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加盟网-建材加盟,建材加盟费查询,国内权威的建材加盟费查询网!
当前位置:建材加盟网 > 知识宝典 > 范文大全 > 历经百年沧桑

历经百年沧桑

来源:建材加盟网 | 时间:2017-05-25 05:42:57 | 移动端:历经百年沧桑

篇一:1.2 百年沧桑

自学促能力形成!展示让魅力飞扬!认真阅读,独立思考,规范书写!

自学促能力形成!展示让魅力飞扬!认真阅读,独立思考,规范书写!

篇二:上海提篮桥监狱历经百年沧桑

一则即将被关闭的消息,令“远东第一监狱”――上海提篮桥监狱受到空前关注。这座有着百年历史、至今仍在使用的监狱,曾关押过许多赫赫有名的囚犯。百年历史,百年沧桑,当初地处边缘地区的提篮桥如今变成了上海的市中心。

左手繁华,右手肃静

上世纪四五十年代,上海地区流行着这样一句俗语“购物八仙桥,枪毙提篮桥”,其中的“提篮桥”说的就是如今位于上海市虹口区长阳路147号的提篮桥监狱。

与相差仅仅几公里、人潮涌动的外滩和隔岸的金融中心陆家嘴相比,虹口区这个叫做北外滩的地方,多少显得有些落寞,唯有隔江相望的东方明珠塔标示着它地处市中心的身份。 提篮桥监狱与犹太难民曾经居住过的欧式建筑、舟山路菜场、昆明路和保定路的民居为邻,多年来少有变化。顺着舟山路进入一条五六米宽的小巷子,一大片瓦片顶、木窗棱的老房子透露出掩不住的破败,透过窄窄的木门,临时搭在过道里的厨房也大都已经使用了几十年。

杂乱的街道上,小餐馆、杂货铺、菜摊和各色店铺让这条小街又多了几分嘈杂。与监狱周围肃穆、安静的环境格格不入。餐厅晚上摆排档的桌椅随意地堆在监狱的高墙下,而炒菜的味道充满整个街道,直传到一墙之隔的监狱里。

监狱周围的居民多是居住了几十年的老上海人,早已习惯了左手繁华、右手肃静的生活。随便一个人都能说出这座老监狱的来龙去脉。“这个啊,有100多年了,当时英国人造的。”这是每个人的常规开头。

作为一座有着百余年历史的老监狱,提篮桥监狱曾囚禁过不少中国近现代的著名人物。其中有一生曾7次被通缉、3次入狱的章太炎;谦称“马前卒”、写下《革命军》的邹容;中共早期马列主义理论家杨匏安;皖东北革命根据地创始人之一江上青;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任弼时等人。

抗日战争胜利后,这里是中国境内最早审判日本战犯的军事法庭所在地,先后有数百名日本战犯关押在狱中,其中还包括日本驻台湾总督安藤利吉大将、香港总督田中久一中将等人,甚至还有20多名德国纳粹战犯。

解放前夕,监狱的地下党也曾成功保护了关押在狱中的50多名革命人士。

提篮桥监狱周边地区曾是解放前上海公共租界东区最繁华地段,舟山路等地是当年上海人接纳“二战”期间犹太人的主要地区,被犹太人称为“诺亚方舟”。这些历史遗迹成为上海宝贵的文化遗产,这一区域也成为上海一张含金量很高的“文化名片”。2008年,该地区被列为上海首批12个历史风貌保护区之一。

多年前这里也曾因为纺织厂、丝绸厂等产业的聚集而繁华一时,然而随着这些行业的没落和搬出,这一地区也日渐萧条。

在虹口区文化单位负责人看来,由于受到提篮桥监狱的特殊功能限制,这一地区的历史文化资源一直难以进行较大规模的开发挖掘,它所蕴藏的文化价值也难以充分体现。 同时,生活在这周围的居民,同样关心着这座监狱何时搬走,期待着借此改善一下自己的住房条件。

50多岁的支佩琴现在住在监狱对门的犹太人住过的30多平方米的老房子里,原本两层的房子被加盖成了四层。而每三四户人家公用的厕所就在楼梯的拐角处。狭长的过道里,摆满了住户的杂物,稍不注意就会伤了谁家的家当。

