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范文网为您提供各类范文参考!
当前位置:76范文网 > 知识宝典 > 范文大全 > 学术期刊发展困境及变革路向

学术期刊发展困境及变革路向

来源:76范文网 | 时间:2019-03-21 09:57:48 | 移动端:学术期刊发展困境及变革路向

学术期刊发展困境及变革路向 本文关键词:变革,困境,学术期刊,发展

学术期刊发展困境及变革路向 本文简介:一、新媒体时代学术期刊发展的困境以数字技术、网络技术为基础的新媒体改变了大众传播模式,大众传播理论中的许多概念内涵都已发生了变化,新媒体使得当下学术期刊的传播方式、传播渠道、内容形式、传播效果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也使当前学术期刊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从传播理念变革、特色建设、学术社群等三个

学术期刊发展困境及变革路向 本文内容:

一、新媒体时代学术期刊发展的困境

以数字技术、网络技术为基础的新媒体改变了大众传播模式,大众传播理论中的许多概念内涵都已发生了变化,新媒体使得当下学术期刊的传播方式、传播渠道、内容形式、传播效果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也使当前学术期刊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从传播理念变革、特色建设、学术社群等三个事关学术期刊未来发展内在动力的方面来看,还面临着相当大的困境,亟须变革突破,尽可能掌握新媒体时代学术期刊发展的主动权。

(一)学术期刊融合的理念滞后,后续发展乏力

传统纸质学术期刊的媒介融合往往囿于传播渠道的变化,对新媒体时代传播形态的变革应对不足,传播形态的转换较为滞后。传播形态是基于媒介形态的传播方式,可以说,媒介形态决定传播形态[1]。随着我国期刊界纷纷开展刊网融合的探索,学术期刊界同仁也积极面对新媒体时代的革新浪潮,特别是高校期刊界通过期刊重组和集约化运作,通过组建高校期刊社(或出版中心)的形式,将多本专业期刊、人文社会科学版学报、自然科学版学报等整合到一起开展集团化运营,集中人力、物力,打造高校的学术出版中心。目前来看,这种“拼盘式”的集中管理、集体亮相并未真正做到不同刊物间数字化出版流程的有机整合。目前纸质学术期刊的媒介融合主要以渠道融合为主,或是将互联网、手机作为新的传播渠道,从传播形态上看依然是大众传播,对于新媒体时代的碎片化传播、群体传播和人际传播的方式还未真正为期刊传播所用。大多学术期刊的网站、社交平台只是纸质期刊的数字化翻版,媒介融合还没有形成差异化发展的格局,导致传统学术期刊整合后无法形成聚合的传播影响力。新媒体时代学术传播是基于数字化的信息,特别是日益普及的数字化出版为学术思想的传播提供了更大的信息量、更多元的表现形式,成为学术期刊未来出版的趋势。数字化的学术信息融合了多种媒体形式,与学术信息有关的文本、语音、视频、图像等媒体形式嵌入或链接在学术成果中,经过组织和封装,形成一个有内在联系的数字复合出版物,较纸质媒体更加全面、深刻地呈现学术成果,提升了传统纸质媒体的传播效果。但由于学术期刊的编辑人员多是从事文字编辑的专业技术人员或相关学科的学者,他们对新媒体的技术掌握还不足以应对新媒体对学术传播的要求,无法达到数字化出版的要求。组建一支专门的新媒体编辑人才队伍,创新学术信息的传播形式,成为学术期刊发展的转型方向。近些年来,新媒体人才需求量巨大,曾有业内专家预测,未来三到五年内,中国新媒体人才和媒体融合人才的缺口在60万到80万人。从我国目前学术期刊数字化出版的现状来看,与学术期刊合作的平台,在技术上虽然能解决纸质期刊向数字期刊转换的要求,但在内容版式设计上还只是遵循纸质期刊的样式,无法做到适合新媒体阅读的“二次”创作。在媒体多元表现形式的制作上还未充分发挥数字出版的特点和功能,这既需要学术期刊编辑人员与新媒体开发制作人员的沟通交流,更需要编辑人员具有一定的数字媒体素养,才能设计出深入展现学术信息的数字化产品。学术信息的数字化加工和处理,需要期刊编辑人员具有一定的信息素养,以适应数字时代的无纸化编辑出版流程改造需要,学术期刊编辑部急需专业的新媒体管理人才,为传统学术期刊的转型发展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撑,为期刊的新媒体管理提供可行的管理策略、运营战略,复合型人才的缺乏成为学术期刊媒介融合后续发展乏力的主要因素。

