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范文网为您提供各类范文参考!
当前位置:76范文网 > 知识宝典 > 范文大全 >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成效及对策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成效及对策

来源:76范文网 | 时间:2019-11-06 13:23:18 | 移动端: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成效及对策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成效及对策 本文关键词:成效,对策,退耕还林,实施,还草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成效及对策 本文简介:摘要:文章总结了若尔盖县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建设情况和实施成效,分析了存在的困难和主要问题,并提出了促进后续产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关键词:退耕还林;实施成效;后续产业;对策建议退耕还林工程是为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增加林草植被、再造秀美山川、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进而实施的林业重点生态工程。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成效及对策 本文内容:

摘要:文章总结了若尔盖县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建设情况和实施成效,分析了存在的困难和主要问题,并提出了促进后续产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退耕还林;实施成效;后续产业;对策建议

退耕还林工程是为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增加林草植被、再造秀美山川、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进而实施的林业重点生态工程。1999年,若尔盖县正式启动退耕还林工程,依照1998年国土数据校正基数,本着先易后难,生态、经济及社会效益相结合和适地、适树、适草,群众自愿的原则,完成了退耕还林(草)地块的调查规划设计,逐块造册登记并逐年实施。2018年,若尔盖县退耕还林补助全面到期,退耕还林成果巩固面临较大困难,退耕农户在解决增收问题时,可能出现复耕等破坏退耕成果的现象。为解决这些问题,应对工程区概况、工程实施、区域社会经济等问题进行全面分析,对退耕还林后续产业提出科学的发展对策和建议,以起到对生态保护和退耕农户增收的促进作用。

1工程区概况

1.1自然地理概况

若尔盖县位于青藏高原东部边缘地带,属于黄河、长江上游地区。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北部,处于昆仑山、巴颜喀拉山东缘余脉与秦岭山脉西端、岷山山脉北端的汇合部。北与甘肃省碌曲、卓尼县接壤,东北同甘肃省迭部县毗连,西至黄河,与甘肃省玛曲县隔水相望,南部和阿坝州红原、阿坝县交界,东南接阿坝州松潘县,东与阿坝州九寨沟县为邻。地理位置介于东经102°45"~103°39"、北纬32°56"~34°19"之间,幅员面积1032.73km2。该县具有高原丘陵、高山峡谷两种地貌类型,平均海拔3400m。县域中西部与东部及东北部被一条由北至东南走向约150km的天然地理分界线(即长江、黄河两大水系的分水岭)分割开,分水岭以西是丘状高原,以东是山地峡谷。峡谷农林区属大陆性山地中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年平均温度4.1℃,一月平均气温-7.2℃,七月平均气温14℃,≥10℃的积温在1375℃以上,年日照时数2500h左右,无霜期60d左右,年降水量600~700mm,相对湿度69%左右,风向以东北及西南风最多,多年平均风速为2.4m/s,大风日数多达50d。气候特点是冬季晴日多,日照强,日温差大;夏季雨日多,气温低。高原牧区属大陆性季风高原型气候区,具有寒带气候特征,长冬无夏,气候寒冷干燥,日照强烈,昼夜温差大。无霜期平均22d,一月平均气温-9.9℃,七月平均气温11.2℃,年平均气温1.4℃,极端最高温度25.4℃,极端最低温度-29.5℃,≥10℃的积温718.4℃,年日照时数2506.7h,年降水量542~801mm,相对湿度68%。若尔盖县土壤类型多样,可分为10个土类,22个亚类。植被分布受水分热量变化的影响,随着海拔的升高,植被的垂直分布依次为河谷灌木林、山地暗针叶林(部分是针阔混交林)、亚高山暗针叶林、高山灌丛和高山草甸。主要建群树种为云杉、冷杉、白桦、红桦、大果园柏、油松等,由松科和柏科组成的针叶林占绝对优势,桦木科和杨柳科组成的阔叶林比重较小;灌木种类主要有杜鹃、高山柳、栒子、忍冬、金缕梅、银缕梅、绣线菊、小蘖等;草类主要有禾草、莎草、蓼、毛莨、狼毒草、唐松草等;牧区草场主要为高寒草甸、山地(亚高山)草甸、高寒半沼泽、高寒水沼泽、山地灌丛和疏林草甸等6大草场类型。由于地跨长江与黄河两大水系,森林资源、湿地资源极其丰富。主要野生动物及植物资源,有四川梅花鹿、黑颈鹤、豹、林麝、斑尾榛鸡、黑熊、蓝马鸡、黑啄木鸟、虫草、星叶草、红花绿绒蒿等。已知植物1200余种、野生动物300余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21种,二级重点保护动物62种,我国特产鸟27种,特有分布种(兽类)15种。

