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范文网为您提供各类范文参考!
当前位置:76范文网 > 知识宝典 > 范文大全 > 传统文化与普通高校武术教学研究

传统文化与普通高校武术教学研究

来源:76范文网 | 时间:2019-07-08 13:32:39 | 移动端:传统文化与普通高校武术教学研究

传统文化与普通高校武术教学研究 本文关键词:教学研究,武术,普通高校,文化与,传统

传统文化与普通高校武术教学研究 本文简介:摘要:普通高校武术教学的运动项目属性极大制约着其文化属性的发展,随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深入推进,普通高校武术教学如何处理好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决定着其功能意义和未来走向。研究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普通高校武术教学的源头,也是其新时代再出发的核心依据,应该成为高校体育课程推广中华优

传统文化与普通高校武术教学研究 本文内容:

摘要:普通高校武术教学的运动项目属性极大制约着其文化属性的发展,随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深入推进,普通高校武术教学如何处理好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决定着其功能意义和未来走向。研究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普通高校武术教学的源头,也是其新时代再出发的核心依据,应该成为高校体育课程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体和高校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其当代使命是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和增强民族软实力。

关键词:传统文化;普通高校;武术教学;逻辑

普通高校武术教学是武术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基地,也是武术立足本土,真正回归武术文化的重要途径。新时期,随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持续推进,普通高校武术教学的文化回归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在时空上出现了紧密交集、互动频繁。厘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普通高校武术教学的内在逻辑,既是普通高校开展武术教学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由之路,更是普通高校武术教学自我发展真正回归武术文化的必由之路。

1中华传统文化是普通高校武术教学的源点

1.1普通高校武术教学的产生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武术发源于殷周,兴盛于春秋战国,宋代后走向民间,“五四运动”后走进校园完成从师傅带徒的家传私授模式到教师带学生的集体教育模式转变,新中国成立后,武术受到国家保护,成为正式开展的体育项目,普通高校的武术教学也逐渐兴盛起来。因此,武术的产生是伴随中华文化的变迁而不断演变的,特别是近来以来,普通高校武术教学的产生和发展与中华传统文化的流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文化性是武术的基本属性,武术其本身就是一种传统文化形式。在观念方面,武术讲究武德、和谐、礼义、信勇,这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武术强大生命力的所在;在制度方面,武术形成了少林、太极、咏春等众多门派,创立了不同的武术技能和武术规则,这些规则的生成也是根据当时的文化环境所制;另外,各个门派的训练体系和训练方法也都是结合传统文化对生命的理解和人际的关系而构建的,并通过长期实践确立的,这些因素都强调着武术在产生源头上指向中华传统文化,而普通高校武术教学是武术传承模式的历史演进的必由之路,其产生与发展也在于中华传统文化,但同时,武术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也丰富并推动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不断演进。

1.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新时代普通高校武术教学再出发的核心依据

近代以降,西方体育思想的影响分割了武术的技能教学和文化教育,使普通高校原有的文化武术逐渐演变成运动武术。武术理论知识、武术德育思想被弱化,普通高校的武术教学成为简单的技能练习,其文化本质遭到破坏。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回眸中国武术的历程,正赶上了国家的新起点,健康中国和传承优秀文化工程都呼唤中国武术大放异彩,“武术教学再出发”已成迫在眉睫之势。习近平总书记“文化自信”理论的提出唤醒了中华武术的“武术文化自信”,我们必须坚信:中华武术,是中国人特有的身体运动方式和文化品味,是有别于世界任何体育形式的文化模式,是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逐渐凝练、升华的精髓,体现了中国人对宇宙运行的独特思维。因此,作为新时期的普通高校武术教学,必须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作为目标,将武术教学作为一种优秀传统文化来传播、传承和推广;将武术教学中的文化地位提升到国家意识层面,提高到民族文化血脉延续的地位上,而不是将武术仅仅作为一项体育运动项目。从武术本身而言,体育属性只是武术属性中的一个部分,武术的文化属性、艺术属性、教化属性等优秀传统文化属性在新时代更需我们去传承、发扬,这也是普通高校武术教学的重要目标。因此,新时代普通高校武术教学的再出发必须紧紧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使命,并将之提升到核心地位,只有这样才能有的放矢,让武术的文化属性得到真正回归。

