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范文网为您提供各类范文参考!
当前位置:76范文网 > 知识宝典 > 范文大全 > 能源工程学院工科大学生培养质量分析

能源工程学院工科大学生培养质量分析

来源:76范文网 | 时间:2019-03-30 09:46:29 | 移动端:能源工程学院工科大学生培养质量分析

能源工程学院工科大学生培养质量分析 本文关键词:工科,工程学院,培养,能源,质量

能源工程学院工科大学生培养质量分析 本文简介:【提要】以近三年第三方实施的毕业生培养质量评价为依据,以昆明理工大学冶金与能源工程学院2015——2017届本科毕业生为样本,分析学生培养质量状况和问题的主要原因,提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培养质量的具体方向。【关键词】工科;大学生;培养质量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的功能在不断丰富和拓展,从“人才培养”到“科

能源工程学院工科大学生培养质量分析 本文内容:

【提要】以近三年第三方实施的毕业生培养质量评价为依据,以昆明理工大学冶金与能源工程学院2015——2017届本科毕业生为样本,分析学生培养质量状况和问题的主要原因,提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培养质量的具体方向。

【关键词】工科;大学生;培养质量

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的功能在不断丰富和拓展,从“人才培养”到“科研”与“教学”并重,再到“社会服务”以及“文化传承创新”“国际合作交流”等,虽然功能越来越多,但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使命,大学应该放在第一位来坚守。党的十九大提出要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学生培养质量对高校来说是关乎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任务,也是推进“双一流”建设的关键所在。因此,对本科毕业生培养质量进行分析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基于第三方高等教育管理数据与解决方案专业机构麦可思实施的应届毕业生培养质量评价中冶金与能源工程学院2015届——2017届毕业生数据,结合自身学生工作实际,分析本科毕业生培养质量状况、主要原因与改进方向。

一、研究样本

(一)数据采集

向毕业半年后的毕业生发放问卷链接,系统自动记录答题人的答题时间、行为等信息,标记存在异常答题行为的样本,确保数据的真实性。问卷设计充分考虑了问题的逻辑关系、答题人的不同路径以及答题自愿性,数据透明化,全程检测。采取全数跟踪,对答题和未答题的样本进行自我选择性样本偏差检验,排除自我选择性样本偏差情况,使数据具有较强的统计代表性。

(二)样本覆盖情况

目前学院有冶金工程、冶金工程(卓越)、能源与动力工程(热动)、能源与动力工程(水动)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五个专业(方向),各专业近三年的样本比例都在54.0%—89.7%,比例较高,且回收样本在专业层面的分布与实际毕业生的分布大体相近。根据统计学原理,当样本的分布特征大体接近总体的分布特征时,样本具有代表性。因此,回收样本的代表性较强,能够较为客观地反映毕业生的实际情况。

二、大学生培养质量状况

(一)教学满意度

毕业生对母校的教学满意度评价分为“很满意”“满意”“不满意”“很不满意”“无法评估”,共五项。其中,“满意”“很满意”属于满意范畴,“很不满意”“不满意”属于不满意的范畴。教学满意度是回答满意范围的人数百分比,计算公式的分子是回答满意范围的人数,分母是回答满意范围和不满意范围的总人数。由图1可以看出,近四届毕业生对教学的满意度评价整体呈明显的上升趋势。2017届较2014届,冶金工程提高16%,能源与动力工程(水动)提高12%,已达到98%,本学院提高14%,已达89%,超过本校平均水平,与全国非“211”本科持平。各专业对比来看,能源与动力工程(水动)和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两个专业满意度很高,冶金工程、冶金工程(卓越)和能源与动力工程(热动)满意度较低,低于全校平均水平,还有较大提升空间。

(二)核心课程建设效果评价

建立本校各专业核心课程培养效果四象限图,横坐标表示核心课程的重要程度,纵坐标表示核心课程的满足度。可以发现,冶金与能源工程学院2017届四个专业恰好分布在四个象限,能源与动力工程(水动)连续两届在优势象限,核心课程培养满足度从2015届的60%,逐步提升到83%,但重要度逐渐减弱;冶金工程从前两届的定位问题象限转到亟待改进象限,对核心课程的满足度持续下滑;能源与动力工程(热动)核心课程的满足度一直不佳,重要程度显著提升,从亟待改进象限升值培养问题象限。

(三)教学改进需求

本校近三届毕业生对教学的整体改进需求最迫切的是“无法调动学生学习兴趣”(53%)和“实习和实践环节不够”(54%)。其中,本学院认为“无法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实习和实践环节不够”的比例均高出全校平均水平的专业,即教学改进需求重点关注专业情况如表1所示。可见,冶金工程和能源与动力工程(热动)专业在调动学习兴趣和改进实习实践环节方面亟待加强,而能源与动力工程(水动)专业近两年改进效果明显。调查显示,工程类专业实习和实践环节在企业工程实习、校内工程实习训练、科技及工程类相关比赛等方面需要重点改进和加强。此外,“研究方法”“学术批判性思维能力”“专业基础课程知识”是深造毕业生认为母校本科学术教育最需要改进的地方。