1.2社会经济概况

全县辖4个镇13个乡,1个国有牧场,1个省属牧场,96个行政村,3个社区居委会。居住有藏、汉、回、羌、彝等12个民族,总人口7.8万人,其中,纯农牧户12603户6.6万人。藏族人口7.2万人、占92%。2018年,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5.4亿元、增长7.8%,地方公共财政收入4768万元、增长15.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670元、增长7.4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687元、增长12.66%。全县已通公路总里程1260km,其中国道345km、省道180km、县道9km。乡(镇)、行政村公路通畅率达100%。邮电通信实现了光缆传输和移动通讯,城乡电网基本贯通,达到了农村初级电气化标准。全县共有学校106所,在校学生16242人,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得到了蓬勃发展。

2工程建设及实施成效

2.1工程建设情况

若尔盖县作为首批退耕还林工程试点示范县,自1999年启动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建设项目以来,累计完成退耕还林3.75万亩(其中:退耕还林3.1612万亩、退耕还草0.5888万亩),惠及9个乡镇、51个行政村、3918户农户23546人。自2004年“粮改现”以来,退耕还草每亩兑现标准为105元,退耕还林兑现标准为每亩260元,累计兑现补助资金1.3033亿元。若尔盖县历年来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建设情况见表1。

2.2工程实施成效分析

2.2.1切实提高了农牧民经济收效农牧民的收入主要由三部分构成,即传统种植业、养殖业、采集和外出务工及经商等其它收入。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后,本地农牧民的收入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一是传统种植业收入对农牧民经济收入的影响变化不明显。受气候条件影响,加上土地贫瘠、管理粗放等原因,土地单位产量一直很低,因此传统种植业在农牧民收入中占的比重不大;二是养殖业收入无明显变化;三是外出务工和经商等其它收入大幅上升;四是国家退耕还林还草钱粮补助直接增加了农牧民收入,各项资金均通过实物或折现的形式足额发放到退耕农户手中。通过调查发现,退耕前后耕地的单位面积纯收益变化明显。农民收入增加,取得了较大的经济效益。2.2.2促进土地利用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退耕还林主要是把山高坡陡、水土流失严重、投入产出率低的坡地实施退耕,使农村有更多的人力、物力投入到平缓的耕地中,提高了耕作水平。部分具有一定知识的退耕农户开始改变过去单一的高投入、低产出、低附加值农作物的种植模式,种植一些经济价值较高的药材、蔬菜等;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后,大量农村劳动力从土地中解放出来,或外出务工挣钱,或从事其它职业使农村产业结构得到优化。如通过参与巡山护林,对全县320万亩国有林地实施有效管护,全年获得劳务报酬833万余元。通过采集野生林下食用菌、山野菜等森林蔬菜采摘销售和中药材的采挖销售,让林区群众年收入增加150余万元。2.2.3促进旅游业的发展通过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有效地保护了当地的生态环境。优美的生态环境,空气清新,细菌含量低,灰尘少,噪音低,空气中负离子含量高,加上丰富的景观资源、美丽的自然环境,对外地游客有很强的吸引力。政府紧紧抓住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的有利契机,推动旅游业健康快速发展,一是进一步夯实旅游要素保障,加快推进景区基础设施建设,改造提升黄河九曲第一弯观光扶梯和基础设施,新建若尔盖湿地科普教育基地,全面完成达扎寺镇等13个生态旅游厕所建设,稳步推进自驾游示范段、花湖天街、唐克旅游综合项目建设。二是进一步强化旅游品牌营销,成功举办中国?若尔盖黄河大草原文化旅游节暨盛夏雅敦节活动和首届高原湿地观鸟节等节庆活动,与“陕广新闻”合作,播出“若尔盖形象篇”“若尔盖快报”540次,利用微博等网络平台发布旅游信息。在西安、银川、重庆等地举办了“大美黄河湾天边若尔盖”精品旅游推荐会5次。通过旅游开发,退耕还林带来的就不仅是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时为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就业机会。2.2.4生态效益显著增加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以来,一是全县森林覆盖率有所增加。增加森林面积3.1612万亩,增加草地0.5888万亩。森林植被的增多使地表凋落物增多,相应地减轻了降水冲刷力度,土壤侵蚀程度得到缓解。二是植被的多样性得以恢复。退耕之前,耕地表面的植被通常都是比较稀疏的,植被比较单一,主要为杂草和庄稼。退耕还林后,耕地的植被得到多样化发展,使当地生态系统趋向稳定。三是提升了当地的空气质量。退耕还林后,多样性的植被能够进行很强的光合作用,对生态系统和净化空气质量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大面积的森林蒸腾作用起到湿润空气的作用,植物的光合作用还能够增加空气中的含氧量。四是改善了土壤的性质。退耕还林后,河流泥沙含量下降87%,水土流失得到了很好的控制,土地的有机质含量明显上升,能够有效的维护土壤生态系统稳定,缓解旱涝灾害。

