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加盟网-建材加盟,建材加盟费查询,国内权威的建材加盟费查询网!
当前位置:建材加盟网 > 知识宝典 > 范文大全 > 山西省高等教育振兴

山西省高等教育振兴

来源:建材加盟网 | 时间:2017-06-16 06:07:13 | 移动端:山西省高等教育振兴

篇一:山西高考三十年

●高校扩招 从1999年起,我国开始了大规模的高校扩招,从1998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108万人,到2002年全国高校计划招生275万人,增幅高达154.6%,今年全国高校招生计划475万人。

●春季高考 2000年1月,北京、安徽等省市开始实行春、夏两季高考招生。但从诞生第一天起,春考就被考生用一种怀疑的眼光审视。 ●高考年龄 2001年4月2日,教育部宣布取消高考考生年龄和婚姻限制。

●“非典”高考/提前高考 2003年,孩子们戴着口罩走进考场,而且是6月7日,在过去的26年里,高考一直在7月7日开始。

[前言]

1977年,6月29日至7月15日,教育部在山西省太原市召开“全国高校招生工作座谈会”,对恢复高考,振兴教育进行了半个月的讨论。 10月12日,国务院发布《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意见》,“四人帮”在“文化大革命”中推行的高等学校招生办法被废止,“文化大革命”前行之有效的高等学校招生考试等一整套办法得以恢复,我国的高考制度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逐步走上了健康发展的道路。 1977年,山西省普通高校、中专学校招生工作得到恢复,实行全省统一命题,考试工作于年底进行。文理两类都考政治、语文、数学;文科加考历史、地理,理科加考物理、化学。新生于1978年春季入学。 1978年,恢复全国统一考试。山西省的普通高校招生考试工作同全国一样,步入正常发展的轨道,确立了“德智体全面考核、择优录取,以文化考试为主,公平竞争、公正选拔”的基本原则。

高考这一公平竞争的方式,有利于确保社会公平、有利于社会风气的好转,为全社会如公务员、职称、任职资格等考试树立起楷模。为山西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选拔出了成千上万人才,提供了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30年来山西的高考招生工作逐步完善,走向成熟,其中几次重大的改革和变迁,凸显出30年历史的沿革和社会的进步。

[科目设置]

1977年恢复高等学校入学考试以来,高考一直沿用文、理分科的高考科目设置办法,即文史类专业考政治、语文、数学、历史、地理、外语;理工类专业考政治、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外语。 为改变中学“应试教育”的状况,减轻学生负担,淡化高考的“指挥棒”作用,山西根据原国家教委决定在全国实行高中毕业会考的要求,1992年,开始实行高中毕业会考制度。经过多年的论证和试点,逐步形成了“3+2”高考科目设置方案。即三门基础课(语文、数学、外语)必考,按文、理两类各加两门高等学校选拔新生最需要的科目,即文史类加政治、历史;理工类加物理、化学。

1994年,山西实行“3+2”高考新方案。

1998年,国家确定山西、江西、天津为高中新课程改革试点省市,在完成一轮试验后,2000年我省作为全国高考科目设置改革的惟一试点省份,进行了“3+X”的高考科目设置模式改革(语文、数学、外语加文综和理综)。

[命题改革]

1977年、1978年,实行分省单独命题。

1979年后实行全国统一命题。

1996年3月,省招考中心设立命题处,统一负责各类考试的命题管理和命题业务。

[招生方式]

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在计划经济体制条件下,我国高等教育办学实行“两包两统”:一是国家包办学,实行统一计划招生,学生免费上学;二是学生包就业,毕业后由国家统一分配工作。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对高等教育这种“统招分”的制度进行了改革,实行国家任务计划和调节性计划相结合的双轨制,即高校在完成国家招生任务计划之外,可以招收一定比例的自费生和委培生。

1984年,山西省首先开始委托培养招生。天津市15所高等院校为山西省委托培养学生197名,其中文史类19名,理工类169名,体育类5名,专科4名。招收委培生、自费生,对于打破学生上大学完全由国家包下来的传统观念,挖掘高等学校的办学潜力,满足社会多方面对人才的需求,都具有积极的意义和作用。

1995年,山西省积极做好招生并轨改革的准备工作,由山西省教委、省计委、省财政共同组成考察团,分赴全国实行并轨的省市进行调研,吸取成功经验,并提出了实施意见。

1996年,山西省人民政府批转《省教委关于省属普通高校全面实行招生收费和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决定从1996年开始在省

