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范文网为您提供各类范文参考!
当前位置:76范文网 > 知识宝典 > 范文大全 > 马克思原理试题

马克思原理试题

来源:76范文网 | 时间:2019-07-15 13:37:18 | 移动端:马克思原理试题

马克思原理试题 本文简介:

马克思原理试题一、单选题1、人类进入21世纪,英国广播公司(BBS)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千年思想家”网评,名列榜首的是()A.马克思B.爱因斯坦C.达尔文D.牛顿2、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应当是( )A.绝对信仰,一切照办B.看其是否有用C.既要信仰,又要怀疑D.既要坚持,又要发展3、马克思主义产生

马克思原理试题 本文内容:

马克思原理试题
一、单选题
1、人类进入21世纪,英国广播公司(BBS)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千年思想家”网评,名列榜首的是(


A.马克思
B.爱因斯坦
C.达尔文

D.牛顿
2、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应当是( 

A.绝对信仰,一切照办
B.看其是否有用
C.既要信仰,又要怀疑
D.既要坚持,又要发展
3、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


A.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
B.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C.工人罢工和起义
D.工人运动得到了“农民的合唱”
4、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是(

)的发表。
A.
《共产党宣言》B.《德意志意识形态》

C.《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D.《资本论》
5、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是(


A.邓小平理论B.“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C.科学发展观D.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6、以下哪一项不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


A.
毛泽东思想
B.邓小平理论
C.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D.列宁主义
7、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


A.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

B.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
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D.关于人的本质问题
8、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即物质与精神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是(


A.区分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标准

B.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C.区分一元论与二元论的标准
D.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标准
9、在哲学上,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是(


A.形而上学的观点
B.唯心主义观点
C.唯物主义观点D.唯物辩证法观点
10、肯定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这是(


A.唯物辩证法观点
B.形而上学观点
C.唯心主义观点D.可知论的观点
11、在哲学上划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标准是(

)
A.对世界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
B.是否承认世界的统一性
C.是否承认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D.对意识是否具有能动作用的不同回答
12、把世界万物的本原归结为某种或某几种具体物质形态的观点是(


A.唯心主义B.辩证唯物主义
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D.朴素唯物主义

13、哲学物质概念和自然科学关于具体物质形态和物质结构的概念之间是(


A.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B.整体与局部的关系
C.代替与被代替的关系  

 D.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14、“心外无理”、“心外无物”的观点属于(
 )
A.主观唯心主义
B.客观唯心主义
C.机械唯物主义
D.庸俗唯物主义物是感觉的复合 
15、“吾心便是宇宙,宇宙即是吾心”是( 

A.主观唯心主义观点B.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C.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D.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16、物质的惟一特性是(


A.运动性
B.客观实在性
C.不可分性

D.时空性
17、“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这句诗体现了哲学上的什么道理(
 )
A.运动和静止是相互统一的  B.动即是静,静即是动
C.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的 D.运动和静止都是绝对的
18、“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一著名诗句包含的哲理是(


A.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
B.物质运动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C.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D.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
19、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是指(
 )
A.动即是静,静即是动 
B.静中有动,动中有静
C.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的 D.运动和静止都是绝对的
20、()是自然存在与社会存在区分和统一的基础。
A.
实践
B.物质
C.运动
D.意识
21、“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个命题表明:( 

A.人脑是意识的源泉B.观念的东西和物质的东西没本质区别
C.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D.意识是人脑特有的物质
22、列宁关于“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创造客观世界”
的说法(


A.夸大了意识的作用

B.正确地指出了意识的能动作用
C.具有唯意志主义的倾向  
D.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表现
23、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反作用,它可以通过指导实践(


A.改造客观世界B.创造自然规律
C.改变历史规律D.创造宇宙万物
24、旧唯物主义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这是指(


A.旧唯物主义割裂了运动与静止的关系B.旧唯物主义是机械唯物主义
C.旧唯物主义在自然观上是唯物主义
D.旧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
25、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A.联系和发展B.对立统一规律
C.辩证矛盾
D.运动和相对静止
26、有一首描述在战争中缺了钉子的马掌会导致国家灭亡的童谣:“钉子缺,蹄铁卸,战马蹶;战马蹶,骑士绝;骑士绝,战事折;战事折,国家灭。”这首童谣包含的哲学原理是(
 )
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B.事物是变化的
C.事物的现象是本质的表现D.事物的量变引起质变
27、久旱缺雨时,下雨对庄稼生长有益;雨涝成灾时,下雨对庄稼生长有害。这说明(


A.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无条件的

B.事物的联系是现实的、具体的
C.事物的运动是客观的、绝对的
D.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是事物的内部矛盾
28、“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两句诗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B.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

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29、唯物辩证法认为,新旧事物区别的根本标志在于



A.它们是否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符合
B.它们在形式上是否新颖
C.它们出现时间的先后   

D.人们是否认可它们
30、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


A.事物数量的增减
B.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
C.事物的一切运动变化
D.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31、联系与发展基本环节中内容与形式是揭示(

)和(

)的一对基本范畴。
A.构成要素和表现方式
B.内在联系和外在表现
C.引起与被引起

D.过去与将来
32、联系与发展基本环节中本质与现象是揭示(

)和(

)的一对基本范畴。
A.构成要素和表现方式
B.内在联系和外在表现
C.引起与被引起

D.过去与将来
33、联系与发展基本环节中原因与结果是揭示(

)和(

)的一对基本范畴。
A.构成要素和表现方式
B.内在联系和外在表现
C.引起与被引起

D.过去与将来
34、规律是揭示事物运动发展的(


A.偶然的、非本质联系
B.主观的、习惯性联系
C.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D.现象间不稳定的联系
35、荀子讲“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这句话表明(


