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加盟网-建材加盟,建材加盟费查询,国内权威的建材加盟费查询网!
当前位置:建材加盟网 > 知识宝典 > 范文大全 > 建瓯历史天气预报

建瓯历史天气预报

来源:建材加盟网 | 时间:2017-07-04 05:44:17 | 移动端:建瓯历史天气预报

篇一:建瓯市概况

一、建瓯市概况

建瓯市简称“芝”,为“中国竹子之乡”、“中国锥栗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根雕之都”。辖10个镇、4个乡、4个街道。国土面积4233平方公里,居全省县级之首;总人口54.5万人,居闽北县级之首。

一是闽国古都。建瓯有“八闽第一府,千名进士县”之称。公元196年(汉献帝建安初年)设为建安县,是福建最早设置的四县之一,迄今有1800多年历史。公元203年(汉建安八年),设都尉府;公元260年(三国吴永安三年),置建安郡;公元621年(唐武德四年),设置建州;公元733年(唐开元二十一年),从福州、建州各取首字,置福建经略使,“福建”由此得名;公元943年(闽天德元年),闽王王审知之子王延政在建州称帝,国号“大殷”;公元1162年(宋绍兴三十二年),建州升格为建宁府;1913年,并建安、瓯宁两县,成立建瓯县;1992年,撤县设市。建瓯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出过1154名进士、6名状元、10名宰辅。

二是林海竹乡。木、竹等农林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79.09%,林业用地面积529万亩,竹林面积131万亩,锥栗面积42万亩,获原产地域保护;茶叶面积11.3万亩,是全国重点茶区之一,闽北乌龙茶发源地,北苑贡茶获农产品地理标志证书;生态绿色食品十分丰富,有“酒城笋都”之誉,福矛窖酒被省政府评为“福建名酒”,被授予中国驰名商标。是国家新能源示范城市,属省级生态市,有国家级生态乡镇6个,省级生态乡镇9个、生态村25个。

三是交通枢纽。建瓯是江浙入闽交通要道,3条高速公路(浦南、松建、建闽)在“弓鱼”交汇,形成全省最大的高速互通枢纽;京台高速铁路境内里程58.6公里,2015年建成通车后,至福州不到1小时,至上海只需6个多小时,还有横南铁路和拟建的衢宁铁路,1条国道、2条省道贯穿我市,是福建沿海与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往来的重要交通枢纽。

四是文化胜地。为全国文化先进县、首批省级历史文化名城。东岳庙(道教)、北苑贡茶遗址、建宁府孔庙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佛教圣地光孝禅寺、国家级森林保护区万木林、省级风景区归宗岩以及五凤楼、古城门、艮泉井等名胜古迹。挑幡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弓鱼、唱曲子、太保信仰等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五是红色苏区。建瓯是著名的革命老区、苏区。1926年夏,杨峻德等人在建瓯创立闽北第一个党组织——中共建瓯支部,揭开了闽北共产主义运动的序幕。1927年7月,闽北临时委员会在建瓯成立,直属中央领导,推动全省早期苏维埃运动。1949年6月,新福建省委在建瓯成立,张鼎丞任书记、省政府主席;7月28日,省委机关报——《福建日报》在东岳庙创刊。2013年7月,被中央党史研究室确认为原中央苏区县。

篇二:建瓯自然环境

建瓯自然环境

建瓯市位于武夷山脉东南面,鹫峰山脉西北侧,东经117°58'45”~118°57'11”,北纬26°38'54”~27°20'26”,北邻建阳市,南接南平市、古田县,东靠政和、屏南县,西与顺昌县交界。全市土地面积4233.13平方公里(折635万亩,陆地占96.43%,水域占3.57%),东西长96.5公里,南北宽76.6公里。市内地层发育以变质岩为主,地势东南高,西南低,四周环山,中部多丘陵和山间盆谷,坡度较平缓。山区气候明显,夏热、冬冷、春淋、秋旱。多年平均气温14~20°C,降水1600~1800毫米。主要大河有建溪、松溪、崇阳溪和南浦溪,5公里以上支流有131条,总长1569.2公里;大河地表径流丰富,小溪比降大,水能理论蕴藏量57万千瓦。土壤以红壤为主,土层深厚,土质肥沃。生物种类繁多,林木生长茂盛,素有“绿色金库”之称。

