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范文网为您提供各类范文参考!
当前位置:76范文网 > 知识宝典 > 范文大全 > 小学班集体建设存在的问题与提升措施

小学班集体建设存在的问题与提升措施

来源:76范文网 | 时间:2019-09-04 15:09:22 | 移动端:小学班集体建设存在的问题与提升措施

小学班集体建设存在的问题与提升措施 本文关键词:班集体,提升,措施,小学,建设

小学班集体建设存在的问题与提升措施 本文简介:摘要: 班集体作为特殊的学生群体,对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在班集体中,学生遵循共同的行为准则,思想情感上相互影响并拥有共同的奋斗目标。基于班集体制度建设忽视民主性、班集体人际关系不和谐、班集体文化建设形式化等现象,班主任应本着“把班级还给学生”的理念进行班集

小学班集体建设存在的问题与提升措施 本文内容:

  摘    要: 班集体作为特殊的学生群体,对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在班集体中,学生遵循共同的行为准则,思想情感上相互影响并拥有共同的奋斗目标。基于班集体制度建设忽视民主性、班集体人际关系不和谐、班集体文化建设形式化等现象,班主任应本着“把班级还给学生”的理念进行班集体建设:民主协商,共同制定班集体制度;团结协作,人人参与班级管理;高度重视,构建班集体核心价值观。

  关键词: 小学; 班集体制度; 班集体人际关系; 班集体文化;

  Abstract: As a special student group, the class collective plays an invaluable role in the overall and healthy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In a class, students follow a common code of conduct, affecting each other emotionally and having common goals. Based on the phenomena of class collective system construction, such as neglecting democracy, inharmonious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and formalistic class culture construction, class teachers should carry out class collective construction with the concept of "returning class to students" : jointly formulating class collective system based on democratic consultation; everyone's participation in class management based on unity and cooperation; attaching great importance to building the core values of the class collective.

  Keyword: primary schools; class system; class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class culture;

  美国教育学家杜威曾说过:“假如每个人都认为,自己的行为与别人做的事相关,而且考虑到别人的行为对自己会有什么影响,这一群人就是有共同的打算,有共同的行为意图。参与者之间有了相互的理解,这种共识可以控制每个人的行为。”[1]这便是班集体的作用。班集体建设如何,事关学生知识的获得、情感的发展和品德的养成,同时也直接关系到教学目标能否顺利实现。随着社会的发展,班集体建设的任务已不仅仅是“教书”,而是以班级活动为契机,教育学生如何做人。

  1、 班集体的概念界定

  什么是班集体呢?通常情况下,我们会将班集体与班级等同起来,然而班集体概念与班级概念并不相同。在谈论班集体之前,让我们先了解一下班级。班级作为学校施加教育影响的基本单位,又可以叫做“班级编制”“班级授课制”,是相对于个别教学而言的。个别教学是生产力水平较低、政治经济发展水平不发达的情况下产生的,不论是我国古代的私学,还是中世纪时期的欧洲学校,都采用个别教学的形式。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经济与科技的发展,时代对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学校除了要教给学生广泛的知识,更要提高教学效率,以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增长的需要。当个别教学不能满足这种需要时,班级上课便应运而生了。[2]

  “班集体”概念的产生晚于“班级”概念,最初产生于苏联。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对教育的研究也日趋深入与完善。国内对“班集体”有了不同程度的界定,主要有以下两种不同表达: (1) 班集体是按照班级授课制的培养目标和教育规范组织起来的,以共同学习活动和直接性人际交往为特征的社会心理共同体; (2) 班集体是全班有一个坚强的核心,已经形成自觉纪律、正确舆论以及团结友爱、勤奋好学的好学风的班级。教育家张玉灿对以上界定进行了深入分析,认为它们有一个共同的不足,就是没有充分体现“集体”的内涵。他认为“集体不单是一种社会组织形式,更应该具有育人价值导向的属性特征”。

