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范文网为您提供各类范文参考!
当前位置:76范文网 > 知识宝典 > 范文大全 > 协同创新理念下文化类课程教学研究

协同创新理念下文化类课程教学研究

来源:76范文网 | 时间:2019-09-18 12:24:18 | 移动端:协同创新理念下文化类课程教学研究

协同创新理念下文化类课程教学研究 本文关键词:教学研究,协同,理念,课程,创新

协同创新理念下文化类课程教学研究 本文简介:摘要:“协同创新”已经成为当今高校改革发展进程中的重要理念,并在人才培养、教学改革、科研创新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论文就协同创新理念下高校中国文化类系列课程教学改革的意义、协同创新理念下中国文化类选修课教学改革的侧重点和教学改革应注意的问题进行探讨,以促进高校中国文化类课程的发展和教学改革,为发挥传

协同创新理念下文化类课程教学研究 本文内容:

摘要:“协同创新”已经成为当今高校改革发展进程中的重要理念,并在人才培养、教学改革、科研创新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论文就协同创新理念下高校中国文化类系列课程教学改革的意义、协同创新理念下中国文化类选修课教学改革的侧重点和教学改革应注意的问题进行探讨,以促进高校中国文化类课程的发展和教学改革,为发挥传统文化的教育功能以加强素质教育和学生创新能力提高提供一些思路。

关键词:协同创新;中国文化类课程;教学资源

协同创新是国家教育改革的大政方针,《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文件提出,“推进高校与其他培养主体的协同,鼓励高校建立不同形式的人才培养联盟,完善多种主体联合培养模式”。高校是为社会培养和输送人才的重要基地,是宣传优秀文化的重要场所和文化创新的重要平台。在新时期更要进一步弘扬协同创新理念,积极推动协同创新,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协同创新理念下的高校中国文化类校内外课程资源开发即是基于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文化发展与文化产业理论创新、地方文化资源集成、区域文化“走出去”、一带一路文化资源开发等领域的协同创新,使地方文化资源开发协同创新与高校教学科研共赢的一个途径。课题拟在协同创新理念下就高校中国文化类系列课程教学以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发挥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在提高大学生素质中的作用这一目的,针对在高校选修课开设过程中暴露出来的学生选课的随意性、功利性以及中国文化类选修课遭到冷遇及社会实践环节少等问题,以“中国文化”类系列课程改革为例探讨在协同创新理念下如何挖掘中国文化类选修课的校内外教学资源以促进历史人文学科的发展和教学改革,进一步推动大学生人文素质和综合素质的养成和提高,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为发挥传统文化教育的社会功能以达到加强素质教育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改革目标提供一些思路。

