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范文网为您提供各类范文参考!
当前位置:76范文网 > 知识宝典 > 范文大全 > 专家直觉优势中的跨领域差异探析

专家直觉优势中的跨领域差异探析

来源:76范文网 | 时间:2019-10-21 13:10:24 | 移动端:专家直觉优势中的跨领域差异探析

专家直觉优势中的跨领域差异探析 本文关键词:探析,直觉,差异,优势,领域

专家直觉优势中的跨领域差异探析 本文简介:摘要: 实验哲学研究发现,受过专业训练的哲学学者对于思想实验的直觉和普通人一样,也会受到诸多与理性判断无关的因素的影响。鉴于直觉在哲学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哲学学者直觉的多样性和敏感性无疑为传统哲学方法论带来了不小的挑战。然而,通过考察以哲学学者作为被试的研究可以发现,哲学学者的专家直觉优势可能存在领域

专家直觉优势中的跨领域差异探析 本文内容:

  摘    要: 实验哲学研究发现,受过专业训练的哲学学者对于思想实验的直觉和普通人一样,也会受到诸多与理性判断无关的因素的影响。鉴于直觉在哲学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哲学学者直觉的多样性和敏感性无疑为传统哲学方法论带来了不小的挑战。然而,通过考察以哲学学者作为被试的研究可以发现,哲学学者的专家直觉优势可能存在领域差异:在道德哲学领域,专家直觉的优势不明显;而在另外一些哲学领域,如知识论,专家直觉似乎比大众直觉更为可靠。同时,从反思相关性、认知过程以及领域特征三个角度对此进行分析,能进一步揭示直觉跨领域差异的深层机制。实验哲学研究者应充分认识到这一差异,在考虑专家直觉优越性等问题时,对直觉做出更为细致的划分。

  关键词: 哲学直觉; 专家直觉优势; 直觉划分; 思想实验; 实验哲学;

  Abstract: The studies in experimental philosophy have found that intuitions to thought experiments from well-trained philosophers vary in ways similar to ordinary people, whose intuitions are sensitive to factors unrelated to rational judgments. Since intuitions have played a central role in philosophical study, diversity and sensitivity of intuitions among philosophers, could pose a severe challenge to traditional philosophical methodology. However, according to experiments that evaluated philosophers' own intuitions, there could be cross-field differences in philosophical expertise: the results showed no superiority for philosophers in experiments focused on ethics; while in other fields, such as epistemology, intuitions from people with philosophical training were generally trustworthy. Meanwhile, the deeper mechanism for this difference can be better understood from three perspectives: the need to reflect, cognitive processes and field characteristics. Experimental philosophers should pay close attention to this difference and draw finer distinctions among intuitions for philosophical expertise studies.

  Keyword: Philosophical intuitions; Expertise to intuitions; Fine distinctions among intuitions; Thought experiment; Experimental Philosophy;

  一、引言

  在传统哲学研究中,直觉一直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在思考和讨论哲学问题时,哲学学者喜欢设计各种各样的思想实验,并借助关于这些思想实验的直觉,为自己的理论提供辩护,或对竞争者的理论予以反驳。在某种程度上,直觉在哲学中的地位相当于知觉证据在科学中的地位。同时,当哲学学者把直觉作为依据的时候,他们通常默认这些直觉是普罗大众也广泛认可的。而并非只是自己独有,或仅仅是哲学共同体内部所共有的。

  可是,许多实验哲学研究却发现,人们对于哲学思想实验的直觉,并不像哲学学者所设想的那般单一和稳定。哲学直觉很容易被个人性格特征,实验呈现方式等与哲学判断无关的因素所影响。[1],[2]也就是说,哲学直觉是多样的、敏感的,因而其作为证据的可靠性也是值得怀疑的。这些结果无疑对传统哲学方法论产生了极大冲击。一些哲学学者甚至指出,应当限制甚至完全消除哲学直觉在哲学中的使用。[3]

