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范文网为您提供各类范文参考!
当前位置:76范文网 > 知识宝典 > 范文大全 > 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

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

来源:76范文网 | 时间:2019-02-05 20:21:22 | 移动端: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

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 本文简介:

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党的十九大指出,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这就形象地说明了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人民有没有信仰,是关系到国家有没有力量、民族有没有希望的大事。我们的信仰,是马克思主义的信念、共产主义的理想。有了这样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有了这样的长

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 本文内容:

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

党的十九大指出,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这就形象地说明了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人民有没有信仰,是关系到国家有没有力量、民族有没有希望的大事。我们的信仰,是马克思主义的信念、共产主义的理想。有了这样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有了这样的长远奋斗目标,人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国家自然就有力量,民族自然就有希望。
怎样做到“人民有信仰”呢?
首先应该认真读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牢牢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政治上的坚定,来源于理论上的坚定。我们的信仰,不是宗教迷信,而是有科学根据的。马克思主义是反映社会发展的规律的理论体系,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趋势。我们相信它,并为之而奋斗,是因为它是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凝结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只有认真读经典著作,在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上下功夫,才能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改革开放以来有一种不好的倾向。不认真读经典著作,不懂马列,却打着“解放思想”的旗号,指责马克思主义这个原理过时了,那个原理是空想。有人公开鼓吹“离经不叛道”,反对读经典著作。这是荒唐的。“道”(基本原理)就在“经”(经典著作)中,离“经”必然叛“道”。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源。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有利于从源头上完整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也有利于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解和运用。没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就谈不上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我们应该认真落实这一重要指示。
其次,应该同一切反马克思主义思潮作坚决斗争,清除它们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国门打开,各种资产阶级理论、学说,涌了进来,加上苏东剧变,世界社会主义跌入低潮,
一些人理想信念发生动摇,怀疑马克思主义还灵不灵,社会主义还有没有前途。国内经济基础也发生了变化,出现了多元化现象。在这种形势下,各种反马克思主义思潮蔓延开来,诸如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普世价值、宪政民主、历史虚无主义等等,它们利用改革的时机,轮番发起进攻,严重冲击着人民的理想信念。不可否认,有的人在反马克思主义思潮进攻面前,不大相信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了,信仰淡化甚至动摇了、丧失了。所以,意识形态领域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坚决批判各种错误思潮,分清理论是非,在斗争中坚定人民的理想信念。应该看到,思想理论阵地没有真空,马克思主义不去占领,资产阶级思想必然去占领,超越意识形态是做不到的。这里,必须有亮剑精神,决不能当“开明绅士”。
再次,应该密切联系实际,解决现实问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它是完全能够解决中国面临的实际问题的。不相信这一点,就会动摇我们的信仰。但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必须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不联系中国的实际,那就一个问题也解决不了。不联系实际,不解决问题,人民就不相信了。我们应该努力结合中国实际,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得越好,人民越是有获得感,他们就越相信马克思主义,信仰就越坚定。
共产主义是我们的远大理想。实现共产主义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几代人的努力才能实现。但共产主义并不是虚无飘渺的,它既是理想,又是现实的。我们必须把现实纲领同最高纲领统一起来。我们每一项措施既是从实际出发制定的,同时又是迈向共产主义的一步。制定任何政策、措施,必须考虑一下,这项政策、措施是向共产主义前进的呢,还是背离最高纲领的。只要我们踏踏实实、一步一步向共产主义迈进,人们就会越来越相信共产主义这个伟大理想。
在党的十九大精神的指引下,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我们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批判各种错误思潮,做好各项工作,人民的信仰一定能够越来越坚定,国家越来越有力量,一定能够抵御各种风浪,战胜形形色色的敌对势力,实现两个一百年的伟大目标,实现振兴中华民族的中国梦。简述为什么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唯物史观的鲜明体现
毛泽东同志说过:“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鲜明回答了“依靠谁发展、为了谁发展”这一发展中的根本问题、原则问题,彰显了党热爱人民、服务人民,坚持人民至上的立场和感情。