一、地貌 建瓯市属东南沿海低山丘陵区,地势东南高、西南低。四周为海拔500米以上的中、低山环绕,中西部是以建溪、松溪为主轴的河谷平原、丘陵与串珠状的山间盆谷,形成以水侵蚀为主的地貌。全市平均海拔453.55米,以东部辰山最高(海拔1822.2米),以南部南雅镇房村为最低(海拔68米)。山地占全市土地面积的57.34%,丘陵占29.86%,河谷平原与盆谷占12.8%。

市内有千米以上山峰91座,其中东南、北部有86座。

辰山(又名仁山) 位于县城东部的水源乡,与东游镇相邻,形如“金”字,为市自然保护区,主峰海拔1822.2米。山中多为中生代火山岩和花岗岩,有黄铁矿多处。

石塔山 位于县城东南的玉山镇,与古田县交界,主峰海拔1611米,顶部较平,已修通公路。东部为花岗岩,西为青岗岩。 擎天岩 位于县城北部的龙村乡,与建阳市接壤,主峰海拔1222.8米。山中多花岗岩,中部有变质岩和石英矿岩。

郭岩山

百丈岩 即郭云山,位于县城西部的吉阳镇,与顺昌县连接,主峰海拔1383.7米,右临建溪,左依富屯溪。山中多火山岩、花岗岩,山势雄伟,重峦叠嶂,为建瓯西部第一山。 位于县城南部的小桥镇,其山脊延伸至迪口、玉山、南雅镇一带,系鹫峰山脉分支,为东西走向,东部山势雄伟,西面山峰连绵,坡度多在35度以上,山中多花岗岩,平均海拔800米,最高1335.4米,为市南部制高点,系小桥溪与迪口溪分水岭,可阻挡夏季台风北进和冬季西北风南下。

二、气候 建瓯市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足;春夏多雨,秋冬干燥,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之说。

春季 2月中旬至5月上旬,气温10一22℃,气候多变,时寒时暖,乍晴乍雨,多低温阴雨,少日照,清明前后,常出现倒春寒、冰雹天气。

夏季 5月中旬至10月初,气温22℃以上,初夏潮湿,多梅雨、暴雨,中、后期酷热,多台风、雷阵雨,易旱。

秋季

冬季

雪天气。 10月初至11月底,气温10一22℃,天气凉爽少雨,常有秋寒天气。 12月初至次年2月中旬,气温7—9℃,天气寒冷干燥,多雾,多西北风,常出现霜冻、冰、

三、水文 建瓯市河流主要属闽江建溪流域,呈格子状水系,发育全面,流向多为东北~西南,多年平均水位90.9l米,大河利用落差3.5~18米,小溪102~420米。境内有5公里以上河流131条,总长1569.2公里;10公里以上51条,总长1079公里。流域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的26条;100平方公里以上的15条;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建溪、崇阳溪、南浦溪、松溪。境内河流长161.6公里。全市水能理论蕴藏量为57万千瓦。 建 溪

为建瓯市最大河流,是闽江主要支流,源于浦城和崇安北端,分南浦溪和崇阳溪,两河相汇于徐墩镇山边长源村边,始称建溪。自北向南流经徐墩镇叶坊、徐墩、北津至芝城镇汇入松溪,再经芝城镇七里街、三门和南雅镇白水源、鲁口、太平、白沙、新建、南雅、新村、小雅、房村进入南平市大横,至南平汇入闽江。径流量占闽江水量的1/3。其中境内有5公里以上支流111条;流域面积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崇阳溪、南浦溪、松溪、东边溪、小松溪、小桥溪、玉山溪、高阳溪;5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万石溪、秦溪、延安溪、梅村溪、集瑞溪。