支佩琴说,这片老地方年轻人都不怎么愿意住,“这里的房子现在每平方米也有三四万元,以后如果拆迁重建可能每平米有10万元。”她这么期盼着。

“之前有不少人对提篮桥监狱和周围的老建筑感兴趣,拍照片、拍录像,他们就是为了好玩。”赵东黎老人说,他后来对这些拍客们有一些反感,原因很简单,“如果你要拍,就多

看看我们现在的居住条件,生活确实太困难了。”

百年前招标建造而成

110年前,建造提篮桥监狱时,上海公共租界使用了如今建造房屋最常规的方式――招标。

公共租界工部局公开向各营造厂和建筑承包商招标,最后由英国驻新加坡工程处中标,最初仿照美国监狱样式建造,全部由青砖和打磨过的宁波石块修建。后来又经过扩建和改建,形成了英国式的硬木地板、钢筋水泥地坪和钢骨水泥门梁,使得这座监狱保存完好,从监狱的外墙望进去,丝毫没有破败的迹象。

提篮桥监狱内的门锁,相当于一本杂志的合订本,厚厚地固定在铁门上,“它有三道锁舌,钥匙有15厘米长。”徐家俊一边对记者说,一边在纸上画出了钥匙的形状。出租车上,健谈的司机神秘地对记者说,里面的囚犯从来没有逃出来过。听了这一传闻,徐家俊笑着说:“解放前,也有极个别人逃出来的。”而有这一说法也是因为监狱囚室独特的设计方式。

不同于多数监狱两边牢房中间走廊的结构,提篮桥监狱成回字形,中间是“背对背”、“肩靠肩”排列的牢房,四周全是走廊。徐家俊在画着囚室结构的纸上,用笔模拟犯人可能的逃跑路线:“你看,挖地道、挖壁洞行不通嘛,不像有些监狱一面是门,一面是窗户,这个三面墙外面还是牢房,能上哪里去。”

此外,监狱在走廊中间的地坪上还另建了一排铁丝网,形成内、外两道走廊,看守在外走廊巡查可以同时看到上层、本层、下层三个楼层犯人的动向。

监狱内的平时管理也十分严苛,租界时期的提篮桥监狱,其上层管理人员主要是英国人,看守是印度人,俗称“红头阿三”。

1930年,由于印度看守不满上级提拔的人选而举行了罢工,强硬派的英国管理层,对罢工的印度看守一律开除,开始调用中国人担任看守。

那时候,看守长住宅有一间饭厅、两间卧室,还有浴室、厨房、佣人住房等,但监区内的条件却是非常苛刻的。监区里没有凳子,看守必须一直站着保持警戒状态;两道外走廊中间的墙上还装有一台仪器,俗称“更表”,看守每巡查一圈,须用钥匙在“更表”内开动一下,监狱总值班室有仪器作自动记录,可考核看守是否按时巡查。

“那时候就非常先进了。”徐家俊忍不住强调,“而且有两栋楼里已经装上了电梯。” 1943年8月起,提篮桥监狱由中国人担任典狱长。抗战胜利后,对看守的工作条件有所改善,添置了凳子。但是为了防止看守偷懒,就设计了一种三脚凳。这种凳子凳面狭小、分量轻、重心不稳,坐久了容易倾倒。所以,看守们戏称这种凳子叫“稍息凳”。

“大监狱、小囚室”

提起提篮桥监狱,很多人会说这样一段话,让一个10年刑期的犯人,每天换一间囚室,到出狱的时候还住不完。这句玩笑话道出了这所监狱的规模之大。

提篮桥监狱因为大于印度的孟买监狱和日本的巢鸭监狱,因而号称“远东第一监狱”。 提篮桥监狱最多时曾收押过8000多人,20世纪30年代,提篮桥监狱也是当时世界上关押犯人人数最多的监狱。能关押数量如此之多的犯人,原因之一是这里的囚室面积很小。 提篮桥监狱的囚室大多是33平方米到36平方米的小房间,而且是3个人一间。以前犯人都是睡地铺。现在,每个监室有一个高低床,还有活动床,白天拉起来成为一个柜子,晚上放下来作为木床。因地制宜,关押条件比过去大大提高了。

