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范文网为您提供各类范文参考!
当前位置:76范文网 > 知识宝典 > 范文大全 > 论基层政府如何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

论基层政府如何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

来源:76范文网 | 时间:2019-02-04 17:36:42 | 移动端:论基层政府如何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

论基层政府如何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 本文简介:

论基层政府如何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一、网络舆情的界定网络舆情是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通过互联网表达和传播的、公众对自己关心或与自身利益紧密相关的各种公共事务所持有的多种情绪、态度和意见交错的总和,网络舆情形成迅速,对社会影响也很大。突发公共事件包括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

论基层政府如何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 本文内容:

论基层政府如何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
?
一、网络舆情的界定
网络舆情是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通过互联网表达和传播的、公众对自己关心或与自身利益紧密相关的各种公共事务所持有的多种情绪、态度和意见交错的总和,网络舆情形成迅速,对社会影响也很大。突发公共事件包括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由于事件的人、事、物处于变动中,存在极大的偶然性和机动性,由此引发的网络舆情也不确定。
二、网络舆情的现状与特点
(一)网络舆情的现状
互联网是把双刃剑,有利有弊,如果说2003年的“非典事件”拉开了中国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的帷幕,那么富士康“多连跳”,**公交“纵火案”,冒名顶替“罗彩霞”,弱女抗辱“邓玉娇”,2010年的“校园血案”,2011年的**“7.23”动车事故,2012年的湖南千年鸟道上的大屠杀,2013年的**中石化东黄输油管线爆燃事故,到2014年的“马航失联”……被人肉、被工作、被死亡等,好比中国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舞台上的演员,你方唱罢我方登场,甚是热闹。这一件件的舆论事件,不仅锤炼着社会公众的心理神经,更考验着各级政府对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的应对能力。在事过境迁、曲终人散之时不由得引人深思。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网络已成为当今社会重要的舆论阵地。截至2014年6月,中国网站数达到273万个,国家顶级域名.CN达到1915万个。全球网民数在2014年达30亿人,互联网使用人数持续稳定增长,2014
年全球增长率为6.6%。而中国网民规模达到6.32亿,半年新增网名1442万人,较2013年底增长1.1%,达到46.9%。博客、微博、微信、播客、论坛、贴吧、搜索引擎、网站、网络报纸、移动多媒体、虚拟社区等以数字为基础,以互动传播为特点,具有创新形态的新媒体浪潮扑面而来。通过形式的交互和内容的聚合,汇集成网络舆情,其爆炸式的传播效果为传统媒体所望尘莫及。
社会法涉及基层工作的多个方面,比如:与农民工相关的有《劳动法》、《劳动合同法》,与服务对象有关的有《未成年保护法》、《老年人权益保护法》、《妇女权益保障法》,但在网络迅速发展的今天,基层政府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需要面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应对。
(二)网络舆情的特点
网络舆情引起的事件可分为积极型、中立型和消极型三种。积极型与中立型多为社会容易接受的事件,影响较好,更容易处理。消极网络事件,会引起网民情绪的波动,在现实生活中具有一定程度的破坏力,如果政府处理不当便会影响政府形象,给社会带来负面影响,因此成为了各级政府工作关注的新重点。
网络舆情有相关性、情绪化、爆炸性的特点,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爆炸性,一是发生突然,影响巨大,“一呼百应”,在几天甚至几小时内迅速传播,产生聚合放大效应;二是持续时间短,易被其他信息覆盖或冲散。网络上一旦出现有代表性的帖子得到大家的认可,就会引起共鸣,被反复转帖或跟帖,以极快的速度形成主导性意见,从而产生“雪崩效应”,把舆论推向高潮。由于网络舆情事件信息的焦点转移得很快,不断跟进的新消息使规模很大的网络舆情事件能在短时间内自我平息。虽然信息是会“过期”的,但每次网络舆情事件中政府的态度都会给网民留下一定的潜在印象,这些印象的叠加速度会被网络放大,处理不当就会发生质变,形成消极被动、封闭不公的政府形象。
三、政府积极应对突发性公共事件网络舆情的对策
(一)转变传统思维,积极主动应对
政府个别职能部门网络舆情应对不够成熟的关键原因,在于其行政思维中依然存在问题,更多的精力是花在应对舆情上,而不是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本身上,在事件的初期,心存侥幸,企图遮遮掩掩,混淆视听,给出一个不符合事实的调查结果。在网络舆情认同的情况下只能一步一步后退,从事件的一开始就没有专心把事件处理好,造成舆论进,政府退,公信无,形象损的后果,因此政府应该积极转变传统思维,积极主动参与舆论问政,摒弃陈旧的行政习惯,与时俱进,用好用活网络舆情这把“双刃剑”。
