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范文网为您提供各类范文参考!
当前位置:76范文网 > 知识宝典 > 范文大全 > 翻译策略下的译者自身文化心理

翻译策略下的译者自身文化心理

来源:76范文网 | 时间:2020-02-03 23:36:14 | 移动端:翻译策略下的译者自身文化心理

翻译策略下的译者自身文化心理 本文关键词:译者,策略,翻译,心理,文化

翻译策略下的译者自身文化心理 本文简介:摘要:翻译作为文化交流的重要手段,它的根本目的是实现文化的传递和交融。而译者作为某种社会文化环境下成长起来的社会人,对本国文化及外来文化有着一定的心理认知,这种文化心理认知会影响翻译策略的运用。通过研究翻译策略和译者文化心理之间的关系,能够帮助译者从文化视角提高翻译实践水平,为未来的文化交流奠定翻译

翻译策略下的译者自身文化心理 本文内容:

  摘要:翻译作为文化交流的重要手段,它的根本目的是实现文化的传递和交融。而译者作为某种社会文化环境下成长起来的社会人,对本国文化及外来文化有着一定的心理认知,这种文化心理认知会影响翻译策略的运用。通过研究翻译策略和译者文化心理之间的关系,能够帮助译者从文化视角提高翻译实践水平,为未来的文化交流奠定翻译理论基础。

  关键词:翻译策略; 译者; 文化心理;

  作者简介: 许芳(1980-),女,安徽定远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外国语言学及翻译学研究。;

  一、翻译与文化心理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国家间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翻译作为文化交流的重要手段,对文化和思想传递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翻译自身也属于文化活动,它既注重语言功能性,也呈现出文化的制约功能。文化从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翻译。然而,不同国家、不同民族间的文化交流却不能简单地画上等号。在日常的文化交流中,译者总会代表其中一方的文化势力,对译入的文本持有某种特定的文化态度。这种文化态度受译者的教育、文化背景影响,反映了译者对自身本土文化地位的一种根深蒂固的理解。这种文化态度我们可理解为译者文化心理。译者的文化心理即其对本土文化的态度会在不知不觉当中影响、制约其语言选择。

  从翻译史来看,当社会民众对本民族或本国文化的认知发生重大转变、迫切感受到学习另一种文化的必要性时,这个民族或国家的大规模翻译也就开始了。语言是一个民族文化的反映,是传播文化的直接工具,语种差异和文化差异是翻译需要克服的一大难题。克服难题的手段之一就是要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而翻译界一直存有关于归化和异化两个翻译策略的争论。一部分译者主张翻译要尊重“原作者”,译文要在语义和表达上尽量接近原着;另一部分译者主张要“服务”于读者,译文要向目标语靠近。这表现在翻译策略上就是归化手法和异化手法的运用。而在整个翻译过程中,一定会出现两种文化的撞击,两种文化中势必有一种处于强势地位,另一种处于弱势地位。译者对本土文化的态度,在无形中也影响了翻译策略的运用。一般说来,当译者认定本国文化处于强势地位时,他们更倾向于运用归化策略;而本国文化处于弱势地位时,他们则更愿意使用异化策略。我们应当看到,翻译最终是由译者完成,而本国文化和目标文化,谁具有更重要的地位,都是由译者主观认定的。翻译策略的运用实际上是一个主观决定的过程。

配图 翻译

  二、翻译策略下的译者文化心理

  1.归化翻译策略下的强势文化心理

  归化翻译策略是贴近目的语的一种翻译手法,在文化层面上坚持本土文化的正统地位,以本土文化为尊,强调为本国读者服务。这种归化策略与强势文化心理的关系早在古罗马时期就已初现苗头。当时的古罗马用强大的军力征服古希腊的同时,在文化上也对古希腊进行了肆意的侵略。在古罗马大沙文主义文化心理的影响下,译者们运用粗暴的、极其归化的手法翻译希腊文本,实施了“文化上的帝国主义”.无独有偶,中国盛唐时期的佛学着作翻译亦是如此。唐朝是中国经济、文化都较为发达的朝代,此时的中华文化享誉全世界,文化上的优越感不言而喻。着名的佛学传播人物玄奘就是坚持运用归化策略的翻译家。他将佛经翻译中原有的音译词都用意译词代替,使得佛经更为流畅,方便世人诵读。像玄奘这种归化倾向的翻译正是受到当时强势文化心理的影响。