四、动植物 建瓯市属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性植被。全市植被有6个型组,即阔叶林、针叶林、常绿阔叶林、竹林、灌丛和灌草丛;9个型,即暖性针叶林、暖性针阔叶混交林、温性针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常绿阔叶林、竹林、落叶阔叶灌丛、灌草丛,常绿阔叶灌;16个群系组,73个群系和205个群丛。 建瓯市维管束植物有177科442属1416种,其中蕨类植物32科37属121种;裸子植物8科15属22种;被子植物137科390属1292种。常见的有杉科、松科、壳斗科、禾本科、豆科等2l科。主要树种有杉木、马尾松、甜槠、毛竹、五节芒等70多种。古珍稀树种有银杏、鹅掌楸、水松、香榧、三尖杉、沉水樟、刨花楠、花榈木、红豆杉、榉树、楠木、红花油茶、观光木、莫氏玉兰等14种。大宗经济

树有油茶、油桐、漆树、棕榈、锥栗等14种。

全市野生动物有28目87科330种,属国家保护的有17种,其中属一级保护的有华南虎、云豹、金钱豹、黑鹿、金猫、黄腹角雉;属二级保护的有毛冠鹿、髭羚、大灵猫、麝、小灵猫、穿山甲、水獭、猕猴、白鹇、鸳鸯、褐林鹗、蟒蛇、黑熊。动物的分布随种类、地点不同而异,繁殖力强的动物主要分布于原始森林少、人们活动频繁的地带;繁殖力差的珍稀动物多分布于人烟稀少的深山原始阔叶混交林中。因原始森林减少和对动物的保护管理不严,野生动物已大为减少。

篇三:福建省建瓯市气象灾害防御规划

福建省建瓯市气象灾害防御规划(2011~2020年)

一、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背景

(一)地理位置与社会经济背景

建瓯市位于福建省北部,处于东经117°58'45"~118°57'11",北纬26°38'54"~27°20'36",闽江建溪上游。东至东南与屏南、古田两县交界,北与政和县、建阳市接壤,西与顺昌县相邻,南部接南平市。东西宽96.5公里,南北长76.6公里,总土地面积4233.13平方公里,是福建省土地面积最大的县级市。

全市行政区划分为14个乡镇、4个街道办事处、217个行政村,1121个自然村。2010年总人口53.8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2.5万人,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03.67亿元。

(二)自然环境

建瓯市地形属低山丘陵区,处于武夷山脉和鹫峰山脉之间,境内多低山、丘陵分布,降雨量等气象要素年际差异较大,时空分布不均,暴雨、洪涝、干旱、大风、雷电、大雾、高温热浪、低温冻害、强对流等气象灾害频繁,对全市的工农业生产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较严重的危害和损失。由气象原因引发的山洪、泥石流、山体滑坡及森林火灾、生物病虫害等次生灾害,也屡屡发生。据统计,气象灾害占我市自然灾害的80%以上,对全市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经济建设、农业生产、水资源、生态环境、公共卫生安全等,均有严重影响。特别是近年来,极端天气频发,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构成了严重威胁。

防御气象灾害已经成为我市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政府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体现,是全市重要的基础性公益事业。编制气象灾害防御规划,指导各级气象防灾体系建设,强化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和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地质灾害防治条例》、《人工影响天气管理条例》和《福建省气象条例》等法律法规,为切实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规划。规划期为2011~2020年。本规划由市政府有关职能部门根据职责分工,具体组织实施。

二、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防御工程现状

流经建瓯的主要河流有三条,其中建溪最大,松溪次之,小松溪较小。建溪上游有两大支流,即崇阳溪和南浦溪。崇阳溪发源于武夷山脉黄岗山,流经武夷山市、建阳市,于翁溪口进入本市境内。南浦溪发源于浦城县仙霞岭,流经浦城县和建阳市东南部,于九匡塘入境,至湖塘村与崇阳溪汇合入建溪。建溪干流在建瓯市区以上的主河道长228公里,途经本市徐墩镇,由市区西

