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范文网为您提供各类范文参考!
当前位置:76范文网 > 知识宝典 > 范文大全 > 高校德育民俗文化资源探讨

高校德育民俗文化资源探讨

来源:76范文网 | 时间:2019-07-05 08:14:11 | 移动端:高校德育民俗文化资源探讨

高校德育民俗文化资源探讨 本文关键词:德育,民俗文化,探讨,高校,资源

高校德育民俗文化资源探讨 本文简介:摘要:传统高校德育模式在当代遭遇困境,无法有效适应新时代的具体要求而亟待改革;民俗文化资源的引入符合德育生活化及欣赏型德育模式的新要求,有助于提升当下高校德育的效果;其具体实现可从有选择性地吸纳教学内容,提升学生主体性、引导其自主感受与思考,加强实践环节、增加个体体验,以及在校园中大力开展形式多样的

高校德育民俗文化资源探讨 本文内容:

摘要:传统高校德育模式在当代遭遇困境,无法有效适应新时代的具体要求而亟待改革;民俗文化资源的引入符合德育生活化及欣赏型德育模式的新要求,有助于提升当下高校德育的效果;其具体实现可从有选择性地吸纳教学内容,提升学生主体性、引导其自主感受与思考,加强实践环节、增加个体体验,以及在校园中大力开展形式多样的民俗文化活动四个方面展开。

关键词:高校德育;民俗文化;德育生活化;欣赏型德育模式

2016年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适时、明确提出了“第四个自信”,也就是文化自信,并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1]习主席对于“文化自信”的强调,无疑具有鲜明的现实针对性和深刻的时代意义,也为高校育人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高校德育的现实困境

近年来,随着全球化、市场化、信息化等因素铺天盖地的影响,西方国家的思想观念与生活方式、市场经济崇尚的经济理性及利益至上等思维方式,以及网络时代五花八门的信息之快速、广泛传递,都对大众的思想和生活造成了更为频繁和猛烈的冲击。我们可以从各种场合、事件等管窥到当下国人心态的复杂与多元。可以说,多元价值观的当下并存已成为不争的事实,而如何协调多元价值观、减少矛盾冲突、构建和谐社会,已成为诸多部门关注并热议的重要课题。对于各大高校而言,这一时代趋势也成为影响高等教育的定位及育人理念之不容忽视的客观因素。而在这一过程中,如何看待和应对国人,尤其是年青一代对于西方文化的向往、追捧与对于本国文化的无知、轻视,也值得讨论与深思。在这种情况下,高校德育工作在当下究竟如何相时而动,尤其如何在复杂的时代因素下切实发挥提升学生文化自信的实效,成了高校管理人员和任课教师投以极大关注的命题。然而,就现有研究及相关报道来看,当代高校德育的成效差强人意,其中最突出的困境在于,来自学校的价值引导与社会化程度较高、思想相对成熟、饱受多种价值观冲击的大学生之道德自主建构之间的错位甚至矛盾。而在加强学生文化自信的德育方面,首先想到的便是充分利用传统文化。目前来看,已有许多高校注重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挖掘资源以针对性地提升德育课程在提升文化自信方面的目标。不过,这些被纳入德育体系的传统文化往往只局限于诸子百家等精英文化或云“大传统”,而源于普通民众的草根生活文化或曰民俗文化往往被忽视了。这种情况的存在导致德育课程即便纳入了传统文化资源,但由于这些内容的精英色彩及年代感,其与当代大学生的兴趣之间仍然存有相当的距离,并无法有效激发学生的共鸣和兴趣,甚至也陷入了同样的困境之中。

2民俗资源引入高校德育的理论基础

近年来,在传统德育模式的反思中,不少学者纷纷从不同角度提出了新型的德育模式理念。其中,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便提出的德育回归生活或曰德育生活化的理念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认同与贯彻。这一理念要求德育过程中将德育关涉的现实生活作为教育介体,通过立足生活世界、诠释教育对象的生活世界来构建德育模式。这种生活世界转向要求德育的形式与内容必须深深根植于生活世界之中,也就是内容要从偏重社会政治转向与经济、文化生活和个人生活并重,从而建立起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与生活世界的广泛联系。倡导德育回归生活,要求学校德育必须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要植根于学生的生活世界并为学生的生活世界服务,强调德育直面生活中的问题与困境,通过学生自己的生活、自主的活动促进其道德自律体系的自主构建,以提升学生的道德生活质量及其人生境界。不难看出,德育回归生活,从学生熟悉、在意的现实生活中寻找教育资源,才能更为有效地实现学生自觉、自主的感受、欣赏与反思。21世纪初,北京师范大学的檀传宝教授又系统地提出了以“让道德学习在欣赏中完成”为指导思想的“欣赏型德育模式”。这一理念力求解决道德教育中始终存在着的教师之价值引导与学生的道德自主建构之间的矛盾,使道德教育的价值引导与道德主体的自主建构这两个往往相互对立的方面能够在自由的“欣赏”过程中得以统一和完成。其核心理念在于:在德育过程中提倡自由德育,反对灌输,力求在德育过程中实现对教育对象真正意义上的“解放”。其实现从逻辑角度可具体表达为:建立参谋或伙伴式的师生关系,德育情境的审美化,以及在“欣赏”中完成价值选择能力和创造力的培养。[2]这一理念与德育回归生活的理念一脉相承,开启了德育模式的新转向,也为本研究打下了理论基础。

