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加盟网-建材加盟,建材加盟费查询,国内权威的建材加盟费查询网!
当前位置:建材加盟网 > 知识宝典 > 范文大全 > 置之死地而后生国语

置之死地而后生国语

来源:建材加盟网 | 时间:2017-06-18 10:21:17 | 移动端:置之死地而后生国语

篇一:常见名言警句

言者无罪,闻者足戒。(《诗经?大序》)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鹤鸣》)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诗经?大雅?荡》)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楚辞?卜居》)

其曲弥高,其和弥寡。(宋玉《对楚王问》)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

辅车相依,唇亡齿寒。(《左传?僖公五年》)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战国策?赵策》)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五十八章》)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老子?七十三章》)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易经》)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论语?微子》)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论语?述而》)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卫灵公》)

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子路》)

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论语》)

是可忍,孰不可忍。(《论语?八佾》)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养生主》)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尽心上》)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上》)

尽信书,不如无书。(《孟子?尽心下》)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荀子?劝学》)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韩非子?喻老》)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吕氏春秋?尽数》)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学记》)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礼记?中庸》)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淮南子》)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淮南子》)

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史记?太史公自序》)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史记?李将军列传》)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史记?淮阴侯列传》)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史记》)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史记?滑稽列传》)

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班固《汉书》)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chá,苛刻)则无徒。(班固《汉书?东方朔传》)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范晔《后汉书?广陵思王荆传》)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范晔《后汉书?班超传》)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后出师表》)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诫子书》)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西晋?陈寿《三国志》)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看。(陈寿《三国志?吴书》)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陶渊明《杂诗》)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陶渊明《杂诗》)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北齐书》)

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枚乘《上书谏吴王》)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晋?傅玄《太子少傅箴》)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新五代史?晋书》)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唐?李白《论诗》)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唐?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怀五百字》)

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唐?杜甫《曲江》)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唐?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唐?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唐?杜甫《月夜忆舍弟》)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唐?杜甫《寄李白二十韵》)

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唐?韩愈《调张籍》)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唐?韩愈《进学解》)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唐?刘禹锡《浪淘沙》)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唐?元稹《离思》)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僧云览诗中之句)

衣带渐宽终不梅,为伊消得人憔悴。(宋?柳永《凤栖梧》)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宋?陆游《冬夜读书示子津》)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宋?陆游《文章》)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宋?朱熹《春日》)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宋?卢梅坡《雪梅》)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宋?岳飞《满江红》)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宋?岳飞《满江红》)

着意栽花花不发,无意插柳柳成阴。(元?关汉卿《包待制智鲁斋郎》)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元?虞韶《日记故事》)

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元?李开先《宝剑记》)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元?元名氏《争报恩》)

不是一番寒彻骨,争(通“怎”)得梅花扑鼻香。(元?高明《瑟琶记》)

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明?汤显祖《牡丹亭》)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明?顾宪成?东林书院门前对联) 人逢喜事精神爽,月到中秋分外明。(明?冯梦龙《古今小说》)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明?冯梦龙《警世通言》)

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

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笑林广记》)

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换旧人。(《增广贤文》)

破屋更遭连夜雨,漏船又遭打头风。(施耐庵《水浒传》)

画龙画虎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施耐庵《水浒传》)

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逢。(施耐庵《水浒传》)

一叶浮萍归大海,人生何处不相逢。(吴承恩《西游记》)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吴承恩《西游记》)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清?郑板桥梁?对联)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曹雪芹《红楼梦》)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清?顾炎武《日知录》)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清?龚自珍《己亥杂诗》)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清?谭嗣同《狱中题壁》)

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头已百年身。(清?魏子安《花月痕》)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自嘲》)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楚辞?卜居》)

辅车相依,唇亡齿寒。(《左传?僖公五年》)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战国策?赵策》)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卫灵公》)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养生主》)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孟子?尽心上》)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吕氏春秋?尽数》)

一张一弛,文武之道。(《礼记?杂记下》)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史记?李将军列传》)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史记?滑稽列传》)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汉书?东方朔传》)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北齐书》)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白《论诗》)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元?无名氏《争报恩》)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韩非子》)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老子》)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汤赋》)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新唐书》)

持之有故,言之成理。(《荀子》)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楚辞》)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战国策》)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后汉书》)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宋?释道原》)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北齐书》)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后汉书》)

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国语》)

—年之计在于春.—日之计在于晨。(《南阳萧绎》)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孔子家语》)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前车之覆,后车之鉴(汉书)

