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范文网为您提供各类范文参考!
当前位置:76范文网 > 知识宝典 > 范文大全 > 霍山方言中言语禁忌现象探究

霍山方言中言语禁忌现象探究

来源:76范文网 | 时间:2019-10-22 13:18:10 | 移动端:霍山方言中言语禁忌现象探究

霍山方言中言语禁忌现象探究 本文关键词:霍山,言中,探究,禁忌,言语

霍山方言中言语禁忌现象探究 本文简介:摘要: 语言禁忌包括语言拜物教和语言的禁用或代用两个方面,它既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方言中的禁忌语是地域文化的信息载体,霍山方言中的禁忌语也同样具有鲜明地域特色,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 语言禁忌;霍山方言;文化内涵;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禁忌”的解

霍山方言中言语禁忌现象探究 本文内容:

  摘    要: 语言禁忌包括语言拜物教和语言的禁用或代用两个方面,它既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方言中的禁忌语是地域文化的信息载体,霍山方言中的禁忌语也同样具有鲜明地域特色,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 语言禁忌; 霍山方言; 文化内涵;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禁忌”的解释是“禁,吉凶之忌也;忌,憎恶也”,“禁忌”表现在语言上即是禁忌语。语言禁忌最初是由塔布(Taboo)产生的,是因人类还不理解或不能理解自然现象和自然力的本质而产生的。禁忌语既具有普遍性,又有其特殊性,每个民族、地区都有符合自身文化特征的禁忌语,地理、风俗、习惯、语音、语义等差异又使得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乃至不同职业间都有其特殊的语言禁忌。语言禁忌实质上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语言的灵物崇拜(语言拜物教),一是语言的禁用或代用(委婉语词和鄙视语词)”。

  地域方言是语言分化出来的地域分支,与地域文化之间有着复杂的联系。在方言中所反映的诸多民俗文化现象中,禁忌语是一种重要的语言现象。霍山县隶属于安徽省六安市,《中国语言地图集》中把霍山方言划分为江淮官话中的洪巢片淮西话。霍山方言虽属官话,也保留了很多特色方言,其中包括一些符合当地文化心理、约定俗成的禁忌语,不乏有难以被外界所理解的语言成分。语言是文化的信息载体,霍山方言中的禁忌语作为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是当地文化在语言上的反映。本文将结合霍山方言中出现的言语禁忌现象,从语言的灵物崇拜和语言的禁用或代用两个角度浅析其文化内涵。

  一、言语的灵物崇拜

  言语崇拜起初与人类对自然的恐惧相联系,人们对于超出自己理解力的自然现象往往将其与神力挂钩,并认为语言具有某种暗示的力量,可以左右祸福。陈原先生认为正是语言被赋予了一种它本身所没有的、超人的感觉和超人的力量,才导致了语言的禁忌和灵物崇拜。

  对于“猪”的称谓自古以来就有很多。西汉杨雄《方言》曰:“猪,关东谓之彘,或谓之豕;南楚谓之狶,其子之谓之豚,或谓之貕;吴扬之间谓之猪子。”在民间,猪也有不少别名,如“亥氏”“乌将军”“乌羊”“乌金”等。霍山农村地区,多饲养猪,“猪”这一家畜在霍山人的餐桌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霍山方言中与“猪”相关的事宜有着很多饶有趣味的别名。“杀猪”一事须挑选日子,还要邀请亲朋好友一起来家里吃新鲜猪肉,“猪血旺”被叫做“旺子”,“杀猪”一事被称为“打猪旺”。正月里家家户户食“猪头”,腊月低温时节取新鲜猪头洗净进行腌制风干,数十天后,将其悬挂于高处,再以草木、果壳等焚烧进行烟熏。制作方式、过程大致与西南地区腊肉制作法一致。但以此法制成的“猪头”不直呼其名,而称作“元宝”。对“猪”其他部位的称谓在霍山也是十分讲究,如猪耳朵称作“顺风”,猪舌头为“赚头”,猪尾巴则称为“发财”。霍山新亲拜年(家里的新女婿第一年去直系亲属家里拜年)所备礼品也有其特殊的风俗,其中必备的是一份贴上红纸的猪肋条,称作“礼条子”。“礼条子”须是长而顺的骨头砍下来,一般来说至少两斤,太少则会被视为过于寒酸。
 


 

  霍山人认为白白胖胖的猪象征富足的生活。杜甫诗中也曾说“家家养乌金,顿顿食黄鱼”。“元宝”“顺风”等称谓不仅从语言表达上更显雅观,也说明了霍山人深信语言的暗示力量,对美好的生活有着无限的向往。

  二、语言的禁忌或代用

  “当人们不愿说出禁忌的名物或动作,而又不得不指明这种名物或动作时,人们就不得不用动听的语词来暗示人家不愿听的话,不得不用隐喻来暗示人家不愿说出的东西,用曲折的表达来提示双方都知道但不愿点破的事,所有这些好听的、代用的或暗示性的语词就是委婉语词”。