发展以什么为中心,或者围绕什么中心来发展,涉及的是发展的性质和本质问题,体现的是对待发展的根本立场、根本态度。这是发展思想的核心问题,是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长远的东西,是决定发展思路、发展决策、发展战略、发展着力点的总开关。只要有经济社会的发展,只要有发展理论、发展思想、发展理念,都会有一个为什么人的根本问题,都会涉及到以什么为中心这一发展的性质和本质问题。这就是为什么《建议》把“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作为“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的指导原则来着重阐述的原因所在。正是从这个指导原则出发,《建议》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提出以新的发展理念引领新的发展,强调并通篇贯穿了“坚持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这条主线。可以说,五大发展理念所遵循的根本原则,就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催生五大发展理念的基础,是引领和推动我国发展全局深刻变革的核心。离开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我们就会失去或者偏离发展方向,就会在发展理念、发展思路、发展决策中出问题、走弯路。因此,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对于《建议》提出的坚持五大发展理念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刻体现了我们党90多年来一贯坚持的唯物史观。众所周知,唯物史观是我们党的理论基石,是我们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世界观方法论。唯物史观把唯心史观颠倒的历史再颠倒过来,确立了人民的历史主体地位,强调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强调人民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力量。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特别是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人民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历
史的主动性和自觉性空前焕发、极大增强,人民主体地位和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更加显现、更加重要。《建议》强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正是源于并牢牢立足于唯物史观这一理论基石,鲜明体现了我们党所坚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也深刻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人民当家作主,追求美好生活的客观现实和美好愿望。
由党的性质宗旨所决定
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作为指导原则,也是由我们党的性质宗旨所决定的,体现了我们党以人为本、执政为民、造福人民的执政理念和价值追求。中国共产党既是工人阶级先锋队,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这是党的立党之本,党的本质特征、政治品格和政治优势。党的性质宗旨决定了无论在什么时候,也不论环境条件、形势和任务如何变化,永远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为人民群众谋利益这一根本原则是始终不变的。可以说,我们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都是围绕实现人民利益而展开的,因此确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也是始终不渝、坚定不移的。
党的90多年为人民群众谋福祉的奋斗历史充分说明了这点。革命战争年代如此,建设和改革的历史时期,也同样如此。我们干革命、抓建设、搞改革,尽管任务不同,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为人民群众谋利益,工作导向也自然要以人民为中心、以实现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为中心,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发展须臾不可偏离。显而易见,在经济社会发展领域,确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无可置疑、不可动摇的。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致力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前后制定和实施了十二个五年计划和规划,具体的计划和规划因历史时期的不同而有差异,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则是贯穿其中的主线。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群众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综合国力显著
增强,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国际地位大幅提升,这样的历史进程和巨大的发展成就,充分体现了我们党以人为本、执政为民、造福人民的价值理念,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和优越性,也正是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有力践行。历史和现实都充分证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发展领域取得巨大成就的成功之基、制胜法宝。在“十三五”时期,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下去,攻坚克难,赢得发展新优势,开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
实现党的执政理念与发展规律新认识的高度统一
十八届五中全会《建议》明确提出“十三五”时期要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习近平同志在《建议》说明中指出:“这五大发展理念,是‘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也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发展经验的集中体现,反映出我们党对我国发展规律的新认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出五大发展理念,并把它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一指导原则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既表明我们党坚定不移践行党的性质宗旨和执政为民的价值理念,同时又反映了时代发展的新要求,人民群众的新期盼,实现了党的执政理念与发展规律新认识的高度统一。
发展思想、发展理念是历史的、具体的。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经历了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发展实际、特征、矛盾和问题也都不尽相同。我们党总是根据形势和任务的变化,立足发展实际、发展特征、发展问题,适时提出相应的发展思想、发展理念和发展战略。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是硬道理,到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到坚持科学发展、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到坚持“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我们党的发展思想、发展理念随着发展实践的深化,不断发展变化、不断深化提升,引领和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一指导原则则是始终不变的。这是贯穿不同发展阶段、发展时期的一条鲜明主线。它涉及的是党的性质宗旨、党的执政为民理念、我国社会制度和价值取向,是不能变、也不会变的。这种“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体现了党的发展思想、发展理念上的继承与创新,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国际国内环境、条件、任务、要求正在发生新的变化。