(二)完善法律法规,提升执网能力
正确认识负面网络舆情的危害,是提升政府网络执政能力的前提,完善国家关于网络舆情的法律法规,通过实践,总结网络舆情事件,及时发现并修补与网络舆情相关的法律、法规的漏洞,用法律法规来规范网络舆情行为。现实中通过“惨烈”的形式维权,如自残、自焚等,从而引起有关部门的关注,特事特办地介入事件,其消耗的公民个人成本和行政资源都是巨大的,倘若每一件突发公共事件引发的网络舆情在媒体爆出“猛料”,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之后,使政府不计成本地去处置,必然带来一个双输的局面,不利于政府执政,更影响政府的公信力。政府应主动做好网上接访,着力提高网上科学执政水平。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事业心关注网络舆情,正确对待和及时处理网民的意见和建议,建立网上联络平台,通过与网友座谈、邀请网友“灌水”、“拍砖”等方式,与网友开展互动交流,做好网上群众工作。
(三)研判舆情趋势,落实及时反馈
网络舆情时刻在变化,但并非无规律可循,政府应在各项行政事务上借助于网络平台所汇集的可视民意,有效评估政府作为,及时发现民情,有效规避导致社会不稳定,不和谐的事件。一旦发生突发公共舆情事件,应该第一时间组织调查,发现问题原因所在,做好应对预案,向直接的利益相关者及社会大众公布事实真相,随时了解网络舆情,从宏观上把握网民的思想动态,研判舆情发展趋势,进而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应对提供前瞻性指导,决不能隐瞒实情、欲盖弥彰、应该积极回应关切,把握工作主动性。对于收集到的舆情信息,要从源头上解决矛盾纠纷,不能头痛医治头,脚痛医脚,已经解决的问题要及时反馈网民,做到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
“件件有落实、事事有回音”。
(四)坚持信息公开,确保民意通畅
对政府部门来说,目前的一个当务之急是借用网络平台来积极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政府公信力。政府作为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的提供者,应当通过公开执法文件、执政程序、决策信息等来满足公众的知情权,并让公众监督行政权力的运行和政府对公共事务的管理过程。在借助新媒体推进信息公开方面,应该说,政府网站是一个最佳的窗口。遗憾的是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组织的一次有关中国政府网站绩效评估的用户调查结果却显示,78.5%的网民对政府网站“很不满意”,主要意见为“想要的内容没有”、“网站上的内容不实用”、“网站内容与政府业务工作结合不够紧密”。这为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敲响了警钟,必须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利用政府网站等新媒体做好政府信息公开的各项基础工作。同时突出重点,增强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公共权力运行、公共资金分配、公共资源配置、公共政策制定、公共服务供给等方面工作的透明度。
(五)健全监管机制,做好应急预案
如果说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法律法规的完善是基础,那么网络舆情监管机制的就是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的有力保障,建立以政府监督部门为主导、重点新闻网络为平台、网络编辑人员为主体,合理可操作工作流程为基础的监督体制。同时做好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应急预案,在突发公共事件到来前,实时掌握网络舆情动态,有效监控网络舆情,防止向消极方向发展,在突发公共事件到来临时,掌握网络舆情的主动权:一是建立网络舆情监督日志。配备专职人员每天对网络舆情进行密切关注与记录,并对网络舆情内容进行判断和归纳,对那些正在形成、有可能产生更大范围影响的舆论进行筛选,将最新情况及时反映到有关部门和领导,从而在网络舆情变为现实的网络舆论危机事件前采取行动,消除不良影响,实现有效化解网络舆论危机的目的。二是畅通网络监督渠道。进一步完善署名举报、网络举报制度,畅通网络监督渠道,切实加政府官员与人民群众的互动交流,面对社情民意在网上聚合,要疏导结合,积极引导群众理性合法表达诉求。三是完善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预案,其中包括预警机制、处置机制、信息披露机制、结果反馈机制等。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网民群体作为一个庞大的群体,如果我们忽视这个群体,不与之互动和交流,
就不能算是群众路线,
不能算是密切联系群众。善待网络民意,让网民更有尊严,
更重要的是要给网民理性表达的渠道、诉求表达的平台,
使互联网与现实社会对接。
本文来自论文格式http://www.csmayi.cn//

论基层政府如何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 本文关键词:舆情,如何应对,突发,基层,事件

论基层政府如何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论基层政府如何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由:76范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yuan0.cn/a/45397.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