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范文网为您提供各类范文参考!
当前位置:76范文网 > 知识宝典 > 范文大全 > 宗教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宗教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来源:76范文网 | 时间:2019-07-09 11:27:01 | 移动端:宗教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宗教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本文简介:

宗教与构建和谐******宗教,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和社会现象,具有悠久的历史,它几乎相伴着人类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全过程。宗教的产生与发展的根源在于社会,而宗教一旦产生,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意识形态,又对社会形成反作用。它既可以缓解社会政治状况急剧变动的程度,有助于社会制度的转型不至于出现失序,也可

宗教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本文内容:

宗教与构建和谐**

****
宗教,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和社会现象,具有悠久的历史,它几乎相伴着人类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全过程。宗教的产生与发展的根源在于社会,而宗教一旦产生,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意识形态,又对社会形成反作用。它既可以缓解社会政治状况急剧变动的程度,有助于社会制度的转型不至于出现失序,也可能使本来稳定的社会秩序陷入无序状态。因此,和谐社会的内涵逻辑地包含着宗教系统本身的和谐及宗教作为一种文化形态与社会领域的协调发展,而宗教作为人类文化有机整体的一部分,体现了人类创造自己历史的活动,也是构建和谐社会不可替代的精神资源。
一、
转型期我省宗教发展的现状及其特点
现阶段我省社会转型急剧,社会出现了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的多样化和多元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边性、差异性也越来越明显。在这样一个急剧变革的社会背景下,宗教发展也呈现出许多新的趋势和特点。
第一,信教人数增多,宗教活动场所得到修葺、扩建维修。首先,宗教的快速发展表现为宗教信徒人数的增加。截止目前全省共有各宗教信徒几百万之多,一些宗教,如伊斯兰教、藏传佛教,历史上就有20多个少数民族几乎全民信仰,因此信教群众的数目也随之增长。其次,宗教的快速发展还表现为宗教活动场所的新修、扩建及宗教团体的发展。据不完全统计,我省藏传佛教现有几百所座寺院,几百个宗教活动点(政府批准),现有道教宫观1000余座,伊斯兰教、道教宫观庙宇、天主教堂、基督教教堂和活动点也大量增加。与此同时,宗教团体也得到了快速发展,现有全省性宗教团体若干个,加上各个地方性宗教团体,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共有宗教团体近百个个。这些宗教团体按照各自的章程选举、产生领导人和领导机构。各宗教团体自主地办理教务,并根据需要开办宗教院校,印刷发行宗教经典,兴办社会公益事业。。
第二,各宗教发展呈现不平衡的状态,宗教发展与经济发展大致呈“两级性”相关。目前,我省宗教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各大宗教的发展速度及其信徒的增长数量不一。总体而言,基督教发展速度最快,佛教次之,天主教和伊斯兰教的发展基本上与人口的自然增长同步。基督教戒律松,限制少,入教手续简便,宗教生活方式灵活,比较适应现代人需要。从当前的发展趋势看,在我省其信徒少,发展势头也有所减弱,但仍快于其他宗教。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梁景之对基督教在**藏区活动情况的实地调查,80年代初,全省基督教信徒仅为200人,2006年时达1.6万人,2017年增加到4万人以上。佛教经过近2000年的中国化过程,已深入民间社会,成为中国人比较容易接受的宗教。在我省由于藏传佛教信教群众人口基数大,僧尼人数持续增加,同时汉传佛教的居士和一般信徒增长较快;天主教具有封闭性、集中性的特点,其传教方式以代传教为主,主要依靠教徒家庭的子女及其亲友发展教堂。一般父母信教,其子女也要受洗入教,因此教徒人数增长较为缓慢,但教徒比较集中,主要是分布在西宁市和海东市的交通沿线。伊斯兰教作为民族性宗教,增长方式主要依靠民族人口的自然增长。其二,现阶段我省宗教发展的不平衡性还表现为宗教在各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总的趋势是宗教发展与经济发展呈现两极性相关,即在一些经济相对发达地区和一些贫穷地区宗教都有快速发展的现象。在西宁、海东等地区,经济发育较早,社会转型较快,社会系统的平衡状态被以竞争为主要特征的现代生活方式代替,大量的风险因素,不可抗拒因素使人们的活动充满着成功的机遇,同时也潜藏着失败的危机,使相当一部分社会成员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和困顿,需要在宗教中寻求释放与镇定、安慰和同情,宗教由此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空间。而广大的藏区由于本身有强大的宗教基础,加之经济落后又使许多人面临着疾病的折磨和死亡的威胁,使宗教比较容易扎根发展。