A.规律是客观的B.规律是能动的
C.规律是变化的D.规律是任意的
36、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是(


A.联系和发展B.对立统一规律
C.质量互变规律
D.否定之否定规律
37、矛盾的基本属性是(


A.普遍性和特殊性
B.斗争性和同一性
C.绝对性和相对性
D.变动性和稳定性
38、“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这是(


A.辩证法的观点B.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C.形而上学的观点
D.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
39、“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这句话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A.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B.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C.事物的本质具有不确定性D.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情的性质
40、下列命题中违反辩证法思想的是(


A.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B.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C.荣枯代谢而弥见其新

D.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41、中国古代哲学家公孙龙“白马非马”之说的错误在于割裂了(


A.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B.矛盾统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C.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

D.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42、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战例“围魏救赵”被列为用兵三十六计第二计。此计妙就妙在孙膑善于“牵牛鼻子”。牵牛要牵牛鼻子,用哲学语言来说,就是要善于(


A.抓主要矛盾
B.把握矛盾
C.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
D.分清主流和支流

43、“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的哲学依据是(


A.质量互变规律   
 B.对立统一规律
C.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  

D.否定之否定规律

44、在生活和工作中,凡事都要掌握分寸,坚持适度原则,防止“过”和“不及”。这在哲学上符合(


A.内容和形式相互作用的原理B.量和质相统一的原理
C.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原理
D.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原理
45、在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指导下,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体现了(


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统一
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C.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D.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46、2018年五四青年节,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北京大学进行考察,谈到要办好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既要有中国特色,又是世界的一流大学体现了(

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统一
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C.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D.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47、辩证法的否定即“扬弃”,它的含义是指(

A.抛弃
B.事物中好的方面和坏的方面的组合
C.纯粹的否定

D.既克服又保留
48、“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着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这是一种(

A.形而上学的观点 
  
 B.诡辩论的观点

C.辩证法的观点   
 D.相对主义的观点
49、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是(

A.改造世界  
 B.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C.以人为本  
 D.一切从群众中来
50、“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这体现的思维方法是(


A.归纳与演绎B.分析与综合
C.抽象与具体D.逻辑与历史相统一
51、实践是指(


A.个人的生活活动
B.一切生物适应环境的活动
C.一切利于自己的活动
D.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的物质活动
52、
列宁讲“实践具有高于理论的品格”,这是因为:( 

A.实践具有主体性
B.
实践具有自觉性
C.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D.
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
53、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中的客体是指( 

A.自然界和人类社会B.物质世界的一切事物
C.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D.客观存在的事物总和
54、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


A.处理人与人交往的社会关系的实践
B.以观察和实验为内容的科学活动
C.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生产关系实践
D.处理思维和存在之间关系的实践
55、下列活动中,属于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


A.农民耕种农作物

B.大学生进行社会调查
C.科学家进行科学试验

D.运动员进行体育活动
56、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


A.唯物主义的观点
B.实践的观点
C.矛盾的观点
D.普遍联系的观点
57、“纸上得来总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这里是强调(


A.读书不能获得真知  
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C.认识是实践的目的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58、“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句话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A.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B.认识是实践的目的
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D.事物的本质具有不确定性
59、“认识论上两条根本对立的路线是(


A.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B.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C.“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
D.能动反映论与直观反映论
60、旧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在认识论上的区别是(


A.前者是直观反映论,后者是能动反映论

B.前者是不可知论,后者是可知论
C.前者是“从物到感觉和思想”,后者是“从思想和感觉到物”D.前者是形而上学,后者是辩证法
61、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缺点(

)
A.动摇于可知论和不可知论之间

B.不坚持反映论
C.认识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

D.离开实践和辩证法考察人的认识问题
62、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

)
A.唯理论
B.直观、消极反映论
C.能动的反映论

D.先验论
63、感性认识是
(

)

A.包括表象、判断、推理三种形式  
B.抽象思维阶段
C.认识初级阶段的生动直观  

D.认识运动的最终完成阶段
64、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根本区别在于(


A.感性认识包含错误,理性认识则完全正确
B.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则反映事物的本质
C.感性认识来源于社会实践,理性认识则来源于抽象思维
D.感性认识产生于日常生活,理性认识则产生于科学实验
65、理性认识是
()

A.认识初级阶段的生动直观  

B.逻辑一致不包含矛盾的认识
C.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  
D.认识运动的最终完成阶段
66、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的基础是(


A.社会发展规律  
 
B.客观物质世界   
C.社会实践   

D.物质统一性
67、人类认识发展的道路和基本规律是(


A.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感性认识的循环往复
B.认识、实践、认识的循环反复
C.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辩证发展
D.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两次飞跃
68、下列观点中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是( 

A.万物皆备于我 
B.世界是绝对精神的表现
C.人是万物的尺度 D.存在就是被感知69、贝克莱断言“真理存在于观念中”的观点属于(


A.主观唯心主义
B.客观唯心主义
C.机械唯物主义
D.辩证唯物主义
70、所谓真理的客观性,主要是指(


A.客观事实和客观规律

B.主观对客观的反映
C.人的认识对象的客观属性

D.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71、马克思主义认为认为,真理是(

)
A.客观的、多元的B.主观的、一元的
C.客观的、一元的D.相对的、多元的
72、“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意义”是(