3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3.1退耕还林成果巩固面临困难

退耕还林是一项利国利民的生态建设工程。但农民的耕地减少,不能根本上解决农民的贫困问题。2018年,全县退耕还林工程已全部结束,可能会出现退耕户收入大幅度减少,甚至整村返贫的现象。退耕户在收入减少、耕地较少的情况下可能会进行复耕,这对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带来隐患。一是由于若尔盖县为大骨节病病区,全县共有病区村81个,占行政村总个数的85.26%,共有大骨节病患者4258人,占全县总人口的6%。大骨节病在各乡均有分布,尤以包座等9个林区乡的30个村最为严重。以包座乡为例,总人口中已核实的大骨节病人有944人,占全乡总人口的25.7%。因大骨节病导致劳动力普遍较弱及产业结构单一等原因,农牧民土地退耕比例较大(以求吉乡麻藏村为例,退耕地面积为1067亩,耕地面积仅有112亩,人均耕地面积为0.35亩,退耕地面积占原有耕地面积的90.5%),退耕还林政策到期后农牧民收入将大大减少,可能导致返贫和贫困加重;二是全县退耕还林工程规划的都是生态林,无法产生经济效益,同时自“粮改现”以来退耕还林260元/亩的补助标准至今没有进行调整。

3.2退耕还林还草后续产业发展受阻

若尔盖县属高寒高海拔地区,受气候影响,规划退耕还林地种植的生态林比例占84.3%,如云杉、高山柳等,以维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保持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满足人类社会的生态、社会需求和可持续发展。全县退耕还草地0.5888万亩,每亩补助标准为105元,补助2年。经与畜牧局对接,退耕还草既未在畜牧局确权登记不能纳入草原生态奖补也无法在林业上纳入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近年来,农业产业发展需求日趋明显,以阿西茸乡团结村为例,依靠种植大黄,亩产值可达2000元,但是上千亩退耕还草地连牛羊都不能放养。同时又在停发补助的情况下,一些退耕户想对退耕还林地进行复耕改种,成果巩固压力巨大,生态安全面临严重的潜在威胁。

3.3对退耕还林还草重要性认识不够

若尔盖县位于青藏高原东南边缘,地处我国两大母亲河—长江、黄河的上游,有中国面积最大的高原高寒泥炭沼泽,在涵养水源、防止水土流失方面有着重要的生态、防护作用,是黄河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和重要的大气碳汇区,是我国许多独特动植物物种的富集区,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极具保护和科研价值。同时,也是《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确定的国家湿地重点生态功能区之一,生态区位重要,是长江、黄河流域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但是,个别乡政府并未真正理解退耕还林还草的国家战略和生态安全意义,而是把它理解为国家扶贫措施,当之为“唐僧肉”,对退耕还林政策把握不准。某些地方退耕还林的造林质量不高,其原因是生态条件恶劣,牲畜践踏严重,加之“有人栽,无人管”,致使林木成活率不高。

3.4退耕农户发展方向不够明确

目前,我国各地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没有对退耕还林户未来的发展方向予以明确。若尔盖县区位偏远、经济落后、生态条件恶劣,又是藏族聚集地区。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到期后,部分退耕农户生活态度消极,表示如果没有持续的补贴,在生计面临威胁时会选择复耕种植或放牧。自2012年起,每年全县人代会、政协会均有代表、委员提出提高退耕还林补助标准、延长退耕还林期限的建议。退耕农户发展方向不能有效解决,始终是退耕成果的潜在隐患。

4后续产业发展对策和建议

发展后续产业是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保障,是促进农民增收、实现“退得下、稳得住、能致富、不反弹”的根本措施。加强后续产业发展,立足市场,增强退耕农户自身素质,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增加退耕农户经济收入,减轻退耕农户对退耕还林政策补助的依赖,是提高和巩固退耕还林成效的保障。

4.1延长退耕还林还草补助年限和提高补助标准

鉴于退耕还林还草对农牧民的重要性及若尔盖县高原高寒地区的特殊性,政府应对退耕还林还草在不同地区、生态林和经济林实行差别补偿标准。对仅是改善生态环境的退耕还林还草补助作为长期性政策,退耕还林提高标准至每年500元/亩,退耕还草提高标准至每年200元/亩,并根据当地物价水平变化适时调整补助标准。自2014年退耕还草补助到期后,退耕还草户已无任何补助,同时今年又停止了对退耕还林户的补助,这样对退耕还林还草户生活影响较大。建议一方面继续执行退耕还林还草政策或出台专门针对退耕还林还草后续发展的建议,并对退耕还草地进行确权颁证。另一方面,加快草地生态建设进程,着力实施封育禁牧,保护生态,恢复植被,并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支持,组织实施退牧还草。