一、协同创新理念下“中国文化”类系列课程教学改革的意义

“中国文化”类系列选修课如《中国文化史》《中国文化概论》《中国思想史》《中国传统文化》《移民与中国文化》《中国旅游文化》等课程在高校课程体系中相对独立、各有侧重。然而,在中国文化类系列选修课开设过程中暴露出来的任课教师各自为战、课程内容重复、团队意识不足,学生选课的功利性、教学手段单一、部分课程教材内容陈旧、滞后等问题,使近年来“中国文化”类系列课程选修人数出现滑坡现象。加强中国文化类选修课的教学改革探索,不仅有助于学生改善知识结构,夯实人文素质基础,培养兴趣和个性,挖掘潜能,培养情感,激发创新精神,增强文化自信。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进一步接触民族传统文化,为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打下基础,同时也是逐步提升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还可以从教学理念、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方法、师资队伍和教学管理等方面进一步推动高校“中国文化”类课程的教学改革。因此,在协同创新理念下关注“中国文化”类系列选修课的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质量的探讨具有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开设“中国文化”类系列选修课是发挥传统人文教育在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由于“中国文化”类系列选修课的教学与专业主干课程的教学有所不同,选课学生来自不同的院系,所学的专业不同,文化知识基础也不尽相同,因课时少任课教师也仅就中国文化发展的脉络简单讲授,学生认为课程枯燥、缺少互动;教学实践环节少;缺乏与文化部门的交流协作。因此,协同创新理念下“中国文化”类系列选修课如何避免与专业主干课程内容冲突、与中学阶段的文化知识教学的重复、如何解决学生的听课兴趣与课程的实用性、中国文化类课程实践教学协同创新中心建立等问题的探讨显得十分必要。以协同创新为理念通过对“中国文化”类系列选修课教学改革研究,为传统人文学科的发展和教学改革,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教育功能,加强创新能力教育,为其他人文学科选修课的教学改革实践提供新的思路和有益参考。当前我国教育界从宏观角度以协同创新探讨高校科研能力和社会服务的研究成果较多,而以协同创新为理念研究高校选修课教学改革的成果偏少,比不上主干课教学改革研究那么深入。从有关的教育期刊文献资料上检索的结果来看,在“中国文化”类课程教学领域内,探讨人文素质教育、通识教育的理论研究成果多,对“中国文化”类课程教学改革实践的研究和对学生的人文素质的培养途径以及结合传统文化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文化类课程优质资源的建设等方面涉及较少,更缺乏协同创新理念下对“中国文化”类系列选修课程教学资源改革纵深探讨的相关成果。中国文化类课程是以选修课为基础的,而选修课是高校整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不可缺少的部分。目前对选修课的研究成果不多,从仅有的研究成果中来看大多体现在宏观的课程管理层面上的探讨。因而,高校“中国文化”类系列选修课课程的设置、教学实践及课程资源开发研究更是选修课教学实践研究的薄弱环节。有关“中国文化”类系列选修课教学研究不足的现状一方面给本课题的研究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另一方面则凸显出这一领域的探讨空间和价值。

二、协同创新理念下中国文化类课程教学改革的侧重点

针对目前中国文化类选修课教学存在的问题,有必要在教学改革实践中探讨如下问题:一是探讨协同创新理念指导下校内外优质教学资源综合开发与利用的实施策略,使“中国文化”类系列选修课程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得以整合优化;二是探讨在“中国文化”类系列课程校内外优质教学资源综合开发和利用过程中大学生的素质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三是探讨在“中国文化”类系列课程中高素质师资队伍的建设问题。在协同创新理念指导下通过将校内外优质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与培养大学生素质能力两者的有机结合和同步实施,即使“中国文化”类系列课程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在校内外协作和新的课程资源环境下得以整合优化和协调,又使大学生的素质能力在“中国文化”类系列课程优质教学资源综合开发与利用的过程中,得以有效培养和提高。此外,通过协作创新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教学团队。当前立足于教学改革和教学创新,主要以协同创新背景下学分制选修课设置为切入点,将“中国文化”类系列课程校内外优质教学资源的综合开发与大学生素质能力的培育有机结合起来进行专门而系统的教学实践探索。同时在协同创新理念引领下,通过“中国文化”类系列选修课设置和校内外优质教学资源优化的研究来促进学院和教师教学团队要协同交流、树立课程资源意识,并且鼓励任课老师积极利用和开发、创新校内和校外课程资源。通过教学尝试使老师进一步在教学实践中探讨如何突破传统的“中国文化”类系列课程教学模式在课程资源观上的局限性和打破原有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孤立设置,探求如何在协同创新理念引领下综合开发并有效利用“中国文化”类系列课程校内外优质教学资源,实现“中国文化”类系列课程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在新课程资源环境下的整合优化。同时以“中国文化”类系列课程为切入点探讨如何在校内、校外协同创新?如何通过校内外优质教学资源的综合开发与有效利用的过程中进一步培育大学生的素质能力,以实现校内外优质教学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与大学生素质能力的培养两者的有机结合与和谐统一,使校内外优质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过程成为培养大学生的素质能力的过程,成为师生共同开发、丰富、整合课程资源的课程建设过程,实现课程建设与能力培养的有机统一。