A.形而上学的观点
B.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C.诡辩论的观点D.相对主义的观点
73、真理的相对性应理解为(


A.真理的标准是多重的B.真理和谬误之间没有确定的界限
C.真理有待扩展和深化D.对同一对象不同的乃至对立的认识都是真理
74、马克思主义认为,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是指(


A.主体对客体的物质欲望和要求

B.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C.主体对客体的改造和变革的结果
D.客体对于主体的积极意义
75、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


A.一切从实际出发B.理论联系实际
C.实事求是
D.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76、划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根据是(


A.是否承认社会历史的规律性
B.是否承认阶级斗争
C.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D.是否承认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
77、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是(


A.地理因素  
 B.人口因素
C.生产方式   
 
D.英雄诞生
78、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表现是它(


A.同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同步性
B.具有历史的继承性
C.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D.同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79、区分社会经济时代的客观依据是(


A.生产资料所有制
B.科学技术
C.生产工具

D.在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
80、生产力的基本要素不包括(


A.劳动资料B.劳动对象
C.劳动权利D.劳动者
81、生产关系的基础是



A.
产品归谁所有

B.
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相互关系
C.
经济基础

D.
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82、“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这句话揭示了(


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B.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C.社会形态的更替有其一定的顺序性

D.物质生产的发展需要生产工具的进步
83、上层建筑是指(


A.社会的经济制度
B.科学技术
C.社会生产关系
D.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84、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


A.落后的社会生产与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之间的矛盾
B.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C.工农之间、城乡之间、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之间的矛盾
D.生产与消费之间、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
85、我国当前的社会主要矛盾是(


A.落后的社会生产与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之间的矛盾
B.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C.工农之间、城乡之间、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之间的矛盾
D.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
86、历史唯物主义认为,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


A.阶级斗争 
 B.社会的物质文明  
C.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D.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
87、社会革命根源于(


A.人口太多  

 B.少数英雄人物组织暴动
C.先进思想和革命理论的传播  

 D.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
88、社会主义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


A.改变社会主义制度
B.完善社会主义制度
C.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D.实现社会公平
89、“蒸汽、电力和自动纺织机甚至是比巴尔贝斯、拉斯拜尔和布朗基诸位公民更危险万分的革命家。”这一论断的含义是(


A.科技革命是对统治阶级的极大威胁
B.科技革命对变革社会制度具有直接的决定作用
C.滥用科技革命的成果会对人类造成“危险”
D.科技革命极大推动了社会历史的进步

90、人民群众对历史发展具有决定作用,主要是因为(


A.他们占人口的绝大多数B.他们是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
C.他们是先进思想精英
D.他们是勤劳的生产群众
91、人民群众最稳定的主体部分是指(


A.人口的绝大多数

B.是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
C.先进思想精英
D.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
92、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是(


A.古为今用方针B.历史分析和阶级分析方法

C.彻底批判的革命精神
D.道德评价方法
93、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一般基础和条件是(

)
A.自然分工B.社会分工
C.企业内部分工
D.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分工
94、商品的二因素是指(


A.使用价值和价格
B.价值和交换价值
C.使用价值和价值
D.价值和价格
95、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根源于(


A.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
B.个别劳动时间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矛盾
C.剩余劳动和必要劳动的矛盾
D.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96、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它是以(


A.具体劳动为尺度的
B.简单劳动为尺度的
C.复杂劳动为尺度的
D.个别劳动为尺度的
97、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

)
A.实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B.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矛盾
C.市场与计划的矛盾D.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98、货币转化为资本的条件是(


A.科学技术的发展
B.社会分工的出现
C.劳动力成为商品
D.资本家的出现

99、劳动力作为商品的特殊性体现在(


A.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
B.具有交换价值
C.其价值是使用价值的源泉
D.其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
100、货币与资本的本质区别是(


A.货币能增殖而资本不能增殖
B.资本能增殖而货币不能增殖
C.货币功能比资本多
D.资本功能比货币多
101、资本的本质是(


A.用于购买的货币

B.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C.带来剩余价值的货币

D.一种社会关系
102、绝对剩余价值的产生是(


A.个别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  
B.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
C.延长工作日增加剩余劳动时间

D.工作日不变缩短必要劳动时间
103、资本循环的三种职能形式是(


A.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借贷资本
B.固定资本、流动资本、生产资本
C.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
D.不变资本、可变资本、流通资本
104、利润是(


A.商品价值的转化形式

B.成本价格的转化形式
C.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D.新价值的转化形式
105、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


A.生产过剩的危机
B.生产不足的危机
C.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
D.生产绝对过剩的危机

106、垄断组织的最简单的形式是(


A.康采恩
B.辛迪加
C.短期价格协定

D.托拉斯
107、垄断统治形成后,垄断与竞争的关系是(


A.垄断消除了竞争
B.垄断限制了竞争
C.垄断与竞争并存使竞争更剧烈
D.垄断改变了竞争的资本主义性质
108、金融寡头在经济上的统治,主要是通过(


A.“个人联合”制
B.竞争吞并制
C.参与制
D.人事联合制
109、垄断利润的获得,主要是通过(

)
A.行政干预实现的
B.自由竞争实现的
C.市场调节实现的
D.垄断价格实现的
110、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能够(