3民俗文化融入高校德育的路径探索

有效的高校德育不能仅仅拘泥于课堂教学,而应多元化、全方位,才能真正收到成效。具体而言,可以通过以下路径实现民俗文化在高校德育中的有效融入。

3.1加强课堂教学对于优秀民俗文化资源的吸纳

高校德育课程在对民俗文化资源进行吸纳的过程中,应对民俗内容进行精心的挑选。受地域、民族和历史发展等原因影响,民俗文化在种类繁多的同时也良莠不齐。要发挥民俗资源的德育价值,首先应该区分良俗与陋俗,将精选出的优秀民俗文化与现有的高校德育内容进行有机整合,构建一体化的高校德育内容结构,而不是简单的叠加。在选择民俗文化整合德育内容时,也应注意充分基于当代生活的现实情况及当代大学生的特点,选取与当代大学生的生活更为相关的内容。同时,不同高校的在校生在民族和地域来源上存在差异,同一高校的生源也往往五湖四海大有殊异。鉴于民俗文化突出的地域差异和地方色彩,需充分考虑高校所在区域以及学生构成的民族、地域、学科专业特点,有针对性地开设民俗文化课程及系列知识讲座,对大学生加强民俗文化知识教育。与此同时,也应对承担一线德育教学工作的教师加强民俗知识教育,使教师具备比较丰富的包括民俗文化在内的民族传统文化知识和良好的人文素质,从而能够通过言传身教引导和带动大学生学习、继承和发扬优秀民俗文化。此外,高校德育教材的编写过程中充分纳入优秀民俗文化的内容也应提上日程。

3.2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其自主感受与思考

近年来,“对话德育”也大量被引入德育的教学环节,并卓有成效。所谓“对话德育”是指“作为对话主体的师生双方基于相互信任和尊重,从各自的理解出发,以语言为中介,以交往、沟通、意义为实践旨趣而进行的,以视界融合、创造意义和建构圆满精神世界为目标的一种德育交往活动”[3]。在民俗引入德育教学的过程中,在很多环节可充分借鉴使用“对话德育”的理念。比如,对于当下年轻人热衷过洋节而轻视传统节日的趋势,教师一味在课堂上说教并不能达到德育的预期效果,甚至反而有可能招致学生的抗议和敌意。对于这类问题,完全可以采用对话教学的方式,教师列举事实,由学生畅所欲言;教师在讨论、对话的环节中推波助澜但不做强硬的价值判断,而是重点捕捉学生的认识与常理不符的地方,让学生在矛盾中认识自己的错误,最终加以升华和顺水推舟的引导。这种充分的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势必能够达到加深认识的目的。此外,对于民间文学的利用,如神话故事等,也完全可以采用对话德育的方式,不是教师一味地讲解和灌输,而是引导学生自主讨论、思考和阐明故事背后的道德内涵,使故事上升为道德认识,最终促成学生道德知识与经验的统一,达到预期的德育目标。

3.3加强实践环节,增加个体体验

在高校德育工作中,充分设置让大学生关注民生、走入基层生活的环节,令其在现实生活中感受民俗的力量、思考传统与现代的议题,将产生明显的道德教化功效。在具体做法上,一则可依托暑期社会实践,布置田野调研、采风的活动,号召大学生走入民俗文化传统保持较好的村落(村寨),近距离感受和思考;二则可因地制宜地充分结合高校所在地的特色民俗,安排组织各种参与、参观活动;三则要求学生在课堂外亲身参与并记录一次民俗活动,结合活动经历撰写心得体会,以此加强学生的体验深度;四则充分利用各种民俗场所,如民俗博物馆及古镇等,拉近学生与民俗文化的距离。

3.4在校园生活中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民俗文化活动

高校应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根据当代大学生的特点设计、开展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活动。比如,充分结合岁时节日开展特色民俗活动,让学生充分感受传统节日的魅力与底蕴———清明节集体扫墓表达对先人的怀念,重阳节开展敬老助老活动以弘扬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另可设计一些体现现代文明、符合大学生特点的人生礼仪活动,如成年礼仪可与新生入学时的军训有机结合起来,既有助于学生的成长进步又可借此传承民俗文化。此外,还可邀请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进校园,指导大学生开展非遗项目如民间手工艺的操练……在这个问题上,大学生的自组织———社团的力量不容小觑,高校可积极组织并依托大学生民俗文化社团,举办生动有趣和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使大学生在参与社团的过程中接触民间、了解民俗事象。

4结语

民俗文化作为民族的根脉,积淀着民族的丰厚的精神价值追求,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民族文化自觉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基础。在今天德育回归生活世界的时代,其在高校德育中的作用和价值也日益彰显。对于高校德育而言,在提升文化自信之德育目标的指导下,选取我国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中的优秀资源,以课堂内外相结合的多种方式呈现其内涵与魅力,一方面能极大激发学生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及认同,从而有助于提升其文化自信;另一方面则可引导学生在近距离了解和感受民俗文化之美的过程中完成道德的自主建构,从而真正实现高校德育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2(1).

[2]檀传宝.让道德学习在欣赏中完成———试论欣赏型德育模式的具体建构[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2):107-112.

[3]龙献忠,钟和平.人文关怀视野下的高校对话德育及其建构[J].高等教育研究,2012(1):86-90.

作者:王媖娴 单位:华东政法大学

高校德育民俗文化资源探讨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高校德育民俗文化资源探讨》由:76范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yuan0.cn/a/100127.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