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范文网为您提供各类范文参考!
当前位置:76范文网 > 知识宝典 > 范文大全 > 学术期刊开放同行评议分析

学术期刊开放同行评议分析

来源:76范文网 | 时间:2019-11-06 13:23:46 | 移动端:学术期刊开放同行评议分析

学术期刊开放同行评议分析 本文关键词:评议,学术期刊,同行,开放,分析

学术期刊开放同行评议分析 本文简介:开放科学提倡学术研究的自由、开放、合作,以及研究成果的开放与共享[1]。开放获取(openaccess,OA)和开放数据是开放科学运动的2支重要力量[2]。2018年9月4日,11个欧洲国家的主要科研经费自主机构联合签署了论文OA计划PlanS[3];9月5日Google发布搜索引擎DatasetS

学术期刊开放同行评议分析 本文内容:

开放科学提倡学术研究的自由、开放、合作,以及研究成果的开放与共享[1]。开放获取(openaccess,OA)和开放数据是开放科学运动的2支重要力量[2]。2018年9月4日,11个欧洲国家的主要科研经费自主机构联合签署了论文OA计划PlanS[3];9月5日Google发布搜索引擎DatasetSearch[4]用于查找在线数据,推动了数据领域的开放。在开放科学语境下,学术期刊同行评议作为科学内部质量控制机制之一,也呈现出开放趋势。20世纪70年代末,期刊同行评议的开放创新出现萌芽[5-6]。自1999年起,越来越多的期刊开始采用开放同行评议(openpeerreview,OPR)制度[7-12],OPR也成为出版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13]。Ford[14]指出目前尚无被学界和出版界广泛接受的OPR明确定义,主张OPR指作者和审者在稿件评审、发表过程中的某一时点公开身份,并从评议过程和评议时间2方面总结了OPR的8个特征。Ross-Hel-lauer[15]强调OPR为涵盖型概念(umbrellaconcept),包含了同行评议领域开放创新的多种概念,各概念之间或有重叠甚至相互矛盾;在分析了122种OPR概念的语料库后,他发现各种定义均未深入剖析开放表象背后的目的和层次,并提出OPR的内涵包括开放审者和作者身份、开放评审报告以及允许更多人参与评议过程。Tattersall[16]讨论了OPR当前和未来存在的问题,重点介绍了F1000Research、PeerJ、Publons等10家在线平台的OPR实施方法。刘春丽等[17]分析了各种OPR模式,将其构成要素归纳为:评审者姓名公开、评审结果公开和网上评论开放,并结合期刊实践提出了4种主要OPR模式。张学颖等[18]在分析OPR实质为透明、交互、高效、共享、完整的基础上,尝试构建OPR审稿模型,并强调了实施OPR的关键环节。孟美任等[19]从公开内容、参与范围、公开时间3个维度对同行评议的开放程度进行界定;从同行评议的目标和需求出发,利用象限分析法对传统同行评议(traditionalpeerreview,TPR)和OPR进行对比分析。王凤产[20]界定了OPR相关概念,并与TPR比较后认为,OPR评议过程具有公开透明、公平公正的特点。杜杏叶等[21]就学术论文OPR接受度问题向不同学科领域的中国学者进行了问卷调查,304份有效问卷的结果表明:50.33%的中国学者接受OPR,但在评审的不同阶段,其接受度不同;接受度的差异还表现在不同学科的评议者之间,但是否具有国际期刊审稿经验对差异的影响不明显。总之,目前针对学术期刊OPR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与TPR对比下的OPR定义与分类[22-25]、不同OPR的优劣势比较[14,26],以及单刊OPR实践分析[20-21,27]等方面,鲜有文献尝试在分析开放要素和维度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分开放的层次[15]。Simon[28]认为层次化、可分解的复杂系统可更快、更稳定地自我演化,这是“模块化”(modularization)思想的雏形,但Simon并未提出模块化概念。模块化首先由Baldwin等[29]提出,指将复杂系统分解成简单、具有独立功能、可单独运行的子系统的过程。青木昌彦等[30]给出了模块化的系统定义:模块为具有某种特定独立功能的半自律性子系统,可与其他子系统按一定规则相互联系而构成更复杂的系统;模块化指参照一定的分解标准,将复杂系统分解成半自律性子系统,再按照整合依据重新组合的过程。简而言之,模块化包括“模块分解化”和“模块集中化”,即模块化分解与组合。该理论对分析复杂流程和系统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的分析对象———OPR流程层次清晰,可以运用模块化思想进行分解与组合;因此,本研究运用模块化方法解构OPR,先将其开放环节分解为不同的开放要素,再按功能的不同分解为多层开放子模块,进而经过重新组合形成多层次模块化OPR体系,最后基于各子模块的功能对学术期刊OPR的具体案例进行分析,从而为学术期刊今后选用OPR制度及定制OPR流程提供参考。