(四)课下师生互动交流程度

师生之间的有效交流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之一,对提升教学培养质量效果有积极的影响,需要给予关注并不断提升师生交流的有效性。本校近两届毕业生中,有52%的人在校期间与任课教师交流频率较高(“每周至少一次”或“每月至少一次”课下交流),本院情况与本校基本持平。如图2所示,在本院各专业中,冶金工程(卓越)和能源与动力工程(水动)的交流频率较高,冶金工程和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交流频率较低。

(五)素养能力及知识培养达成情况

本校近三届的工程类毕业生中,超过60%的人认为大学帮助自己在“人生的乐观态度”“团队合作”“积极努力追求上进”方面得到提升较多,约97%的工程类毕业生表示在校期间素养存在提升,培养成效明显。本校近两届毕业生的总体能力满足度均为83%,与全国非“211”本科平均水平基本持平。以满足度83%为基准,从各专业相关的主要专业类别毕业生最重要的前3项基本工作能力及培养效果来看,材料类的冶金工程及冶金工程(卓越)还需要着重加强“说服他人”(68%)“时间管理”(73%)和“谈判技能”(76%)等重要的基本工作能力,能源动力类的能源与动力工程及新能源科学与工程还需着重加强“系统分析”(67%)和“积极学习”(74%)等重要的基本工作能力。本校近两届毕业生的总体知识满足度均为82.5%,低于全国非“211”本科2017届平均水平(84%)。以满足度84%为基准,从各专业相关的主要专业类别毕业生最重要的前3项核心知识及培养效果来看,材料类的冶金工程及冶金工程(卓越)还需要着重加强“营销与沟通”(74%)和“化学”(82%)等重要的核心知识培养,能源动力类的能源与动力工程及新能源科学与工程还需着重加强“行政与管理”(74%)“机械”(73%)和“工程与技术”(74%)等重要的核心知识培养。

三、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一)学科间发展不平衡

本院的各学科间发展不平衡,冶金学科作为国家级重点学科,是典型的科研教学型学科,师资力量和科研实力等方面远远强于教学型的能源动力学科。同时,由于学校长期以来绩效考核、职称评审的导向作用,重科研、轻教学的问题一直比较严重,导致冶金专业教师科研任务重,在教学上的精力投入明显不足。从教师人数上来看,冶金工程专业是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4倍,而学生人数冶金专业仅是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1.13倍,这就导致冶金工程专业的一门课由几位老师上,而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一位老师上多门课的现象。加之近几年的就业形势、工作环境、劳动强度和薪资待遇等方面的因素,冶金专业毕业生对专业的认可度远不及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尤其是水动方向。综上原因,冶金工程专业在教学满意度、核心课程建设、教学改进、课下师生互动交流和素养能力及知识培养等各方面学生培养质量上都必然不及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

(二)学科内专业方向发展不平衡

各学科内也存在专业方向发展不平衡的现象。冶金工程(卓越)是学生入学后从冶金工程专业学生精挑细选组建的小而精的优秀班级,培养过程中还淘汰后进,吸纳先进。同时,师资配备、资源倾斜和培养方案等各方面都是优中选优,这必然使得冶金工程(卓越)的学生培养质量优于冶金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由于就业因素的影响,在分专业方向时也明显是优秀学生涌入水动方向,热动方向学生则多是被动选择。同样,与水动方向相比,热动方向的教师人数较多,重科研、轻教学,教学精力投入不足。这样,师生两方面因素导致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水动方向学生培养质量优于热动方向。

(三)改进方向

首先,从绩效工资改革、教师职称评审等方面,完善学校教学科研管理工作机制,切实在根本解决重科研、轻教学的问题上下功夫。做好学校绩效工资改革的顶层设计,完善教师职称评审办法,充分发挥绩效考核、职称评审的导向作用,促进学校教学科研工作的协调发展,补短板,促进学科均衡发展,且各有所长。其次,全面梳理学校人才队伍状况,分析人才流失原因,努力通过扩大人才总量、提升人才质量、激发人才能量的一系列制度措施建设,有效减少人才流失现象。加强教师教学能力培训,组织教师参加国家和省的教师教学比赛,邀请校内外名师、教育专家开展教学辅导等各类培训。再其次,加强师生间的有效交流。切实解决学院两校区办学的问题,把四个年级的本科生集中在一个校区,为师生交流创造空间上的便利条件。推动“科教融合”及“科研反哺教学”,探索本科生进实验室、进团队管理模式,院系、专业班级层面定期开展讲座交流,以加强学生学习兴趣、课外科技创新实践、课下师生互动交流和素养能力及知识培养。最后,加强高质量就业市场的维护开拓、需求调研及意见反馈,加强与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的交流,使培养方案的制定和实施紧扣社会需求,从而提高所设核心课程的重要度,集中精力提升核心课程的满足度。同时构建全育人格局,形成合力,有的放矢地培养学生的重要素养、工作能力及核心知识。围绕制造强国战略,顺应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要求,面向先进制造,强化工程应用能力培养,适应国际化,加强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熊思东2017《人才培养质量是地方大学的生命线》,《中国科学报》9月12日。

蒋华林、刘晓静2017《高校制造类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实证研究——以C大学为例》,《高等工程教育研究》第6期。

作者:马林 于志强 马文会

能源工程学院工科大学生培养质量分析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能源工程学院工科大学生培养质量分析》由:76范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yuan0.cn/a/76682.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