A.实行计划经济、消灭经济危机
B.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C.消灭私人垄断资本
D.在不改变资本主义制度前提下,对生产关系进行某些调整

111、以下不属于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是(


A.重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B.改变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
C.重视职工参与管理

D.实行经济民主、倡导社会公平
112、当代资本主义在政治制度上的变化表现在(


A.国家行政机构的权限不断加强
B.国家行政机构的权限不断削弱
C.国家行政机构成为市场经济的看门人

D.国家行政机构成为市场经济的主体
113、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根本推动力是(


A.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
B.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利和利益的斗争
C.社会主义制度初步显示的优越性
D.主张改良主义的政党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
114、资本主义国家调节经济活动的实质是(


A.消灭经济危机B.实现社会公平
C.实现共同富裕D.维护资产阶级整个阶级的经济利益
115、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理论依据是(


A.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B.德国古典哲学
C.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D.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116、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是(


A.苏维埃俄国
B.俄罗斯
C.中国D.法兰西共和国
【参考答案】1-5:A
D
B
A
D6-10:D
C
B
B
D
11-15:
C
D
A
A
A16-20:B
A
D
B
A
21-25:
C
B
A
D
A26-30:A
B
D
A
D
31-35:
A
B
C
C
A36-40:B
B
A
A
D
41-45:
D
A
A
B
B46-50:B
D
C
B
D
51-55:
D
D
C
C
A56-60:B
B
C
C
A
61-65:
D
C
C
B
C66-70:C
C
B
A
D

71-75:
C
B
C
D
C76-80:C
C
C
C
C
81-85:
D
A
D
B
D86-90:A
D
C
D
B
91-95:
D
B
B
C
D

96-100:B
D
C
D
B
101-105:B
C
C
C
C
106-110:C
C
C
D
D
111-116:B
A
A
D
C
A
二、多选题
1、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
A.马克思主义哲学

B.马克是主义政治经济学
C.自然辩证法

D.科学社会主义
2、作为马克思主义产生阶级基础的19世纪三大工人起义是()
A.巴黎公社B.1831年和1834法国里昂工人两次起义
C.1838年在英国爆发的延续十余年的宪章运动
D.1844年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3、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直接理论渊源是()
A.德国古典哲学
B.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C.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D.法国启蒙思想
4、马克思恩格斯最重要的理论贡献是()
A.辩证法B.劳动价值论
C.唯物史观
D.剩余价值学说
5、以下哪些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
B.
科学发展观

B.邓小平理论
C.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D.“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6、辩证唯物主义之所以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因为:(

)
A.它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
B.它对世界的看法既是唯物的又是辩证的
C.它是在实践的推动下完成的对客观世界认识的科学体系 
D.它继承了哲学史上的优秀成果,概括了自然科学的新成果
7、下列观点中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的是(
 )
A.物是感觉的复合 
B.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C.人是万物的尺度  

D.上帝之言即是真理
8、列宁的物质定义的理论意义在于(


A.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B.反对了唯心主义和二元论
C.坚持了唯物主义可知论D.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缺陷
9、“物质两种存在形式离开了物质,当然都是无,都是只在我们头脑中存在的观念抽象”,这段话说明(


A.时间和空间是客观的
B.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存在形式
C.时间和空间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
D.时间和空间离开物质只是形式
10、我国古代哲学家王夫之认为:“动静者,乃阴阳之动静也。”“皆本物之固然。”“静者静动,非不动也。”“静即含动,动不含静。”“动、静,皆动也。”这在哲学上表达了(


A.运动和静止都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B.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是缓慢不显著的运动
C.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
D.运动是静止的总和
11、社会的物质性表现为(


A.社会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

B.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C.社会基本矛盾是决定了社会历史一般过程

D.社会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了精神生活过程
12、唯物辩证法认为,联系具有(


A.客观性
B.普遍性
C.多样性
D.条件性
13、恩格斯说:“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这段话所包含的辩证法观点有(


A.联系是客观世界的本性B.一切事物都处于相互联系之中
C.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D.联系既是普遍的又是复杂多样的
14、下列选项中,体现发展的实质的有(


A.因祸得福,祸福相依

B.无产阶级专政代替资产阶级专政
C.培育出新优质品种
D.原始社会的公有制经过私有制到社会主义的公有制
15、在下列命题中包含矛盾分析法的有:(


A.“因地制宜”、“量体裁衣”

B.
“好刚要用在刀刃上”、“打蛇打七寸”
C.“执两用中”、“尚和去同”

D.
“循规蹈矩”、“墨守成规”
16、下列思想体现了中国传统哲学矛盾观的是(


A.“一分为二”
B.“和二为一”
C.“万物莫不有对”
D.“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17、下列命题中包含辩证法思想的有(


A.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B.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C.荣枯代谢而弥见其新D.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18、下列格言或成语中,体现质量互变规律的有(


A.九层之台,起于垒土B.有无相生,前后相随
C.月晕而风,础润而雨D.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19、“此亦彼也,彼亦此也”,这种说法
()
A.符合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   

 B.是一种诡辩论的观点
C.是一种辩证法的观点
  

D.是一种相对主义的观点
20、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是(


A.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
B.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C.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
D.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21、习近平强调,全面深化改革要有系统谋划,“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统筹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注重改革措施整体效果,防止畸重畸轻、单兵突进、顾此失彼”这体现了唯物辩证法中的哪些要求(


A.将世界看作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
B.学会抓主要矛盾
C.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D.要看到矛盾的特殊性
22、实践活动的特点表现在它是(


