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范文网为您提供各类范文参考!
当前位置:76范文网 > 知识宝典 > 范文大全 > 高校建筑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高校建筑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来源:76范文网 | 时间:2019-11-06 13:22:51 | 移动端:高校建筑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高校建筑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本文关键词:教学改革,建筑设计,课程,高校,研究

高校建筑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本文简介:摘要:应用型高校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通过总结建筑设计课程的中实际的教学经验,对应用型本科学院招生等实际情况,提出了建立适用于应用本科的建筑设计教学体系课程教学改革方案。关键词:应用型高校;建筑设计初步;教学改革1引言在建筑学科中建筑设计是其中最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高中学习阶段转入到大学学习

高校建筑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本文内容:

摘要:应用型高校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通过总结建筑设计课程的中实际的教学经验,对应用型本科学院招生等实际情况,提出了建立适用于应用本科的建筑设计教学体系课程教学改革方案。

关键词:应用型高校;建筑设计初步;教学改革

1引言

在建筑学科中建筑设计是其中最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高中学习阶段转入到大学学习阶段,是共性教育到专业教育的转型,其重要性已经被所有教育机构所认可,各高校都对这种形式在课程中进行了相关的改革与实践,建筑设计课程也不例外,如何找到合适的方式方法适用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教育体系是当前应用型本科学院应着重思考的问题。

2建筑设计课程教育的发展及其特点

(1)重视基础技能训练型。这个教学课程是一技能的训练为重要内容,主要通过训练学生绘制线条图,建筑识图与制图等内容,教学目的是启发学生的建筑思维以及创造性思维,也有一些学校会在其中加入建筑形态构成的课程内容。但学生经过一个阶段的学习后,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对建筑专业的理解还是不深,也是大多数学生错误的认为建筑就是枯燥的画图等工作,很难使学生对建筑专业产生兴趣,从而失去学习专业的意愿。因此可以得出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建筑基本技能为主,但是在课程内容安排不佳与后续的课程衔接上脱节。(2)重视设计思维训练型。通过将表现技法与设计相结合进行训练,在课程设置上偏重于思维训练,这些训练的目的都是能够使学生更好的进入专业学习领域。在大学一年级引入建筑设计内容,学生完成课程中建筑识图和制图后,会进行小设计的训练,这其中也会有表现技法的训练。这种教学模式被许多国内的建筑院校所采用,像清华大学就是采用这种课堂教学模式。该模式可以为学生建筑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但是该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对基础技能技法的训练进行了弱化,对学生自身的艺术素养要求相当高,使学生在初步阶段很难进入建筑专业领域。

3适合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建筑设计课程教学体系的构建

3.1课程教学内容的合理设置

本文通过对常州工业学院为例,通过对常州工业学院的基本招生状况以及人才培养目标进行深入的了解,在建筑设计课程教学中,设计了递进式教学训练内容,教学内容主要是加强基础技能的培养和基本建筑设计思维的训练,同时,加强学生对建筑概念的认知以及空间上的培养。3.1.1基础训练基础训练是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因此,需要将例如徒手钢笔画或仿宋字体训练作为一项必修课,要贯穿于整个一年级的学习内容,这样做的主要目的也有防止学生的自制力差、惰性心理的产生的影响。通过实践可以得出,强化基本技能的训练,可以增强学生图面的表达能力,使学生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具有较好的表现。3.1.2造型基础训练建筑设计教学中常规的三大构成训练是教学的重点内容以及难点内容,它通过点、线、面、体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与造型能力,在这方面教学过程中,由于过于抽象化,学生很难建立构成训练与建筑设计之间的科学联系,针对这一问题,我们要在教学中加强学生对这一方面的直观体验和认识,例如,使用房地建模等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3.1.3空间认知与设计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学会掌握学生的学习兴趣所在,例如,学生对自己的人体尺度和宿舍空间都比较熟悉,也比较容易理解,因此,我们可以在教学中让学生们测量它们身体的相关数值,根据这些数值选择,对宿舍空间进行改造和设计。在外部空间上的教学,可以选择学生们较为熟悉的校园绿地空间或操场等场地,通过这些安排可以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3.2建筑设计前期