属普通高等学校全面实行招生、收费和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凡省所属的普通本科院校、专科学校、大专班、短期职业大学(部)、电大普通班、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班,从这一年起均实行“并轨”改革,并在招生、收费和毕业生就业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

[招生手段]

1977年至1985年,山西高考评卷,档案检索等工作全部由人工操作。 1985年开始,使用计算机进行录取管理。随后,计算机应用于报名、填报志愿、评卷、登分、录取及统计工作。

1996年,我省加大计算机管理软件开发和设备更新力度,做到了省、市(地)招办计算机远程联网及数据的远程传输;同年,全面更新和优化了计算机录取软件运行环境,提高了计算机录取系统的整体性能,实现了计算机自动投档录取。

1997年,作为全国4个试点省之一,我省成功地与原国家教委联网进行了普通高校招生录取的远程监控和动态查询。

2000年,对学校录取现场布设网线,为网上远程录取做好基础设施准备,并在当年试行高招计算机现场网上录取和省属13所高校远程网上录取。

2001年,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扩大试点面,进行了高招计算机远程录取招生院校和招生数双过半。

2002年,普通高校全面实现了远程网上录取,实现了录取工作的科学化、信息化、规范化管理,使学校招生录取工作更加公开、公平、公正。同时,将以往招生录取的“招办负责制”转变为“学校负责、招办

监督”的录取工作体制。

[录取体制]

1997年恢复高考之初,山西省同全国一样,曾采用“段段清”的录取方法,即将录取分数线以上的考生按总分10分一段排队区分,录取时从高分段开始往下一段录取,上一段不录取完,下一段不开始。此方法虽对“文化大革命”搞推荐造成的不正之风起到了很好的抵制作用,但也存在明显的不足,如学校选择余地很小,总分作用过于突出,不利于学校按培养要求选拔适合的学生等。

1983年,山西总结经验,录取中采取在最低分数线以上按考生第一志愿一次投档的办法,扩大了学校的选择余地,保证了新生质量;促进了中学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促进了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减少了志愿周转的工作量,加快了录取的进程。

1984年,在“一次投档”的基础上,全部实行“根据考生志愿,按比例投档”的新方法。即在政治思想品德考核、身体健康状况检查合格和统考成绩达到各批控制分数线的考生中,根据志愿,从高分到低分,按多于学校计划招生数的20%提供档案,由学校德智体全面考核,注意相关科目成绩,择优录取。同时,为了进一步扩大高等学校在录取新生中的自主权,还在山西农业大学、山西师范学院、山西大学、山西矿业学院4所大学试行由学校全权负责录取的办法,即在重点院校和一般本科院校分数控制线以上,将考生第一志愿报考上述院校的档案材料,一次投档,由学校审录,并负责解释和答复未被录取考生的咨询,全权负责处理录取中的遗留问题。

篇二:山西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山西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征求意见稿)

目 录

序 言

一、总体战略

(一)指导思想

(二)工作原则

(三)战略目标

二、重点任务

(一)深入实施素质教育

1、坚持德育为先

2、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建立现代教育评价体系

(二)积极发展学前教育

1、明确政府责任

2、提高保教质量

(三)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1、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

2、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3、严格规范义务教育管理

(四)推动普通高中教育优质特色发展

1、促进普通高中优质发展

2、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办学

3、提高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

(五)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1、实现职业教育全覆盖

2、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

3、创新职业教育发展方式

(六)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1、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提升学科建设和科研创新水平

3、增强经济社会服务能力

4、优化结构办出特色

(七)加快发展继续教育

1、完善继续教育发展机制体制

2、建设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

(八)支持特殊教育发展

1、改善特殊教育办学条件

2、完善特殊教育保障机制

(九)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

1、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2、提高教师队伍业务水平

3、提高教师地位待遇

4、健全教师管理制度

(十)加快信息化进程

1、加强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

2、提高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

三、教育改革和开放

(一)深化人才培养体制改革

1、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2、改革人才评价制度

(二)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1、完善中小学校考试招生制度

2、深化高考招生录取改革

(三)推进学校内部体制改革

1、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 2、建设特色鲜明的现代大学制度 3、完善中小学学校管理制度