(二)学术期刊的权威性、个性面临消解

新媒体为个体提供了信息生产、积累、共享、传播的技术平台,改变了传统的学术成果传播机制。新媒体改变了生产、传播和接受信息的方式,使整个文化生态表现出开放性和多元化的特征,读者可以通过新媒体构建的开放性平台自主地获取、传播信息。一方面,受众对学术信息具有绝对的选择权,可以根据个人兴趣爱好进行学术信息的选择加工,形成自己对学术信息的个性化序列;另一方面,个人借助新媒体可以自主发布、传播学术信息,自由表达学术观点,甚至有的学者成为了知名的自媒体人,拥有数以万计的受众。这种传播的个性化或“去专业化”是新新媒介最典型的特征之一[2]。传统学术期刊作为“把关人”的角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随着数千本学术期刊加入不同的数据库平台,“数据库不仅对所有入库期刊进行了外科手术式的拆解,而且导致学术传播的中心从期刊转移到了论文”[3]。原本一本体现主编策划风格、栏目特色的学术期刊被分解为多篇学术论文,混杂在数以万计的数据库文章里,读者检索文献时,往往只有检索到相应的篇名或关键词才能发现,一本本学术期刊被海量的电子文章所淹没,学术期刊的鲜明个性也同时被消解。以权威学术观点为品牌竞争力的学术期刊,挣扎在数据的海洋里无力自拔。在高度同质化、碎片化的移动互联网时代,能真正赢得用户消费和口碑的,只有独立观点、专业研究、原创内容。但在新媒体的信息浪潮中,如何继续彰显学术期刊的整体风格,如何保持学术期刊的内容优势,都是学术期刊人当下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三)学术期刊的社群化建设滞后

新媒体传播是一种以人际关系为传播路径的即时性裂变式多级信息传播网络,新媒体下的学术传播形态更倾向社群传播和人际传播,这种传播方式是建立在期刊编辑部与读者、作者的良性互动关系之上,学术传播在作者群体和读者群体形成的虚拟社群、在具有共同学术旨趣的个体间进行。学术期刊的传播规模属于小众化,受众主要来自科研机构、高校的研究人员,他们对学术期刊有着自己的判断,并保持持久的忠诚度,正是这种“粉丝”般的关注和支持,成为学术期刊发展的不竭动力和源泉。新媒体时代的传播形态趋向社群化,读者从订户到用户的转变,要求期刊人必须强化用户意识和服务意识,以满足用户的需求和选择[4]。传统的大众传播信息流动基本上是从传播者到受众者的单向传播,缺乏快捷有效的反馈渠道,而新媒体的信息流动是双向互动的,这种双向性具有在场感和参与性。一是即时反馈,借助于新媒体平台,编辑、读者与作者在虚拟社群中,可以实现三者间互动交流反馈,还可以就某一学术话题进行探讨、辩论,具有实时的“在场”特点;二是参与性,即受众具有高度的个体参与感,对信息能及时做出评论、分享和传播,与媒体很容易实现信息反馈,并参与到媒体信息重组的过程中。但大多传统学术期刊还没有建立起社交化、移动化的内容服务平台,读者—编辑—作者互动性不强,无法及时获得读者、作者对学术作品的反馈,三者间的关系较为松散,还不能适应新媒体时代作者、读者对学术期刊的互动需要。

二、新媒体时代学术期刊运营模式的变革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和移动终端的快速发展,各种新型数字出版业务和手机产品的快速融合,正在成为大众信息消费和知识消费的主要形式。为此,必须创新学术期刊的运营模式,提高学术期刊的出版效率、社会效益,发挥新媒体的优势,获得更好的传播效果,进而提升学术期刊的影响力。