1开放要素分类及OPR流程分析

1.1开放要素分类

学术期刊同行评议流程主要涉及3个要素,即“人”“文件”“互动”,其中:“人”包括作者、审者、读者和编辑;“文件”涵盖原稿、评议报告、修改稿(含对审稿意见的答复);“互动”指审稿相关人员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学术期刊之间的审稿互动及期刊与其他组织机构间的审稿互动。目前,多数学术期刊采用封闭的TPR制度。本研究中TPR指遵循既定的审稿程序和评估标准,由编辑在出版前指定2~3名审者;遴选稿件时综合考虑稿件的创新性、科学性、完整性;原稿、修改稿、评议报告、作者答复等相关文件不对外公开;保持一定的退稿率;评审过程中审者匿名,且作者与审者之间、审者相互之间无法直接沟通;编辑综合审稿意见后反馈给作者;一旦编辑给出结论,审稿流程旋即告终[31]。TPR一直被认为仅仅是种“最不坏”的选择,并因下述缺点而饱受诟病:1)审稿时间长[32];2)存在针对作者的偏见以及对正向结果的偏好[33];3)主观而不可靠[34];4)无法有效防范错误和学术不端[35];5)过程不透明,无法规避人为操纵、有意拖延等[36];6)缺乏对审者劳动的认可,审者为审稿付出的时间成本很高,而审稿意见不能在期刊间转移使评审单篇稿件的时间和人力成本倍增。上述缺点可归为2类:一类讥贬TPR有悖公平公正原则,如(2)(3)(4)(5);另一类质疑TPR无法满足信息时代低成本高效率的需求,如(1)(6)。为克服上述缺点,不少OA期刊推出了各种OPR试验(trial)。本研究中OPR指秉承开放科学理念,对传统封闭式审稿流程中的1个或多个环节实施开放的审稿模式创新。需指出,出版后开放评论虽对论文出版并无决定性作用,但它有助于在出版后继续纠错,使论文得以完善,故被多刊作为OPR实施。

1.2OPR流程分析

从“人”的角度分析,TPR线性流程中,审者只能由编辑指定,且审者对作者单向匿名或双方均匿名,审者身份对读者保密;而OPR模式下可由读者主动在线审稿,或由第三方平台提供审稿服务,论文出版时可公开审者身份,通常是将审者署名的评议报告独立出版。从“文件”的角度分析,TPR流程中,作者、读者、审者彼此孤立,相互间“文件”的传递需要借助编辑方能完成,且评议报告不能在期刊间转移;而OPR有选择地公开了原本仅编辑和审者可见的“文件”,使整个审稿过程的痕迹管理更透明。此外,在某些刊群内,评议报告可转移。从“互动”的角度分析,TPR流程中,作者与审者之间、审者相互间缺乏直接沟通的渠道,须由编辑作为媒介,而审者与读者之间同样缺乏直接的信息交互;OPR则打通了TPR流程中作者与审者、审者之间、读者与审者,或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交流渠道。图1显示了OPR网状流程中的信息传递。通过开放不同的要素,OPR将评议活动从编辑指定的2~3位审者扩展至更大的学术共同体,使评议过程更加透明,同时论文出版后继续接受评论监督,在彰显公正的同时保证了高效。总之,OPR试验不同程度地提高了审稿流程的透明度,最终目的是提升学术期刊稿件遴选过程的可靠性与效率[37]。