  基于以上的言论我们可以看出,作为学校的基本组成单位,班集体是思想观念一致且具有共同目标的学生集体。有了班级的形式才有了班集体的产生,前者是后者出现的前提,后者是前者的发展。班集体以强有力的凝聚力、民主和谐的人际关系弥补了班级授课制忽视学生个性差异、兴趣需要等方面的不足。

  2、 小学班集体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2.1、 班集体制度建设的专制性

  班集体制度建设的民主性是学生自我管理与发展的前提。但是在现实情况下,班集体的建设过程在很多方面都表现出缺乏民主性,取而代之的却是专制性,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习惯以固定的“班干部负责制”进行班级管理。班主任往往将班集体的重要职务委任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担任,对班干部的选拔不采用公开、透明的方式进行。老师虽然做到了放权于学生,但是授权的学生也仅仅是班里成绩优秀、为数不多的班干部。民主的外表下隐藏的是“班干部团体”对学生的专制。其二,教师是班规的唯一制定者。由班主任一手制定的班规,是教师强加给学生的规则、约束,常常是冷冰冰的没有生命的文字。在制定班规的过程中,班主任没有征求学生的意见,也没有考虑学生的需要。

  2.2、 班集体人际关系不和谐

  班集体的人际关系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在班级活动中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它表明了师生、生生在相互交往的过程中心理关系的亲密性与协调性的程度。人际关系的和谐有助于学习氛围的创造和班集体的建设。然而,班集体中人际关系不和谐的现象也屡见不鲜。首先,班级成员之间关系紧张。一方面是班干部和群众学生的对峙。由于班干部选拔制度不公正以及班主任对学生的区别对待,群众学生不愿意配合班干部的管理。另一方面是班级小团体之间的对峙。学生会因为兴趣、爱好等在班集体中形成许多小团体,但各个团体之间往往因为志趣、兴趣的不同而出现互相排斥的现象。排斥现象一旦出现,就会导致同学之间的交流减少、关爱减少,取而代之的则是排他与嫉妒。其次,师生关系紧张。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中最基本、最重要,同时也是最活跃的人际关系系统。然而我们不得不承认,班主任对班干部群体的过度偏爱,势必会导致与群众学生的疏远。在这样的管理下,学生极易产生自卑感,不乐意参与班级活动,甚至做出不利于班集体建设的行为。

  2.3、 班集体文化建设的形式化

  班集体文化是一个班集体的精神源泉,其成败主要取决于班主任对文化建设的认可程度。观察每个小学教室的布置情况,不难发现每个教室的布置在很大程度上是雷同的。比如“我是最棒的”“优秀学生作品展示”等等。即便有创新之处,比如以经典古诗词装饰教室,但当问及学生是否了解相关内容时,多数却是哑口无言。由此可以看出班集体物质文化的布置并没有深入学生内心。如果班主任没有真正认识到班集体文化建设对学生成长的熏陶作用,缺乏创新意识,人云亦云,仅仅为了布置教室而布置,最终将会导致物质文化流于形式。再加上班主任对班集体活动认识的偏差,教师普遍认为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生活的根本,其余活动都是无关紧要的部分,既占用教师的休息时间,又占用学生的学习时间。更有甚者将课外活动或班会的时间用来上课、补课。班集体活动内容也多是空洞、流于形式,班会、队会的开展更像是例行公事,学生并未真正融入活动。这种情形下,班集体整体价值观念以及共同的奋斗目标是很难确立的,也必然会带来班集体精神文化建设的空虚。

  3、 小学班集体建设的具体措施

  班集体建设的宗旨就是把班级还给学生,事实证明,班主任恰当的“管”与“放”,既可以使自己免于繁琐管理工作的束缚,又有利于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发展。