(一)绿色出版:优化传统出版生产流程,提高出版效率

传统的学术期刊编辑队伍缺少复合型的新媒体人才,成为制约传统学术期刊创新传播渠道的主要因素。面对数字化出版的冲击和压力,纸质学术期刊要尽快实现传播渠道的多元化,提高学术成果的出版效率,可以借助数据库平台或者技术外包的形式,打破传统的学术期刊出版模式,提高学术期刊的“生产力”。一是通过学术期刊的新媒体平台、期刊网站进行在线出版,或借助数据库合作平台优先发表,改变固定刊期的出版模式,及时将学术成果借助新媒体平台发布出去,打破纸质学术期刊出版周期长、传播滞后的困境。二是充分利用数字出版平台,借助庞大、专业的新媒体采编、印刷、发行团队,将编辑部的出版工作整体外包,专注内容生产,将宣传、推介等工作交给新媒体技术人员,优化出版运营流程。如著名学术出版社爱思唯尔(Elsevier)已经搭起了从作者投稿到论文发表传播的网络化数字出版采编平台,使期刊的编辑出版与内容服务形成一条完整的标准化出版产业链[5]。传统的封闭式的“小作坊式”编辑业务方式,将为开放式、集约化的数字编辑业务平台所取代。此外,改变传统纸质期刊的印刷方式,逐步向即时、灵活的按需印刷(print-on-demand)方式转变,以便更好地满足读者的个性化需求。这对于印刷量较少的学术期刊来说,可以减少浪费,实现零库存、即时印刷和可选择的个性印刷。此外,通过出版单行本,期刊出版的成本将大大降低,也更加符合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要求。随着数字阅读、碎片化阅读的普及,可以预见,数字出版、绿色出版将是未来学术期刊的主要出版形态。例如,域出版学术平台是挣脱纸质期刊思维、主动运用互联网思维重建学术传播新秩序的尝试,是一种全方位的在线学术平台,其特色主要体现在对“期”和“刊”概念的突破,并确定将“专栏”(专域)作为互联网传播的基本单元[6]。在兼顾传统学术期刊现有格局与作用的基础上,依托传统学术期刊的实力,帮助传统学术期刊尤其是综合性期刊,顺利实现数字化、专业化和集约化转型。这种借助学术平台的出版样态是我国高校学报的有益探索。

(二)知识服务:扩展学术期刊功能

学术期刊不仅是学者发布学术成果、开展学术交流的平台,更重要的使命是甄选、加工具有创新性的学术成果,对外传播学术思想,为研究人员提供知识服务。知识服务的理念是一种全新的服务理念,它将服务的轴心由传统方式的文献信息资源转移到信息需求者——用户的身上[7]。数字出版为传统的学术期刊转型发展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特别是使学术成果的检索、汇聚、存储、整理等都变得容易,“传统学术期刊要充分利用数字化、网络化特性,全面提升原创学术作品科学价值的知识生产、传播、利用方式,推进新型数字出版模式”[8]。首先,树立服务读者的理念,借助数字技术转变纸质期刊传统的传播形态,提升读者获取学术论文的便捷性,实现学术期刊的开放获取。在尊重作者权益的前提下,利用互联网为用户免费提供学术信息和研究成果的全文服务。在知识共享的模式下,学术论文成为“传播元”,凸显“去期刊化”特点,这也是未来学术期刊转型发展的一大趋势。这种学术信息交流的方式,使得作者提交作品不期望得到直接的金钱回报,而是使公众可以在公共网络上利用[9]。这种开放共享的传播理念,为学术期刊从单一的学术传播功能向学术交流平台、知识服务、智库功能转变提供了可能性。从学术期刊知识服务的层次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通过定期出版纸质期刊,或不定期出版学术期刊精品论文集,将有创新性的学术成果甄选出来,进行规范化的编排并向国内外公开发行出版,为学者提供学术思想的信息发布服务,扩大学术研究成果的传播与影响力;二是促进学科知识的更新,通过开设有特色的专题栏目,增强学术期刊的内容聚合,深耕学术争论的问题研究,倡导不同的学术思想争鸣,探寻学术真理,去伪存真,推陈出新,促进学科知识的发展;三是发挥智库功能的知识服务,聚焦社会现实问题的学理探究,围绕亟待解决的社会重大问题,集聚学术资源,从相关学科展开多角度的学理分析,以期将理论研究与实践问题结合起来,为政府决策、社会治理提供智囊服务。

