以是一个结果,
就像一个物品通过测试来表达它的价值和内容。
公制的—
在这一份文件中,公制的测试时被看成一个同义字。为了要改良一种软件产品或一个生产产品的程序,测试是必需的。

6-5
向我们表达了产品和程序韵律学的观念。像上面的说明中提及的一样,我们使用公制的表达
“(1)一个测试的标准或单位,或公式用来测试某些东西,及[或](2)
公式可能承担的价值或标准。”例如,在非软件世界里,“码”
过去一直是测试某物的长度的一个标准定量。
公式
“面积=长×
宽"”用来定量一区域被长方形长度和宽度占领的程度。当真实的长度和宽度进入公式之内被替换时,数字计算也是公制。

6-5
术语
“公制的”
在软件工程文学中以多种方式被使用。我们使用公制有两个含义
“(1)一个测试的标准或单位,
或公式来定量某物及[或](2)
标准或公式可能承担的价值。”
同时价值刻度对产品和程序,从一个最小量价值排到最大的价值,两刻度是通常不同的范围。在这章中,我们看着类似物体为软件发展程序和合量产品的长度,宽度和区域。
它挑战要建立单位的测试
(或等同于价值刻度)
和一相对无痛的方法制造基于这些价值刻度的测试。除此之外,你的测试有基点。
如图
6-6
所示,每天的测试,如某人的体重,定距离跑所用的时间,和每人每天消耗卡路里的数量,当他们讲到某个标准的时候,对基点或对那些测试都有它的特定的意义。

6-6
是有意义的测试,测试一定有基点。基点当在为
softwarae
产品和软件发展程序建立测试,和那在产品和程序测试之间的关系。
举例来说,少于4分钟1英里跑长期以来通过很多测试被证明是
“快速的”为此最大限度地训练了跑步者。
4分钟跑在许多年以来在运动的事件里,基点已经穿越被建立许多测试期间。人类把这累积的测试经验转化为数字
“4
分钟跑”是特定轨道的田赛项目。同样地,如果程序和产品被测试到是有意义的,那么基点有必要被建立。这里,有意义的测试方法意味着"测试可能被用来决定产品或程序是否需要得到改良。”举例来说,
决定计划的发展程序是否是“好的”,它必需决定(1)
是否
“好的”产品正在被生产;(2)
是否那计划的过程
"同步"
到组织的发展程序,当作定义在那组织的申请发展程序环境
(ADPE)

正如我们在这章中解释到,如果一个计划在没有在遵照组织的程序但是正在产生
“好的”产品,然后组织可能需要考虑(1)再发展处理定义,(2)遵照那计划合作定义,组织的程序可以通过计划的一致练习能被达成,或
(3)再考虑被韵律学回答的组织问题。

6-7
举例直接说明测试对组织重要的问题。

6-7
在对待企业的问题上我们该从那些方面对问题进行测试。前者带来的问题是(1)含量的测试
,(2)对这些含量价值刻度的测试。测试可能用来帮助改良软件发展程序和合量产品。
客户希望产品能带给他们想要得到的东西。客户也希望在可能的预算里面
递送他们所需要的产品。如图
6-7
所示,软件系统发展测试应该面向基本的问题
,例如下面的例子:我在产生
“好”
产品吗?游戏需要一个“好”名字来使生产使客户满意的产品。你在生意方面是否赚利润,取决于你的客户是否对你的产品感到满意。
测试的目的是衡量是否像所谓的
“好”产品。结果,如上面的嵌板所示,“品牌”价值从客户的观念中慢慢建立。
在我的程序预算范围内被不断的生产
“品牌”
产品吗?
你是否在生意方面赚利润,取决于你的程序需要一致地生产“品牌”
产品。
如果你是在一种制造利润的情况下生产,
那么你的程序应该能够使你赚取你的利润。如果你不是在一种制造利润的情形中,
然后你的程序应该使你能够估计你的预算。在任何一种情形中,测试挑战一个对你所谓的组织
“品牌”
程序。结果,如上面的嵌板所示。

招生计划管理系统设计毕业论文 本文关键词:管理系统,毕业论文,招生计划,设计

招生计划管理系统设计毕业论文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招生计划管理系统设计毕业论文》由:76范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yuan0.cn/a/76792.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