4.2林下种植技术推广

退耕还林之后,森林的面积逐渐增加,发展适合当地的林下、林间产业能带动农民致富增收。近几年,若尔盖县许多乡村成立了与林下、林间相关产业机构。如冻列乡卡机岗村若尔盖卡机岗白玛林业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阿西茸乡卓藏村若尔盖卓藏仁前林业农民专业合作社;阿西茸乡塔哇寨若尔盖夏多足林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求吉乡德翁村若尔盖县求吉然安种植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包座乡若尔盖县包座乡食用菌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目前,大黄的种植技术成功推广,已让农民实现了增收。但阿西茸乡团结村尝试种植出的贝母,根系发达、相互缠绕乱如“麻花”,晒干后色不白,俗称“油米子”,种植前景堪忧,还需在技术上进行完善和突破。若国家能给予大量的科研经费及同相关科研单位有效整合,引进外资,不断探讨和研究出能给农民带来经济效益的林下种植产品,整合相关产业机构,带领农民增收致富。同时,林业工作者应认真学习专业知识,刻苦研究,针对适宜本地区的林下种植品种,开展有效培育并进行推广,在现有耕地的种植中,利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变过去单一的高投入、低产出、低附加值农作物的种植模式。改为种植经济价值较高的药材、优质蔬菜、反季节蔬菜、高附加值经济作物、引导农户试种中药材,如佛手参、藏三七、黄精、贝母等。

4.3发展旅游业

若尔盖是“中国最美的六大草原”和“中国最美的六大沼泽湿地”之一,是大九寨国际旅游区核心区,旅游资源丰富而独特,既有黄河九曲第一湾、热尔大草原、花湖、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郎木神居峡、降扎温泉、铁布梅花鹿自然保护区、包座原始森林、若尔盖县花湖温泉谷等自然景观,又有古潘州遗址、达扎寺、格尔底寺、索克藏寺等人文景观及藏族民俗风情,还有巴西会议会址、包座战役遗址等红色旅游资源。旅游资源丰富,自然风景秀美,民俗风情浓厚。应抓住这些有利条件,加大对外宣传力度,开发旅游精品路线,打造若尔盖扎萨格峡谷、铁布野生梅花鹿野外观光、湿地草原黄河生态旅游精品线路,开发安多民族风情旅游精品线路、红色文化体验旅游精品、朝圣穿越探险旅游精品线路等。大力发展自然生态旅游、民俗风情游,整合极具民族特色的文艺表演、地方风情的特色画展、安多赛马大会、降扎藏戏、求吉金冠舞等民俗产品,同时开发旅游活动(拍照、徒步、骑马、驰骋、露营、穿越、攀岩)等。组织村民进行旅游服务,加工销售本地特色的旅游纪念品,如牦牛肉、牦牛奶、草原沙棘、山野菜、藏香猪、山药材等系列产品,为退耕还林户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实现持续增收。

4.4组织劳务输出,加强农牧民劳动技能培训

退耕还林、天然林资源保护等生态工程实施以来,若尔盖县的生态环境得到了保护和提升,但随着退耕还林工程结束,退耕还林补助资金停发,退耕户收入减少,严重影响退耕户生态保护的积极性。合理的开发、发展一些生态产业,对增加退耕户收入,可起到积极作用。这些产业都需要相应的技术,加强对农牧民技术培训,使得农牧民掌握更多的先进技术,促进农牧民收入的提升。2018年,若尔盖县环林局通过开展防沙治沙培训、生态护林员岗前培训和业务能力提升培训、草原生态奖补培训等,全年培训20余次,培训人数1958人次。同时,通过职业技能培训及农村致富带头创业培训,实施青年见习计划,为农民工自主就业,创业提供技能保障,切实提升就业技能水平。2018年,开展“农民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训班”“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班”各1期,共计133名农牧民受益。另外,在政府的组织和帮助下,有序组织劳务输出,提高农牧民的综合素质。2018年,若尔盖县农民工转移输出5055人,其中,省内转移4161,省外转移894人。通过劳务输出及劳动技能培训,农牧民学习了外部的先进文化和管理经验,接触、学习或者掌握所在行业或工种的先进技术或技能,使输出人口的综合素质在较短的时期内得到提高,不仅使农牧民的收入得到了提高,还能开阔农牧民眼界,对本地经济的发展有长远的意义,同时,对增进民族团结,保持藏区社会安定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胡自红 罗麟 单位:若尔盖县林业和草原局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成效及对策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成效及对策》由:76范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yuan0.cn/a/120980.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