  与此同时,传统哲学方法的扞卫者则指出,哲学学者与一般人的直觉差异来源于一般人在思考哲学问题方面能力的缺失,只有具有专家技能的哲学学者才有能力对虚构案例中的问题作出正确和可靠的判断。[4],[5]实验哲学的研究对象通常是没有任何哲学背景的普通人。因此,这些实验哲学的研究结果只能说明,一般人的直觉存在诸多问题,不足以成为哲学讨论的依据。但这并不意味着哲学学者的直觉也一样不可靠。所以,这些结果对传统哲学研究不构成威胁。这一立场也被称为“专家辩护(expertise defense)”。
 


 

  然而,“专家辩护”一经提出就受到了层出不穷的批评。一方面,哲学是否能与其他领域类比有待商榷。哲学教育在思想实验方面所提供的训练,可能无法满足专家技能培养所需要的许多条件,例如缺乏对于直觉是否“正确”的明晰标准和即时反馈。另一方面,近年来许多以哲学学者作为被试的实验哲学研究发现,哲学学者对实验中的许多无关因素也并不能免疫。他们一样无法避免性格所造成的直觉偏好,([1],p.1726)一样会受到顺序效应的影响。[6],[7]

  不过,由于专家直觉优势可能存在跨领域差异,这些批评不足以说明“专家辩护”是错误的。过去大部分以哲学学者作为被试的实验哲学研究,关注的往往都只是道德哲学领域的问题。这只能说明在道德哲学领域,哲学学者的专家直觉优势并不明显。而一些较为新近的研究确实也发现,在另外的一些哲学领域中,如知识论,专家直觉似乎比大众直觉更为可靠。所以,哲学学者在哲学直觉上是否具有优势不能一概而论。此外,这种直觉的跨领域差异也可以从反思相关性、认知过程以及领域特征三个角度得到解释。

  二、直觉多样性与专家辩护

  关于直觉多样性的思考在哲学界历来有之。洛克在《人类理解论》中就曾提及,不同的人由同样的对象激发的想象未必是同样的。[8]对于思想实验中虚构案例的不同想象,自然会引发不同的直觉判断。昂格尔(P.Unger)也指出,对于普特南所构造的“机器猫”思想实验,爱猫人士人与非爱猫人士的看法可能存在巨大差异。[9]同时,斯蒂克(S.Stich)在关于反思平衡的分析中也曾论证过直觉多样性在逻辑上的可能性。[10]

  直觉的多样性不仅可能出现在人与人之间,也可能发生在个体内部。威廉姆森(B.Williams)在《自我问题》中以“身体交换(body transfer)”思想实验为例,指出人们对于思想实验的的看法很大程度依赖于故事的陈述方式。语言上的细微调整就能够引发完全相反的直觉判断。[11]庄士敦(M.Johnston)也曾以威廉姆森的论证作为依据,对思想实验的有效性进行批评,并指出,故事的呈现顺序也可能对直觉产生影响。[12]

  在早期的哲学讨论中,直觉多样性通常只是作为一种理论假设被关注。但是,越来越多的心理学研究为这一假设找到了相关的经验证据。一系列跨文化研究显示,东方人和西方人在基本认知过程上存在系统差异。[13]因此,产生直觉判断的认知过程很可能也存在这样的差异。同时,大量研究发现,人们往往会高估他人对自己的认同程度。[14],[15]所以,哲学直觉的普遍性可能也只是哲学学者的一种认知偏见。

  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哲学学者开始尝试借助问卷调查等经验研究方法,对知识论,语言哲学等领域的哲学直觉进行考察,实验哲学也由此开端。研究发现,不同社会文化背景的被试在知识归属倾向和指称理论偏好上都存在显着差异。也就是说,哲学直觉的多样性不仅仅是一种理论假设而已。

  在过去的二十年中,实验哲学研究者们找到了越来越多支持直觉多样性的证据。除了社会文化背景,直觉还很容易被个人性格特征,实验呈现方式等诸多无关素所干扰。性格外向的人比性格内向的人更倾向于认同“兼容论”;([1],p.1723)情绪稳定程度相对低的人更容易产生“盖提尔直觉”。[16]更换“电车难题”和“天桥难题”呈现的顺序,能够影响被试“杀一救五”的决定([7],p.144);调整不同知识案例出现的先后,能够改变被试做出知识归属的倾向性。[17]

