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范文网为您提供各类范文参考!
当前位置:76范文网 > 知识宝典 > 范文大全 > 谈生态女性主义下的女性悲剧

谈生态女性主义下的女性悲剧

来源:76范文网 | 时间:2019-03-19 09:50:14 | 移动端:谈生态女性主义下的女性悲剧

谈生态女性主义下的女性悲剧 本文关键词:悲剧,生态,女性主义,女性

谈生态女性主义下的女性悲剧 本文简介:[摘要]作为关注英国社会“文化、阶层和性别”研究的早期作品,E·M·福斯特的长篇小说《天使不敢涉足的地方》以现实主义手法展现英国与意大利间的民族文化冲突、英国不同阶层间的等级观念冲突及两性文化间的男权观念与女性地位的博弈对抗,本文从生态女性主义视角解读他这部小说中的“女性悲剧”。[关键词]生态女性主

谈生态女性主义下的女性悲剧 本文内容:

[摘要]作为关注英国社会“文化、阶层和性别”研究的早期作品,E·M·福斯特的长篇小说《天使不敢涉足的地方》以现实主义手法展现英国与意大利间的民族文化冲突、英国不同阶层间的等级观念冲突及两性文化间的男权观念与女性地位的博弈对抗,本文从生态女性主义视角解读他这部小说中的“女性悲剧”。

[关键词]生态女性主义;男权观念;女性悲剧

《天使不敢涉足的地方》是E·M·福斯特生态女性主义思想的集中体现,对东西方女性解放、拯救现代文明影响极深。小说自出版以来,深受读者欢迎,作为首部描绘英国社会初期历史现状、阶级冲突,涉及性别、父权等生态女性主义本质问题的小说,《天使不敢涉足的地方》奠定了福斯特在现实主义文学领域杰出成就的基础,也给予读者透过小说了解其生态女性主义思想以及福斯特写作敏锐特性的机会,小说于1991年改编成电影,反响热烈。

一、《天使不敢涉足的地方》作品简介

《天使不敢涉足的地方》以20世纪初爱德华时代的英国和意大利为背景,展现两个不同社会的文化生活和阶级差异:以赫里顿夫人等中产阶级家庭生活的索斯顿小镇为代表的沉闷守旧、装腔作势的英国社会和以意大利山边小镇蒙泰里阿诺为代表的生机蓬勃、活力热情的意大利社会形成尖锐对比。爱德华时代的英国奉行男权主义,贫富差距分级严重,整个社会充斥着阴暗灰霾的气息。出生于英国下层社会的莉莉娅孀居中产阶级的赫里顿家族,不堪势利冷酷的婆婆的压制,出国旅游,并在意大利与平民闪婚,受到僵化社会下原生家庭的强烈反抗。然而,到了意大利,表面活力十足的社会环境,并没有改善她的生活现状,在民族文化、心理冲突下,尤其是本质相同的男权主义压迫中,莉莉娅沦为丈夫生育奴役的工具,最终郁郁寡欢,死于难产。我们能够透过菲利普和卡洛琳———英国中产阶级的代表,在莉莉娅婚姻事件中的自我改变和救赎,以及福斯特对自然环境极其清新的描绘,了解到作者对生态自然的向往,因为他深信拯救人类灵魂的力量蕴藏其中。福斯特以塑造的女性形象(傲慢自大的赫里顿、奋起反抗的莉莉娅和善良恐慌的卡洛琳)在僵硬父权社会压迫中的思想程度为主线,向大众阐述他所理解的生态女性主义观念。在传统英国社会,儿女之情不动于心是美德教养的象征,即使丈夫去世了,莉莉娅依旧要恪守妇道,不甘精神奴役的她毅然远嫁意大利,企图“逃离”禁锢她自由奔放灵魂的枷锁,然而在同样父权主宰的意大利,女性是低劣的,是生育和劳动的机器,尽管她为自己的幸福生活做过斗争,但还是失败了。不过,她的悲剧结局最终唤起了菲利普和卡洛琳灵魂深处对资产阶级所作所为的自我意识觉醒。