第三,信教群众的内部构成及其信仰状况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从当前宗教信徒的构成来看,“五多”现象虽然没有大的改变,即农牧区教徒多、老年教徒多、妇女教徒多、文盲教徒多、病残教徒多。但信教群众的内部构成已出现了值得注意的变化,如城市中宗教信仰人口增多、年轻教徒增多、文化层次比较高的信徒增多、工商企业经营人士和干部职工中信教人口增多及干部家属信教人口增多。信教群众内部构成的变化特别体现在:其一是宗教信仰者的文化层次和学历背景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其二是教徒的年轻化趋势。近年来加入宗教的教徒中,年轻人占了很大的比重,随着青年信徒的加入,教徒的年龄结构向年轻化转变。其三是男女教徒的比例正在逐步缩小。女性教徒虽然仍明显多于男性教徒,但近年来男女性别比例在不断缩小。一般来说,教徒年龄越大,男女性别的比例越大,年龄越小,男女性别的比例也越小。
随着信教群众内部构成的变化,信徒的信仰动机和信仰参与方式也出现了多元化的倾向。大致来说,农村牧区且文化程度较低的宗教信徒其信仰追求多是受到现实生活压力与危机的驱动,具有明显的功利性诉求。而城市地区且文化程度和教育水准较高的宗教信徒则可能由于某种机缘而受到宗教教义、真理和智慧的感召而皈依。也可以说,社会转型时期,意义和价值系统转换的需要是许多知识人士皈依宗教的内在动力。
第四,正信的宗教与非法的宗教活动并存使宗教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增加了许多不确定的变数。总体上讲,现阶段我省的宗教发展是在健康有序的状态下,在与社会主义相适应的轨道上运行的。但由于转型带来社会结构和价值体系的变动,宗教与社会之间的互动依然存在许多不确定的变数。其突出表现即非法宗教活动有一定的存在,非法宗教活动在各大宗教教派中都有所表现,如早已流变为民间的原始信仰打着佛教道教旗号进行活动,神汉、巫婆重新显现和抬头;一些地区滥建寺庙,一些寺院乱收僧尼,私办经文学校,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宗教封建特权和剥削等等,不仅极大地损害了宗教自身的形象,也成为了宗教异端乃至邪教滋生的温床。他们借宗教信仰之名传播封建迷信,制造信仰狂热,严重地影响和危害了正常的生产和生活,并对区域社会的安全稳定产生冲击。
二、宗教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两级”作用
纵观人类的文明史,宗教的影响度、宗教的号召力是不能等闲视之的社会力量。但宗教因素对社会发展的具体功能却需要冷静分析。宗教因素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普遍力量,与其他社会力量一样,在其演化过程中表现出正向与负向两种功能。具体分析,受宗教信仰的影响,信教群众的社会态度和行为常常表现为两极化的趋势,即一般情势下的冷漠与特殊情势下的狂热。所谓一般情势乃是指社会秩序比较安宁,宗教活动比较正常时,信教群众比不信教的群众更加冷漠;所谓特殊情势是指当社会比较动荡,或社会变化过于迅速,人们普遍难以把握,或社会出现了侮辱或损害宗教信仰的情况时,在宗教上层人士的影响下,信教群众显得比较活跃,可能出现宗教狂热。
三,发挥宗教的积极作用,推动构建和谐**
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历史现象,宗教对社会发展具有两重性作用。过去由于受“左”的倾向的影响,我国社会对宗教的消极影响讲得很多,甚至有些过头;而宗教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似乎成为禁区,讲得很少或不敢讲。回应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我们应在理论上拨乱反正,实事求是地分析宗教的积极意义。
第一,汲取宗教道德的思想精华,丰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道德内涵。近年来,在我国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方略的指导下,公民的道德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全社会的道德风尚有了一定的好转,但道德失范、交往失信的状况在社会生活中还比较普遍,人与人之间的信任程度不高,相互猜疑和防范成为普遍的社会心理。因此,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培育公民良好的道德素质已成为迫切需要。
第二,观照宗教的信仰内核,培育社会主义和谐公民的法律信仰。民主法制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政治保障。近年来,我国社会在向法制化方向发展,尤其在立法、司法制度改革方面有了很大的进展,但我们冷静思考不难发现,我国法制建设中出现了“表层化”现象。鉴于此,我们可以观照宗教的信仰内核,来培育我国公民的法律信仰。观照宗教信仰的虚拟性,我国要想培育公民的法律信仰,最重要的是把法律做理想层面与现实层面的划分。这样的划分,一方面符合我国的国情,在理念上易于为国民所接受;另一方面有助于在虚拟的基础上培育国民的法律信仰。因为,理想中的法律总是美好的,它代表了公平、平等、民主、人权及理性,现实法是朝着理想法的方向发展的,因而民众不会因为现实法律的不足而放弃对法律的信仰和对法治的追求,而理想法所包含的虚拟的、想象的、非现实存在的东西恰恰是构筑信仰的必备条件。