2OPR多层次模块化分解与组合

2.1OPR多层次模块化分解OPR多层次模块化分

解主要分为3个步骤:1)基于对开放要素的分类,首先将功能相似、联系紧密的开放环节划归“要素层”的功能模块下;2)其次按实践中OPR功能的具体差异进一步细分,得到“刊内实施层”子模块;3)再将由单刊实施扩展至产业链实施的开放环节划归“刊群/多主体实施层”,并分解得到该层的子模块;最终可划分出10个OPR开放子模块(图2)。图2为OPR多层次模块化分解过程。首先得到的要素层4大功能模块为:邀请审者功能模块、审者身份公开功能模块、审稿文件开放共享功能模块和审稿互动功能模块。上述模块还可进一步分解为单刊实施层的7个子模块:众包审稿(openparticipation,OP)、开放指定审者权限(openauthorizationtoreviewers,OZ)、审者身份公开(openidentities,OI)、原稿预出版(openpre-reviewmanuscripts,OM)、评议报告公开(opendocuments,OD)、开放互动(openinteraction,OX)和出版后期刊评议(in-channelpost-publicationcommentary,OC);刊群/多主体实施层的3个子模块为审稿外包(outsourcedpeerreview,SR)、期刊间评议报告转移(transferofreviewinformation,TR)和出版后外部评论(out-channelpost-publicationcommentary,PC),供期刊具体实施:该多层次模块化分解是自要素层至刊内实施层,再往刊外实施层延伸的过程。

2.2开放子模块的定义

各开放子模块的定义如下:OP指不限制审稿意见的数量,鼓励更多人参与审稿。OZ开放了审者必须由编辑指定,得到其授权后方可评审稿件的限制,任何对论文感兴趣的学者均可主动评审,但成为审者有门槛,如ScienceOpen要求审者的ORCID账号至少关联5篇已发表论文[38]。OI指按审者意愿决定其身份是否公开,OI常与OD组合实施。OM指评议前和/或评议中,原稿可在线查看。OD指评议中或出版后,公开评议报告,甚至为其分配DOI号。OX指评议过程中审者和作者、多位审者之间可直接沟通。OC指出版后还可在期刊平台就论文发表评论。SR指评议由第三方实施,即将全部的同行评议工作外包给有资质的第三方。目前提供审稿服务的平台有Rubriq[39]、PeerageofScience[40]等。TR指某期刊的评议报告转移至另一期刊,常由管理庞大刊群的出版商实施。PC指可在期刊外部平台评论已出版的论文。表1列出了多层次模块化分解后各开放子模块的主要功能和实施方法,并与TPR进行了比较。

2.3OPR多层次模块化组合

模块化的实质为模块的组合研究,通过配置不同模块的组合方式,高效、准确地实现需求目标。OPR模块化组合的过程如下:首先,确定OPR审稿流程中的信息交互节点分别为作者、编辑、审者和读者;其次通过局部整合完成2个节点和单个模块的组合;最后合并相同节点,完成全局OPR模块化组合配置体系,形成各子模块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OPR多层次模块化组合体系,如图3所示。