(四)推进办学体制改革

1、探索公办学校办学模式改革

2、大力支持民办教育

3、规范民办学校管理

(五)推进管理体制改革

1、健全政府教育统筹管理制度

2、转变政府教育管理职能

(六)扩大教育开放

1、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2、引进优质教育资源

四、重点项目与改革试点

(一)组织实施重点项目

1、学前教育推进项目

2、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项目

3、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项目

4、高等教育质量提升项目

5、中小学教师队伍质量提升项目

6、基础教育信息化项目

(二)组织开展改革试点

1、推进素质教育改革试点

2、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

3、教师培养模式改革试点

4、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改革试点

5、现代大学制度改革试点

6、终身教育体制机制建设试点

7、深化办学体制改革试点

8、地方教育投入保障机制改革试点

五、保障措施

(一)保障经费投入

1、增加财政性教育投入

2、拓宽经费筹措渠道

3、完善经费投入机制

4、加强经费使用监管

(二)加大政策支持

(三)推进依法治教

1、健全和完善地方教育法律法规体系

2、全面推进依法行政

3、大力促进依法治校

4、健全完善督导制度

(四)加强组织领导

1、加强和改善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

2、落实政府推进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责任

3、建设高素质的教育管理干部队伍

4、维护教育系统安全稳定

实 施

篇三:山西省区域分析

山西省区域分析

08资源本三08110703094廖胜男08110703094

一:区域概况

地理位置:

山西位于太行山之西,黄河以东。全省总面积156579平方公里,2008年总人口3410万人,现辖太原、大同、朔州、阳泉、长治、忻州、吕梁、晋中、临汾、运城、晋城等11个地级市,共 85个县,11个县级市,23个市辖区。山西省地处华北西部的黄土高原东翼。地理坐标为北纬34°34'~40°43'、东经110°14'~114°33'。东西宽约290公里,南北长约550公里,全省总面积15.63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6%。

气象资料:

山西位于大陆东岸的内陆。外缘有山脉环绕。因而难于受海风的影响,形成了比较强烈的大陆性气候。同时,又由于受内蒙古冬季冷气团的袭击,北部比较寒冷,由此形成了山西的气候特征;冬季长而寒冷干燥;夏季短而炎热多雨;春季日温差大,风沙多;秋季短暂,气候温和。山西省,属于中温带和暖温带季风气侯区,即温带大陆性气候。平均降水量为400到650毫米。 山西地形复杂,地处中纬度地区,属暖温带、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寒夏暖,四季分明,南北差异和垂直差异较大。山西地形多样,高差悬殊,因而既有纬度地带性气候,又有明显的垂直变化。山西地处中纬度,距海不远,但因山脉阻隔,夏季风影响不大,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3~14℃,昼夜温差大,南北温差也大。西部黄河谷地、太原盆地和晋东南的大部分地区,平均温度在8~10℃之间。临汾、运城盆地年均温度达12~14℃。冬季气温全省均在0℃以下,夏季全省普遍高温,7月份气温介于21~26℃之间。山西无霜期南长北短,平川长山地短。大同盆地为110~140天,五台山仅85天,忻州盆地以北和东部山区135~155天,临汾、运城盆地则长达200~220天。全省年降水量在400~650毫米,但季节分布不均匀,夏季6月~8月降水高度集中且多暴雨,降水量约占全年的60%以上。全省降水受地形影响很大,山区较多,盆地较少。

水文状况:

山西境内河流很多,境内有大小河流1000多条,其中流域面积大于100平方公里、河长在150公里以上的有240条,大于4000平方公里、河长在150公里以上的有汾河、沁河、涑水河、三川河、昕水河、桑干河、滹沱河、漳河等。汾河最长,全长659公里。注入黄河的河流有沁河、涑水河、汾河。汾河纵贯全省.是省内的主要河流,它发源于宁武县,全长761公里.是仅次于渭河的黄河第二大支流。桑干河、滹沱河、漳河也发源于山西,汇入海河水系。母亲河黄河,北自偏关县老牛湾入境,飞流直下,一泻千里,抵芮城县风陵渡而东折,南至垣曲县碾盘沟出境,途经19县560个村庄,流程965公里。黄河流经晋陕峡谷,在吉县壶口一带河床突然下跌15至20米,流水直泻,形成壮观的壶口瀑布。

二:区域自然资源分析:

山西土地资源

山西省总面积15.6万平方公里,林地面积343.5万公顷,森林覆盖率 20.0%。 山西水资源

水资源总量152.4亿立方米。山西省陆地地表水十分贫乏,而且分布不均。集水面积大于 4000平方公里,河流长度在150公里以上的有汾河、沁河、涑水河、三川河、昕水河、桑干河、滹沱河及漳河等8条。根据计算,全省河川径流量为114亿立方米,与全国各省比较,占倒数第二位,仅比宁夏多一些。山西河流全属外流水系。分属于黄河、海河两大水系。大体上向西、向南流的属黄河水系,向东流的属海河水系。其中黄河流域面积为97503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62.2%,海河流域面积为59320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37.8%。河流大都发源于东西山地。山西省地下水资源为12146亿立方米,但可采水资源只占45%,且多分布于盆地边缘及省境四周。