失之毫厘,谬以千里。(汉书)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三国志)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后汉书)

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史记)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

强弩之末,力不能穿鲁缟。(三国志)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北齐书)

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史记)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汉书)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史记)

当断不断,必受其乱。(诸葛亮)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李世民)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明,凌蒙初)

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苏洵)

丈夫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明,李开先)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冯梦龙)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辰未到。(元杂剧)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吴承恩)

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红楼梦)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三国演义)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顾宪成)

心病还须心药治,解铃还是系铃人。(红楼梦)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西游记)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礼记)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书经)

道不同,不相为谋。(孔子)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孔子)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孔子)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孔子)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孔子)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 朝闻道,夕可死矣。(孔子)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孔子)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论语)

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孔子)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老子)

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庄周)

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庄周)

彼一是非,此一是非。(庄周)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管子)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

流言止于智者。(荀子)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千里之提,溃于蚁穴。(韩非子)

置之死地而后生,(孙子)

轻则寡谋,骄则无礼(国语)

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左传)

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左传)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左传)

士为知已者死,女为悦己者容。(战国策)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国语)

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左传)

篇二:二十四史名篇导读尔雅满分答案

57.成语“彘肩斗酒”形容的是谁?(C)

A、曹无伤

B、项庄

C、樊哙

D、项羽

58.在鸿门宴上项羽是东向坐,刘邦北向坐。(√)

59.“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最初描写的是哪个地方的地形?(A)

A、剑门关

B、嘉峪关

C、函谷关

D、山海关

60.谁杀了秦降王子婴?(B)

A、刘邦

B、项羽

C、陈胜

D、韩信

61.以下哪件事情与项羽无关?(D)

A、火烧阿房宫

B、巨鹿之战

C、破釜沉舟

D、暗渡陈仓

62.项羽放弃关中之地是其重大的战略失误。(√)

63.“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是谁的计谋?(B)

A、萧何

B、韩信

C、张良

D、樊哙

64.项羽自封西楚霸王后,没有把下面哪个地区分给刘邦?(

A、巴

B、蜀

C、彭城

D、汉中

65.项羽分封天下后,首先发生叛乱的是刘邦。(×)

66.谁在荥阳城危机时顶替刘邦诈降助刘邦出逃?(D)

A、韩信

B、萧何

C、樊哙

D、纪信

67.刘邦曾成功地离间了项羽与范增的关系。(√)

68.下列谁不是汉初三大名将?(D)

A、韩信

B、英布

C、彭越

D、张良 C)

二十四史名篇导读

1.以下哪一项不属于“纪传体”中的体裁形式?(D)

A、本纪

B、传

C、书

D、志

2.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C)通史。

A、编年体

B、断代史

C、纪传体

D、国别体

3.以下哪一部书不属于“春秋三传”?(D)

A、《左传》

B、《公羊传》

C、《谷梁传》

D、《吕氏春秋》

4.(B)评述《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A、周恩来

B、鲁迅

C、毛泽东

D、郭沫若

5.《史记》是中国二十四史第一部史书。(√)

6.“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这句话出自《史记·太史公自传》。(×)注:出自司马谈与友人书信中。

7.古地名“会稽”即是今天的浙江(A)。

A、绍兴市

B、上海市

C、吴兴市

D、南通市

8.以下哪部书主要讲了自然阴阳变化和世事变迁?(C)

A、《论语》

B、《孟子》

C、《周易》

D、《庄子》

9.《论六家要旨》是司马谈所著。(√)

10.司马迁的父亲是(D)。

A、司马懿

B、司马光

C、司马炎

D、司马谈

11.以下哪部书不是孔子所编订的?(C)

A、《诗经》

B、《尚书》

C、《论语》

D、《春秋》

12.以下哪部书是中国第一部古典散文集和最早的历史文献?(C)

A、《史记》

B、《诗经》

C、《尚书》

D、《周易》

13.《太史公自序》中提出了“且夫孝,始于事君,中于立身,终于事亲”的论点。(×) 注:出自司马谈与司马迁的临终嘱托。

14.以下哪项不属于“四书五经”中的“五经”之一?(B)

A、《诗经》

B、《中庸》

C、《尚书》

D、《礼记》

15.秦朝总共存在了多少年?(D)

A、21年

B、7年

C、28年

D、14年

16.《礼记》是第一部华夏民族编年史兼历史散文集。(×)

注:是 春秋

17.《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18.西汉名将李陵是哪位将军之后?(A)

A、李广

B、吴广

C、卫青

D、李青

19.司马迁曾经受到过哪种严酷刑罚?(C)