2普通高校武术教学是当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

2.1普通高校武术教学是高校体育课程推广中华优秀

传统文化的主体武术进入学校是国家普及武术的重要标志,自武术进入普通高校以来,武术在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中多以普通体育运动项目的教学为标志,对其文化性和传统性缺少足够的重视。一方面这是由于“西化体育思想”的观念导致,另一方面也是由于普通高校武术教学未能真正承担起中华武术文化传播的义务。随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推进和文化自信的呼唤,普通高校武术教学文化使命感日益加深,但具体实施方法和操作理论体系却仍未建立。这就使普通高校武术教学游离于体育运动项目教学和传统文化教育之间,未能真正体现也未能真正发挥其在公共体育课程中的传统文化教育推广主体地位。而纵观武术和其它体育项目的历史演进和发生源头,在传统文化的关系上,没有哪一个体育运动项目能够与武术相比较。武术其本身就是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虽然近年来也有龙舟、毽球、三门球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广泛开展,但在其传统文化内涵和包容度上无法与武术所蕴含的哲学、医学、礼仪、伦理、宗教等传统文化相比较。因此,武术作为普通高校公共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传统文化的推广上特别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推广方面占有绝对的主体地位。

2.2普通高校武术教学是高校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王岗指出,中华武术文化形态是一种世界公认的由身体语言来阐述和诠释中华文化的形态,其内核几乎涵盖了中华文化的所有文化因子。从武术产生的那一刻起,文化便成为了武术的脊梁,最终使武术成为传统文化的综合表现形式。武术的价值不仅是强身健体和技能竞赛,更重要的是使学生通过理解武术中的中华文化思想从而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达到启迪人生、塑造品格、健全人格的目的。也因此,普通高校武术教学从学科内涵上便赋予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使命。新时代,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普通高校的义务和使命,普通高校需要利用不同的载体实现这一时代使命,而武术教学便是普通高校践行这一使命的重要载体。武术教学既是普通高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实现全体普及;又是普通高校思想教育的基层堡垒,能够实现针对性教育;还是普通高校文化推进的重要活动资源,能够实现人人参与。无论是武术其本身的文化教育属性,还是运动项目属性或是表演宣传属性都对普通高校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起到重要作用。

3普通高校武术教学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的当代使命

3.1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当代普通高校武术教学的核心任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落实在普通高校武术教学之中,其核心便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培育。具体而言,一是培育爱国主义精神,武术是在生产劳动中产生的,其发展离不开竞争环境,回溯中国武术发展的历史,无不伴随着强种保国思想和救国存亡运动;二是培育自强不息精神,武术教学蕴含着动迅静定、形健道劲、动作连贯、刚柔并济等传统文化内涵,体现了拳不离手、勤学苦练的运动品质,这也是人生的成功规律;三是培育刚健敢为精神,豪气侠义、见义勇为的正义果敢,拳打四方的无畏无惧,正是新时代社会创新发展,弘扬社会正气的重要品质;四是培育厚德载物精神,中华武术拳种丰富、百家争鸣却全部恪守武德,体现的就是中华民族对自然规律的理解与应用;五是培育天人合一精神,武术产生于人与自然的理解,其站、立、转、折、轻、重、缓、急等动作大量融入了猿、松、鸡、鹤等自然因素,体现了人与自然的统一。

3.2增强民族软实力是当代普通高校武术教学的重要目标

中华民族的历史是一部民族奋斗史,以前是,今后也是。中华民族要屹立于世界,真正摆脱被奴役、被压迫的境地,就必须增强民族的软实力,这也是新时代“文化自信”所要达成的重要目标。对当代普通高校武术教学而言,其教学目标一是要增强民族竞争力,通过武术文化知识的普及和武德培育,增强大学生的大局观、和平观、仁德观以及自强观;二是要增强民族凝聚力,通过地域武术文化演变的了解,增强大学生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凝聚力;三是增强民族创造力,通过武术拳种的创新、科学性人文性普及,增强大学生的思辨能力、革新能力。这些民族软实力的提升,既是普通高校武术教学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使命,也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必要途径。

参考文献:

[1]向宝国,罗伟伟.高校武术教学与传统文化互动关系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4(9):139-142.

[2]陈钢.武术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36):62-64.

[3]王岗,陈保学,马文杰.新时代“文化自信”与中国武术的“再出发”[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8(8):9-16.

[4]封慧歆.普通高校武术教学改革与武术文化传承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5.9.

[5]李卓嘉,雷学会,王岗.学校武术教育务实推进的路径选择[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6(9):91-96.

作者:李明洋 杨桂其 史传华 单位:南通理工学院

传统文化与普通高校武术教学研究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传统文化与普通高校武术教学研究》由:76范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yuan0.cn/a/100572.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