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范文网为您提供各类范文参考!
当前位置:76范文网 > 知识宝典 > 范文大全 > 道德两难法在德育教学的运用

道德两难法在德育教学的运用

来源:76范文网 | 时间:2019-03-15 09:45:45 | 移动端:道德两难法在德育教学的运用

道德两难法在德育教学的运用 本文关键词:两难,德育,道德,教学

道德两难法在德育教学的运用 本文简介:摘要美国心理学家柯尔伯格倡导“道德两难法”,可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道德两难问题,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在道德冲突中做出正确的道德选择。在中国德育教学中运用道德两难法,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提高自身的道德判断力,从而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另一方面在道德两难问题冲突中能够引发他们在道德两难问题中积极思考,锻炼

道德两难法在德育教学的运用 本文内容:

摘要美国心理学家柯尔伯格倡导“道德两难法”,可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道德两难问题,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在道德冲突中做出正确的道德选择。在中国德育教学中运用道德两难法,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提高自身的道德判断力,从而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另一方面在道德两难问题冲突中能够引发他们在道德两难问题中积极思考,锻炼思维品质。

关键词道德两难法;德育教学;道德

一、道德两难法的概念

道德两难法来源于美国心理学家柯尔伯格虚构的一个故事《海因兹偷药救妻两难》,在这个故事里人们面临着两种道德规范不能兼顾的情境,在“不许偷盗”和“救人性命”两条道德规范中左右摇摆,任何一个道德选择与其中的一条道德规范都相冲突,这称为道德两难法。故事中,海因茨如果因为挽救妻子的生命而去偷窃药品,就违背“不许偷窃”的社会规则;如果遵守社会规则,那么妻子就会病死。海因茨陷入了道德两难的境地,选择偷还是不偷?海因兹偷药救妻两难:法国有个叫哈尔塔的小镇。镇上有个妇女患了一种特殊的癌症,生命垂危。医生认为只有一种药能救她,就是本镇一个药剂师最近发明的镭。药剂师花了400美元制造镭,但一小剂他竟要价4000美元。病妇的丈夫海因兹到处借钱,试过各种合法手段,可只借到2000美元,只够药费的一半。不得已,他只好告诉药剂师他的妻子快要死了,请求药剂师便宜一点卖给他,或者允许他赊账,但药剂师说“不行,我发明这种药就是为了赚钱。”实在是别无他法,海因兹最后决定晚上撬开药剂师的仓库门,把药偷走,挽救妻子的生命。柯尔伯格所设计“海因兹偷药”的故事是建立在道德价值冲突上的,让学生对故事中人物的行为进行评价,同时他还设计了一系列完备的评价标准,以此来测试学生的道德发展水平。他将儿童道德判断分为三种水平,六个阶段,包括前世俗水平(惩罚与服从的定向阶段、手段性的相对主义的定向阶段),世俗的水平(人与人之间的定向阶段、维护权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后世俗水平(社会契约的定向阶段、普遍的道德原则的定向阶段)。柯尔伯格根据儿童年龄发展的特点,将道德发展理论与教育实践相结合,设计道德两难问题,创设道德两难的情景,引起儿童的道德认知冲突,通过讨论的方法解决道德冲突,促进道德发展。道德两难法在德育教学中的运用是以学生为主体地位,反对教师对学生的单向灌输的德育教学方法,注重学生的个性与自主性,倡导积极思考、主动参与,它是从学生道德认知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通过激发学生自身的内部力量,完成自我道德的升华。在实际生活中,学生可能会多次处于道德两难的境地,学生个体的道德判断能力仍在不断发展中,有时会在道德两难选择中不知所措,失去了正确的道德选择。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道德选择的讨论,让学生在道德两难中推理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从而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增强道德素养。

二、柯尔伯格“道德两难法”运用的条件

(一)创设真实的道德情景

道德两难法在教学中为学生呈现了一个真实世界,创设了真实情景,有利于学生适应现实社会,这正是我们德育教育所缺乏的。我国德育课程呈现符号化,主要是通过文字来灌输学生德育知识,缺乏理论实践,脱离生活,很难使学生在德育课中所学的知识和实际的生活世界之间建立起联系,学过的知识也难以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无法深入到现实生活,体会真情实感。德育教学内容也无法充分反映真实的生活世界,教学停留在教学任务之上。因此德育教学内容应当回归生活,在实践中加强学生的道德修养,提升学生的道德水平。柯尔伯格的两难故事很好的弥补了这一缺点,给学生反映了真实的社会场景,现实生活并不是非黑即白的,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利益和价值选择,因此道德冲突时有发生。柯尔伯格两难故事可以让学生了解真实的社会,了解真实的人性,在现实生活面对道德两难问题时,可以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道德选择。在进入社会之后,可以尽快的适应社会。

