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范文网为您提供各类范文参考!
当前位置:76范文网 > 知识宝典 > 范文大全 > 诚信教育在贫困生人才培养的有效模式

诚信教育在贫困生人才培养的有效模式

来源:76范文网 | 时间:2019-07-17 11:17:33 | 移动端:诚信教育在贫困生人才培养的有效模式

诚信教育在贫困生人才培养的有效模式 本文关键词:人才培养,贫困生,模式,诚信教育

诚信教育在贫困生人才培养的有效模式 本文简介:【摘要】诚信教育是高校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贫困生是高校的一个特殊群体,加强对高校贫困生的诚信教育对其成长成才具有重大意义。通过分析高校贫困生诚信缺失的表现,找到高校贫困生诚信教育存在的问题,探索“软硬兼施、大小兼顾”的有效教育模式。【关键词】诚信教育;高校贫困生;人才培养“诚实守信”是中国

诚信教育在贫困生人才培养的有效模式 本文内容:

【摘要】诚信教育是高校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贫困生是高校的一个特殊群体,加强对高校贫困生的诚信教育对其成长成才具有重大意义。通过分析高校贫困生诚信缺失的表现,找到高校贫困生诚信教育存在的问题,探索“软硬兼施、大小兼顾”的有效教育模式。

【关键词】诚信教育;高校贫困生;人才培养

“诚实守信”是中国民族的传统美德;“明礼诚信”是我国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诚信友爱”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之一;“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是社会主义荣辱观之一;“诚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之一……,诚信是每一个人应具备的最基本品德和素质。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他们的道德水准、诚信观念、法治意识、综合素质,直接关系国家的未来与发展。诚信,是他们的立足之本,是他们成长成才的基石。然而,当前大学生还在多方面表现出诚信缺失,特别是高校贫困生这一群体的诚信状况更不容乐观,这对其成长成才带来一定的影响。虽然,各大高校都在开展各种各样的诚信教育,但效果不显著,亟需探索诚信教育,特别是对贫困生诚信教育的有效模式。

一、诚信教育对高校贫困生成长成才的重大意义

(一)有利于有效分配资助资源,使更多真正贫困学子圆梦

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强对贫困生的资助力度,“奖、助、减、免、补”等一系列资助政策,兑现了“不让一个孩子因贫困而辍学”的诺言。但由于高校贫困生群体依然庞大,特别在一些地方院校,有的已经超过30%,特困生也超过10%[1],资助资源仍然有限。由于贫困生人数过多,资助评定体系还不完善,在这种情况下,只有申请者诚信对待国家资助政策,才能使资助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分配。因此,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能够帮助更多的真正贫困学子圆大学梦。

(二)有利于构建和谐校园,为贫困生创建健康的成长环境

诚信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也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内容。高校贫困生由于社会环境及家庭环境存在的不利因素影响,更容易出现急功近利的心理和浮躁的心态,加上他们社会阅历比较浅,对诚信的重要性和失信导致的严重后果往往认识不足,近年来校园里屡见不鲜的“校园贷”使很多贫困生陷入其中,这是不良的校园环境和网络环境带来的恶果。加强诚信教育,为贫困生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校园和网络氛围,有利于和谐校园的构建,并以此引导他们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表率。

(三)有利于培养贫困生遵信守诺的品质,树立正确的“三观”

当今社会纷繁复杂,物欲横流,西方利己主义、拜金主义盛行,“老实人容易吃亏”、“一切向钱看”等扭曲观念影响着思想不成熟、自控能力较差、责任心不强的高校贫困生,在利益的驱使下,往往容易使他们产生扭曲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从而选择不诚信的行为。加强诚信教育,有利于改善客观环境给贫困生带来的负面影响,逐渐使其养成自觉诚信的品德,从而培养他们遵信守诺的品质,健全人格和促进自身发展,不断提升综合素质。

二、高校贫困生诚信缺失的表现

在社会主要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尽管高校越来越重视大学生的诚信感恩教育,特别是对贫困生这一特殊群体,但目前高校贫困生的诚信意识仍然缺失,主要表现在:一方面,贫困生认定时的诚信缺失。在高校,一般只有被认定为“家庭经济困难生”的才有资格获得国家助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及学校指定的其他对贫困生的相关资助。一般情况下,对贫困生的贫困程度会有一个划分,有些贫困生为了得到更多的资助,不惜伪造家庭经济困难证明,隐瞒家庭真实情况,使原始材料失去了真实性及权威性。此外,许多高校目前对认定的贫困生实行动态管理,其出发点是为了准确了解和掌握贫困生家庭经济变化状。然而,有些贫困生在家庭经济好转时并没有主动放弃贫困生资格,而是隐瞒家庭经济状况,以便继续享受国家和学校带来的相关资助,严重阻碍了资助资源的有效分配。另一方面,贫困生受助后的诚信缺失。在学习上,成绩优秀的贫困生能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有些贫困生为了考试取得高分获取国家励志奖学金,考试作弊、论文抄袭等现象屡见不鲜;在生活上,有些贫困生得到资助资金后购买奢侈品,请客胡吃海喝,盲目攀比;在就业上,有的贫困生为了找到一份更好的工作来改变目前的经济状况,更容易比其他学生伪造获奖证书、干部履历、社会实践经验、等级证书等;在经济上,国家对贫困生实行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在校期间免息,毕业后按规定偿还本金和利息,然而,还有相当一部分贫困生毕业后恶意拖欠贷款,据有关数据表明,我国由政府贴息的国家助学贷款制度实施以来,不良贷款已高达20%[2]。不仅给学校造成不良影响,还给自己的征信造成污点。