3基于模块化的OPR案例分析

对照分解所得开放子模块,进一步分析学术期刊或出版商实施的多种OPR制度。

3.1单刊实施层子模块案例

早期的OPR践行者《CurrentAnthropology》(《CA》)和《TheBehavioralandBrainSciences》(《BBS》)[5-6]主要利用20世纪70年代流行的公告牌系统(BulletinBoardSystem,BBS)鼓励科学家们就学术论文展开讨论,《CA》在论文录用后,由编辑邀请评议小组(规模30人)成员发表评论,并将评论意见与论文一起出版,实现了OP+OD子模块组合;《BBS》创刊伊始即沿用《CA》的OP+OD组合形式,遴选未出版的论文发送给非同行专家,请其从跨学科角度进行批判和阐释。科研工作者,甚至产业界研发人员,无论是否专业相关,均可发表见解,因而可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OP增加了论文的显示度,提升了评议公正度,有数学模型[41]表明,当参与评议的人员达到充分规模(超过50人)后,评议的公正度将远高于采用少量专家评审的TPR。但若多位评议人意见分歧严重,难于达成共识,或将导致审稿效率低下。OD使审稿更透明,令审者的工作被认可,有助于其建立学术声誉;此外,OD还提供了了解审者思维的直接途径,向新晋审者开放了学习审稿的范本。选择合适的审者对期刊来说充满挑战且费时,许多期刊在投稿时要求作者列出推荐和回避审稿人名单,但最终授权送审的还是编辑。2015年夏《Scien-ceOpen》[42]开始试行背书式评议(peerreviewbyen-dorsement,PRE)与出版后评议(post-publicationpeerreview)相结合的双阶段审稿模式,即实施OZ+OC组合。投稿时要求作者或学术共同体推荐至少2名审者对论文的科学性进行评价,审者必须满足2个条件:一是活跃的学者;二是与作者(们)至少5年内不在同一研究机构共事,或从未与任一作者合作发表过学术论文。一旦有2名审者背书,论文即刻在线出版,并接受出版后评议,选择PRE的作者可享受版面费优惠。《Anti-oxidantsandRedoxSignaling》为被退稿的论文提供了反弹式评议(reboundpeerreview,RPR)[43]申诉流程,作者可在30d内申请,并推荐4位顶尖专家(topexpert)进行OPR,编辑参考专家意见后考虑是否重新录用。出版时附上4位审者以“保荐同行(sponsoringpeer)”身份署名的评议报告,即OZ+OI+OD组合。OZ是去TPR编辑中心化的重要子模块,因审者由作者或科学共同体其他成员推荐,故降低了送审成本,可避免因编辑指定审者而可能存在的利益冲突,但OZ为自组织同行评议,较难建立有效的审者筛选机制。SpringerNature于2018年签署了促进同行评议透明度的ASAPbio公开信[44],与BMC合作推进系列出版物的OPR进程[45]。自1999年首次采用OPR以来,BMC旗下已有70种期刊推行OI+OD子模块组合,此外,《GenomeBiology》还试行仅公开评议报告而审者匿名的“TransparentPeerReview”,即单一OD子模块。2015年11月《NatureCommunications》也宣布开始“TransparentPeerReview”试验,自2016年1月起,参与试验的论文文末“附加信息”内提供“同行评议记录”,包括匿名审稿意见和作者答复,偶有编辑评论。为期10个月的OPR试验[8]成功后,《NatureCommuni-cations》决定将其作为审稿制度长期采用[46],所有审者必须同意评议报告可能被匿名公开,审者身份经审者同意后也会公开;论文一旦采用,会征询作者同意后将评议报告与论文一同出版。与该试验相关的统计数据[46]表明:仅少量审者拒审;近60%的作者选择公开评议报告;论文自投稿到出版的平均时长未受OPR影响。《TheBMJ》与《BMJOpen》均为BMJ集团OA刊。《BMJOpen》采用OI+OD组合;《TheBMJ》进一步开放了原稿,采用OI+OM+OD组合,并开通了“快速回复”(rapidresponses)实现作者向编辑提问的功能。2刊均禁止作者与审者直接联系。此外,Elsevier旗下期刊,如《InternationalJournalofSurgery》在出版论文的同时在线发布评议报告[11],并按审者意愿公开其身份,即OI+OD组合。BMJ一项涵盖113份稿件的随机对照试验[47]结果表明,与TPR相比,OI对审稿结论、审稿质量、审回时间影响均不大,却令拒审率上升。由于担心可能招致报复,审者更倾向于给出肯定结论。OI可增强审者的责任感,并为其赢得尊重及认可[48];强化了公众监督,避免审者身份造假;减少由性别、国别、机构、学科等引起的偏见;还可规避拖延行为。Bravo[49]研究了Elsevier的5种学术期刊公开出版评议报告对审者行为的影响,通过分析2010—2017年的9220篇投稿和1万8525份审稿意见发现,仅8.1%的审者同意在实施OD的同时实施OI;OD并未显著影响审者接受审稿、同意录用或审回的速度。前、后测结果对比显示,年轻学者和非学术供职的学者更愿意接受审稿,且建议更积极、客观,男性审者倾向于给出具有建设性的意见。类似地,《PeerJ》也鼓励审者公开身份,并按作者意愿决定是否公开原稿及评议报告;近43%的审者选择了OI,超过80%的作者选择了OM+OD[50]。《F1000Research》[51]同样采用了OM+OI+OD组合:通过初步审查的稿件在线发布并分配DOI号后即送外审,审者身份、评议报告及历次修改稿均在线公开。OM实现了论文的快速高效发布,有利于作者确认首发权;通过引入“读者审稿”,提升了同行评议的公正度,同时增加了论文的显示度。缺点是大量论文未经同行评议就快速发布造成了学术知识和信息的良莠不齐、芜杂冗余。采用OM子模块的学术期刊还有以“双阶段审稿”闻名的《AtmosphericChemistry&Physics》(《ACP》)[52]。该刊在编辑送审的同时,将原稿发布于“大气化学与物理讨论”论坛,8周后讨论结束,编辑综合专家评议和论坛讨论2方面意见给出最终结论,实现了OM+OP+OZ子模块组合。《eLife》的编辑在给出最终审稿结论前会召集参与评审的多位审者和编辑召开“在线磋商会”(onlineconsultationsession,OCS),将会上讨论结果以OCS审稿意见函的形式发送给作者[53],实现了OX子模块功能。自2018年6月起,《eLife》开始尝试更开放的“ResearchCommunications”试验[54],参与试验的稿件一旦进入编辑邀请审者环节,原稿、修改稿、评议报告和作者答复等均在线公开,即由OX扩展为OM+OD+OX组合。同《eLife》,《Frontiers》也开放了审者间互动,并进一步开放了作者与审者、副主编及主编之间的互动[55]:单篇稿件通过独立评审后进入互动评审阶段,作者和审者(又称评审编辑)即可通过网络平台实时交流,必要时副主编、主编也会加入。OX使审者之间、审者与作者之间有了充分沟通的渠道,提高了效率,且审稿中的人际沟通也有助于获得更客观的结论[56]。但OX的明显缺点是普通审者的观点易受学术权威引导和左右。LivingReviews系列3刊[57]在线出版相对论、太阳物理学和计算天体物理学方向的邀约综述,期刊网站采用OC子模块,并允许作者根据最新评论和学科发展不断更新稿件版本。OC将评议延长至出版后,强化了编辑、审者、作者之外的读者评价维度,有助于纠正已出版论文中的问题。《PLoSONE》首席执行官认为:“学术出版的未来并不在个别知名学术期刊手中,具有文献计量分析和公众评价功能的论文平台将取代期刊成为科研成果发布、传播的主体”。《PLoSONE》秉承“先发表后评价”的理念,同样推行OC:论文出版后,读者可就其创新性、可靠性和写作风格等进行批注和评级,并发表评论;作者可实时反馈;编辑随后根据评论和评级向读者推荐论文[58-59]。然而,期刊网站添加了OC功能并不能保证评议的活跃度和影响力。截至2010年,《PLoSONE》所发表的论文仅约17%吸引了读者评议[60]。自2001年开始,OC平台虽日益增多,效果却差强人意,究其原因可能有多种,如研究者不愿为了专门评论某篇论文而去登录期刊平台,或担心言辞不当而惹怒同行[26]等。