A.精神的活动B.物质的活动
C.社会性的活动
D.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活动
23、实践和认识的关系表现为(


A.实践是认识的基础B.实践对认识起决定作用
C.实践对认识起指导作用D.认识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24、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缺点(


A.动摇于可知论和不可知论之间
B.离开了社会实践来考察人的认识问题
C.认识停留在感觉上D.离开辩证法考察人的认识问题
25、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的条件是()
A.要占有十分丰富的材料

B.要有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
C.要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

D.只需要有天赋的聪明才智
26、“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这一观点说明()
A.事物的本质与感性、经验毫无关系
B.感性认识具有局限性
C.感性认识是不可靠的
D.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
27、一个正确思想,往往需要经历由实践到认识、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形成,这是因为()
A.认识主体存在着自身的局限性
B.事物的本质的暴露是一个过程
C.人的认识受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D.认识是一个过程
28、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是(


A.绝对真理寓于相对真理之中

B.相对真理含有绝对真理的成分
C.它们是人的认识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的表现

D.同一真理的两种性质
29、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于(


A.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B.实践具有普遍性的特点
C.实践是联系主观和客观的桥梁
D.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30、在实践检验真理的过程中,逻辑证明可以起到重要的补充作用,以下哪些判断是正确的(


A.
它是探索真理、论证真理的方式
B.
它是正确思维和表达的必要条件
C.
它是建立科学理论体系的重要途经
D.
它可以代替实践成为检验真理的标准
31、真理和价值的关系是()
A.真理与价值存在根本的对立B.真理是客观的,价值是主观的,无法统一
C.真理与价值辩证统一的D.真理与价值相互引导,相互渗透

32、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辩证的统一,表现在(


A.认识的任务归根到底在于解释世界
B.认识的任务不仅在于解释世界,更重要的在于改造世界
C.要有效地改造世界,必须正确地认识世界
D.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也是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
33、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表现为(


A.它的发展变化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不完全同步
B.它与社会经济水平之间发展上的不平衡性
C.它的发展往往具有历史继承性
D.它的发展往往受到社会生活的各种物质条件的影响
34、科学技术也是生产力,因为(


A.它能引起劳动对象的变革,促进劳动者素质的提高
B.它属于上层建筑
C.它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
D.它可以提高管理效率
35、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中(


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B.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
C.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也决定生产力
D.适合生产力状况的生产关系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36、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


A.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变化与发展
B.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
C.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否具有反作用
D.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否包括自然科学
37、马克思说:“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胞胎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这段话说明(


A.生产力的发展是促使社会形态更替的最终原因
B.一种新的生产关系的产生需要客观的物质条件的成熟
C.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当它还能够促进生产力发展时,是不会灭亡的
D.社会形态总是具体的、历史的
38、
中国社会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飞跃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历史说明,社会形态的更替是(


A.
无规律可寻的
B.具有多样性的
C.客观必然性和人们历史选择性的统一
D.顺序性与跨越性的统一
39、历史发展是“合力”作用的结果,这就是说(


A.历史发展无规律可循
B.历史发展是无法认识的
C.历史发展的因素是复杂的
D.社会中的每个人都是“合力”的一部分
40、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是(


A.古为今用方针B.历史分析方法
C.彻底批判的革命精神
D.阶级分析方法
41、商品经济产生的基本条件是(


A.劳动分工
B.社会分工
C.多种所有制形式的产生
D.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42、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是(


A.价值的存在要以使用价值的存在为前提
B.使用价值的存在要以价值的存在为前提
C.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D.价值寓于商品的使用价值之中
43、下列属于执行支付手段职能的货币是(


A.用来支付欠帐的货币B.用来支付赋税、地租、利息、工资的货币
C.用来购买商品的货币D.用来衡量商品价值大小的货币
44、货币的基本职能()
A.价值尺度
B.流通手段
C.贮藏和支付手段D.世界货币
45、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包括(


A.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B.维持劳动者家属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C.劳动者接受教育训练所支出的费用
D.劳动者所创造的价值
46、资本输出的必要性是(


A.由于存在着大量的“过剩资本”
B.为了控制国外市场
C.由于国内已没有理想的投资场所
D.为了垄断原料、能源来源
47、资本输出对输出国的作用有()
A.可获得大量的利润和利息

B.可以使金融资本的银行网遍布全世界
C.可以控制输入国的经济、政治、军事

D.可以扩大商品出口
48、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动因有哪些(


A.
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B.跨国公司的发展
C.各国经济体制的变革
D.金融全球化
49、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实行的重大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包括(


A.建立社会保障制度B.实行部分国有化
C.实行职工持股D.推行企业民主,实现劳资合作50、以下哪些著作或学者是空想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代表(