  大量经验研究结果对诉诸于直觉的传统哲学方法提出了质疑。但依旧有许多哲学学者认为,这些结果不足以说明哲学学者在哲学讨论中对直觉的使用是不恰当的。为论证哲学学者在研究中使用思想实验和哲学直觉的合理性,传统哲学方法的支持者们提出了“专家辩护”。

  “专家辩护”强调,直觉与特定领域的教育与培养紧密相关。经过长期专业培养的职业物理学家在物理学方面具有更丰富的知识储备和更复杂的专家技能。因此,物理学家关于量子力学的直觉比普罗大众关于量子力学的直觉要可靠的多。同理,经过长期哲学训练的哲学学者在思想实验方面也具有更丰富的知识储备和专家技能,所以,哲学学者关于思想实验的直觉比一般人的直觉更具理论价值。

  此外,哲学学者对哲学中频繁涉及的如“真”“知识”“必要性”等概念具有更专业的理解。同时,就相关哲学问题展开的大量反思训练也使得哲学学者能够更细致入微地把握概念的结构。并且,哲学训练还使得哲学学者能够更好的把握哲学论证中的概念和论证逻辑。

  总而言之,长期的哲学训练让哲学学者在思想实验方面具有更加丰富的知识储备和专家技能,使得哲学学者在思考哲学思想实验的时候能够更好地抵抗无关因素的干扰。因此,相比于没有哲学背景的实验对象,哲学学者的专家直觉会可靠稳定得多。

  三、专家直觉实验研究

  随着实验哲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哲学学者意识到,要说明哲学学者的专家直觉优于一般人,只依靠扶手椅上的论证是远远不够的。近年来,将具有哲学背景的专家作为被试的实验哲学研究,也如火如荼地开展了起来。然而这些以哲学学者为对象的经验研究成果,似乎并不支持“专家辩护”。

  实验表明,即便是哲学学者也无法抵抗性格在直觉偏好中起到的作用。有研究指出,性格与某些哲学直觉存在关联,例如,性格外向的人比性格内向的人对兼容论直觉的接受程度会更高。也就是说,性格内向的人更倾向于认为,就算在决定论的世界里,人们仍然需要为自己的行为承担道德责任。在以哲学学者作为被试的实验中,研究者同样发现了性格与兼容论直觉之间的相关性。并且,在性格与兼容论直觉的相关性上,哲学学者与一般人不存在显着差异。这意味着哲学训练,也许不能改变性格对兼容论偏好的影响。([1],p.1726)

  此外,哲学学者在考虑不同版本的道德两难问题时,同样会受到顺序效应的影响,并且顺序效应对哲学学者的影响可能比对普通被试的影响更大。在实验中,被试需要判断,在“电车难题”中按下开关牺牲一个人救五个人的行为,与在“天桥难题”中把人推下桥牺牲一个人救五个人的行为,在道德上是否是同样可接受或不可接受的。研究发现,如果先呈现“天桥难题”,后呈现“电车难题”,那么哲学学者会更倾向于认为,无论“杀一救五”的行为是否是切身的(personal),对于这两个行为的道德评价应当是一致的。但如果先呈现的是“电车难题”,那么哲学学者会倾向于认为推人下桥的行为比按下开关的行为相对而言更不道德。([7],p.144)

  实验哲学研究者也在哲学学者身上发现了“行动者-观察者效应(actor-observer effect)”。研究采用了两个牺牲少数人挽救多数人的案例作为实验材料。在“行动者”条件下,案例中的主人公就是被试本人,被试需要判断自己是否有义务做出牺牲少数挽救多数的行为。在“观察者”条件下,案例中的主人公是虚构人物“约翰”,被试要判断的是,约翰是否有牺牲少数挽救多数的道德义务。结果显示,在不同条件下,哲学学者关于道德义务的判断存在显着差异。([6],p.634)