二、生态女性主义在文学作品中的价值构建

生态女性主义(Eco-feminism)诞生于20世纪中后期,由法国女性主义学者朗索瓦·德埃·奥博尼(Francoised’Eaubonne)在《女性主义·毁灭》一书中首次提出,是女权解放运动和生态环境运动结合的产物。女性与自然的认同是生态女性主义关注的首要问题,面对生态环境的恶化而引发的环境危机、面对男权主义盛行而造成的女性压迫,奥博尼坚信,人类思想领域和社会结构中普遍存在的贬低女性和自然的特殊关系是社会陷入性别歧视、自然控制、种族歧视等不平等现象的根源。生态女性主义将“自然歧视”和“性别歧视”置于社会、政治和经济权利背景下,希望通过构建博爱、关怀和公正的道德价值体系、相互依赖而非等级分明的社会结构,实现人与自然、男性与女性间的生态和谐。针对父权制社会男性原则(侵略、扩张)对妇女压迫和对地球掠夺的本性,生态女性主义以“仁爱、关心、保护和养育”为出发点,张扬女性原则,强调女性与自然的认同,认为男人对女人的压迫和控制,本质上等同于人对自然的征服与控制。女性遭到蔑视与压迫,正源于这种“父权制”文化及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由此,生态女性主义极力呼吁女性抵制男权制,呼吁女性追求解放、维护自身基本的生存权利与自由平等。女性觉醒与生态发展是生态女性主义的主旨,在与男权制作斗争的同时,越来越多女性意识到自身被剥削、统治和压迫的现实,纷纷加入到维权抗争的队伍中来,产生了一系列反映女权意识觉醒、反对性别歧视及关注人与自然危机的文学作品,也直接推动了生态女性主义在上世纪90年代的发展成熟。“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在文学领域的诞生,便以‘女性美德’和‘生态原则’作为衡量文学价值的新标准,以解放女性和拯救自然为使命,探讨文学中双重统治的联系,深化对父权制文本的批判。”[1]从生态女性主义视角分析经典文学作品,主要挖掘作品中蕴涵的生态意识和女性意识,如是否存在物种歧视或性别歧视等现象,解读经典男性传统文学作品中的男性霸权心态,客观批判作品体现的人类中心主义和父权制价值倾向,或全面审视作品中的女性有无冲破传统、向往自由的意识抗争行为。

三、《天使不敢涉足的地方》中女性生存现状的阐述

尽管《天使不敢涉足的地方》是男性传统文学作品,但福斯特非常关注女性的生存状况,及她们与自然的关联,对她们的境遇寄予深切同情。赫里顿太太代表英国小镇索斯顿的传统势力,是女性被男权奴化而不自知的典型,她自私自利、尖酸刻薄,在狭隘道德规范下,过着原始闭塞、毫无生机的生活:她对于孙女艾玛称呼她“奶奶”颇有微词,认为“祖母”的称呼更合体统,她对于优秀男性的评价在于良好的关系、英俊的外貌、聪明的头脑及富足的财物;她阻止莉莉娅与艾玛联系,截留她从意大利写给情人金克罗夫特先生的求助信,间接造就莉莉娅心理死亡的悲剧。赫里顿的行为体现出英国保守人士的缺陷,“冷漠顽固,谨小慎微,求全责备,市侩实际,缺少幻想,虚假伪善,这些特点在任何国家的中产阶级身上都不难发现,但在英国,它们却成了民族特点。”[2]福斯特认为,这种“发育不良的心灵”是英国传统社会的不良产物,在这种扭曲生存状态下的女性,只会遭受痛苦或者将这种痛苦转移给他人,小说中赫里顿太太几次三番干涉莉莉娅的婚姻,派人阻止她与吉诺的婚事,间接造成他们孩子死亡的事实就证明了这点。莉莉娅无疑是女性意识觉醒、离经叛道、负隅顽抗的典型,性格活泼、多情粗放的她寡居于赫里顿家族,受到婆婆、小姑子等人长达10年的管制说教,时常感到压抑、苦闷,她在寂寞时有“出轨”表现,与金克罗夫特先生感情暧昧,正是这样的导火索让她有机会“逃离”。我们可以想象,一个寡妇在英国那般敌对环境中,被家庭管制说教、被世俗非议的处境,使得她一踏进自由奔放、热情四射的意大利,便不愿回头。她希冀摆脱“道德压制、服从权威”的纠缠,从此投向她一见钟情却认定终身的恋人———意大利牙医的儿子———吉诺的怀抱。这一惊世骇俗的举动,无疑激起英国家庭的波澜,她的“伤风败俗”在赫里顿太太看来简直羞辱门楣,因惧怕舆论压力,赫里顿派遣儿子菲利普前去意大利游说,未果后便彻底切断了与莉莉娅的一切联系,将她置于英国社会敌对的环境中。在意大利蒙泰里阿诺小镇,新婚安居的莉莉娅以为可以获得重生,无奈异国他乡的民族文化、道德伦理和舆论偏见又编织了一张无形罗网,将她困于另一个危机四伏的敌对环境。她或因丈夫的物质索取而情绪失落,或因女儿失联、情人思念而备受煎熬,或因环境转换、信仰缺失而心境迷茫。她竭力想逃脱,在与返回英国的一次机会失之交臂后,她的生活逐渐走向悲剧。在男权社会,女人是可支配的物质资源,吉诺与莉莉娅矛盾冲突、心烦意乱后得出的唯一结论:“跟这个神圣的永生不朽的希望比起来,坠入爱河只是一件物质的小事。”当冲动的爱恋褪去激情后,便只剩下赤裸裸的利用与被利用的关系,“他(吉诺)想要个儿子,整天说的想的都是这个。他唯一的渴望就是有一个他那样的男人管他叫父亲,这渴望牢牢地抓住了他。这是他生平以来第一个重大渴望、第一个重大激情,我要延续。”[3]至此,莉莉娅的女权抗争以失败结束,她的希望与绝望、反抗与顺从、坚持与迷失的情绪,交织在这部弥漫着压抑氛围的小说中,引起读者的广泛思考。