A.
《乌托邦》

B.《太阳城》
C.圣西门

C.傅立叶
【参考答案】
1-5:
ABDBCDABCCD
ABCD
6-10:
ABCD

ABCABCD

AB
BC
11-15:
ABCD

ABCD

ABCD

BCDABC
16-20:
ABDC

ABCAD
BD
ABCD
21-25:
ABCD

BCDABDBD
ABC
26-30:
BCDABCD

ABCD

ABCD

ABC
31-35:
CD
BCDABCACDAD
36-40:
AB
ABCD

BCDCD
BD
41-45:
BD
ACDAB
ABCD

ABC
46-50:
ABCD

ABCD

ABCABCD

ABCD
三、辨析题(先判断对错,然后看是否符合或违背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1、脱离运动的物质与脱离物质之运动皆不可想象,故运动即物质,物质即运动。
脱离物质的运动和脱离运动的物质都是不可想象的,这个论断表明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反映了物质和运动的联系。但是把物质和运动等同起来则是不正确的。物质和运动是有区别的。物质是标明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而运动则是表明这种客观实在的存在方式的范畴。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而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二者是有区别的
2、
唯物主义注重物质享受,唯心主义注重精神修养。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划分的标准在于对哲学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的第一方面思维和存在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的不同回答。认为物质是第一性、意识是第二性,就是唯物主义,相反的回答就是唯心主义
3、
意识是人脑这一物质的机能,故意识也是一种物质。
(1)这是一种从正确前提推导出的错误结论。
(2)意识依赖于物质,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这种特殊物质的功能,但它又与物质有本质的区别。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意识则是对物质的反映,是具有主观特殊的精神现象。意识的本质在于它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世界的主观现象。
(3)把意识等同于物质,是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其错误在于抹杀了物质和意识的本质区别,歪曲了意识的本质
4、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意识的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是在实践的基础上统一起来的。能动性的实现途径是人们的社会实践。要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充分认识二者的辩证统一关系:①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人们只有在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才能正确地认识世界,有效地改造世界;②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又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4、
承认规律就等于在客观规律面前无所作为。
错误,人能够通过自觉活动去认识规律并按照客观规律去改造世界,以满足自身的需要
6、联系是指事物直接与世界万物相联系。
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以及事物发展过程各阶段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任何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要同周围的事物发生这样或者那样的联系。联系具有多样性,有直接联系,有间接联系
7、
掌握适度原则就是任何时候都不要超过事物的度。
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度这一哲学范畴启示我们,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要掌握适度的原则。为了维持事物正常发展,必须保持事
物原有
的度。这就是要防止事物超出原有的限度朝坏的方向发展。为了促进事物发展,又必须超出事物原有的度。这就是要适时抓住时机,促进事物的质变
8、
否定就是新旧事物之间“一刀两断”。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否定观认为: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
,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转变;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辩证否定的实质就是“
扬弃
”,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9、体力劳动是物质性活动,是实践活动;脑力劳动是精神性活动,不是实践活动。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
人类实践活动的具体形式是丰富多样的,除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等三种基本形式外,把脑力工作者斥之为“
脱离实践”的观点,在理论上和实际生活中都是有害的
9、
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第一和基本观点。
正确
10、
所有的唯物主义认识论都是能动的反映论。
除庸俗唯物主义外,各唯物主义派别在认识论上都主张反映论,即主张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然而,并非所有的唯物主义认识论都是能动的反映论,只有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才是能动的反映论。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的旧唯物主义,是消极的机械的反映论,主要缺陷有二:其一,没有引入实践的观点,不懂得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不仅是反映被反映的关系,首先是改造被改造的关系,主体是在改造客体的过程中反映客体的。其二,没有引入辩证法,不懂得认识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辩证过程。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克服了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缺陷,将实践的观点与辩证法贯彻于反映论之中,科学地说明了人的认识过程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充满
矛盾的辩证过程,使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成为能动的反映论
11、
认识是一个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的过程。
一个正确的思想,往往需要经历由实践到认识、又由认识到实践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这是受认识主体的限制和认识对象暴露程度的限制。首先,从客体上看,事物是复杂的,它的本质的暴露是一个过程。人的认识还要受历史条件、科学技术条件、实践水平和手段等因素的制约;其次,认识主体要受自身的局限性,受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经验以至身体素质等等因素的制约,因此,对客观事物特别是比较复杂的事物的认识,要经过实践和认识的多次反复,不断修正、补充、深化,才能形成正确的思想。认识运动因而是一步步地深化和提高的辩证发展过程
12、
有用的就是真理。
“有用的就是真理”属于实用主义真理观,该观点把“有用”作为真理的根本属性,违背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其实质要害在于抹煞了真理的客观性,把真理和谬误等同起来。因此认为有川的就是真理是错误的。
14、真理是多元的。
在认识过程中,由于人的认识立场,角度,认知结构不同,人的认识可以不同。在这些不同中,有些属于反映事物之不同的侧面而得出的不同的结论,它们并不相互排斥;有些则属于彼此相反的结论,它们是相互排斥的。然而,认识可以多
元,真理却不能多元。在同一条件下对同一对象之同一认识侧面所得出的结论,只能有一种是正确的,即主观符合客观者为正确。真理多元论否认了真理的客观性,抹煞了真理与谬误的界限,是唯心主义真理观。
15、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基本命题,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把辩证法和唯物主义有机地结合起来,在人类认识史上真正科学地解决了真理标准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类的全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
16、
要取得成功的实践只需按科学规律办事。
错误,人们的实践活动总是收着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制约。只有按照真理办事,才能在实践中取得成功
17、
自然地理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无论是自然地理环境还是人口因素,都不能脱离社会生产而发生作用,都不能决定社会的性质和社会形态的更替。在人们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中,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首先,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其次,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最后,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
18、社会意识都属于观念上层建筑。
社会意识都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只有反映了社会存在的经济基础的社会意识才属于思想上层建筑。如反映经济基础的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哲学、艺术、宗教等属于思想上层建筑,不反映经济基础的自然科学、逻辑学、语言学等不属于思想上层建筑
19、
“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演奏第一提琴”。
这是恩格斯关于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原理的正确论断。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表明:从同一时代的不同国家来看,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其社会意识并
