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范文网为您提供各类范文参考!
当前位置:76范文网 > 知识宝典 > 自我评价 > 内部多元主义与智库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内部多元主义与智库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来源:76范文网 | 时间:2019-07-13 10:21:31 | 移动端:内部多元主义与智库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内部多元主义与智库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本文关键词:指标体系,主义,评价,研究

内部多元主义与智库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本文简介:摘要:智库评价作为智库研究的一个热点在近年来的“智库热”中兴起。有效的智库评价可以指引智库发展方向、合理配置智库建设资源;根据内部多元主义理论,智库评价的有效性在于符合“中国特色”的政治经济体系,以及在这种体系影响下形成的智库生态。借助内部多元主义理论,可以对既有的智库评价方案进行有效性检验,并指导

内部多元主义与智库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本文内容:

摘要:智库评价作为智库研究的一个热点在近年来的“智库热”中兴起。有效的智库评价可以指引智库发展方向、合理配置智库建设资源;根据内部多元主义理论,智库评价的有效性在于符合“中国特色”的政治经济体系,以及在这种体系影响下形成的智库生态。借助内部多元主义理论,可以对既有的智库评价方案进行有效性检验,并指导中国特色新型智库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关键词:内部多元主义;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智库评价;指标体系

一、内部多元主义与智库评价的有效性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目标以来,社会各界积极响应,智库建设成绩斐然,同时也出现了“有库无智”、“有智无库”、低水平重复建设等诸多乱象。在这个过程中,智库评价作为智库研究的一个新热点随之兴起,根据CKNI数据库,以“智库评价”为主题的文献4年内翻了接近十倍①。这些研究围绕智库的方方面面展开评价,评价内容包括智库的影响力②、网络影响力③、透明度④、智库建设⑤等,评价对象包括地方智库⑥、高校智库⑦、全球智库⑧等。

有效的智库评价就像一根指挥棒,可以发挥配置智库建设资源、指引智库建设方向的作用。然而必须指出的是,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处于非常初步的阶段,政府和各类智库依然在探索智库发展之道,众多的智库研究成果也尚未研究明白智库发展的客观规律。在这种情况下,过多的、无效的智库评价反而会限制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进一步发展,因此有必要对智库评价做一个阶段性的回顾,并找出适合现阶段、符合中国政治经济体制的智库评价指标体系。

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建设是由政府一手主导的,深嵌于中国经济政治体制之中。从经济上来看,中国市场是一种“(政)府内市场”,市场往往要服从政府原则①;从政治上来看,则呈现出“内部多元主义”的特征,不同利益首先被“内部化”,被融入到既有政治体系之中,进而在体系内部与不同利益群体进行竞争与协作②,这与西方通过多党制与选举制度实现利益整合的“外部多元主义”形成区别。在这种中国特色的政治经济制度之下,中国智库以政府权力为中心、以政治距离为依据呈现圈层结构分布(详见图1),这些不同类型的智库因其位置的不同享有不同的资源和使用资源的制度空间③。

在这种圈层结构中,不同类型的智库有不同的目标和追求,其实现影响力的方式也不尽一样。官方智库享有充足的资金、信息和渠道资源,但制度空间相对狭小,主要通过内部政策报告实现对政府决策的影响;高校智库的资源和制度空间居中,主要凭借其雄厚的学术积淀,侧重进行战略性和理论性研究,以学术话语权实现对政府决策的影响;社会智库远离权力中心,资源相对缺乏,但制度空间广阔,主要借助新媒体技术,诉诸公开发表,创设公众议程,间接实现对政府决策的影响。因此,对中国特色新型智库进行评价一方面应考虑到中国国情,盲目借鉴国际上的智库评价方案显然不具有适用性,另一方面应考虑到中国智库的圈层结构,对不同类型的智库采取一刀切的指标体系也显然不符合中国智库发展的现实需求。

因此,从内部多元主义的理论来看,有效的智库评价应反映“中国特色”的政治经济体系,以及这种体系影响之下形成的智库圈层结构,才能真正发挥配置智库建设资源、指引智库发展方向的作用。

二、主流智库评价方案的有效性分析

“智库热”兴起以来,国内出现了不少智库评价方案,主流的方案包括《中国智库报告》、《2014中国智库影响力报告》、《中华智库影响力报告》、《全球智库评价报告》和《CTTI来源智库MPRA测评报告》。