提篮桥还有一种8平方米的牢房,设有固定的铁床、铁桌、铁凳和抽水马桶,那是当年英国人设计了用来关押外国人的,被人称为“西人监”。由于是十字形的,更多地被叫做十字楼。

后来这里被改造为上海监狱陈列馆,1999年12月29日正式开馆。抗日战争胜利后这里曾经先后关押过几百名日本战犯。解放后,这里一度改为女监,汪精卫的妻子陈璧君也在这

里度过了人生的最后10年。

另外,在上海监狱陈列馆的3楼,有一间18平方米大小的房间,地板中间有一个1.8平方米的方孔,方孔两侧有两块活动地板。扳动手闸,活动地板就“轰”地一声向两侧分开,露出一个方孔;二楼也有同样的装置。这个方孔可以直通一楼的停尸房,尸体通过它直接吊入楼下的停尸房。

1946年4月22日上午,被判死刑的日本战犯镝木正隆、藤井勉、增进庄造、松井耕一和白井舆三郎在这里被执行绞刑。

监狱的室外刑场

提篮桥监狱的北面,昆明路280号,门框上写着“新岸礼堂”4个金色的大字,这里曾经是与室内刑场相对应的室外刑场。

当记者走访的时候,礼堂的大门外放着几把椅子,炎热的中午主人不见了踪影,只有这几把椅子。旁边的小门上则写着“家属会见”,门外几米长的铁栏杆是囚犯家属排队的地方。 每到探视的时间这里就会排起长长的队伍,一直延伸到街道对面的弄堂里,记者采访附近的一位居民时,她伸手向远方比划了比划,仿佛正有上百人等在这里。

已经在这里住了70年的陈洪文老先生唏嘘,现在是见亲人的地方,以前是杀头的地方。 汪伪汉奸梁鸿志、常玉清、苏成德、傅式说以及黑泽次男、浅野俊隆、芝原平三郎等十多名日本战犯先后在此枪决;共产党员、革命先烈王孝和也在此就义。

解放初期,监狱内关押了不少犯人,其中有些犯人被上海市军管会军法处或人民法院判处死刑后,就直接押解到这里执行死刑。

室外刑场原来与提篮桥监狱只有一墙之隔,用竹栅栏围起的刑场外常常站满了附近的居民,包括当时附近的很多小孩子。

室外刑场到了上世纪50年代初期停止使用,1956年,在原址周围修建了如今的大礼堂和接见室。

篇三:两座牌坊的百年沧桑

两座牌坊的百年沧桑

张新华

山东单县县城,是一座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古城,过去这里名胜古迹众多,如幵山、琴台、普照寺、朱家大院等。但如今,这些名胜古迹都已消失不见或变得残缺不全,唯有建于清代乾隆年间的两座牌坊至今完好无损,巍然屹立于蓝天白云下,目视着人间的沧桑之变。两座牌坊,一座是百狮坊,俗名张家牌坊,位于牌坊街中段,是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朝廷为赠文林郎张蒲妻朱氏而建。牌坊高约十四米,宽约九米,石构,通体雕刻,正间单檐,次间重檐,歇山顶,正间前后坊心镌有“节孝坊”三个楷书大字。牌坊上的雕刻,均为透雕和浮雕,因一百个狮子雕刻精致、形无同者而居群坊之首,名扬海内外。全坊结构严谨匀称,气势宏伟,雕镂精美,物象生动,玲珑剔透,繁而和谐,令人一赏三叹。

另一座是百寿坊,俗名朱家牌坊,位于百狮坊西南约百米处的胜利北街上,乾隆三十年(1765年)为翰林院孔目赠儒林郎朱叔琪妾孔氏所建。百寿坊高约十三米,宽约八米,因其前后坊心边沿雕有百个变形篆体“寿”字而得名。雕刻内容除狮子、龙凤、仙鹤外,还有牡丹、梅花、松石、竹兰、宝象花、唐蔓草等奇花异卉,以及商周秦汉时的金石图案、二方四方连续等。其规模略小于百狮坊,但各种纹样、图案配置严谨无暇,又与百狮坊各有千秋。两座牌坊,堪称中国建筑、雕刻史上的一对孪生姐妹,深刻体现了我国古代石工匠心独运的艺术构思和炉火纯青的建筑、雕刻工艺。