我国经济正处在“三期叠加”的坐标方位上,面临经济下行的压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的任务艰巨繁重。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达到7800美元左右,处在从中等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迈进的历史进程中,必然面对经济体制、发展模式、增长动力、产业结构、社会结构等一系列的转型升级问题。其中,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较为突出: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经济社会之间、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住房、生态环境、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社会治安、执法司法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较多,部分群众生活困难,消除贫困任务艰巨,人口老龄化加快,自然资源紧缺、环境污染严重以及消极腐败现象多发等。这些突出矛盾和问题,既是发展的难题和瓶颈,也是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受到老百姓和全社会的极大关注,集聚着人民群众的所思所盼、所急所需。
正是从这样的实际出发,《建议》就“十三五”时期的发展规划谋篇布局,着力在优化结构、增强动力、化解矛盾、补齐短板上取得突破性进展,提出“坚持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的发展理念。这既是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的需要,同时也积极回应了人民群众的诉求和期盼,突出了人民群众关心的国计民生等热点、难点问题。例如,《建议》明确提出“共享发展”的理念,把增加公共服务供给,实施脱贫攻坚工程,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就业创业,缩小收入差距,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促进人口均衡发展等这些与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方面作为工作重点。既有宏观上保障基本民生,提高百姓福祉的指导意见,又有如“全面实施一对夫妻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率先从建档立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施普通高中免除学杂费”等具体的实招、硬招。因此,坚持、落实好五大发展理念,就是坚持、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一指导原则。“十三五”时期,我们必须按照《建议》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实五大发展理念,为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可靠的基础和提供坚强有力的保障
把握乡村振兴战略的内涵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为解决好新时代“三农”问题而提出的重大战略和重大举措。乡村振兴战略的内涵十分丰富,包含了五个方面的重点: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前提。十八大报告提出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12月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农业还是‘四化同步’的短板,农村还是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
”因此,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通过各种举措振发兴举,增强农业农村活力。
  要把“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贯穿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始终。
2005年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社会主义新农村。经过长期努力,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农业现代化稳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就要求乡村建设提升,从单纯追求数量的“生产发展”到质量第一的“产业兴旺”、从生存型的“生活宽裕”到体验型的“生活富裕”、从生活性的“村容整洁”到自然性的“生态宜居”、从单一的“管理民主”到综合的“治理有效”等,从而统筹推进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五位一体”建设。
  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致力于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夯实乡村振兴战略之基。对一个人口大国而言,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是治国理政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方针。必须严格保护耕地,完成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划定工作。当前我国农业大而不强,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产业链条短,产品质量差,经营规模小,综合效益低等。因此,要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构建现代农业产业、生产、经营三大体系。构建产业体系,产品上优化区域布局,顺应市场需求变化;产业上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壮大新产业新业态,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拓宽增收渠道。构建生产体系,推行绿色生产方式,修复治理生态环境,用标准引领农产品优质化。构建经营体系,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加快培育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形成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加快推进农村现代化,通过深化改革,把建立健全城乡融合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新动能。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以农村“三变”改革给农民“还权赋能”,壮大集体经济。深化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在构建城乡
一体化的土地制度、户籍制度、公共服务制度和政府行政管理制度改革上取得突破性进展,积极推动城市的资本、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与农村丰富的资源和劳动力结合,形成城乡地位平等、城乡开放互通、城乡互惠互利、城乡要素自由流动的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以实施公共服务建设为抓手,通过美丽乡村建设和打赢脱贫攻坚战,提升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建立健全自治、法治和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努力实现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民、爱农村的“三农”工作队伍,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组织与人才保障。?
目标