3.2刊群/多主体实施层子模块案例

第三方审稿平台Rubriq[61]与PLoSONE、Karger、F1000Research和Wiley等出版商达成协议,提供便携式同行评议(porta-blepeerreview)服务,采用作者付费、有偿审稿的形式,作者支付约200美元,审者评审单篇稿件获100美元报酬,需1周内返回。PeerageofScience[23]的4阶段评议具有明确的时间节点,且审者要为其他审者的意见打分,并通过累计分数量化贡献。上述网络平台实施的均是SR子模块。SR细分了学术出版产业链,使同行评议的管理独立化、专业化;提供了有效认可审稿工作的新方法;所建立的审者数据库为学术期刊寻找、监督、联系审者提供了便捷、高效的途径,可有效避免审者身份伪造。但是第三方审稿平台目前尚处于发展的初始阶段,学界、期刊界的认可度和普及率不高,其可持续性仍需接受时间考验。PubPeer自称“出版后同行评议平台”(post-publi-cationpeerreviewplatform)[62-63],推行PC功能。与其他平台不同,PubPeer允许在线匿名评论已出版论文,但仅有PubMed库收录论文的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才能成为评论人。评论人可通过DOI号、PMID、arXivID、关键词等信息检索学术论文,然后加以评论。PC子模块可作为监督手段对论文造假形成威慑。另,社交媒体或将成为更好的刊外出版后评议平台,如Twitter[64]、ResearchGate、Academia等。论文被退稿后,作者一般会将其投往另一期刊,重新经历一轮审稿,导致论文出版时间的延迟。对于经营庞大刊群的出版商而言,为同一篇稿件组织多轮审稿是不经济的。TR通过在同一出版商管理的不同期刊之间转移评议报告解决了这一问题。评议报告通常从高影响力的顶级期刊转移至影响力稍低的刊,加快了出版速度,对作者颇具吸引力。目前,实施TR子模块的出版商有BMC、BMJ、NPG等[20]。应用多层次模块化思想来分析上述案例后发现,不同期刊实施的OPR制度可分解为子模块单一或不同组合形式,这为OPR的分类提供了新思路。学术期刊在考虑是否选择OPR制度及定制审稿流程的开放环节时,可参考上述案例,首先明确开放要素,再考虑单刊实施层希望实现的功能,最后扩展到单刊外部的出版产业链,决定是否进一步实现刊群/多主体实施层的开放子模块功能。

学术期刊开放同行评议分析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学术期刊开放同行评议分析》由:76范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yuan0.cn/a/121012.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