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范文网为您提供各类范文参考!
当前位置:76范文网 > 知识宝典 > 范文大全 > 化学有机实验题

化学有机实验题

来源:76范文网 | 时间:2019-10-25 13:30:57 | 移动端:化学有机实验题

化学有机实验题 本文简介:

化学有机实验题1.(14分)Ⅰ:“酒是陈的香”,就是因为酒在储存过程中生成了有香味的乙酸乙酯,在实验室我们也可以用如右图所示的装置制取乙酸乙酯。回答下列问题:(1)浓硫酸的作用是:①;②;(2)现拟分离乙酸乙酯、乙酸、乙醇的混合物,下图是分离操作流程图。完成下列空白:试剂:a____________

化学有机实验题 本文内容:

化学有机实验题
1.(14分)
Ⅰ:“酒是陈的香”,就是因为酒在储存过程中生成了有香味的乙酸乙酯,在实验室我们也可以用如右图所示的装置制取乙酸乙酯。回答下列问题:
(1)浓硫酸的作用是:①
;②

(2)现拟分离乙酸乙酯、乙酸、乙醇的混合物,下图是分离操作流程图。完成下列空白:
试剂:a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
分离方法:①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
物质名称:A_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_
Ⅱ:已知卤代烃(R-X)在碱性条件下可水解得到醇(R-OH),如:CH3CH2-X+H2O
CH3CH2-OH+HR,现有如下转化关系:
回答下列问题:
(1)反应1的条件为
__________,X的结构简式为______
(2)写出反应3的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
Ⅲ:写出苹果酸
①和乙醇完全酯化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
②和过量的Na2CO3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
2.(12分)实验室用乙酸和正丁醇制备乙酸正丁酯。有关物质的相关数据如下表:
化合物
相对分子质量
密度/g·cm-3
沸点/℃
溶解度g/l00g水
正丁醇
74
0.80
118.0
9
冰醋酸
60
1.045
118.1
互溶
乙酸正丁酯
116
0.882
126.1
0.7
操作如下:
①在50mL三颈烧瓶中投入几粒沸石,将18.5
mL正丁醇和13.4
mL冰醋酸(过量),3~4滴浓硫酸按一定顺序均匀混合,安装分水器(作用:实验过程中不断分离除去反应生成的水)、温度计及回流冷凝管。
②将分水器分出的酯层和反应液一起倒入分液漏斗中依次用水洗,10%
Na2CO3洗,再水洗,最后转移至锥形瓶并干燥。
③将干燥后的乙酸正丁酯加入烧瓶中,常压蒸馏,收集馏分,得15.1
g乙酸正丁酯。
请回答有关问题:
(1)写出任意一种正丁醇同类的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
(2)仪器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步骤①向三颈烧瓶中依次加入的药品是:


(4)步骤②中,用
10%Na2CO3溶液洗涤有机层,该步操作的目的是

(5)步骤③在进行蒸馏操作时,若从118℃开始收集馏分,产率偏,(填“高”或“低”)原因是


(6)该实验生成的乙酸正丁酯的产率是

3.(16分)下图所示为某化学兴趣小组设计的乙醇催化氧化的实验装置(图中加热仪器、铁架台、铁夹等均未画出)。图中A试管盛有无水乙醇(沸点为78℃),B处为螺旋状的细铜丝,C处为无水硫酸铜粉末,干燥管D中盛有碱石灰,E为新制的氢氧化铜,F为氧气的发生装置。
(1)在实验过程中,需要加热的仪器(或区域)有(填仪器或区域的代号A~F)___(4分)。
(2)B处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2分)。
(3)C处应出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2分),
D处使用碱石灰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2分),
E处应出现的实验现象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F处可以添加的固体药品是
______________(2分)。
(4)若本实验中拿去F装置(包括其上附的单孔塞和导管),同时将A试管处原来的双孔塞换成单孔塞用以保证装置的气密性,其它操作不变,则发现C处无明显变化,而E处除了依然有上述(3)中所出现的现象之外,还有气体不断地逸出。由此推断此时B处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2分)。
参考答案
1.Ⅰ(1)催化剂;吸水剂;(2)饱和碳酸钠溶液;硫酸;分液;蒸馏;乙酸乙酯;乙酸钠、碳酸钠的混合物。
Ⅱ(1)光照;
;(2)2+O22+2H2O
Ⅲ.①HOOCCH(OH)CH2COOH+2CH3CH2OH
CH3CH2OOCCH(OH)CH2COOCH2CH3+2H2O
②HOOCCH(OH)CH2COOH+2Na2CO3→2NaHCO3+NaOOCCH(OH)CH2COONa
【解析】
试题分析:Ⅰ(1)在制取乙酸乙酯的反应中,浓硫酸的作用是:①催化剂,②是催化剂;(2)在制取的乙酸乙酯中含有未反应的乙醇和乙酸,由于乙醇及容易溶于水,而乙酸与Na2CO3发生反应产生容易溶于水的乙酸钠,而乙酸乙酯难溶于水,密度比水小,也不能与Na2CO3发生反应,因此试剂a是饱和碳酸钠溶液;经分液,得到的A是乙酸乙酯,B是含有乙醇的乙酸钠溶液;由于乙醇沸点低,容易气化,通过蒸馏分离得到E是乙醇,C是乙酸钠、碳酸钠的混合溶液,然后利用酸性硫酸>醋酸,而且难挥发,向混合溶液中加入稀硫酸,利用乙酸的沸点低,硫酸钠是离子化合物,沸点高的性质,蒸馏分离得到乙酸。所以试剂a是饱和碳酸钠溶液;试剂b是硫酸;分离方法:①是分液;③是蒸馏;物质名称:A是乙酸乙酯;物质B是乙酸钠和碳酸钠的混合物;Ⅱ:与Cl2在光照时发生取代反应形成X:1-Cl环戊烷;X与NaOH的水溶液在加热时发生取代反应形成Y:;Y
在Cu存在时加热发生氧化反应形成。(1)反应1的条件为光照;X的结构简式为;(2)反应3的方程式是2+O22+2H2O;Ⅲ.①苹果酸和乙醇发生酯化反应,羧基脱去羟基,醇脱氢羟基H原子,因此苹果酸与乙醇完全酯化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HOOCCH(OH)CH2COOH+2CH3CH2OH
CH3CH2OOCCH(OH)CH2COOCH2CH3+2H2O;②苹果酸含有羧基,可以和Na2CO3溶液反应,由于Na2CO3溶液过量,所以反应产生碳酸氢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HOOCCH(OH)CH2COOH+2Na2CO3→2NaHCO3+NaOOCCH(OH)CH2COONa。
考点:考查有机物的结构、性质、转化、反应方程式、结构简式的书写的知识。
2.(1)CH3CH2CH(OH)CH3
(其他合理答案也可)(1分);
(2)CH3COOH+CH3CH2CH2CH2OHCH3COOCH2CH2CH2CH3+H2O(2分)
(3)正丁醇,浓硫酸,冰醋酸(2分);
(4)除去酯中混有的乙酸和正丁醇(2分)
(5)高(1分);会收集到少量未反应的冰醋酸和正丁醇(2分)
(6)65%(或65.1%)
(2分)
【解析】
试题分析:(1)写出任意一种正丁醇同类的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是CH3CH2CH(OH)CH3,(CH3)2CH-CH2OH、(CH3)3C-OH。(2)仪器A中乙酸和正丁醇制备乙酸正丁酯的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H3COOH+CH3CH2CH2CH2OHCH3COOCH2CH2CH2CH3+H2O。(3)步骤①向三颈烧瓶中先加入正丁醇,然后再浓硫酸,待溶液冷却后再加入冰醋酸。(4)步骤②中,用
10%Na2CO3溶液洗涤有机层,该步操作的目的是反应消耗乙酸,溶解正丁醇,降低制备的到的乙酸正丁酯的溶解度。(5)步骤③在进行蒸馏操作时,若从118℃开始收集馏分,由于乙酸的沸点是118.1℃,正丁醇沸点是118.0℃,会使收集的物质中含有乙酸,将其当作酯,因此产率偏高。(6)15.1
g乙酸正丁酯的物质的量是n(乙酸正丁酯)=
15.1
g÷116g/mol=0.13mol,18.5
mL正丁醇的物质的量是n(正丁醇)=
(18.5
mL×0.80g/ml)
÷74g/mol=0.2mol;由于乙酸过量,所以该实验生成的乙酸正丁酯的产率是(0.13mol÷0.2mol)
×100%=65%。
考点:考查有机物制备操作、反应方程式、物质产率的计算的知识。
3.(1)ABEF
(2)
(3)C处:白色粉末变成蓝色晶体,
D处:吸收水份以防止对后续反应的干扰,
E处:产生砖红色沉淀,F处:高锰酸钾(或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物)
(4)
【解析】
试题分析:(1)依据实验流程和反应原理分析F装置是加热制氧气;A装置需要加热得到乙醇蒸气;B装置为乙醇的催化氧化需要加热;D装置中乙醛通入氢氧化铜溶液需要加热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故答案为ABEF;(2)B处的反应是乙醇的催化氧化生成乙醛和水的反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CH3CH2OH+O22CH3CHO+2H2O;(3)乙醇在铜催化作用下被氧气氧化为乙醛和水,C处:白色粉末变成蓝色晶体;碱石灰是吸收水蒸气,D处:吸收水份以防止对后续反应的干扰;E处是乙醛通入新制氢氧化铜中加热反应:产生砖红色沉淀;F处是实验是制氧气,试剂加在大试管中的固体加热生成氧气:实验室制氧气的试剂是:高锰酸钾(或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物);(4)去掉制氧气的装置后,E装置中仍然出现砖红色沉淀,说明有乙醛生成,无水硫酸铜不变色说明无水生成,但还有气体不断地逸出,说明有氢气生成,化学方程式为:
考点:考查乙醇的催化氧化实验分析。

化学有机实验题 本文关键词:有机,化学,实验

化学有机实验题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化学有机实验题》由:76范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yuan0.cn/a/119247.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