建筑设计前期包含三个部分,建筑测绘,建筑先例,小型建筑设计。在课堂中建筑测绘,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绘图以及识图的能力,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识建筑构造,在教学中还应侧重容易犯错的教学内容例如,高年级制图上犯错较多的楼梯。另外,在绘图时安排学生分组测绘绘图,可以增强学生的合作能力。建筑先例分析是通过不同角度对建筑进行功能上与空间上的训练,在课程设置中可以选择学生们熟悉的茶室建筑等,进行学生们基本技法表达,造型训练以及空间处理等能力训练。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良好的设计教学成果。依据上述设计,课程模式特点描述以及在实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个应用类高校在建筑课程中不断的提出创新的改革方案。例如像华南理工大学就通过将现代认知设计与基础训练相结合,并提出了综合性改良型建筑设计课堂教学模式。具体的教学课程安排,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操作:建筑初识和建筑与环境的认识;建筑实测;建筑学基本科目平面构成;建筑学基本科目立体构成;建筑学基本课程空间构成;解读著名建筑名作赏析;初步进行小品设计;仿宋字与徒手钢笔画基础作业。但是通过具体的实践,笔者发现了这种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例如,在常州工学院对08级进行了建筑设计课程的教学模式就采用了综合改良型教学模式在实际教学中发现,这种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表现为学生成绩的两极分化比较严重,根据多年从业教师的经验判断主要因素是学生本身的素质决定的,同时,大部分学生学习的兴趣不高,主动性不够,另外,对学校的相关课程缺乏互通有无,缺乏一定的教学资源,缺乏充沛的教师资源。综合分析此种教学模式不适用于所有的应用高等学校,学校应该根据自身的特点进行建筑设计的教学课程。

4建筑设计课程与其它课程的相互促进

在教学活动中,我们经常会发现,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方面比较欠缺,通常以应付的方式进行作业的完成,因此,它们对于知识的掌握贯通方面存在着很大的缺陷。在课时有限的建筑设计课程中,即使对课程进行有效的改革也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针对这一方面,我们应该采用其它课程辅助教学的模式,在其它课程设置上与建筑设计课程进行有效的衔接,不断加强学习,建筑设计的内容,提升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和学习兴趣。使学生们了解为什么要学习建筑设计,建筑设计可以在社会中发挥的作用,以及建筑设计,可以为自己的生活带来什么,通过对学习意义的理解,使学生能够很快的地进入学习状态。

4.1建筑形态构成是造型基础部分知识的延续

在大学的第一年学习中,在安排建筑设计课程时,也安排了造型基础部分课程,在这部分课程中它着重训练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同时,也有建筑设计之间与造型基础的关系讲解,可以通过对实体建筑的分析提高学生对建筑构成与建筑设计之间的关系,是学生们也容易理解建筑设计相关的内容。通过对诸多是学校的经验的汇聚,认为将建筑制图安排到第一学期学习,将建筑测绘安排到第二学期学习,这样可以使两部分进行有效组合,在建筑测绘中设置作业内容要设置楼梯的测绘,楼梯测绘是比较有难度的测绘学习,因此,通过先学习制图,在学习测绘就比较容易解决楼梯测绘中遇到的问题,使得学生在高肩肌时很容易掌握实物测绘知识。

4.2实践环节对课程的补充作用

在大一时,学校也要组织学生们进行实践活动,通过对各地区的建筑的了解和进行素描写生等课外活动,使学生那了解建筑的基本结构,对建筑有一个全面的认知,进而提高学生学习效率。4.2.1案例教学与实地参观相结合在建筑设计的课程教学中,要多借助多媒体等科技手段,增加建筑实例赏析等内容,开拓学生视野,启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对一些抽象概念进行立体化呈现,使学生们能够更好的理解知识。通过组织相关的课外培训,参观实力,增强学生对建筑设计的理解。4.2.2重视模型设计与制作建筑设计空中要强调模型的制作的重要性,学生通过对模型的制作,能够更好地理解建筑的构造以及建筑设计的要点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也有助于空间能力造型的培养。4.2.3重视学生文字表达能力培养在课程安排上,要加强学生在文字表达方面能力的培养,通过让学生们撰写读书报告、小论文等形式,增强它们的文字表达能力。为以后的设计规划说明打下坚实的基础。4.2.4强化合作意识在设计工作中,团队合作是设计工作中主要的工作方式,因此,在建筑设计课程中我们要把课程分成几个部分进行小组是合作增强学生们团队合作意识,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5结束语

综上所述,作为应用型本科学院在建筑设计课程教学中应培养能够适应社会需求的专业性建筑人才,因此,在课程教学中,我们应结合社会上实际工作内容进行合理的教学规划,把学生打造成为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刘京华,刘煜.悉尼科技大学建筑初步课教学方法启示[J].华中建筑,2009(07):261-262.

[2]施瑛,吴桂宁,潘莹.建筑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发展和探索[J].华中建筑,2008(12):285-286.

[3]付毅刚,常征.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建筑设计初步”教学改革研究[J].常州工学院学报,2014(05):82-84.

作者:董峻岩 臧银玲 单位:长春大学旅游学院工学院

高校建筑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高校建筑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研究》由:76范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yuan0.cn/a/120948.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