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范文网为您提供各类范文参考!
当前位置:76范文网 > 知识宝典 > 范文大全 > 中医药文化进中学课堂的实践

中医药文化进中学课堂的实践

来源:76范文网 | 时间:2019-08-16 11:40:01 | 移动端:中医药文化进中学课堂的实践

中医药文化进中学课堂的实践 本文关键词:中医药,课堂,实践,中学,文化

中医药文化进中学课堂的实践 本文简介:一、中医药文化进中学课堂的价值定位中医药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同时,中医学的思维模式有其特殊性,是一个复杂的文化和技术综合体。目前,全国各地都在积极探索“中医药文化走进中学课堂”的形式和内容。但是对于“中医药文化走进中学课堂”的价值定位较少提及。价值取向的选择直接影响课程目标的实现,从而进一步影

中医药文化进中学课堂的实践 本文内容:

一、中医药文化进中学课堂的价值定位

中医药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同时,中医学的思维模式有其特殊性,是一个复杂的文化和技术综合体。目前,全国各地都在积极探索“中医药文化走进中学课堂”的形式和内容。但是对于“中医药文化走进中学课堂”的价值定位较少提及。价值取向的选择直接影响课程目标的实现,从而进一步影响到中医药文化进课堂的成效。鉴于中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以及中医理论的特点,“中医药文化进中学课堂”应该更强调中医的人文属性、思维方式和艺术价值。

1.强调中医的人文属性

“进则救世,退则救民,不能为良相,亦当为良医”,这句话清晰地表明了中医的人文属性。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医药理论的生命力,易、儒、道、释等中国哲学也是中医理论生长的土壤。“中医药文化进入中学课堂”不应该只是开设几个课时的选修课程,而应该创设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氛围。通过开展传统文化周、传统文化讲座,以及在人文学科的课堂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等形式,能够让学生体悟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和谐”思想,从而使得学生对中医哲学思维的理解水到渠成。

2.重视中医思维方式

中学生正处于思维发展的关键期,中医药文化进中学课堂,除了普及中医药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了解中医思维方式。中医思维方式主要表现为整体思维、象数思维、变易思维、中和思维和直觉思维。[3]中医理论中的“整体思维”,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统一性,治疗疾病不仅要根据病人本身出现的症状,也要考虑到病人所处的地域差异、节气、白昼等因素;“象数思维”运用取象比类,分析人的生理病理功能结构,即“藏象学说”;“变易思维”将生命、健康和疾病看作普遍联系和永恒运动变化的过程;“中和思维”注重各种矛盾关系的和谐与平衡;“直觉思维”重视人本身的直觉,重视主体感受和体验。在中医药文化的课堂中,教师要能够将中医思维方式蕴含其中,让学生将中医哲学与自己已了解的中国传统文化融会贯通,形成关于中医药文化的完整知识建构。

3.展现中医的艺术价值

基于中国文化和中国哲学的中医早在几千年前就提出艺术性的、整体化的视角。[4]中医的艺术价值需要学生去感受和体验,以中医诊断学中的“脉诊”为例,当学生体验“一指定三关”“三指诊脉象”时,不仅是在诊病,在另外一个层面上也是一种沟通的艺术,这种适当的肢体接触让患者与医者建立了信任,减轻了患者的焦虑。再如,中药学中煎煮中药的过程是一个极富艺术的过程,中草药的熬制极具仪式感,可以让学生深刻感受中医的整体观与辩证思维。

二、课程建设目标

在中学,中医药文化课程可以以多种形式开展,本文中提及的“医学探微”课程则以选修课的形式进行,面向全校学生。本课程的建设目标为:结合高中生的思维发展特点及对中医药文化的学习需求,通过向学生讲解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草药、方剂学、中医内科触诊等中医文化、知识与技能,让学生逐步了解中医基础理论的哲学思维,体验中医诊断与治疗,尝试用中医理论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激发学生对中医药文化的兴趣,为中医药领域创新人才的成长创设平台。

三、课程内容的选择及课程资源

中医药文化课程在中学一般都以选修课的形式开展,由于课时有限,且考虑到中医学理论的思维习惯与学生已有的思维方式不同,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应适当放低要求,涉及的知识范围要更加广泛。因此,本课程的内容设计为:中医基础理论(包括气、阴阳五行学说、藏象学说、经络等)、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这四个基础模块存在递进关系,后者建立在对前者已有所了解的基础上。其中,中医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是学习中医药其他内容的基础,中医诊断学是“运用中医基本理论,研究诊察疾病、判断疾病、辨别症候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科学”[5];中药学虽然重点讲“药”,但其性能、功效和使用方法等均以中医基础理论与中医诊断学为基础;方剂学则是在辩证审因决定治法之后,研究方剂配伍,并进行临床应用。在此基础上,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基于学生需求、学校资源和授课教师的专业,增加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针灸学等。

