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范文网为您提供各类范文参考!
当前位置:76范文网 > 知识宝典 > 范文大全 > 当代文化建筑地景化条件与应对策略

当代文化建筑地景化条件与应对策略

来源:76范文网 | 时间:2019-07-19 11:34:05 | 移动端:当代文化建筑地景化条件与应对策略

当代文化建筑地景化条件与应对策略 本文关键词:当代,条件,应对策略,建筑,文化

当代文化建筑地景化条件与应对策略 本文简介:摘要本文基于对当代文化建筑地景化设计这一类建筑设计类型的案例分析,对其所处客观条件限制与应对处理策略进行归纳总结,提出基地制约-契合场地、氛围营造-掩埋内隐、聚集效应-界面营造三类相对线性的建筑诉求与设计策略方法。关键词当代文化建筑;地景化;客观条件;应对策略一个建筑作品的产生,其较为强烈的线索,往

当代文化建筑地景化条件与应对策略 本文内容:

摘要本文基于对当代文化建筑地景化设计这一类建筑设计类型的案例分析,对其所处客观条件限制与应对处理策略进行归纳总结,提出基地制约-契合场地、氛围营造-掩埋内隐、聚集效应-界面营造三类相对线性的建筑诉求与设计策略方法。

关键词当代文化建筑;地景化;客观条件;应对策略

一个建筑作品的产生,其较为强烈的线索,往往是其所在基地的客观条件以及与之一一对应的设计策略。虽然每个建筑作品不尽相同,但是由于场地因素等客观条件限制会有着相似之处,建筑也往往可以从更为宽泛的角度进行归类。我们不难发现,在诸多璀璨的建筑作品中,有这样一类文化建筑,诸如博物馆、美术馆、纪念馆乃至图书馆等,采用半地下、地下的大地景观形态,或建筑全部或部分呈现出某种大地景观特征等地景化的处理方式。

而决定这些建筑的形态气质所采用的处理方式手法是与建筑所处客观条件密不可分的,笔者基于一定的案例样本分析,针对地景化文化建筑所处客观条件与应对策略,大体可总结归纳为以下三类情况。

1.基地制约与契合场地

1.1客观条件-基地制约

地景化处理的建筑往往呈现着较为融合内隐的姿态,这往往不是设计者主观意愿的结果,而是当场地条件较为苛刻,周边条件限制较多,建筑难以显现甚至连介入都较为困难时,建筑师常常采取隐匿的设计策略。

诸如西湖景区这种“敏感位置”,建房子本身就是不合时宜的。如同贝聿铭大师在一次采访中提到,香山饭店他不该设计,因为那里有着优美的自然景观,造房子本身就是不对的。西湖博物馆的设计者亦是限于基地景观、限高、建筑形态等多方面限制,得出了“少比多好”的结论,因此以“探方”“探沟”等概念回应场地的客观条件限制,将建筑“隐匿”起来。

无独有偶,远在西班牙的扎赫拉城博物馆、安藤忠雄设计的日本大阪飞鸟博物馆之所以呈现出地景化的建筑形态,亦多是源于场地诸多条件限制的原因。

1.2应对策略-契合场地

具体而言,当场地条件非常苛刻时,建筑往往顺应场地姿态,或掩埋隐匿,或完形基地,在强烈的场地线索限制条件中进行契合于场地建筑设计。

如北上川运河交流馆项目中,隈研吾在处于环境保护与河川整治同时限于斜线限制等多重严格的场地条件下做设计,因此设计师采用了将建筑作为“兼有博物馆功能的隧道”的地景化处理方式,使建筑半隐半显。(图1)

而在韩国梨花女子大学校园中心设计中,DominiquePerrault建筑事务所尤其顺应基地山谷的特性,将建筑完全契合于场地之中,将建筑主体置于覆土之下,仅在中间开出一条峡谷作为校园活动流线。(图2)

2.氛围营造与掩埋内隐

2.1客观条件-氛围营造

“黄金通道”的效应在沈大高速也充分显现。经过30年的发展,沈阳的装备制造业、大连的石化、造船和高新技术产业、鞍山的钢铁产业,大都密集地集中在了沈大高速公路沿线5个城市。

位于浙江富阳的抗日战争胜利浙江受降纪念馆便是极为典型的建筑案例。设计者将流线由南侧入口拾级而下,以坡道将参观者逐步引入位于半地下和地下的布展空间,主体建筑几乎全部位于地下,访客参观结束,逐步引导至地上广场及后续警钟、千人坑流线。(图3)

再如GonzaloMardonesViviani设计的M9纪念馆,设计者简单直接的采用天井与坡道两个元素,将流线引入地下,地上部分仅坡道与天井口隐约可见,这不仅仅是基于场地分析的应对,更是设计者基于展馆主题与氛围诉求的匠心独运。(图4)此外还有诸多类似案例,比如南京大屠杀纪念馆、亚德瓦谢姆大屠杀纪念博物馆等以史料为主要展示内容且具有一定回溯历史氛围营造诉求的建筑作品,均采用了地景化设计策略。

