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范文网为您提供各类范文参考!
当前位置:76范文网 > 知识宝典 > 免费论文 > 学术期刊论文增强出版推进策略

学术期刊论文增强出版推进策略

来源:76范文网 | 时间:2019-08-21 14:32:18 | 移动端:学术期刊论文增强出版推进策略

学术期刊论文增强出版推进策略 本文关键词:增强,推进,学术,策略,出版

学术期刊论文增强出版推进策略 本文简介:随着网络技术和数字技术的发展,不同于传统电子化论文的新型论文层出不穷,如数据论文、增强论文、协创论文等。其中,随着人工智能与语义出版研究的推进,论文的增强出版备受关注。学术论文增强出版是指以提高用户对内容的理解能力与知识获取效率为目标,在论文内容结构化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实体链接、可视化、脚本语言等技

学术期刊论文增强出版推进策略 本文内容:

随着网络技术和数字技术的发展,不同于传统电子化论文的新型论文层出不穷,如数据论文、增强论文、协创论文等。其中,随着人工智能与语义出版研究的推进,论文的增强出版备受关注。学术论文增强出版是指以提高用户对内容的理解能力与知识获取效率为目标,在论文内容结构化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实体链接、可视化、脚本语言等技术,扩充论文内容,改进内容表现形式的出版模式,主要是面向读者的内容增强出版模式。[1]作为新型的知识服务产品,它突破了PDF文档在表现形式上的静态、单一、格式化以及信息含量低的局限,借助可视化方式物相化了抽象科学论文中的内容,能有效扩大单篇论文的信息容量、丰富学术信息的呈现形式、提升学术信息的表现力、增强用户对内容的理解能力、提高用户信息获取的效率,最终从内容呈现、内容的信息容量等方面实现了出版内容的价值增值,有利于推动我国科学交流的深入发展。国内已有诸多学者对增强出版模式进行过探讨,大多集中于增强出版概念、特点、意义、相关技术及国外增强出版实践情况的介绍等内容上。如宋宁远等界定增强出版物的概念,并对比介绍国外相对成熟的五种增强出版物模式,即未来论文、eLifeLens、Utopia、泛在论文、CDF;[1-2]刘锦宏等人界定增强型学术期刊及其特点,认为它是指利用数字出版技术和标准将出版物以及与之关联的其他数字资源经过组织和封装,从而形成一个有序、便于用户使用的复合数字对象的一种数字学术期刊出版模式,应具有数据增强、语义增强、呈现增强的特点;[3]汪庆等人提出增强出版是新技术环境下STM出版的发展趋势。[4]然而,跟踪报道我国学术论文增强出版实践的则少见。虽然我国增强出版实践暂时落后于国外的出版实践,但不可否认的是,当下我国已出现学术论文增强出版的端倪。例如,2017年中国知网推出论文增强出版的服务功能,部分学术期刊积极尝试利用二维码等新技术实现了论文内容增强出版,但整体上仍面临诸多瓶颈,进程缓慢。当下,有必要认真分析这一先进的新型出版模式的实践瓶颈并研究对策,这对促进我国全面实现新型数字化论文出版、更好地服务科学交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学术期刊论文增强出版实践的现状