(一)《中国智库报告》

《中国智库报告》由上海社科院的智库研究中心主持实施,于每年初发布,至今已发布4份年度报告④。《中国智库报告》是宾夕法尼亚大学詹姆士·麦甘(JamesMcGann)的《全球智库指数报告》⑤的汉化版尝试,尽管前者在后续报告中针对中国智库的发展现状做出调整,但从总体沿用后者的评价方法,即主观整体评价法。具体做法是:第一,根据智库定义确定智库的筛选标准,并将中国智库分成党政军智库、社科院智库、高校智库和民间智库4类⑥。第二,定义活跃智库,并通过互联网、社会媒体、图书馆和民政局等相关渠道收集活跃智库名单,形成智库评价的备选池。第三,确定评价标准和类别。评价标准包括智库的成长与营销能力、决策影响力、学术影响力和公众影响力⑦,每项标准都有具体指标,但是这些指标只供评价主体参考,不强制使用。评价类别则包括综合影响力、系统影响力(即按举办者分类的智库排名)、专业影响力(即按智库研究领域进行排名)。第四,广泛邀请智库从业人员、智库研究学者、政策制定者和媒体等对备选池中的智库进行排名,这个过程同时接受新智库提名,以不断扩充智库备选池。

从内部多元主义的视角来看,《中国智库报告》的有效性偏低。虽然报告对中国智库按举办者进行了分类,对智库影响力的不同维度也进行了区分,但是由于其采取主观整体评价法,且各项影响力及其指标只作为参考使用,使得分类智库评价也不能回应不同智库类型的诉求差异问题,综合影响力的评价更是对圈层结构中的不同智库进行“一刀切”的评价。

(二)《2014中国智库影响力报告》

《2014中国智库影响力报告》①由零点国际发展研究院主持,于2015年初发布。该报告采用效能模型对智库的影响力进行评价,试图开创完全依靠可量化数据进行智库评价的先河。首先,报告的实施主体通过文献研究和专家访谈确定评价框架,把智库影响力细分为专业影响力、政府影响力、社会影响力和国际影响力,并以这四种影响力作为一级指标来进一步设计二级指标。接着,通过公开信息检索的方式获取智库的指标数据,并计算出智库的初步得分。然后,通过邮件或者电话与排名前40的智库取得联系,对公开收集的数据进行修正。另外,由于智库的公开数据十分有限,报告直接运用了《中国智库报告》的主观评价结果进行补充,客观数据和主观评价结果在最后的智库得分中分别占70%和30%的比重。报告的评价结果以智库排名的形式公布,包括综合影响力排名、分类智库(政府智库;高校、社科院和非教育部院校;民间智库)综合影响力排名、影响力分项排名。

从内部多元主义的视角来看,《2014中国智库影响力报告》的有效性偏低。虽然报告对智库进行的分类反映了中国智库圈层结构的现实,但是对各类型智库进行的是综合影响力评价,没有回应不同类型智库的诉求差异的问题。在对分项影响力进行评价的时候,又把圈层结构中的不同智库混在一起进行评价,不能反映智库之间的差异性。

(三)《全球智库评价报告》

《全球智库评价报告》②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评价中心主持,于2015年底发布首份报告。是中国首份全球范围的智库评价报告。首先,报告在总结已有智库评价优劣的基础上提出了AMI指标体系,即吸引力(attractivepower)、管理力(managementpower)和影响力(impactpower)作为一级指标,逐级细化指标,最终提出了一个庞杂的5级指标体系。然后,根据已有智库研究、专家咨询和实地调研,逐步收窄全球来源智库,最终确定来源智库1781家,并把这些智库划分为39个大类。接着,邀请全球各地区的专家填写主观评价调查问卷,同时通过邮件、电话、实地走访等方式与来源智库建立联系并发送智库调查表。根据这些主客观数据,报告筛选出359家最具影响力的智库,对其中没有返回调查表的智库进行人工信息搜集,初步建立起全球重要智库数据库。最后,计算智库的最终得分,并以“全球智库百强排行榜”的形式发布评价结果,榜单除了公布智库的AMI总分外,同时公布智库在A、M、I各项的得分。