  基于这一系列经验研究证据,人们好像没有什么理由继续坚持,哲学学者关于思想实验的直觉存在什么过人之处。然而不难发现,过往面向哲学学者的研究,常常都集中在道德哲学领域。但不少实验哲学研究者认为,在道德直觉上不尽如人意的表现就足以说明哲学学者的专家直觉不具有任何优越性,没有必要再考虑哲学学者在其他领域思想实验上的表现。

  四、知识论专家直觉研究

  反对传统哲学方法的实验哲学研究者认为,现有的经验研究证据已经充分证明,关于思想实验的哲学专家技能只是部分哲学学者一厢情愿的错觉,“专家辩护”的失败已然板上钉钉。不过,新近许多关于哲学直觉的讨论指出,实验哲学过去对于直觉的理解和刻画过于粗糙。哲学思想实验涉及的专家直觉多种多样,不同领域的哲学专家技能可能存在差异。因此,哲学学者在直觉上是否具有专家优势,还有待更为细致的考察。同时,一些实证研究也发现了哲学学者在知识论直觉上可能存在的优势。

  1. 硬币问题

  在一项关于知识论领域思想实验的直觉研究中,哲学学者和一般人均被要求考虑以下案例:

  有一个喜欢抛硬币玩的小女孩。她偶尔会产生一种“特殊的预感”:下一次抛硬币的时候,将会是正面朝上。她的这种预感有一半的时候是对的,有一半的时候是错的。在她最近一次准备抛硬币的时候,她又产生了这种“特殊的预感”。这种“特殊的预感”使她相信这次硬币落下的时候,将会是正面朝上。她抛出了硬币,硬币落地的时候,是正面朝上的。[18]

  随后,他们需要通过6点量表选择自己在多大程度上同意“小女孩在抛出硬币的时候知道这枚硬币落地时会正面朝上”。其中1代表强烈不同意,6代表强烈同意。

  仅凭猜测而得来的真信念显然不能算作是知识。因此,当被问及是否同意这个小女孩具有知识时,哲学学者拒绝做出知识归属的意愿十分强烈。哲学学者在这一问题上的平均分,仅有1.41。然而,一般人对此问题的态度却不是很明确。一般人在这一题上的平均分高达2.64,与哲学学者被试存在显着差异。([18],p.2709)这一结果说明,对于这类明显不是知识的案例,哲学学者的判断比一般人更为准确。

  同时,该实验也发现,以知识论作为主要研究领域的哲学学者与其他领域的哲学学者,在对面对知识论思想实验的时候,表现出的知识归属意愿存在显着差异。这说明哲学训练对于哲学直觉的影响存在域特异性。因此,与哲学直觉相关的专家技能,很有可能不是单一的,也未必是哲学共同体普遍享有的。特定领域的专家技有赖于特定领域的哲学训练。

  2. 缸中之脑

  实际上,尼科尔斯(S.Nichols)等人早期的研究结果也暗示了哲学训练对知识论直觉的影响。[19]在实验材料中,两位主人公乔治(George)和奥马尔(Omar)就缸中之脑的故事展开了讨论。乔治在描述了缸中之脑的情形之后,向奥马尔发难,质疑对方能够分辨自己是否只是缸中之脑。但奥马尔以“自己有腿”为依据,坚持相信自己不是缸中之脑。在材料的结尾,被试被告知乔治和奥马尔确实都不是缸中之脑。而被试需要判断,奥马尔是“真的知道”还是“只是相信”自己不是缸中之脑。

  研究结果显示,在上过三门以上哲学课的被试中,八成被试认为奥马尔“只是相信”自己不是缸中之脑。而在上过少于两门哲学课的被试中,超过一半的被试认为奥马尔“真的知道”自己不是缸中之脑。这意味着,哲学学习能够影响人们对思想实验的判断。参与过更多哲学课程的人,会更容易产生怀疑论直觉。