  在近代中国翻译界,这种现象则更为突出和典型。清末时期,中国备受西方列强欺凌,国人开始意识到国家的落后,主张学习西方文化,然而几千年的文化底蕴和传承,使中国文人仍然秉持着文化霸主的理念,不愿放弃中华文化的本位思想。正是在这样矛盾的心理下,中国译者们开始了西方文学着作的翻译。受本土文化为尊的文化心理的影响,鸦片战争后出现了一批以归化手法见长的学者和译者。其代表人物是严复、林纾和梁实秋等译者。这几位译者在近代西学翻译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天演论》、《原富》、《麦克白》、《哈姆雷特》等译作一度在国内广为流传。特别是严复,他的译作对原文有一定的删减,遣词造句依照先秦古风,一些西方故事也以中华典故代替,呈现出流畅典雅的古典文风。无论在形式还是内容,严复都采用了符合中国文学特征的归化手法,这也是严复为了应对当时士大夫强势的文化心理,是想学却又不愿去学西方外来文化的矛盾心理在翻译上的体现。

  2.异化翻译策略下的弱势文化心理

  异化策略是贴近源语或原作的一种翻译手法,它主张体现原作的本来面目,在文化层面上表达出外来文化的特点,展现原汁原味的外文作品。异化策略在文学翻译中较为常见,主要为了展示出异国文化特点。当本国文化与外来文化相比处于明显的弱势时,译者们会更积极地在翻译过程中展现外来文化。如何积极地展现外来文化?异化策略是必不可少的翻译手法。异化策略在近代中国翻译界并不鲜见:五四运动之后,不少知识分子认识到国家经济文化落后的状况,主张彻底抛弃封建传统文化,引进西方文化,主张国家向民主国家转变。这种极力推崇西方文化、将本国文化放置在弱势地位的心理,引发了翻译界的一场革命,不少译者纷纷抛弃原来的翻译文风,开始转向直译,主张不仅要引进“新思想”,更要实现语言上“新的表达方式”.要想在翻译中体现“新思想”和“新的表达方式”,就必须依靠异化策略。(这一时期运用异化策略的代表人物是鲁迅和瞿秋白。特别是鲁迅,他后期的译作均带有浓重的异化色彩。这与当时鲁迅对本国和外来文化的态度有着密切的联系。他认为:“一个民族必须要持续学习外来的优秀文化,才能建立起自己的丰富和谐多元化的文化发展体系。”中国的落后源于腐朽落寞的封建文化,中华民族要不断吸收外来优秀文化,建立多元化的文化体系。他主张摒弃封建文化,学习先进文化,正是出于这种文化心理。鲁迅一直致力于外国文学着作的翻译,并且在翻译中坚持异化策略,把世界先进文明“原封不动”地展现给中国民众。在当时,“死译”“硬译”成为鲁迅译作的特有风格,在翻译界评价褒贬不一。其实,以鲁迅为代表的异化翻译流派反映出了当时文人迫切渴望用先进文明代替封建腐朽文化的弱势文化心理。)

  再以香港为例,香港社会文化也处处能看到过度异化翻译的痕迹。香港曾经作为英国殖民地,文化被迫从属于西方文化,社会在传承华夏文明的同时,却不得不以西方文明为尊。这体现在翻译上则是异化翻译的统治地位。诸如一些汉语中已有的表达方式被异化处理成“西式表达”:“士多”(store)代替“商店”,“拍拖”(partner)代替“恋爱对象”,“波”(ball)代替“球”等,无不是异化处理下的措辞表达。这种极端的异化翻译手法正是出于当时弱势的本土文化心理。

  三、当代中国译者的翻译策略和文化心理

  当前,随着全球一体化的发展,各民族、各国文化也进入一个相互交流融合的阶段。而在翻译界,归化与异化并用的翻译策略已成为主流。译者们在考虑文本、翻译目的、以及读者需求的基础上选择相应的翻译策略。但是,对文化的态度差别仍会影响译者对翻译策略的选择。以20世纪末中国翻译界为例,伴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以及外来文化在中国社会的传播,国民们开始重新审视本国文化和外来文化,对本国文化和外来文化形成了不同的文化态度。这种文化态度将翻译界分成两派:“国学派”“西学派”,他们并不否定中华文化和外来文化优秀的一面,只是谁占主体地位成为争论的焦点。以本土文化为尊的“国学派”主张应以归化策略为主,不能摒弃优秀的传统文化;“西学派”则坚持以异化为主,学习原汁原味的先进文明。该阶段涌现出了大批优秀的译作家如季羡林、张培基、许渊冲等,他们一方面坚持中国传统文化,一方面又积极翻译引进优秀外来文化,在翻译手法上也做到了归化和异化的并用融合,译制出不少脍炙人口的作品。

  参考文献

  [1]王东风。跨学科的翻译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4.
  [2]贾蕊蕊。外宣新闻翻译策略研究[J].海外英语(下),2019(4)。
  [3]董斌。重回历史现场--鲁迅的翻译取向研究[J].山西档案,2019(1)。

翻译策略下的译者自身文化心理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翻译策略下的译者自身文化心理》由:76范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yuan0.cn/a/132917.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