不一定处于时代前列;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的国家,其社会意识并不一定滞后,有的还超过生产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如18世纪末的法国之于英国,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叶的德国之于英、法两国,前者的经济发展水平均不及后者,但在思想领域内的发展却是领先的
20、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关系是亦步亦趋的。
21、科学技术发展可以解决一切社会问题。
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既能通过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以造福于人类,同时也可能在一定条件上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消极后果。认为科学技术可以解决一切社会问题,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会提供解决一切社会问题的手段,是科学乐观主义的观点
22、群众和英雄共同创造历史。
因为这里的“创造”是指推动历史前进的行为,与破坏和阻碍相对应。如果英雄即历史人物是杰出人物,那就应包含在人民群众的范围之内,人民群众和杰出人物创造历史活动具有统一性。所以,没有必要说人民群众和英雄共同创造历史。如果历史人物是反动人物,他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活动是背道而驰、南辕北辙的。因此,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只能肯定人民群众创造历史
23、
商品的市场价格围绕生产价格上下波动,违背了价值规律。
在利润平均化条件下,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发生变化:商品市场价格围绕生产价格而非价值上下波动,但并不违背价值规律。从全社会看,平均利润总额等于剩余价值总额,因此,生产价格总额等于价值总额;从各部门商品看,其生产价格决定的基础仍然是商品价值。所以,生产价格无非是价值的转化形式
24、
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成果不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成就和体现。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迄今为止的文明社会的主要文化成果,大都是从属于一
定的意识形态的,
所以,意识形态是阶级社会条件下文化发展的重要载体。从
另一方面来,意识形态也是通过一定的文化形式来表现的。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也是人类文化发展的特定形式和环节之一。资本主义社会在长期发展中创造出大量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创造出丰富的精神成果。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这些思想文化成果有相当一部分是以意识形态的形式或包含在意识形态中被保存下来的。
这些思想文化成果同样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成就和体现。
25、
垄断是自由竞争的对立物,因而垄断消灭了竞争。
垄断并不能消除竞争,反而使竞争变得更加复杂和剧烈
。这是因为:第一,垄断没有消除产生竞争的经济条件—没有改变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第二,
垄断必须通过竞争来维持—垄断组织必须不断增强自己的竞争实力,巩固自己的垄断地位;第三,社会生产是复杂多样的,任何垄断组织都不可能把包罗万象的社会生产都包下来
四、简答题
1、马克思主义物质范畴的特征是什么?并简述其物质范畴的理论意义。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意义:第一,指出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存在,同唯心主义划分清楚界限。第二,指出物质是可以为人所感知的,所认识的,同不可知论区别。第三,指出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
2、意识的能动作用及其表现是什么?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
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主要表现在:第一
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第四,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3、新生事物为什么必然战胜旧事物?新生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途。旧事物不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丧失其存在的必然性,新生事物能战胜旧事物。新生事物优越于旧事物,具有更强大的生命力。新生事物是在旧事物中产生的,它克服了旧事物中一切消极的东西,
又吸收了旧事物中的积极因素,并且增加了更富有生命力的新内容,具有适应新环境的新功能和更强大的生命力。社会领域中,新生事物从根本上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和要求,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必然能战胜旧事物
4、简述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1.原因与结果2.现象与本质3.内容与形式4.必须性与偶然性5.现实性与可能性
5、简述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同一性:a.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使事物保持相对稳定性,为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提供必要的前提。b.矛盾双方互相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c.矛盾的同一性规定了事物向着对立面转化的基本趋势。斗争性:a.在事物量变过程中,斗争推动矛盾双方的力量对比和相互关系发生变化,为质变做准备。b.在事物质变过程中,斗争突破事物存在的限度,促成矛盾的转化,实现事物的质变
6、怎样理解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矛盾无处不处不在,无时不有.但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又是具体的,特殊的,即矛盾有其特殊性.(1)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2)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7、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如何?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第三、质变体现和巩固量变的成果,并为新的量变开拓道路。总之,世界上任何事物的运动,发展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8、辩证否定观的内容是什么?第一,辩证的否定是通过事物内部矛盾而进行的自我否定。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第三,否定是事物联系的环节,是扬弃,即既克服又保留
9、为什么说实践对认识起着决定的作用?因为: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10、什么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它们的基本形式和特点分别是什么?(1)感性认识指人的感觉器官对客观事物外貌的能动反映,包括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基本形式;感性认识具有直接性、具体性特点。(2)理性认识指人在感性认识基础上通过理性思维对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能动反映,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基本形式;理性认识具有间接性、抽象性的特点。
11、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真理的本性是主观和客观相符合,然而单从主观方面或客观方面都无法判明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实践是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真实性的特点,能够把主观的东西变成客观的东西,从而使人的认识与认识指导下的结果能够进行对照。实践的特点决定了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2、如何理解实践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即真理标准的绝对性,指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只能由社会实践来检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只要是经过实践检验证明为真理性的认识,就具有不可推翻的性质。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即真理标准的相对性,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实践对认识的每一次检验都不具有最终完成的性质,即不能完全证实或驳倒现存的一切真理性的认识,而只能证实或驳倒当时的部分认识
13、简述价值的基本特性。价值的特性包括客观性(价值客观性是价值属性的客观方面)、主体性(一事物是否有价值由主体判断;二价值是由主体创造的)、多维性(任何一个主体都表现为一定的整体,其结构和规定性都是复杂、立体而多面的)、社会历史性(人作为具有社会历史性的主体,人的需要、人的实践以及需要被满足的方式都表现出社会历史性)
14、怎样理解真理和价值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关系?第一,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第二,价值的实现是以把握相关真理为前提的;第三,正确的价值认识的形成是以相关的真理为依据的;第四,真理必然具有价值;第五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人类的实践活动只有做到既遵循真理原则,又遵循价值原则,才能获得成功
15、简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关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类创造历史的两种基本活动,认识世界是意识活动,属认识运动的第一次飞跃
;改造世界即社会实践是人们的物质生活,属认识运动的第二次飞跃,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关系就是认识和实践的关系。(2)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是辩证统一的。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要有效地改造世界,又必须正确地认识