北部流入城区,与松溪汇合后折向西南,于七里街新区南端流出市区,途经南雅镇从房村口村出境流向南平市;松溪发源于浙江省庆元市,流经松溪县、政和县,于伏演村进入建瓯市,途经川石乡、东游镇、东峰镇,环绕建瓯市中心区的东南部,由建瓯市区东部原砂轮厂处流入市区,于水南桥下游原制材厂处汇入建溪;小松溪发源于建瓯市境内东北部,由建瓯市北郊的五里亭汇入建溪后流向市区。建溪和富屯溪与上游的崇阳溪、南浦、松溪一起构成纵贯全境的树枝状水系,河道坡降大,汇流时短,洪水暴涨暴落,具有典型山区性河流特征。峰高流急是洪水的主要特点。

近年来,发生洪水的机率增大,且同流量洪水水位比以前有较大抬高,主要原因是森林采伐过量,植被破坏严重,一遇暴雨造成水土流失,加上城市和公路建设的弃土弃渣大量倒入河道,造成河道变,引起河水水位上升,防洪堤配套设施尚未完善,防洪工程未形成闭合,低洼处容易形成内涝,工程未能发挥应有的防洪作用。

我市防洪工程设施主要有水库、防洪堤、疏浚河道、改河(溪)、城市排涝工程等。全市共2个防洪堤:分别是城区防洪堤和南雅镇防洪堤;有3座中型水库:洋后、小赤院、北津;15座小(一)型水库;50座小(二)型水库;1座中型水电站:北津水电站。

我市重要交通线路有:高速公路两条:京台、长深,国道一条G205,省道二条S204线、S303线,以及乡镇、村交通网络。

(二)非工程减灾能力现状

近年来,我市“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工程已经启动,气象现代化建设水平有了新的提高。已拥有1套气象卫星接收设备,一套人工增雨火箭发射装置,一套天气雷达资料实时接收设备,17个四要素区域自动气象站,2个六要素自动气象站,1个七要素自动气象站,进行24小时不间断的气象观测。已建成小桥镇气象信息服务站和电子显示预警平台、有线电视气象预警、气象手机短信息预警平台等;在全市各乡镇已建立一支由259人组成的气象信息员队伍,实现了气象预报预警信息的快速发布与传播。但由于条件限制,目前预警信息覆盖率还较低。

农村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逐步纳入政府常规工作。各乡镇明确气象工作分管领导,强化责任落实,建立气象灾害应急响应防御体系。依托气象灾害预警中心业务平台和气象信息发布平台,实现业务、服务统一管理。

(三)存在的问题

1、气象灾害综合监测预警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当前气象业务体系对突发气象灾害的监测能力仍然不足,预报的时效性、准确率仍然不能满足气象灾害防御的需求,大雾以及山洪、地质灾害等的监测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2、现有的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平台还不够完善,各部门信息尚未做到实时共享,突发气象灾害和次生灾害预警反应能力较低。预警信息发布尚未做到全天候、无缝隙和全覆盖,气象预报信息的传输、发布平台有待进一步完善。

3、防灾减灾工程体系标准不高,对重大气象灾害的防御能力仍显不足。伴随城市化、工业化,移山填壑等对原有的地形地貌及防灾减灾工程造成了影响和破坏,致使防灾减灾工程难以充分发挥效用;部分山塘、堤坝等工程存在不同程度的老化,防御重大洪涝的能力较为薄弱。

4、社会减灾意识不强,基层和公众气象灾害主动防御能力不足、应急能力弱,气象灾害防御知识不够普及,防灾减灾的社会参与有待进一步深化。

5、气候可行性论证、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制度尚未建立,特别是重点工程建设的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尚未全面开展,城乡规划、建设,缺乏精细化的气象灾害风险区划的指导。