第三,发掘宗教的生态智慧,促进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人们为了自身的物质利益,不顾自然环境的承载能力、动物植物的恢复能力和自然界自净的能力,大肆掠夺自然资源,虽然带来了经济增长,却毁坏了自己赖以生存的家园。那么,如何既能保持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又能保持生态环境良好呢?各个宗教文化宝库中的生态智慧,无疑对保证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1)道教的“物种齐备”理论对今天的生态保护具有独特的贡献。道教的生态伦理原则是“人法地,地无法,天无道,道法自然”。道教这种以保护自然界物种齐备为富足的思想,是对世界生态伦理学的独特贡献,并成为近年现代经济学提倡将国家的原始资源作为GDP重要指标的理论渊源。(2)佛教中赋含着深刻的生态智慧,并给予我们许多启迪。如佛教的缘起论认为,万事万物都是互相联系、相互依存的,人和自然之间,是共生共荣、相互依存的关系。佛教还认为,生态危机的根源在于心态危机和心灵污染,主张通过净化人心来净化环境,以实现人间净土。(3)伊斯兰教的“中道”立场有利于维护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它的生态智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是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种对象性的关系,人类不能离开自然而存在;其二是强调以仁爱之心爱惜生命,合理开发资源。其三是主张人类作为大地的代理者,在享有开发和利用自然权利的同时,必须肩负起保护大自然的义务。总之,在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伊斯兰教坚持中道的立场:既要改造自然,又要顺应自然;既不屈从自然,也不破坏自然;既不禁欲,也不纵欲,而是要通过真主的光辉来净化人类灵慧之心,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处。(4)基督教也包含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思想。基督教作为反映西方文化价值观的宗教,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缺少佛教、道教、伊斯兰教中那种“天人合一”的思想维度,强调主客观二分,把人看做是大地好万物的管理者甚至主宰者。但是,今年来情况发生了变化,基督新教天主教在内的自由派越来越认识到,人必须与自然和谐相处,结成伙伴,人类毁灭自然就是毁灭自己。从上述各宗教中蕴含的生态思想来看,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反对人类中心主义,主张尊重自然、善待自然。这是一种富有深邃哲理的生态伦理观,对于完善现代生态平衡理念,推动生态环境保护,有着重要的启迪意义。其中许多思想,如果加以进一步的阐发和强调,有利于人们在心灵深处树立起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有利于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四、依法管理宗教事务,以宗教和谐促进社会和谐。
宗教是人类社会的一个普遍现象,世界上许多民族都是从宗教开始了自己的文明的历程,而往昔人类社会不论是价值观、世界观或是宇宙观甚至实际的政治社会实践活动,皆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宗教的解释和规范。
第一,科学理性地认识宗教和宗教信徒。关于宗教,我们最为熟悉的观点就是伟大的导师马克思的名言:“宗教是人民的鸦片“。但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我们对马克思的这一论断作了肢解和偏激的理解。事实上,马克思主义虽然批评宗教,更没有说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非宗教的社会;恰恰相反,他们肯定宗教作为文化形态长期存在的事实,以及它们一旦想成便会演化出自身的发展逻辑的历史超越性的特点。
宗教对人们的情感产生影响,这涉及个人的个性和生活。我们可以说宗教信仰和习俗是非理性的,但这些信仰却使信仰者的许多理性行为更加坚定。宗教作为先知力量,不断为化解人类技术和政治缺陷带来的不安贡献自己的力量。在科技和知识不能为人类解释一切困惑时,宗教作为涉及超日常生活经验的某种来世的信仰和体验,为人类提供安慰,并把人们对现实的不满情绪减少并控制到最低限度。宗教对教义规范及一些价值的神化,可以及时控制人的内心可能时刻溢出的欲望和冲动。同时,大多数宗教都承认人的缺陷和不足,并深知避免这些缺陷带来的不利后果的最好工具就是爱和同情。宗教处理现实关系的规则使个人的行为有所依存,宗教也使人的行为有所约束,帮助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些都是宗教对社会发展所具有的积极正向的作用。
第二,切实尊重和保护公民宗教信仰自由的权利,保护宗教界的合法权益,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宗教作为一种特定的社会历史文化现象,包含两类要素:其一是宗教的内在要素,具体包括宗教观念和思想、宗教情感和体验;其二是宗教的外在因素,具体包括宗教的行为和活动、宗教的组织和制度。宗教的内在因素,即宗教的观念和思想、宗教的情感和体验,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表明宗教信仰是思想领域的自由,不能收到外在法律和规则的整治、禁止和损害;宗教外在的因素,即宗教的行为和活动、宗教的组织和制度,使宗教有了社会性,使社会规范介入宗教成为可能和必要。宗教活动作为一种社会行为,与其他各种社会活动一样需要有序的进行,以免导致混乱、无序和纠纷。与思想自由一样,本来意义上的信仰自由无须得到法律的确认和规范的认同,但是,同所有自由一样,宗教信仰自由也应当遵守一个基本原则,那就是为保护所有人的自由,个人和团体的自由应有必要的限制。出于这个原因,社会管理者乃至立法者有权也有必要参与进来,对宗教的公开组织或活动作出规定,从而防止其损害任何他人的自由和权益。

宗教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本文关键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宗教

宗教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宗教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由:76范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yuan0.cn/a/100965.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