世界。(3)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
,既是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也是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改造客观世界就是改造自然界和改造社会;改造
主观世界就是人在实践和认识中不断提高素质和能力,核心是改造世界观
16、怎样理解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它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具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第一,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第二,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以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第三,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能动的反作用
17、简述生产力的含义及其基本要素。生产力是人类改造物质世界的能力,是人们生产物质产品的能力,它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劳动对象,劳动者和劳动资料
18、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原理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是什么?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作用就是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一方面生产力状况决
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另一方面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既能促进生产力发展,也能阻碍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矛盾运动的规律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这一规律是生产力标准的理论前提,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变革生产关系的根本依据
19、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的内容是什么?经济基础和上层建
筑相互作用就是社会形态的矛盾运动;一方面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经济基础的变更决定上层建筑的变革;另一方面上层建筑服务于自己的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矛盾运动的规律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的状况;
20、怎样理解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科学技术作为先进生产力的重要标志,对于推动社会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改变了社会生产方式;改变了社会生活方式;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科学技术已成为第一生产力。但是,生产力对社会的作用要通过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通过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来展开,科学技术作用的实现要受一定客观条件,诸如社会
制度、利益
关系
等因素的影响,也要受到一定的主观条件如人们的观念和认识水平的影响。只有在科学技术、社会、人的相互作用的系统中,我们才能全面发挥科学技术的作用。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
,既能通过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以造福于人类,同时也
可能在一定条件上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消极后果。科学悲观主义和科学乐观主义都是错误的
21、简述两种历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根本分歧。。历史唯心主义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前提出发,认为历史是少数英雄人物创造的,否认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这是英雄史观。历史唯物主义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的基本原理出发,认为人类历史首先是生产发展的历史,是物质生产的承担者劳动群众的历史,于是得出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结论。
22、怎样理解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人民群众从质上说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23、为什么说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统一性表现在:凡是商品,必然包含使用价值和价值二因素,缺少任何一个方面,都不能成为商品。因为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也就没有价值。只有使用价值而没有价值的东西,只能是自然存在物。矛盾性表现在:使用价值是为他人生产的,而生产者看中的却是商品的价值;要获得价值就必须让渡出使用价值,要获得使用价值就必须付出价值。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这二者不可兼得
24、价值规律的内容和作用是什么?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作用:第一、价值规律作用于部门之间的关系,自发地调节资源在各部门之间的合理配置;第二、价值规律作用于各生产部门内部的关系,刺激生产者改进技术,节约生产资料成本和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第三、价值规律会刺激生产者展开激烈竞争,其结果就是优胜劣汰和两极分化
25、简述如何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劳动创造价值,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基础。第一: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认识,对生产性劳动作出新的界定,第二:深化对科技人员、经营管理人员在社会生产和价值创造中所起作用的认识,第三:深化对科技、知识、信息等新的生产要素在财富和价值创造中的作用的认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第四:深化对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关系的认识。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生产关系。劳动的内涵以及相应的分配,随着历史的发展和人类社会需要的变化不断拓展
26、什么叫不变资本?什么叫可变资本?划分两者的依据是什么?用于购买生产资料的那部分资本,叫不变资本。用于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叫可变资本。划分两者的依据是其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作用不同:不变资本虽然是生产剩余价值不可缺少的部分,但在生产过程中仅仅是借助于工人的具体劳动,把原有
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其价值量不会发生变化。可变资本部分在生产过程中由劳动力的使用创造出大于自身价值的价值,使预付资本价值量发生了变化
27、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意义是什么揭示了剩余价值的运动规律及其作用。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剥削本质,阐明了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阶级斗争的经济根源,指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必然性。剩余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石,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揭示
资本主义制度剥削本质的锐利武器。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特殊规律的同时,也揭示了商品经济和社会化生产的一般规律,撇开制度因素,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28、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什么,它爆发的根本原因体现在哪些方面?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源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体现在第一,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第二,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
29、简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资本主义经济产生的积极作用。①在一定程度上部分地克服了社会化大生产与私人垄断资本之间的矛盾,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②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有利于缓解资本主义生产的无政府状态;③通过国家的收入再分配手段,使劳动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改善和提高;④加快了国民经济的现代化进程
30、简述经济全球化及其表现。经济全球化,就是指生产、贸易、投资、金融等经济行为在全球范围的大规模活动,是生产要素的全球配置与重组,是世界各国经济高度相互依赖和融合的表现。1、生产和贸易全球化2、国际资本流动全球化3、跨国公司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推动力量4、金融全球化

马克思原理试题 本文关键词:马克思,试题,原理

马克思原理试题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马克思原理试题》由:76范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yuan0.cn/a/101982.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