6、防雷减灾管理尚未完善,农村雷电灾害防御工作薄弱,农村住房基本没有防雷设施,农民经常在野外劳动又缺乏防雷知识,农村防雷安全存在严重隐患。

三、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防御突发性气象灾害为重点,综合应用科技、行政、法律等手段,着力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防灾减灾、应急处置工作,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最大限度减少经济损失,保障社会安定稳定。充分发挥政府各部门、乡镇、基层组织、各企事业单位的作用,建立健全“政府领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灾害防御机制。

(二)基本原则

★ 坚持以人为本,趋利避害。加强气象灾害防御知识的普及教育,把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完善应急救助机制,最大限度地降低气象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失。保护生态环境,改善人居条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 坚持预防为主,防抗结合。集中有限资金,加强重点防灾减灾工程建设,着重减轻影响较大的气象灾害,探索减轻气象次生灾害的有效途径,发挥各类防灾减灾工程的整体效益,非工程性措施与工程性措施相结合,实现综合防御。

★ 坚持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实行“统一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整体推进”的原则。因地制宜,按轻重缓急推进区域防御;合理配置减灾资源,把减灾与兴利结合起来,加强重大气象灾害易发区的综合治理,做到近期与长期结合、局部与整体兼顾。

★ 坚持依法防灾,科学应对。气象灾害的防御要遵循国家和福建省有关法律、法规及规划,依托科技进步,科学应对,有效减灾。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工程建设等,应当科学合理避灾,气象灾害防御工程的标准,应当进行科学的论证,防灾救灾方案和措施应当科学有效。

(三)规划目标

1.总体目标

提高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评估及其信息发布能力,健全气象灾害防御方案,增强全社会气象灾害防御意识和知识水平,完善“政府领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机制和“功能齐全、科学高效、覆盖城乡”的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一批对国计民生具有基础性、全局性和关键性作用的气象灾害防御工程,减轻各种气象灾害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与“十一五”期间相比,到2015年、2020年,气象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率分别减少30%、50%以上,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分别降低30%、50%。

2.近期目标(2011—2015年)

加强气象灾害综合监测和预警网络建设,建设功能齐全的国家气象探测站和防灾应急移动气象站,气象灾害监测率达85%以上,建立多功能、全方位预警信息发布系统,预警信息覆盖率达90%以上;基本完成主要河流、水库防洪、城市防洪排涝工程建设和地质灾害隐患点的治理、搬迁安居工程建设;自然灾害避灾点建设;完善气象灾害防御组织领导体系和应急救援组织体系,进一步提高气象灾害的防御能力。

3.远期目标(2016—2020年)

加速气象灾害防御工程和非工程体系建设。建成预报精细、传递高速的气象灾害预报预警系统,气象灾害监测率达到90%以上,预警信息覆盖面达到100%;城乡建设基本适应气象灾害防御要求;城乡居民防灾减灾意识和避灾自救技能显著提高,全社会的气象灾害防御能力全面提升。

4.主要任务

(1)提升气象灾害防御应急处置管理水平。健全防御气象灾害的分级响应、属地管理的纵向组织指挥体系,完善信息共享、分工协作的横向部门协作体系,形成气象灾害防御的社会组织网络。完善《建瓯市重大气象灾害应急预案》、《雷电灾害应急预案》等专项预案。进一步细化各部门、各乡镇、各灾种专项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组织开展经常性的预案演练。

(2)完善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平台。建立统一的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平台,形成综合观测、数据传输和处理、预报预警、信息发布为一体的气象业务系统,不断提高气象灾害精细化预报预警能力。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信息服务受众面达90%以上。

(3)加强暴雨洪涝防御能力建设。制定暴雨洪涝灾害防御方案,为各级防汛机构实施指挥决策和防洪调度、抢险救灾提供依据。建立各部门协同作战机制,做到防御标准内的暴雨洪涝不出险;遇超标准洪水,通过科学调度和全力抢险,避免人员伤亡,减少经济损失。