四、《天使不敢涉足的地方》的“女性悲剧”解读

西方社会父权制观念的核心体现为二元思维的人与自然对立、价值等级观念的“阳尊阴卑”,这也是西方文化中贬低女性和自然的根源所在。福斯特的小说关注女性意识觉醒与反抗,对男权价值观的挑战,体现在他对莉莉娅在英国社会艰难生存与追寻自我的婚姻事件中,也体现在卡洛琳在男权统治的资产阶级中层社会迷茫、觉醒、救赎的心路历程中。出身下层阶级的莉莉娅,受到维护父权制权威和面子的赫里顿家族的指责、奚落甚至摆布,但她内心深处有一股反抗意识,影响着她叛逆的心,“在索斯顿那些家庭主妇中,莉莉娅的生活总是安顿不下来……她还练习骑自行车,为的就是打破这地方的死气沉沉。”这种冲破世俗偏见和道德束缚的反抗叛逆,一直延续到她逃离英国,与意大利陌生男人闪婚。尽管她没能从根本上战胜资本主义价值观,但她的反抗意识从根本上影响了与她同行、见证整个婚姻事件过程的卡洛琳。尽管卡洛琳在英国传统观念下过着沉闷无趣、消极闭锁的日子,但她内心深处却无比憎恶这样的压抑和沉闷,她勇于接受新事物,为莉莉娅的婚姻感到自责,也试图通过领养莉莉娅的孩子实现内心“救赎”。可以说,这部小说的实质是莉莉娅的婚姻牺牲成为卡洛琳甚至菲力浦(男权主义代表)拯救灵魂、觉醒意识的催化剂,是生态女性主义思潮在小说中的内化。“在文化生态女性主义眼中,女性与自然的联系表现为符号或象征性的联系。自然与女性之间的关系表现为一种基本对等的关系:通过比喻性的语言,将自然世界与女性始终连为一体,即女性被‘自然化’的同时自然也被‘女性化’。”[4]在小说中,福斯特以自然风景形式通过视角转换探索生命形式的相互联系,以自然景物喻指男权社会中女性的生存状态和命运,以揭露女性与大自然的关系。他采用第一人称主动语态描绘自然,赋予人格上的平等地位和女性化特征。他赋予自然景观(如橄榄树)以丰富的情感内涵:首先,菲利普受母亲命令前去意大利游说莉莉娅时,他眼中的意大利小镇蒙泰里阿诺是欣欣向往的景象,坐落在橄榄树林右边的一座小山上,“一片迷迷茫茫的绿色橄榄树沿着围墙挺立着,山城宛如梦幻中的一只奇异的船,漂浮在绿树和蓝天之间。”[5]灵动的绿色橄榄树流动着自然的气息、生命的活力,福斯特渲染绿色春意盎然的生命力,喻示莉莉娅在意大利社会的新生。其次,莉莉娅被囚禁在陌生的房子、失去自由时,最渴望的就是外出散步,但在陌生的环境中,她看到的是漫山遍野的橄榄树和葡萄园,远处还是漫山遍野的橄榄树和农庄,被万里无云的天空衬托着的小城毫无野趣可言。此处的橄榄树林衬托出莉莉娅的心境,在异国他乡无人理解的寂寥与落寞深植她的骨髓,衍生出无尽的孤寂,恰似这无边无际的橄榄树林。最后,莉莉娅生前最后一次从围墙走出来散步时,也看到了橄榄树林,此时,一望无边的单调的橄榄树间突兀地立着一棵大柏树,四下里一成不变的橄榄树再也没有当初鲜活的模样,似乎永远失去了当初的灵动与惊鸿,作者以这样的情境预示,莉莉娅一成不变的生命,将在百无聊赖的沉寂中慢慢死去。生态女性主义崇尚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福斯特在《天使不敢涉足的地方》中有非常多关于自然风景的“文本描写”,尤其擅长对村庄、橄榄树、天空、山脉等景观的细节描绘,它们呈现出来的“景随心动”,将人与自然紧密联系起来。