(二)建构开放的德育教学环境

柯尔伯格的道德两难法建构一个重过程、开放的德育教学环境,它改变了德育教学中重结果、封闭的德育教学环境。在这个德育教学环境中,道德两难法使学生陷入两难甚至多难的境地,是一个不断道德选择的过程。柯尔伯格的道德两难法可以让学生直面现实生活,培养他们敢于处理各种复杂的生活事务的能力,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学会承担责任,这也是德育的职责之一。同时在道德两难讨论的过程中,可以开启学生间的头脑风暴,开阔学生的思维和视野,促进思维的进步,提升综合分析判断的能力,道德判断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习惯以及成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时教师也要在尊重学生认识的情况下,来发展学生的认识,让学生按照自然规律逐步走向成熟,在发展中认识自己,完善自己、提升自己。

(三)教师深入了解学生

道德两难法需要学生讨论两种道德行为冲突的合理性,通过讨论教师可以获知学生道德选择背后的成因,可以了解到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与道德观等价值判断。道德两难法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价值判断,及时发现学生某些不合理、不符合道德的价值选择,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培养,塑造健全的人格,可以预防学生未来心理疾病的发生,规避风险,阻止学生某些不道德事情的发生。.

三、道德两难法在德育教学中的运用

教师在道德两难法在讨论过程中需要创造一种活跃民主的氛围,能够让学生放下戒备,大胆发言,不惧教师权威阐释自身的道德选择。这需要教师创造师生平等关系,学生处于教育的主导地位,教师则处于教育的支持者地位,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道德两难法不同于传统的以观念与情感灌输为主的教学模式,我们将具体说明道德两难法在德育教学中的运用。首先,道德两难问题的设计可以源于生活中的道德两难问题,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社会热点问题都可以成为道德两难问题的来源,例如“摔到的老人要不要扶”,“高考前该不该烧香拜佛”等,这些道德两难问题贴近生活,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积极性,开阔学生思维。同时道德两难问题也可以来源于经典的道德两难故事,经典案例之所以经久不衰,其背后往往有深刻复杂的原因,适合用来作为道德两难问题的素材,例如“海因兹偷药救妻两难”等。这些经典案例的讨论有利于学生了解道德两难问题背后成因。同时道德两难问题可以综合了法律知识、社会发展常识、经济常识、哲学常识和政治常识等,并且每个道德选择不是泾渭分明的选择,而是糅合了综合道德选择的过程,有利于扩大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其次,道德两难问题的讨论需要创设情景,教师可以辅助采取有关道德两难绘本阅读的教学方法,绘本以短小精悍的文字和大量的图画为特点,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对有关道德两难绘本的适当讲解,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贴近生活,营造轻松愉悦的氛围。在这个情景中,教师要注重与学生沟通,不能教条的传授德育知识,而是要让学生在道德两难的情境中直面道德认知冲突,让学生在冲突中澄清自己的价值,表明自己处理冲突的方法。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学生信任和安全感,让学生说出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学生要能够换位思考,对于道德两难案例中主人公的抉择,学生能够形成自己的道德选择,并阐述道德选择背后的成因。最后,教师与学生共同讨论道德两难问题。在讨论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分组或者组织班级讨论来进行,学生需要对自己的想法或者他人的想法进行相互评价。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是辩论的主体,教师是辩论的支持者,教师需要创造一个开放式的辩论环境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学生积极的思考和激烈的讨论,让学生直面道德冲突,解决道德冲突,最终通过辩论提升自身的道德认知水平。同时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自主角色认取,进行换位思考,围绕道德两难问题展开辩论,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推理论证,让他们彼此修正各自的想法。在进行主体性价值判断时,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价值澄清,让学生通过理性思维审视自身道德选择,分辨自身的价值观念,最终形成自己的道德判断。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文化的多元化,德育在教育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成才先成人,育人先育德”,人们自古就认识到德育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也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德育的教学方法和实施途径。从以灌输为主的德育模式慢慢转向以学生为主体的发展性德育模式。在发展性德育模式中,道德两难法彰显着自身的魅力与价值。道德两难法的运用是建立在师生平等信任的关系之上,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处于支持者地位的教学方法。道德两难法需要创设道德两难情景,让学生直面道德冲突,在解决道德冲突中提升自身道德水平,它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实践性,提高学生自身道德修养。

参考文献:

[1]黄向阳.德育原理.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刘次林.以学定教.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3]刘次林.幸福教育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作者:于晓霞 于智斌

道德两难法在德育教学的运用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道德两难法在德育教学的运用》由:76范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yuan0.cn/a/69198.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