(4)完善城镇和区域防洪排涝设施。与现有城市规划相配套,进一步加强重点城镇防洪工程建设,不断完善市区50年一遇防洪标准,城镇新区建设达到有关防洪排涝要求,避免镇区内涝成灾。

(5)加强山洪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对危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全市91处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要加强监测、治理或采取搬迁、避让措施;预防和遏制人为引发地质灾害隐患的形成,

完成其它一般防治点的防治工作。

四、气象灾害主要特征及其风险区划

气象灾害风险区划是气象灾害防御规划的依据,是构建防灾减灾体系的基础。

通过对解放以来我市主要气象灾害及灾情的调查、统计、分析,进一步查清了我市气象灾害的分布、形成原因以及发生规律,对主要气象灾害作出风险区划,实行分类指导。并绘制了全市各灾种气象灾害风险图、气象灾害综合防御分区图。

1.暴雨洪涝:受武夷静止锋的影响,上游各县市极易连续发生大暴雨或特大暴雨。崇阳溪、南浦溪和松溪三条支流同时发洪或两溪同时发生大洪水都会严重威胁建瓯市区。由锋面雨造成的洪水是本市洪灾的主要成因,占建溪发洪次数的80%以上。其次是台风暴雨。每当台风在福州~温州之间的海面登陆时,台风会影响闽北东部地区,在松溪、南浦溪流域形成大的暴雨洪水。台风暴雨强度大,历时短,对上游的破坏大,也会威胁到本市区。

2.干旱:我市降雨分布不均,干旱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全年均可出现。我市干旱出现频率高,活动季节长,成灾范围广,并有地域多发区和高频多发季的特点,以东河片的东游、东峰、顺阳、水源及川石为干旱高风险区。其余为干旱中风险区。

3.大风:风力大于或等于8级,称为大风。我市出现的大风主要是局地强对流天气伴随的雷雨大风,雷雨大风一般出现在3~9月份。根据资料记载,全市各乡镇均有出现大风的记录,其中市区、小松、东峰、东游、顺阳、迪口、川石,为大风高风险区。

4.雷电:总体而言,我市属于雷电多发区,城关年平均雷暴日数达65天/年,最多年份达86天/年,西、北、东部山区雷暴日数比较多,雷电危害相对严重。根据雷电灾害风险分析, 西、北、东部山区,为雷电灾害高风险区,平原一带为雷电灾害次高风险区。

5.冰雹:我市冰雹几乎每年均有发生。根据历史资料,我市城关、小松、东峰、东游、顺阳、迪口、川石冰雹灾害风险度较高,徐墩、小桥、玉山冰雹灾害风险度中级,其余乡镇为低级。

6.高温热浪:当日最高气温高于35.0℃时,会引发生物体对环境的不适应导致灾害。我市中西部平原地区是高温的高发区,年平均高温日数(日最高气温≥35℃)达到 41天, 2003年最多达70天,极端最高气温达41.7℃。东部至东南部及北部山区高温频次明显少于中西部地区。

7.霜冻:我市每年冬季都有霜和结冰天气出现,中等程度以上的冻害,平均每两年一遇。北部、东部至东南部高海拔山区龙村、房道、迪口、玉山,为霜冻灾害高风险区,中、西南部平原开阔地区,霜冻灾害相对较轻,为霜冻灾害一般风险区。

8.大雾:我市沿河两岸水汽充足,雾日较多,一年四季均有出现,特别是秋冬季节更容易出现大雾天气。水库、溪流以及山谷也是雾的高发区。城关年平均雾日为 89.7天,山区更多。

9.地质灾害:我市地处福建北部,受武夷山脉及地理条件等因素影响,台风和暴雨频繁,


建瓯历史天气预报》由:建材加盟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yuan0.cn/a/24991.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