中医药课程虽然对课程资源的依赖性不高,但是如果能够配备充足且现代化的设备,则不仅能够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让学生站在更高的平台上思考问题。基础的教学资源包括人体骨骼模型、针灸经络模拟人、中药材样本等,进阶的设备可以增加心肺听诊、腹部触诊模拟人、脉诊仪、舌诊仪、化学分析仪器(可进行中药成分分析)等,让学生体验信息时代中医药研究的发展。

以上海中学“医学探微”选修课程为例,每周一课时,共计6课时。课程内容为:(1)中医基础理论中的“阴阳学说”“五行学说”;(2)中医诊断学中的“四诊”(望诊、闻诊、问诊、切诊);(3)中药学中的“药性”“配伍与用药禁忌”及方剂学简介;(4)针灸学中的常见穴位的介绍;(5)人体骨骼系统以及中医内科学腹部疾病介绍(借助腹部触诊模拟人医学教学模型);(6)中医内科学心胸疾病介绍与中西医对比。

四、教学方法

中医药课程内容的各个模块各有特点,教师需要根据课程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并通过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实现教学目标。

1.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要激发学生学习中医的兴趣,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第一堂课的引入非常重要。以“医学探微”课程为例,每个学期授课前,笔者都会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主要问题有:举1-2个自己了解的有关中医学的知识(了解学生知识面)。你希望从这门课程中得到什么(加入课程动机)?对中医了解多少(了解学生对中医的理解度)?之前你获得中医知识的途径或渠道是什么(了解可影响学生的途径)?通过问卷调查,笔者发现学生回答中出现最多的两个字是“神奇”,大多数学生是为了揭开中医神奇的面纱而走进课堂。此时,教师再运用中医基础理论中的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导入中医基础理论,必然能够激发学生学习中医的兴趣。了解学生已有的中医知识,可以在安排教学时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导入,如有的学生写到“按虎口穴位可以止吐止痛”。在讲授针灸学时,笔者以虎口穴即合谷穴为主要穴位,引导学生准确取穴,进而学习其他主要的穴位。还有学生写到“中药煎煮有‘先煎’和‘后下’,是为了让不同药物的疗效发挥到最高”,教师在表扬学生的同时,还引导学生学习“先煎”和“后下”的具体原因以及代表性中药,如“先煎”的中药有磁石、代赭石,“后下”的中药有薄荷、青蒿等,再引导学生认识其他的用法,如包煎、另煎、溶化、煎汤代水等。

2.采用问题驱动教学法,给学生思考和质疑的空间

课程的引入固然重要,但是要在后续的课程中始终抓住学生的兴趣点,还需要精心设置与每节课内容相结合的问题。例如,在中医诊断为背景的课堂中,让学生思考:在中医院看病时医生都观察患者哪个部分?医生都会问什么?除了观察和提问,医生还采用了哪些方式?如何看待网络上出现的“只用切诊辨病”?从学生给出的答案中引出“望闻问切”四诊的概念,把专业的知识清晰系统地呈现给学生。除了课堂中设置一些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之外,还可以用一些有趣的主题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如“阴阳五行”探秘,解密“算命”,古装剧中的“中药”用对了吗,寻找快乐穴位,“疼”的奥秘,中西医碰撞等,引导学生在探索中感受中医药文化的魅力。课堂中的师生互动不应该仅以教师为主导,应给学生质疑的空间,正面回答学生疑问。有的学生在刚进行中医药文化课程的学习时会以怀疑的眼光看待中医,并提出一些批判的观点,如中医是否科学等。甚至在平时的授课过程中,学生也会突然提出一些质疑。学生带着思考和问题进入课堂是一个好的契机,教师应给学生充分的发言空间,问其理由、求其想法,通过回答学生的疑问来渗透中医药学知识与理念。

3.采用直观教学法,加深学生对中医药的理解和记忆

直观演示教学法带给学生的是直观、形象、真实的体验。例如,在讲解常见中草药的药性时,授课教师可以采用常见中药材作为教具,让学生通过眼观、手摸、鼻嗅等方式辨认常见中草药(在实施之前要先了解学生是否对药物过敏,也要注意掌握时间)。在讲解“四诊”时,可以请学生分成小组,观察记录同伴的面色、舌苔等,同时再通过幻灯片展示。如果有条件,教师还可以带学生到“草药园”“中医药博物馆”进一步直观了解中医药知识。随着中医信息化的发展以及大量智能化诊疗仪器的出现,许多抽象的知识教学可以通过数字化设备直观地展示出来。以“医学探微”课程为例,在教授中医内科学时,利用“人体医学与健康实验室”中的腹部触诊模拟人教学模型,可以让学生体验腹部触诊的手法,学习腹部触诊技能。

