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范文网为您提供各类范文参考!
当前位置:76范文网 > 文章大全 > 关于小学课文《草船借箭》的教学反思汇编

关于小学课文《草船借箭》的教学反思汇编

来源:76范文网 | 时间:2021-05-20 13:50:51 | 移动端:关于小学课文《草船借箭》的教学反思汇编

【仅供学习参考,切勿通篇使用!】

  引出“造”箭结果:诸葛亮如期交箭,周瑜不得不叹服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下面是由76范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小学课文《草船借箭》的教学反思汇编”,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关于小学课文《草船借箭》的教学反思汇编【一】

  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如何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立足本职工作,教授好知识,这已经成为新形势下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而从教材入手,这是最基本的。但是,我们不能对教材照搬照抄,要本着科学的精神和对学生极端负责的态度来审视教材。

关于小学课文《草船借箭》的教学反思汇编

  《草船借箭》是一篇经典的文章,文章悬念迭生,扣人心弦,直到结尾才令人如释重负,继而禁不住拍案叫绝。在教材的单元训练中,要求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理解课文内容,进而领会中心思想。通常的教学思路是这样的:周瑜设计陷害诸葛亮是借箭的原因,前因是周瑜嫉妒诸葛亮的才干;结果是借箭成功,后果是周瑜的阴谋未能得逞,不得不认输。从全文来看,我们不得不佩服诸葛亮的聪明才智,在那么一个复杂的环境下,他能够不费一兵一卒而借来十万支箭,可见他在天时、地利、人和方面的成就非常人所能及,怪不得千百年来诸葛亮在人们的心目中一直是智慧的化身。

  在教学时,我也按照教材,逐步分析,力求把课文讲细讲透,让学生充分了解诸葛亮的才能,学习他。但是,随着教学的深入,我发现了一个问题,可以说,这让我们对全文的理解和对诸葛亮的认识都有一定的影响。我们知道,诸葛亮之所以要借箭,是因为周瑜嫉妒诸葛亮的才干,设计陷害他。那么,对周瑜来说,唯一的目的就是要让诸葛亮完不成任务,三天交不出十万支箭。所以,他必然十分关注诸葛亮的一举一动。众所周知,诸葛亮虽然堪称三国时期的第一聪明人,但周瑜的才能也是数一数二的。“既生瑜,何生亮”,可以说周瑜和诸葛亮的才能是在伯仲之间,不相上下。那么,诸葛亮虽然料定鲁肃会帮忙,鲁肃也确实按照诸葛亮的要求准备了二十只草船和六百名兵士,并且没有告之周瑜。在这里,我就有疑问了:诸葛亮把二十只草船和六百名兵士藏在哪里?周瑜军中少了二十只草船和六百名兵士他会一点都没察觉?三天时间,六百名兵士不用生火做饭吗?从常情来说,周瑜故意刁难诸葛亮,可以说是因为好胜心强。既然要自己胜,则必然要对方败。所以,周瑜应该是想尽办法来破坏诸葛亮的一切行动,文中也确实写到了周瑜说“是他自己说的,我可没逼他。我得吩咐军匠们,造箭用的材料,不给他准备齐全。到时候造不成,定他的罪,他就没话可说了。”那么,当鲁肃告诉周瑜“诸葛亮不用竹子、翎毛、胶漆这些材料”时,周瑜会一点也不怀疑吗?周瑜也是个聪明人,又不是蠢才,怎么会“无动于衷”呢?在教授这一部分时,我不禁产生了怀疑。课后,我查阅了《三国演义》,文中也是这样写的:瑜大疑曰:“且看他三日后如何回覆我?”看来,周瑜确实是蠢才,当初他是因为嫉妒诸葛亮的才干而故意刁难,现在明明知道诸葛亮不用竹子、翎毛、胶漆这些造箭的材料,但却不加多想,不再派人去打探虚实,而用三天的时间来睡大觉,在大帐里坐等诸葛亮的失败。周瑜呀周瑜,如此你岂有不败之理?