山西矿产资源:

山西省矿产资源极为丰富,已发现的地下矿种达120多种,其中探明储量的有53种。煤、铝矾土、珍珠岩、镓、沸石的储量居全国之首,其中尤以煤炭闻名全国。目前山西已探明煤炭储量占全国总储量的1/3。

山西是我国的重要能源基地。煤炭储量大,分布广,品种全,质量优。全省含煤面积662824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40%,煤炭预测储量9000多亿吨,探明储量2608亿吨,其中炼焦煤1506亿吨,占57.7%;无烟煤507亿吨,占19.4%;动力煤549亿吨,占21%。

全省各类煤矿总计6425个,分布在全省11个地市87个县区,总生产能力达到3.3亿吨。

山西矿产资源发现矿产105种,已利用的矿产67种,储量居全国第一位的矿产有煤、铝、耐火粘土、镓矿、铁钒土、沸石、建筑石料用灰岩7种,居全国前10位的矿产有34种,在山西经济建设中发挥主要作用的有金矿、硫铁矿、石膏、水泥用灰岩,在国民经济建设和外贸出口方面具有重要地位的矿产为煤、铝土矿、铁矿、铜矿、耐火粘土、熔剂灰岩、电石灰岩、水泥灰岩、芒硝、石膏、硫铁矿等。同时,金、银膨润土及非金属矿产也有好的发展前景.矿产资源按矿产种类划分为:能源矿产、黑色金属矿产、有色金属矿产、贵金属矿产、稀有分散元素、冶金辅助原料矿产、化工原料非金属矿产、建筑材料及其他非金属矿产。

我国煤层气资源量可达30-35万亿立方米,位居世界第三,而山西预测储量约为4-5万亿立方米,约占全国总量的1/7-1/5。

山西生物资源

山西植物资源分布,从南到北可划分为:南部和东南部是以落叶阔叶林和次生落叶灌丛为主的夏绿阔叶林或针叶阔叶混交林分布区,也是植被类型最多、种类最丰富的地区;中部是以针叶林及中生的落叶灌丛为主、夏绿阔叶林为次分布区,是森林分布面积较大的地区;北部和西北部是温带灌草丛和半干旱草原分布区,森林植被较少,优势植物是长芒草、旱生蒿类和柠条、沙棘等。山西森林资源稀少,是全国森林资源最少的省份之一。

山西野生植物资源丰富,目前已知的有1000多种。野生药物有90多种,广

泛分布在丘陵山地,比较著名的有党参、黄芪、甘草、连翘等。野生纤维植物主要有蒙椴、鬼见愁、蝎子草、芨芨草、马蔺、葛 条、荆条、龙须草等。

三:区域自然环境分析:

根据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规范,得山西省生物丰度指数,植被覆盖指数,水网密度指数,环境质量指数,污染负荷指数。山西省EQI指数大致为37左右,植被覆盖中等,生物多样性一般水平,较适合人类生存,但有不适合人类生存的因子存在。

四:区域经济状况分析:

山西省06和09年产业比重对比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2006 33.1% 58.7%35%

2009 4.5% 62.8% 32.7%

山西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努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施“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趋于协调发展。2009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7365.7亿元,比上年增长5.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77.6亿元,增长4.2%;第二产业增加值4021.2亿元,增长2.3%;第三产业增加值2867.0亿元,增长10.3%。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

6.5%、54.6%和38.9%,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5.3%、 22.2%和72.5%。从三次产业结构的总体变化情况看,山西省2006—2009年三次产业结构调整稳步进行,从三次产业占GDP的比重看,第一产业的比重呈逐年下降趋势,2009年为4.5%,比2006年下降了28.6%;第二产业比重平稳上升,2009年为62.8%,比2006年上升了4.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则稍有所下降,由2006年的35.0%到2009年的32.7%,这一趋势与产业结构的演变规律是相适应的,表明山西省正处于工业化进程由初期向中期过渡的加速时期的发展阶段。

山西省第一产业比重下降,二产平稳上升,三产略有下降。表明劳动力在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中必将转移和重新分配,第一产业农业的从业率会显著降低,二产和三产则相对有所变化。配第克拉克定理就由此得到验证。