4.巧用背诵记忆教学法,帮助学生快速了解中医常识

古今医家常借鉴古体诗词的韵律特点,采用五言、七言格律形式将方剂的名称、药物组成、剂量配比、功能主治、配伍特点等相关信息进一步提炼,简明扼要地编成歌诀。[6]中医歌诀朗朗上口、对仗工整、内涵丰富,蕴含着悠久的文化,对于中医思维方式的培养具有积极作用。在中医药文化课程中,可以通过插入歌诀背诵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常见的中医诊断方法及用药常识,如问诊中的“十问歌”、用药禁忌中的“十八反”与“十九畏”、穴位中的“四总穴歌”、方剂学中的“汤头歌诀”等。实践表明,学生对学习与记忆歌诀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学生通过背诵歌诀可以很快掌握一些常见中草药的药性等,对教学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五、教学效果

为了了解课程的实施效果,每次课程结束,笔者都会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及其对课程的建议。以2018年课程的调查数据为例,知识类的题目包含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中药材知识、人体针灸穴位及“十问歌”,绝大多数(87%)学生答对了所有题目。问卷调查和访谈表明,学生对该课程的满意度很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通过课程学习,学生了解了很多中医常识,激发了对中医的兴趣。如当问及“通过课程,你得到了哪方面的提高”时,学生反馈如下:“首先是对于中医知识的了解,可以从面色之类判断身体情况,一些穴位功效及中草药的调理作用;其次也对中医愈发有兴趣了”;“学习了更多有关穴位的系统知识”;“更精确系统地了解了中医的看病流程及手段、治疗方法,对一些药材的功效也更了解了”;“从各个不同方面系统学习了中医相关知识”;“原本对中医药文化不了解,现在掌握了一些基本常识”。其二,从学生的反馈中可以了解到,该课程学习消除了学生对中医的一些误解,对中医有了更科学、更客观的认识。如学生认为“中医药知识对于现代医学有极大作用,我们应当尊重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挖掘其中的奥秘”;“中医学建立在一套逻辑自洽、圆融自通的理论体系上,这种系统式的思考方式值得借鉴”;“改变了我原本以为‘中医药只对极少数疾病有效’的认识”;“本以为中医开方是比较浮于表面的过程(如清热),通过课程我明白了其实开方要考虑很多因素(如相克等),并非只是根据症状,还要具体观察个体差异”;“原以为中医建立在精气、物质等形而上学的概念上,课程学习使我意识到中医也很注重临床实践”。其三,在学生群体中产生了良好的辐射效应。每期课程结束之后,都会有一些并未参加该课程的学生通过同伴的介绍与笔者交流自己对中医的想法。其四,获得了学生对于进一步了解中医药领域的学习需求。在对“你希望还能以什么样的方式开展此类课程”的回答中,学生的建议集中于“动手实践”“与生理行为及心理学相结合”“阅读典籍”“采集中草药活动”“增加针灸及解剖实践课”等方面。

六、反思与展望

中医学有自身独特的教育规律与范式,培养学生的中医药文化素养需要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在未来的中医药课程开展中,笔者期待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突破:

1.营造良好的中医药文化传播的氛围

目前大多数学生对于医学的认识来源于西医,对于东方文化的思维传统在社会生活方面可能还保留一定的认识,但在理论认知和建构过程中,则较难理解建立在古代自然观基础上的、以直观思辨为特征的中医学。[7]在具体的实践中,教师可以通过系统地对比中医思维模式和现代医学思维模式,使学生对两种思维模式有客观的认识。还可以邀请知名中医开展讲座、开展中医药文化体验活动,进行中医药知识竞赛、中医经典诵读,录制线上慕课等,以使在更大范围内普及中医药文化。

2.通过开设进阶课程,让学生接触到更多现代中医学的研究前沿

鉴于“医学探微”课程为选修课,且只有6个课时,学生仅能通过课程了解到中医学的一些基本知识和思维方法。而现代中医药科技的发展主要运用实验观察与理论思维相结合的方法,其中应用了大量新技术、新产品,形成了整体化、系统化、综合化的现代中医药科技创新体系思维模式。[8]如果通过开设进阶课程,能够开阔学生的国际视野,培养学生在中医学领域的研究能力,那么,有条件的中学也可以通过建设中医类实验室,搭建数字化的研究平台,鼓励在中医药学领域有潜质的学生,基于课程的学习,利用脉诊仪、舌诊仪、化学分析仪器等先进的数字化设备进行课题研究,提升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3.需要加强与中医药高等院校的合作

“中医药文化走进中学课堂”最重要的是专业的师资团队,否则就会流于形式。以选修课程的形式开展的中医药文化教育仅仅能引发部分学生对中医学的兴趣,要真正挖掘学生在中医药领域的潜能,那么加强中医药高等院校的合作,借助专业力量尤为必要。这种合作不应仅仅局限于开展几次讲座,而应形成中医药专门课程的体系,教授学生中医药研究方法,并指导感兴趣的学生开展中医药课题项目研究。

作者:全婵兰 单位:上海市上海中学

中医药文化进中学课堂的实践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中医药文化进中学课堂的实践》由:76范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yuan0.cn/a/107075.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