从内部多元主义的视角来看,《全球智库评价报告》的有效性偏低。从指标体系可以看到,报告的评价内容不局限于智库的影响力,而是包括智库的资源和使用资源的效率,有利于回溯智库产生影响力的基础和机制。但是,报告的评价对象为全球智库,却使用同样的指标体系和权重对所有智库进行评价,没有考虑到不同政治体系下不同智库的诉求差异;在全球层面上进行智库评价,更无法顾及中国智库的圈层结构现实。

(四)《中华智库影响力报告》

《中华智库影响力报告》同样于2015年底发布,由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和中国科学院成都文献情报中心联合主持实施,以年度报告的形式推出,至今已发布了2份报告③。报告首先将智库影响力分解为决策影响力、专业影响力、舆论影响力、社会影响力和国际影响力等5项,并以此为一级评价指标,再把指标细化设计二级指标。然后,通过程序自动抓取和人工检索录入两种方式收集指标数据,并采用层次分析法和熵值法对指标进行赋值。最后,计算出智库得分并以智库排名的形式公布评价结果,排名包括综合影响力排名、分项影响力排名和分类(国家级智库、地方性智库、高校智库、社会智库)排名。

从内部多元主义的视角来看,《中华智库影响力报告》的有效性偏低。与《中国智库报告》和《2014中国智库影响力报告》一样,虽然报告意识到中国智库的圈层结构并对智库进行分类,但是对智库进行评价是采用综合影响力评价,对分项影响力进行评价时又把圈层结构中的不同智库混为一谈,没有回应不同智库的诉求差异问题。

(五)《CTTI来源智库MRPA测评报告》

《CTTI来源智库MRPA测评报告》①由南京大学智库研究与评价中心与《光明日报》智库研究与发布中心共同主持实施,基于CTTI数据库②对来源智库进行评价。报告提出了MRPA测评指标体系,即以治理结构(management)、智库资源(resource)、智库成果(product)和智库活动(activity)作为一级指标,并将一级指标细化为19个二级指标,从智库资源占有量和资源的运用效果两个维度对智库进行测评。接着,根据已有智库研究和中国智库发展现状确定每个指标的权重,利用CTTI数据库的智库数据计算被评智库的最终得分。最后,以智库排名的形式公布智库评价结果,排序的维度多样,以符合智库的多元特征。排序分为智库排序、智库专家排序和大学智库指数排序三大类,每一类又细分为多种小类,比如智库排序又分为数量指标排序和效能指标排序两大类共11小类,大学智库指数排序又按985高校、211高校、普通高校三小类进行排序。

从内部多元主义的视角来看,《CTTI来源智库MRPA测评报告》的有效性偏低。报告的评价指标遵循了“资源-资源利用-成果”的逻辑链条,可反映智库的诉求并追溯智库实现诉求的方式,然而在对智库进行排序的时候却没有反映中国智库圈层结构的现实。虽然报告对智库排序进行了细致的分类,依托CTTI数据库也可筛选圈层结构中不同位置的智库分别进行排序,但是所有的排序都采用一样的指标和赋值,其隐含的假设是不同类型智库的诉求和影响方式都是一样的。

可见,以内部多元主义的视角检视,目前国内主流的智库评价方案有效性均不高,急需一个适应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发展的初步阶段、反映中国内部多元的政治体制的智库评价指标体系。

三、构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评价指标体系

(一)指标体系设计

智库评价理应发挥合理配置智库建设资源、指引智库发展方向的作用,因此,有效的智库评价应以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建设目标为出发点。同时,智库评价只有符合智库发展的客观规律才能发挥资源配置的作用,这一方面要契合智库机构运营的规律,另一方面要充分反映内部多元的中国政治体制和中国智库的圈层结构现实。基于此,本文分三步设计中国特色新型智库评价指标体系。

首先,明确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建设目标,作为一级指标。根据中央推动智库建设的相关文件③,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建设目标包括以下5个:第一,服务于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整体目标,智库应提高政策影响力,发挥咨政建言的功能;第二,适应知识生产的新模式④,智库应提高学术影响力,发挥理论创新的功能;第三,智库应提高社会影响力,发挥舆论引导的功能,将其作为影响决策的间接途径;第四,人文社科研究领域长期以来呈现“西方中心”的格局,智库应抓住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契机,扎根于中国经济社会的实际情况,提出中国的命题。因此智库应提高国际影响力,发挥公共外交的功能,提升中国的软实力和话语权;第五,智库作为连接政界、学界、商界、媒体、公众等诸多领域的桥梁,有着促进各界资源流动的优势,智库应发挥人才培养的功能,注重通过多种方式培养政策研究人才,为中国决策咨询制度的长远发展提供多样化、可持续的智力资源。