  3. 盖提尔(Gettier)问题

  持“专家辩护”观点的哲学学者,通常认为哲学训练能够使得哲学学者更好地识别思想实验中的核心结构和关键细节,同时相对不容易受到故事中无关情节的干扰。许多关于专家技能的研究也指出,专家与新手之间的一个显着差异,就在于专家比新手更有可能识别出有意义的信息模式。得益于此,专家可以在“更高层面”上开始解决问题。

  在考虑盖提尔案例时,相当一部分没有哲学背景的东西方被试都认为,案例中的主人公具有知识。然而在知识论领域,案例中的主人公不具有知识的“盖提尔直觉”,是一个被广泛承认的理论共识。如果说,一般人与哲学学者在盖提尔问题上的直觉差异,来源于一般人缺乏思考哲学思想实验的必要技能。那么帮助被试更准确的提炼故事结构和关注重要细节,应当能够使得一般人产生与哲学共识更为接近的直觉。

  相关经验研究也发现,拆分实验材料和增设细节题,确实能够改变一般人对于盖提尔问题的直觉。[20]这一方面说明,在实验室条件下,一般人恐怕很难在短时间内独立理解思想实验的内容并对其进行有效的思考。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哲学学者可能真的掌握了一般人所不具备的处理哲学思想实验的技能。

  以上实验哲学成果表明,哲学学者在哲学直觉上是具有专家优势的,但这种优势存在跨领域差异:在道德哲学等领域,专家直觉的优势不明显;而在另外的一些哲学领域,如知识论,专家直觉也许比大众直觉更为可靠。然而,哲学直觉的跨领域差异,不仅仅是基于目前经验研究证据所得到的归纳描述。其背后存在的许多深层机制,使得这一差异值得被予以更多的重视。

  五、专家直觉跨领域差异

  长久以来,哲学界对于直觉的讨论存在很强的一元论(a monolithic conception of intuition)倾向。有的哲学学者把直觉当成一种关于心灵的不可还原的自然类。[21]有的哲学学者把直觉当做一种单一的能力。[22]承接着这样的传统,在实验哲学关于哲学直觉讨论中,直觉通常也是被当做一个整体来接受各种检验。但是,日渐丰富的经验证据让许多哲学学者意识到,过去对哲学直觉的看法可能过于简单和粗糙了。各个哲学领域的思想实验对于反思能力的要求可能具有差异。不同思想实验涉及到的认知过程也会存在分别。同时,学科的领域特征也会对哲学训练的有效性产生影响。

  1. 反思相关性

  众所周知,哲学是一门重视反思的学科。长期从事哲学研究,使得哲学学者在反思能力上得到了更多的锻炼。哲学学者在认知反思测试(Cognitive Reflection Test)中的表现也证实了他们在这一能力上的优势。研究发现,哲学学者在认知反思测试中的平均分显着高于一般人。尽管总体而言,教育程度越高的被试,在认知反思测试中的分数也越高。但具有哲学背景的被试在测试中的表现总是显着优于同等学历的其他被试。[23]这说明反思能力与哲学领域的专业训练息息相关。

  可是,不同领域的哲学直觉的与反思能力的相关性存在差异。在一项跨文化研究中,实验哲学研究者发现,反思能力与盖提尔直觉显着相关:在认知反思测试中得分较高的被试,更容易产生葛梯尔直觉。([16],p.538)但在关于自由意志的研究中,研究者并没有找到认知反思测试得分与兼容论直觉的相关性。([1],p.1726)因此,哲学学者在反思能力上的优势未必能落实在各个领域思想实验上,哲学学者的专家技能也许无法为所有哲学直觉的可靠性保驾护航。

  这些结果也表明,不同哲学直觉对反思能力可能具有不同的要求。近些年,来自神经科学、社会发展心理学以及精神病学的种种证据似乎都暗示着,情绪对于道德而言可能是本质性的。在哲学界,情绪主义(sentimentalism)也逐渐成为了一种十分具有影响力的道德哲学主张。在情绪主义看来,情绪的唤起对于产生道德判断而言,是必要的,甚至是建构性的。相反,对于相关证据的分析,考察和推理,在实际的道德判断过程中可能鲜有涉及。