三、高校贫困生诚信教育存在的问题

高校贫困生诚信缺失并不是偶然发生的,经济转型时期社会环境的影响、经济困难家庭诚信教育的缺失、学校流于形式的教育模式,都是造成贫困生不重视诚信、不坚守诚信的重要因素。在此,专门针对高校贫困生诚信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

(一)教育机制不完善

目前,高校都设立了专门负责贫困生资助的管理机构,但管理教育机制仍存在很大的漏洞。其一,贫困生认定体系的局限。尽管从2017年9月开始,部分省贫困生认定将统一由省划定,但庞大的贫困生申请人数、琐碎的证明材料、难以证明的相关情况,“精准扶贫”难度依然很大;其二,奖罚监督机制的薄弱。针对学生作弊,学生管理手册会做出相应的“记过”或者“取消学位证”的处分;针对贫困生逾期不还助学贷款,银行征信系统会有征信污点记录及学校扣押毕业证。这两者是较为“重”的处罚,能对不诚信行为起到一定的震慑作用,但这都分属不同的制度范畴,很多高校并没有制定关于学生诚信方面的专门制度和设立专管监督部门,对学生诚信度的评估档案更是空白。这就使贫困生不需承担因自己诚信缺失带来的相应后果和责任,最终导致恶性循环。

(二)教育缺乏针对性

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高校学生人数越来越多,大多数高校开展诚信教育都是以普遍的形式开展,泛泛而谈,没有针对性,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对学生道德教育方面往往不够全面,不够深入,因此诚信教育也没有收到很好的效果,这也就是为什么虽然我们一直呼吁诚信做人、诚信考试、诚信就业、诚信还款,却依然还有很多学生背道而驰。贫困生是高校的一个较为特殊的、人数并不在少数的群体,他们比普通学生更容易产生自卑和消极情绪,由于在长期匮乏的物质生活中不断受挫,当现实与理想冲突的时候,他们更容易倾向现实,这会导致诚信意识淡薄及诚信认知偏差。对于这部分群体,因材施教很重要,而在现实中,专门针对高校贫困生开展的诚信教育还是欠缺的。

(三)教育内容和方式陈旧

目前高校的诚信教育主要是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相结合,其中政治教育内容居多,部分学校与学生工作相结合,以第二课堂的形式开展。在思政课程教学过程中,关于诚信教育的内容并不多,没有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学生的思想变化而及时增加和更新,课程缺乏时效性和吸引力。同时,在教育方式上也还是以传统的说教模式为主,缺乏引导和实践,对于教育效果则主要通过考试来检验,这样的教育方式自然无法强化学生的诚信意识,效果不佳。而以第二课堂形式开展的诚信教育,虽然偏向于实践性,但略显“生硬”,很多是带有附加条件的强制性活动,如活动与“志愿者小时”挂钩,与“综合测评分”挂钩等,学生“被迫”接受诚信教育,缺乏人文性与渗透性,教育效果自然也不佳。

四、探索诚信教育在高校贫困生人才培养中的有效模式

针对高校贫困生诚信教育存在的问题,结合高校贫困生的特点,围绕高校贫困生人才培养目标,探索“软硬兼施,大小兼顾”的教育模式。

(一)完善教育监督机制的“硬”模式

第一,紧跟时代改革步伐,修订贫困生认定办法,完善监督机制。以往贫困生认定标准的主动权在学校,从2017年9月份开始,部分省份将统一由省里按分值划分,这是一个由“定性划分”走向“定量划分”的过程,在某种程度上更有利于资助资源有效的分配。在改革过程中,由于认定系统还不完善,必然遭遇种种困难,学校要根据新政策及时修订贫困生认定方法,形成以“上级为主,学校为辅”的认定机制,协助做好贫困生摸底工作,如建立“家庭访问、宿舍走访、班级暗访”的“三访”机制,同时设立有奖举报的监督机制,确保贫困生认定工作的公平与公正,以强有力的手段开展诚信教育。第二,效仿银行征信系统,建立贫困生诚信平台,完善奖惩机制。鉴于我国银行机构已经建立了完整的信用评价体系,并在个人征信方面取得了积极效果。在高校诚信教育中,我们也应效仿银行系统,搭建贫困生诚信管理平台,实现对学生诚信行为的有效考核和计量[3]。从学生申请贫困生资格开始,实时记录其诚信状况,包括贫困生认定、申请助学贷款、考试、学习、生活、毕业时是否承诺诚信还款等内容。对诚信评估结果高的学生进行适当的奖励,如增加补助、进行表彰、推荐就业等;对于诚信评估结果低的学生进行适当的处罚,按照不诚信等级进行不同的处罚,如按量减少补助,严重者取消一切评先评优资格,取消入党资格等,以此来规范诚信教育。