增强出版是从语义出版研究中分离出来的一种类型。早在2009年,DavidShotton等人首次较系统地提出了语义出版的概念,2011—2012年,王晓光、徐丽芳等将该概念引入国内,提出语义出版是全球科技出版领域的显著发展趋势,探讨语义出版的特征、意义及其发展障碍。[5-6]但直到2017年,理论研究才落实到实践中,我国数字出版平台商正式推出增强论文出版的服务——中国知网新型论文出版服务。此前,各期刊零散地利用新技术对论文进行局部信息增强处理,可算作论文增强出版的雏形。整体上看,我国学术期刊论文尚未大范围实现增强出版。1.各期刊积极探索并局部实现论文增强出版通过文献及网站调研发现,当前期刊界开展论文增强出版实践,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局部增设超链接,如通过添加DOI号为每篇参考文献建立出处链接;对正文内容添加超链接,附上限于版面难以刊登在正文的推导过程、实验过程及其他佐证材料等。二是利用二维码出版论文相关附加信息。[7-10]例如,通过二维码链接期刊介绍、作者科研简历、投稿须知等论文内容之外的附加信息,还可链接文章本身内容的信息,如链接作者介绍文章核心观点、推介文章的音频或视频等。[11]业界积极尝试利用新技术实现论文增强出版,但是鉴于期刊散小格局,多为单打独斗状态,影响范围仅限于个刊,效果不显著,未能对我国学术论文出版模式产生实质性影响。2.数字出版平台商提供论文增强出版服务在我国学术期刊现行机制下,学术期刊将学术内容提供给数字出版平台商,数字出版平台商负责电子版内容的发行,它具有绝对的技术优势和资源规模优势。因此,我国学术出版后期的发行及服务工作主要由其完成,如提供学术论文优先出版平台、首发平台。2017年,我国规模最大、最典型的数字出版平台商——中国知网首推新型论文(数据论文、增强论文等)出版服务,但该服务不是独立的平台,而是首发平台上的附加功能,其在公告中称:“为了支持学术论文的创新性与科学性评价,代表性作品的充分表达,科研成果的充分共享、理解和应用,强强合作协同研究机制的形成,网络出版物《中国学术期刊(网络版)》除了出版与纸质期刊内容相同的传统型论文之外,还可以传统论文为根文献增加多媒体内容链接,出版多种新型论文……包括增强论文、数据论文、协创论文及双语论文等,其中增强论文,也称全成果论文。在根文献相应之处链接附件,包括详尽描述和可视化的研究背景、对象、问题、目标、思路、条件、方法与手段、过程、结果及其分析、结论和讨论。”[12]期刊编辑部可通过该平台上传与论文相关的支撑材料,由中国知网进行后台处理,实现学术论文的增强出版。目前,国内只有中国知网等少数出版系统提供此项服务。

二、我国学术期刊论文增强出版实践的推广瓶颈

学术论文增强出版作为一种能够提升学术信息理解力,促进我国科学交流的新型的、先进的出版模式,应得到广泛的推行,但是,无论是学术期刊编辑部,还是数字出版平台商的增强出版实践,都面临着众多瓶颈,阻碍新型出版模式在我国广泛推行。1.学术期刊分布散、规模小,技术力量有限我国现行学术期刊整体体量大,但是集群化发展不成规模且集群深度有限。例如,中国科技出版传媒集团经营子刊近300种,[13]但实际上这些期刊没有统一的出版平台,仍沿袭各编辑部原来的出版流程及相关做法,多为单打独斗状态。这种分散局面导致其影响范围窄,加之技术力量薄弱,难以全面实现学术内容的深度加工。