  情绪反应对道德判断举足轻重的作用,使得理性的影响力急剧下降,甚至仅仅沦为一种事后解释。因此,哲学学者的反思能力对于道德直觉的产生,可能毫无用武之地。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在道德领域的实验哲学研究中,未能发现哲学学者明显优于常人的表现。

  2. 认知过程

  不止哲学关注直觉,心理学、认知科学以及神经科学等学科也把直觉作为重要的研究对象。但在这些领域中,直觉早已是一个被细致划分了的概念。在直觉这样一个总称下,包含着种类繁多的心理状态类型。不同的直觉涉及截然不同的认知过程,而这些认知过程往往存在特异性。

  神经科学家通过功能磁共振技术发现,人们在考虑“电车难题”和“天桥难题”时,被激活的是不同的脑区。[24]在考虑切身的道德困境时,与情感相关的大脑区域相对更加活跃;在考虑非切身的道德困境时,与理性认知相关的大脑区域显示出更强的活跃性。也就是说,对于不同道德情境的直觉可能是通过不同的认知过程产生的。

  此外,对于一个行为是否应当受到道德谴责的问题,也可能会触发两种截然不同的心理过程:基于行动后果的判断和基于行动意图的判断。研究者指出,这两种判断方式背后涉及的是迥异的认知过程:后果驱动过程(intent-driven process)和意图驱动过程(intent-driven process),并且后者在认知发展的较晚阶段才会出现。此外,这两种认知过程在道德判断过程中还有可能存在相互间的竞争。[25]

  关于知识论直觉的讨论指出,判断他人是否知道某事的知识归属直觉可能涉及一类特殊的认知过程,即读心能力(mind-reading)。也就是说,知识归属判断的基础,是人们理解和预测他人心理状态的认知能力。因此,人们在知识归属实验中的许多表现,也可以借助某些认知偏见得到解释。[26]研究发现,一旦实验材料提到主人公的信念存在出错的可能性,人们做出知识归属的意愿就会降低,尽管依据传统的知识论观点,知识标准不应该因为一种可能性是否被提及而改变。实验哲学研究者认为,被试的判断可以归咎于“知识自我中心主义(epistemic egocentrism)”的认知偏见。由于被试把自己的心理状态强行加诸在主人公身上,所以他们会认为主人公缺乏排除某些可能性的证据,从而不愿意做出知识归属。

  3. 领域特征

  不同哲学领域的哲学直觉可能具有不同的特征,这些特征不仅仅体现在与反思的相关性和背后的认知过程上,也体现在其被训练的可能性上。批评“专家辩护”的哲学学者指出,哲学的训练过程缺乏识别和校准错误直觉的独立标准,因此对于哲学直觉的训练是不可能的。但是,这一批评未必适用于所有领域的哲学直觉。

  可能出错又无法被纠正的直觉,也被称为“没有希望的(hopeless)”或“彻底可错的”直觉。这样的直觉自然是不能被作为证据来建立或验证理论的。“有希望的”证据来源需要满足以下四个条件之一:(1)存在能够印证该来源证据的外源证据;(2)该来源产生的证据具有内部一致性;(3)存在识别该来源证据正误的方法;(4)存在关于该来源证据产生机制的完备理论。基于这四点要求,大部分情况下哲学学者对直觉的诉诸都是不恰当的。但“有希望的”的哲学直觉也是存在的:例如逻辑中的直觉、大众心理学中的部分直觉、以及知识论中关于认知规范的直觉等。([3],p.339)