其次,梳理智库机构的工作流程,作为二级指标。智库是具有多种功能、多种形态的复杂事物,评价领域的“逻辑模型”有助于理清智库机构的工作流程。逻辑模型(logicmodel)最先由美国国际开发署于1970年提出,目前已被广泛用于国际组织的项目计划、管理和评价。逻辑模型是一种概念化论证项目的方法,通过一张简单的框图来分析一个复杂项目的内涵和关系①,主要由五大层次组成,分别是投入、活动、产出、结果、影响。投入是指人力、物力、财力、时间、设备、技术等资源;活动是指投入资源所带来的行动;产出是指活动所带来的产品或者服务;结果是指产出造成的变化,是项目的预期效果和作用;影响一般是指结果所带来的更长远或者深远的影响。逻辑模型的核心在于层次之间的逻辑关系,即“如果……那么……”(详见图2)。逻辑模型展现了变化发生的机制,通过各环节之间的因果关系梳理清楚是什么导致什么,有利于对过程进行评价,并找出关键问题所在,通过评价反馈完善组织行为。但是,假设对逻辑模型至关重要,层次之间错误的假设会导致整个逻辑模型不成立,造成资源浪费,还有可能出现预料外结果,而正确的假设则有赖于对中国智库的深入了解和准确把握。

最后,根据内部多元主义理论,基于对全国30多家不同类型智库的深入调研,设计三级指标。根据内部多元主义理论,处于圈层结构中不同位置的智库享有不同的资源和制度空间,不同的资源决定了“投入”指标的差异,不同的制度空间决定了所能进行的“活动”差异,这两者共同决定了智库的“产出”,所得到的“结果”和产生的“影响”。我们在全国范围的调研也发现,单个智库如果想要同时发挥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5大功能需要十分庞大的体量,在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初步阶段尚未出现这种智库。有影响的智库一般都有清晰的自我定位,凝聚所有智库资源发展拳头产品,深耕特定研究领域。形形色色的智库会根据自我定位选择智库的追求和目标,并根据已有的资源和渠道打造影响策略,三级指标的设计应体现这些差异性。

依据以上三步设计出来的指标体系(由于篇幅限制,具体指标体系清联系作者)一方面以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目标为导向,能指引中国智库的发展方向,另一方面契合智库机构的运营规律,能合理配置智库建设资源。除了指标体系设计之外,还有必要对各个指标的准确性和可行性进行检验。

准确性是指三级指标能准确反映以逻辑模型为基础的二级指标的程度,比如说批示衡量政策影响指标的准确性为中,因为批示情况并不能说明智库对决策者的思维或者行动产生了变化。同理,社交媒体的粉丝数衡量社会影响的准确性为中,因为粉丝数没法衡量智库对社会各界的思维或者行动产生了变化。反之,论文引用量衡量学术影响力的准确性为高,因为引用表示了引用者对论文观点的认同,反映了智库对引用者思维产生的变化。

可行性主要指数据获取的难易程度,如果智库已经进行统计,则该指标的可行性高,比如我们走访的智库大部分都有进行批示数量及层次的统计;如果智库没有进行统计,但翻阅资料能够得到数据,则该指标的可行性为中。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处于起步阶段,智库相关的统计工作还没有展开,因此绝大部分指标的可行性为中;如果数据收集存在客观的困难或者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则指标的可行性为低,比如说许多智库用同样的资源同时进行基础研究和政策研究,用于这两种研究的经费很难区分开来,因此“用于政策研究的经费”和“用于基础研究的经费”两项指标虽然对于资源投入的衡量准确性高,但可行性低,具体操作过程中可用“研究经费”进行替代。再如“同行评价”和“公众评价”的数据收集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因此可行性为低。