五:区域文化历史背景分析:

山西,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在这片土地上,10万年前就有人类生息繁衍,西侯度文化和丁村文化遗址表明,早在旧石器时代就已有了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以后,山西的经济、文化发展受到严重破坏。但是,山西人民英勇地抗击了外敌的侵略。特别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山西人民进行了更加顽强的斗争,在三晋大地上谱写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上党战役永垂青史。1949年4月,全省解放。9月,成立了山西省人民政府,从此揭开了山西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新篇章。

山西是厚重的黄河文化的主要代表之一。古人类文化遗址、帝都古城、宝刹禅院、石窟碑碣、雕塑壁画、古塔古墓、佛道圣地、险堡雄关以及革命文物、史迹等,从北到南、珠串全省,构成了山西古今兼备,丰富多彩的人文景观。目前,全国保存完好的宋、金以前的地面古建筑物70%以上在全省境内,具有珍贵价值

的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就有119多处。著名的旅游景点有:大同旅游区的云冈石窟、悬空寺以及中国五岳之一的北岳恒山;朔州旅游区的应县木塔、崇福寺;忻州旅游区的五台山、芦芽山、代县杨家将故地;太原旅游区的晋祠、天龙山石窟、窦大夫寺、玄中寺、卦山和天宁寺、文水则天庙;晋中的平遥古城、昔日晋商的豪宅大院;临汾旅游区的尧庙、洪洞县的大槐树、广胜寺、吉县黄河壶口瀑布、侯马晋都遗址;运城旅游区的解州关帝庙、芮城永乐宫壁画、夏县司马光墓、永济黄河铁牛、永济普救寺和莺莺塔,万荣飞云楼,等等。其中平遥古城、云冈石窟、五台山已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六:人口与劳动力分析:

人口总量:

山西人口数量,按照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口径,全省2000年11月1日0时总人口为3296.96万人(包括外来人口,不包括外出人口)。

山西人口结构

全省共有家庭户867.69万户,家庭户人口为3143.86万人,占总人口的96.82%,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62人,比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的3.88人减少了0.26人。

年龄构成

全省登记的总人口中,0—14岁的人口为837.72万人,占总人口的25.80%;15—64岁的人口为2207.78万人,占总人口的68.00%;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201.46万人,占总人口的6.20%。同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了2.35个百分点,65岁及65岁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了0.81个百分点。

性别构成

全省登记的总人口中,男性为1680.48万人,占总人口的51.76%;女性为1566.48万人,占总人口的48.24%,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为107.28。

人口增长:

中部六省人口自然增长率比较

九十年代以来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持续下降,导致了少儿人口比重的较快下降和老年人口比重的逐渐上升、劳动适龄人口比重增大为主要特征的人口年龄结构转变,形成一个社会负担相对较轻而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人口年龄结构,被称之为人口红利期。人口社会总负担系数的大幅度下降。

山西人口素质

全省登记的总人口中,接受大学(指大专以上)教育的111.14万人,占3.42%;接受高中(含中专)教育的375.43万人,占11.56%;接受初中教育的1263.99万人,占38.93%;接受小学教育的1031.28万人,占31.76%。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同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相比,每10万人中拥有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数有如下变化:具有大学受教育程度的由1383人上升为3423人;具有高中受教育程度的由8823人上升为11562人;具有初中教育程度的由29253人上升为38928人;具有小学受教育程度的由35731人下降为31761人。全省登记的总人口中,文盲人口(15岁及15岁以上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人)为135.60万人,同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相比,文盲率由15.81%下降为5.63%,下降了10.18个百分点。

山西人口分布

全省各市(地)人口分布如下:

太原市 334.40万人

大同市 300.30万人

阳泉市 127.31万人

长治市 313.90万人

晋城市 216.22万人

朔州市 145.21万人

晋中市 301.65万人

运城市 480.95万人

忻州市 293.83万人

临汾市 395.03万人

吕梁地区338.16万人

七:区域技术支持分析:

专利:2007年,全省专利申请数量为3333件,比上年增长18%,每十万人专利申请达到9.88件,提前3年完成了“十一五”末全省每十万人8.5件的目标。在专利申请中,由企业申请的专利有955件。企业专利申请的增长幅度比科研单位高10.2个百分点,比大专院校高89.9个百分点。08年1至7月份,


山西省高等教育振兴》由:建材加盟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yuan0.cn/a/21862.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