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任务是——
????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
????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
????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党管农村工作,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坚持乡村全面振兴,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
为什么说五年来的成就是“全方位的、开创性的”,变革是“深层次的、根本性的”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举旗定向、运筹帷幄,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推动党和国家的事业发生了历史性变革,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历史性成就。正如党的十九大报告所指出的,五年来的成就是全方位的、开创性的,五年来的变革是深层次的、根本性的。
????一是全方位的。五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一往无前的宏大气魄、激浊扬清的责任担当、雷厉风行的果敢行动,统筹推进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在各领域各方面都取得了辉煌成就,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经济发展水平不断迈上新台阶,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对外贸易、对外投资、外汇储备稳居世界前列,高铁运营总里程、高速公路总里程和港口吞吐量均居世界第一位。经济结构不断优化,新兴产业蓬勃发展,消费和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一批重大科技成果相继问世,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显著提升。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蓬勃发展,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城乡居民收入增速超过经济增速,?6000多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城镇新增就业年均在1300万人以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迈出重要步伐。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程度、投入力度前所未有,生态环境状况明显改观。
????二是开创性的。五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大智慧、大视野、大格局,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依法治国深入推进,民主法治建设迈出重大步伐,强军兴军开创新局面,港澳台工作取得新进展,全方位外交布局深入展开,全面从严治党成效卓著,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统筹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果断把全面从严治党纳入战略布局、作出重大部署,并以顽强的意志品质和空前的力度加以推进,大力推进理想信念教育,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出台并坚持实施八项规定,充分发挥巡视利剑作用。坚持反腐败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反腐败斗争气势猛烈,决心、勇气、力度和成效之大,可谓史无前例。通过采取这些具有开创性的举措,刹住了一些过去被认为不可能刹住的歪风邪气,攻克了一些司空见惯的顽瘴痼疾,形成了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消除了党和国家内部存在的严重隐患,管党治党实现从宽松软到严紧硬的深刻转变,党焕发出新的强大生机活力。
????三是深层次的。五年来的改革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纵深推进,改革涉及范围之广、出台方案之多、触及利益之深、推进力度之大前所未有。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主持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达38次,审议通过360多个重大改革方案,先后出台1500多项改革举措,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主要领域改革主体框架基本确立,很多改革成果都已经通过立法和制度确认下来。司法体制、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户籍制度、考试招生制度、公立医院、生态环保等关乎民生的改革举措陆续落地实施。开放型经济新体制逐步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加快形成。党的领导体制机制不断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日益健全。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深入推进,党内法规制度体系不断完善。全面深化改革取得的重大成就,使全社会发展活力和创新活力得到明显增强,人民群众从改革和发展中感受到的获得感明显增多。综观古今中外改革史,像党的十八大以来这样全方位、宽领域、大力度、深层次主动改革世所罕见,全面深化改革成为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征。????四是根本性的。五年来,党风、政风、社会风气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党的面貌、国家面貌、军队面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其根本原因是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面加强了党的领导,果断提出了全党必须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并从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等方面着手,改革和完善了坚持党的领导的体制机制。坚持民主集中制,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坚决反对个人主义、分散主义、自由主义、本位主义、好人主义、宗派主义,提高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这些重大决策和举措,纠正了一个时期以来在坚持党的领导问题上存在的模糊和错误思想认识,党的团结统一更加巩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和领导力显著增强,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强政治保证。
????“人心是最大的政治。”党心凝聚了,军心振奋了,民心昂扬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理所当然焕发出强大生机和活力。(作者系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本文档由论文格式(http://www.csmayi.cn/)用户上传

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 本文关键词:有希望,信仰,力量,民族,国家

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由:76范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yuan0.cn/a/52103.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