  当然,作为后人,我们无法知道罗贯中当时的想法,也不能要求这么一部长篇小说没有一点瑕疵,何况罗贯中也写到了“瑜大疑”,只是没有详细说明周瑜怀疑些什么,我们当然也无从考究。但是,诸葛亮不用造箭的材料来造箭,即使我们也会产生疑问:诸葛亮怎样来完成三天内造十万支箭的任务呢?那么,作为一代名将的周瑜,他怎么会没有产生疑问呢?难道周瑜真的是蠢才吗?当然不是。那么是因为“当局者迷”吗?我想也不应该。那到底是什么原因呢?不得而知!

关于小学课文《草船借箭》的教学反思汇编【二】

  孩子们听说《草船借箭》在远程教育室上时,教室里一阵哗然。于是,我打开资源,同学们看着花花绿绿的课题,原本沸腾的教室,一下子安静下来,显然,大家都把注意力集中在屏幕上了。这节课的导入,我通过多媒体画面再现历史故事,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知识,开拓视野,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有课件就是不一样,当时,我就觉得这节课肯定能上得非常成功。想到此,我不禁感慨万分:素质教育倡导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玩中学、乐中学,即使你是一个幽默大师,只凭一支粉笔、一块黑板是没办法把孩子们带到这种历史境界中的,而远程教育资源恰恰做到了。

  当教学进行到课件范读环节的时候,怎么有些人昏昏欲睡了?问打瞌睡的同学是怎么一回事,其中一个胆大的同学站起来说:“老师,课件中的范读没您读得吸引人,你的语气抑扬顿挫,,有的地方加上动作,既夸张又幽默。”学生的话让我无言以对。我们又接着上课,我一边点着课件,一边带着学生学习课文,我们的学习步骤可以说按部就班,接下来,有一个Flash动画吸引了学生,那就是周瑜给诸葛亮派任务时的对话,学生看得津津有味,其次是鲁肃和诸葛亮在江中草船借箭的过程,学生看得不亦乐乎,看了一遍要求看第二遍,这节课快结束了,课文小结时,我问学生这节课学到了什么,教室里鸦雀无声,连平时最爱回答问题的同学也睁大了茫然的眼睛,我又问诸葛亮借箭成功的原因是什么,有的同学小声嘀咕着,可请起来也说不出个所以然。

  我很伤心,记得前几年前,我也是教这一课,同学们又笑又乐,把诸葛亮借箭成功的原因谈得头头是道,还提了不少建议,其中课本剧的表演,更是把课堂气氛推向了最高潮,怎么,今天用了先进的现代化工具,结果会是这样的呢,我不禁迷惑起来。

  我情不自禁地对这节课进行深刻地反思:

  我没能较好地控制教学过程,原因有两点:

  一、过分依赖远程教育资源,准备不充分。

  课堂上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是师生的权利,是师生之为“人”的具体表现。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灵魂,学生通过语文的学习,要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亲切可爱,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既是语言的交流,更是情感的交流。如果课件范读那个环节,我能考虑到学生的实际需要,就不会出现课堂中那种沉闷的现象了。语文教学,虽可运用远程教育把语言符号及口头表述以鲜明的视听形象再现,但一定要先让学生进入文本,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朗读和理解,展开想象,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学生准备不充分表现在心理准备不充分,他们忘了自己是来学习的,带着好奇的心理,把学习的注意力全放在观课件上了。当然这里也有我引导不当的原因。其次学生准备不充分还体现在课文的预习没到位。我的反思结论是:运用远程教育,教师应该更认真地备课,不但备所上的远教课,还要充分备学生。这样才能成竹在胸,理清课文脉络,真正成为学习的倡导者和引路人。

  二、没能创造性地选择教学资源。

  先进的教学手段和传统教育的优势相结合,方能驾驭课堂。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手段可以用,但传统的有效的教育方式不可废,这就需要教师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选择的运用课件,把自己的优势教育与先进的教学手段有机的结合起来,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曾有人说过,新的不一定是先进的,新的不一定是更好的,手段先进并不意味着理念先进,传统的不一定就是落后的,不一定就该摈弃。例如课件中的朗读,正如学生所说,字音虽标准,但缺乏生气,缺乏动感,缺乏表情。因此,教师的传统范读不可缺少,须知教师的范读,学生不但能感受其音,还可观其动作和表情,从而更好的模仿语气和理解课文内容。在以往的教育中,我重视课本剧的表演,这样不但增加了课堂气氛,使学生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培养了学生表演的能力。就这一点,我反思的结论是: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手段可以用,但传统的有效的教育方式不可废,这就需要教师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选择的运用课件,把自己的优势教育与先进的教学手段有机的结合起来,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要想充分利用好远程教育资源,并不能一味地照搬、照用,它需要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进行合理地选择和运用。于是,要在备课上下功夫。