(三)社群互动:构建学术交流平台

新媒体改变了传统的人际传播,打破了地域的局限性,人们交流的方式和交流的对象大大增加,也影响着学术传播的模式。“传播者从专业媒体机构扩展到非媒体机构和个人……传播模式从单向大众传播到以社交关系为纽带的互动式群体传播……传播对象从被动接受到参与信息生产。”[10]互动改变了信息的传统生命周期和传播过程。受众不但从被动地接受信息变为主动地获取信息,而且成为信息的传递者和发布者[11]。当一篇学术文章在学者中间分享传播时,会有更多的学者进行评论,他们的观点往往成为学术热点,并在更多的学者中间进行传播。这种信息发布过程中的交互感与参与感能够更好地让受众成为其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而不只是接受者[12]。新媒体让每个用户都有发出声音的渠道,使得交流从传统大众传播的一对多的单向传播变成了双向的多对多传播[13]。这种传播形态的转变,使得学术期刊的学术影响力突破了传统纸刊的订阅发行量的限制。学术期刊通过构建编辑—作者—读者三者对话交流的学术社群,搭建学术交流平台。新媒体的互动性带来了一种新的人与人关系建构的方式,特别是社交媒体成为个人构建网络关系的重要手段。个体借助社交媒体与有共同志趣的人组成群体,便捷的即时通信功能,使不同社群成员的互动更加频繁。首先,学术期刊应充分利用社交媒体的功能,同读者、作者、学者建立起紧密的学术社群联系,把纸质期刊当成读者的链接点,而不是“产品”的终端。学术期刊在以“内容”为核心的出版架构上要添加“社交”的要素,社交本质上是信息的传播,社交媒体的发展在改变着信息传播的形态与生态。学术期刊应积极以社群的方式,实现作者与编辑、读者与作者、编辑与学者间的深度交流。其次,学术期刊要树立用户服务意识,锁定不同专业的学者群体。通过搭建线上学术资源平台和开展线下活动,为用户提供知识资源、在线阅读、学术交流等知识服务,打造互动的出版物。借助读者的大数据,提供更加精准的服务,构建以学术期刊为平台的学术共同体。通过学术期刊社群关系建设,将传统的纸质期刊变成“互动”的数字期刊,赋予传统期刊传播智能精准、即时互动的特点。

(四)品牌效应:打造学术期刊自媒体品牌

新媒体时代,自媒体已经成为信息传播的主要渠道,自媒体的受众群体庞大、信息维护方便,信息可以精准地推送到“粉丝”终端。以权威学术思想为内容提供者的学术期刊如何利用自媒体平台,扩大学术思想影响力,赢得知识精英的青睐与关注,是传统学术期刊数字转型应优先考虑的一条路径。一本学术期刊的品牌是作为信息源最有价值的无形资产,学术期刊的自媒体品牌打造离不开纸质学术期刊的品牌效应。自媒体品牌是学术期刊根据自身独特风格和个性建立起来的影响力体现,但其内容绝不是对纸质期刊的简单复制,应该依据自媒体的特点以及阅读体验对学术文章进行二次加工,甚至是提供原创作品。但由于自媒体的传播特点,其品牌打造有着不同于纸质学术期刊的要求。首先,根据自媒体的功能定位,为读者提供品位高雅的原创作品,或者是不同于纸质期刊文章风格的小短文,像《文史哲》微信公众号定期推送的《周末悦读》专栏文章,与纸质期刊厚重的学术文章不同,公众号文章为读者倾情讲述学术故事、大家轶事,文笔或深沉隽永或真挚朴实,让读者真切地体会大师们的精神世界,获得不同于纸质学术期刊的阅读体验。其次,根据纸质期刊文章的内容进行数字化再加工。如《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的微信公众号——《独立精神》,以其纸质期刊的学术文章为二次创作的蓝本,通过插入图像、视频、语音等媒体素材,重新编排原文布局、格式,让读者获得更好的移动阅读体验。再次,通过创建学术社群,服务读者,开发具有多种互动功能、展示功能的应用程序。如依托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的“壹学者”APP,不仅可以实现文章转载的查询、推荐,还可以让学者们通过实名注册的方式,构建一个交流互动的学术大社群,在加强学者间交流沟通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将纸质期刊进行了数字化转换,方便了读者的查阅,扩大了期刊的传播力,成为学术传播的延伸品牌和典范。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新媒体时代,数字化出版渐成规模,读者移动阅读习惯正逐渐养成,未来学术期刊的转型发展不仅关涉传播形态的革新,更需要运营思维的大胆创新。学术期刊不仅是一个服务学术传播的平台,也是一个联系学者、读者,促进他们密切互动的社群媒体。学术期刊要尽快适应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转变传统的运营模式,充分利用新媒体的特性,提升学术期刊的影响力,扩大学术思想的对外传播,为繁荣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做出更大的贡献。

学术期刊发展困境及变革路向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学术期刊发展困境及变革路向》由:76范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yuan0.cn/a/72778.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