2.2应对策略-掩埋内隐

当展示主题内容支撑与氛围营造需要建筑给使用者一种探究、回溯等体验时,建筑往往采用坡道等系列元素将流线引入地下,主体建筑亦多掩埋于地下空间。广州南越王宫博物馆竞赛方案最为受追捧的3、4、7号方案多采用建筑融于环境的设计策略,尤其以方案三为典型,建筑处理为几个方向斜草坡,由几条狭窄廊道引入,使文物出土之感跃然纸上。(图5)再如青浦蒲阳阁图书馆,由于该项目地处上海青浦新城中心的人工湖之中,因此马达思班采取了让建筑消融于场地的手法,将建筑物视作四周景观的一部分,将建筑屋顶设计成起伏绵延的绿带,建筑时而高起,时而绵延至地坪标高,形成了柔和低调的大地景观。(图6)

3.聚集效应与界面营造

3.1客观条件-聚集效应

谈及建筑自身因素,不仅仅包括上述展馆主题。因为建筑之功能往往不仅仅局限于室内,其在城市的角色有时需要以其被赋予的室外功能及营造的室外空间产生一定的聚集效应。此时建筑师设计者不仅仅关注建筑的内部空间,当其关注点涵盖建筑室外空间时,往往在建筑屋顶做文章,将建筑屋顶呈现出更多的活动可能性,也因此使得建筑在此条件下亦往往呈现出地景化姿态。

在凉山民族文化艺术中心项目中,崔恺便采用了地景化的处理手法,将建筑作为火把广场空间营造的看台,“创造回归自然的大地建筑”,“自然环境是主体,而建筑将成为片段、不完整、甚至消隐”。(图7)

除却外在场地因素,博物馆内的主题氛围往往决定其建筑气质与姿态,比如历史类博物馆建筑形态往往呈现向地下发展的趋势,地上至多仅部分建筑露出,大部分埋在覆土之下。此种处理方式可以巧妙营造出建筑使用者如同“探地穴”般的探索历史之感。

3.2应对策略-界面营造

当建筑由于所处位置等原因,其角色不仅仅要满足自身功能,亦对城市有着产生聚集效应的作用时,设计师往往对其屋顶空间进行功复合利用,通过对建筑屋顶界面的铺设、延展、连接、掏挖等方式对其功能进行复合化,在作为建筑屋顶的同时,又兼具城市广场、休闲空间等角色功能。

如奥斯陆歌剧院,设计师罗伯特·格林伍将设计理念定义为“给人民的广场”,建筑屋顶坡向地面,并一直延伸入海,市民在这里休憩、运动甚至开音乐会。这种地景化的处理无疑给使建筑给城市带来更多的激活作用。(图9)

西班牙NSA事务所本着相似的理念,将约翰伦(JOANNEUM)博物馆改造成为公共开放的空间,进而介入了城市空间,几个透明的圆锥体不仅仅将光线引入原来的地下空间,更使这一区域的城市广场功能得到了强化。(图10)

4.结语

综上所述,当代文化建筑地景化营造客观条件与设计策略可以主要概括为以下三类线性逻辑类型:

(1)当周边场地条件限制较多或自然条件较优越时,建筑设计宜采取低调内隐的姿态,而不要破坏原有状态。

(2)对于历史遗址类博物馆,本身带有一种带着访客挖掘历史的特质和氛围营造的需求,此时宜将建筑地景化处理,将流线由地上逐步引导入地下。

(3)当建筑所处环境具有一定外场角色需求时,设计师可以将建筑屋顶等元素进行地景化铺设延伸等设计处理,为城市提供公共活动空间。

以上几类情况与应对策略是笔者基于一定的理论学习与案例分析归纳总结而成。在城市、建筑、景观一体化趋势日益发展,同时人们将注意力越来越多地放在文化发展的现今社会,对当代文化建筑地景化客观条件与应对策略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但同时也需要说明的是,以上笔者为便于分析总结将文化建筑地景化处理的客观条件与应对策略按照其表现出来的更显著的特色进行了人为分类,但是一个建筑作品按照不同逻辑可进行不同划分方法,并且各分类并非界限分明,而是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共同决定一个建筑作品的形态与构成,进而影响其姿态与气质。笔者以上分析归类,亦是如此。希望对设计者及同仁有一定的启发与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余建,王雷.为赋新诗强说愁-西湖博物馆设计记[J].《新建筑》,2006,2006(2):28-30

[2]肯尼思·弗兰姆普敦,建构文化研究[J].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3]凉山民族文化艺术中心[J].《城市环境设计》,2010(4):92-95

[4]曾荷芳.奥斯陆歌剧院解析[EB/OL].[2015-06-25].

[5]杨永悦,寻明.RECOMMEND专筑·推荐·西班牙NSA事务所[EB/OL].[2014-06-19].

作者:周璐瑶 高裕江

当代文化建筑地景化条件与应对策略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当代文化建筑地景化条件与应对策略》由:76范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yuan0.cn/a/102803.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