例如,实现学术论文中专业语义的深度关联,加工人员需掌握出版内容的语义标注、抽取领域词汇、建立内容实体间的关联等技术,[14]但多为期刊所属领域专业出身的编辑,较难理解语义技术的应用原理、技术路线和应用模式,让编辑熟练掌握这项技术,不具可行性。2.数字出版平台商增强出版服务遭遇多重瓶颈虽然期刊出版单位积极尝试新型出版模式是值得肯定的,但是,鉴于我国学术期刊的分散格局及其技术薄弱的缺陷,增强出版应用范围小,效果不明显,未形成成熟的模式被普遍推广。而我国数字出版平台商有着固有的平台技术优势与超强的学术资源集成能力。以中国知网为例,其作为国内最大的出版平台提供商和数字产品集成商,收录期刊全文资源多达7000余种,有专门的数字出版技术研发团队。若中国知网能为其期刊会员单位免费提供论文增强出版的服务平台,期刊方只需提供内容,由中国知网负责后期结构化数据处理,应能在较大程度上推进我国学术论文增强出版模式的进程。但是,该服务推出后并没有太大进展,遇到诸多瓶颈。(1)学术期刊运行体制及传统思维导致期刊方参与动力不足。期刊作为学术增强出版的重要参与者,是中国知网增强出版项目能否推行的关键因素。在我国学术期刊管理体制下,数字出版平台商不能从事期刊内容出版,期刊方是唯一的内容提供者,决定了其在数字出版中的核心地位。然而,期刊方对新型数字出版模式参与动力不足,主要原因有三个。第一,我国学术期刊运行体制导致期刊参与新项目改革动力不足。我国学术期刊办刊主体主要有以下三种:高校、行业协会(学会)及研究院(所)。主办单位多属事业单位属性,期刊运作主要靠主办方、协办方的全额或差额拨款,市场化参与程度低,期刊管理者生存压力不大。与此同时,中国知网的增强论文出版合作无疑会增加编辑部的工作量,综合导致期刊编辑部对新事物的参与意愿不迫切、改革动力不足,表现相对被动。第二,网络PDF格式出版已延续多年,传统数字出版思维下的期刊编辑对新型出版模式比较陌生,还有许多问题尚待厘清,如增强出版论文对期刊、读者的确切价值如何?哪些内容需要增强材料支撑?支撑材料具体的媒体形式、格式、大小等具体要求在国内还没有出现优秀的范例,也无精力关注国外出版情况,提供增强出版服务的中国知网也未提供具体的指导及说明。第三,在传统学术期刊评价体制和思维的引导下,国内众多期刊关注的是期刊评价数据的提升,而增强出版论文是否能优化期刊评价的各项数据尚无确切实证,同样会导致期刊参与动力不足。(2)科研评价体制导致作者参与积极性不高。作者作为增强出版支撑材料的主要提供者,若不愿提供材料或提供材料不规范、不合格将导致增强出版难以继续。我国独具特色的科研评价机制及激励制度使得科研人员追求在评价体制认可的期刊上发表成果,而对出版后的传播效果关注较少,更不会关心论文是传统电子出版形式还是其他新型出版形式(包括增强出版)。在这种认知背景下,倘若期刊出版单位单方面要求作者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提供额外的支撑材料来完成投稿之外的工作,容易遭到作者拒绝或不太严谨的反馈。(3)投入产出比不明晰,数字出版平台商推进乏力。学术论文增强出版需打破原有传统出版论文构架,对内容进行结构化处理,对数字化技术要求高,所需人财物投入远大于PDF文档处理。然而,中国知网实现学术论文的增强出版,不向期刊编辑部及作者收取任何费用,以期从读者下载和数字资源的二次开发中获取利益补偿。因此,前期运作需要中国知网较大的投入。但是,中国知网并未大力推行这一新型出版服务,仅将其作为互联网首发平台的附加功能,此类新型学术论文出版能否给中国知网带来较为理想的投入产出比还有待实践观察。