A、腰斩

B、凌迟

C、腐刑

D、流放

20.汉初统治者实行了“休养生息”的政策。(√)

21.汉武帝刘彻曾因攻打匈奴而身陷“白登之围”。( ×)

注:是刘邦。

22.(D)是中国第一部国别体历史著作。

A、《史记》

B、《春秋》

C、《诗经》

D、《国语》

23.“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句话出自哪篇古文?(

A、《滕王阁序》

B、《兰亭集序》

C、《太史公自序》 D)

D、《报任安书》

24.任安是汉高祖刘邦时期的著名将领。(×)

注:汉武帝刘彻时期

25.《史记》一共包含多少篇?(C)

A、70篇

B、100篇

C、130篇

D、150篇

26.《报任安书》中提到了以下哪位圣贤发愤作书的故事?(D)

A、孔子

B、左丘明

C、孙膑

D、以上都对

27.屈原是战国时期哪个国家的人?(C)

A、秦国

B、赵国

C、楚国

D、韩国

28.《史记》中的“世家”是用以记载侯王家世的一种传记。(√)

29.《国语》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著作,为左丘明所著。(√)

30.以下哪一项不是秦朝末年发生的事件?(A)

A、国人暴动

B、大泽乡起义

C、六国复国运动

D、项羽起兵

(国人暴动:又称彘之乱、国人起义,是公元前842年发生在西周首都镐京(今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西北)的以平民为主体的暴动)

31.以下哪一位没有参与秦末起义?(D)

A、陈胜

B、吴广

C、刘邦

D、张角

32.项羽的出生地在今天的什么地方?(B)

A、江苏南通

B、江苏宿迁

C、浙江绍兴

D、浙江丽水

33.项羽起兵反秦的时候只有24岁。(√)

34.项梁是项羽的亲生父亲。(×)

注:叔父

35.秦始皇驾崩于公元前(C)年。

A、247.0

B、220.0

C、210.0

D、201.0

36.以下哪一项不是对项羽的描述?(D)

A、长八尺余

B、力能扛鼎

C、才气过人

D、吴中子弟

37.秦二世即是太子扶苏。(×)

注:胡亥

38.下列哪一项是项梁用兵的特点?(D)

A、用人公正

B、组织能力强

C、观察力强

D、以上都对

39.以下哪位不是项羽帐下的五大将之一?(C)

A、龙且

B、英布

C、韩信

D、钟离昧

40.陈涉部下秦嘉立了谁为楚王?(A)

A、景驹

B、韩信

C、熊心

D、熊槐

41.上柱国是古代对军事武装的高级统帅的一种称呼。(√)

42.被项羽尊称为“亚父”,为项羽的主要谋士是谁?(C)

A、项梁

B、项伯

C、范增

D、萧何

43.根据《史记》记载,“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这句话是谁说的?(

A、楚怀王

B、楚南公

C、范增

D、项梁

44.“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这句话出自《周易》。(√)

45.项梁是被秦军哪位将领所战败而死?(D)

A、白起

B、蒙恬

C、李由

D、章邯

46.项梁死后,楚怀王任命谁为上将军去北上救赵?(C)

A、刘邦

B、项羽

C、宋义 B)

篇三:勾践灭吴

勾践灭吴教案

教学目的

1、解《国语》的基本知识,重点了解其语言特点。

2、握文言词“知”、“复”、“既”、“劝”、“遂”、“当”在本文中的用法。

3、掌握古今异义的几种情况。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词语。

2、培养直译课文的基本能力。

教学时数: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一、导入课文,简介《国语》。

清代蒲松龄有副对联——

有志者,事竞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这是颜迈为颂扬蒲松龄坚韧不拔的意志而作的一副对联。上联说的是秦朝末年项羽带兵渡过渭水,破釜沉舟,置之死地而后生,终于击败秦军主力的史实;下联中“三千越甲可吞吴”的“苦心人”,指的就是卧薪尝胆,雪耻复仇的越王勾践(可以让学生答)。那么他究竟是如何忍辱负重、厉兵秣马,最终打败吴王夫差,灭掉吴国的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勾践灭吴》。