  有哲学学者指出,关于认知规范的直觉不同于一般直觉,因为其正确与否可以诉诸于直觉以外的资源,例如历史和社会学文献。哲学学者可以通过历史资料了解在各个历史阶段,不同的认知规范在指导人们获取知识的过程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也可以根据目前关于社会结构的各种信息对于不同认知规范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反事实推理。同时,知识论直觉可以与逻辑学、语言学、心理学中的相关理论彼此佐证,相互提供指导和修正。理论之间的齐一性要求,能够为知识论直觉进行勘误,提供指导。此外,前文中所提到的知识归属直觉如果真的是读心能力的一种,那么由于读心能力整体而言是存在反馈和校正机制的,这类知识论直觉也有很大概率是“有希望的”。这些鉴别和评价的外部标准,一定程度地保证了某些知识论直觉能够被训练的可能性。

  哲学直觉背后的深层机制揭示了哲学直觉的复杂性。不同哲学领域的哲学直觉对反思能力的要求存在差异,需要参与其中的认知过程也多种多样,在进行训练的可能上也不尽相同。因此,哲学学者在考虑哲学直觉时,将其简单当做一个整体的做法,显然是不合理的。此外,哲学学习对哲学直觉可靠性的提升是全方位的,还是具有域特异性的,也有待进一步的探究。综上所述,对于哲学学者专家优势的考察,需要基于对直觉更细致的划分来开展。

  六、总结

  实验哲学研究者通过经验研究方法发现,哲学直觉具有多样性和敏感性,并以此攻击扶手椅哲学诉诸直觉的传统研究方法。传统哲学方法扞卫者不甘示弱,提出“专家辩护”,指出实验哲学在被试的选取上存在缺陷,因此其结论不足为惧。实验哲学研究者进而开展了一系列以专业人士作为对象的实验哲学研究,然而专业人士在哲学直觉的表现上似乎与常人无异。这使得传统哲学方法的扞卫者再次处于劣势。

  但是,实验哲学研究者对于哲学直觉可能存在的跨领域差异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他们认为道德哲学领域的专家研究就足以证明哲学学者的直觉不存在任何优势。但哲学学者在哲学直觉上的专家优势可能存在跨领域差异。新近研究发现,哲学学者在知识论领域是具有一定专家优势的。事实上,先前的一些经验研究,也暗示了哲学训练与知识论直觉之间的关联。哲学直觉的跨领域差异不仅仅是是一种现象描述,其背后存在着某些更深层次的依据。例如不同的哲学直觉对反思能力的要求不同,涉及的认知过程不同,可靠性也不同。因此,当哲学学者讨论不同领域的哲学直觉的时候,他们所讨论的实际上是天差地别的对象。

  无论是从实验哲学的经验证据来看,还是从直觉的形成和修正模式来看。哲学直觉都不应该被当做一个同质的整体来考量和分析。哲学学者在直觉方面是否存在专家优势也不能一概而论。有的哲学领域有利于哲学学者专家技能的体现,有的哲学领域涉及的认知过程能够通过哲学训练改善,有的哲学领域的直觉可以通过学习变得更为可靠,哲学学者在直觉方面是否存在专家优势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特定哲学领域中的相关哲学直觉所具有的特点。

  哲学学者应当充分认识到哲学直觉内部存在跨领域差异,对哲学中讨论的哲学直觉进行更为细致的划分。在这样细致划分的基础上,再分别去评价不同领域的哲学直觉的有效性,以及专家直觉的优越性。