三、推行学术期刊论文增强出版实践的对策

用活动论的观点考察增强出版这一实践活动,其参与的主体有期刊、作者与平台技术商,三者与最终出版成果形成完整的闭环(见图1)。作者向期刊方提供稿件,期刊方通过质量把关与编辑加工将优质论文电子版及相关增强材料提交给平台技术商,由平台技术商进行技术化处理,实现增强论文的出版,论文再以增强形式呈现给读者,服务于科研用户,形成完整的闭环。任何一环出现问题,增强出版实践将被中断。由图1可知,成功实现论文增强出版,涉及图中提供①—④环节,每个供给环节可以通过多种渠道激励促使其顺利实现,涉及图中的激励①—⑥。例如,提供①即作者向期刊提供内容,可通过激励①(期刊对作者的激励措施)、④(增强出版论文对观点扩散效果,对作者形成激励)、⑥(平台技术商对作者的激励措施),促进提供①的顺利实现。文章将结合这六条激励途径,并综合考虑环境背景因素(如体制机制、政策因素)探讨推进增强出版实践的对策。1.借力技术服务公司,专业人做专业事国外知名出版集团通过不断地兼并与重构扩大影响力,其共同特点是拥有强大的技术支持,积极寻求与计算机公司合作或兼并。[15]学术论文实现增强出版涉及的技术性强,需要有专业的技术力量支撑,靠分散的期刊力量,单打独斗,难以产生广泛影响,形成规模效益。学术论文增强出版的技术主导应该是技术服务公司,由其专门从事数据、资源及技术的分析与挖掘,专业人做专业事,分工合作,方可使学术论文增强出版取得迅速进展。对于单个期刊编辑部,可参与中国知网提供的免费出版服务;对于集群化期刊,可尝试与专业的技术服务公司合作,做更为深层次的增强出版内容。如中国地学期刊网已集成200多家期刊,有统一的采编平台,论文实现了初步增强出版,不仅增加了相关信息链接,还实现了正文内容在平台内的跨期刊检索与链接。在此基础上还可借力专业平台技术商,对数据进行深入挖掘与分析,实现更深层次的增强出版和增值服务。2.呼吁政策资助,加快技术研发进度自国内学界2011年引入语义出版概念以来,国内至今尚未广泛实践增强出版新模式,更多停留于理念及简单初步的实践层面,主要依靠各家期刊出版单位及平台技术商自主探索进行。其中,技术突破仍是增强论文出版的关键障碍,由于期刊方技术不占优势,主要依靠平台技术商实现,即图1中提供③环节,由平台技术商将刊发定稿加工成增强出版形式呈现。这一技术加工过程所需投入全由数据库公司垫付,但因其产出具有滞后性、不确定性,导致其研发与推广力度有限。克服技术研发障碍,需要前期投入。呼吁相关的期刊管理部门出台资助政策,为平台技术商分担前期风险,激励其开展技术研究,加快其技术研发进度。学术论文增强出版作为全球科技出版领域显著的、重要的发展趋势之一,我国已远远落后于其他国家,全球众多优秀期刊的增强出版实践已很深入,像爱思唯尔(Elsevier)、施普林格(Springer)等出版集团大多数期刊都开展了增强出版实践。我国有实力的大型平台技术商应积极实践新型论文出版模式,争取经费支持,提高技术研发者的积极性,加速出版新技术的研发与推广。3.强化增强出版的学术价值,增强各主体的参与动力增强出版论文具有数据增强、语义增强以及呈现增强等特点,例如,有的论文摘要不仅有文字,还可以附上图片、视频,形成图片摘要、视频摘要,传递的信息量远大于文字信息,[16]有利于用户更为清晰地理解文章内容,带来较好的用户体验,有利于增强期刊与用户之间的黏性,扩大论文内容乃至期刊的影响力。然而,上述理论优势能否在实践中为期刊、数字出版平台商、作者带来他们各自关注的利益,是各主体关注的焦点。例如,新型的增强出版论文能否比传统数字出版论文带来更高的关注(下载、阅读、分享、评论或引用等),是否有利于作者观点的传播,是否优化了期刊的评价数据,是否增加了数据库公司的经济收益等,这也是能否激发多个主体参与积极性的重要因素,即从增强出版论文本身价值角度,去激励数字出版平台商、期刊方及作者参与的积极性(即图1的激励③—⑤)。为此,利用行业协会,加大对学术论文增强出版意义的宣传力度,展示国外增强出版成功实践的案例,强化各主体对增强出版意义的认同感。增强出版是着眼于用户服务的先进出版模式,它符合立足于服务的出版业发展规律,能够为读者创造更大的价值,扩大期刊的影响力。数字出版平台商在开展增强出版实践的同时持续跟踪其二次文献反应,并与传统论文进行对比,分析增强论文被用户利用情况并及时向期刊界反馈。期刊编辑部也可尝试对个刊增强出版的论文与传统论文进行对比分析,并调研读者反馈等,使其能更清晰地、明确地了解增强出版模式的价值。4.联合制订激励措施,增强作者参与增强出版的积极性作者提供增强论文出版的支撑材料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这一投入在中国当下科研评价体系未给予更多的认可,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作者提供支撑材料的动力。此背景下,期刊方可连同中国知网采取措施增强作者的积极性(即图1的激励①、⑥),推进我国新型论文出版模式真正落地,弱化科研评价机制对作者科研动力的负面影响。此前,中国知网对作者制订了鼓励措施,提出:(1)赠送每篇论文的引证和下载统计报告;(2)赠送价值100元的知网下载人民币;(3)赠送创新服务账号200元,可使用科研选题辅助系统、协同研究平台、协同撰稿投稿平台;(4)用以动态汇集、展示和长期保存作者所有已发表作品以及个人学术简历等。这些举措看起来很丰富,但对作者缺乏吸引力,编辑部也没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将这些服务(账号及用法)一一发给作者并加以培训利用。其实,传统出版实践已有相似案例,对传统电子资源论文,中国知网、万方等数据库为作者提供一定额度的下载卡,但是,作者很少向编辑部索取,编辑部也无心顾及,导致该服务形同虚设。由此可见,期刊出版单位和中国知网应设置对作者更有吸引力的举措。期刊可根据实际情况从论文投稿、审稿、传播环节考虑以下措施:对投稿时主动提供重要增强材料的论文,可优先进入审稿流程;对录用论文中愿意提供增强材料的作者适度降低版面费或提高稿酬,切实降低作者的经济压力;对优秀的增强出版模式论文,可作为封面推荐论文或网页、微信公众号重点推荐论文。相应地,中国知网针对增强出版论文,后期可考虑为期刊方设定新的版权收益分配比例,其比例应稍高于传统论文的比例,一是新型出版内容更为丰富,相对传统论文,将可能创造更大的收益;二是与期刊编辑部共同承担补贴作者的费用,因为作者论文产生的现实收益主要归中国知网,其应与期刊共同承担对作者的补贴;三是激励期刊编辑部加强对增强出版论文投入的积极性(即图1的激励②),使其更愿意引导作者提供相关的材料。中国知网、期刊方与作者以此形成良性循环。

学术期刊论文增强出版推进策略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学术期刊论文增强出版推进策略》由:76范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yuan0.cn/a/107816.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