作者以此暗示:人是自然的组成部分,是积极的参与者,人不仅改造自然存在,也能进入其中,并赋予自然以人类的认知、情感、意志等精神品性。此时,所有的村庄、土地、树木等都与女性的性格互相映射,具有温柔纯真、悲伤痛苦甚至沉默反抗的性格特征,福斯特将莉莉娅置身不同的自然场景中,让我们感悟她的欢乐享受与悲伤失落。他通过这种对自然和人的和谐统一的渲染,让读者进入莉莉娅境遇,与她的情感产生共鸣,以帮助读者更好理解小说中的“女性悲剧”,这也是诠释他小说中的生态女性主义最有力的印证,也深深影响了其他英国作家的生态女性主义作品。五、结语《天使不敢涉足的地方》是福斯特反映英国中上层阶级的精神贫困、刻画主人公在变革社会中企图通过挣脱传统与习俗束缚获得精神解放、蕴涵丰富文化内涵和道德意蕴的心灵之作,它从刻画人物的内心感受出发,表现现实生活对人性的压抑和扭曲。正如福斯特在其文学批评专著《小说面面观》中所述,合理的想象、知识的准备以及语词的能力是成就小说的三大要素,这也是他小说创作中最深的经验与体会。福斯特及其作品的影响遍及文学艺术的各个领域,对现代主义小说产生了深远影响,使得它们或多或少遵循“福斯特模式”,以变形的人物、荒诞的故事及绝望的主题揭露人性与社会现实,极具鲜明的时代特征,因而,成为后来社会历史学家研究史料的重要来源。小说《天使不敢涉足的地方》出版后,《每日新闻》资深编辑马斯特曼和英国评论家司特莱·布莱斯评论其非常完美,由此,这本小说初步奠定了福斯特的现实主义写作方向,对后来英国其他作家的作品创作与出版起到先导作用,具有极高的现实意义与审美价值。

[参考文献]

[1]陈俊华.来自女性和自然的呼唤———评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70.

[2]E·M·福斯特.最漫长的旅程[M].苏福忠,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159.

[3]王成,张福勇.《天使不敢涉足的地方》中潘神的象征性呈现[J].滨州学院学报,2013,(1):113-115.

[4]段琪.《飘》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J].青春岁月,2017,(20):34.

[5]E·M·福斯特.天使不敢涉足的地方[M].林林,薛力敏,译.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8:25.

作者:李燕霞 单位: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

谈生态女性主义下的女性悲剧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谈生态女性主义下的女性悲剧》由:76范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yuan0.cn/a/71499.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