(二)创建专业性与人文性相结合的“软”模式

第一,改变传统泛泛而谈“填鸭式”的生硬教育方式,创建与专业相结合的实效教育方式。思政课之所以不太受到学生欢迎,德育课之所以不让学生感兴趣,除了内容枯燥之外,教育模式是关键。大部分贫困生更加重视专业学习,注重实践,因此诚信教育与专业结合进行效果会更加理想。如让中文专业的贫困生开展诚信征文比赛;让美术专业的贫困生承办诚信漫画比赛;音乐学院的贫困生举办一场以诚信为主题的话剧表演;英语专业的贫困生举行英文诚信演讲比赛等。第二,改变以往“被迫式”的被动教育模式,注重教育的人文性与渗透性。灌输式的教育方式能在短期内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持续性短,而被迫式的教育方式并不能起到作用,在某种程度上还会起到反作用。当代大学生主观意识强,教育要顺势而为,诚信教育应改变以往与“利益”挂钩的第二课堂活动,变换成学生热衷的、自愿参与的活动,这样学生更容易接受,渗透性也更强。如举行热爱运动的贫困生进行“诚信感恩环校跑”,组织热爱阅读的贫困生开一场关于诚信的读书会,鼓励热爱创作的贫困生创作一个关于诚信的话剧等。

(三)开启传统教育与网络教育相结合的“大”模式

第一,继续发扬传统教育中的优秀做法和经验。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高校校园到处可见关于诚信的标语、宣传海报,有的学校在贫困生中还评出了“诚信之星”发挥榜样的力量……这些都是传统诚信教育的较好做法,营造了诚信校园的良好大环境,在这种氛围的渲染下,让贫困生耳濡目染,会无形中促进贫困生养成讲诚信、守承诺的良好习惯。因此,我们必须继续发扬传统优秀的教育方式,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扩充,学会利用不同平台、从不同层面、多种角度进一步加强诚信教育,如利用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的机会进行教育,如发挥朋辈教育的作用,如邀请银行金融系统专业人员开一场贫困生诚信教育的讲座等。第二,利用新媒体开启网络教育的线上模式。传统教育在特定的条件能起到很好的教育效果,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时效慢,传播范围窄等。现在是新媒体时代,高校德育工作者需要在新媒体环境中改变贫困生诚信缺失这一现状,积极开拓新的方法,以此来弥补传统教育的不足。可以利用微博、QQ、网站、微信公众号来宣传诚信的重要性、分享诚信的小故事、宣传诚信之星、征集诚信征文等,利用网络传播快、便捷、关注度高的特点来开启诚信教育的线上模式,不断加强诚信教育的广度和深度。

(四)实行分阶段按特点的“小”模式

第一,抓住时间点,分阶段进行诚信教育。从大学新生入学进行贫困认定开始,到毕业离校前的承诺还贷结束,诚信教育应贯穿学生整个大学阶段,在不同的阶段开展不同形式的教育。首先,以新生入学教育为契机,开展诚信第一课,如组织学生在开学典礼上进行诚信宣誓,还可专门为贫困生开设一堂“立志成才、诚信感恩”的特别课程,树立诚信意识;其次,大学期间陆续开展一系列诚信教育活动,在活动中让贫困生感知诚信的重要性,坚定诚信理念;最后,通过诚信考试、诚信还贷、诚信就业等行动,让贫困生践行诚信承诺。第二,因材施教,按贫困生特点进行诚信教育。贫困生是高校里的一个特殊的群体,特点鲜明,加上缺乏社会经验,容易出现自卑、消极的心理,容易走进认为别人的帮助就是怜悯和同情的误区。泛泛而谈的诚信教育会让他们感觉浪费时间,被迫式的诚信教育会让他们产生认知偏差。因此,针对贫困生的诚信教育应抓住贫困生的心理特点,因材施教,这样才能使诚信教育效果更佳。

五、结语

总而言之,诚信是人生的通行证,诚信教育是高校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对高校贫困生的诚信教育更是意义重大,不仅能提升贫困生的综合素质,助力贫困生成长成才,还能推进社会整体诚信体系的构建。

参考文献:

[1]韦柳:地方高校贫困生感恩教育浅析[J].商界论坛,2013(19).

[2]庄金鑫:基于资助平台的高校贫困生诚信问题研究[J].现代交际,2014(8).

[3]陈芳:高校助学贷款中贫困生诚信缺失问题及对策研究[J].探索争鸣,2014(6).

作者:林登 单位:阳江职业技术学院

诚信教育在贫困生人才培养的有效模式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诚信教育在贫困生人才培养的有效模式》由:76范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yuan0.cn/a/102374.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