  参考文献

  [1]Schulz, E., Cokely, E. T., Feltz, A.'Persistent Bias in Expert Judgments about Free Will and Moral Responsibility:a Test of the Expertise Defense'[J]. Consciousness&Cognition,2011, 20(4):1722-1731.
  [2]Petrinovich, L., O'Neill, P.'Influence of Wording and Framing Effects on Moral Intuitions'[J]. Ethology&Sociobiology, 1996, 17(3):145-171.
  [3]Weinberg, J. M.'How to Challenge Intuitions Empirically Without Risking Skepticism'[J]. Midwest Studies in Philosophy, 2007, 31(1):318-343.
  [4] Kornblith, H.'Naturalism and Intuitions'[J]. Grazer Philosophische Studien, 2007, 74(1):27-49.
  [5]Ludwig, K.'The Epistemology of Thought Experiments:First Person Versus Third Person Approaches'[J]. Midwest Studies in Philosophy, 2007, 31(1):128-159.
  [6]Tobia, K., Buckwalter, W., Stich, S.'Moral Intuitions:Are Philosophers Experts?'[J]. Philosophical Psychology, 2013,26(5):629-638.
  [7]Schwitzgebel, E., Cushman, F.'Expertise in Moral Reasoning? Order Effects on Moral Judgment in Professional Philosophers and Non-Philosophers'[J]. Mind&Language, 2012, 27(2):135-153.
  [8] 洛克.人类理解论[M].关文运译,北京:商务印书局,1983, 12
  [9]Unger, P.'Toward a Psychology of Common Sense'[J].American Philosophical Quarterly, 1982, 19(2):117-129.
  [10]Stich, S.'Naturalizing Epistemology:Quine, Simon and the Prospects forPragmatism'[A], Hookway, C., Peterson,D.(Eds)Philosophy and Cognitive Science Philosophy and Cognitive Science,Royal Institute of Philosophy[C],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3, 1-17.
  [11] Williamson, B. Problems of the Self[M].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6, 46-63.
  [12]Johnston, M.'Human Beings'[J]. Journal of Philosophy,1987, 84(2):59-83.
  [13] Nisbett, R. E., Peng, K., Choi, I., Norenzayan, A.'Culture and Systems of Thought:Holistic Versus Analytic Cognition'[J]. Psychological Review, 2001, 108(2):291-310.
  [14] Fields, J. M., Schuman, H.'Public Beliefs About the Beliefs of the Public'[J]. Public Opinion Quarterly, 1976,40(4):427-448.
  [15] Ross, L., Greene, D., House, P.'The False Consensus Effect:An Egocentric Bias in Social Perception and Attribution Processes'[J].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1977, 13(3):279-301.
  [16] Machery, E.'The Gettier Intuition from South America to Asia'[J]. Journal of Indian Council of Philosophical Research, 2017, 34(3):517-541.
  [17]Swain, S., Alexander, J., Weinberg, J. M.'The Instability of Philosophical Intuitions:Running Hot and Cold on Truetemp'[J]. Philosophy&Phenomenological Research,2008, 76(1):138-155.
  [18] Horvath, J., Wiegmann, A.'Intuitive Expertise and Intuitions about Knowledge'[J]. Philosophical Studies,2016, 173(10):2701-2726.
  [19] Nichols, S., Stich, S., Weinberg, J.'Metaskepticism:Meditations in Ethno-Epistemology'[A], Luper, S.(Ed)The Skeptics[C], Aldershot, England:Ashgate Publishing,2003, 227-247.
  [20] Turri, J.'A Conspicuous Art:Putting Gettier to the Test'[J]. Philosophers Imprint, 2013, 13(10):1-16.
  [21]Bealer, G.'A Priori, Knowledge and the Scope of Philosophy'[J]. Philosophical Studies, 1996, 81(2/3):121-142.
  [22]Sosa, E.'Experimental Philosophy and Philosophical Intuition'[J]. Philosophical Studies, 2007, 132(1):99-107.
  [23]Livengood, J., Sytsma, J., Feltz, A., Scheines, R., Machery,E.'Philosophical Temperament'[J]. Philosophical Psychology, 2010, 23(3):313-330.
  [24] Greene, J. D., Sommerville, R. B., Nystrom, L. E., Darley,J. M., Cohen, J. D.'An fMRI Investigation of Emotional Engagement in Moral Judgment'[J]. Science, 2001,293(5537):2105-2108.
  [25]Cushman, F.'Crime and Punishment:Distinguishing the Roles of Causal and Intentional Analyses in Moral Judgment'[J]. Cognition, 2008, 108(2):353-380.
  [26]Nagel, J.'Intuitions and Experiments:A Defense of the Case Method in Epistemology'[J]. Philosophy&Phenomenological Research, 2012, 85(3):495-527.

专家直觉优势中的跨领域差异探析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专家直觉优势中的跨领域差异探析》由:76范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yuan0.cn/a/118079.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