板书:勾践灭吴。

辨析:编年体——以年代为编写的序列。国别体——以不同的国家为编写序列。 补充:盖文王拘而演(演,演驿,推广。周文王拘于羑Yǒu里,将《周易》的八卦重为六十四卦。)《周易》;仲尼厄(厄,困厄。仲尼周游列国,到处碰壁。)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厥,乃,才)有《国语》;孙子膑(刖刑,古时砍掉脚的一种酷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传,流传。吕不韦是秦始皇时的相国,使其门客作《吕览》。始皇十年,以罪免职,后又奉命迁蜀,这时《吕氏春秋》才得以流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韩非多次以书干韩王,韩王不能用,于是作《说难》、《孤愤》,传到秦国,秦始皇看了很喜欢,因派兵急攻韩,得韩非。韩非至秦后,被李斯等所谗,下狱死。);《诗》三百篇,大底(大致)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司马迁《史记?报任少卿书》

《勾践灭吴》被称为《国语》的压卷之作。

二、介绍背景。

春秋末期,吴越常发生摩擦。公元496年吴王阖闾攻越,结果受伤在而死,死前叮嘱儿子夫差,一定要报仇,夫差练兵三年,于公元前494年大攻越国,勾践只得退守会稽山,此时的勾践,总共只剩下了5000人。

本文叙述的故事,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三、学生自读课文。

阅读注意点:读准音,读顺句。重点注意下面这字的读音:

会稽kuìjī 仇雠chóu 苑 囿yòu 暴pù露

四、疏通第一段。

(一)、找一学生朗读该段。要求尽量读出:勾践号令三军时的虽败犹昂扬的语气,对答文种既含蓄地承认错误又不失其君王身份的口气;文种从容镇定、侃侃而谈、敢于责备君王、忠贞和自负的口气。

(二)、重点讲清以下文言词句:

1. 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知,管理。如:知政、知县。我和他们共国管理越国的政事。

2. 贾人夏则资皮——贾,古时的商人者称商,坐者称贾。如:商旅不行。资,积蓄,储备。商人夏天就要储备皮货。

3. 无乃后乎——无乃??乎,是文言固定句式之一。译作:恐怕??吧。

4. 何后之有——与《烛之武退秦师》中的“夫晋,何厌之有?”句式完全相同。

5. 遂使之行成于吴——遂,终于。(遂迷,不复得路。)终于派文种动身出使吴国并达成了协议。

(三)、教师分析时,引导学生进行体验式学习

(1) 先设想自己是勾践,被逼留于会稽山上,自己会怎样想和做呢?(事已至此,无力回天矣。乃献国书,进国资,两股战战,口结涕飞,仆地而求赦。)(或者:夫差小儿,欺人太甚,大仇不报,誓不为人。成败之机,在乎今日。——乃致众而誓,曰:“士可杀,不可辱。必与越国共存忘!”)

(2) 文种最终要说明的道理是什么呢?(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 (3) 在这么危急的时候,被大臣批评,你又会怎么做呢?(仰天太息,曰:“寡人鄙,未能远谋,诚有罪,请恕之。天欲灭我,我亦无所用焉。”

五、疏通第二段。

1、教师:以前我们总是先解释讲析,后提出问题供大家思考,现在我们换一种方式,先提出问题,大家从文中找到依据,也就是检查同学们预习的情况。 如果我们把勾践采取的措施归纳为对已、对吴、对民三类的话,请问主要采取了哪些措施?

(对已:卑事夫差、“卧薪尝胆”、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

对吴呢?——麻痹之(宦士三百人于吴)

对民呢?——以民为本(制订“婚姻法”,鼓励生育,提高人口素质;招览纳士;轻徭薄赋;整顿军纪)

2、找一学生“当老师”,讲台上为全班讲析第二段。

3、教师强调:

其——自己

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以,连词,表示结果、用途、目的。

中原——这里指原野。

更——改正。更衣:如厕,上厕所。

吊——慰问。有喜——讳饰语

去——废除。 事——侍奉 宦——使??为官 为——充当

民无所移——百姓没有地方迁移。

将不可改于是——将不可以改变这种局面。于是,在这种局面上。是,这。(此“于是”与现代汉语不同。例:◎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

不可失也已——千万不能够失去。也已,古汉语中为了强调,有两个或三个语气词连用的情况。一般只译后一个即可。(例如: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烛之武退秦师》)

古之伐国者,服之而已——服,使动用法,使??臣服。古代讨伐一个国家,使之臣服就可以了。

夫差与之成而去之——去,使动用法,使??离去。夫差与越国订立了盟约,让文种离开了。

六、布置作业。

1. 熟读课文。

2. 练习二(知、复、既)

第 二 课 时

一、复习旧课。

1. 检查复习情况

2、评讲作业

二、疏通第三段。

(一)、重点字词句的强调:

至于——古今异义,到达 广运——东西为广,南北为运。致——召集

取——通“娶” 丈夫——男子免——娩豚——小猪饩与忾的辨析

政——通“征” 必哭泣??如其子——介词结构后置 洁、美、饱——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国之孺子之游者——定语后置

(二)、重点讲清以下文言词句:

1.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其,自己,自己的。之,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我不知道自己的力量不够。

2.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以,以致,导致。以致百姓的白骨裸露于原野。

3.寡人请更——更,更改,改变。我请求你们允许改变治国的策略。(也有人说是指改正错误)

4. 宦士三百人于吴——派三百个士做吴王的仆隶。宦,帝王的仆隶。这里做动词用,译作:让??做帝王的仆隶。

(三)、教师:从这两段中我们可以归纳一下勾践主要采取了三十六计的哪些策略呢?

(附三十六计:满天过海、围魏救越、借刀杀人、以逸待劳、趁火打劫、声东击西;无中生有、暗渡陈仓、隔岸观火、笑里藏刀、李代桃僵、顺手牵羊、打草惊蛇、借尸还魂、调虎离山、抛砖引玉、擒贼擒王、釜底抽薪、混水摸鱼、关门捉贼、远交近攻、假道伐虢、偷梁换柱、指桑骂槐、假痴不癫、上屋抽梯、树上开花、反客为主、美人计、空城计、反间计、苦肉计、连环计、走为上计)苦肉计——暗渡陈仓——

(四)、 学生熟读这两段。教师巡视,解决学生遗留的问题。

三、疏通第四段。

(一)、 如果你是勾践,看到自己的国家强盛起来了,窃喜不?除此之外,还急于想复仇,对不对?越王是不是主动下令攻吴呢?(致众而令,曰:“小儿夫差,耻寡人诸侯之国,今吾亦节矣,请为报之。”)勾践到底是怎么做的呢?我们来学习一下第四段。

(二)、重点字词句的强调:

耻——使动用法。 昔者之战也,非二三子之罪也——判断句

姑——暂且一词多义:庸——用

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而,不译。

一词多义:其——难道

志行——思想行为

欲——赞成

旅进旅退——同

一词多义:常——合于规定的

(三)、重点讲清以下文言词句:

1. 通假字:

南至于句无。(句,通“勾”。) 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帅,通“率”。)令壮者无取老妇。(取,通“娶”。) 将免者以告。(免,通“娩”。) 三年释其征。(征,通“政”。) 令孤子、寡妇、疾疹(疹,通“疢”。) 而摩厉之于义。(摩厉,通“磨砺”。) 无不餔也。(餔,通“哺”。)无不歠也。(歠,通“啜”。)

2. 重点句:

①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洁,使??洁净。美,使??美丽。饱,使??吃饱。供给他们整洁的住处,给他们穿美丽的衣服,让他们吃饱饭。

②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庙,庙堂。这里作状语用,释作“在庙堂上”。前来投奔的四方之士,一定在庙堂上宴享,以示尊重。

(四)、学生谈谈勾践是如何发动对吴的战争的。

A、教师引导:“国之父兄”也许就是勾践暗示他们做的,他们一起演出了一起“无中生有”“以进为退”的好戏。(勾践愁云于色长吁短叹每于密臣前,臣惊问,对曰:“夫差??,唉!”臣明其意,退而召“国之父兄”,曰:“大王对汝何如?”对曰:“甚于父母。”曰:“如今大王见欺,当如何?”于是国之父兄入而请战。)——此谓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B、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明确。第一次请战,回绝;第二次,则“许之”。接下来,雷厉风行,致众誓之。誓词中讲明了两个原因:一是知耻而行,这与前边的回答是相矛盾的,可见勾践城府很深。二是助天灭之。誓词中还讲了对军队的要求:旅进施退——赏刑分明。

四、疏通第五段。

1、找一学生“当教师”,到讲台上来讲解。

2、 教师强调:

果行——果决,不是果然。

劝——劝勉。

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有谁像这位国君啊,可以不为他去死吗?死——为动用法。

为动用法举例:

——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

———虽以史迁善传游侠

——如姬父为人所杀,如姬资之三年。重点讲清以下文言词句:

3、通假字:

其有敢不尽力者乎(其,通“岂”。) 亿有三千(有,通“又”。)

4、重点句:

①如寡人者,安与知耻?——与,语助词。知,感到,知道。像我这样的人,怎么知道耻辱?

②勾践既许之。——既,??以后。勾践终于答应了。


置之死地而后生国语》由:建材加盟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yuan0.cn/a/22229.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