关于小学课文《草船借箭》的教学反思汇编【三】

  《草船借箭》一文教学结束之后,我想了很多很多。平时,每节课教师都是主人,串讲串问,有时学生脱离轨道立刻拉回来,生怕浪费一点教学时间,完成不了教学任务;有时又害怕学生造成尴尬的场面,自己下不了台,每次涉及质疑问题,都是牵着他们走。可这天这次课堂上的两个小插曲,反而使我感到了教学的简单,学生创造的火花也在不断闪烁。那么,我们如何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呢?透过《草船借箭》一文教学,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创设安全的学习氛围。

  教学活动实际上就是师生交往过程中相互影响,相互交流,从而增强师生情感交融,促进学生学习潜力提高的过程。所以,课堂教学中,只有良好的民主伙伴关系,才能进一步创设和谐、愉快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有效地进行学习。如当学生提出第一个疑问“借”用得不对时,我就进行纠正,他也许会有苦恼,也许会有被批评的不悦,而我并没有这样做,这就还给了学生学习的充分自由,使他们充分享受到参与的乐趣,享受到发表不同意见的乐趣,使思维最大限度地活跃起来,促进了学生创造力的发挥。

  二、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我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大多数学生是“疑而不问”,那些不善于质疑的人,一般学习态度懒散、知识面狭窄,而乐于发问的人却思维活跃,解决问题潜力比较强。质疑就是刺激学生用心思维的诱因,也是促其发奋学习的动力。有了质疑,学生就会产生求知欲,变被动理解为主动追求。“疑而能问,已得知识之半”。学生由疑而问,也是一个主动学习、用心思维的过程。因此我们要保护学生质疑的用心性,哪怕是一些幼稚、肤浅的问题。

  三、张扬儿童创造的天性。

  “疑”是创新学习课堂的主轴承,思维是创新学习的核心,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是发展学生智力与潜力的突破口,而创造性是良好思维品质的重要方面,在过去的教学中我往往只注重教育学生确信书上写的、老师讲的,如果有学生提出异议,就很生气,即使学生的意见是对的,也要顶回,其实这样极大地挫伤了学生的思维用心性。在上《草船借箭》一文时,如果我直接批评了那位学生:“明明是草船借箭,有什么不对?”那样,学生就不会发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透过这个“借”字表达得淋漓尽致,当然更不会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如果我先告诉那个学生:“曹操就是生性多疑,是比不上诸葛亮的。”相信这个学生会很受打击,以后可能只会遵循所谓的“正确与否”,从此扼杀了儿童创造的天性。

  从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深深地领悟到,只有那种能给学生足够自主空间的教学,只有那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新的学习方式的教学,才能更加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关于小学课文《草船借箭》的教学反思汇编【四】

  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草船借箭的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就是在孙、刘联合抗曹的时候发生的。课文写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足智多谋、才智超群。

  课文结构严谨。故事以“借”为主线,按事情发展顺序进行叙述。先写了草船借箭的原因;接着写了诸葛亮做草船借箭的`准备;然后重点写了草船借箭的经过;最后写了事情的结果──箭如期如数交付周瑜,周瑜自叹弗如。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叙述得清清楚楚。不仅如此,文中的许多内容还前后呼应,如,结尾与开头照应。这样严谨的结构,大大增强了故事的完整性和严密性。

  开头部分周瑜与诸葛亮军中议事,周瑜步步紧逼,其毒计可谓蓄谋已久,大有天衣无缝、诸葛亮必死无疑之感。诸葛亮沉着应对,还出乎常理地将造箭时间降至三天,使得周瑜都认为在开玩笑。借箭时,曹营万箭齐发,诸葛亮饮酒取乐,完后还大呼谢谢,使故事情节曲折生动。