从乾隆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由于年代久远,两座牌坊上落满了岁月的尘埃,显得灰暗而沧桑,但其超绝盖世的雕刻艺术则是尘埃所掩盖不住的,到今天依然放射出夺目的光芒。

我站在两座牌坊下,仰观其雄伟的气势、巧妙的结构、严谨的图案和精致的透雕,细看那活灵活现、呼之欲出的狮、麟、鱼、马、龙凤、燕、雀、鹤、蝶,那清新爽目、触之欲动的梅、兰、竹、荷、牡丹、海棠、水仙、秋葵等,不禁为那大气壮美的建筑构想、鬼斧神工的雕刻技艺而惊叹。以百寿坊为例,不仅整体结构协调对称,主要图案精湛完美,就连那石墩四周的雕刻也精细得让你咂舌。能在尺寸方圆之内,以石为纸、以刀为笔、以念为墨,纤毫毕现、惟妙惟肖地绘制出如此形体俱佳且有空间感的作品来,可见其工艺是多么高超。更为难得的是,雕刻师不仅赋予了石头以生命,还赋予了石头以深厚的传统文化内涵,那花间的俊鸟、树下的游鱼、瓶中的插花、篱旁的松竹等,无不展示出其深厚的国画功力,相信雕刻师如果提笔落纸,也一定会成为杰出的国画大师。然而,在一切都依赖于高科技、机械化制作,一切都习惯于复制、模仿、批量生产的今天,古老的雕刻艺术失传了,大多的石雕碑刻都成了徒有漂亮外壳而没有文化内涵、没有生命和灵魂的劣质品。

据《单县志》记载,从宋代到清末,单县共建牌坊100余座,到民国末年还存有34座,城内主要街道上,凌空飞架着一座座精美的牌坊,从而形成了牌坊园子、牌坊街等,给古老的单县增添了几分庄严肃穆,也使单县成了远近闻名的“牌坊县”。百狮坊和百寿坊能够闯过战乱和“文革”,历经百年沧桑,完整地存留到今天,恐怕不单是幸运所致,这其中一定与其自身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有关。有记载,“文革”期间,在“批林批孔”和“破四旧”运动中,百狮坊和百寿坊险些遭到破坏。当时的县革委会主任,一位有识之士,眼看两座牌坊要被红卫兵推倒,正当焦虑之时,灵机一动,在两座牌坊上贴上了“封建礼教的罪证”、“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等标语,才使得它们免遭劫难。如此一招,真是聪明之举,想想贴上了“罪证”和“结晶”二字,谁还敢动手呢。这位有识之士之所以要力保两座牌坊,完全是出于对

文化和艺术的珍惜。他知道,那是民族文化的瑰宝,是人民群众智慧的结晶,毁掉了是要招后人责追罪的。我想,即使那些鲁莽无知的红卫兵,真要动起手来,恐怕也会觉得可惜。这里有一个故事。当年,张家为修百狮坊,耗资巨大,足足用了百多万两白银。据说,雕刻下来的每两碎石可值一两白银。牌坊落成后,张家满心欢喜,摆宴庆贺,县令及仕绅名流应请与贺,大家推杯换盏,酒兴渐浓,县令、张家及仕绅名流纷纷向石匠的老师敬酒。老石匠从未受到过如此礼遇,深为感动,动情地说:“我几十年走南闯北,单县人待我不薄,十分感激。不瞒诸位,我是带病劳作,百狮坊的建造,我和徒弟们倾注了全力,我向大家保证,此坊绝对是天下第一!我的手艺能长存单县,死也暝目了!”谁知领班不幸言中,他年事已高,建牌坊时提着的劲一松,再加上多吃了几杯酒,回家不几天便与世长辞了。

故事的另一个版本是:百狮坊落成,张氏坊主满心欢喜,以为此坊技艺已登峰造极,无以复加,于是设宴庆贺。席间,坊主亲为石匠之尊敬酒,说道:“诸君奇艺,劳苦功高,张某不胜欢慰之至,可否再锦上添花。”石工老师微笑曰:“艺海无边。”坊主不寒而栗,惊落手中酒盎,摔得粉碎。张坊主唯恐再有富户修坊超过百狮坊,便在酒中下了毒药,可惜一代巧匠一命呜呼。