  3.1、 民主协商,共同制定

  没有好的班规就不能形成好的班集体。为班级制定班规是班级管理的良好开端。然而,班集体制度的建设并不是简单的文字罗列,其间有章可循。班规的制定一定是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做到全班认可。新学期伊始,班主任急于管理,想方设法地为学生定规矩。可刚开学并不是制定班规的好时期,应该给孩子们一定的时间去相互认识与建立友谊。一周后,同学间彼此熟悉了,也适应了新环境,这时就有召开班会的必要了。首先,为了班集体榜样的树立,班主任要在班会上重点表扬开学来表现不错的学生,并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明确班规制定的必要性。其次,引导学生去发现开学以来班里存在的问题,让孩子们当家做主,针对学习、纪律、卫生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办法。无论是核心规定还是常规程序的制定,都是越明确具体,收到的效果越好。最后,通过举手表决的方式形成班规。这样的班规已经不是冷冰冰的文字,而是深入人心、有生命的约定。

  3.2、 团结协作,人人参与

  心理学家罗杰斯十分重视班级氛围对学生的影响,认为儿童在相互理解与支持的环境里能够从容地学习。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既能为学生有效学习提供安全的心理环境,又能营造和谐的班集体氛围。具体而言,一是人人都要有主人翁意识。主人翁意识是化解群众学生与班干部群体矛盾的心理基础。班级里的每一位同学都可以对照班规认领一份职务,职务无大小之分。人人参与管理,既获得尊重、体现价值,又通过与人合作,管理好共同的家。只要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学生们的积极性、主动性被调动起来,学生群体间的互相排斥现象就会得到解决。二是发挥各类学生群体的优势。班主任要公正、热情地对待各种学生群体。不可偏爱正式群体,非难、歧视和打击非正式群体,而要关心它和尊重它,看到它的积极一面。[3]充分发挥各个群体的优势,班主任可任用非正式群体中有威信、有能力的成员担当适当职务,取长补短,使非正式群体的奋斗目标与班集体的目标一致,达到各学生群体之间互相帮助、团结一致的目的。

  3.3、 高度重视,价值引领

  班集体文化是一个班级精神的集中体现,是一个班级的灵魂所在。邓艳红老师主编的《小学班级管理》指出:“所谓班级文化外显层是指那些以精神的物化产品和行为表现出来的、人们能直观感受到的内容,它包括班级的标志、教室环境布置、班级规章和班级成员的行为等;班级文化内隐层是指班级文化的根本,包括班级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班风等。”[4]班集体文化建设不仅要重视物质文化建设,做到既整洁有序又新颖活泼,更要重视精神文化建设。班集体价值观不仅具有舆论导向的作用,也使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有了“根”。因此,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高度重视班集体价值观凝练在班集体建设中的重要作用。班集体价值观是全体成员一致赞同并推行的基本信念,是关于班集体意义的一致判断。[5]在价值观的引领下,学生会时常反思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价值观要求,进而调整自身的行为。第二,树立具有适切性的班集体价值观。班主任可因班制宜,本着着力体现本班学生特色与班级文化的宗旨,树立既包括班级发展总方向,又包括学生个性发展的核心价值观,以形成对全班具有约束力的行为准则。第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班集体的核心价值观。“心性的养成主要是凭借参与共同行为的经验而来”。[1]形式简单的张贴与宣读并不能形成班集体价值观,班主任要善于将价值观引导与教育活动结合起来,通过开展各种班级活动,如知识竞赛、拔河比赛、主题班会、去敬老院慰问孤寡老人等,使学生在获得情感体验的过程中,加深对班集体核心价值观的理解。

  参考文献

  [1] 杜威.民主与教育[M].南京:译林出版社, 2014:27-29.
  [2] 王道俊.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9:250-251.
  [3] 王道俊.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9:426-427.
  [4] 邓艳红.小学班级管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79-83.
  [5] 金岚.小学班级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9:29.

小学班集体建设存在的问题与提升措施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小学班集体建设存在的问题与提升措施》由:76范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yuan0.cn/a/110422.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