  (一)丧葬风俗类的禁忌语

  自古以来中国人对“死”这个语词就是十分忌讳的,其替代语也很多。《礼记·曲礼》云:“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现在人们也多用“去世”“去了”“走了”“没了”等语词来代替“死”。中国人忌讳“死”,也很强调身后事的仪式感,《红楼梦》第十三回中,秦可卿死后,宁国府为其后事恣意奢华,仅棺木一事就大费周折,看板时,几副杉木板都不中意,最后薛蟠送来一副棺木“帮底皆厚八寸,纹若槟榔,味若檀麝,以手扣之,声如玉石,大家称奇”,足见宁国府上下恣意奢华,也反映了传统的大家族对于身后事宜的重视。霍山地处大别山北麓,山地丘陵地形,农村多兴土葬,强调“入土为安”,丧葬事宜仪式感强烈,其方言禁忌语也颇多。以棺木为例,虽不至于奢侈到贾府入殓的地步,但其准备过程十分严谨。“棺木”在当地多称为“寿器”“寿材(财)”或“材(财)”,农村地区一般在五十岁左右就会取中上等木材请人制成棺木,暂不着色,放在厨房或杂物间的高处。人死后所着除“寿衣”外,一般还会另外准备一套手工缝纫的贴身衣服,称为“老衣”。办丧事一般称之为“白喜事”或“白事”。

  《论语·学而篇》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对于“慎终”,“刘宝楠《论语正义》引《檀弓》曾子的话是指附身(装殓)、附棺(埋葬)的事必诚必信,不要有后悔”。霍山方言中丧葬禁忌语一方面反映了人们恐惧、敬畏死亡的心理,也是借方言禁忌语表现了对“慎终”这一思想的重视。

  (二)数字类禁忌语

  霍山人对数字也很讲究,喜双数,不喜单数。凡与数字相关的事情,如车牌号、酒店房间号等均取双数尽量避开单数。双数意味着双双对对,好事成双,如一般红包不给单数,喝酒不喝单杯,过年吃汤圆不吃单个。但也有例外,男女双方相亲成功,女方第一次去男方家时,普通男方家庭会回一个见面红包“一万零一块”寓意万里挑一。双数中会避开“四”这个数字,因为“四”谐音“死”,非常不吉利。而在单数中霍山人最不喜“七”,这也与当地的丧葬风俗相关。在霍山,丧礼的仪式一般直至“七七四十九”天才算完全结束,有“头七”“二七”“三七”……“七七”逢“七”须礼迎之的说法,所以“七”这个数字是非常忌讳的,霍山人正月初七是绝对不会出门走亲戚的,去外地务工的人也不会选择初七出行。

  (三)方言中的语言代用

  霍山人认为“伞”与“散”发音相同,有分散、分离之意,寓意不好,所以方言中把伞叫做“撑杆子”。对于钟表,一般不直呼其名,以“走时的”“时间”来代替。因为“钟”谐音“终”,家里有老人的尤为忌讳钟表、送钟表一类语词。将钟表作为礼物送人是非常不礼貌的表现,与“送终”谐音,如果想避免尴尬那只能说“我来给你送个走时的啦”。“走时”即为“走运”“幸运”之意,也是非常讨喜的说法。社会语言学认为,语言禁忌现象会随着说话场合、说话者和话题的选择发生不同的变化,如过年期间打碎了碗碟要说“碎碎(岁岁)平安”,对于“钟表”的称谓只有与老者讲话的时候才需要尤其地注意,年轻人之间的谈话涉及“钟表”则少有禁忌。

  霍山地区的方言禁忌语与其地域文化、地理风貌、语音特点都是紧密联系的。大多数禁忌语反映的是人们趋吉避凶的社会心理和对于美好生活的期望。不可否认,这些方言禁忌语中存在着一些封建落后的成分,僵化了人们的思想,阻碍着现代社会的生产发展。但随着人员的流动、不同地域间的语言交流,这些方言禁忌语会不断发生改变、退化甚至消失,时代的发展也会同样造就了一些新的禁忌语,这是语言发展时代必然趋势。我们应该以一个正确的心态对待方言中的禁忌语,也要利用好其中的积极成分作为研究民俗、语言、文化的重要工具。

  参考文献

  杨伯峻译注1980《论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
  []陈原1983《社会语言学》,上海:学林出版社。
  []苏新星2009《山西方言中语言禁忌的文化心理浅析》,《长治学院报》第3期。
  曹雪芹、高鹗编2019《红楼梦》,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

霍山方言中言语禁忌现象探究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霍山方言中言语禁忌现象探究》由:76范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yuan0.cn/a/118396.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