  诸葛亮、周瑜是文中的主要人物。诸葛亮,文中着力赞美的人物,他神机妙算,对周瑜的险恶用心了然于胸。但他不动声色,出人意料地提出只要三天,并按周瑜意愿立下军令状。周瑜大喜过望,以为阴谋得逞,诸葛亮对借箭妙计进行了通盘考虑和周密安排。他算到了天气,知道第三天四更时分一定有大雾;他算好了受箭的方法,二十条船以绳索相连,一字排开,两面受箭;他也算好了人,知道鲁肃忠厚守信,特向他借船,知道周瑜聪明过人,所以不让鲁肃提借船之事,知道曹操谨慎多疑,看不清虚实不会轻易出兵,因而大张旗鼓,雾夜佯攻曹营;他甚至算到了周瑜取箭后必然疑惑,但绝不会直问原因,所以请鲁肃同船取箭,做个见证,回去好向周瑜讲述取箭经过,给周瑜一个迎头闷击,让他清醒地看到自己阴谋的惨败。周瑜,智谋过人,但他自负,妒贤忌能,他以作战急需为名,设造箭之计,事出为公,诸葛亮不好推辞。让诸葛亮自入圈套,还立下军令状,人证、物证俱全,诸葛亮有口难言。此计之毒,非一般人所能破。此外,文中还塑造了忠厚守信的鲁肃、多疑谨慎的曹操等人物形象。鲜明的人物形象,更增添了故事的吸引力,这是经典作品的艺术魅力。

关于小学课文《草船借箭》的教学反思汇编【五】

  《草船借箭》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课文写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才智过人。

  为了落实好“高效课堂,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我在备课时深刻领会教材,以培养学生的语文本事为出发点,设计每个教学环节。尽量研究到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活动的开展。

  在探讨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上。在这一课时要学习的是诸葛亮的“知天文”“懂地理”“识人心”三个方面。设计的问题就是“从哪里看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可是,从学生的学习经验来看,他们未必懂得“天文”“地理”这些术语在文章中的表现。在教学过程中,应当要怎样“深入浅出”地将人物的这些才能阐释清楚,并且学生能够理解,甚至感悟得到呢?在教学的过程中,我让学生从“借箭过程”(第6——9自然段)进行品味。在此,我出示了句子“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应对面都看不清”,并就此一问“应对此场大雾,诸葛亮和鲁肃都看见了,他们的反应怎样样?心里都会怎样想?”学生说鲁肃看到这场大雾会害怕,害怕的理由也能说出。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会高兴,至于理由要由教师引导才体会出诸葛亮的胸有成竹。紧之后我再问“他为何如此地自信,难道他早就预料到了此场大雾?从文中什么地方体会到的?”学生根据这个提示,很快从上文找到相关的句子来证明。他们懂得了诸葛亮的料事如神。对于领悟诸葛亮“识地理”的才能,在过渡的时候我设计了“画出借箭路线图”在加深学生对借箭环境熟悉的基础上,我提问了“为什么先是船头向西船尾向东然后再调整过来?”据学生的问答来看,他们理解到的是“为了坚持船体的平衡

  ”,再多的关于“识地理”就没有多少感悟了。这样预设的教学资料就又没有到达。还有领悟诸葛亮“识人心”的才能,在过渡时我提问“诸葛亮识天文、懂地理,他还神在哪?”学生能很快从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来证明。在句子的分析上,学生的理解是“诸葛亮明白曹操不敢派兵出来”我紧之后问“从这能够看出诸葛亮是个什么样的人?”学生都能说出诸葛亮的为人。可是在理解诸葛亮的“笑”这一环节,学生体会不出诸葛亮这个“笑”是在“笑”谁?是怎样的“笑”。最终还是由教师来讲解。

  在第二环节感受其他人物性格特点中,学生经过默读全文找出最能表现鲁肃、周瑜、曹操这三个人物的性格特点的句子,教师没有做过多的分析,只是从具体的语句看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在这个环节如果能做了小结与下一测评环节衔接会更好。

  反思自我的教学最大的疑惑是:对于这片篇幅较长的课文来讲,如何把握学生理解课文资料的深度与朗读训练到位的统一?这还需要自我在日常教学中进一步的研究与探讨。


关于小学课文《草船借箭》的教学反思汇编》由:76范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yuan0.cn/a/05515.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