三、协同创新理念下中国文化类选修课教学改革应注意的问题

作为西部高校,其人才培养必须着眼于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以及西部建设高水平大学的实际。同时,结合学校院系自身发展的特点,将创新教育与师范教育相结合,加强贯彻“因材施教”和“有教无类”的原则,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以创新作为大学生学习的动力,整体提高大学生的素质;还要积极夯实大学生的人文科学素养,形成良好的素质。协同创新理念下“中国文化”类系列课程教学改革即是在社会需要、教学原则、学生素质能力培养等因素指导下进行。首先要注意如何根据社会需要综合开发和合理利用校内外优质教学资源。理顺、把握校内外优质教学资源综合开发与利用的基本思路、基本途径与基本原则。逐步形成协同创新理念下校内外优质教学资源综合开发与利用中的问题意识、方法意识与政策意识。注意协同创新理念下“中国文化”类系列课程教师在校内外优质教学资源综合开发与合理利用中的地位及作用,也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此外协同创新理念下“中国文化”类系列课程校内外优质教学资源共享系统的建设和地方文化数字资料库的建设也要提上日程。其次从能力培养而言,协同创新理念下“中国文化”类系列课程建设是为大学生素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服务的:“中国文化”类系列课程系列教学资源的建设与课程体系改革要适应大学生素质能力培养需要和创新能力培养要求;强调走出课堂,加强传统民俗文化体验与实践性教学环节,提升学生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在实践活动中得到锻炼;注重“中国文化”类系列课程校内外优质教学资源的综合开发与合理利用及大学生课外创新实践活动良性模式探讨;以科研促教学,任课教师可以吸收学生参与课题,引导学生进行田野调研与文献资料的收集整理及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多渠道培养;在高校服务地方社会过程中,“中国文化”类系列课程在挖掘地方教学资源开发利用时摸清地方“文化力”的作用,在指导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育项目时加强关联性对接。在教学活动中,应重视“中国文化”类系列课程实践性教学,强化实践环节,组织学生广泛开展文献调研和田野调查工作,有针对性地对各种相关资料进行系统的收集、整理与利用,推动大学生素质能力培养活动全面开展,使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培育初见成效;促进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达到进一步整体优化,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学生素质能力的良性培养模式,进一步推动学生创新能力的社会认同。加强交流协作,走出课堂,密切与地方文化部门联系,利用地方文化资源优势,深入开发“中国文化”类系列课程优质课程资源,与校内外相关部门建立有效的交往与合作机制,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整合与优化,建构优质课程教学资源共享系统,使系列课程的“合力作用”初步发挥。以广西师范大学为例,广西师范大学位于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广西桂林市。桂林市是中国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文化源远流长,文化积淀深厚,文化资源丰富,具有极其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也是高校进行文化类课程教学课外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基地。为更好地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广西师范大学与桂林市政府一起协作,成立了“桂林历史文化研究院”。学校按照“国家急需、世界一流”的要求,结合高校的学科特色、学科优势,确定将“桂林历史文化”作为协同创新方向,广泛汇聚校内外创新资源,力求促进区域特别是桂林地区的文化挖掘以服务于社会。近年来,以广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研究团队为基础的桂林历史文化研究院开展桂林历史文化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些科研活动和成果,应视为“中国文化”类系列课程校内外教学资源开发利用的很好范例。科研促教学,教学促科研。协同创新向来着眼于科研而忽略教学,这一看法应该改变。协作创新既要为科研服务,也要为教学建设服务。高校应进一步建立促进教学科研资源共享的协作机制,实现科研平台与教学活动的整合,真正促进教学科研的结合。高校协同创新背景下中国文化类教学改革和校内外课程资源挖掘开发势在必行。学生在中国文化类课程学习的过程中在协同创新理念的影响及教师教学与科研行为、服务社会活动的熏陶下,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经验基础上,其协同创新的意识和能力也将会得到一定的培养。对于西部高师高校来说,应加强校内外合作,加强校内外教学资源的挖掘开发利用,走出单一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式。在协同创新的大背景下,充分挖掘和利用校内外的中国文化类教学资源,以实现教学、科研以及社会教育资源的优化整合,为高校的内涵式发展服务。

作者:何海龙 蒋霞 单位:广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统战部

协同创新理念下文化类课程教学研究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协同创新理念下文化类课程教学研究》由:76范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yuan0.cn/a/112724.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