(二)指标体系的应用

依据逻辑模型和智库实地调研设计出来的指标体系属于初选指标,在实际运用的过程中还必须考虑到中国政治体系的内部多元主义特征和中国智库的圈层结构现实,并据此选取适当的评价指标和权重。圈层结构中不同类型的智库追求的目标不同,采取的影响策略也不尽相同,接近权力中心的官方智库信息可及性高、知识信任度高,但生产独立性较低,因此主要追求政策影响力,通过直接递交内部政策报告产生影响,而不太需要借助社会影响力间接影响政府决策,因此可主要选取“咨政建言”部分的指标进行评价。

高校智库处于圈层结构的中间,其信息可及性、知识信任度和生产独立性均居中,借助高校雄厚的学术积淀,高校智库在5大功能上均可有所建树。事实上,高校智库的数量最多,多样性最明显。从传统高校科研机构改制而来的高校智库一般注重学术影响力,有招生计划并负担教学任务的高校智库同时也追求人才培养,以国际关系研究见长的高校智库同时发挥公共外交的功能,与媒体资源合办的高校智库注重媒体传播,追求社会影响力,并以社会影响力打造自身的政策影响力,种种形态不一而足。因此,应以高校智库的定位为依据对高校智库进行细分,并据此选择不同的建设目标指标对高校智库进行评价。

社会智库处于圈层结构的最外层,其信息可及性低、知识信任度低,但生产独立性较高,往往诉诸公开出版物,借助新媒体技术着重打造自身的社会影响力,而追求社会影响力的最终目标则在于间接地影响政府决策,发挥政策影响力。因此,可主要选取“咨政建言”和“舆论引导”部分的指标对社会智库进行评价,当然以国际事务为主要方向,同时追求公共外交功能的社会智库也应同时选取“公共外交”部分的指标。

中国智库形态各异、结构复杂,远远不止上述三种类型的智库,尤其自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目标提出以来,各种复合型智库、合办型智库涌现,这些智库发挥5大功能中的1个或多个功能,体量足够庞大的智库同时追求发挥5大功能。因此在实际运用“中国特色新型智库评价指标体系”时应考虑到中国政治体系的内部多元特征,契合中国智库的圈层结构,以不同智库的功能定位和发展目标为出发点,从初选指标集中选取适当的指标,并设计适当的权重。

同理,对于全球范围内的智库评价来说,需要仔细考量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政治体系,以及政治体系对智库功能定位、建设目标和发展策略的影响,以建设目标为一级指标,以智库发展的逻辑模型为二级指标设计和选取评价指标体系。

四、总结与讨论

智库评价是智库研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领域,遗憾的是,这项研究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智库研究界和业界普遍认为智库评价属于技术层面的问题,智库评价的研究和实践热衷于挖掘新的评价维度、提出新的评价指标、使用新的评价方法、发布新的智库榜单。这种“为评价而评价”的智库评价对于指引中国智库发展方向、配置智库建设资源并无实际作用,过多的无效智库评价反而会束缚刚起步的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扰乱智库发展方向,浪费智库建设资源。

事实上,智库评价不应仅仅停留在技术层面,而应该从一开始就有更深层次的理论基础,然而少数意识到理论基础的重要性的智库评价研究往往直接借鉴国外智库评价的实践或者直接基于西方理论设计中国智库评价方案,这种智库评价方案远离中国智库发展的现实,往往也不能发挥智库评价的应有作用。可以认为,智库评价不仅仅是管理学或者组织学意义上的技术问题,更是一个政治社会学意义上的理论问题,只有基于中国经验,以符合中国现实的理论为指导,才能设计出适应中国智库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智库评价“以评促建”的作用。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本文认为内部多元主义能够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提供理论基础。中国政治经济体系呈现内部多元主义的特征,在这种政治体系的影响之下,中国智库呈现出一种圈层结构。根据内部多元主义理论,有效的智库评价应反映“中国特色”的政治经济体系和智库圈层结构,以此为标准来看,目前中国主流的智库评价方案的有效性均不高,急需一个适应中国智库发展现实需求的评价指标体系。以内部多元主义理论为指导,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目标为导向,借鉴评价领域的逻辑模型,并基于在全国范围内对30余家不同类型智库的深度访谈,本文提出了“中国特色新型智库评价指标体系”,供已有的或即将施行的智库评价方案参考。

作者:邓淑宜 单位:明尼苏达大学公共事务学院

内部多元主义与智库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内部多元主义与智库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由:76范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yuan0.cn/a/101549.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