两个故事,不知何真何假。但不管老石匠是怎么死的,其一死都成全了百狮坊雕刻艺术的“天下第一”。后来的事实也说明,老石匠死后,天下牌坊再无出其右者。

清代统治者虽为外族入关入主中原,但受汉文化影响极大,一直将“仁义礼智信”等儒家思想和“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等封建伦理道德作为其统治的核心价值观大力推行。所以,在节孝方面沿袭了明代的相关法典,实行旌表制度,以立碑、建坊、筑庙、修祠等表彰人员。修建节孝牌坊,就是旌表女子严守贞节、孝顺父母公婆的标志性建筑,也是封建伦理道德的物化象征,这反映了清代贞节表彰制度与寡妇的社会保障措施,体现了清代主流文化和核心价值观。

在当时甚至在今天的许多人看来,一个女人死去后,能够被皇帝恩准为其修建一座牌坊,那时光宗耀祖的事情,是天大的荣誉。但有几个人知道,那些女人为了守“贞”和尽“孝”,忍受了多少的寂寞和孤独,失去了多少的幸福和自由。两座牌坊的主人,都是年轻时失去丈夫,活活守寡几十年,含辛茹苦地侍奉老人、抚养孤儿,既失去了男人这座“靠山”,又得不到女人应得的欢爱和快乐,那寒窗孤灯下也不知有过多少的忧伤和哀戚。可以说,每一座牌坊,都是一个女人的幽怨史,都凝聚着一个女人的血和泪。今天,尽管历史早已翻过了这一页,但那耸立在眼前的两座牌坊,仍在诉说着两位女人悲惨的命运。

置身于晴朗的天空下、爽朗的秋风中,两座牌坊却让我内心里感到沉重和压抑。看看上面的“福”字和“寿”字,看看那些翔龙和飞鸟,再想想两位女人的命运和故事,我觉得这是多么的不协调。两位女人为了得到两座牌坊,失去了大半生的幸福和自由,将鲜活的生命禁锢在幽暗和孤独中,本想着死后受人敬重和去光宗耀主的,没想到百年过后,人们只看到了两座牌坊,看到了牌坊上的艺术,却没谁去关心她们的前世和来生,甚至连她们叫什么名字也无人知晓。牌坊耸立着,是实实在在的,而她们则成了两个模模糊糊的传说、两个飘飘忽忽的影子,甚至连影子也算不上,只不过是附在两个男人身后的两个姓氏而已,想来是多么的可悲。这就是时间和历史的无情,我们今天的某些信仰和虔诚,说不定就会成为明天的笑柄。

两百多年过去了。皇帝不在了,工匠不在了,坊主不在了,封建礼教不在了,只有两座牌坊还在那里,因为它们是文物,是艺术。

一切都会消失,一切都会腐朽,唯有艺术是不朽的。物化的艺术即使朽掉了,精神的艺术也会活在人们心中的,就如中国失传的禹铸九鼎、《兰亭集序》、《富春山居图》等,虽然早

已不见了,可至今人们还念着。

一个县城经过改朝换代,能保留下两座如此漂亮的牌坊,也算是功不可没的;两座牌坊历经百年沧桑,依然稳如泰山,熠熠生辉,也足以令人仰慕和赞叹。

但是,时代毕竟变了。如今,再也不是张扬封建礼教的时代,再也不是骑马牵驴推车挑担的时代,两座牌坊架在路上,已经明显地与大环境不协调,也影响了行人的过往和车辆的通行,影响了城市的发展。所以,单县政府经过考虑,已将两条街道拆迁,把两座牌坊圈起来,改建成了牌坊广场。两座牌坊安放在广场内,行人过往不再感到逼仄和压抑,牌坊也有了更大、更新鲜的空间去呼吸。

放在广场内是需要而不是目的,当然还要采取措施保护好,让人人都知道去爱惜。但愿再过两百年,两座牌坊还在那里。


历经百年沧桑》由:建材加盟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yuan0.cn/a/19225.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